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陳文、宣二帝與佛教
陳文帝名茜字子華,是昭烈王始興的長子,當初陳霸先與其兄,同營帝王之業,因此陳武帝在世時立有遺詔。武帝駕崩後,皇太后以遺詔立川王。即皇帝位,號為文帝,改國號為天嘉。
文帝在位只有七年,修建佛寺六十所,寫經五十藏,度僧尼兩萬餘人。
為皇太后,大捨寶位
文帝在天嘉四年,為皇太后大捨寶位,設無遮大法會,行清淨捨身大法,並召集群僧,舉行方等陀羅尼法華懺,金光明懺等,在每一懺法中,文帝都親筆撰發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皇帝,如他所御撰的懺文有妙法蓮華經懺文,金光明懺文,大通方廣懺文、虛空藏菩薩懺文、方等陀羅尼齋懺文、藥師齋懺文、娑羅齋懺文等。
他在無遮大會捨身懺原文中這樣說:「......聖人揚罪己之說,故亡身濟物,仁者之恆心,克已利人,君子之常德。況復菩薩大士,法本行處,應赴三界,攝受四生。運無量之四心,修平等之六度......奉為天龍鬼神幽冥,空有三界四生,五道六趣,若色若想,若怨若親,若非怨親,遍虛空法界,窮過去盡未來無量名識,一切種類,平等大捨。」捨弟子自身,以及乘輿法服......珠交瓔珞,寶飾壯嚴,給用自資,生平所好,咸施三寶。今謹於殿前設無遮大會,奉行所願,並諸功德,願諸佛菩薩以及冥空幽顯,都來為他證明,開智慧日,映慈悲雲,樹寶幢於大千,擊法鼓於百億,最後要使一切沉淪的痛苦眾生,出生死輪迴,到無生彼岸。
文帝在位七年,四十五歲崩於有覺殿。
法師高材,時稱四絕
文帝天嘉年間,有一位洪偃法師,才重一時,甚為文帝所敬重。當時齊國有一位才華高絕的崔子武,出使陳國,陳國早憚崔子武的大名,知道他要來,竟無一人敢出任接待伴對之職,文帝臨時決定請才學雙優的洪偃法師任接待崔子武之職。崔武子與洪法師暢談以後,竟使那位目空一切的崔子武,加歎而歸,敬佩不巳。從此洪法師即為全國朝野所欽仰。因此,朝庭上下都勸迫法師返俗為官,於朝庭出任重職。如後秦姚興迫使道恆法師、道標法師返俗為官,唐太宗勸請玄奘大師返俗一樣。皇帝的本意是愛才,可是這些法師都是不為名利所誘惑的法王之子。
洪法師因此絕食以死自誓,皇帝不敢強其意志,法師當時有四絕之稱,即是姿容、德行、文章、草隸冠絕天下。
法師臨死時,對弟子們說「世人為貪心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後,還要高其墳,重其槨,要想在九泉之下,交結四鄰,以為自己富貴。真是可悲可歎!我死之後,把我的鄙形佈施飛走眾生即可。」法師圓寂後弟子們遵其所囑而行。
文帝駕崩後,由他的弟弟宣帝接位,宣帝名紹世小字師利,昭烈王的次子,身高八尺三寸,勇力過人,善騎射之術,宣帝在位對佛教弘化也是不遺餘力,他受過菩薩戒,在他親撰「勝天王般若懺文」中,一開始就說「菩薩戒弟子皇帝,稽首十方諸佛,無量尊法,一切賢聖等。」
大建十四年皇太子陳叔寶即位時,就設無遮大會於太極殿,行清淨大捨,大赦天下。
南嶽大師,降伏道士
陳宣帝在位時,慧思大師隱居南嶽山中,當時有九仙觀的道士歐陽正則等十四人,詭言誣奏,陷害慧思大師,說他在山中埋一木頭於地下,終日咒詛,欲以巫蠱之法,對皇上大大不利。宣帝聞奏後,馬上派差官急詔慧思大師進京奏對,差官尚未出京,而慧思大師忽由空中飛臨帝前,使得宣帝驚慌不已,以為慧思大師是神,當時就問道士誣告之罪,欲殺之棄市,承蒙大師為他們多方求情,最後改判這些道士到大師寺內為僧眾作侍役。敕令有司,製十四個鐵券,鐵券上識有十四人姓名,令他們隨大師回山服役舂米。但是,那些道士都是名聞當時老道,怎能舂米呢?後來道士願將田地送給寺內贖身回去,因而該地名為「留田莊」(俗呼:道士贖身莊)。於是藏其鐵券,刻石為記,石記上說:「陳朝皇帝賜南嶽慧思大師降伏道士鐵卷記」。這些道士害人不著,反害了自己。
(本文參考釋氏稽古略、佛祖厲代通載、佛祖總記、辯正錄、廣弘明集、南岳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