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的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世尊成佛後,於三七日中演說的一乘圓頓根本法輪。
說經的處所,天上、人間, 共有七處。在這七個地方,集會了九次,所以纔說「七處九會,演大華嚴」。
佛滅度後,經文殊師利等諸大菩薩結集,後收藏在龍宮。
在佛滅度後,七、八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世,他讀遍了五印度所有的典籍,想另立教門,自為教主。
經菩薩的指示,叫他前往龍宮深造,因為龍宮裏收藏了更深、更多的寶典。龍樹菩薩進入龍宮,讀熟了十萬偈的下本華嚴。
他出了龍宮後背出來,於是人世間始有華嚴這一部經。
在東晉的時候有一位沙門,叫支法領,親往印度求得三萬六千偈。
由印度高僧 佛陀跋陀羅 譯成六十卷、三十四品,
但祇有 七處八會。
大周 武則天雖然是一位女皇帝,但深信佛法,知道 六十華嚴的處會不全,因而遣人訪求。使者在于闐國得到四萬 五千偈的華嚴梵本,
又請得高僧 實叉難陀一同來到中國,在東都大遍空寺,譯成八十卷、三十九品、七處九會。到這時,華嚴經纔算完整。
唐朝德宗皇帝貞元年間,南印度 烏荼國王,因德宗的生辰, 手書華嚴梵本,以充貢品。德宗詔請印度三藏般若法師,譯成 四十卷。
對晉經、唐經而言,是為新經。然而這祇是前二經最後一品的「入法界品」。
「塵剎海,現寶蓮」是講:
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以娑婆世界 ──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他的教化區。
華嚴經是融 十身十佛,而以報身佛的毘廬遮那為代表而說的。
報身佛是以華嚴 莊嚴世界海為一化境。
華嚴宗著述裏面有一本薄薄的書, 叫法界安立圖。
安立圖上面將一個佛剎微塵數的世界,縮作一 個小圓圈。最下層是一個小圓圈,第二層是兩個,最上一層是 二十個。
這二百一十個圓圈代表了二百一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為一世界種。
最下一層一個世界,名叫最勝光遍照,有一個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最上一層,名叫妙寶燄世界,有二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統計一個世界種,有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統計一個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 皆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單位。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括了一百億個須彌山、一百億個四大部洲、一百億對日月。
而且太虛空中尚有不可數計的世界種。這些無量無數的世界種,同在 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華 之上。
因此,文上說:「塵剎海,現寶蓮。」
當然這個不可思議的廣大境界,唯有親證 法身真理 的菩薩們才能見到。
文上說:
愍凡愚,不能聽。隱尊特,顯劣應。
這四句 可算是阿含時的前奏。
「愍凡愚 不能聽」
「愍」是憐愍;「凡」是指一般普通人而言。「愚」是愚法二乘。「愚」是障蔽的意思。
「二乘」是指聲聞、緣覺,又稱為小乘。
小乘人雖然已能斷除「人我執」,但「法我執」依然存在。
華嚴 是一乘圓頓的大教, 普通的凡夫固然無分。連還被「法我執」所「障蔽」的二乘,
也「不能聽到」。
所以華嚴經第六十卷上說:「如是皆是 普賢菩薩 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
以是因緣,諸大聲聞弟子都不能見、不能知,不能聞,不能入,不能得......,
是故雖在逝多林中,不見 如來諸大神變。」世尊因為「憐愍」凡夫、二乘人們,對於一乘大教
不能接受,
所以纔「隱尊特,顯劣應」。
「尊特」是指報身佛而言,尊貴而特別的意思。
華嚴經第四十八卷 的 如來十身 相海品 中 普賢菩薩說:
「如來有九十七種大人相。每一相中又包含若干相,所以稱為相海。」
相海品的 末尾,普賢菩薩作結語說:
「佛子!毘廬遮那如來有如是等 十華藏世界海 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眾寶妙相,以為莊嚴。」
照這樣說,「尊特」兩個字,還尚不足以形容。
而「顯劣應」,是說
如來為了「應」二乘的根機,所以「隱藏」起「尊特」的報身, 而只顯現 劣應身的化身佛。
化身佛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
然而 化身佛 和 報身佛,以相好來比較,報身佛是勝應身,化身佛是劣應身。
法華經上拿「脫珍著敝」的譬喻,就是:脫下原來珍貴的衣裳,穿上較差的衣服。
來形容「隱尊特,顯劣應」的殊勝方便,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下文又說:
說阿含,第二時,四諦法,接小機。
世尊成道以後的初七日中,處自受用 寂滅法樂。這時候,有位商人名叫「提胃」,
他監督率領五百乘(輛)車,運載了很多的商品,從菩提樹旁 不遠的地方經過。
菩提樹神 唱言:「悉達多太子、淨飯王聖裔,得道來七日,無人來獻供!」悉達多太子就是
世尊,淨飯王是悉達多太子的父親。聖裔是指神聖的後代。世尊成道七天,還沒人來供養!
提胃聽了,有機會可以供佛,心生歡喜,馬上用麨和蜜,到菩提樹下,親自供養。
想到:「自己應當說法利益眾生」。但是誰有這因緣 聽最初的說法呢?
世尊想到 鬱頭藍弗 和 學仙。他們兩人雖然是外道,卻對於貪、瞋、癡三毒比較淡薄,
繼而又想到:「自己剛出家之時,父王差遣了憍陳如為首的五個人,來侍候。
他們五個人始終沒有離開。何況憍陳如尚有『如果成佛,當先得度』的宿願,
波羅柰國的鹿野苑,是過去諸佛說法的處所。憍陳如 等五個人恰好又都住在那兒。」
於是,世尊就前往鹿野苑,準備為那五個人說法。世尊在去的道路中經過 阿闍婆羅水旁,
已經將近黃昏了。不得已,只好就地跏趺而坐住宿一晚。這一定,就定了七天。
在這七天中的天氣都是風風雨雨。幸而阿闍婆羅水中有一龍王,名叫 文麟,因受佛光的照觸,
起而以它那長大的身體,圍繞釋尊七帀,更以頭部 遮覆佛身,使世尊不感到 風、雨、蚊蟲
世尊出定後,龍王化身為青年,頂禮於世尊足下。世尊為他說法,並且傳授他三歸,
阿含經有 四種:一、長阿含,二、中阿含,三、增一阿含,四、雜阿含。
佛初成道後,度生因緣成熟,但因當時有在修行的只有外道,所以只好方便講小乘法以破外道見,以攝入佛門。
所以當時的世尊,是為接引外道而說諸阿含經。目的是在令其入大乘法中。
這在法華經、涅槃經中都有說到。
世尊此時所說的,就是俗稱的小乘,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前一次講到佛說法,第二時,是講四諦法,接引小根機的眾生。今天講
是介紹小乘聖者 修行斷證的位次,我們是修大乘,大家聽聽就好。小乘修行人是修學:
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 (這三個是資糧位),
其中二跟三就是常聽說的「小乘四念處」,「別」是個別觀察,「總」是總體觀察。
在世第一 以後,是修 四諦十六心, 斷三界八十八品 見惑 而證 初果須陀洹(是 小乘聲聞初果);
最後斷 上二界(也就是色界、無色界) 七十二 品 思惑, 斷盡三界見思惑 而證 四果阿羅漢。
既證得 四果以後, 就具足三明、六通、十八神變, 永遠脫離生死的困擾,而獲得小乘的涅槃寂滅的快樂。
前面所說的「所作已辦」,就是 該斷的煩惱都斷了,該證的果位證了;。「不受後有」就是不再來三界之內,受生死。
「演」是演說。不用「說」這個字,而用「演」這個字,是因為「演」有 分佈 的意思。
就是 源源本本、有條不紊 地將該說的事理 分別 演說 出來。
「方等」這個名詞,在 賢首宗 又叫做「方廣」。「方」是 並談(並在一起談論) 的意思,「等」是三根普被。
是 接引小乘人 進入大乘佛法的橋梁, 所以天臺宗稱之為「通教」(藏通別圓四教中 的通)。
像 維摩詰經的宗旨,就是 抨彈偏見、喝斥小乘, 讚歎大乘 褒揚圓乘 。
維摩詰經中「弟子問疾品」就是喝斥小乘,「菩薩問疾品」是彈偏,彈斥偏空。
斥小乘的經文中,呵斥二乘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其中舍利弗,天花著身; 迦葉尊者,也責備自己,「於佛法無所復益」。
這些例子都是激發二乘人發大菩提心的一種方便,也就是手段。
小乘人對於五蘊構成的血肉之身,執以為「我」,把身外的事物當為「我所」,是為人我執。
法我執是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六塵)、十八界(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
世間許許多多的「法」,在二乘人的心目中,認為實有,使他們心煩意亂。
因此,小乘人就有「觀三界如牢獄、 視生死如冤家」的心態、永遠不能化解的觀念,這就是「法我執」。
因為有這樣的基本認知,所以就加緊修行如上面所說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等等的觀照工夫,
進而證得小乘聖果。在他們份上自己以為滿足了,殊不知,人我執雖然斷去,但法我執依然存在。
釋迦牟尼佛在「方等部」裏的經教,多半是針對二乘人的毛病而說,
重點是要鼓勵他們再進步,不要停滯於法華經所說的化城。
(第四時)
世尊的五時說教,已經講了三時,今天講到 第四時:「般若時」了。
文上說:
第四時,談般若,
「般若」譯成中文,叫智慧。但依 譯經 的五不翻 原則「尊重不翻」所以仍稱「般若」。
菩薩所修的六度波羅密,是 布施(又叫做:檀那)、持戒(又叫:尸羅)、忍辱(梵語:羼提)、
精進(梵語:毘黎耶)、禪定(又稱為:禪那)、智慧(般若)。
般若有三類:
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實相是 諸佛、眾生同具的性體。
只是眾生為無明所障覆,所以要用第二個 觀照般若 的功夫, 直對心性而起覺照。
眾生沈迷於 五欲六塵生死中, 由何而知有實相,而能起觀照呢?
這就說要到第三個「文字般若」了。就是透過文字學習領悟到般若妙慧、空性之理。
另一解釋是就是在 藏經中 大家所能看到的,有大品般若經、放光般若經、 光讚、道行、小品、
勝天王問、文殊問、金剛 等八部般若。然而,這都是 大般若經 的別譯。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是佛教經典中,卷冊最多的一部,是唐三藏 玄奘法師在長安郊外 玉華宮所譯的。
假如將 般若 的範圍 放廣來說, 則 經、律、論三藏,無一不是文字般若。
就 般若經中理論的淺深,又有所謂 共般若、不共般若。
「共般若」是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等三乘人共說的。
「不共般若」是惟對圓頓大根的菩薩而說的。
但是賢首國師在
[探玄記] 上引大智度論說: 「智論以大品等為共教, 則指華嚴為不共教, 以華嚴不與二乘共也。」
因為華嚴會上,二乘修行人雖在座, 卻是:「有耳不聞 圓頓教,有眼不見 舍那身」,
「圓頓教」是指一乘。「舍那身」是指:盧舍那佛。
意思是說:小乘人的境界根本達不到華嚴會上的程度。所以雖然在會上,但他們如聾若啞。
「二乘轉,教菩薩」:「二乘轉」的「二乘」是指 聲聞、緣覺。
「轉」有兩重的講法:
第一個轉的意思是「說」。
釋迦牟尼佛 善於運用權巧方便來提拔弟子,有時候善言誘導,有時候又用呵斥的方法。
佛講般若的時期中,為了提高二乘弟子的程度,令須菩提等四大聲聞弟子,陞座宣說般若,迫使他們不得不自求進步。
如大般若經第四百零六卷上說:
「爾時佛告尊者善現(就是須菩提尊者):
『汝以辯才,應為菩薩摩訶薩眾,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法,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
令於般若波羅蜜多皆得成辦。』」
這是要須菩提尊者為菩薩說般若法。要聲聞弟子說菩薩法,這是老師幫助弟子進步!
轉的第二個意思是「迴轉」。
小乘法不究竟,現在令聲聞人轉學習菩薩法,所以說: 「二乘轉。」
般若 如大猛火,接觸到就燒起來。 般若 如清冷的水,可以洗滌去除塵垢。 這是實相般若的作用。
因為二乘人的「人我執」雖然已斷,但是「法我執」依然存在;
權教的菩薩,雖然能發菩提心,修行六度,但是仍然不能「無相」。
所以釋迦牟尼佛不但自說般若,洗除 聲聞及菩薩弟子剩餘的執著,並且教聲聞弟子自己說般若法,
迫使他們,直下承當自性中本具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實相般若。
這是佛說般若以及教聲聞自說般若的深意。
下文又說:
開顯圓,法華會,
這是五時說教中的第五時:法華、涅槃時。
「法華」是「妙法蓮華經」的簡稱。 就是佛門中有名的「成佛的法華」。
法華經有三種譯本:
第一、西晉 惠帝 時, 竺法護 尊者 的譯本, 名正法華 有十卷。
第二、後秦 弘治年間,龜茲 沙門 鳩摩羅什 譯者,七卷。
第三、隋朝 大興善寺 北天竺 沙門 闍那笈多 譯者,也是七卷,經名也是妙法蓮華。
「會」是 集會 的意思。「法華時」 跟「法華會」是同一個意思。
所謂「開顯圓」
法華經的內容是開權顯實,或 開三顯一、
權是「權巧」;實是「真實」。 三乘是權,一乘是實。 一乘就是佛乘。
釋迦牟尼佛出世本來是 欲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唯有成佛,眾生纔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
而法華經就是令眾生成佛的經。
然而若以一般次第法修學,成佛又豈是那麼容易!必須要經過長時期的 勤苦修行,
甚至對於自己的 頭、目、腦、髓,都無所吝惜。這對一般心量狹小、目光短淺的凡夫而言,
對菩薩只有驚歎佩服的份了!
法華經方便品 上,釋迦牟尼佛自己嘆息說: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又曰:「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讀過法華經中這幾句經文,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因為眾生的愚鈍,不得而已才將一乘成佛之道,
遵循 過去諸佛 教化眾生的方法,將一乘法分別為方便三乘的佛法。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也就是「於一乘道,分別說三」。這裏要看清楚,三乘其中並沒有人天乘。
世尊 說法華經的時候已經七十幾歲了。
聲聞弟子們, 經過了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 那許多佛法的薰習,根機已經成熟,
所以在法華會上,佛明白地告訴弟子們,過去說的三乘佛法, 只是權巧方便虛設的。
現在是時候應該告訴大家一乘成佛之道了。因此,法華經是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的教法。
「開顯圓」的「圓」是圓滿具足的意思。
一乘成佛之教,是因圓果滿的意思,所以叫「圓」。
接著:
的第一個「學」指:有學聲聞。
前面講過,聲聞人修行的過程,之前有講過:三資糧加上暖、頂、忍、世第一諦四加行的七賢位,。
小乘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的四聖位。阿羅漢又稱為「無學」
在未能證到 第四果阿漢果的前三位聖人,都是屬於有學聲聞的位置。
聲聞人,既證到四果阿羅漢,就叫做「無學」,接著「得授記」:「記」是記別。
釋迦牟尼佛,對於有學、無學等,根機已經成熟的聲聞弟子,分別地授與成佛之「記」。
「記」就是將他們成佛的劫數、國名、佛名、壽命...等等,一一地說出來。
接著上次看下來:
文上又說:
涅槃經,最後說,顯真常,扶戒律。
「涅槃經」是法華會之後、釋迦牟尼佛 臨要入涅槃之前所說的,
所以說是「最後說。」涅槃經的內容,是「顯真常」佛性, 「扶」持「戒律」,振興戒律,以奠定佛法久遠而不衰的基礎。
「涅槃」譯成中文,叫做「圓寂」。
因為應該「證」的真理已經證到了,就叫做 「圓」;
應該斷的惑障斷盡了,叫做寂。斷惑證真,就叫做「涅槃」。
現在專指佛。
現在說菩薩、阿羅漢離開世間叫涅槃,是不太恰當的。
還有,當聲聞、緣覺修至 惑業斷盡,生死已了,但還有身體及命之際,叫有餘依涅槃。
直到「灰身 泯智」入滅盡定 以後,叫無餘依涅槃。
「涅槃」的完整梵名,叫 「摩訶般涅槃那」,翻譯成:「大圓寂入」。
如果是順中國的文法,就應該叫做「入大圓寂」。這意義與前面大致相同。
修持至 斷惑的「惑」,前面只是指「人我執」,後面則兼「我、法二執」。
所以唯有 圓頓教的佛果,纔能稱為 入大圓寂。
涅槃經有大、小乘的不同:
小乘的涅槃經是:
西晉 白法祖 譯的佛般泥洹經二卷,內容是說「化身佛之釋迦牟尼佛 於拘尸那城 入般涅槃前 所說之法。
這是化身佛八相成道的最後一相。
至於 唐 若那跋陀羅 所譯的大般涅槃經後分二卷,
那是說, 化身佛涅槃以後,天人哀痛,火葬佛身的經過,印度八大國王分舍利的事。
大乘佛法的涅槃經:
有南藏、北藏兩本:
第一、北涼 曇無讖 譯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這是所謂的「北藏」;
第二、南朝 劉宋的時候, 有慧嚴法師 著, 因為「宋齊梁陳」的宋朝開國皇帝是劉裕,所以稱劉宋,因位在南方,
所以稱為南藏。
因為四十卷的涅槃經,文言雖然不差,而「品數疎簡,初學難以措懷」。
意思是說,「因為太過於簡要,初學的人無法學習、深入」,所以慧嚴法師、謝靈運居士等人,
參考 東晉 法顯法師翻譯的佛說大般泥洹經,開十三品 而為 二十五品,縮四十卷而為三十六卷。
在大正藏裏,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下,記載有:「宋 慧嚴法師 等依泥洹經加之。」
至於 扶律、談常,想要知道究竟的話,請去看四十卷的涅槃經 ,其中聖行品和師子吼品,就會知道了。
以上講的 是釋迦世尊 先後五個時期 說教的簡單內容,至這裡已經大略介紹。
以下的文,是五時說教的結語和評析。文上說:
五時教,如是說,亦融通,亦分別。
第一、二句是五時說教的結語。
「如是說」是講: 世尊五十年的教法先後次序,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
第三、四是對五時說教的評析。
後面講「亦融通」,「融」是 融會, 「通」是 貫通。
意思是說:五時說教,雖然有淺深、先後的不同,假如能夠 融會而貫通的話,
那就在這五教當中隨一一各教,皆遍於五時當中,
比如說:一切時中說「融通無盡法」,這都稱作「華嚴教」。若是說 「聲聞法」,都是屬「阿含教」;
乃至說 「會三歸一」之法,都屬於「法華教」。其餘就依此類推。
「亦分別」的「別」是 別而言之,就是說:
佛初成道,在三七 二十一天中 演 大華嚴, 次於 十二年中說 阿含教,後面有 八年的時間說方等經,
再來 有二十二年說般若經, 最後八年說法華經, 臨涅槃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
以上共成世尊五十年說法度生的經過。
以上三十二句合起來,是八相成道中的轉法輪相。
文上又說:
化道圓,歸真際,雙樹間,吉祥逝。
釋迦牟尼佛為了圓滿度化眾生的宿願,因為尚有有緣的眾生未得度,所以再來人間應化。
世尊不是為了富貴榮華而來,因此他在十九歲時,就捨棄了太子地位和將來要繼承的崇高國王地位,
而偷跑去出了家。三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滅。
由釋迦牟尼佛 成道至入滅,這五十年中,講經說法三百多次。所應度的眾生,皆已得度,這就是「化道圓」。
化道既然已經圓滿,於是就在 拘尸那城 寂然而再「歸真際」,也就是指入涅槃。
「雙樹間,吉祥逝」:
世尊入滅的地方,四方各有娑羅樹,所以說一「雙」,所以又稱「雙林」,一般都會說:在「雙樹林間」。
世尊是以右脇而臥的姿勢而入滅的,右脇而臥,又稱作「吉祥臥」。 吉祥逝的「逝」是「去而不復返」。
然而這些都是 就人世間的幻見而言。
世尊的入滅,有如太陽的西沈。太陽哪裏有出沒?只是隱顯而已!
所以諸佛的十種通號中有「善逝」這一號,其中就含有這個道理在內。
以上是八相成道中的涅槃相。
闍毘後,分舍利。
「闍毘」也就是「荼毘」。是火葬的意思。
印度的習俗,人死了, 有土葬、水葬、野葬、火葬的不同。
佛陀為後人作模範,所以交代要火葬。
世尊滅度以後,弟子們裹以白氈,加上名貴的香木、香油,以金棺入殮。
但是世間的火不能燃燒,佛陀就自發聖火,才能將遺體火化。然而 遺留下焚燒不盡的「舍利」,竟有八斛四斗之多,一斛等於十斗。
「舍利」譯成中國又叫做「骨身 或 靈骨」。是由戒、定、慧薰修而成,堅固而不可毀壞,因而又名「堅固子」。
有 全身舍利 和 碎身舍利 兩種。「全身」是整個身體歷久而不壞,
「碎身」是火化以後,遺留下來一粒一粒像珍珠似的東西。
碎身舍利有白色骨舍利、黑色髮舍利 及 赤色肉舍利的不同。
據 金光明經 捨身品 說:「是舍利者,即是 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薰。」
又曰:「舍利 是戒、定、慧之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所謂「福田」,是天下後世 信佛弟子 種福之田。
世尊火化以後,留下來甚多的舍利,以便天下後世的弟子們供養種福,
結果引起了八個大國的國王,因爭取舍利,幾乎動武打仗。
據經上說, 印度幾個大國家的國王、民眾聽到,釋迦如來在 拘尸那城 雙樹林間 入般涅槃,各個調兵遣將,
分別駐紮在 拘尸那城的附近,準備爭取舍利,並且派遣使臣, 通知主管火葬事務的人。
迦毗羅衛國的使臣說:「釋迦如來 出生在我們國家,舍利應該歸我國供養,不然的話,我有派兵在。」
拘尸那國 的使臣說:「釋迦如來入滅於我國,舍利應歸我國供養,不然的話,我也有派兵在。」
像這樣各有各的爭取理由,並且都不惜生命打算兵戎相見。
看來這一場戰爭幾乎是如 箭在弦上,大有一觸即發的可能。
幸虧有一位婆羅門 是信佛的弟子,年高有德, 眾望所歸,自告奮勇地出來排解紛爭。
他說:大家都是受佛教化的,怎麼能為此事而爭吵?何況佛陀也曾去過天上、龍宮,
不能因為他們不講話,就忘記他們,而且佛陀的舍利很多。所以應該將佛陀的舍利平均分配,
也就是:天上、龍宮、八國的國王,各得一份,各個回去,建塔供養,這樣最圓滿了。」
各國都同意了,於是這一場風波纔告平息。
阿育王,變古制,碎寶末,造浮圖, 役鬼神,遍閻浮。
「阿育王」的「阿育」譯成中文是「無憂」的意思。
阿育王 出生在佛陀滅度以後一百年左右。
阿育王即位之初,本來是非常殘暴的人。他造人間地獄, 荼毒人民,因此國人都稱呼他為惡王。他的都城是華氏城。
後來有一位少年比丘,名 叫 子海, 遊行到華氏城。因為不認識路, 誤掉落到地獄裏去了。
阿育王早已有下命令,凡是到地獄裏去的人,必須置之死地。
子海 比丘自然不能例外,但子海比丘要求獄官,准許他七日假,讓他修持佛法,而後死無遺恨。
獄官允許了。剛好,這時候王宮裏送來數百名美女,命令獄官將她們處死。
據阿育王傳上說, 阿育王皮膚粗糙,形貌醜惡。這些少女對阿育王是敬鬼神而遠之。
阿育王很生氣,就將那些少女送去地獄去處死。獄官照命令執行。
子海比丘 親眼見 到這一群年輕的女孩,一時之間,立時化為齏粉,感到人生的無常、 苦、空。所以在七日中精進修持,
證得了阿羅漢果。當假期 滿了以後,獄官將他置之於大鍋子之中燒,可是燒盡了燃料,煮他不死。
獄官慌了,跑去跟阿育王講。阿育王一聽,也驚奇得不得了, 趕快來到地獄之中視察。
子海比丘就湧身虛空,現大神變,使阿育王佩服得五體投地。比丘因而為王宣說佛法大意,並告訴阿育王:
「大王!你是先佛所記,應當散發舍利,遍閻 浮提,建造寶塔,以為眾生植福的場所。」
阿育王接受了比丘 的教誨,馬上將地獄毀了,並且歸依三寶,發願盡這一生護持佛法。
阿育王就由一位暴君轉成為佛教的大功臣,佛教就因他而傳佈到南洋。以上是阿育王的簡介。
所謂「變古制」者,阿育王將世尊滅度以後,人間八國所分得的舍利,都取出來, 碎七「寶」為「末」,加上種種的裝飾,
造成八萬四千座小的寶塔,一塔安一粒佛陀的舍利。同時,役使「鬼神」,
普「遍」分散到南「閻浮」提各個國家去,建塔 供養。這就是「變古制」的「變」。
據說,中國曾經分配到十 九個塔,而浙江寧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因時代變遷,現在只有阿育王寺依然存在。
至於「遍閻浮」的「閻浮」,是南閻浮提的簡稱。
佛經上有所謂「四大部洲」:東 弗婆提、西 衢耶尼、北 鬱單越、南 閻浮提 。
塔, 印度話叫塔波,是高顯的意思。
稱寶塔是因為:
第一、古時人造塔,多用七寶裝飾。 像緬甸的大金塔,它的質料,大部分是黃金。中國歷史上 的北魏有位胡太后,篤信佛教,曾經以二十萬兩黃金,造七層 寶塔。
第二、佛陀或三乘聖賢們的舍利,都是多生多劫,勤修 戒、定、慧薰修而成,絕對不是人世間的珍珠、寶石可以 比擬,故稱為寶。
塔為珍藏舍利的處所,可以使後人供養禮拜而生福生慧。
優填王,始造像,令後人,修供養。
以下講最早有佛像的開始因緣:
「優填王」是拘睒(ㄕㄢˇ)彌國的國王。優填王造像的原因是: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生了世尊以後,僅七天,就與往生,
上昇忉利天。佛在成道以後,就上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
度脫母親,成了初果須陀洹聖人,並且在忉利天宮結夏安居
九十天。因為佛在天上住久了,優填王常常去請問舍利弗和
阿難佛去哪裡?但都得不到答覆。後來經目連尊者以天眼觀
察,知道,世尊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並且安居,短時間內
不會回到人間來。而優填王思念佛卻與日俱增。巧的是有一位
智臣獻計,可以僱用 精於雕刻藝術的人,採旃檀香木為材料,
雕刻世尊的形像,一樣地可以朝夕瞻禮。優填王大喜,因而懇請
目連尊者,運用他的神足,攜帶巧匠們去忉利天宮,瞻仰世尊的
尊容。經過三次往返,纔雕刻成功。
這就是「優填王,始造像」。「令後人,修供養」是說:
世尊在忉利天宮安居期滿,回到人間,見到了旃檀像,對歡迎的
大眾說:「我滅度之後,有人供養、禮拜此像的話,一樣地生福
生慧。」

以下講述結集三藏經典的由來。
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
「結集」就是結合多人於一處,搜集世尊所說的經論和所制的戒律,記錄下來,以便傳流。
文上說:
大迦葉,命阿難,結集經,石窟間。
「大迦葉」尊者,是世尊弟子中年紀最老的一位。
「阿難」是世尊的堂弟,隨佛出家、當侍者有二十年之久。
當世尊入滅以後,大迦葉尊者就想:
要得佛法久住,必得要結集三藏,使佛教永遠流傳,
眾生的慧命,方有所繫。於是乎登須彌山頂,擊大楗槌,
召集已經「斷惑證真」的大阿羅漢,滿五百人結集三藏。
結集的地方在摩陀國 耆闍崛山 的畢波羅窟。
並且請阿闍世王,作大檀越, 每日送一千人的飲食。
一千位大阿羅漢齊集到了畢波羅窟以後,大迦葉尊者命阿那律
尊者,用他的天眼,觀察一千位阿羅漢當中,有沒有未能斷盡煩
惱的。阿那律觀察過後,報告大迦葉說, 惟有「阿難」結使未盡。
大迦葉跟阿難說:「阿難,你且請出去!這裏都是離欲真淨
的大阿羅漢,你還不夠資格參加。」
阿難去到樹林間,徹夜地打坐、精進用功,後來果然證阿羅漢
果。參與集結經典。大眾公推阿難陞座,朗誦如來經藏,由大眾
證明無誤,隨即加以記錄。這就是所謂「結集經,石窟間」。
又說:
修多羅,是經藏。
「修多羅」中文叫契經。「契」是契合。
上契 諸佛所證之理,下契 眾生可度之機,所以叫契經。
「經」原本是中國縫衣的線。
線有貫穿的功能,文字能貫穿佛法的真理,所以叫經。
佛經是不能隨意變動的。倘若輕率地變動,義理就會錯亂了!
佛經裏包含了六道輪迴的真相以及斷惑證真的理論和方法,
更是欲成菩提者的指路標所以叫做經。集合多數的「經」,
便成為「藏」。而這許多的經,都是佛說的,也是經由阿難尊者
背誦出而結集的。
「毘柰耶,是律藏」
毘柰耶譯成中文是律藏,
律的意思就是「法」,法又 可當條理講。
佛制的戒律是教我們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我們可以依賴它作行持的準繩。學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
都必須遵守戒法律儀,則佛法興隆而眾生能有所依賴;反之,
則佛法衰敗、消滅。
「阿毘曇,是論藏」
「阿毘曇」譯成中文是「無比法」, 是論藏的總名。
「論」有抉擇性相、教誡學徒的作用,是智慧即修證的作品。
世間書籍不能和它比擬。世尊親自說的論散在眾經中,
以論為名的,大都是世尊座下大弟子或世尊滅度以後大阿羅漢與菩薩們所造的。
又經、律、論都稱為藏,「藏」有含藏的意思。
經、律、論 裏面,分別詮釋包含了戒、定、慧三無漏學。
佛弟子遵行 三無漏學的道理去修行,可以了生脫死而證
得無漏的聖果。
經藏是阿難結集, 其餘的二藏據 佛祖統紀 上說:
「阿難誦出經藏,迦葉誦出論藏,優波離誦出律藏。」
此三藏是小乘佛教的三藏。
佛祖統紀 引大智度論說:
「大迦葉與阿難 在香山撰集三藏為聲聞藏」,
大乘佛教的三藏是
「文殊菩薩 與 阿難尊者 集摩訶衍經 為菩薩藏。」
「摩訶衍經」,就是大乘經。至於離開經藏而別行的論,是佛陀滅度以後的事。
文上又說:
正法隆,外道喪。
「正法」是指純正的佛法,是佛如其量、如其理而說, 不涉及
絲毫的迷信,且能指引眾生,悟自本心,識自本性。
正法昌「隆」,邪不勝正。「外道」的邪法,自然而然
就會「喪」失信眾的信仰而歸於消滅。
文上又說:
藏分三,部十二。遇有緣,作佛事。
「藏分三」就是指前面所說的經、律、論三藏。
「部十二」 的部是「類」的意思。
三藏裏就其文體或內涵的不同,分為十二部類,
或者又叫做「十二分教」。
以下簡單說明:
一、長行:經論中凡是隨其義理之長短,不限字數的文字。
二、 重頌:為了使長行中的文字易於誦持,再用偈頌來重說一遍。
三、授記:如來為諸大菩薩、聲聞,授成佛之記。
四、 孤起:不與長行相應的偈頌。
五、無問自說:如來有他心智, 觀察眾生應以何法可以度脫,不待請問而自說。
六、因緣:這裏的因緣相當於故事。如來為諸弟子說過去生的歷史。
七、譬喻:是如來藉譬喻為弟子演說甚深的義理,諸如「喻心」 如海、如空之類。
八、本事:說諸菩薩弟子們因地所修的行業。
九、本生:如來說佛菩薩過去生的事跡。
十、方廣:經的內容廣大,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所以叫方廣。
十一、未曾有: 如來每每現大神變,眾生從來未曾見過。
十二、論議:問答辯論諸法的性相,這就是三藏中佛說的論藏。
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大致作如是解。
「遇有緣,作佛事」:是說如來以平等大悲普度眾生,
而眾生受化的因緣,則千差萬別。
如果因緣不具足,即使佛陀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聞不見。
佛滅度以後,因為有三藏十二分教流佈世間。
「遇」 到「有緣」的眾生,就可以「作」如來度生的「事」業。
接著是講「 大法東來」
「大法」是指佛法。
佛法超越世間的一切法,所以說是「 大」。
佛法的發源在印度,印度在中國之西。佛法從西方的印度流傳
到中國,所以說:「大法東來」。
文上說:
漢明帝,夢金人,求聖教,遣蔡愔。
「東漢永平七年,某天夜裏,漢明帝做了個「夢」。
他在夢中看到一位「金」色的巨「人」,頭後罩了一圈圓光,飛行而來,停在大殿。就驚醒了。
漢明帝不知這個夢是吉還是凶, 早朝朝拜以後,馬上將夜裏的
夢境告訴羣臣, 問:這是回什麼事。
當時有位姓傅名毅的太史,出班啟奏明帝,說:
「臣曾經讀過一本書,名叫周書異記。 那本書裏說,
周昭王的時候,天空裏有五色祥光入貫太微。
當時的太史官 蘇由啟奏昭王:「西方有大聖人出,所以有此
祥瑞。 一千年以後,他的教法當傳流此土。昭王將蘇由的話,刻到石頭上去,留待後日的徵驗。今皇上所夢,想必就是這件事。」
明帝聽完了以後,於是乎「遣」派中郎將「蔡愔」等十八個
人,去西域,訪求佛法。
經文中的「聖教」,是指佛教,因為佛是聖中聖,所以他所說的教稱為「聖教」。
騰蘭來,經像至。初譯經,四十二。
上文說,漢明帝派遣使臣去西域求法,其結果如何 呢?「騰蘭來,經像至。」蔡愔等十八個人走到了月氏國,剛好碰上了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牽著白馬,馱著「經像」,正向東方走「來」。於是,蔡愔就代致皇帝殷勤求法的誠心,而邀請兩位高僧,一同回到洛陽。
兩位高僧來到了洛陽。被安排在招待外國貴賓的鴻臚寺,
就像現在的外交部。住久了,兩位高僧對於漢語、 漢文也通了,
於是就開始了「初」次的翻譯而「譯」出「四十二章經」。
這是中國最早翻譯的經典出現。內容就是四十二大段,
每段皆有「佛言」,內容多半是教誡比丘僧, 側重個人的修學及對法的正確知見。
多年來,佛教界將四十二章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合為
「佛遺教三經」,是佛弟子必讀的經典。

經文上又說:
道教徒,興惡念,請焚經,為試驗。
道經燬,佛經全, 光熾盛,耀人天。
這裡指的「道教徒」是指儒、釋、道三教 中的道教。
道教的源 流,實由於道家。
常聽的三教九流,漢書中講「九流」是:
儒家、道家、陰陽家、 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者流。
道家者流的徒眾,最初只是 為人治病或禳解不祥,
後來演變為「方士」。 方士又多以長生不死的邪說惑亂皇帝,
像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上過他們的當。
這一禍害,一直影響到明朝滅亡,方纔終止。
世俗相傳,多以老子為道教的始祖,因為他曾著道德經五千言。
道德經中有很多地方討論到「道」。
老子所說的「道」,沒有佛經上說得徹底。
道家與道教是有所差異的,道教排擠佛教,在歷史上可算是
歷歷可數。佛教喫道教的虧太多了。
「道教徒,興惡念」:
據佛祖統紀上說,道士們看到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取代了
他們崇高的地位, 就極為生氣。於是上表,請求漢明帝,
允許他們與西天來的沙門比一比道術的高低。
這就是「惡念」。
「道經燬,佛經全,光熾盛, 耀人天」:
漢明帝批准了道士們的請求。於是在洛陽的南門城外,
築起三個土壇,左邊安置道教的經像,右邊安置佛教的經像,
當中壇上放著香花供品。道士們首先作法,念咒灑水。
及至舉火,道教的經像,卻燒成灰燼。
佛教的經像得到火反而光明照天,一字無損。道士頭子費叔才
當場氣憤而死,其餘的道士,都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時西來的兩位高僧因為他們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
踴身虛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的神通來了,
漢明帝和文武百官親眼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是驚歎
又歡喜。除勒令道士們剃髮、出家外,並且在城內、城外
建築了很多廟宇,以安置發心出家的僧尼。
西來的兩位高僧踴身虛空的時候,並且唱出兩首偈語。
那偈語是: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
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羣蒙,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羣生。」
另在資治通鑑中也有記載:「
齊王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論難於
前,遂勒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
於是齊境皆無道士。」齊王是指高洋,
歷史上稱為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改國號曰齊。
他想在佛教與道教中,去除其一,所以讓兩邊辯論,
通鑑上的文字,在「論難於前」的一句之下,
如果加上「道士敗」三個字就更清楚了。
佛祖統紀上說,道士 陸修靜,因為梁武帝鄙棄道教,於是乎
北走入魏。
等到文宣作皇帝時,又信佛教。
陸修靜因妒忌而憤恨,上書請文宣帝允許他們和沙門鬥法。
文宣帝答應了。於是集二家學者於寶殿上。陸修靜運用咒術,
使僧人的衣鉢飛起,寶殿的梁柱皆一時震動。文宣帝看看當時
封為昭玄上統的國師曇延法師說:「佛門難道沒有人嗎?」
上統舉高僧曇顯法師出來應付。曇顯法師對道士們說:「你們
在賣弄小玩意兒。我這有一領僧稠禪師的袈裟, 放在地上。
你們試著動動看!」陸道士再念咒,衣卻絲毫不動。
曇顯法師自己將衣取起來,安置到屋梁上,梁柱頓時也不動了。
陸道士眼見不可以邪法勝,又想運用口辯來取巧。
於是對沙門們說:「你們佛教標榜為內教,但是內即是小啊!」
曇顯法師說:「天子居於九重之內,能說天子小於百官嗎?」
陸道士沒法還擊,失敗了。文宣帝乃下詔書說,得神仙的道士們,
可以上三爵臺,高飛遠舉,各聽自便;
如其不能,可一一剃髮為僧。道士們還想掙扎,因而有
四人被殺,道士們這纔服從。北齊境內的道士從此絕跡了。
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的法難,有三次都與道教徒有關係。
道教的經典、齋醮(祭祀儀式),多數是剽竊佛教的,結果反而
成為佛教的禍害。
雖然現在道教衰微了,而西洋的外道教,
又挾其政治、金錢的勢力,排擠佛教。
真正的佛教沒有豐富的資源充作弘教的後盾,
更沒有各式各樣的人才來作濟危扶傾的支柱。
多數的出家僧尼,都是在忙著蓋廟,而各人自掃門前雪。
在家佛教徒,即使擁有財產,也只知道求福 求壽、消災免難,
對佛教的盛衰不是很在意。
在漢、魏之間的僧尼只是剃髮、改裝而已,實際是不能稱為
僧寶。取得僧寶的資格,必須有受戒,而中國僧尼的受戒,
始於曹魏 嘉平二年, 中天竺 三藏 曇摩迦羅法師來到洛陽,
譯出 僧祇律本,立大僧 羯磨受戒,而朱士行乃是受比丘戒的
第一人。劉宋文帝時 ,求那跋摩 尊者來到了中國,在南林寺
立戒壇,才湊足十師,為僧尼受戒。
中國立壇、受戒,從這時候開始。
文上又說:
善男女,皆生信,求出家,期現證。
這是說出家法師與道士鬥法、佛教獲得勝利後的現象。
因為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當場顯現的神變,當時在場的
善男信女都親眼所見,對佛教生出信心,因而羨慕萬分,
所以紛紛要求出家,希望此生道業能有所成就。
建十寺,安僧尼, 三寶備,始於茲。
因為攝摩騰、竺法護兩位高僧攜來的佛像是佛寶、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是法寶。兩位高僧和當時出家的僧尼,都是僧寶。
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的三寶就完備了。
僧尼既然多了,應當給予妥善的安置,所以漢明帝在城內、城 外修建了十間大寺,供養這些僧尼,讓他們能安心地修持。
註:漢明帝的時候,因僧道鬥法、佛教獲勝而要求出家的,據歷史上說,有司空劉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師士庶凡三百九十人、後宮陰夫人、王婕妤並綵女等一百九十人。
明帝因而敕建十個寺院,城外七寺安僧,城內三寺安尼。這都是歷史上的事實,不可不知道。
以下講中國佛教的十個宗派。
溯源流,知宗派,宗有十,分大小。
在這裡要先說小乘的由來:
佛就是因為這世間的人修道最多只有能力修到天界而無法出輪迴,
才應化到這裡示現成佛,教導這裡的眾生如何出三界六道輪迴。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因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所以想要修道的人幾乎都學著外道法。因此只好以小乘的因緣法正破外道的常見、斷見、自然見...等種種法。小乘法是方便接引他們來學真正的佛法,並不是學佛要先學小乘法,以上是佛之所以不得已講小乘法的原因。
在法華經、涅槃經...諸經典中都有對這件事情的詳細說明。
所以大家不要因為當初時節因緣的特殊,而錯解佛法、
錯學佛法。
因為此書是要介紹佛教源流,所以大、小乘都會介紹到,
但這重點要先向大家說明白。
佛教來到中國以後有大乘八宗、小乘二宗,總共十宗。
一、成實宗,二、 俱舍宗,以上是小乘。
以下是大乘:
三、禪宗,四、律宗,五、天臺宗,六、賢首宗,
七、 慈恩宗,八、三論宗,九、密宗,十、淨土宗。
「溯源流,知宗派」:溯:是追溯。「源」是源頭。
「流」就是支派。
佛陀智慧猶如大海。佛法從佛智海中流出,傳到中國
漸漸隨著因緣演變成十個宗派。
學佛的人應該了解各宗,再窮其本「源」這纔算對佛教有個全
盤的瞭解。
十宗裡除成實宗、俱舍宗是「小」乘宗,其餘八宗都是「大」乘。
以下簡單介紹:
一、成 實 宗
「成實」是一部論的名字。這部論是訶梨跋摩尊者造的。
成實論有十六卷、二百零二品之多。
是姚秦時候鳩摩羅什法師譯成中文的。
成實論的注解很多,現在一部都不存在了。
訶梨跋摩譯成中文叫獅子鎧。是在佛滅度後九百年左右出世。
原是外道,後來一方面研究大乘。後來又取小乘諸部之長,
解釋三藏,而著述成實論。
成實宗,六代盛,高僧傳,可為證。
這一宗專門以宏揚成實論為主,所以叫「成實宗」。
成實宗最興盛的時期,是在「六代」。六代就是六朝。
漢朝以後的三國,統一於司馬氏的晉朝,晉朝第二代的皇帝
是晉惠帝。因歷史戰亂變遷,於是移到江南, 建都在現在的南京。是為東晉。
晉朝第一位皇帝是元帝。從三國時候的吳及東晉數起,
經過宋、齊、梁、陳,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六朝, 又叫做六代,
統統都是建都在金陵(南京)。
「高僧傳,可為證」: 成實宗在六朝的時候最興盛,
因為有「高僧傳」這部書可以作為證明。
比較出名的高僧傳有兩部:
一、梁高僧傳十四卷,是慧皎法師作的;
二、續高僧傳三十卷,是唐朝道宣律師撰的。
顧名思義,高僧傳是記載歷代高僧自行化他的事跡。
因此,成實宗的興盛可以在高僧傳中找出痕跡來。
二、俱 舍 宗
這裡講小乘中的俱舍宗,俱舍也是一部論的名字。
俱舍論是天親菩薩造的。
俱舍論完整的名字叫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磨,譯成中文,叫「對法」。俱舍,譯成中文是「藏」。
論仍然如前面所講的一樣。對是觀察事理的無漏智慧;
法是指四諦與涅槃。
是講修學佛法的人運用智慧,觀察四諦,對於應知、應斷、應修
的本門功夫,依次做出,就可證得小乘涅槃。
藏者,論藏裏邊的六足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等,皆是對法論,
而俱舍論的內容,將那許多對法論的要義,都攝藏在內,所以名之曰「藏」。
俱舍論中 玄奘法師的譯本有三十卷、九品、六百個頌,加
上釋論八千頌。
內容多半是解釋諸法無我,包括了諸行無常、
涅槃寂靜三法印。
天親菩薩,印度的原名是婆藪槃豆。
佛滅度以後九百年左右,出生於北印度阿踰陀國。
出家以後,初學一切有部,後來又轉入經量部,
常常用經部的教義,破斥有部。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是一切有部的總匯,經天親菩薩研究過後,
造俱舍論六百頌。有許多地方是破大毗婆沙論的。
後來受胞兄無著菩薩的感化,復轉入大乘,
造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等,繼無著菩薩之後 而為法相宗的柱石。
而俱舍論的價值,在陳朝到唐朝的一段時期, 很受到學佛者崇拜,因而成了一宗。
所以文上又說:
俱舍宗,陳至唐,五代後,漸微茫。
以上等於是俱舍宗的歷史。
它最興盛的時期,也祇在六朝之末的「陳」朝 到
李氏天下的「唐」朝。
李唐滅亡以後,經過梁、唐、晉、漢、周 的「五代」以後,
就漸漸微茫。「微茫」就是衰敗的意思。
以上兩個小乘宗衰敗的原因,是因為法朗大師.....
法朗大師是在 梁 大通二年 在青州出家,學習禪、律、
《成實論》、毘曇等。
後隨 攝山 僧詮大師學習三論、《華嚴經》、《般若經》等,
與長干慧辯法師、禪眾慧勇法師、棲霞慧布法師 合稱
僧詮門下之「四友」。
陳武帝 永定二年奉敕入京,住持興皇寺,
在此宏揚四論〈三論與《大智度論》〉,聽眾常達千人之多。
此時最重要的事蹟是作《山門玄義》以三論意旨評破成實宗,
成實宗因此慢慢衰微,三論宗得以宏揚於江南,
使三論宗義成為陳代佛教的主流。
接著興起的是
梁武帝蕭衍以後的禪宗,
陳、隋以後的天臺宗、
初唐時候的法相宗、賢首宗,相繼而起,而且盛極一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