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菩萨 过目不忘破外道邪宗
护法菩萨的名字“护法”是意译,音译为“达磨波罗”,
“波罗”的意思是护,“达磨”就是法,
所以把他译成“护法菩萨”。
他写的《成唯识论》,玄奘大師回中土后把它译成汉文,
成为唯识宗成立之根本。那么,护法菩萨究竟是怎么降服
外道的?
在憍赏弥国境里,有一座已经毁圮的寺庙遗址,早年这里有一
个比较大的国家,国王有意想毁灭佛教,但他又不想使自己显
得很野蛮,于是他营造一种气氛,使别人认为:
佛教是因为理论上不如别的宗教信仰,所以他才支持别的宗教
信仰。
而在印度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方式,就是由国王出面来组织
一场辩论。所以那个国王就有意地寻找了一个学问很好的外
道,这个外道非常有才能,他写过一部有一千颂的书
专门攻击佛法,
国王就有意找到他,安排他和佛教僧人进行辩论。
开出的条件(在印度辩论之前都要开出条件,赢怎么样,
输怎么样)是:
“外道有胜,当毁佛法;众僧无负,断舌以谢。”
意思是说,如果外道赢的话,国王就要彻底摧毁这个国家的
佛教;如果僧人不输的话,就割掉这个外道的舌头。
在印度如果学习佛法,舌头动不动就有被割的危险。
这个条件不是乱开的,外道赢的话,摧毁佛法不必讲,
但是相对的条件是僧人如果不输,他没有说如果僧人赢的话,
外道就要割掉舌头,
这一方面体现了外道本人的高度的自信心,
第二也显示出这个国王对这个外道的信心。
第三点呢,也反映出在这个将要举行这场辩论的国家里,
当时的僧人中没有那种被大家认为像世亲菩萨那样,特别
善于辩论,完全具备应对一切挑战能力的高僧,所以才开出这
么一个从表面上来看佛教徒还略微占了点小便宜的条件。
当时那个地方的僧人中的确没有出类拔萃的高僧,而且这些僧
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王举行的这场辩论,实际上是事先
安排好的,国王跟这个外道是事先勾结的,所以这些僧人根本
没有自信。
其次,又看到国王在旁边拉偏手,所以都很悲观。
大家就商量着,与其等国王来毁灭我们的佛教,还不如我们自
己放弃这里。在这群僧人中就有当时年轻的护法菩萨,他挺身
而出,对这些僧人讲:“我虽然算不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去接受国王安排好的这场挑战,而且我
觉得应该让我来出面参加这场辩论。如果我们侥幸赢了的话,
那是因为佛祖保佑,就算输了,那你们也可以说,我们这边派
出的是最差的一个年幼无知的僧人来参加辩论。这样的话,我
们胜败都有理由,也不至于对佛法的声望造成太大的損
害。”(愚虽不敏,请陈其略,诚宜以我疾应王命。高论得
胜,斯灵佑也。徵议堕负,乃稚齿也。然则进退有辞,法僧无
咎。)
大家都同意了护法菩萨的提议,于是护法菩萨就挺身而
出,参加这场辩论。
这个外道本来就知道这些僧人中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高僧,现在
居然又派出这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心里当然就非常轻
视。这个外道先诵读了自己书里的一些观点,这按印度的习惯
是要吟诵出来的,带有音乐性的,他抑扬顿挫,声音非常美妙
地吟诵了自己的论点,就等着护法菩萨来应对、辩驳。谁知
道,护法菩萨的反应真是非常奇特,他开口就说:“行了,我
赢了。”
辩论才刚刚开始,连自己的观点都还没有提出来,护法菩萨为
什么开口就说自己赢了呢?护法菩萨不讲他为什么赢了,
却问那个外道:“那您是让我顺着背,还是倒着背呢?”
意思是说,我把你这部书从头到底跟你学样背一遍,
你总不能说我输吧。这一下更把这个外道给激怒了,你也太
自大了吧,别说倒着背,你只要正着背能背得下来,我就认
输。
于是,就大言不惭地说:“子毋自高也。能领语尽,此则
为胜。”
谁知道,这护法菩萨年纪虽不大,可他记忆力好,他
把外道的书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并且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他
的语调。
这一下这个外道就下不来台了,于是他拔出刀子准备把自己舌
头给割了。但在这个时候,护法菩萨劝说道:割掉舌头也
于事无补啊,我看也不用了,你只有改弦易辙,才是真正的
悔悟(断舌非谢,改执是悔)。护法菩萨在那么年轻时,
就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辩论中占了优势,而他也因为这场辩论
而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