復 涿州石經山 琬公塔院記
昔嘗閱藏教。睹 南岳思大師願文。願色身常住。奉持佛法。以待慈氏。斯已甚為希有矣。
及觀光上國。游目小西天。見石經何其偉哉。
蓋有隋大業中。幽州 智泉寺沙門。靜琬尊者。忍三災壞劫。慮大法湮沒。欲令佛種不斷。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涿州之西。白帶山。
山有七洞。洞洞皆滿。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願未終而化。門人 導儀暹法四公。相繼五世。而經亦未完。歷唐及宋。代不乏人。
至有元至正間。高麗沙門慧月大師。尚未卒業。其事顛末。具載雲居各樹碑幢間。
惟我 明無聞焉。何哉。噫。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佛種從緣起。其是之謂乎。
初達觀可大師。於萬曆丙戌秋。訪清於那羅延堀。北遊雲居。至琬公塔。一見則淚墮如雨。若亡子見父母廬墓也。抱幢痛哭。徘徊久之而去。南遊峩嵋。回至金壇。為報父母恩。手書法華楞嚴二經完。越六年。壬辰六月。走都下。屬太僕徐君琰。造琅函。將送置蘆芽萬佛塔。因暫憩潭柘。 聖母慈聖皇太后聞之。遣侍臣陳儒。齎齋具往供。
儒隨師再過雲居。禮石經於雷音寺。時忽光燭巖壑。及揭殿中拜石。石有函。函中得銀匣。銀匣盛金匣。貯金瓶。藏舍利三顆。燦若金剛。恍如故物。一眾稱異。悲喜交集。已而再禮琬公。
是時塔院。業已為寺僧賣之豪家。公骨將與狐兔同巢矣。師愴然而悲。即以 聖慈所供齊襯金贖之。不足。中貴人楊庭。屬弟子徐法燈者。助完之。
師因避暑上方山。清亦來自東海。謁師於兜率院。談及此。捬掌痛慨。食頃。師上足密藏開公。持贖院劵。同琰至。師躍然而喜。即拉清同過雲居禮讚焉。冐雨衝泥。窮日而至。右繞三帀。默存儼然。凜凜生氣。嘆曰。公其不朽哉。
因感遇。與琰君共捐金購地若干畝。為守奉香火資。達師命清記其事。顧清何人。唯唯而作是言曰。盡大地為常住法身。唯至人能知。一微塵有大千經卷。唯智眼能見。以如是身。說如是經。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信之者豈易易哉。是以吾佛世尊。於曠大劫。觀十方界。無芥子許。不是捨身命。為眾生故。而求此法處。剛求而得之。即於一毛端頭現寶王剎。一微塵裏轉大法輪。是則所說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
故曰。此經在處。皆應起塔供養。不須復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則為報佛深恩矣。靈山會上。佛欲以此法付囑有在。是時人天百萬。無一人敢吐氣荷擔者。顧此大眾。豈非英傑丈夫哉。
況親承佛教。心領佛恩。而猶逡巡畏縮如此。必待從地涌出六十二億恒沙眾者。此何以故。且又但許如來滅後五百歲。如是而已。況待慈氏。彌三災。歷窮劫乎。足見持法之難也如此。
由是觀之。能起一念護法深心者。則為諸佛護念矣。良由佛非法。無以成正覺。法非佛。無以度眾生。生非法。無以明自心。心不明。無以護正法。法不護。又何以報佛恩。稱弟子哉。
惟其佛滅而法滅。法常則佛身常住矣。佛以常身據法界。建大業。至若守護封疆者。固其多方。
惟我南岳大師。總持以願論。不若琬公見之於行事。雖然。佛業固大。非南岳無以振其綱。岳願固弘。非琬公無以纘(ㄗㄨㄢˇ,繼之意)其業。琬公固高。非慧月無以繼其志。於戲。因修者易。草創者難。續燄傳燈。代有其人。
若夫崢嶸法界。一始終。同休戚。苦心深慮。克紹如來家業者。除「慶喜」。去「童壽」。唯我「琬公」一人而已。
噫。公功大矣。窮劫眾生受其賜。微公。佛亦左袵矣。是親承密印而來耶。抑六十二億之一耶。何其願力廣大如此也。
慨夫濁世。知公者希。則公者貴。至若知公則公。又唯我達觀大師一人而已。唯公與師。正謂千載旦暮之遇也。
嗟乎。世不知公。則不知佛。然不知師。又何以知公哉。愚謂公心即佛。公骨即經。廣長舌相。不滅不生。佛法不朽。賴公骨存。骨與法界。相為始終。今師與公。生死而肉骨之業。既往而又復之。則是重剖一塵。而出法界之經也。豈小緣哉。
嗚呼。公之骨託於師。師之心刻於石。後之覧斯文而不墮淚者。猶人聞父母心血骨髓。而不動色。斷斷乎非真子也。
清固謂吾徒有淚。定當灑於琬公之骨。
及觀光上國。游目小西天。見石經何其偉哉。
蓋有隋大業中。幽州 智泉寺沙門。靜琬尊者。忍三災壞劫。慮大法湮沒。欲令佛種不斷。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涿州之西。白帶山。
山有七洞。洞洞皆滿。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願未終而化。門人 導儀暹法四公。相繼五世。而經亦未完。歷唐及宋。代不乏人。
至有元至正間。高麗沙門慧月大師。尚未卒業。其事顛末。具載雲居各樹碑幢間。
惟我 明無聞焉。何哉。噫。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佛種從緣起。其是之謂乎。
初達觀可大師。於萬曆丙戌秋。訪清於那羅延堀。北遊雲居。至琬公塔。一見則淚墮如雨。若亡子見父母廬墓也。抱幢痛哭。徘徊久之而去。南遊峩嵋。回至金壇。為報父母恩。手書法華楞嚴二經完。越六年。壬辰六月。走都下。屬太僕徐君琰。造琅函。將送置蘆芽萬佛塔。因暫憩潭柘。 聖母慈聖皇太后聞之。遣侍臣陳儒。齎齋具往供。
儒隨師再過雲居。禮石經於雷音寺。時忽光燭巖壑。及揭殿中拜石。石有函。函中得銀匣。銀匣盛金匣。貯金瓶。藏舍利三顆。燦若金剛。恍如故物。一眾稱異。悲喜交集。已而再禮琬公。
是時塔院。業已為寺僧賣之豪家。公骨將與狐兔同巢矣。師愴然而悲。即以 聖慈所供齊襯金贖之。不足。中貴人楊庭。屬弟子徐法燈者。助完之。
師因避暑上方山。清亦來自東海。謁師於兜率院。談及此。捬掌痛慨。食頃。師上足密藏開公。持贖院劵。同琰至。師躍然而喜。即拉清同過雲居禮讚焉。冐雨衝泥。窮日而至。右繞三帀。默存儼然。凜凜生氣。嘆曰。公其不朽哉。
因感遇。與琰君共捐金購地若干畝。為守奉香火資。達師命清記其事。顧清何人。唯唯而作是言曰。盡大地為常住法身。唯至人能知。一微塵有大千經卷。唯智眼能見。以如是身。說如是經。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信之者豈易易哉。是以吾佛世尊。於曠大劫。觀十方界。無芥子許。不是捨身命。為眾生故。而求此法處。剛求而得之。即於一毛端頭現寶王剎。一微塵裏轉大法輪。是則所說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
故曰。此經在處。皆應起塔供養。不須復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則為報佛深恩矣。靈山會上。佛欲以此法付囑有在。是時人天百萬。無一人敢吐氣荷擔者。顧此大眾。豈非英傑丈夫哉。
況親承佛教。心領佛恩。而猶逡巡畏縮如此。必待從地涌出六十二億恒沙眾者。此何以故。且又但許如來滅後五百歲。如是而已。況待慈氏。彌三災。歷窮劫乎。足見持法之難也如此。
由是觀之。能起一念護法深心者。則為諸佛護念矣。良由佛非法。無以成正覺。法非佛。無以度眾生。生非法。無以明自心。心不明。無以護正法。法不護。又何以報佛恩。稱弟子哉。
惟其佛滅而法滅。法常則佛身常住矣。佛以常身據法界。建大業。至若守護封疆者。固其多方。
惟我南岳大師。總持以願論。不若琬公見之於行事。雖然。佛業固大。非南岳無以振其綱。岳願固弘。非琬公無以纘(ㄗㄨㄢˇ,繼之意)其業。琬公固高。非慧月無以繼其志。於戲。因修者易。草創者難。續燄傳燈。代有其人。
若夫崢嶸法界。一始終。同休戚。苦心深慮。克紹如來家業者。除「慶喜」。去「童壽」。唯我「琬公」一人而已。
噫。公功大矣。窮劫眾生受其賜。微公。佛亦左袵矣。是親承密印而來耶。抑六十二億之一耶。何其願力廣大如此也。
慨夫濁世。知公者希。則公者貴。至若知公則公。又唯我達觀大師一人而已。唯公與師。正謂千載旦暮之遇也。
嗟乎。世不知公。則不知佛。然不知師。又何以知公哉。愚謂公心即佛。公骨即經。廣長舌相。不滅不生。佛法不朽。賴公骨存。骨與法界。相為始終。今師與公。生死而肉骨之業。既往而又復之。則是重剖一塵。而出法界之經也。豈小緣哉。
嗚呼。公之骨託於師。師之心刻於石。後之覧斯文而不墮淚者。猶人聞父母心血骨髓。而不動色。斷斷乎非真子也。
清固謂吾徒有淚。定當灑於琬公之骨。
涿州西 石經山 雷音堀 舍利 記
有明萬曆二十年。壬辰歲。四月庚寅朔。十有五日。甲辰。達觀可禪師。自五臺來。送龍子歸潭柘。 聖母慈聖皇太后聞之。遣近臣陳儒趙贇等。送齋供資。五月庚申朔。十二日辛未。師攜侍者道開如奇。太僕徐琰等。至石經山雷音堀。堀乃隋大業中。靜琬尊者刻石藏經所。師見堀中像設擁蔽。石經薄蝕。因命東雲居寺住持明亮。芟刈之。是日光燭巖壑。風雷動地。翌日啟洞中拜石。石下有穴。穴藏石函。縱橫一尺。面刻「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巳八日甲子。於此函內。安置佛舍利三粒。願住持永劫。」計三十六字。內貯靈骨四五升。狀如石髓。異香馥郁。中有銀函方寸許。中盛小金函半寸許。中貯小金缾。如胡豆粒。中安佛舍利三顆。如粟米。紫紅色。如金剛。開侍者請至師所。師歡喜禮讚。既而走書付趙贇。屬徐法燈者。請奏 聖母皇太后。太后欣然喜。齋宿三日。六月己丑朔。迎入慈寧宮。供養三日。仍於小金函外。加小玉函。玉函復加小金函。方一寸許。坐銀函內。以為莊嚴。出帑銀五十兩。乃造大石函。總包藏之。於萬曆二十年。壬辰八月戊子朔。二十日丁未。復安置石穴。願住持永劫。生生世世。緣會再睹。命沙門德清記其事。
「清」一心合掌而言曰。原夫舍利者。乃吾佛因地。最初發金剛心。演戒定慧光明。薰蒸有漏無常。三業變化所成。而有生身法身全分之別。始從發覺。以至習漏淨盡。三德圓滿。故隨緣所現。色身相好光明。赩如寶山。閻浮檀金紫磨光聚。三業六根。內外瑩徹。即無常身。證金剛體。
故大般涅槃。諸大弟子。諸天大眾。各執旃檀沈水為 艸+積 。以焚其軀。則皮骨血肉髮毛爪齒。隨火光流。一一化為金剛種子。最極堅固。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如水銀隨地。顆顆皆圓。名曰 舍利。此云 骨生。此生身也。分見而已。是故其色。但隨皮骨血肉髮毛爪齒。而有紅黃白黑。色色不同。小者大者。圓者直者。如露如珠。如粟如菽。
又因禪定行道願力。三種所薰。故有流動不流動。現異不現異。其禪定者。凝然常寂。其行道者。宛轉缾盤。終古不息。其願力者。有求必應。
若曰。我處靈鷲山。常在而不滅。豈非法身全體耶。
噫。永嘉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豈虛語哉。由是觀之。則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無明業行所薰。而成無常敗壞之身。即日用現前。念念潛注。真光獨露。迸灑八萬四千毛孔。一一光明。照耀無盡。即此無常身心。而為常住金剛矣。
若演此光明。普照大地。則一切山河草芥纏塵。無非成佛真體。畢竟堅固。不動不壞。一一皆為法身舍利。豈有量哉。
但以隨眾生心緣力所見故。舉世尊生身全體。止獲八斛四斗耳。且分為三。而天上、人間、龍宮。各取建塔。而供養之。其流布人間者。即阿育王。以大神力。遣使鬼神所建「窣堵」。滿閻浮提。而我震旦。可目而數者一十有九。則明州育王。適居首焉。蓋亦二智所薰者是耶。其我金陵長干。神僧康會所求。豈願力所薰者非耶。
至若代代高僧。凡三學圓滿者。間多有之。但曰堅固子耳。嘗謂 「震旦」故稱「赤縣神州」。況其土,人多大乘根器。而吾佛舍利無數。其所及者。豈止十數而已哉。竊自疑焉。及讀舍利感應記。見隋神尼智仙。得舍利一顆。文帝初生。尼即舉而育之。及文帝長。負大業。思報神尼。
尼但以所藏舍利付囑之曰。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用是盡建浮圖足矣。何報我為。
帝受之如命。凡今域內名山所至塔廟。故大隋居多。愚謂此堀所藏舍利者。豈琬公親荷文帝授手而來者耶。抑我世尊願力所持經藏。將示少分真身。欲令眾生頓見全體耶。今我可禪師一至。而舍利即出。因以授受 國母。豈亦夙緣所逮也耶。不然。何其感應道交。昭著之如此也。
竊謂當三吳時。江左佛法未至。而舍利何緣。先在地中。光騰霄漢。僧會尋光而來。吳尚異之。及談此舍利。且期三七懇求而至。吳人由是變幻怪為尊信。法道流通。爰自此始。代代相承。千有餘年。
至我 聖祖神宗。尊崇敬事。超越百代。且賴此為金陵定鼎萬世洪基。迄今浮屠光明照耀。莊嚴妙麗。與佛身等。豈細事哉。
且此石經。乃我琬公乘南岳願輪。以待慈氏。經三災。歷窮劫。豈值億世。惟此舍利。埋之久矣。
今我可師一至。不待求而出現。惟我 聖母。尊居九重。不期見而自至。豈非吾佛以大願力。弘護三寶。應時出現。以延我 宗社。福庇蒼生。永永無窮。使正法流通。佛種不斷故耶。
抑考琬公所刻石經。由隋及元。六百餘年。甫成其半。洎及我 明。則闃然無聞。豈我世尊示此少分。如華一葉。見無邊春。欲令眾生。從此經藏。遠續如來法身慧命於窮劫者耶。不然。何其出現易易之如此也。
故「清」得以詳記始末。以昭後世。使見聞者。知聖不虛應。應必有由矣。豈徒然哉。是為記。
~~~~~~~~~~~~~~~~~~~~
附網路資訊:
「清」一心合掌而言曰。原夫舍利者。乃吾佛因地。最初發金剛心。演戒定慧光明。薰蒸有漏無常。三業變化所成。而有生身法身全分之別。始從發覺。以至習漏淨盡。三德圓滿。故隨緣所現。色身相好光明。赩如寶山。閻浮檀金紫磨光聚。三業六根。內外瑩徹。即無常身。證金剛體。
故大般涅槃。諸大弟子。諸天大眾。各執旃檀沈水為 艸+積 。以焚其軀。則皮骨血肉髮毛爪齒。隨火光流。一一化為金剛種子。最極堅固。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如水銀隨地。顆顆皆圓。名曰 舍利。此云 骨生。此生身也。分見而已。是故其色。但隨皮骨血肉髮毛爪齒。而有紅黃白黑。色色不同。小者大者。圓者直者。如露如珠。如粟如菽。
又因禪定行道願力。三種所薰。故有流動不流動。現異不現異。其禪定者。凝然常寂。其行道者。宛轉缾盤。終古不息。其願力者。有求必應。
若曰。我處靈鷲山。常在而不滅。豈非法身全體耶。
噫。永嘉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豈虛語哉。由是觀之。則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無明業行所薰。而成無常敗壞之身。即日用現前。念念潛注。真光獨露。迸灑八萬四千毛孔。一一光明。照耀無盡。即此無常身心。而為常住金剛矣。
若演此光明。普照大地。則一切山河草芥纏塵。無非成佛真體。畢竟堅固。不動不壞。一一皆為法身舍利。豈有量哉。
但以隨眾生心緣力所見故。舉世尊生身全體。止獲八斛四斗耳。且分為三。而天上、人間、龍宮。各取建塔。而供養之。其流布人間者。即阿育王。以大神力。遣使鬼神所建「窣堵」。滿閻浮提。而我震旦。可目而數者一十有九。則明州育王。適居首焉。蓋亦二智所薰者是耶。其我金陵長干。神僧康會所求。豈願力所薰者非耶。
至若代代高僧。凡三學圓滿者。間多有之。但曰堅固子耳。嘗謂 「震旦」故稱「赤縣神州」。況其土,人多大乘根器。而吾佛舍利無數。其所及者。豈止十數而已哉。竊自疑焉。及讀舍利感應記。見隋神尼智仙。得舍利一顆。文帝初生。尼即舉而育之。及文帝長。負大業。思報神尼。
尼但以所藏舍利付囑之曰。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用是盡建浮圖足矣。何報我為。
帝受之如命。凡今域內名山所至塔廟。故大隋居多。愚謂此堀所藏舍利者。豈琬公親荷文帝授手而來者耶。抑我世尊願力所持經藏。將示少分真身。欲令眾生頓見全體耶。今我可禪師一至。而舍利即出。因以授受 國母。豈亦夙緣所逮也耶。不然。何其感應道交。昭著之如此也。
竊謂當三吳時。江左佛法未至。而舍利何緣。先在地中。光騰霄漢。僧會尋光而來。吳尚異之。及談此舍利。且期三七懇求而至。吳人由是變幻怪為尊信。法道流通。爰自此始。代代相承。千有餘年。
至我 聖祖神宗。尊崇敬事。超越百代。且賴此為金陵定鼎萬世洪基。迄今浮屠光明照耀。莊嚴妙麗。與佛身等。豈細事哉。
且此石經。乃我琬公乘南岳願輪。以待慈氏。經三災。歷窮劫。豈值億世。惟此舍利。埋之久矣。
今我可師一至。不待求而出現。惟我 聖母。尊居九重。不期見而自至。豈非吾佛以大願力。弘護三寶。應時出現。以延我 宗社。福庇蒼生。永永無窮。使正法流通。佛種不斷故耶。
抑考琬公所刻石經。由隋及元。六百餘年。甫成其半。洎及我 明。則闃然無聞。豈我世尊示此少分。如華一葉。見無邊春。欲令眾生。從此經藏。遠續如來法身慧命於窮劫者耶。不然。何其出現易易之如此也。
故「清」得以詳記始末。以昭後世。使見聞者。知聖不虛應。應必有由矣。豈徒然哉。是為記。
~~~~~~~~~~~~~~~~~~~~
附網路資訊:
素有「北京敦煌」美譽的雲居寺石經又有新發現了,並計劃出版發布。
房山雲居寺因經而寺,寺以經貴。隋大業年間,僧人靜琬到白帶山刊刻石經並創建雲居寺,自此開啟了一項綿延隋、唐、遼、金、元、明、清七朝,跨越千年的山地刻經史,最終白帶山的名字也被石經山取代。至今,寺內珍藏著石經、紙經和木版經,號稱「三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物專家對雲居寺南塔等處進行發掘。隨後,除雷音洞外,其餘8處洞口重封。藏經洞內石經一直處於無人看護的自然保存狀態。但目前已申請房山石經題記整理與研究。
在1998年6月20日召開的「石經回歸」新聞發布會上,有關方面負責人說,由於技術手段欠缺,長期受大氣嚴重污染,1957年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雲居寺出土的佛教石刻經板已「嚴重風化」。為了更好地保存這批重點文物,1999年9月9日將其回歸地穴珍藏。
據史載,最早主張把佛經刻在石頭上的是北齊南嶽天台宗高僧慧思。第一個將此事付諸實施的是他的弟子靜琬。從1300多年前的隋代大業年間開刻,歷經遼、金、元、明數代千年,無數僧人辛勤勞作,共刻出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石經。完工後藏於雲居寺附近石經山9個藏經洞,和寺內壓經塔下的地穴中。
佛學家說,這些石經包容了佛經的經典要著,遼金刻經以《契丹大藏經》為藍本,可以校正存世佛經的舛訛。靜婉生前曾留下刻經主旨:「此經為未來佛法難時擬充經本,世若有經,願勿輒開。」但後人未遵循此言。
1957年從雲居寺南塔附近出土遼,金時代刊刻石經板共計10082塊。置入的展室,實為庫房,既不利於向世人展示,又不利於保護。
同時雲居寺中的雷音洞內珍藏的佛舍利是隋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安置存入洞內的。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重放入石函內。於1981年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