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聦明。
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
見僧便鬬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
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
~~~~~~~~~~~~~~~~~~~~~~~~~~~~~~~~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
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
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
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
如人熟睡。作諸惡夢。種種境界。種種怖畏。眾苦難堪。
及至醒來。求夢中事了不可得。是故眾生墮在無明夢中。
隨妄想顛倒。造種種業。自取諸苦。醒眼看來。
諸顛倒狀豈可得耶。
~~~~~~~~~~~~~~~~~~~~~~~~~~~~~~~~~~~~~~~~~~~~~~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
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
~~~~~~~~~~~~~~~~~~~~~~~~~~~~~~~~~~~~~~~~~~~~~~~
妄想乃諸業之因也。此何以故。由無始來迷自本心。
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種種業。業習內積八識田中。
以無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惡種發現業芽。是為罪根。
一切惡業從此而生。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
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
~~~~~~~~~~~~~~~~~~~~~~~~~~~~~~~~~~~~~~~~~~~~~~~~~~~
即今現在無明夢中。如何能得消舊業。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信自心本來清淨。
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
~~~~~~~~~~~~~~~~~~~~~~~~~~~~~~~~~~~~~~~~
若能於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
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
~~~~~~~~~~~~~~~~~~~~~~~~~~~~~~~~~~~~~~~~~~~~~
若自心煩惱麤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
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
正當著力。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
即便審究 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如是隨提隨審。並不放空。將此疑團。橫在胸中。如己命根。
更不放捨。一切動靜閑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
如此用心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
一切妄想。自然掃踪滅跡矣。
~~~~~~~~~~~~~~~~~~~~~~~~~~~~~~~~~~~~~~~~~~~~~~~~~~~
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
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
是謂智慧能消除也。若晝夜不捨勤勤觀察。不可放行。
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
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為實相。
若常觀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如此用心。
是名觀照三昧。
~~~~~~~~~~~~~~~~~~~~~~~~~~~~~~~~~~~~~~~~
此話頭。如日輪當空。無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
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若敵得。妄想消處。
便是舊業消滅時也。捨此一著。便向心外別求。則諸佛出世。
亦無懺悔處。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
~~~~~~~~~~~~~~~~~~~~~~~~~~~~~~~~~~~~~~~~~~~~~~
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
~~~~~~~~~~~~~~~~~~~~~~~~~~~~~~~~~~~~~~~~~~~~~~
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
~~~~~~~~~~~~~~~~~~~~~~~~~~~~~~~~~~~~~~
六祖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
~~~~~~~~~~~~~~~~~~~~~~~~~~~~~~~~~~~~~~~~~~~~~~~~~
所云一乘者。
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乘者是運載義。
~~~~~~~~~~~~~~~~~~~~~~~~~~~~~~~~~~~~~~~~~~~~~~~~~~~
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
不見有生可度。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
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
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 乘。
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
非正法也。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
~~~~~~~~~~~~~~~~~~~~~~~~~~~~~~~~~~~~~~~~~~~~~~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單棲。
專為究明己躬下事。
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嬾圖安閒。任意度時也。
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
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却。
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
~~~~~~~~~~~~~~~~~~~~~~~~~~~~~~~~~~~~~~~~~~~~~~~
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
隨機施設。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 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單傳 心印。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 真實。
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
學人直貴真實用心。自淨煩惱習氣。
業識 種子。破得一分業識。便露一分佛知見。達一分佛境界。
斷得十分業識。便是十分佛 境界。
豈有心外別將巧法。逗凑將來。可為佛境界乎。
~~~~~~~~~~~~~~~~~~~~~~~~~~~~~~~~~~~~~~~~~~~~~~~~~~~~
禪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 即是一乘。
若悟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實工夫。
~~~~~~~~~~~~~~~~~~~~~~~~~~~~~~~~~~~~~~~~~~~~~~~
凡學人先習教乘。迴心向上一路。雖是有志。
無柰藏識中有新熏文字襍毒習氣。舊熏貪瞋癡愛煩惱習氣。
內外交攻。最難打疊。要放放不下。要斷斷不得。
要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話頭。
如水上葫蘆。遏捺不下。只管與之打交滾。最是難下手。
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了也。如此乃是沒志氣無力量人。
說甚參禪。
~~~~~~~~~~~~~~~~~~~~~~~~~~~~~~~~~~~~~~~~~~~~~~~~~~~~~~~
直須一切處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
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都是邪見種子也。
~~~~~~~~~~~~~~~~~~~~~~~~~~~~~~~~~~~~~~~~~~~~~~~~~~~~~~~
6.1
搜尋此網誌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夢遊集 及開示菁華~憨山大師(1)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
各有方便,普令獲益,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
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
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
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善知識開導,
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
~~~~~~~~~~~~~~~~~~~~~~~~~~~~~~
~~~~~~~~~~~~~~~~~~~~~~~~~~~~~
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穩守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皆從閒口舌,招災多為壞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本來多缺陷,此身那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春天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層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作主張,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身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勝敗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戲房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
-----------------------------------
然 佛者 覺也,即眾生之佛性,
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
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
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
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
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
由是觀之,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
----------------------------------
憨山大師費閒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瞎修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
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為老,後天地而不為終,
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
故稱無量壽。
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
子欲求佛,但求自心。
心若有迷,但須念佛,佛即起覺,覺自性光明,挺然獨露。
從前妄想,貪瞋痴業,當下冰銷,
業垢既銷,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
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
淨土之資,亦不外於是。
~~~~~~~~~~~~~~~~~~~~~~~~~~~~~~~~~~~~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眾生?
蓋眾生與佛,如水與冰,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
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換名不換體也。
迷則不覺,不覺即眾生,不迷則覺,覺則眾生是佛。
~~~~~~~~~~~~~~~~~~~~~~~~
經云﹕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是佛,心垢即眾生。
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
以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眾生;
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
無奈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故參禪念佛,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
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著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參禪看話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
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
是故獨於 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
學人修行;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斷,
欲實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萬緣,盡情放下,放得乾乾淨淨。
然有無始習氣種子,不得乾淨,必須參一話頭,
先把從前妄想,一齊放下,不容潛生,
緩緩專提一句阿彌陀佛,著實靠定,要觀此念,從何處起?
如垂綸釣,於深潭相似。......
若妄念又生,此因無始習氣太重,又有放下,
切不要將心斷妄想,只把脊梁豎起,不可東想西想,
直於妄念起處覷定,放下又放下,緩緩提起一聲佛,
定觀這一聲佛,畢竟從何處起?
~~~~~~~~~~~~~~~~~~~~~~~~~~~~~~
睡時一醒,就提起話頭,
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
在稠人廣眾中,不見有人,在諸動中,不見有動,
如此漸有入處,七識到此不行。
如此日夜靠定,不計工夫,
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
日夜靠定,不計工夫,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
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但參禪之時,不要求悟,任他佛來祖來魔來,只是不動,
念念單提,行將去,中間再無疑難。
如是綿綿密密,心心無間,日用間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
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
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
~~~~~~~~~~~~~~~~~~~~~~~~~~~
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
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諦信自心,本來清淨,
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
~~~~~~~~~~~~~~~~~~~~~~~~~~~~~~~~~~
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
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
若能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
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
~~~~~~~~~~~~~~~~~~~~~~~~~~~~
若自心煩惱深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
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正當著力,
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即便審究,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隨提隨審,將此疑團,如已命根,更不放捨。
一切動靜閒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如此用心,
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
自然掃蹤滅跡矣。
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
若敵得妄想銷處,便是舊業消滅時也。
~~~~~~~~~~~~~~~~~~~~~~~~~~~~~~~
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在昔佛有明誨,
若修行人,習氣不除,應當一心,誦我 無為心佛 所說 心咒,
此實 格外方便也。
以各人藏識潛流習氣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
必須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難破之賊,必請上方之劍,
此須早晚二時,自取方便,唯以參究功夫為第一義耳。
~~~~~~~~~~~~~~~~~~~~~~~~~~~~~~~~
古德教人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
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審實「念佛的是誰」,
橫在胸中。
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
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
如此著力,一眼覷定,只「提話頭的畢竟是誰」?如此下疑,
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
纔有妄想潛流,一覷覷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
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
正是得力處。
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中,咬定牙關,
決不放捨,乃至睡夢中,亦不放捨。
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
如此 下毒手 廝挨,方是真實用功之人。
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歡喜時節也。
~~~~~~~~~~~~~~~~~~~~~~~~~~~~~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
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
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
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
如何是生死根株?
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慾之過也。
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
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
~~~~~~~~~~~~~~~~~~~~~
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
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
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
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
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
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 為生死心切 ,要斷生死心切,
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 了生死之時也。
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
~~~~~~~~~~~~~~~~~~~~~~~~~~~~~~~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
至有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禮誦念佛,一生辛苦,
到底於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於生死分上,了沒干涉,
禪人發心,真實為生死大事,先要辦一片長遠決定不退之志,
單提一念,不悟不休。
第一不得指望速成就,釋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煉身心,豈是純根耶?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的是誰?一則審實話頭,最易得力。
只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都是用心的時節。
~~~~~~~~~~~~~~~~~~~~~~~~~~~~~~~~~~~~~~~~~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 悟為上,悟心 本意 要出生死耳。
念佛 豈不是出生死法耶?
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
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
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 染想而變 淨想,
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 難悟,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
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
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
若為生死心,如救頭燃,志要一生取辦,譬若人患必死之症,
有人覓還丹,喻參禪可救,
一人授以海上單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
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
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出,絕後方甦,是時始知其妙耳。
~~~~~~~~~~~~~~~~~~~~
惟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
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
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
若身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貪不瞋不癡,則意業清淨。
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
厭娑婆苦,發願往生,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
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
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
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
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
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經云﹕心淨則佛土自淨,故娑婆穢土,乃惡業所感,
眾苦充滿;西方極樂,乃淨業所感,故但受諸樂。
~~~~~~~~~~~~~~~~~~~~~~~~~~~~~~~~~
修行第一要為 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 念佛成片?
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 固蔽,日用 未嘗返省,
今欲以 虛浮信心,斷 多劫生死,所謂 滴水 焉能 救積薪之火?
豈有是理哉!
~~~~~~~~~~~~~~~~~~~~~~~~~~~~~~~~~~~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
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
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
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
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
禪淨二行,原無二法,永明大師示之於前矣。
禪本離念固矣;然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嘗不從離念中修,
若是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
⋯⋯更多。
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
若云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無兩橛念。
就參究 念佛處,打作一條,
要它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 永嘉 惺寂雙流 之實行也。
何耶?
若論參究提話頭,堵截意根,要它一念不生,
如此雖是參的工夫,古人謂之「抱樁搖櫓」,
只這要它不生的一念,即是生也,
豈是真不生耶!
只如念佛,若只將一聲佛號,挂在心頭,念念不忘,
豈是真一心不亂?
~~~~~~~~~~~~~~~~~~~~~~~~~~~~~~~~~~~~~~
圓覺經云﹕
我今此身,四大合成。
當觀身中,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如此諦觀此心,久久純熟,身相忽空。
種種煩惱,皆從妄想顛倒而生,本來不有,當煩惱時,
近觀此心,妄想從何處生?
⋯⋯更多。
此觀喫緊,乃脫苦之妙藥。
然初心觀,未易成就,但將阿彌陀佛審實話頭,切切不忘,
若妄想起時,提起話頭一拶,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
故專逐妄想流轉,攀援不停,以滋苦耳。
一切諸法,皆自心生,
若不觀心,而求脫苦之路,猶卻步而求前也。
~~~~~~~~~~~~~~~~~~~~~~~~~~~~~
如今發心修行,第一要看破 此心是妄想。
凡起心動念處,便是業根,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
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看破則當下消滅。
切不可隨他相續攀援,往而不返。
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
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
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一聲佛來,是謂正念。
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
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
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主客若分,久久純熟,
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
~~~~~~~~~~~~~~~~~~~~~~~~~~~~~~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
愚癡之人,但知為一身貪求,種種口體受用,將以為樂,
不知樂是苦因。
既知是苦,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
修行之要,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
當觀此身,乃四大假合成形,則不為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
次要了知現前日用,見聞覺知,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
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
~~~~~~~~~~~~~~~~~~~~~~~~~~~~~~~~~~~
禪人既秉佛教,當遵佛語,大生慚愧恐懼,發無上心。
從今將一往生平,馳逐攀緣妄想之心,一齊放下。
折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消歸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
心心不斷。
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
~~~~~~~~~~~~~~~~~~~~~~~~~~~~~~~~
一切眾生,流轉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之過咎也。
原因最初一念無明,遂生妄想,妄想積迷,起貪瞋痴,
造殺盜淫妄,種種諸業;以妄想不斷,故生死苦果無窮,
流轉不已。今佛明言,因一念妄想,薰變十二類生;
況眾生日用,念念妄想,念念受薰,則一日一夜,生死無窮;
況有識以來,乃至盡命,念念妄想,所作惡業安可籌算!
~~~~~~~~~~~~~~~~~~~~~~~~~~~~~
聖凡本無二路,皆因 染淨 薰變之力耳。
~~~~~~~~~~~~~~~~~~~~~~~~~~~~~~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
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致,
凡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
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
心心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動靜中,不雜不亂,久之夢寐一如。
若是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
生淨土之時節也。
若但口說念佛,心地不淨,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靈驗,
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分,爾其勉之!
~~~~~~~~~~~~~~~~~~~~~~~~~~~~~
大慧禪師,方竭力主張,教學人參一話頭,此何以故?
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薰,
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
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
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斬齊斷,更不相續,
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 看話頭,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那話頭上求來求去,
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當作奇貨,
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
若是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是最鈍根的人,
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可不懼哉!
~~~~~~~~~~~~~~~~~~~~~~~~~~
靠定話頭,一切妄想雜念,當下頓斷,如斬亂絲,更不容起,
起處即消。
唯有一念,歷歷孤明,如白日當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
寂寂惺惺。
~~~~~~~~~~~~~~~~~~~~~~~~~~~
永嘉大師云﹕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
謂 寂寂 不落昏沉無記,惺惺 不落妄想,
惺寂雙流 沉浮兩捨。
看到一念不生處,則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忽然打破漆桶,
頓見本來面目,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
十方圓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時節。
日用現前,朗朗圓明,始信自心,本來如此。
到此境界,不可取作 空見。
若取空見,便墮外道惡見。
亦不可作 「有見」,亦不可作「元妙知見」,
但凡有見,即墮邪見。
~~~~~~~~~~~~~~~~~~~~~~~~~~~
若在工夫中,現出種種境界,切不可認著,
一咄便悄,惡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習氣魔,
若生憂喜,便墮魔中。
當觀 唯自心所現,不從外來,應知清淨心中,了無一物,
本無迷悟,不屬聖凡,又安得種種境界耶?
~~~~~~~~~~~~~~~~~~~~~~~~~~~
吾佛說法,以一心為宗,無論百千法門,無非了悟一心之行,
其最要者,為參禪念佛而已。
參禪乃此方諸祖,創立悟心之法;
其念佛一門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
而末法妄人,乃敢謗念佛為劣行,是缺多聞,不知佛意,
妄生分別耳。
~~~~~~~~~~~~~~~~~~~~~~~~~~~~~~~
今人但信此心,本來無物,如今做工夫,只為未見本來面目,
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從此一直做將去,
自然有時頓見本來面目,是出生死,永無疑矣。
~~~~~~~~~~~~~~~~~~~~~~~~~~~~~~~~~
若約 唯心淨土,則心淨土淨,故參禪未悟之時也,
非念佛無以淨自心,然心淨即悟心也。
菩薩既悟,而不捨念佛,是則非念佛無以成正覺。
安知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
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煩惱消除,了明自心,即名為悟。
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乃生淨土,
此是古今未決之疑,此說破盡,而禪淨分別之見,以此全消。
若捨此別生妄議。皆是魔說,非佛法也。
~~~~~~~~~~~~~~~~~~~~~~~~~~~~~~~~~~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
然 悟 有 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
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
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實樸樸做將去,
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
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
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
~~~~~~~~~~~~~~~~~~~~~~~~~~~~~~~~~~~~~
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
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
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
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
古人云﹕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
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
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
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
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
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元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元妙。
蓋由吾人 知解習氣 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
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元妙,深入不捨。
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 之根,亦名「見刺」。
比前 麤浮妄想 不同,斯乃 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
正是礙 正知見 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
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 一念 向前,
切莫管它 悟與不悟,只管 念念步步 做將去。
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 本來面目,何須早計!
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
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 絕待真心 將謂 別有 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
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
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
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
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 大冶洪爐,陶鎔萬象,
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
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故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門、則 取捨情忘、欣厭心歇,
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
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 放下身心,
屏絕 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渺冥 無安身立命處,
進無新證,退失故居。
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
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
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
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
所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
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
於此若不堪破,則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
此中最險。
~~~~~~~~~~~~~~~~~~~~~~~~~~~~~~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
無欠無餘。
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
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
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
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
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拋過,
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
~~~~~~~~~~~~~~~~~~~~~~~~~~~~
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
決不得怯弱。
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
如脫鞲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千絆,
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處也。
~~~~~~~~~~~~~~~~~~~~~~~~~~
蓋在迷路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歧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
~~~~~~~~~~~~~~~~~~~~~~~~~~~~~~~~~~~~~~~~~~~
遇境逢緣。眨眼之閒。不覺墮入黑山鬼窟去也。
此乃天下有志 學道之人通病。豈獨禪人為然。
然其病根。直在不了自心。但為習氣所弄耳。
~~~~~~~~~~~~~~~~~~~~~~~~~~~~~~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
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
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
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
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
~~~~~~~~~~~~~~~~~~~~~~~~~~~~~~~~~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
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
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
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
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
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
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
便是真實佛法。
~~~~~~~~~~~~~~~~~~~~~~~~~~~~~~
天地一幻具。萬法一幻叢。出沒一幻蹟。死生一幻場。
江山一幻境。鱗甲羽毛一幻物。聖凡一幻眾。爾我一幻遇耳。
~~~~~~~~~~~~~~~~~~~~~~~~~~~~~~
永嘉云。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
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
若以心為鏡。則老盧(惠能法師)道。明鏡亦非臺。非臺則無鏡可寄。
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
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
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
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
上人苟能悟此法門。
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
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
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三際十方。當下平等。
天宮淨土。一道齊平。心佛眾生。了無差別。
鑊湯罏炭。實際清涼。草樹庭莎。風帆沙鳥。煙雲變狀。
日月升沈。舉目對揚。無非普現色身三昧也。
~~~~~~~~~~~~~~~~~~~~~~~~~~~~~~
嘗謂一切聖凡。靡不皆以 志願成就世出世業。
是知吾人有志於性命者。志出生死。
有志於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
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
寶明妙性昧。而為貪瞋癡慢生死之業性。
~~~~~~~~~~~~~~~~~~~~~~~~~~~~~~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
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
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
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
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
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
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
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
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
~~~~~~~~~~~~~~~~~~~~~~~~~~~~~~~
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
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
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
~~~~~~~~~~~~~~~~~~~~~~~~~~~~~
佛性善根。如 草種 在地。
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雨。靡不發生。
第 雨有早晚。故 生 有遲速耳。人人皆有善根種子。
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芽。抽條長幹。
開花結實。鮮不成就。
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
此從上 佛祖教化門頭。貴在 觀根逗機。善為開導。
使其自性成熟。使其自性成熟。非有別法。以誇誕眾生也。
~~~~~~~~~~~~~~~~~~~~~~~~~~~
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
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
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
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
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
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
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
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
果能如此。可稱坐參。
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
妄想不休。生死難出。
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
稱為無事道人。
~~~~~~~~~~~~~~~~~~~~~~~~~~~~~~~~~~
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要真知世閒是苦。極生厭離。
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
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
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是趨造。久久純熟。
自然與本所願求。函葢相合。縱今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
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
~~~~~~~~~~~~~~~~~~~~~~~~~~~
經云。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
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
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
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
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
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
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
~~~~~~~~~~~~~~~~~~~~~~~~~~~~~~~~~~~~~~~~~~~~~~~~~~~~~
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
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
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去無踪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
~~~~~~~~~~~~~~~~~~~~~~~~~~~~~~~~~~~~~~~~~~~~~~~~~~
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
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
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
~~~~~~~~~~~~~~~~~~~~~~~~~~~~~~~~~~~~~~~~~~~~~~~~~
古德云。
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閒歇。
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
~~~~~~~~~~~~~~~~~~~~~~~~~~~~~~~~~~~~~~~~~~~~~~~~~
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礙為門。
苟能悟此宗。入此門。
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
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剎塵知識。
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
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
~~~~~~~~~~~~~~~~~~~~~~~~~~~~~~~~~~~~~~~~~~~~~~~~~~~~~~~
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
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
又落玄妙窠臼。
~~~~~~~~~~~~~~~~~~~~~~~~~~~~~~~~~~~~~~~~~~~~~~~~~~~~~~
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
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禪道。
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虗妄影耶。
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却狂心。不從他覓。
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
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羣邪。
~~~~~~~~~~~~~~~~~~~~~~~~~~~~~~~~~~~~~~~~~~~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 無量壽。
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 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
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 無量壽。
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且佛非西方聖 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
~~~~~~~~~~~~~~~~~~~~~~~~~~~~~~~~~~~~~~~~~~~~~
學道人
第一要看破世閒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
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
心心無閒。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
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
~~~~~~~~~~~~~~~~~~~~~~~~~~~~~~~~~~~~~~~~
學道之士。苟能拼捨身命。一生定不空過。
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 話頭最為綿密。
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念念不捨。
不知參禪最先要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離念一著。所以繫念反為念縛。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
~~~~~~~~~~~~~~~~~~~~~~~~~~~~~~~~~~~~~~~~~~~~~~~~~~~~~~~
今按唯識論。說 心所五十一。而 善法唯有十一。
餘皆惡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貪。
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此十一法全具。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
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
於何法上有未純熟。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已。
如此用心是為真實善人。
~~~~~~~~~~~~~~~~~~~~~~~~~~~~~~~~~~~~~~~~~~~~~~~
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
以一切眾生。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為惡念染污。
故隨情造業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
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自清淨矣。
~~~~~~~~~~~~~~~~~~~~~~~~~~~~~~~~~~~~~~~~~~~~~
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 之要。
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
心寂而樂莫喻焉。
~~~~~~~~~~~~~~~~~~~~~~~~~~~~~~~~~~~~~~~~
圓覺經云。
當 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不生處。
則外不見身。內 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
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
則子之至樂不待 忘形而造乎極矣。
~~~~~~~~~~~~~~~~~~~~~~~~~~~~~~~~~~~~~~~~~~~~~
佛言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足。不欠一毫。
然諸眾生。所以流浪生死。 長劫輪迴而不返者。
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隨逐魔網而不自知也。
以不自知自覺。 故枉受沈淪。
正似持珠乞丐。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棄之而甘受竛竮。
以是之故。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經云。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 反掌。
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即佛。 心垢即眾生。
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
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
故有參禪、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煉之藥。 然藥亦垢也。
以取能去其垢。故鏡明而藥不存矣。
又如真金在礦。沙石垢穢。必須烹煉之法。
金精而無用其煉矣。
~~~~~~~~~~~~~~~~~~~~~~~~~~~~~~~~~~~~~~~~~~~~~~~
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瞋。癡 。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
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 力哉。
~~~~~~~~~~~~~~~~~~~~~~~~~~~~~~~~~~~~~~~~~~~
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故說眾 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
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
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
是故念佛參禪兼脩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 處落處。
定要見箇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
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 是須著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沈悠悠度日。把作不喫緊勾當。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此則自誤。
~~~~~~~~~~~~~~~~~~~~~~~~~~~~~~~~~~~~~~~~~~~~~~~~~
果在煩惱垢濁之中。一聲佛號。
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沈。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 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
予謂學者。固當求志於道德。
凡志於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要從真性流出。
此真性至廣至大。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
所謂仁也。此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
有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
則大同之體昏塞。不得為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皆作。
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
凡有作為。皆非真實。根本既妄。則脚跟不穩。
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矣。
~~~~~~~~~~~~~~~~~~~~~~~~~~~~~~~~~~~~~~~~~~~~~~~~~~~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分。
則人有智愚之別。
是知貪瞋癡愛現前。皆全體獨露之時。第為濁智流轉。
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也。
~~~~~~~~~~~~~~~~~~~~~~~~~~~~~~~~~~~~~~~~~~~~~~~~~~~~~~~~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裏生蓮。
以其真難得也。
~~~~~~~~~~~~~~~~~~~~~~~~~~~~~~~~~~~~~~~~~~~~~~~~~~~~~
經云。
心淨則佛土淨。
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
如是觀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淨。光明暎發。
十方蓮華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
劉子送於舟中。特請益 曰。
弟子道心甚切。但為宿習濃厚。妄想纏繞。 不能直逃向上。望師指示。
老人謂曰。
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
既稱妄想則本 無實體。譬如空花。安能結空果耶。
由 子 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
念念 與之打交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為主。
而當人本體 為之埋沒。所以見造道之難耳。
~~~~~~~~~~~~~~~~~~~~~~~~~~~~~~~~~~~~~~~~~~~~~~~~~~~~~~~
子 從今日用做工夫。
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中。 切切參究。
但看 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子(居士)自今已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
將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 橫在胸中。時時刻刻。
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即將話頭一拶。
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作本命元辰。
久久純熟。自然 心境虛閒。
動靜云為。凡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 照用分明不亂。
定力所持。自不墮 麤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脚跟轉矣。
即 讀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
讀了做了放下 。就還他个「本來無一物」。
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 一旦忽見 本無心體。如在光明藏中。
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有身命可捨哉。
~~~~~~~~~~~~~~~~~~~~~~~~~~~~~~~~~~~~~~~~~~~~~~~~~~~~~
吾徒出家。衣食現成安居受用。豈易消受哉。
苟不思報佛恩。體佛心。行佛行。理佛家事。則名雖出家。
實資三途之苦具耳。
~~~~~~~~~~~~~~~~~~~~~~~~~~~~~~~~~~~~~~~~~~~~~~~~~
所謂體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
佛家事者。廣行六度。成就二嚴。建立三寶。宏揚法化是。
若不如此。非佛弟子。是為賊人。盜佛袈裟自滋苦本。
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
所言福慧二嚴者。
以志悟般若種子。了達自心。妙契佛心。此名為慧。
廣修檀度莊嚴。成就眾生。此名為福。
故曰。福慧兩足。稱二足尊。
~~~~~~~~~~~~~~~~~~~~~~~~~~~~~~~~~~~~~~~~~~~~~~~~~~~~~
佛言 。教化眾生即是莊嚴佛土。
以大地眾生沒溺貪欲苦海。畢造生死苦業。長劫沈淪。
無由自出。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以種般若之種子。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
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
故吾徒佛子。
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
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
是則轉穢土成淨土。變苦具為樂具。
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
今勸禪人
第一要志求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
次要 廣行眾行。普化十方莊嚴佛土。以成淨土之淨業。
除此二行。無可修者。
~~~~~~~~~~~~~~~~~~~~~~~~~~~~~~~~~~~~~~~~
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
故以三牲五鼎之養 為盡孝。
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
~~~~~~~~~~~~~~~~~~~~~~~~~~~~~~~~~~~~~~~~~
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
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
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
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
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
此非以 了悟無生。普度眾生 為報地乎。
~~~~~~~~~~~~~~~~~~~~~~~~~~~~~~~~~~~~~~~~~~~~~~~~~~~~~
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
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
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
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
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
~~~~~~~~~~~~~~~~~~~~~~~~~~~~~~~~~~~~~~~~~~~~~~~~~~
世之所謂孝者。
將以功名 博牲鼎 養以娛親也。
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
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
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
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
~~~~~~~~~~~~~~~~~~~~~~~~~~~~~~~~~~~~~~~~~~~~~
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
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
~~~~~~~~~~~~~~~~~~~~~~~~~~~~~~~~~~~~~~~~~~~~~~~~
六祖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
所云一乘者。
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
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
乘者是運載義。
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
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
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
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
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
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 斷上品惡。則感 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恣殺盜婬。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
則運至三 惡道中。
~~~~~~~~~~~~~~~~~~~~~~~~~~~~~~~~~~~~~~~~~~~~
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 乘。
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
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
~~~~~~~~~~~~~~~~~~~~~~~~~~~~~~~~~~~~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
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隨機施設。
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 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單傳 心印。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 真實。
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
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云。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
答曰。到這裏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
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
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工夫。其實未達唯心境界。
古德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汝於現前境界。還生分別否。
若作觀時。似乎忘境。逢緣依然分別。逐境生心。
如此乃硬說唯心。終是不得實證。
縱是忘得前境。若執著「唯心」。則是不能忘心。
乃 忘「所」 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礙。
況未得 忘境。強說唯心。以作實法者乎。
古德云。絲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饒做到心境兩忘。一法不立。猶知見邊事。
況以思惟心。作究竟想。豈不為自瞞者乎。......
。。。。。。。。。。。。。。。。。。。。。。。。。。。。。。。。
竊觀古今生人。豪傑不少。而聖賢不槩見者。何哉。
蓋以習染之偏。隨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苟能自求知。則聖不難矣。故曰自知者明。
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
~~~~~~~~~~~~~~~~~~~~~~~~~~~
參究工夫。亦從「教」出。
楞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 妄想流注。
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相。
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
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
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 心。
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
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 。
此又 的示 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云。
汝但外息 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
黃梅求 法嗣時。六祖剛道得 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
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
六祖 南還示 道明 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是六祖 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
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
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
即有不會者 。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
~~~~~~~~~~~~~~~~~~~~~~~~~~~~~
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 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
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
只為 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
故 {{{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
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故教提 此話頭。
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磨外息諸 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
不是教你在 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
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 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惟要虛却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
如欠人萬貫 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
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 。舉個話頭。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
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 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一悟便徹底去也。
~~~~~~~~~~~~~~~~~~~~~~~~~~~~~~~~
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
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 你向公案上尋思。
當疑情。討分曉也。
~~~~~~~~~~~~~~~~~~~~~~~~~~~~~~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 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
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 。
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
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禪。豈不瞎却天下後世人眼睛。
~~~~~~~~~~~~~~~~~~~~~~~~~~~~~~~~~
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
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
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
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
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
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
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
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
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
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
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
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
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
~~~~~~~~~~~~~~~~~~~~~~~~~~~~~~~~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
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
要在根底也。
~~~~~~~~~~~~~~~~~~~~~~~~~~~~~~~~~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
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
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
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
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
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懂做。
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
~~~~~~~~~~~~~~~~~~~~~~~~~~~~~~~~
各有方便,普令獲益,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
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
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
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善知識開導,
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
~~~~~~~~~~~~~~~~~~~~~~~~~~~~~~
~~~~~~~~~~~~~~~~~~~~~~~~~~~~~
憨山大師勸世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穩守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常觀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皆從閒口舌,招災多為壞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本來多缺陷,此身那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害,讓他幾分有何妨,春天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層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縱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作主張,諂曲貪瞋真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身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休鬥勝敗莫爭強,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戲房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
-----------------------------------
然 佛者 覺也,即眾生之佛性,
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
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
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
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
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
由是觀之,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
----------------------------------
憨山大師費閒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自作聰明空費力,盲瞎修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
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為老,後天地而不為終,
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
故稱無量壽。
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
子欲求佛,但求自心。
心若有迷,但須念佛,佛即起覺,覺自性光明,挺然獨露。
從前妄想,貪瞋痴業,當下冰銷,
業垢既銷,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
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
淨土之資,亦不外於是。
~~~~~~~~~~~~~~~~~~~~~~~~~~~~~~~~~~~~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眾生?
蓋眾生與佛,如水與冰,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
如水成冰,冰融成水,換名不換體也。
迷則不覺,不覺即眾生,不迷則覺,覺則眾生是佛。
~~~~~~~~~~~~~~~~~~~~~~~~
經云﹕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是佛,心垢即眾生。
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
以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瞋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眾生;
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
無奈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故參禪念佛,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
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故說眾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著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參禪看話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
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
是故獨於 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
學人修行;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斷,
欲實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萬緣,盡情放下,放得乾乾淨淨。
然有無始習氣種子,不得乾淨,必須參一話頭,
先把從前妄想,一齊放下,不容潛生,
緩緩專提一句阿彌陀佛,著實靠定,要觀此念,從何處起?
如垂綸釣,於深潭相似。......
若妄念又生,此因無始習氣太重,又有放下,
切不要將心斷妄想,只把脊梁豎起,不可東想西想,
直於妄念起處覷定,放下又放下,緩緩提起一聲佛,
定觀這一聲佛,畢竟從何處起?
~~~~~~~~~~~~~~~~~~~~~~~~~~~~~~
睡時一醒,就提起話頭,
如此不但坐如是,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
在稠人廣眾中,不見有人,在諸動中,不見有動,
如此漸有入處,七識到此不行。
如此日夜靠定,不計工夫,
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
日夜靠定,不計工夫,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來面目,
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
但參禪之時,不要求悟,任他佛來祖來魔來,只是不動,
念念單提,行將去,中間再無疑難。
如是綿綿密密,心心無間,日用間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
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
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
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
~~~~~~~~~~~~~~~~~~~~~~~~~~~
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
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不了自心,隨妄想轉。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諦信自心,本來清淨,
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
~~~~~~~~~~~~~~~~~~~~~~~~~~~~~~~~~~
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
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
若能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
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
~~~~~~~~~~~~~~~~~~~~~~~~~~~~
若自心煩惱深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
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正當著力,
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即便審究,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隨提隨審,將此疑團,如已命根,更不放捨。
一切動靜閒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如此用心,
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
自然掃蹤滅跡矣。
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
若敵得妄想銷處,便是舊業消滅時也。
~~~~~~~~~~~~~~~~~~~~~~~~~~~~~~~
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在昔佛有明誨,
若修行人,習氣不除,應當一心,誦我 無為心佛 所說 心咒,
此實 格外方便也。
以各人藏識潛流習氣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
必須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難破之賊,必請上方之劍,
此須早晚二時,自取方便,唯以參究功夫為第一義耳。
~~~~~~~~~~~~~~~~~~~~~~~~~~~~~~~~
古德教人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
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審實「念佛的是誰」,
橫在胸中。
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
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
如此著力,一眼覷定,只「提話頭的畢竟是誰」?如此下疑,
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
纔有妄想潛流,一覷覷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
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
正是得力處。
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中,咬定牙關,
決不放捨,乃至睡夢中,亦不放捨。
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
如此 下毒手 廝挨,方是真實用功之人。
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歡喜時節也。
~~~~~~~~~~~~~~~~~~~~~~~~~~~~~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
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
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
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
~~~~~~~~~~~~~~~~~~~~~~~~~~
如何是生死根株?
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慾之過也。
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慾流轉。
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
~~~~~~~~~~~~~~~~~~~~~
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
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
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
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
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
那時方知念佛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 為生死心切 ,要斷生死心切,
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 了生死之時也。
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纔了得,晚之晚矣!
~~~~~~~~~~~~~~~~~~~~~~~~~~~~~~~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
至有為生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禮誦念佛,一生辛苦,
到底於己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於生死分上,了沒干涉,
禪人發心,真實為生死大事,先要辦一片長遠決定不退之志,
單提一念,不悟不休。
第一不得指望速成就,釋迦老子,三大阿僧祇劫,磨煉身心,豈是純根耶?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的是誰?一則審實話頭,最易得力。
只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都是用心的時節。
~~~~~~~~~~~~~~~~~~~~~~~~~~~~~~~~~~~~~~~~~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 悟為上,悟心 本意 要出生死耳。
念佛 豈不是出生死法耶?
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
所以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
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 染想而變 淨想,
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故參究 難悟,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
淨土法門,世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
但在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
若為生死心,如救頭燃,志要一生取辦,譬若人患必死之症,
有人覓還丹,喻參禪可救,
一人授以海上單方,喻念佛足以起死回生。
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
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出,絕後方甦,是時始知其妙耳。
~~~~~~~~~~~~~~~~~~~~
惟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
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
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
若身不殺,不盜不淫,則身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貪不瞋不癡,則意業清淨。
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
厭娑婆苦,發願往生,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
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
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
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
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
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
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經云﹕心淨則佛土自淨,故娑婆穢土,乃惡業所感,
眾苦充滿;西方極樂,乃淨業所感,故但受諸樂。
~~~~~~~~~~~~~~~~~~~~~~~~~~~~~~~~~
修行第一要為 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 念佛成片?
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 固蔽,日用 未嘗返省,
今欲以 虛浮信心,斷 多劫生死,所謂 滴水 焉能 救積薪之火?
豈有是理哉!
~~~~~~~~~~~~~~~~~~~~~~~~~~~~~~~~~~~
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
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
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
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
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
禪淨二行,原無二法,永明大師示之於前矣。
禪本離念固矣;然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嘗不從離念中修,
若是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
⋯⋯更多。
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
若云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無兩橛念。
就參究 念佛處,打作一條,
要它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 永嘉 惺寂雙流 之實行也。
何耶?
若論參究提話頭,堵截意根,要它一念不生,
如此雖是參的工夫,古人謂之「抱樁搖櫓」,
只這要它不生的一念,即是生也,
豈是真不生耶!
只如念佛,若只將一聲佛號,挂在心頭,念念不忘,
豈是真一心不亂?
~~~~~~~~~~~~~~~~~~~~~~~~~~~~~~~~~~~~~~
圓覺經云﹕
我今此身,四大合成。
當觀身中,堅硬歸地,潤濕歸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如此諦觀此心,久久純熟,身相忽空。
種種煩惱,皆從妄想顛倒而生,本來不有,當煩惱時,
近觀此心,妄想從何處生?
⋯⋯更多。
此觀喫緊,乃脫苦之妙藥。
然初心觀,未易成就,但將阿彌陀佛審實話頭,切切不忘,
若妄想起時,提起話頭一拶,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
故專逐妄想流轉,攀援不停,以滋苦耳。
一切諸法,皆自心生,
若不觀心,而求脫苦之路,猶卻步而求前也。
~~~~~~~~~~~~~~~~~~~~~~~~~~~~~
如今發心修行,第一要看破 此心是妄想。
凡起心動念處,便是業根,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
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看破則當下消滅。
切不可隨他相續攀援,往而不返。
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
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
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一聲佛來,是謂正念。
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
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
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主客若分,久久純熟,
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
~~~~~~~~~~~~~~~~~~~~~~~~~~~~~~
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
愚癡之人,但知為一身貪求,種種口體受用,將以為樂,
不知樂是苦因。
既知是苦,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
修行之要,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
當觀此身,乃四大假合成形,則不為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
次要了知現前日用,見聞覺知,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
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
~~~~~~~~~~~~~~~~~~~~~~~~~~~~~~~~~~~
禪人既秉佛教,當遵佛語,大生慚愧恐懼,發無上心。
從今將一往生平,馳逐攀緣妄想之心,一齊放下。
折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消歸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
心心不斷。
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
~~~~~~~~~~~~~~~~~~~~~~~~~~~~~~~~
一切眾生,流轉苦道者,良因一念妄想之過咎也。
原因最初一念無明,遂生妄想,妄想積迷,起貪瞋痴,
造殺盜淫妄,種種諸業;以妄想不斷,故生死苦果無窮,
流轉不已。今佛明言,因一念妄想,薰變十二類生;
況眾生日用,念念妄想,念念受薰,則一日一夜,生死無窮;
況有識以來,乃至盡命,念念妄想,所作惡業安可籌算!
~~~~~~~~~~~~~~~~~~~~~~~~~~~~~
聖凡本無二路,皆因 染淨 薰變之力耳。
~~~~~~~~~~~~~~~~~~~~~~~~~~~~~~
念佛雖易,世人不知,都輕視為尋常,
殊不知為真實出生死之要路,但不知念佛之妙,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致,
凡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
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
心心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動靜中,不雜不亂,久之夢寐一如。
若是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死,
生淨土之時節也。
若但口說念佛,心地不淨,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靈驗,
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分,爾其勉之!
~~~~~~~~~~~~~~~~~~~~~~~~~~~~~
大慧禪師,方竭力主張,教學人參一話頭,此何以故?
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薰,
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
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
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斬齊斷,更不相續,
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 看話頭,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那話頭上求來求去,
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當作奇貨,
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
若是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是最鈍根的人,
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可不懼哉!
~~~~~~~~~~~~~~~~~~~~~~~~~~
靠定話頭,一切妄想雜念,當下頓斷,如斬亂絲,更不容起,
起處即消。
唯有一念,歷歷孤明,如白日當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
寂寂惺惺。
~~~~~~~~~~~~~~~~~~~~~~~~~~~
永嘉大師云﹕
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
謂 寂寂 不落昏沉無記,惺惺 不落妄想,
惺寂雙流 沉浮兩捨。
看到一念不生處,則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忽然打破漆桶,
頓見本來面目,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
十方圓明,成一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時節。
日用現前,朗朗圓明,始信自心,本來如此。
到此境界,不可取作 空見。
若取空見,便墮外道惡見。
亦不可作 「有見」,亦不可作「元妙知見」,
但凡有見,即墮邪見。
~~~~~~~~~~~~~~~~~~~~~~~~~~~
若在工夫中,現出種種境界,切不可認著,
一咄便悄,惡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習氣魔,
若生憂喜,便墮魔中。
當觀 唯自心所現,不從外來,應知清淨心中,了無一物,
本無迷悟,不屬聖凡,又安得種種境界耶?
~~~~~~~~~~~~~~~~~~~~~~~~~~~
吾佛說法,以一心為宗,無論百千法門,無非了悟一心之行,
其最要者,為參禪念佛而已。
參禪乃此方諸祖,創立悟心之法;
其念佛一門乃吾佛開示三賢十地菩薩,總以念佛為成佛之要。
而末法妄人,乃敢謗念佛為劣行,是缺多聞,不知佛意,
妄生分別耳。
~~~~~~~~~~~~~~~~~~~~~~~~~~~~~~~
今人但信此心,本來無物,如今做工夫,只為未見本來面目,
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從此一直做將去,
自然有時頓見本來面目,是出生死,永無疑矣。
~~~~~~~~~~~~~~~~~~~~~~~~~~~~~~~~~
若約 唯心淨土,則心淨土淨,故參禪未悟之時也,
非念佛無以淨自心,然心淨即悟心也。
菩薩既悟,而不捨念佛,是則非念佛無以成正覺。
安知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
若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煩惱消除,了明自心,即名為悟。
如此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乃生淨土,
此是古今未決之疑,此說破盡,而禪淨分別之見,以此全消。
若捨此別生妄議。皆是魔說,非佛法也。
~~~~~~~~~~~~~~~~~~~~~~~~~~~~~~~~~~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
然 悟 有 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
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
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實樸樸做將去,
逼拶到水窮山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
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
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
~~~~~~~~~~~~~~~~~~~~~~~~~~~~~~~~~~~~~
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
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
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
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
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
古人云﹕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
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
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
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
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
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元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元妙。
蓋由吾人 知解習氣 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
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元妙,深入不捨。
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 之根,亦名「見刺」。
比前 麤浮妄想 不同,斯乃 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
正是礙 正知見 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
○(其次)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
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 一念 向前,
切莫管它 悟與不悟,只管 念念步步 做將去。
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 本來面目,何須早計!
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
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不了 絕待真心 將謂 別有 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
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
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
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
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 大冶洪爐,陶鎔萬象,
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
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故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門、則 取捨情忘、欣厭心歇,
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
礙正知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 放下身心,
屏絕 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渺冥 無安身立命處,
進無新證,退失故居。
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較計得失,
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
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
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
所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
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
於此若不堪破,則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
此中最險。
~~~~~~~~~~~~~~~~~~~~~~~~~~~~~~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
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
無欠無餘。
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
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
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
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
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拋過,
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
~~~~~~~~~~~~~~~~~~~~~~~~~~~~
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
決不得怯弱。
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
如脫鞲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千絆,
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功夫得力處也。
~~~~~~~~~~~~~~~~~~~~~~~~~~
蓋在迷路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歧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
~~~~~~~~~~~~~~~~~~~~~~~~~~~~~~~~~~~~~~~~~~~
遇境逢緣。眨眼之閒。不覺墮入黑山鬼窟去也。
此乃天下有志 學道之人通病。豈獨禪人為然。
然其病根。直在不了自心。但為習氣所弄耳。
~~~~~~~~~~~~~~~~~~~~~~~~~~~~~~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
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
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
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
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
~~~~~~~~~~~~~~~~~~~~~~~~~~~~~~~~~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
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
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
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
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
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
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
便是真實佛法。
~~~~~~~~~~~~~~~~~~~~~~~~~~~~~~
天地一幻具。萬法一幻叢。出沒一幻蹟。死生一幻場。
江山一幻境。鱗甲羽毛一幻物。聖凡一幻眾。爾我一幻遇耳。
~~~~~~~~~~~~~~~~~~~~~~~~~~~~~~
永嘉云。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
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鏡耶。是以鏡照心耶。
若以心為鏡。則老盧(惠能法師)道。明鏡亦非臺。非臺則無鏡可寄。
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從而照之耶。
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非。名從何立。
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真。
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寄於齒頰之端耶。
上人苟能悟此法門。
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皆演般若實相。
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石室見法身時也。
~~~~~~~~~~~~~~~~~~~~~~~~~~~~~~
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三際十方。當下平等。
天宮淨土。一道齊平。心佛眾生。了無差別。
鑊湯罏炭。實際清涼。草樹庭莎。風帆沙鳥。煙雲變狀。
日月升沈。舉目對揚。無非普現色身三昧也。
~~~~~~~~~~~~~~~~~~~~~~~~~~~~~~
嘗謂一切聖凡。靡不皆以 志願成就世出世業。
是知吾人有志於性命者。志出生死。
有志於功名富貴者。志入生死也。
吾師有言。廣大智海。變而為生死業海。
寶明妙性昧。而為貪瞋癡慢生死之業性。
~~~~~~~~~~~~~~~~~~~~~~~~~~~~~~
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
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
善哉佛子。當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
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
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
若夫天宮淨土。依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
鐵牀銅柱依幻力而施設。鑊湯罏炭依幻力而沸騰。
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
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
~~~~~~~~~~~~~~~~~~~~~~~~~~~~~~~
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
無涯幻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
一時頓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
~~~~~~~~~~~~~~~~~~~~~~~~~~~~~
佛性善根。如 草種 在地。
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雨。靡不發生。
第 雨有早晚。故 生 有遲速耳。人人皆有善根種子。
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芽。抽條長幹。
開花結實。鮮不成就。
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
此從上 佛祖教化門頭。貴在 觀根逗機。善為開導。
使其自性成熟。使其自性成熟。非有別法。以誇誕眾生也。
~~~~~~~~~~~~~~~~~~~~~~~~~~~
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
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
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
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
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
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
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
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
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
果能如此。可稱坐參。
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
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
妄想不休。生死難出。
故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吾人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
稱為無事道人。
~~~~~~~~~~~~~~~~~~~~~~~~~~~~~~~~~~
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要真知世閒是苦。極生厭離。
第五。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精勤弗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
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移。不為惡緣所奪。
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是趨造。久久純熟。
自然與本所願求。函葢相合。縱今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
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
~~~~~~~~~~~~~~~~~~~~~~~~~~~
經云。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
古人一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
如是觀之。此事豈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
只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諦實觀察。
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
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際之際。名為實際。
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聖凡不落。生死情亡。
~~~~~~~~~~~~~~~~~~~~~~~~~~~~~~~~~~~~~~~~~~~~~~~~~~~~~
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
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
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去無踪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也。
~~~~~~~~~~~~~~~~~~~~~~~~~~~~~~~~~~~~~~~~~~~~~~~~~~
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
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
更不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
~~~~~~~~~~~~~~~~~~~~~~~~~~~~~~~~~~~~~~~~~~~~~~~~~
古德云。
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如是眼。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閒歇。
又何去來之相。彼此之見哉。
~~~~~~~~~~~~~~~~~~~~~~~~~~~~~~~~~~~~~~~~~~~~~~~~~
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礙為門。
苟能悟此宗。入此門。
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
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一人不是剎塵知識。
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眼真經。隨念具足。
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塵。頓到般若之岸。
~~~~~~~~~~~~~~~~~~~~~~~~~~~~~~~~~~~~~~~~~~~~~~~~~~~~~~~
凡有落處。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
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麤浮想像。入究竟際。遠之遠矣。
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若將不舉心不動念。當作玄妙。
又落玄妙窠臼。
~~~~~~~~~~~~~~~~~~~~~~~~~~~~~~~~~~~~~~~~~~~~~~~~~~~~~~
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
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禪道。
種種取捨諸顛倒相。虗妄影耶。
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歇却狂心。不從他覓。
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進。
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羣邪。
~~~~~~~~~~~~~~~~~~~~~~~~~~~~~~~~~~~~~~~~~~~
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 無量壽。
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 不為老。後天地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
代謝之所不遷。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 無量壽。
此壽非屬於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
且佛非西方聖 人之稱。即吾入自性之真。
~~~~~~~~~~~~~~~~~~~~~~~~~~~~~~~~~~~~~~~~~~~~~
學道人
第一要看破世閒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
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
心心無閒。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
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
~~~~~~~~~~~~~~~~~~~~~~~~~~~~~~~~~~~~~~~~
學道之士。苟能拼捨身命。一生定不空過。
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 話頭最為綿密。
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念念不捨。
不知參禪最先要 內脫身心。外遺世界。
離念一著。所以繫念反為念縛。不得超脫大自在地耳
~~~~~~~~~~~~~~~~~~~~~~~~~~~~~~~~~~~~~~~~~~~~~~~~~~~~~~~
今按唯識論。說 心所五十一。而 善法唯有十一。
餘皆惡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貪。
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此十一法全具。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
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
於何法上有未純熟。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已。
如此用心是為真實善人。
~~~~~~~~~~~~~~~~~~~~~~~~~~~~~~~~~~~~~~~~~~~~~~~
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
以一切眾生。各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為惡念染污。
故隨情造業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
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自清淨矣。
~~~~~~~~~~~~~~~~~~~~~~~~~~~~~~~~~~~~~~~~~~~~~
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入禪 之要。
不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
心寂而樂莫喻焉。
~~~~~~~~~~~~~~~~~~~~~~~~~~~~~~~~~~~~~~~~
圓覺經云。
當 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
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不生處。
則外不見身。內 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
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
則子之至樂不待 忘形而造乎極矣。
~~~~~~~~~~~~~~~~~~~~~~~~~~~~~~~~~~~~~~~~~~~~~
佛言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足。不欠一毫。
然諸眾生。所以流浪生死。 長劫輪迴而不返者。
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隨逐魔網而不自知也。
以不自知自覺。 故枉受沈淪。
正似持珠乞丐。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棄之而甘受竛竮。
以是之故。 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
經云。
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 反掌。
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
所謂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即佛。 心垢即眾生。
生佛之辨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
~~~~~~~~~~~~~~~~~~~~~~~~~~~~~~~~~~~~~~~~~~~~~~~
一切眾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
必假磨煉之功。
故有參禪、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煉之藥。 然藥亦垢也。
以取能去其垢。故鏡明而藥不存矣。
又如真金在礦。沙石垢穢。必須烹煉之法。
金精而無用其煉矣。
~~~~~~~~~~~~~~~~~~~~~~~~~~~~~~~~~~~~~~~~~~~~~~~
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瞋。癡 。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
故名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 力哉。
~~~~~~~~~~~~~~~~~~~~~~~~~~~~~~~~~~~~~~~~~~~
眾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
垢去心明。故說眾 生本來是佛。
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也。
~~~~~~~~~~~~~~~~~~~~~~~~~~~~~~~~~~~~~~~~~~~~~
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
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
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多落邪見。
是故念佛參禪兼脩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若以念佛一聲。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 處落處。
定要見箇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開通。
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 是須著力挨排始得。
若以妄想浮沈悠悠度日。把作不喫緊勾當。
此到窮年亦不得受用 。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此則自誤。
~~~~~~~~~~~~~~~~~~~~~~~~~~~~~~~~~~~~~~~~~~~~~~~~~
果在煩惱垢濁之中。一聲佛號。
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沈。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 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
予謂學者。固當求志於道德。
凡志於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要從真性流出。
此真性至廣至大。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
所謂仁也。此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
有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
則大同之體昏塞。不得為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皆作。
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
凡有作為。皆非真實。根本既妄。則脚跟不穩。
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矣。
~~~~~~~~~~~~~~~~~~~~~~~~~~~~~~~~~~~~~~~~~~~~~~~~~~~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分。
則人有智愚之別。
是知貪瞋癡愛現前。皆全體獨露之時。第為濁智流轉。
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也。
~~~~~~~~~~~~~~~~~~~~~~~~~~~~~~~~~~~~~~~~~~~~~~~~~~~~~~~~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裏生蓮。
以其真難得也。
~~~~~~~~~~~~~~~~~~~~~~~~~~~~~~~~~~~~~~~~~~~~~~~~~~~~~
經云。
心淨則佛土淨。
以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
如是觀察。作如是念。念念熏修。一心清淨。光明暎發。
十方蓮華佛土。皎然在前。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
劉子送於舟中。特請益 曰。
弟子道心甚切。但為宿習濃厚。妄想纏繞。 不能直逃向上。望師指示。
老人謂曰。
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
既稱妄想則本 無實體。譬如空花。安能結空果耶。
由 子 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
念念 與之打交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為主。
而當人本體 為之埋沒。所以見造道之難耳。
~~~~~~~~~~~~~~~~~~~~~~~~~~~~~~~~~~~~~~~~~~~~~~~~~~~~~~~
子 從今日用做工夫。
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中。 切切參究。
但看 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子(居士)自今已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
將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 橫在胸中。時時刻刻。
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即將話頭一拶。
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作本命元辰。
久久純熟。自然 心境虛閒。
動靜云為。凡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 照用分明不亂。
定力所持。自不墮 麤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脚跟轉矣。
即 讀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
讀了做了放下 。就還他个「本來無一物」。
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 一旦忽見 本無心體。如在光明藏中。
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有身命可捨哉。
~~~~~~~~~~~~~~~~~~~~~~~~~~~~~~~~~~~~~~~~~~~~~~~~~~~~~
吾徒出家。衣食現成安居受用。豈易消受哉。
苟不思報佛恩。體佛心。行佛行。理佛家事。則名雖出家。
實資三途之苦具耳。
~~~~~~~~~~~~~~~~~~~~~~~~~~~~~~~~~~~~~~~~~~~~~~~~~
所謂體佛心者。大慈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
佛家事者。廣行六度。成就二嚴。建立三寶。宏揚法化是。
若不如此。非佛弟子。是為賊人。盜佛袈裟自滋苦本。
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
所言福慧二嚴者。
以志悟般若種子。了達自心。妙契佛心。此名為慧。
廣修檀度莊嚴。成就眾生。此名為福。
故曰。福慧兩足。稱二足尊。
~~~~~~~~~~~~~~~~~~~~~~~~~~~~~~~~~~~~~~~~~~~~~~~~~~~~~
佛言 。教化眾生即是莊嚴佛土。
以大地眾生沒溺貪欲苦海。畢造生死苦業。長劫沈淪。
無由自出。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以種般若之種子。以為他世自受用之因緣。
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
故吾徒佛子。
能化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
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則圓成人人之佛土。
是則轉穢土成淨土。變苦具為樂具。
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
~~~~~~~~~~~~~~~~~~~~~~~~~~~~~~~~~~~~~~~~~~~~
今勸禪人
第一要志求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
次要 廣行眾行。普化十方莊嚴佛土。以成淨土之淨業。
除此二行。無可修者。
~~~~~~~~~~~~~~~~~~~~~~~~~~~~~~~~~~~~~~~~
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
故以三牲五鼎之養 為盡孝。
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
~~~~~~~~~~~~~~~~~~~~~~~~~~~~~~~~~~~~~~~~~
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
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
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
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
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
此非以 了悟無生。普度眾生 為報地乎。
~~~~~~~~~~~~~~~~~~~~~~~~~~~~~~~~~~~~~~~~~~~~~~~~~~~~~
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
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
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
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
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
~~~~~~~~~~~~~~~~~~~~~~~~~~~~~~~~~~~~~~~~~~~~~~~~~~
世之所謂孝者。
將以功名 博牲鼎 養以娛親也。
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
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
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
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
~~~~~~~~~~~~~~~~~~~~~~~~~~~~~~~~~~~~~~~~~~~~~
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
但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
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
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
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
~~~~~~~~~~~~~~~~~~~~~~~~~~~~~~~~~~~~~~~~~~~~~~~~
六祖云。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
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
所云一乘者。
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
~~~~~~~~~~~~~~~~~~~~~~~~~~~~~~~~~~~~~~~~~~~~
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
乘者是運載義。
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
~~~~~~~~~~~~~~~~~~~~~~~~~~~~~~~~~~~~~~~~~~~~~~~~
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
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
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
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
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
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
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 斷上品惡。則感 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恣殺盜婬。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
則運至三 惡道中。
~~~~~~~~~~~~~~~~~~~~~~~~~~~~~~~~~~~~~~~~~~~~
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
唯此一事。更無餘事。故說一 乘。
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
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
~~~~~~~~~~~~~~~~~~~~~~~~~~~~~~~~~~~~
若了此心 。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
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 。隨機施設。
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
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 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
及達磨西來。單傳 心印。亦是方便。
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 。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 真實。
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
抑且墮落外道邪見。名雖學道 。不知翻成地獄種子。
豈不哀哉。
~~~~~~~~~~~~~~~~~~~~~~~~~~~~~~~~~~~~~~~~~
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云。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
答曰。到這裏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
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
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工夫。其實未達唯心境界。
古德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汝於現前境界。還生分別否。
若作觀時。似乎忘境。逢緣依然分別。逐境生心。
如此乃硬說唯心。終是不得實證。
縱是忘得前境。若執著「唯心」。則是不能忘心。
乃 忘「所」 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礙。
況未得 忘境。強說唯心。以作實法者乎。
古德云。絲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饒做到心境兩忘。一法不立。猶知見邊事。
況以思惟心。作究竟想。豈不為自瞞者乎。......
。。。。。。。。。。。。。。。。。。。。。。。。。。。。。。。。
竊觀古今生人。豪傑不少。而聖賢不槩見者。何哉。
蓋以習染之偏。隨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苟能自求知。則聖不難矣。故曰自知者明。
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
~~~~~~~~~~~~~~~~~~~~~~~~~~~
參究工夫。亦從「教」出。
楞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 妄想流注。
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相。
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
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
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四卷印 心。
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
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 。
此又 的示 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云。
汝但外息 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
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
黃梅求 法嗣時。六祖剛道得 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
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
六祖 南還示 道明 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此是六祖 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
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
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
令人回頭轉腦便休。
即有不會者 。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
~~~~~~~~~~~~~~~~~~~~~~~~~~~~~
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 張。
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
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
只為 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
故 {{{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
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
因放不下。故教提 此話頭。
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磨外息諸 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
不是教你在 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
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 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惟要虛却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
如欠人萬貫 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
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 。舉個話頭。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
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
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 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一悟便徹底去也。
~~~~~~~~~~~~~~~~~~~~~~~~~~~~~~~~
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
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 你向公案上尋思。
當疑情。討分曉也。
~~~~~~~~~~~~~~~~~~~~~~~~~~~~~~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 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
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 。
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
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禪。豈不瞎却天下後世人眼睛。
~~~~~~~~~~~~~~~~~~~~~~~~~~~~~~~~~
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
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
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
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
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
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
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
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
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
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
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
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
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
~~~~~~~~~~~~~~~~~~~~~~~~~~~~~~~~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
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
要在根底也。
~~~~~~~~~~~~~~~~~~~~~~~~~~~~~~~~~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
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
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
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
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
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懂做。
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
~~~~~~~~~~~~~~~~~~~~~~~~~~~~~~~~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x)!
講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x)!
很多人錯解這話的意思,一聽「不離」,可開心了!
具世間心又捨不下的人,總以為學佛是不離世間法,偏偏他的「不離」
跟祖師所說的「不離」可大不相同!
這類人整天搬出這句話,就是想看看能否不捨貪愛,
還從世間愛欲中 明心見性 成佛道。
其實原文的意思,是要一般人透過在這世間的種種,
從體會,進而悟入佛法的甚深妙理,就是所謂的「實相」、「真如」。
看你見到世間「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能否覺悟無常?
從「無常」中再深入悟「真常」,總總施設都為度化眾生成就佛道,圓滿菩提。
希望錯誤邪見者 勿再錯導眾生,
多數人眼前六親捨不下,財富名利看不開,
還奢望樣樣滿足又不離,能在裡面覺悟,那真是大難啊!!
終究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錯解這話的意思,一聽「不離」,可開心了!
具世間心又捨不下的人,總以為學佛是不離世間法,偏偏他的「不離」
跟祖師所說的「不離」可大不相同!
這類人整天搬出這句話,就是想看看能否不捨貪愛,
還從世間愛欲中 明心見性 成佛道。
其實原文的意思,是要一般人透過在這世間的種種,
從體會,進而悟入佛法的甚深妙理,就是所謂的「實相」、「真如」。
看你見到世間「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能否覺悟無常?
從「無常」中再深入悟「真常」,總總施設都為度化眾生成就佛道,圓滿菩提。
希望錯誤邪見者 勿再錯導眾生,
多數人眼前六親捨不下,財富名利看不開,
還奢望樣樣滿足又不離,能在裡面覺悟,那真是大難啊!!
終究是『自欺欺人』。
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如何分辨會不會講經!
祖師教化學儒的眾生是外儒內佛---
自古因為沒學佛的人只懂世間事、學的是世間典籍:儒家道家......等等。
祖師慈悲善巧以眾生所懂的部分帶引入佛法。
但現在的學佛人,甚至在台上講經人
是外佛內儒---披袈裟,念著佛經,全部引導入世間法,
會有這種狀況的人必然是:自己全無修證,心中全是世間意,所以即使口中念佛經,
用以解出來的全是世間法,引儒道等世間學作解,
令剛發出離心的人,因為他的錯誤教法,又回去世間法中,
著文字,見一「孝」字便引世間孝道作解,
見一「順」字,就說要人順性(乍聽是佛法),可是卻要人順習性(與家親眷屬的是世間業、世間習),
而不是教學佛人隨順清淨佛性。
鋪天蓋地的邪見,透過電視、網路對群眾不停持續洗腦,
對佛法沒深入了解的人一聽,全部從佛教門口又轉回去世間。
夏蓮居 居士
奈爾何
~~
不念彌陀念六趣
非歸淨土歸娑婆
兩條道路分明甚
背佛趨魔奈爾何
此事本來也太奇
頓教一念越三祇
佛云難信誠難信
萬億人中一二知
自古因為沒學佛的人只懂世間事、學的是世間典籍:儒家道家......等等。
祖師慈悲善巧以眾生所懂的部分帶引入佛法。
但現在的學佛人,甚至在台上講經人
是外佛內儒---披袈裟,念著佛經,全部引導入世間法,
會有這種狀況的人必然是:自己全無修證,心中全是世間意,所以即使口中念佛經,
用以解出來的全是世間法,引儒道等世間學作解,
令剛發出離心的人,因為他的錯誤教法,又回去世間法中,
著文字,見一「孝」字便引世間孝道作解,
見一「順」字,就說要人順性(乍聽是佛法),可是卻要人順習性(與家親眷屬的是世間業、世間習),
而不是教學佛人隨順清淨佛性。
鋪天蓋地的邪見,透過電視、網路對群眾不停持續洗腦,
對佛法沒深入了解的人一聽,全部從佛教門口又轉回去世間。
夏蓮居 居士
奈爾何
~~
不念彌陀念六趣
非歸淨土歸娑婆
兩條道路分明甚
背佛趨魔奈爾何
此事本來也太奇
頓教一念越三祇
佛云難信誠難信
萬億人中一二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