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中,語默動静安詳,一切合於律儀,就是威儀。
佛門所說「三千威儀,八萬细行」,用意在培養學佛人出眾的形象。
佛在世時,馬勝比丘以莊嚴的威儀度化舍利弗,成为佛門千古佳话。
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可以成为度眾的方便法門。
學佛人身语意的行止,表现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
學佛人如果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衣冠不整、言談粗俗,这就是缺乏生活的禮儀。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皇家,所以威儀舉止優於一般人,
佛陀對於佛弟子的舉止要求,也是有其一定標準!
因此,佛門中的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卧如弓。
就是從行、立、坐、卧来训练威儀。
學佛,先不論內在改變了多少,最起碼的外在形象,要先落實學佛行儀,
不必開口,就讓大家覺得你學佛後不一樣。
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上香
網路分享~
香的種類有立香,環香,卧香,末香,香枝等,可擇用之。
上香枝时,以双手食指、拇指各捻两端,餘三指直竖,举至眉心,
而后以單手插入爐中即可。
若大眾集会,于唱香赞時上香捧,可随法師後供上。
若自己獨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禮拜即可。
若入寺中,可于诸佛殿之香爐各上一炷,或三炷立香;
上香先后以释迦佛(大雄宝殿),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菩薩,观音菩薩,
地藏菩薩,韋陀菩薩...等次第,即先佛,次菩萨,羅漢,后護法、祖师。
然而如果地形,殿堂参次,亦可由前而后依次上香。
http://xxddgg.blogspot.tw/
香的種類有立香,環香,卧香,末香,香枝等,可擇用之。
上香枝时,以双手食指、拇指各捻两端,餘三指直竖,举至眉心,
而后以單手插入爐中即可。
若大眾集会,于唱香赞時上香捧,可随法師後供上。
若自己獨上香,或于家中,则上香后,三禮拜即可。
若入寺中,可于诸佛殿之香爐各上一炷,或三炷立香;
上香先后以释迦佛(大雄宝殿),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菩薩,观音菩薩,
地藏菩薩,韋陀菩薩...等次第,即先佛,次菩萨,羅漢,后護法、祖师。
然而如果地形,殿堂参次,亦可由前而后依次上香。
http://xxddgg.blogspot.tw/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忠言逆耳
悟顯法師 開示節錄~~
在講經前,都要先稱念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除了求佛加持外,還感謝世尊為我們講說正法,
也感謝祖師大德,把佛法從印度送過來。
這念誠心、感恩心是根本,學佛人絕不能忘本。
現在有些學佛人覺得:「某位師父跟我交情很好,或是 我聽誰說的有道理,
所以他講的一定都對」。
這不是真正要學佛的人,而是在佛門清淨地--搞情見。
即使世間法也說:忠言逆耳,
你聽得順耳的,就是順你的習氣、情欲,怎麼能相信!
沒有經典做依據,你覺得有道理的就是正確的,那你究竟有沒有要學佛呢?
..........(未完)
在講經前,都要先稱念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除了求佛加持外,還感謝世尊為我們講說正法,
也感謝祖師大德,把佛法從印度送過來。
這念誠心、感恩心是根本,學佛人絕不能忘本。
現在有些學佛人覺得:「某位師父跟我交情很好,或是 我聽誰說的有道理,
所以他講的一定都對」。
這不是真正要學佛的人,而是在佛門清淨地--搞情見。
即使世間法也說:忠言逆耳,
你聽得順耳的,就是順你的習氣、情欲,怎麼能相信!
沒有經典做依據,你覺得有道理的就是正確的,那你究竟有沒有要學佛呢?
..........(未完)
價值觀
南懷瑾 居士
人類過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講因果律、報應;現在的道德是經濟的價值觀念——有沒有價值。
你不能認為價值觀念不是因果道理。
懂得觀點兩樣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開始怎麼去領導?
你光想返古,用舊的因果律觀點迎合未來時代,培養道德情操,無異背道而馳,
幾乎把每一代的善念變成焦芽敗種,這是我們教育錯誤的責任。
老一輩大多初舊教育不求新、不求變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後一代,罪過很大。
我們要知道如何開發後一代道德的基礎,倫理的觀念情操一樣,就是方式不同,趕快變更自己的方式。
~~~~~~~~~~~~~~~~~
(貼者言--這不是物化人性,而是現在的眾生已經變成這樣,若還是用舊一套在教他們,
根本無法被他們接受)
人類過去的道德是宗教性的,講因果律、報應;現在的道德是經濟的價值觀念——有沒有價值。
你不能認為價值觀念不是因果道理。
懂得觀點兩樣的道理,就明白新的文化開始怎麼去領導?
你光想返古,用舊的因果律觀點迎合未來時代,培養道德情操,無異背道而馳,
幾乎把每一代的善念變成焦芽敗種,這是我們教育錯誤的責任。
老一輩大多初舊教育不求新、不求變的包袱捆住,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害了後一代,罪過很大。
我們要知道如何開發後一代道德的基礎,倫理的觀念情操一樣,就是方式不同,趕快變更自己的方式。
~~~~~~~~~~~~~~~~~
(貼者言--這不是物化人性,而是現在的眾生已經變成這樣,若還是用舊一套在教他們,
根本無法被他們接受)
四依法---南懷瑾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只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為然,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只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好愛惡所迷惑困宥。
~~~~~~~~~~~~~~~~~~~~~~~~~~~~~~~~~~~~~~~~~~
~~~~~~~~~~~~~~~~~~~~~~~~~~~~~~~~~~~~~~~~~~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只是幫助諸位瞭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
~~~~~~~~~~~~~~~~
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系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一本‘××概論’,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了。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裡窮概。一把剪刀,一罐漿糊,東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論。奉勸各位,要真作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學佛,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我想了一下,還真答不出來,只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
~~~~~~~~~~~~~~~~~~~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
有些是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末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
~~~~~~~~~~~~~~~~~~~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
~~~~~~~~~~~~~~~~~~~~~~~~~~~~~~~~~~~~~~~~~~
第二,依經不依論:一切菩薩的論述以及後世的注解固然高明,但是,真正的佛弟子究竟應該以佛經作依據,不應以論藏作依據。所以,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注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只是幫助諸位瞭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
~~~~~~~~~~~~~~~~
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大學擔任系主任的學生來找我,說最近準備寫一本‘××概論’,問我怎麼寫較為妥當?我說你不要再寫什麼概論了。我向來對學生看什麼概論持保留態度,什麼哲學概論、文學概論、政治學概論、經濟學概論,唉!已經概了幾十年了,還在那裡窮概。一把剪刀,一罐漿糊,東抄一段,西剪一段,就是一本概論。奉勸各位,要真作學問,須直接從原典入手。
最近國外有人寫信問我,想要研究學佛,第一步要從哪一本書入手,我想了一下,還真答不出來,只好回說沒有。但是假如要看佛學概論的話,印度佛教本有的佛學概論有兩本,一是‘大智度論’,一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佛學概論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他說:老師,這些概論我看不懂呀!看不懂,我也沒有辦法。
注意!學佛要依經不依論,佛經看不懂的話,一字一字慢慢啃,一字一字慢慢查,下苦功夫,配合日常生活的反省檢點終會有所體會的。
~~~~~~~~~~~~~~~~~~
~~~~~~~~~~~~~~~~~~~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
有些是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末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
~~~~~~~~~~~~~~~~~~~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迷途
如果引經據典,~~~~~
還無法將走錯路、跟錯老師的人喚回正途,~~~~~~~
那也只能歸咎於「迷途者」過去生所種之因不善、邪見太深了!
~~~~~~~~~~~~~~~~~~~~~~~~
~~~~~~~~~~~~~~~~~~~~~~~~~
一群心裏貪戀世間的人,耐不住心中的妄想,
~~~~~~~~~~~~~~~~~~
所以才在佛門裏搞弟子規、群書治要〜等
~~~~~~~~~~~~~~~~~~~~
世間法來攀緣,「騙己騙他」地說:這東西在佛門也可以用。
~~~~~~~~~~~~~~~~~~~~~~~~~~~~~
這群人「忘佛恩忘祖師恩」不用佛門的專用律典規戒,偏引世間書、世間法來滲透佛門,毀佛害教,真是糟糕透頂!
還無法將走錯路、跟錯老師的人喚回正途,~~~~~~~
那也只能歸咎於「迷途者」過去生所種之因不善、邪見太深了!
~~~~~~~~~~~~~~~~~~~~~~~~
~~~~~~~~~~~~~~~~~~~~~~~~~
一群心裏貪戀世間的人,耐不住心中的妄想,
~~~~~~~~~~~~~~~~~~
所以才在佛門裏搞弟子規、群書治要〜等
~~~~~~~~~~~~~~~~~~~~
世間法來攀緣,「騙己騙他」地說:這東西在佛門也可以用。
~~~~~~~~~~~~~~~~~~~~~~~~~~~~~
這群人「忘佛恩忘祖師恩」不用佛門的專用律典規戒,偏引世間書、世間法來滲透佛門,毀佛害教,真是糟糕透頂!
輕安~~~南懷瑾
南懷瑾居士 開示『輕安』
‘輕安’的情形,初步的輕安,由頭頂發生清涼,然後下降遍及全身。
清涼以後,便是得暖。得暖不是發燙、發熱,得暖是有溫暖的感覺,
但不是發燒。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節、經脈都柔軟了,
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
得‘暖’以後,再進一步是得‘頂’,自己的精神可以與天地相往來,與宇宙合一。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氣脈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只是初步而已。
再下來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
所有煩惱妄想,以及憂、悲、苦、樂都切斷了,但不叫作‘空’,
如果還有一個‘空’的境界,那是戲論。
經典上說大乘菩薩可以得‘無生法忍’,沒有生起動的作用。
再進一步是‘世第一法’,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
‘暖’‘頂’‘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外道法門,
在功夫境界的階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
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輕安’。
‘輕安’的情形,初步的輕安,由頭頂發生清涼,然後下降遍及全身。
清涼以後,便是得暖。得暖不是發燙、發熱,得暖是有溫暖的感覺,
但不是發燒。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節、經脈都柔軟了,
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
得‘暖’以後,再進一步是得‘頂’,自己的精神可以與天地相往來,與宇宙合一。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不是氣脈通不通的問題,氣脈只是初步而已。
再下來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
所有煩惱妄想,以及憂、悲、苦、樂都切斷了,但不叫作‘空’,
如果還有一個‘空’的境界,那是戲論。
經典上說大乘菩薩可以得‘無生法忍’,沒有生起動的作用。
再進一步是‘世第一法’,在這個世界上是第一等。
‘暖’‘頂’‘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個法門,乃至外道法門,
在功夫境界的階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
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輕安’。
命運
所謂命運就是「業」的展現。業可分為「別業」與「共業」,同一星球、
同一人種、同一國家、同一公司、同一家庭,都是大小不同範圍的共業。
每個人的命運遭遇不同,這是別業,不要說人,連動物都有牠們各自不同的業,
狗有流浪狗,有繼承幾億美金及爵士頭銜的狗,甚至連鬼道都有餓鬼及
城隍爺......種種不同業感,
修行重點就是要清楚這一切法的真相,若無世尊出世講說真如實相,
眾生是無法出輪迴的,沒人將你這場夢喚醒,你永遠在上天下地的八苦中
煎熬著,感恩世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同一人種、同一國家、同一公司、同一家庭,都是大小不同範圍的共業。
每個人的命運遭遇不同,這是別業,不要說人,連動物都有牠們各自不同的業,
狗有流浪狗,有繼承幾億美金及爵士頭銜的狗,甚至連鬼道都有餓鬼及
城隍爺......種種不同業感,
修行重點就是要清楚這一切法的真相,若無世尊出世講說真如實相,
眾生是無法出輪迴的,沒人將你這場夢喚醒,你永遠在上天下地的八苦中
煎熬著,感恩世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如何是真修?
悟顯法師開示節錄~
佛門中教大家要吃得了苦。
所謂吃得了苦,不是去做工叫吃得了苦,
如果說做工就是吃得了苦,那所有的苦力都應該成佛。
在日月潭某處,有位照看者,他說:「你看六祖,他就是舂米,
後來在獵人隊裡,…他吃得了苦,就是這樣磨出來成佛的」。
大家想看看,天下舂米的人不少,為什麼只有六祖有成就,而別人沒有?
所以「耐苦守道」的重點是在於守道。
「耐苦」就是叫你放下自己想要的東西。
對凡夫而言因為很想要,又放不下,可是佛又說不行,心裡面很苦。
真正意思是說:在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時,心中會很不好受,這要忍得住。
如果是指做苦工,做久了也就習慣了,但是心中習氣並沒有放下,還是依舊。
所以不是只有指耐得了身體的苦。
眾生因為很著相,所以總在事相上去判定事情,
因為無法知道菩薩心行,所以看到做好事的樣子,將將其歸類為佛菩薩,
看到有修行的祖師大德做了某事,就認定做這類事的必定是大德,
這樣以耳代眼,以眼代心,只會讓自己離清淨心、菩提道更遠了!
佛門中教大家要吃得了苦。
所謂吃得了苦,不是去做工叫吃得了苦,
如果說做工就是吃得了苦,那所有的苦力都應該成佛。
在日月潭某處,有位照看者,他說:「你看六祖,他就是舂米,
後來在獵人隊裡,…他吃得了苦,就是這樣磨出來成佛的」。
大家想看看,天下舂米的人不少,為什麼只有六祖有成就,而別人沒有?
所以「耐苦守道」的重點是在於守道。
「耐苦」就是叫你放下自己想要的東西。
對凡夫而言因為很想要,又放不下,可是佛又說不行,心裡面很苦。
真正意思是說:在轉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時,心中會很不好受,這要忍得住。
如果是指做苦工,做久了也就習慣了,但是心中習氣並沒有放下,還是依舊。
所以不是只有指耐得了身體的苦。
眾生因為很著相,所以總在事相上去判定事情,
因為無法知道菩薩心行,所以看到做好事的樣子,將將其歸類為佛菩薩,
看到有修行的祖師大德做了某事,就認定做這類事的必定是大德,
這樣以耳代眼,以眼代心,只會讓自己離清淨心、菩提道更遠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