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懺悔?~~悟顯法師 開示(ㄧ1)
懺悔文 開示
為什麼要懺悔?
因為不曉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業障不一定會消掉。一開始我們稱法名: 「我弟子某甲」,某甲是自稱法名,「從於無始」,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到現在,做一個總清算,所有的「毀破三寶」,「作一闡提」,一闡提翻作中文就是斷善根,沒有善根。過去生毀壞三寶,沒有善根,「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毀謗大乘經典又不學如來的般若智慧,「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殺父害母然後又出佛身血,這五逆罪。「污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就是清淨地。破壞道場和合,有意無意的都有,「破他梵行」,看到人家修行就想要去障礙,想要去毀壞人家的戒行或是人家的道心,我們過去生,乃至這一生都有。看到人家修行用功,就在後面說:你看他修行成這樣子。我們要小心,自己可能都是毀謗常不輕菩薩的人,有人修行六親不認,修行的時候念佛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雙亡一樣,一切不管。但是人家看到就開始批評了:你看他念佛,念得跟瘋子一樣。
我們都曾經有意無意造作這種口業,給修行人壓力,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所以這也要懺悔。「焚毀塔寺」,我們現在不會去焚毀塔寺,現在焚毀塔寺,就是指破壞道場,破壞道場的和合。來道場沒有遵守規矩,沒有遵守律儀,想說自己幫道場做過什麼事情,有特殊的權利,這都是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有些居士很誇張!他說:我有捐菜給道場,煮菜煮好我要帶一點回去,這是不行的。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你要再撈回來就不會是原來那一滴水了。這是盜用僧物。僧物是出家人的乃至四眾物品,跟他講這樣不行,他也不信。所以「起諸邪見」,認為沒有因果,「撥無因果」,而且他不近善友,專門在日用平常當中糾結朋黨,跟惡知識在一起,所以叫「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不聽佛教、不聽出家人的教導,違背良師、違背經法,乃至我們自己「自做教他」「見聞隨喜」,自己做又教人家做,看人家沒有智慧,沒有正見還心生歡喜,見聞還隨喜,所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希望大家在拜懺的時候,要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把這些罪障「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請求佛菩薩,哀愍我們、拔濟我們,在佛前懺悔,再也不這樣做,「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惟願佛、法、僧三寶,慈悲攝受。我希望佛為我作證明,來攝受我,「放淨光明,照觸我身」佛放光照觸我身,希望佛為我加持,我絕不會再做這些罪業,希望諸惡消滅,我之前毀破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邪見、撥無因果、自做教他、見聞隨喜等業,「諸惡消滅」,這些罪障都能夠消滅,「三障蠲除」,三障就是惑障、業障、報障,三障全部都能夠消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我本來的面目,回復我跟佛一樣究竟圓滿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懺悔文很特別,我學佛到出家有十幾年了,沒有看過這文章,這是出家人在登壇受三壇大戒時用的。拿出來供養大家,跟大家分享!這是相當好的懺悔文,自己在家也可以常常這樣懺悔,因為確實祖師大德把我們過去生乃至今生所做的壞事,在這一篇中都做個總結,在佛前發露,發露就是說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毛病,真正悔改不再造作,不然我們每天懺悔:弟子某某業障深重!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篇相當好,是很特別的懺悔文,供養大家。
為什麼要懺悔?
因為不曉得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業障不一定會消掉。一開始我們稱法名: 「我弟子某甲」,某甲是自稱法名,「從於無始」,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到現在,做一個總清算,所有的「毀破三寶」,「作一闡提」,一闡提翻作中文就是斷善根,沒有善根。過去生毀壞三寶,沒有善根,「謗大乘經」、「斷學般若」,毀謗大乘經典又不學如來的般若智慧,「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殺父害母然後又出佛身血,這五逆罪。「污僧伽藍」,伽藍就是道場,就是清淨地。破壞道場和合,有意無意的都有,「破他梵行」,看到人家修行就想要去障礙,想要去毀壞人家的戒行或是人家的道心,我們過去生,乃至這一生都有。看到人家修行用功,就在後面說:你看他修行成這樣子。我們要小心,自己可能都是毀謗常不輕菩薩的人,有人修行六親不認,修行的時候念佛如喪考妣,好像父母雙亡一樣,一切不管。但是人家看到就開始批評了:你看他念佛,念得跟瘋子一樣。
我們都曾經有意無意造作這種口業,給修行人壓力,這是不對的,是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所以這也要懺悔。「焚毀塔寺」,我們現在不會去焚毀塔寺,現在焚毀塔寺,就是指破壞道場,破壞道場的和合。來道場沒有遵守規矩,沒有遵守律儀,想說自己幫道場做過什麼事情,有特殊的權利,這都是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有些居士很誇張!他說:我有捐菜給道場,煮菜煮好我要帶一點回去,這是不行的。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你要再撈回來就不會是原來那一滴水了。這是盜用僧物。僧物是出家人的乃至四眾物品,跟他講這樣不行,他也不信。所以「起諸邪見」,認為沒有因果,「撥無因果」,而且他不近善友,專門在日用平常當中糾結朋黨,跟惡知識在一起,所以叫「狎近惡友」、「違背良師」、不聽佛教、不聽出家人的教導,違背良師、違背經法,乃至我們自己「自做教他」「見聞隨喜」,自己做又教人家做,看人家沒有智慧,沒有正見還心生歡喜,見聞還隨喜,所以「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希望大家在拜懺的時候,要生起真正的慚愧心,把這些罪障「克誠披露,求哀懺悔」,請求佛菩薩,哀愍我們、拔濟我們,在佛前懺悔,再也不這樣做,「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惟願佛、法、僧三寶,慈悲攝受。我希望佛為我作證明,來攝受我,「放淨光明,照觸我身」佛放光照觸我身,希望佛為我加持,我絕不會再做這些罪業,希望諸惡消滅,我之前毀破三寶、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邪見、撥無因果、自做教他、見聞隨喜等業,「諸惡消滅」,這些罪障都能夠消滅,「三障蠲除」,三障就是惑障、業障、報障,三障全部都能夠消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恢復我本來的面目,回復我跟佛一樣究竟圓滿清淨的真心,楞嚴經講:「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懺悔文很特別,我學佛到出家有十幾年了,沒有看過這文章,這是出家人在登壇受三壇大戒時用的。拿出來供養大家,跟大家分享!這是相當好的懺悔文,自己在家也可以常常這樣懺悔,因為確實祖師大德把我們過去生乃至今生所做的壞事,在這一篇中都做個總結,在佛前發露,發露就是說出自己的過失,自己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毛病,真正悔改不再造作,不然我們每天懺悔:弟子某某業障深重!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這一篇相當好,是很特別的懺悔文,供養大家。
無相念佛 釋疑~~悟顯法師 開示
無相念佛 釋疑
經典上講:「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一個學佛的修行人,應該要有的願心。
我們總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樣發心為我們作模範,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又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這都是《無量壽經》的經文。
所以不可以因為自己身體的一點不舒服或是難過,就退失了菩提心。
有人問:什麼是「無相念佛」?
念佛本身就是無相,不用再另外立一個方式、用一個方法來達到無相念佛。念佛的時候自然離開一切相。
有人說:那還有個佛!其實佛本來就無相,如果你認為佛有相,那是心外取法,心裡有二法,所以認為阿彌陀佛是有相!
你要是會得無生,你要是真得一心不亂、真正老實,那這持名念佛即是無相。
所以說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實相念佛』不是獨立在另外三門念佛法之外的,
它就含攝在持名、觀想、觀像裡面,因為實相無相,不可以有相的心來緣取,不可以以「離相」的心來證取,
這是大乘,就是我們的本心。有人說:要離開持名念佛來求個實相,這是心外求法。
要是離開持名、要是離開觀想、觀像,就好像一棟樓、一棟房子,離開了設計圖要蓋,那是不可能的。
那就像執理廢事、執事廢理一樣。所以用念佛這方法,要達到無相的境界,
無相就是你心裡沒有一切相、不起一念、唯是佛,這就是無相,自然就無相,淨土宗功夫分三層,一個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熟了佛號現前,再來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能力達到阿羅漢的境界,再來是『理一心』不亂,它通通稱為一心不亂,也通通稱為『實相念佛』,因為實相遍在一切念佛法門當中,遍在一切念佛的境界當中,你說功夫成片他不是念佛嗎?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念佛,事一心不亂還是念佛。所以說,持名就是無相,你要離開持名念佛,再要去找個無相來讓你安住,根本沒有另外一個無相給你安住,沒有另外一個法給你安住,因為佛即是無相,你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相,這無相不是斷滅,不是離開阿彌陀佛,不是離開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離開一法,你要有一法可離、有一法可取、有一法可修,那『相』就在,不是無相;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初學的念佛人,他也想進步、也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想要離開持名的方式去求個無相;祖師說任你怎麼求都求不到,越求越遠,因為既是無相的,本自無,你現在要去造作,那是造作不來的,所以只有你心『離念』才是無相。
念佛時心裡沒有任何一個妄念,是離世間相!佛不住世間,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不住出世間相,就是『從持名你就能入無生』的這個道理,這叫入有得空,也是淨土宗超越所有法門的地方,這是非常特別的,在大藏經裡面找不到比這方法更好的了,眾生執有,就教你老實念佛,心裡不要有妄想、不要起分別。對境的時候,不要隨境,仍舊保持這句佛號,這就是實相。
實相無相,求是求不到的,因為有求就有相,無求就又斷滅了,《圓覺經》講:「無作止任滅」,認為可以造作-不對,任運隨緣也不對,因為你所謂的隨緣只是隨業流轉,有個要滅除煩惱再來求證個本心也不對,你刻意要止息煩惱,也不對,『作止任滅』指出修行人有造作之心統統都錯。動念即乖,這是大乘佛法,一動念就落窠臼,就落二三,落到意識心裡去,所以念佛時,完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就是無相。
無相不是斷滅無,也不是離開個有相去求個無相,這些事實真相都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的,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菩薩,常常誤以為空是有個『空』,那又變成『有』了,或是取『斷滅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這幾種錯誤的觀念,初學的菩薩,或是未達深位的菩薩都會有這問題,所以,如果你要離開『有相』再去求個『無相』,那決定求不到,就像離開『生滅』要去求『不生滅』那是沒辦法的,就像離波求水,波是海中的波浪,你說: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說要離開濕性,水的特性是濕,離開濕性要求波是求不到的,離開波要求濕,也求不到。所以不要認為刻意捨棄持名念佛,可以來修個無相念佛,那你絕對修不到!因為『相』既然是無的,那也不可修,若存心修即是有相,這道理非常明確。所以『無相念佛』不用刻意造作,刻意造作就錯了,這就不是淨土法門,也不是佛法。
因為佛法無一法,有一法就不是佛法,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佛法不是二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要是認為持名念佛跟實相是二法,捨掉持名要去求個實相,要去證入真如,那是不可能的,所謂不取一法即可。不取一法,不捨一法,這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有佛,此時不取法-不取生滅法。如波跟水雖然不可以分離,但是『動義』非『濕義』啊,波浪是動的,海水是濕的,就像妄想煩惱是動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如如』不屬於動或不動,『如如』是在動而不動,在靜而不靜,在染而不染,如如是這個意思,這其中沒有動靜二相,沒有能所相對相,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念佛,你念佛才能跟煩惱脫離,才能跟知見、無明脫離。所以仍舊是持名,仍舊是觀想觀像,不必離開現前所用的方式,再另外去用一個方法,去修習或是去證得這樣的境界,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講到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就是『藉由』的意思。你一假藉方便,就有落處,就有個著處,念佛是無著處,因為佛無所著,所以『以全體果覺作為眾生的因心』,所以祖師大德講:念佛人不用想太多,就是老實念。雖然不知道這就是實相,但你已經在運用了。就好像一台音響,音響買來我們馬上就能用了,雖然我們不知道它裡面的電路原理,但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同樣的,我們雖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樣的原理,但是我們在念的時候,即是與實相相應,即是入無生法忍,這是頓超的法門。
眾生不覺,不覺想要『覺』那就要聽經、要聞法,仍是藉由經教、藉由聞法來明瞭,就像你要了解這台音響完整的功能,你要去看說明書,你要了解念佛法門的完整功能,你要看《無量壽經》,你要看大乘經典,你才能了解它完整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心力去了解,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煩惱一樣能夠解脫,所以才說念佛人不用看這麼多,不是叫你不要看經,也不是叫你排斥經教,排斥大乘佛法,或是淨土以外的經典。本意是說:如果你不認識字或是年紀稍微年長了,沒有心力,那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要知道,學經教仍舊有它的好處,聽經可以幫助你看破,在面對境緣時,你聽經聽熟了你就會起作用會放得下,這是過來人的心得,教給我們這些學人,一定要聽經要念佛,聽經幫助你看得破這個世間,放得下你的習氣,你面對境緣時要放得下,這才是真功夫。關於無相念佛就講到這裡,精舍這裡平常每個禮拜三晚上八點到九點有念佛共修。每週禮拜天下午三點開始地鐘念佛,四點開始拜願,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有《無量壽經》講座,同修有空可以隨喜參加,大家同霑法益,能深入了解淨土的真實義趣,那對於極樂世界就有絕對的信心,對這個世間就能絕對的放下,所謂『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淨土,取要取到究竟;捨娑婆,要捨得徹底、捨得乾淨,一樣都要達到最究竟才是。
經典上講:「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一個學佛的修行人,應該要有的願心。
我們總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樣發心為我們作模範,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又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這都是《無量壽經》的經文。
所以不可以因為自己身體的一點不舒服或是難過,就退失了菩提心。
有人問:什麼是「無相念佛」?
念佛本身就是無相,不用再另外立一個方式、用一個方法來達到無相念佛。念佛的時候自然離開一切相。
有人說:那還有個佛!其實佛本來就無相,如果你認為佛有相,那是心外取法,心裡有二法,所以認為阿彌陀佛是有相!
你要是會得無生,你要是真得一心不亂、真正老實,那這持名念佛即是無相。
所以說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實相念佛』不是獨立在另外三門念佛法之外的,
它就含攝在持名、觀想、觀像裡面,因為實相無相,不可以有相的心來緣取,不可以以「離相」的心來證取,
這是大乘,就是我們的本心。有人說:要離開持名念佛來求個實相,這是心外求法。
要是離開持名、要是離開觀想、觀像,就好像一棟樓、一棟房子,離開了設計圖要蓋,那是不可能的。
那就像執理廢事、執事廢理一樣。所以用念佛這方法,要達到無相的境界,
無相就是你心裡沒有一切相、不起一念、唯是佛,這就是無相,自然就無相,淨土宗功夫分三層,一個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熟了佛號現前,再來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能力達到阿羅漢的境界,再來是『理一心』不亂,它通通稱為一心不亂,也通通稱為『實相念佛』,因為實相遍在一切念佛法門當中,遍在一切念佛的境界當中,你說功夫成片他不是念佛嗎?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念佛,事一心不亂還是念佛。所以說,持名就是無相,你要離開持名念佛,再要去找個無相來讓你安住,根本沒有另外一個無相給你安住,沒有另外一個法給你安住,因為佛即是無相,你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相,這無相不是斷滅,不是離開阿彌陀佛,不是離開釋迦牟尼佛,也不是離開一法,你要有一法可離、有一法可取、有一法可修,那『相』就在,不是無相;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初學的念佛人,他也想進步、也想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他想要離開持名的方式去求個無相;祖師說任你怎麼求都求不到,越求越遠,因為既是無相的,本自無,你現在要去造作,那是造作不來的,所以只有你心『離念』才是無相。
念佛時心裡沒有任何一個妄念,是離世間相!佛不住世間,亦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不住出世間相,就是『從持名你就能入無生』的這個道理,這叫入有得空,也是淨土宗超越所有法門的地方,這是非常特別的,在大藏經裡面找不到比這方法更好的了,眾生執有,就教你老實念佛,心裡不要有妄想、不要起分別。對境的時候,不要隨境,仍舊保持這句佛號,這就是實相。
實相無相,求是求不到的,因為有求就有相,無求就又斷滅了,《圓覺經》講:「無作止任滅」,認為可以造作-不對,任運隨緣也不對,因為你所謂的隨緣只是隨業流轉,有個要滅除煩惱再來求證個本心也不對,你刻意要止息煩惱,也不對,『作止任滅』指出修行人有造作之心統統都錯。動念即乖,這是大乘佛法,一動念就落窠臼,就落二三,落到意識心裡去,所以念佛時,完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就是無相。
無相不是斷滅無,也不是離開個有相去求個無相,這些事實真相都是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的,沒有到達一定程度的菩薩,常常誤以為空是有個『空』,那又變成『有』了,或是取『斷滅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這幾種錯誤的觀念,初學的菩薩,或是未達深位的菩薩都會有這問題,所以,如果你要離開『有相』再去求個『無相』,那決定求不到,就像離開『生滅』要去求『不生滅』那是沒辦法的,就像離波求水,波是海中的波浪,你說:我不要波浪,我只要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說要離開濕性,水的特性是濕,離開濕性要求波是求不到的,離開波要求濕,也求不到。所以不要認為刻意捨棄持名念佛,可以來修個無相念佛,那你絕對修不到!因為『相』既然是無的,那也不可修,若存心修即是有相,這道理非常明確。所以『無相念佛』不用刻意造作,刻意造作就錯了,這就不是淨土法門,也不是佛法。
因為佛法無一法,有一法就不是佛法,這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佛法不是二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要是認為持名念佛跟實相是二法,捨掉持名要去求個實相,要去證入真如,那是不可能的,所謂不取一法即可。不取一法,不捨一法,這就是念佛,念佛的時候心裡有佛,此時不取法-不取生滅法。如波跟水雖然不可以分離,但是『動義』非『濕義』啊,波浪是動的,海水是濕的,就像妄想煩惱是動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
『如如』不屬於動或不動,『如如』是在動而不動,在靜而不靜,在染而不染,如如是這個意思,這其中沒有動靜二相,沒有能所相對相,這就是為什麼要大家念佛,你念佛才能跟煩惱脫離,才能跟知見、無明脫離。所以仍舊是持名,仍舊是觀想觀像,不必離開現前所用的方式,再另外去用一個方法,去修習或是去證得這樣的境界,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講到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就是『藉由』的意思。你一假藉方便,就有落處,就有個著處,念佛是無著處,因為佛無所著,所以『以全體果覺作為眾生的因心』,所以祖師大德講:念佛人不用想太多,就是老實念。雖然不知道這就是實相,但你已經在運用了。就好像一台音響,音響買來我們馬上就能用了,雖然我們不知道它裡面的電路原理,但是我們已經在使用。同樣的,我們雖不知道念佛是什麼樣的原理,但是我們在念的時候,即是與實相相應,即是入無生法忍,這是頓超的法門。
眾生不覺,不覺想要『覺』那就要聽經、要聞法,仍是藉由經教、藉由聞法來明瞭,就像你要了解這台音響完整的功能,你要去看說明書,你要了解念佛法門的完整功能,你要看《無量壽經》,你要看大乘經典,你才能了解它完整的功能。但是如果沒有心力去了解,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煩惱一樣能夠解脫,所以才說念佛人不用看這麼多,不是叫你不要看經,也不是叫你排斥經教,排斥大乘佛法,或是淨土以外的經典。本意是說:如果你不認識字或是年紀稍微年長了,沒有心力,那就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但是要知道,學經教仍舊有它的好處,聽經可以幫助你看破,在面對境緣時,你聽經聽熟了你就會起作用會放得下,這是過來人的心得,教給我們這些學人,一定要聽經要念佛,聽經幫助你看得破這個世間,放得下你的習氣,你面對境緣時要放得下,這才是真功夫。關於無相念佛就講到這裡,精舍這裡平常每個禮拜三晚上八點到九點有念佛共修。每週禮拜天下午三點開始地鐘念佛,四點開始拜願,晚上七點半到八點半,有《無量壽經》講座,同修有空可以隨喜參加,大家同霑法益,能深入了解淨土的真實義趣,那對於極樂世界就有絕對的信心,對這個世間就能絕對的放下,所謂『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取淨土,取要取到究竟;捨娑婆,要捨得徹底、捨得乾淨,一樣都要達到最究竟才是。
超渡是在超渡誰?
清朝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及慈雲灌頂法師都是通宗通教。
灌頂法師在《觀無 量壽佛經》註解說:
「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無法超度 的,
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就是念『阿彌陀佛』迴向。」想超渡到極樂淨土
還有個前提:必須被超渡者有發心要往生淨土,不然果報也不會是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作法會時,懺本中一定講說實相的道理,讓眾生看破放下而發願求生,
這就講白了聽經聞法的重要,超渡法會目標看似在超渡亡靈,
其實也是在對生者開示,只是看這群參加者懂不懂了,可惜的是,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文中開示是在跟亡者說,而自身渾然不覺,
所以回觀我們現前有因緣聽經聞法,身心安穩時不好好用功,不願修不放下,
既墮入三塗業習更重,哪是自己不肯發心出離不肯放下轉變煩惱,
聽個道理就能被超去極樂世界的呢?
阿彌陀佛伸手是要接,但也要你真願往才行,
而你真發心願往,自然現下表現出的就是:
你的貪瞋癡就願意轉~
灌頂法師在《觀無 量壽佛經》註解說:
「世間極重的罪業,佛法所有的經教、經懺佛事都無法超度 的,
最後還有一門能夠超度,就是念『阿彌陀佛』迴向。」想超渡到極樂淨土
還有個前提:必須被超渡者有發心要往生淨土,不然果報也不會是在極樂世界,
所以在作法會時,懺本中一定講說實相的道理,讓眾生看破放下而發願求生,
這就講白了聽經聞法的重要,超渡法會目標看似在超渡亡靈,
其實也是在對生者開示,只是看這群參加者懂不懂了,可惜的是,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文中開示是在跟亡者說,而自身渾然不覺,
所以回觀我們現前有因緣聽經聞法,身心安穩時不好好用功,不願修不放下,
既墮入三塗業習更重,哪是自己不肯發心出離不肯放下轉變煩惱,
聽個道理就能被超去極樂世界的呢?
阿彌陀佛伸手是要接,但也要你真願往才行,
而你真發心願往,自然現下表現出的就是:
你的貪瞋癡就願意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