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念聖號 空難奇跡~~史上最嚴重的空難之一,三機相撞1990年10月2日,青年佛教徒馮錦標、黃昌華、林婉明來廈門聯系工作後,正乘飛機返廣州。飛機起飛後不久,服務員宣布這架飛機被劫持了,但絕對保證各位乘客的人身安全。
這時馮對黃、林二人說:“快念觀世音菩薩,一定可以消災免難。”於是他們三人至誠稱念觀音聖號。馮錦標在閉目稱念聖號時,心中歷歷明明(沒有雜念),清楚地看見眼前一片光明,觀世音菩薩現身其中。
飛機在空中盤旋一個多小時後,燃油耗盡了,在廣州白雲機場緊急降落。飛機一著地,全體乘客面露笑容,紛紛鼓掌,就在這一瞬間,飛機突然來了個急轉彎,撞到了停機坪上一架飛機,又猛地拉起來,後面又撞到另一架起飛的上海飛機,一聲爆炸巨響,飛機頓時斷成兩截,恰巧在他們三人座位後一二排,他們三人立即鼓足全身力氣,在折斷處飛奔著離開飛機,機頭向前翻了二個跟斗,燃起熊熊烈火,幾秒鐘後,燃燒著的飛機,響起斷斷續續的爆炸聲,霎時機場濃煙滾滾,出現一片火海。
此次空難死傷一百多人,活命的除斷臂缺腿重傷十余人外,只有他們三人, 僅表皮受一點輕傷。清理機場時,所有行李東西都化為灰燼,馮錦標帶的幾本佛教書卻完好無損,當人們發現這一奇跡時,無不稱道佛法不可思議。
搜尋此網誌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
做有智慧的學佛人
不學佛 易迷信~
不學佛,不懂因果、業力這些道理,更不懂轉業的原理,盲目聽從新聞、媒體、網路....小到消息,認為吃什麼可長壽、吃什麼會有病、去哪補習功課會好、哪拜拜可平安、投資什麼會賺錢、上什麼課可以變聰明、怎麼打扮才有男朋友、怎麼美容會年輕-先生才不會變心.....,即使誤打誤撞滿了你的心願,只不過讓你成為一個迷信的眾生。
不學佛,你不懂眾生彼此間就是業力相吸,共業所成,你不知災難是共業導致的,不懂即使神通也抵不過業力,.....。
很多人學佛只是從膚淺的層面在看待佛教,不懂萬法從心現、唯識而變。總在枝葉上想方設法避災趨吉,卻不知,要轉的是自己的心念,要去付出時間精力去用功,業才能消,福才能現。
比如說,生病這事,有四大不調、有冤業病、有業障病。有人根本不生病,怎麼吃喝也沒病,就會有人去調查,他都吃喝什麼?以為這健康的人,是因為吃喝這些才健康,卻沒想過其他人也吃,身體卻還是生病。
尤其當有廠商要推廣某種健康食品時,他就找個人為他推銷,說是因為吃他的東西才健康的,明明這麼假的事,可是大眾卻會被唬弄。
一樣的東西給大家吃喝,卻非人人有一樣成效。大家都做一樣的運動、吃一樣的健康餐卻非人人健康,......諸如此類的事,大家都不會反觀,是「因」有所不同,因為都有相同的「緣」,卻有差別的「果」。
不懂真正佛法的人,聽到這些話,又掉入世間人所認知的因果了,世間人所謂的因果是墮在三世當中,而且妄認為實有此人事境界。這種迷境而有的因果,非是佛在大乘經為我們所開示的因果。所以因果無生,是佛弟子正知見的第一步。但「無生」非是沒有因果,只是非是凡夫所認知的那樣。..........
萬法皆空 因果無生( 悟顯法師 開示)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皇帝與和尚 (5)陳文、宣二帝 與佛教
(5)陳文、宣二帝與佛教
陳文帝名茜字子華,是昭烈王始興的長子,當初陳霸先與其兄,同營帝王之業,因此陳武帝在世時立有遺詔。武帝駕崩後,皇太后以遺詔立川王。即皇帝位,號為文帝,改國號為天嘉。
文帝在位只有七年,修建佛寺六十所,寫經五十藏,度僧尼兩萬餘人。
為皇太后,大捨寶位
文帝在天嘉四年,為皇太后大捨寶位,設無遮大法會,行清淨捨身大法,並召集群僧,舉行方等陀羅尼法華懺,金光明懺等,在每一懺法中,文帝都親筆撰發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皇帝,如他所御撰的懺文有妙法蓮華經懺文,金光明懺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娑羅齋懺文等。
他在無遮大會捨身懺原文中這樣說:「......聖人揚罪己之說,故亡身濟物,仁者之恆心,克已利人,君子之常德。況復菩薩大士,法本行處,應赴三界,攝受四生。運無量之四心,修平等之六度......奉為天龍鬼神幽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親,若非怨親,遍虛空法界,窮過去盡未來無量名識,一切種類,平等大捨。」捨弟子自身,以及乘輿法服......珠交瓔珞,寶飾壯嚴,給用自資,生平所好,咸施三寶。今謹於殿前設無遮大會,奉行所願,並諸功德,願諸佛菩薩以及冥空幽顯,都來為他證明,開智慧日,映慈悲雲,樹寶幢於大千,擊法鼓於百億,最後要使一切沉淪的痛苦眾生,出生死輪迴,到無生彼岸。
文帝在位七年,四十五歲崩於有覺殿。
法師高材,時稱四絕
文帝天嘉年間,有一位洪偃法師,才重一時,甚為文帝所敬重。當時齊國有一位才華高絕的崔子武,出使陳國,陳國早憚崔子武的大名,知道他要來,竟無一人敢出任接待伴對之職,文帝臨時決定請才學雙優的洪偃法師任接待崔子武之職。崔武子與洪法師暢談以後,竟使那位目空一切的崔子武,加歎而歸,敬佩不巳。從此洪法師即為全國朝野所欽仰。因此,朝庭上下都勸迫法師返俗為官,於朝庭出任重職。如後秦姚興迫使道恆法師、道標法師返俗為官,唐太宗勸請玄奘大師返俗一樣。皇帝的本意是愛才,可是這些法師都是不為名利所誘惑的法王之子。
洪法師因此絕食以死自誓,皇帝不敢強其意志,法師當時有四絕之稱,即是姿容、德行、文章、草隸冠絕天下。
法師臨死時,對弟子們說「世人為貪心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後,還要高其墳,重其槨,要想在九泉之下,交結四鄰,以為自己富貴。真是可悲可歎!我死之後,把我的鄙形佈施飛走眾生即可。」法師圓寂後弟子們遵其所囑而行。
文帝駕崩後,由他的弟弟宣帝接位,宣帝名紹世小字師利,昭烈王的次子,身高八尺三寸,勇力過人,善騎射之術,宣帝在位對佛教弘化也是不遺餘力,他受過菩薩戒,在他親撰「勝天王般若懺文」中,一開始就說「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等。」
大建十四年皇太子陳叔寶即位時,就設無遮大會於太極殿,行清淨大捨,大赦天下。
南嶽大師,降伏道士
陳宣帝在位時,慧思大師隱居南嶽山中,當時有九仙觀的道士歐陽正則等十四人,詭言誣奏,陷害慧思大師,說他在山中埋一木頭於地下,終日咒詛,欲以巫蠱之法,對皇上大大不利。宣帝聞奏後,馬上派差官急詔慧思大師進京奏對,差官尚未出京,而慧思大師忽由空中飛臨帝前,使得宣帝驚慌不已,以為慧思大師是神,當時就問道士誣告之罪,欲殺之棄市,承蒙大師為他們多方求情,最後改判這些道士到大師寺內為僧眾作侍役。敕令有司,製十四個鐵券,鐵券上識有十四人姓名,令他們隨大師回山服役舂米。但是,那些道士都是名聞當時老道,怎能舂米呢?後來道士願將田地送給寺內贖身回去,因而該地名為「留田莊」(俗呼:道士贖身莊)。於是藏其鐵券,刻石為記,石記上說:「陳朝皇帝賜南嶽慧思大師降伏道士鐵卷記」。這些道士害人不著,反害了自己。
(本文參考釋氏稽古略、佛祖厲代通載、佛祖總記、辯正錄、廣弘明集、南岳本記)
劉謙之 注經
心通注经—刘谦之
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
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
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
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幺
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
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清凉山参
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
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这种难行能行的举
止,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
舍身,我又何尝不能?」
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
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
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专志修
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
“可否准允鄙人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
后能有所成,这是臣的一点志向,万祈圣上英
明鉴照,赐准所请。”
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清凉山上住
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由于精诚所致,有
一天,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于是造了
「华严论六十卷」留之于世。
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
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
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
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幺
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
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清凉山参
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
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这种难行能行的举
止,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
舍身,我又何尝不能?」
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
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
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专志修
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
“可否准允鄙人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
后能有所成,这是臣的一点志向,万祈圣上英
明鉴照,赐准所请。”
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清凉山上住
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由于精诚所致,有
一天,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于是造了
「华严论六十卷」留之于世。
護法菩薩 勝外道
护法菩萨 过目不忘破外道邪宗
护法菩萨的名字“护法”是意译,音译为“达磨波罗”,
“波罗”的意思是护,“达磨”就是法,
所以把他译成“护法菩萨”。
他写的《成唯识论》,玄奘大師回中土后把它译成汉文,
成为唯识宗成立之根本。那么,护法菩萨究竟是怎么降服
外道的?
在憍赏弥国境里,有一座已经毁圮的寺庙遗址,早年这里有一
个比较大的国家,国王有意想毁灭佛教,但他又不想使自己显
得很野蛮,于是他营造一种气氛,使别人认为:
佛教是因为理论上不如别的宗教信仰,所以他才支持别的宗教
信仰。
而在印度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就是由国王出面来组织
一场辩论。所以那个国王就有意地寻找了一个学问很好的外
道,这个外道非常有才能,他写过一部有一千颂的书
专门攻击佛法,
国王就有意找到他,安排他和佛教僧人进行辩论。
开出的条件(在印度辩论之前都要开出条件,赢怎么样,
输怎么样)是:
“外道有胜,当毁佛法;众僧无负,断舌以谢。”
意思是说,如果外道赢的话,国王就要彻底摧毁这个国家的
佛教;如果僧人不输的话,就割掉这个外道的舌头。
在印度如果学习佛法,舌头动不动就有被割的危险。
这个条件不是乱开的,外道赢的话,摧毁佛法不必讲,
但是相对的条件是僧人如果不输,他没有说如果僧人赢的话,
外道就要割掉舌头,
这一方面体现了外道本人的高度的自信心,
第二也显示出这个国王对这个外道的信心。
第三点呢,也反映出在这个将要举行这场辩论的国家里,
当时的僧人中没有那种被大家认为像世亲菩萨那样,特别
善于辩论,完全具备应对一切挑战能力的高僧,所以才开出这
么一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徒还略微占了点小便宜的条件。
当时那个地方的僧人中的确没有出类拔萃的高僧,而且这些僧
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王举行的这场辩论,实际上是事先
安排好的,国王跟这个外道是事先勾结的,所以这些僧人根本
没有自信。
其次,又看到国王在旁边拉偏手,所以都很悲观。
大家就商量着,与其等国王来毁灭我们的佛教,还不如我们自
己放弃这里。在这群僧人中就有当时年轻的护法菩萨,他挺身
而出,对这些僧人讲:“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去接受国王安排好的这场挑战,而且我
觉得应该让我来出面参加这场辩论。如果我们侥幸赢了的话,
那是因为佛祖保佑,就算输了,那你们也可以说,我们这边派
出的是最差的一个年幼无知的僧人来参加辩论。这样的话,我
们胜败都有理由,也不至于对佛法的声望造成太大的損
害。”(愚虽不敏,请陈其略,诚宜以我疾应王命。高论得
胜,斯灵佑也。徵议堕负,乃稚齿也。然则进退有辞,法僧无
咎。)
大家都同意了护法菩萨的提议,于是护法菩萨就挺身而
出,参加这场辩论。
这个外道本来就知道这些僧人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高僧,现在
居然又派出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心里当然就非常轻
视。这个外道先诵读了自己书里的一些观点,这按印度的习惯
是要吟诵出来的,带有音乐性的,他抑扬顿挫,声音非常美妙
地吟诵了自己的论点,就等着护法菩萨来应对、辩驳。谁知
道,护法菩萨的反应真是非常奇特,他开口就说:“行了,我
赢了。”
辩论才刚刚开始,连自己的观点都还没有提出来,护法菩萨为
什么开口就说自己赢了呢?护法菩萨不讲他为什么赢了,
却问那个外道:“那您是让我顺着背,还是倒着背呢?”
意思是说,我把你这部书从头到底跟你学样背一遍,
你总不能说我输吧。这一下更把这个外道给激怒了,你也太
自大了吧,别说倒着背,你只要正着背能背得下来,我就认
输。
于是,就大言不惭地说:“子毋自高也。能领语尽,此则
为胜。”
谁知道,这护法菩萨年纪虽不大,可他记忆力好,他
把外道的书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他
的语调。
这一下这个外道就下不来台了,于是他拔出刀子准备把自己舌
头给割了。但在这个时候,护法菩萨劝说道:割掉舌头也
于事无补啊,我看也不用了,你只有改弦易辙,才是真正的
悔悟(断舌非谢,改执是悔)。护法菩萨在那么年轻时,
就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辩论中占了优势,而他也因为这场辩论
而一举成名。
护法菩萨的名字“护法”是意译,音译为“达磨波罗”,
“波罗”的意思是护,“达磨”就是法,
所以把他译成“护法菩萨”。
他写的《成唯识论》,玄奘大師回中土后把它译成汉文,
成为唯识宗成立之根本。那么,护法菩萨究竟是怎么降服
外道的?
在憍赏弥国境里,有一座已经毁圮的寺庙遗址,早年这里有一
个比较大的国家,国王有意想毁灭佛教,但他又不想使自己显
得很野蛮,于是他营造一种气氛,使别人认为:
佛教是因为理论上不如别的宗教信仰,所以他才支持别的宗教
信仰。
而在印度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就是由国王出面来组织
一场辩论。所以那个国王就有意地寻找了一个学问很好的外
道,这个外道非常有才能,他写过一部有一千颂的书
专门攻击佛法,
国王就有意找到他,安排他和佛教僧人进行辩论。
开出的条件(在印度辩论之前都要开出条件,赢怎么样,
输怎么样)是:
“外道有胜,当毁佛法;众僧无负,断舌以谢。”
意思是说,如果外道赢的话,国王就要彻底摧毁这个国家的
佛教;如果僧人不输的话,就割掉这个外道的舌头。
在印度如果学习佛法,舌头动不动就有被割的危险。
这个条件不是乱开的,外道赢的话,摧毁佛法不必讲,
但是相对的条件是僧人如果不输,他没有说如果僧人赢的话,
外道就要割掉舌头,
这一方面体现了外道本人的高度的自信心,
第二也显示出这个国王对这个外道的信心。
第三点呢,也反映出在这个将要举行这场辩论的国家里,
当时的僧人中没有那种被大家认为像世亲菩萨那样,特别
善于辩论,完全具备应对一切挑战能力的高僧,所以才开出这
么一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徒还略微占了点小便宜的条件。
当时那个地方的僧人中的确没有出类拔萃的高僧,而且这些僧
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王举行的这场辩论,实际上是事先
安排好的,国王跟这个外道是事先勾结的,所以这些僧人根本
没有自信。
其次,又看到国王在旁边拉偏手,所以都很悲观。
大家就商量着,与其等国王来毁灭我们的佛教,还不如我们自
己放弃这里。在这群僧人中就有当时年轻的护法菩萨,他挺身
而出,对这些僧人讲:“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去接受国王安排好的这场挑战,而且我
觉得应该让我来出面参加这场辩论。如果我们侥幸赢了的话,
那是因为佛祖保佑,就算输了,那你们也可以说,我们这边派
出的是最差的一个年幼无知的僧人来参加辩论。这样的话,我
们胜败都有理由,也不至于对佛法的声望造成太大的損
害。”(愚虽不敏,请陈其略,诚宜以我疾应王命。高论得
胜,斯灵佑也。徵议堕负,乃稚齿也。然则进退有辞,法僧无
咎。)
大家都同意了护法菩萨的提议,于是护法菩萨就挺身而
出,参加这场辩论。
这个外道本来就知道这些僧人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高僧,现在
居然又派出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心里当然就非常轻
视。这个外道先诵读了自己书里的一些观点,这按印度的习惯
是要吟诵出来的,带有音乐性的,他抑扬顿挫,声音非常美妙
地吟诵了自己的论点,就等着护法菩萨来应对、辩驳。谁知
道,护法菩萨的反应真是非常奇特,他开口就说:“行了,我
赢了。”
辩论才刚刚开始,连自己的观点都还没有提出来,护法菩萨为
什么开口就说自己赢了呢?护法菩萨不讲他为什么赢了,
却问那个外道:“那您是让我顺着背,还是倒着背呢?”
意思是说,我把你这部书从头到底跟你学样背一遍,
你总不能说我输吧。这一下更把这个外道给激怒了,你也太
自大了吧,别说倒着背,你只要正着背能背得下来,我就认
输。
于是,就大言不惭地说:“子毋自高也。能领语尽,此则
为胜。”
谁知道,这护法菩萨年纪虽不大,可他记忆力好,他
把外道的书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他
的语调。
这一下这个外道就下不来台了,于是他拔出刀子准备把自己舌
头给割了。但在这个时候,护法菩萨劝说道:割掉舌头也
于事无补啊,我看也不用了,你只有改弦易辙,才是真正的
悔悟(断舌非谢,改执是悔)。护法菩萨在那么年轻时,
就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辩论中占了优势,而他也因为这场辩论
而一举成名。
半桶水瞎掰
佛教所講的「漏盡通」是講證道後境界,今被少數不通道教又學道教的人竄改,將意思說為是「長生、永生、超生」。
佛門講無生,哪來的「長生、短生」!就是著相,怎麼掰都掰不出離相之言。
更誇張的是,還有瞎扯說「漏盡通」一詞傳至西域、印度,被佛家使用,變意為煩惱盡除、得解,....瞎扯耶,去看一看書,查查歷史好不好,
古代就已經證明所謂「老子化胡經」是偽經了,佛門裏知道的人不說,讓假貨滿天飛,這樣能說不出聲的人有修嗎~
佛門講無生,哪來的「長生、短生」!就是著相,怎麼掰都掰不出離相之言。
更誇張的是,還有瞎扯說「漏盡通」一詞傳至西域、印度,被佛家使用,變意為煩惱盡除、得解,....瞎扯耶,去看一看書,查查歷史好不好,
古代就已經證明所謂「老子化胡經」是偽經了,佛門裏知道的人不說,讓假貨滿天飛,這樣能說不出聲的人有修嗎~
真假客觀
有些人,講開場白時,
會假裝客觀地說:「我不排斥任何宗教」,但
後面他說「但只打坐、參禪、拜偶像,我就覺
得⋯」
請問:佛像對你而言只是偶像的話,那你根本
不懂佛教,也不會知道點香、打坐、讀經是為
何,你故意講句客觀話,挖坑給初學佛者及不
懂佛法者聽,目的也是要破壞佛教在大家心中
的印象。這類人再說耶穌、上帝有多好,信上
帝是多慈悲感應⋯。」就是來佛門拉些不懂佛
法、信心不堅的游離份子嘛。
還聽過本是佛教某寺功德護法(金主)因為ㄧ
張票沒過,就轉去求外道,⋯,最後反過來謗
佛教!所以,佛教不給佛弟子正知正見,最後
就可能發生這情況。
佛教不是個專讓你支票過關、愛情順利、家庭
美滿、孩子百依百順⋯的地方。
佛教徒若不聽經聞法,就會只認為佛教是滿足
自己欲求的單位,這種人多了,終將導致佛教
的衰敗。
會假裝客觀地說:「我不排斥任何宗教」,但
後面他說「但只打坐、參禪、拜偶像,我就覺
請問:佛像對你而言只是偶像的話,那你根本
不懂佛教,也不會知道點香、打坐、讀經是為
懂佛法者聽,目的也是要破壞佛教在大家心中
帝是多慈悲感應⋯。」就是來佛門拉些不懂佛
還聽過本是佛教某寺功德護法(金主)因為ㄧ
張票沒過,就轉去求外道,⋯,最後反過來謗
就可能發生這情況。
佛教不是個專讓你支票過關、愛情順利、家庭
美滿、孩子百依百順⋯的地方。
佛教徒若不聽經聞法,就會只認為佛教是滿足
自己欲求的單位,這種人多了,終將導致佛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