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中說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今人業習重,身為佛弟子除平日不傳播是非,不兩舌外,更不應在人已往生後繼續說其過失,
不但自己造口業,而且失之厚道。
以前的人,只要人一斷氣,就不再嚼舌根説其過,看今人,在人過世後卻一再挖其隱私過失,
公諸於大眾前,只怕其過失比已往生者還大啊。
身為修行人,將人過警惕自己才是正確的行為,而不是到處宣揚,顯示自己知道什麼秘辛。
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中說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今人業習重,身為佛弟子除平日不傳播是非,不兩舌外,更不應在人已往生後繼續說其過失,
不但自己造口業,而且失之厚道。
以前的人,只要人一斷氣,就不再嚼舌根説其過,看今人,在人過世後卻一再挖其隱私過失,
公諸於大眾前,只怕其過失比已往生者還大啊。
身為修行人,將人過警惕自己才是正確的行為,而不是到處宣揚,顯示自己知道什麼秘辛。
阿彌陀佛~
我們來算算:一個禮拜共有幾天?共幾個小時?
我們熏習佛法的時間又有多久?
若是自己一人在念佛,念着念着妄想就冒出來,如這時候是在家在公司,
幾乎每個人就會間斷,跑去做其他事;若是在道場,自己就會忍住,把這一小時念完,
把自己與阿彌陀佛的這場約會完成。
不要小看只是一小時,無量劫來,或許我們就是缺這念堅持力持續力,而漸懈怠而繼續輪迴墮落。
能説亦能行,國之師。但即使是國之師,在凡夫眼中也都是凡夫,不會是聖人。
所以,能善解善學者方能入佛境界。如密勒日巴尊者,若看馬爾巴上師之過,
那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大成就。
隨緣為何説這話呢?因為有人説:他又沒有"溫良恭儉讓的表現,怎樣可能有修行有成就?
(其實古大德,尤其是禪宗更有許多出格表現,讓人費解,不是嗎^_^)
"所以世間人幾乎都是看外表,若只是看外表,那善知識就會在眼前錯過,
一個善學者,要看的要聽的是對方的知見行持與佛所教同不同?對自己心行有無提升的作用。
不是反而拿一些話與去貶抑對方,這樣只會顯得我見我相更大,對立心不放下,
是入不了一乘的境界,説真的,既自己是修行人,那只記取對自身道業有益的話即可,
其餘無關的,如風拂面,隨其自去即可,何必多言啊~
有時看到一些留言,不是對你説,不要自己對號入座,徒增煩惱而已,
既到網上來結緣,要結好緣-善緣-淨緣。是不是?
一心真如幻現六道,鬼道眾生本非不無,不是稀奇事,
但今佛門中人多好鬼神,
更令不學佛者認為佛教迷信,佛陀教育從正智 偏為 無知~
佛教是以修行功德迴向求超度的鬼
人家外道是驅使鬼神!今佛門在家出家四眾卻動不動聽鬼神驅使,
⋯⋯
台灣話有句俗諺: 人牽不走,鬼牽ㄎㄡ-ㄎㄡ-走
佛要我們放下我執我見,依經典修行,
但學人口說學佛,心行卻背離~
好聽附身鬼之言,這樣下去佛法將衰敗
祈願發心學佛的三寶弟子,能依四依法而修學,勿將此生學佛機緣錯失~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古德常歎:「念佛者滔滔,往生者難有一、二。」
究其原因,眾生放不下也!
只要娑婆世界還有一點未放下,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
口上說放下,不是真放下,要心裏放下才是真放下,而要心裏放下談何容易,
看看自己的執著妄念,這些妄念不降伏,執著不放下,則必將引向生死輪迴!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二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小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彌陀本願之心髓,全部大經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經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宗也。到這裡是第二小段。那麼,玄義講到第三,一經宗趣,這部經的修行的宗旨在哪裡?也就是說,無量壽經它是淨土法門最重要的經典,那麼無量壽經的宗趣,它修行的綱領,也可以說是淨宗修行的綱領,最重要的,這個要清楚。任何淨土的經典,不能違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原則。這八個字是淨土宗的法印,所說之法,必然要與這八個字相應,如果不相應,那麼修行、學淨土,不會有成就。任何一個宗派都要發出離心,所有的修學法門都要有出世間的觀念,如果只有世間的善惡這種觀念,其實是還不圓滿,那麼佛教教我們,從不明白什麼是惡,到明白什麼是惡;不明白什麼是善法,到明白善法。但是,這個還不夠究竟,因為還在善惡、對待裡面,兩邊呀。所以佛教講的,是善惡兩邊你都不著,既不造惡,也不造善。這個心就是清淨心,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淨土宗的宗旨。淨宗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立極樂世界,那麼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就是「十念必生願」。十八願是「一向專念」,十九願是「發菩提心」,菩提就是要覺悟,覺悟很重要,凡夫是人天─不覺,阿羅漢呢正覺,菩薩正等正覺,佛呢無上正等正覺,都是覺。所以要覺悟要覺得透徹,要求取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沒有再超過其上,正等就是一切平等,一切眾生,一切事相,一切差別都平等,正等;在裡面不迷,這正覺。所以我們發菩提心,要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這個發,除了發起以外,還有一個:發明,明是明白的明,你要明瞭你的真心,然後開發它,這發起。一般我們所說的發菩提心,就是發要修行的心,這個是總綱領、總原則。但是呢,同樣是修行,為什麼有人證阿羅漢、有人成菩薩、有人成佛?甚至同樣學佛,有些人還在輪迴,他修行生天,或是作人,他也都發心,那什麼原因導致果報不相同?就是他對於大乘的經教,他明不明瞭,他對於實相,他能不能了解。善導大師講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什麼緣呢?看你熏習的是什麼法,你要是熏習的是人天法,你也認為你有在修行,貪著世間,說我在工作就是在修行,我在做生意就是在修行,也是修行,還在輪迴。如果你做得誠信、老實,還能作人,在世間,你能做生意,工作當中能離欲,你能生天,但是都在輪迴。所以同樣都是修行,他也會告訴你,我要求生淨土,可是能不能去?學了佛,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也不是非得辭去工作,是要你在一切的境界當中,都不起心、不動念,不要起煩惱,所謂「但向塵中了自心」,可是塵勞煩惱是不是自心?不是自心,自性本無煩惱,沒有三途六道啊!你現在動了念頭才有,所以不是我們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清淨不染,起了念頭才有。那麼你要怎麼證悟本心?能不能離開你現前的見聞覺知?不能離開,但是你現前的見聞覺知,是不是你的真性呢?不是。眾生現前的見聞覺知,生滅呀!就像大海裡面的波浪一樣,是動的。佛要我們在生滅當中悟得什麼?悟得不生不滅,就像知道這個波浪全部都是水,離波求水了不可得,你離開你現前的見聞覺知要找到真性找不到,因為它當體即是。可是你如果隨著它起滅、動亂,那就又迷失了,因為妄想是動的,真性不屬動、靜,就像海的波浪,它是動的,那麼海的本性是什麼呢?是溼潤的。動跟濕潤不相同。所以你要是誤以為,現前的見聞覺知就是我的真性,那你就搞錯了。這個問題從古到今都有,為什麼祖師大德他們講經的時候都非常的小心,就是怕在這個關鍵的地方給你講錯了,或是講得讓你誤解。祖師大德是不會講錯的,但是眾生聽了會誤解,所以現前的見聞覺知不是真如本性,但離開它你要找真性你找不到,這個觀念要清楚。「但向塵中了自心」,塵不是自心,若塵是自心那說塵就好,不用再說「了自心」,這個就是發菩提心。那麼在淨宗講,發求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古來祖師大德對於發菩提心的定義,尤其在淨宗下得非常的精確。你發願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不是死了才去,現在很多人他誤解,以為我死了以後才要到極樂世界去,那是誤會!我們講的修因得果,你修什麼樣的因,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你現前發願求生,可是你要把你的煩惱習氣,你的貪戀執著給放下,這是因。那麼現前放下了,放了一分你就得一分的自在,放了十分你就得十分的自在,全部放下了,那你就成佛了,所以現前就可以得受用。那麼往生淨土是不是死了以後才去?他是活著的去,怎麼算是活著呢?我們人看他死、斷氣了,可是他心裡面非常的清楚,比活人還清楚,所以這部經叫做無量壽經,無量壽簡單講不短命。一般世俗祝福人長命百歲,再長的命也不過百歲而已呀!長命百歲啊!沒有辦法達到無量壽啊!人生不過百年,祝福你能活一百年好了,還是糊里糊塗的走掉啊!這一生造什麼業,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還是輪迴啊!有再多的財富,再高的權勢,再多的名聞利養,都是帶不去的。所以求生淨土不是死了以後才去,你們看這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的這些算是菩薩,他們都是心裡清楚,心裡明白到極樂世界去,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阿彌陀佛要來接他,身心自在啊!一點都不害怕,我們中國人講的求好死,臨終能夠不生病,就這樣安祥的壽終正寢,在現代來說很困難,業障太重,可是你修學淨土,不但能夠不生病,而且還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所以這個法門,我們讚歎它為不死的法門,修學淨土真的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要是真修,你就會感受得到。這個是解釋現前一般人對於淨宗的誤會,以為是死了以後才往生,死了以後才得利益的。淨宗它是活著的時候,他就清楚,他就明白,這種功夫說老實話,在現今眾生的根器當中,你修學其它的法門,你達不到這樣的程度。甚至黃念祖老居士講:現代的眾生,你不學淨土,想要成就,他說絕無可能。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四十幾歲,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呀。像我們的玄義,就是依著他的註解編寫出來的,無量壽經大經解,包括我們師父講經,講無量壽經都依著他的大經解來說明,他的成就至高無上。臨終前三個月,自己知道自己要往生,一天念十六萬聲的佛號,每天睡兩個小時,他得大自在。所以心裡要是對於淨土有懷疑,這就是業障。無量壽經後面有講到:懷疑是菩薩修學最大的障礙。你不但懷疑淨土,你還要懷疑別的宗派,別的法門,這疑是業障,不能信受,不能契入。所以聽到淨宗十念一念往生,一往生就直證阿鞞跋致,這個不可思議,「阿鞞跋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永遠不退轉。為什麼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羅什大師沒有直接翻譯過來?因為它是修證的位次,具有多義,所以不翻。也就是說你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你說你是阿鞞跋致,你是大妄語,欺誑眾生。就像現在,你沒有博士的學位,你騙人家說你有博士的學位,那是欺誑。你到極樂世界,要是沒有不退轉,沒有八地,沒有七地以上,那就不能稱為阿鞞跋致,所以肯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八地的菩薩。這個名稱只有圓教八地的菩薩可以使用,七地以前不能用,所以才知道這個佛號的功德無比的殊勝,凡夫乃至畜生、鬼神、地獄的眾生,十念一念,你只要發菩提心,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阿鞞跋致,這個法門要是不頓超,那哪一個法門頓超?李炳南老居士講:聽到這麼好的事情,要是不願意修,不願意發願求生,那這個人非愚即狂。愚是愚癡,狂呢,什麼叫狂?用現代話講-神經病,發狂。任何業障都能消得了,無論是在家出家,什麼樣的業,一句佛號都能消,就看你們信不信得過。真信切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八地,阿惟越致,絕對不會退轉,這是阿彌陀佛的保證。世間人保證不能信,佛的保證可以信,而且要諦信。很多人他不相信,不要說人,還有很多菩薩也不相信。無量壽經後面講:「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菩薩都不相信,所以你要修學,十方諸佛都護念你。他一看,這麼難得,連菩薩都不相信的法門,你能相信,佛一定護念你,一定照顧你。所以要深信要切願,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夏老居士講的:難信,難信,誠難信,兩個難信,誠難信是什麼?誠實的誠,非常的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萬億人是講學佛人,學佛現在還沒達到萬億,以億為單位,乘上一萬。意思就是說很多的學佛人他不相信,就那麼 一兩 個他曉得,他肯死心塌地的念佛,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其實你要是覺得念佛什麼自了漢,不究竟,有念,那就是懷疑,那就是業障,那就是心不真誠,不老實,你要是諦信,不但你這一生能超脫,而且一超直入,為什麼叫直入?直證阿鞞跋致。這阿鞞跋致離成佛不遠呀,再往上去,第九地,第十地-法雲地,再來就妙覺,再來就等覺,等覺上去就成佛啦,真的是功超累劫呀,一念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它這個成佛的快速、修行的穩當,沒有任何法門可以相比,真的沒有辦法比,這是盡虛空遍法界最頓的、最圓頓的法門。為什麼敢講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同讚的法門啊!十方諸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的導師啊,他們都讚歎,而且勸他們的學生都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最圓頓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肯定,非常的肯定絕對不會錯,也絕對不用懷疑,你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念下去,絕對會有成就。世間很多事情說不準,這個事情說得準,看大家能不能發心、願不願意發心,你要是不發心那沒有辦法。再來看,『方便度生之慈航』。剛才講到什麼業障都消得了,你心都專在佛號上,那還有什麼業障?有人說佛號只是名字只是音聲啊!祖師告訴我們:名能召德,罄無不盡。這句彌陀名號就是究竟、就是圓滿所以叫罄無不盡。念這個佛號最方便,無論是在甚麼時候你都能念,甚至念得熟的,睡覺也能念,這『方便度生之慈航』。尤其是現代,工作繁忙、雜事很多,想要修行障礙特別多,你念這個佛號,佛會派二十五位菩薩保護你,這在十往生經裡面講的,二十五位不是小菩薩,是大菩薩,稱大菩薩最起碼的,圓教初地「歡喜地」,大菩薩,要嚴格講,那要十地「法雲地」稱大菩薩;菩薩摩訶薩,派菩薩當你保鑣啊。若行若住若晝若夜,行住坐臥、白天晚上、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這妖魔鬼怪不會來,你要真正要發心,萬緣放下就這樣老實念去,這個是「方便度生之慈航」,修行要徑,唯斯捷要,故為本經之所宗也。剛才講到的,不但是無量壽經的宗旨,還是淨土法門的宗旨,因為四種念佛不能離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什麼?就是一心,無論你是實相,你實相念佛,通途的實相念佛,那你沒有發菩提心那就不用念了,你不明實相不能念啊,要是悟了心,不在這裡安住,那也不符合一向專念。觀想觀像一樣都要發菩提心,才能出離,持名念佛也是要發菩提心,你「觀想」想佛,你心要是散亂,佛的樣子不會出現,無論是看佛的像或是想佛的相好、觀極樂世界,心要是亂的那就不屬於一向了,也就不專。所以四種念佛都離不開「一向專念」,乃至於你拜佛離不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參禪離不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持咒也是離不開,把它拓展出去,一切的法門,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都離不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小乘也離不開啊,只是覺悟的淺深不同,這就是圓融當中的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這華嚴的境界啊!所以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甚至十方諸佛、無邊剎海、無量的法門的宗旨,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再講得更精要一點,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量壽、無量覺」 無量就是真如本性,所有的法門離不開真心本性,華嚴經講:「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這經是什麼?我們看文字上它是講經典,經典表達的是什麼?真如實相啊!所以說「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但是你著在經典上是不是魔說呢?有所著就是魔說,所以看經要會看,有些人引經據典,目的呢?破壞佛法!這魔說啊,魔他也講經,現代的妖魔鬼怪他也講楞嚴經、也講圓覺經,但是呢他在裡面關鍵的地方給你講錯,誤人啊,讓眾生迷惑顛倒,沒有辦法成就,所以這個要注意的,要清楚。我們看下面解釋「發心」的二種義趣:發心有二義,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第二個「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第三個「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這三個與菩提心相違背,所以你要是貪著自身你就沒有智慧,惱害眾生沒有慈悲,貪求恭敬供養自身沒有方便。你的方便不是正方便,邪方便。現在很多人很會開方便,愈開愈邪,佛門有一句話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方便呢,是要令眾生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是方便。可是現在呢,先以欲鉤牽,鉤到後來自己欲望都起來了,那就不是方便,那就心隨境轉,或是他開的方便沒有辦法令你入佛智,那也不算是正方便,都是邪方便,所以佛法到後來會變質,就是因為亂開方便。他怎麼開呢?隨著自己的喜好開,隨著自己的妄想去開,那就不是了。第一個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眾生念念都想著怎麼樣讓自己快樂,甚至學佛也是想要求得快樂呀。但是佛門不叫快樂,我們叫三昧,三昧翻作中文叫正受。求的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確的受用。不是五欲六塵的受用,那個是外來的。那麼世間人求的自樂,就想到物質上的享受,物質上的受用,為了自己的愛欲、嗜欲、嗜好,不惜損人利己,惱害眾生,那這根本的原因就是底下講的,貪著自身。像很多同修很喜歡睡覺,甚至還有人興趣是睡覺,這就是懈怠懶散,貪著自身。身沒有威儀不能端正,你叫他坐好,叫他站直,他就懶洋洋,這也是貪著自身。認這個身為實有,貪這個安逸,那你就會沒有智慧,就像現在的人學佛,你邀請他來打佛七來用功,他先問去那裡住哪裡?住得怎麼樣?三餐吃什麼?這貪著自身呀,喜歡享受,到那裡哪一個法師比較好,不會罵,貪著自身,我相我慢。所以我認識一個法師,他跟我講,他說他師父給人打禪七,先簽切結書,在禪七裡面他教訓你啊,棒喝你啊,修理你啊,你要是不簽呢,不能參加。所以你要修行,要能放得下,去道場不是享受的,不是來當貴賓的,來當貴賓你要去飯店,到道場是來修行,來放下我執放下我相,不求自樂,所以說為什麼在道場修福修慧,這樣來的。大家在道場有沒有增長智慧呀?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嘴巴好說人的長短,好談是非,不知不覺,最怕的就是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的去探聽人家的私事,這在我們的道場嚴格禁止,我們要發心,做最基礎的如法道場,最基礎。不要去探聽這些是非,大家用功完趕緊回去,不要有意無意去說人家的長短,不光是我們這裡,別的地方也一樣,當然我們這個道場到現在算非常的清淨,想要修行的人來這裡都會得利益,這身心自在呀。我們有三不原則:不收錢、不會暗示你要給錢、還有不會變相收費。你來這裡就是用功,就是遵守佛門的規矩,這就是我們師父在講經當中常常提到的,如法的道場,這裡真正是做到了。
所以來這裡要是不能配合、不能遵守,那你自己就要清楚我不能擾亂大眾,所以真正修行要經得起考驗啊,以前祖師大德學法、修行,去打佛七、打禪七,絶對不會起一個念頭,我去那裡住哪裡?以前沒有車子啊!用走路的,走好幾個月、走半年,路上也不像現在店面這麼多,都是呢小村莊小村莊,以前的物資也不發達,有時候也不一定買得到東西啊!摘點野菜吃,摘個野果充飢,就這樣去學法。真正的學道人,我不是要大家變成像以前那樣,因為整個環境的不一樣,但是心態要有,精神要抓得到,要想到我們現前的物質豐厚,吃飯的時候要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看看自己修行有沒有功夫啊!人家拿來供養你,你消得起嗎?「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啊!看看自己有沒有德行啊,是圓滿還是缺陷呢?才來吃這一頓飯,吃的時候呢「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心不要動念、不要分別啊!這菜好吃那菜不好吃,今天又出了什麼菜又出了什麼菜,今天是誰煮、哪一個菩薩煮的,「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把它當作藥來吃,治這個餓病啊!肚子餓了,沒辦法啊!一天要餓三次,當病來治吧!吃飯止餓的,「正事良藥,為療形枯」,所以佛門呢這個很有意思,那麼最後一個呢,「為成道故,方受此食」-為了成就道業,才吃這頓飯,方受此食啊,這五觀啊!食存五觀,你就能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你就得大智慧,你就與菩提,至少啊,我們這裡講的有一分的相應,這裡開三個門吶!有一門是相應的,再者廣義的,不光吃飯,穿衣服、喝水,用一切物質的時候,你都這樣想,不貪求,夠用就好,這食存五觀,不光在吃飯的時候要這樣想,在所有的時候都要這樣想,「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啊!那麼做生意賺錢,「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啊!現在的人貪財很嚴重,貪財為了什麼?想過舒服的好日子嘛!他要多財,想的是自己啊,不是想眾生,沒有想過眾生需要什麼。好了我這樣講你們心態轉,那我為眾生去賺多一點錢,還是貪,還是一樣啊!不要有這個念頭,為眾生就為眾生,其它的一切隨緣,那麼有人就要問啦,那是賺得到的,那賺不到的怎麼辦呢?生活過不去了怎麼辦呢?這個要懺悔業障。有一些人很努力,福報不夠,業障要懺悔啊!多多懺悔,心呢?還是不貪求。沒有辦法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口意,幫眾生服務,自己的身口意離開煩惱,那麼有能力做一點布施,布施把你的貧窮給布施掉、送掉、放下,把你認為貧窮的觀念捨掉,布施啊!所以為什麼說布施不在多少,心誠就可以啊!怎麼誠呢?沒有煩惱,你在錢財上起煩惱了,你就把錢財給布施掉,把它捨掉,心裡不要罣礙著,這就是布施啊,這修行。剛剛講的這個要聽得懂啊!你要是聽不懂,執在事相上,曾經有人他問我們師父:他說東西都布施掉了,那下一餐怎麼辦?師父跟他講你聽錯了,他說是叫你心不要貪著,心不要在這裡起煩惱,這是布施,不是只有事相,你把事相的資財,沒有適當的規劃,任意使用,那又要生煩惱啦!煩惱還在啊,而且更多,所以是把你貪著的這念心給捨掉,把你認為沒有錢是煩惱的這個認知、這個感受給捨掉,這布施。你就得聰明智慧,你就得這個智慧門,你就入了。剛才講的是以錢財,其它的大家要能夠去聯想得到,名利、物欲都一樣,財、色、名、食、睡都一樣,都要布施啊!都要捨掉,你才有一點點小智慧、才有那麼一點啊與菩提心相應,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十二頁第三小段,三、明宗: 經云: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個是一經宗趣,那麼這一段呢,是先說明《無量壽經》的宗旨、宗要,所以它叫做明宗,明是明白的意思,宗是宗趣、宗要,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修行的重點在哪裡,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了解。在還沒講以前,我們要先慶幸自己有因緣遇到《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的印刷術發達,得以印刷流通全世界,那麼大眾得到法本非常的容易,可是呢,這恭敬心就沒有了,還會嫌法寶太多,這個呢就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講「兜率天」,兜率翻作中文叫做知足,這一「天」學的就是知足,我們現在遇到《無量壽經》,心裡生起這種輕慢的心態,那就是不知福、不知足,要知道得遇正法不容易,遇到淨土法門那是難上加難,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讚歎這一部《無量壽經》如優曇花稀有出現,這優曇花三千年開一次,你要是能遇到,那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怎麼可以因為容易得,便作等閒看呢。所以流通正法重要性,要知道這部經,當初傳過來台灣不容易啊,從古到今《無量壽經》有十二個原譯本,因為經過戰亂只剩下五種,那麼這五種原譯裡面願文,四十八願的願文開合不同,學佛學淨土的這些學人很難去受持,那麼經過宋朝王龍舒居士的會集,王龍舒居士會集了四個本子,這五種原譯他只看了四個,他是國學進士啊,以他的身分跟地位也只看到了四個本子,我們今天可以看到五種原譯本,福報比他大多了。他的淨土的修為不簡單啊,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就是因為看了他的《龍舒淨土文》學淨土,成了一代的祖師,不容易啊。那麼到清朝魏源居士,魏默深居士,咸豐年間的這位居士,他會集了五種原譯,可是還是不圓滿,因為改動了原文,那麼這個是不許可的,尤其是經典不能隨意更改,你看不懂你就隨意把它段落更改、文字更改,那不行。現代的人不如古人,古人對於經典恭敬至極,即使有闕漏的,他也是在旁邊加註解,懷疑闕漏,他自己看的經典在自己的本子上加註謂,留給後人做參考,不敢自專啊,古人曉得這個道理,現代人不了解,要知道你印經要是不照古本,這樣印經典,將來經典面目全非啊,名為流通正法,實為破壞佛法,印這個經有罪過啊,所以古德歷代祖師印經,必然是依原文,在自己的註解裡面,加一些小註給人做參考,那是可以的。參考,段落還是原文,原文他不隨便改變,這個是鐵則啊,不能更動的,佛教徒應該知道,連基督教的聖經都不隨便更改,我們中國人尊師重道這美德要有。那麼到了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了《無量壽經》那就完美了,我們師父讚歎:末法流通到最後滅的本子,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看了受持,也肯定師父這個說法,也相信師父這個看法是正確的。他把它會集得等於佛重新宣說一遍,而且原文沒有做任何的更動,經題也沒有自創,那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會集本。民國初年,經過戰亂,由黃臚初中將帶到台灣來,交給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本子最後再傳到我們師父手上,把它弘揚到全世界去。所以大家要曉得,這本子留下來不容易。黃臚初中將,這個大家不是很熟,律航法師ㄧ定知道,黃臚初中將最後出家,就是律航法師。律航法師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那就非常的有公信力了,律航法師還為無量壽經作簡註易解,簡易的註解。那麼慈舟大師,大家也比較陌生,台灣基隆海會寺,道源老和尚的師父,水里蓮因寺懺公的師父。慈舟大師親自幫無量壽經作科判,並且開講,所以我們能夠遇到,那是不容易。這個無量壽經沒有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應該是說經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沒有被毀壞掉。所以今天大家遇到了,要明白無量壽經的宗旨之前,要能夠曉得,遇到無量壽經是稀有難逢的因緣,自己要發願受持、流通,你流通無量壽經,十方諸佛都護持你,因為這一部經十方諸佛一齊讚歎,這是釋迦牟尼佛救度眾生最厲害的一部經典,什麼業障消不了,念無量壽經能消,念佛能消。這古來彌陀經流傳得很廣,但是無量壽經卻沒幾個人知道,就是因為沒有完美的經本。那麼我們現代的人福報很大,遇到了這麼好的一個會集本,那應該要發心要受持,這個是在於要明白宗旨以前,我們要知道它的淵源。這會集從宋朝一直到現在,有人反對,反對會集,他反對的理由是什麼?居士不能會集。我跟諸位講,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居士不能會集,那你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要拿掉一個,因為有一個本子就是居士翻譯的--支謙居士,他也翻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ㄧ。我們稱它為吳本,東吳的吳。這一位居士,他翻譯的無量壽經,所以不是居士不能翻譯、不能會集,你要看他會集的內容,跟他的用心,這個要清楚。所以對於佛法要生恭敬想,生尊重想,這個很重要。你有恭敬心,你學佛才學得深入,法才會入心。你對於無量壽經的宗旨你才能知道,才能曉得,才願意接受,知道難得,這個是根本,恭敬心是根本。所以你看它裡面講的,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發菩提心就是心要能覺悟,而且這個覺悟的心要能展現出來,很多人以為自己有覺悟,是有一點小悟,不在意的事情放下了,在意的事情放不下、轉不過來,那就是迷惑顛倒,那這菩提心沒有發出來,不是真正的。現代的人發菩提心,我們常講的,露水道心,五分鐘的菩提心,這個就不行。菩提心上一次有講過,那麼它可以分成兩種,一個叫隨事發心,一個叫順理發心。隨事,什麼叫隨事?隨著事相上來發願,發什麼願呢?四弘誓願。大家都會發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要幫助他,你要幫助他,你就要改變你的煩惱習氣,改變你的錯誤的知見、觀念。再講具體一點,所有會讓眾生起煩惱的行為,你都要放下,這才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好啦,前面發願啦,煩惱現前的時候,能不能斷?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沒有開智慧沒辦法斷乾淨,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這個問題它就產生了,不是教我們要學一部經嗎?一句佛號嗎?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甚至我們師父講:學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都是不老實,不能成就;念佛以外的持咒、拜懺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師父講的。怎麼法門無量誓願學呢?學這麼多,心亂了怎麼辦?夏老居士講得好:「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這個話的意思,你們大家仔細去體會一下,廣學原為深入,學無量的法門,原為深入。深入什麼呢?無煩惱之地,這叫深入。那麼專修即是總持,專一的修學,即是總持諸法,總持諸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專修跟學無量法門的目的是一樣的,要斷煩惱。可是現代的人,不想學經典,懶得聽經,懶得研教,他就說我要專修。可是心裡面呢,妄想分別執著不斷,看不破放不下,那也不專。所以要知道目的在哪裡,專修跟廣學目的是要斷煩惱,不是只在事相上。那麼所有經典講的,都是真如實際,祖師告訴我們:「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沒有塵勞煩惱。所以無論你是念一句佛號,或是看好幾部經典,目的是一樣的。但是若初心不能契入,還是專學一部作為基礎,作為基礎,不是排斥其它的經典。很多人聽了我們師父講經,開始排斥大乘經典,那就壞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你可能受持不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什麼是正法?淨土宗是大乘,你謗大乘經,一樣是謗淨土,不能往生,真的不能往生。大家可以去看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凡是往生淨土的,有沒有哪一個是排斥其它經典的,可以看看祖師大德哪一個是毀謗大乘的,沒有。所以要清楚、要會聽經,聽經不能只聽表皮。我們在講座上講的很明白,讓大家在一會當中,就能夠抓到聽經的要領跟宗旨。所以要能夠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它的一個目的,那麼這個是在相上說的。在應用上講呢,對一切境界,心不生煩惱,一切差別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衍生出無量的法門,只要能不起煩惱,就是學無量法門。眼見色,不隨色轉,耳聞聲,不隨聲轉,這在色塵上在聲塵上,你就學到了,你就得解脫門,這就是學法門。所以雖然四弘誓願,黃念祖老居士說是隨事發心,事中有理,理事不二。如同帝網珠,重重無盡,這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麼最後煩惱斷盡了,業障消了,你就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佛道無上誓願成最好的解釋,在無量壽經裡面,法藏比丘的發願,在法藏因地第四品,他說:「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我修行願成佛,決定堅固,不會退轉,唯有如來可以為我作證明,就表示法藏比丘的用心,是用“真如心”,不是生滅心,是菩提心,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總收前面三個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願誓願學,到佛道無上誓願成圓滿,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碰到很多的境界、逆緣,包括你習氣的現前、翻絞,都還能夠提起覺照,不失、不壞,正念現前,這就是有堅固的誓願力,這個心願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決定力,絶對要成佛,所以最後法藏比丘講,他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假使我的身受無量的痛苦,即使落在無間地獄,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最後這一句話「永不退」,所以法藏比丘發願,不是隨隨便便發啊!不是一時興起啊!開開玩笑。他怎麼出家?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他沒出家前,人家稱他世饒王,在這世間,最有錢的皇帝,世間人有錢不一定有權,權勢,他都有,而且他的國土豐壤、富庶,國土富庶,他都能放得下,他有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權力,他是轉輪聖王,所以他是真正的發心,作轉變,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轉變命運,不用學了凡先生,你學法藏比丘就好,真正的轉、徹底的轉,不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成聖中之聖,為什麼讚歎他聖中聖呢?“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真正轉過來,從一個凡夫轉變過來,生死都給了斷,這是轉變命運、改造你人生最好的例子,所以無量壽經才是幸福人生的講座啊,讓你即生成佛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幸福的啊,更徹底的啊。了凡先生也不錯,在這世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壽命也延長,求官位也得官位,很可惜啊!沒有求了生脫死,他遇到的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是明心見性的大和尚,這一種和尚不好找啊!要遇到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可是他對這世間貪著得太嚴重,只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雲谷禪師也很慈悲,滿足他,那他也確實去做也轉過來,給世間人一個不錯的榜樣,但生死沒有了,相反的憨山大師也是遇到雲谷禪師,明末四大僧,生死了斷,一切自在,兩個同樣遇到一個和尚,一個成聖成賢,一個六道輪迴,還帶了一身的殺業,你們想想該學哪一位,所以憨山大師不容易啊!真正的把握到自己成就的因緣、成就的機會。學佛人要往了生死上面看,不要只求世間名聞利養,那些東西會變壞,不會跟著你,你有了之後你不會心安,你會患得患失,你有以後還會想要更多啊!你心會越來越慳貪、越來越不安,那個東西你看到了就要想到啊,那個是毒藥啊!那個是毒品,聽到了,就好像聞塗毒鼓啊,什麼叫塗毒鼓?鼓上上一層毒藥,敲下去聽了會死亡,塗毒鼓,聽到這個鼓音,你的生命會喪失。聽到名聞利養就好像聽到這個鼓聲一樣,趕快離開、趕緊放下,如果有這樣的因緣,要拿來幫助眾生,你有這樣的一個名利,不要自己享用,拿來幫助眾生,用你的地位,用你的影響力護持正法,這也是發菩提心幫助眾生。像我們師父的護法,就很有智慧,他護持正法,不是一次拿一筆錢出來做完就沒事了,他是拿一筆錢出來,幫他做信託,讓他永遠的都能護持,讓道場永遠的都能安住,這個相當有智慧,這個安僧。所以護持正法,你要了解,要怎麼樣來護持,這個才是幫助佛法流通。一筆錢做完了、法寶流通出去了,那它的效益就只在這一次,你相對的讓它都有利息,你就能夠永遠的幫助眾生,即使你往生以後,這功德也一直延續,這叫發長遠心,心才發得長遠,不光在這一生,來世這功德都還在。在以前古代道場,皇家配的田產,那麼寺院他也不向人家化緣,他靠這個田產的租金,租給佃農,去維持寺院裡面大眾的生計,那麼自己出家人他也種地,那麼有一部份也劃歸給佃農去承租,所以以前的皇帝很有智慧,他知道這樣子他可以永遠的做下去。那麼現代就是用信託的方式,因為古代跟現代不一樣,方法不一樣,精神一樣,這個是護持正法,這個是有智慧呀。所以以前的出家人,可以過得很自在,可以專心在道業上,出家人的開銷不大,修行人的開銷很少,夠用就可以。但是有一些居士,我這樣講,他拿去護持的時候、供養的時候,他心裡就會說:你們出家人夠用就好,你們修行人夠用就好。這發心在個人,大家隨份隨力,護持正法,但是不能存這種心念啊,存這種心念你就沒有福報呀,要想到眾生都是自私的,對自己很慷慨,對別人總是苛刻,你布施想要得到好的果報,在這裡面你要會用心,你要布施得財富,你就要把那念貪財的心捨掉。你要想要得到聰明智慧,你就要行法布施,流通正法。想要得到健康長壽,那你就要多放生,多吃素。所以放生在現代很重要,有人跟我講他說吃素是究竟的放生,是沒有錯,這是自分上,放生是你的慈悲心展現,看到眾生有困難,無論是人或是畜生,你都去幫他,或是用錢財,或是用你的關係,去護衛他,都是放生。那麼放生要注意生態,不正確的放生我們不贊同,我們提倡的是正確的放生,你這個環境要照顧到。那麼現在的人邪見很多,他來告訴我,他說放生破壞生態,我問他,你為什麼不說殺生破壞生態,牠本來該在牠原來的地方活得好好的,你把牠帶過來殺,那不是破壞生態嗎?你破壞牠的家庭,你破壞牠幸福的生活。那你不是破壞生態嗎?那好了,你現在要殺生,人都有惻隱之心,放生這個是必然的。那你幹麼惹得大家來放生?你不要殺就好了嘛。所以殺生才破壞生態。放生不會破壞生態。放生,兩種環保,心靈環保,一個是環境的環保,一個是心靈的環保,心裡慈悲心生起來,憤恨心下降、減少了沒有了,心靈環保清淨,跟眾生結好緣,那麼相上的放生,原來牠該回到哪裡牠就回到牠原來的地方去,這環境的環保。完全不會破壞生態。所以是殺生破壞生態,所以我就跟他們講,你要是不殺那就沒有人放了嘛,你要杜絕放生那就不要殺生,人都有這個慈悲心,我們現在講的良知良能,都有良心,你看到動物被殺,那個良心會生起來,這個是好心,這個很重要,尤其是現代人邪見很多,在這裡沒有正見,沒有辦法轉得過來,所以呢被這個邪見所轉,要知道,吃素跟放生兩樣都要做,吃素才真正能得健康長壽,不然你吃素就好像自掃門前雪,自己很有德行,沒有幫助,沒有慈悲心,慈悲心生不起來,看到眾生有困難,有看到當作沒看到,那怎麼得健康長壽?不圓滿;兩個都要做。怎麼做?有沒有辦法做大量的放生?放生不一定要大量。你先把你的小孩教好,教他不要虐待動物,你把你的環境打掃好,家裡沒有這些蚊蟲、螞蟻、蟑螂,這就是放生。你家庭環境要是混亂,要是不乾淨,蟑螂、螞蟻特別多,先從這裡做起,這放生。那麼看到牠們,把牠抓起來,不要拿藥噴牠啊,那個藥是殺具,噴了牠,牠就死定了。噴一噴樟腦油,樟腦油也不能對著這些動物噴,只讓牠聞到,不敢靠近,防止這些昆蟲。譬如說你吃東西的時候,東西滴到地上,滴到桌上,馬上把它擦起來,如果這個東西會引來螞蟻、蟑螂,你要趕快把它的味道給去除掉,這就是放生,這就是護生。還有一種是在市場,看到這些魚、蝦或是動物要被殺,你幫助牠,這是我們常見的典型的放生。所以放生,你在家就可以做了。所以你們想想這是不是環保啊?放生才是環保,殺生不環保,越殺越多,蟑螂、螞蟻都有抗藥性,而且你噴的這個藥還破壞環境,破壞自己居住的環境,這藥都有毒,自己吸多了,自己也中毒,這兩害--自害又害它,應該還三害,為什麼?增長罪業。殺生有罪業,所以要清楚。這菩提心裡面它帶有慈悲心,幫助眾生,見到動物有困難,見到人有困難,或是行動不便,你去扶持他,你去替他設想,像地藏經講的,你讓產婦讓婦女得以安穩生產,這都種無量的福報,有讀過地藏經的同修應該很清楚,這都是放生,都是護生,保護眾生,令眾生得安穩大樂,也就是後面講的三種順菩提門。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不讓眾生心起一念的不安,你要是讓眾生起不安的心,你這個心跟菩提相違背;反過來,能安眾生心,就是順菩提門,所以很重要,發菩提心。那麼再來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大家都知道,一心一意向阿彌陀佛念去。但是有沒有一心一意?要能檢點,念佛裡面,在念佛堂念佛當中,有沒有打妄想?日用平常當中,心裡有沒有罣礙?有罣礙,那就不叫一向,罣礙一樣事情,就另外一向,罣礙兩樣事情,那就二向。心裡有無量的罣礙,不知道你的心到哪兒去了?所以要聽經、看經、研教,多多聽聞大乘經典。像師父提倡一向專念,為什麼後來又講金剛經?他在裡面講,你們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要用經典來輔助,你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說老實話,連無量壽經都不要了。就是沒看破,就是沒有放下,所以這經典要讀,要看啊,不要排斥它,很多人都拿這個我要一向專念,不看經、不研教來作藉口,不然就跟我講,法師,那個經典字太小,我年紀大了,上了年紀,我老花眼我看不到,我看不清楚。你給他一份報紙,看政治看財經的,通通看,看八卦的,沒有一句是漏掉的,沒有一篇是忘記的,通通記得;拿經給他看,他說他老花眼看不到。那真的是當面錯過,百千萬劫難遭遇,他每次讀經都會念,來參加共修也會念,平常在家不看,那就拿他沒有辦法。還有這起來,早課也不作,理由也是一樣,那個字太小我看不到,早課一定一份早報,那早報就是他的早課,晚課當然了--晚報。還有一些兼修的雜誌,助修,看雜誌是他的助緣,早晚是他的正課,他也做早課,世間的早課。我在講相信講到很多人,對自己要老實,對自己要了解,自己是什麼作為,給他經典看經,就在那裡打瞌睡,一通電話來了,講是非可以講兩個小時,你們說這糟不糟糕。他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這個世間心,我們上一次講的七種禮佛,求名禮跟我慢禮,他念佛的求名念、我慢念,不是真正想放下煩惱習氣的,只想看看自己的財富會不會增長,自己罣礙的能不能順心一點,念佛是求這種事情,也是能求到,但是你把黃金拿去換落葉幹什麼,落葉最終會爛壞,阿彌陀佛是黃金,你不識得他。所以這一向專念,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但是你們有沒有一向,我要講出來,很多向啊。以前是看報紙、看雜誌,現在是上網、聊天,東看西看,看到半夜他都不睡,要是用功有這麼精進就好。我們師父以前常講,那個時候台灣流行打麻將,三天三夜都可以不睡,要是真能這樣念佛,沒有事一心也功夫成片了。所以一向專念要看你念的是什麼,念的是世間法,那就不叫一向,那叫名字的一向;念的是阿彌陀佛,那就是一向專念,那是真的,只有這一向,一心一意,求願往生,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