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文字檔)




諸位同修請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先講玄義,請掀開經本,看卷首筆記,第五頁。


講經前,我們先講這部經的玄義,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講這個無量壽經?


以一個新道場成立,要先宣說地藏經。地藏經的內容就是告訴我們:


『罪從心起,將心懺。』知道業性本空,五陰非有。


這個是地藏經的一個義趣。所以呢,來道場修行,聽經講經,聽經聞法,以一個新道場來說


就是要先講地藏經。那以講堂呢,是講清淨明誨章,楞嚴經的清淨明誨章。


講堂裡面是,要講的是這個內容。


那麼我們今天道場成立,為什麼選講無量壽經呢?因為無量壽經把楞嚴、地藏的精華全部融攝起來。


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那這個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眾生心清淨處,不在別處。


所謂十萬億程不隔塵,從來沒有一絲毫的隔越。


只是我們自己不識得,不認識它,所以才有十萬億程。


你要識得本來,打開本來。那麼極樂世界即在目前。就在你眼前,就是在你的舉手投足。


所謂舉步投足不離寶池。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所以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的實在、實際。不是叫大家往生以後才去受用,


所以為什麼講這部無量壽經?它就是有這個義趣存在。因為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那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在十萬億的佛國土外,有沒有呢?有。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有。只是眾生啊,他業障重,他有我執、法執,有貪、瞋、痴,


所以呢~見不到。


十萬億個佛國土不離心外,所以迷了的時候就告訴你有十萬億佛國土。


十萬億個佛國土之外有個極樂世界。


覺了呢?極樂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極樂。沒有絲毫的隔越,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重重無礙,


華嚴經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念劫圓融,所謂遠近交參。這是個我們眾生當人的本地風光,



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我們本來的面目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無量相,無量好。



我們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是無量壽、是無量光,這是我們眾生的本來。


現在迷失了,要把它恢復、找回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縱然迷,卻未曾失,沒有一絲毫有減損。


所以你現在只要學佛、修行,你必然能夠成就。


所以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妄想、執著有沒有呢?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本自虛妄。從體來看,徹徹底底的虛妄。


如同夢境,像大家做夢,會不會再把夢境當真實,不會嘛。


所以佛在經上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麼樣的不實。


所以說,真如實際,有即非有。而復不妨非有而有。非有而有,就是你證入了,起用,利生。


那現在大家聽到這個道理,是不是有即非有?也是。


坐在這裡,它仍舊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


這是講經前,要先讓大家知道。


因為佛學的概論,就是佛法講的這個:心性。


不是等到大家往生以後才去受用到,佛法是現生的。


那能不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呢?你要看你現在的造作,你現在造善、造惡,造善多,那升三善道。


造惡多,墮三惡道,大家修學淨業的時間多,那大家就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平常要少說是非,要多念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這個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不談玄說妙,真正的玄妙是什麼?


談玄說妙是什麼?是說不切實際。什麼叫不切實際?


就是你聽了這個道理,心性的道理,你不去做,你不去轉,你不肯認取自己本來是佛,


那就是在談玄說妙。


不是說心性的道理不講,那就不談玄說妙。心性的道理不講,那這不是佛法。


佛法必然講心性,必然講明心見性。


學佛若不明心見性,禪宗的祖師告訴我們:學法無益。


惠能大師的師父,他說:你若不明心,學佛法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學佛就是要來成佛,


就是要來成佛作祖。


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常常迷惑顛倒,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原來是佛。


原來與諸佛無二無別,完全一樣。這個是肯定的,我們要認可。


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真相,然後去轉變。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行,


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是佛。所以在一開經之前,一定要先說,那麼玄義是什麼?


幽玄的義趣。所以先講玄義。那玄義就是把這部經的內容做一個大綱式的整理。


裡面的內容包含佛教的教起的因緣,第一個教起因緣。


再來這部經的一個體性,是依什麼而說的。


那這部經的宗趣是什麼,它的一個作用是什麼,方便力用。


然後再來是所被的根器,那它在大藏經裡面的攝屬,是哪個藏。


有聲聞藏、菩薩藏,藏教所攝。


那第七個:哪一個跟它相類似的、相同部的經典,內容一樣的,"部類差別"。


再來就是它有幾種翻譯的版本,會意教示。然後第九個是總釋名題,總釋名題。


再來第十個是我們正式進入經,別釋經。


這個是華嚴宗十門開啟,十門開啟。那顯示~無量壽經是大圓滿經解。


這部經,我們講釋迦牟尼佛說,他說當他,法滅以後,他再以他慈悲威神力加持這部經,獨留百歲。


所以呢,很肯定的,這部經確實能夠幫助末法眾生。所以,大集經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念佛,是契合我們現在的根器。


在什麼時候你都可以用功,什麼時候都可以修行。修行啊~我常講~要不擇手段。


不是爭名利不擇手段,不是貪圖世間,貪圖人家恭敬不擇手段。這個都是不對。


我們修行要不擇手段,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要不擇手段。


要求自己,讓自己的煩惱習氣要能減少,要能銷落。為什麼?


因為剛講,本來是佛,現在迷惑成這樣,現在顛倒成這樣,所以呢,才要來修行。


一定要要求。像道場,我們在提倡學佛行儀跟學佛入門是最基礎的經典。最基礎的一個律儀。


我們學了佛,它就像一個學生,他去了學校,第一個他要知道什麼?校規。


這學佛行儀,就是學佛人的校規,是不論在家、出家都必看、必學。這是校規啊~


加入這個學校,加入這個佛教團體,它的一個規範一個行持。


教在家人平常的時候,怎麼用心、怎麼修行、怎麼做生意、怎麼與人往來,然後處世不忘菩提。


大家在生活上要敦倫盡份,閑邪存誠。這世間人都做不到,盡自己的本份。


但是呢,學佛的人還要多做到一個,處世不忘菩提。


不要忘記自己是學佛的人,要怎樣子來面對境界?對境不要迷,迷,就要提起覺照,提起觀照。


要知道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皆如幻,如露亦如電,我還執著什麼,我還貪什麼。


如果我們不能這樣覺照,不能這樣子去用功,那學佛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


念佛平常就是要提起,就是要讓它時時刻刻保持,讓佛號存在,行、住、坐、臥。


有人說法師,我躺著可不可以念?我上廁所可不可以念?


其實只要心裡面安住這個佛號,佛沒有方所,沒有大小、沒有方圓。


只是眾生啊~心著相啊,容易去褻瀆它。你要真的用功,你的心也沒有大小、沒有方圓。


心就是佛,所以念佛是可以的。心中念佛是可以的。時時刻刻都要保持這個佛號。


那如果實在轉不過來,那要看經教。經教是什麼?如來的智慧。


我們沒有啊~所以雖然眾生本具智慧,我們跟佛完全一樣。


可是,迷在境界裡面太久。你迷太久,你就忘失了。不是消失了,是忘失了。


是忘失這個本來的智慧。所以藉由經教開顯。


華嚴經勝慧菩薩,他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用世智辯聰沒有辦法去瞭解。所以要聽經,要看經教。佛法沒有佛來告訴我們,


我們沒有辦法瞭解,我們整天就是在境界裡面迷惑。遇境界,該生氣還是生氣,該貪心還是貪心。


該自私的時候還是自私。沒有佛法。所以轉不過來。不知道這個五蘊當中沒有我,


你說這個色身是我,那色身是我的話,你沒有辦法控制它阿!你叫它不變,它不會聽你的啊~


所以這色身不是我。


那想法是我,想法怎麼會是我?想法一下想這個。


你說你想,想東是我,那想西的時候,難道就不是我嗎?對不對!那你想西的時候,


”我”就消失了啊~所以想法不是我。


所以,東西求覓啊,你認為有一法是我都不對。所以你要能夠從此會入,叫做真如。


我們現在用的都是眼睛去攀緣色塵,耳朵聽聞音聲,然後自己去打妄想,去判斷,


說這個是我的想法,這個是我的看法。哎~這,佛在經上講這個叫做緣影,緣影妄心。


緣是那個因緣的緣,影是影像的影。攀緣。用攀緣心當作自己的心,為自性者,那你就顛倒了。


佛說這個是可憐憫者,我們眾生可憐在這裡。自心取自心相。


那造成的結果就是什麼,你造作惡因,有惡報啊,結果是什麼?非幻成幻。


本來是真如實際,本來是與佛無二無別的境界,變成怎麼樣?六道輪迴,變成十法界,


所以這自心取自心相。自己迷了,自己給自己找罪受啊,不是有閻羅王,有誰來審判啊,


也沒有境界來魔考我們,都是人自己在心裡面妄想作祟啊。


所以佛講的很透徹,讓我們明白什麼是常住真實,什麼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那現在發心來修行。


修行之要啊,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講,徹悟禪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明心見性是最重要的。


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淨心為要。


那明心之要在哪裡?”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也無如念佛。


你明白心性,你不念佛,是所謂的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是永明大師說的。


明心又能念佛,那叫什麼,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


這麼好,所以對實相一定要了解,這個是佛法的根本,是眾生學道的根本,


學道根本,不在於五戒、十善,不在於小乘,是在於見性。


尤其是大乘佛法,頓教大乘,是這樣子。這是宗密大師講的,是永明大師說的。


在萬善同歸集裡面告訴我們,佛法要先明心,若不明心,真的不行,學法會生疑。


明心以後起修叫頓悟漸修,我們沒辦法頓悟頓修啊,


頓悟頓修,中國歷史上就那麼一位,----六祖惠能大師。


我們沒辦法,那我們可以先悟得本心,然後發心修行。


這樣的修行,你才有根、才有本,所以根本從哪裡生,是從心地生。


所謂本立則道生,這個就是修行,修行是要從這裡發心的,


所以叫發妙明心,開悟的道理,所以佛法是這樣子的,


你說人天乘,五戒十善做得再圓滿,人天而已。不能出輪迴。


出輪迴要怎樣?要見性,要我執破掉,身見破掉,你修善法,善道輪迴,造惡業惡道輪迴,都是輪迴啊。


所以祖師叫我們不思善、不思惡,不造善、不造惡。


是修淨業,一切時處,佛號提起,萬緣放下,這個才是修行。


不然你說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講那一首偈子,所謂”六欲諸天具五衰”,有沒有聽過?”


三禪尚自有風災”,三禪天,色界,無色界,到頂啦,三禪。這個色界頂天,是三禪,


”三禪尚自有風災”,四禪它沒有地水火風的災難,沒有大火、大水災難,沒有三災,三禪還有風災,


”假如修到非非想”,縱然讓你到達我們講的最高的,最高級的梵天,那個是真正的上流社會,


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縱然讓你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


仍舊不如往生極樂世界,仍舊不如依靠這句佛號,超脫輪迴。


所以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基礎,不可以忘失,但是若著於其中,必然輪迴不出。


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造善、造惡俱是輪迴,所以善惡五戒心裡要不著,不著有、不著無。


就念這句佛號。那有人就會問說,這個佛號念了,不就是有念有著嗎?


我們就用一句話回應他,也不是我說的,祖師大德講的,


中峰國師說的,他說: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本自無生,本來清淨,他偏偏只見生滅相。


他就在那邊起煩惱,再講淺一點,師父說:凡夫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看佛菩薩他也看成凡夫。


本來是無生的境界,他看成凡夫的境界。佛呢,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


所以中峰國師講他說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在這個生滅相裡面,他見得本性,見得無生智,這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佛,


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凡夫,這個人對我好就生歡喜心,對我不好就生瞋恨心,這個不對,


這個是修行要修掉。那我們是什麼?眾生呢!所以說,念佛它是不生不滅的,你心緣什麼境界;


佛境,佛境是不生不滅,眾生境才是生滅相,如來的境界是不生不滅,


所以說,你認為說念佛是有生滅,那你就是跳回去到凡夫的境界去看念佛,所以你是凡夫。


可這念佛呢?按定一句六字洪名,句句在心,字字不退。


這個我們修行就會有成就,那這個念佛的道理在哪裡?就在這個無量壽經裡,


什麼叫阿彌陀佛,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那這個法藏的因地,我們都可以學到。一個大修行人怎麼在因地發心,怎麼用心,


你看像無量壽經的這個第四品,第五品,法藏因地,他聞佛說法,歡喜開解。


法藏比丘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所以他想要求無上道,無上道就是與佛相同啊,


就是要明心見性。所謂,圓覺經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圓覺經第一開始文殊菩薩,文殊代表什麼?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明心。


明心見性還不是最究竟,之後還要修行,還要保任。


我們叫保任,保任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乘頓教,我們常講說你學什麼宗派啊?


我學淨土宗,淨土宗是大乘,可是卻不會用大乘的心,不會使用大乘的觀門,


不會使用大乘的教義,那我們跟人家說學淨土宗,實際上我們學的淨土宗是藏教淨土。


淨土宗,天台家判教藏通別圓,以藏教的心在學淨土,以為法是有的,有煩惱可除,有菩提可證,


是藏教根器,圓教呢?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不二,生佛不二,一多不二,所以這個是圓教。


你看像”要解”,彌陀要解就告訴我們,信、願、行,


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是佛,然後相信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我們尚且不能自信,


自信自己本來是佛,那佛說法,我們怎麼能信呢?


佛說法,就是要告訴我們自己跟佛完全一樣,所以這一開始啊,先講這個佛教的概論是很重要的。


玄義也就是把佛法的概論,教起因緣、大教緣起,跟我們講出來。


那麼我們這一次參考的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以他的為中心,佛法浩瀚,要因門路,


就像楞嚴講的譬如天王賜予我華屋啊,我們來學佛,如來天王送給我們一棟豪華的房子,


現在人講的豪宅啊,那這豪宅沒有門,沒有辦法入,要因門入,


所以呢要修行,這個一定要選對方法,我們剛講的教起因緣,大教它怎麼興起的因緣,是什麼?


那依靠黃念祖老居士他給我們作一個指引,這就是一個門。依靠黃念祖老居士做個指引。


那麼黃念祖老居士是誰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這個人,了不起,二十三歲就開悟,二十三歲。


他是密宗諾那祖師做這個印證,叫做蓮花生正覺王上師,


所以說這個黃念祖老居士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他的師父是誰?是夏蓮居老居士。


他的母舅是梅光羲老居士,在佛門裡面,民國初年那個時候,


佛教界它稱為南梅北夏這兩位,如同這個泰山跟衡山一樣。


這兩位是大居士,也得到了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的印證。北方的大德,夏蓮居老居士。


密宗紅白教大德,這個是大阿羅漢,他是真的有功夫的。


他得印證,他說此間堪當這個金剛阿闍黎者,唯夏蓮居老居士一個人而已。


這個讚歎啊~是讚歎到極處。


是我們現在講"把他捧到頂點",所以我們用他的會集本,他的會集有沒有問題啊?


師父講經告訴我們,他講了五十幾年的經,是沒有問題的。


有些人說居士不能會集,居士能不能會集?會集是不可以去改動它的原文。


不改動原文,才叫會集。還有一個,會集不是只是會文字,


在法界觀門裡面,法界觀門的註解裡面講,宗密大師說它是集義非集文,集其義趣,


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不是集它的文字,文字大家都會集,你看哪一段有受用,


你把它抄下來,也是會集。所以夏老居士是集義趣,不是集文字,集它的精要,集義不集文,可集。


可以會集。這就沒有所謂居士和法師的問題了。


佛法是重師道,重於法,像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佛叫舍利弗、目犍連去聽維摩詰居士說法,


一樣,行最敬禮,右繞三匝,頂禮三拜,所以你看,這是居士,不是出家人啊,


佛還是叫他是這樣子,出家人去頂禮居士,他為了要求法,是為法。


所以居士能不能會集,這個就不是重點了。那會集的好不好?


我們看現在全世界受持無量壽經的有多少?你們再看看五種原譯本,你們有沒有看過?


五種原譯本的裡面,真的很艱澀,而且啊,文字互有詳略。太多的不同啊,


文字這差太多,有的地方講二十四願,有的地方講三十六願,有的地方說四十八願。


然後在譯本裡面,這個是五種原譯本,原來有十二種,原來有十二個版本的無量壽經,


大概經過三次的翻譯,最早一本是漢朝過來的,這是最早期過來的,祖師大德去挑,去印度取經回來,


或應該是說印度的法師傳經教過來,以前的交通不發達,一定會帶一些重點經典先過來。


所以,無量壽經是那個時候第一批過來的經典,可見非常的重要。


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的,我們統計大約有兩百多部經典,裡面都有帶說到淨土,


那正說淨土的呢,就淨土三經,淨土五經一論,可見這淨土法門在一代時教是相當重要。


那我們再回來看夏老居士他的會集,在現代啊,其實大家也都沒什麼疑惑了,


大家也都受持了無量壽經,所以他是集義,不是集它的文章,我們學佛看經典,一定要看它的義趣,


要會聽經,聽經聽開示,你要想到法師就是對我說的,講的就是我的毛病就是我的過失,


我一定要改,不是在講某一件事某一個人,這個學佛學法,才會有成就,才會有功夫。


如果我們認為,那個是法師或是經典中佛在罵他的弟子,在罵那個..誰誰誰,我沒有那個毛病,


我是個大好人,我很圓滿,全天下的人都不對,就我最對,那這個人是凡夫。



能講這種話有兩個人,一個是佛,一個是凡夫,那你們看看自己是佛還是凡夫,


所以說,聽經、聽開示要這樣聽,不要聽是非,


現在人很喜歡聽現在老和尚在做什麼,老和尚在哪裡啊?老和尚在你心裡面,


你沒有覺察到,沒有看到,你心裡面常忘記:心要淨、心要空,你常在著有、在攀緣,所以你常迷失,


實際上師父在哪裡啊,就在我們心中啊,心要淨,心若清淨,心若空寂,就與師父相應,


這個師父的名號、德號是修行用的,不是看看師父在哪裡啊,


你向外求,師父現在飛到澳洲去,飛到香港去,飛到哪裡去,師父在幹什麼在幹什麼...,


那你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啊學佛不會得力,所以師父說:我沒有學生啊!要會學,


真要把名號放在心裡面,要淨,要空,要真的心裡面沒有煩惱,師父就在心裡面,


你們看到是什麼?是肉身的師父,我們要看的是法身的,看到的是諸法實相。


要往這裡去成就,往這裡去學習,不能心隨境轉,這個不行。


不要聽是非,不要搞小道消息,不要亂跑道場,跑道場啊,心不安,能夠安住最好,


如法的道場很稀有,很少,我們在這裡帶大家希望做到完全如法,來這裡大家和合,


有一些過失有一些毛病大家把它善解,都往好處去想,不要想:這個人喔一定是怎樣怎樣…,


都往壞的想,都往壞的想那道場不合,道場就不會清淨,不但是自己,道場也不清淨,


你自己也很痛苦,為什麼我們一接觸境緣,總是去想人家不好呢?總是想這些不好的事情,


這樣修行就沒有學到佛法,所以”不要跑道場”,不要在道場傳是非,那個人怎麼樣、


這個人又怎麼樣,不要講家裡的事情,來這裡就學法學道,把心讓它清淨下來,不要來道場又染著了,


自己又顛倒了,那就不叫入道場了,


這個道場會如何其實說實話還是在大家,在大家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以希望大家來道場


要配合道場的規矩、配合這裡的要求,我們要求的不是我訂下的規矩,我們都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戒律,


道場的規矩是祖師大德的要求,祖師大德都是開悟的人,都是成就的人,他教我們的方式


就是在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所以你進來,要是覺得這個道場規矩好嚴喔~不習慣,


我們要想到: 這是我們業障,這是我習氣重,我應該還要再來清淨自己,我要來這裡磨除我的煩惱習氣,


我們剛開始進到道場也是不習慣,被要求這樣要求那樣,這是我們平常太散亂、平常太放逸,


所以呢才會,到一個清淨的地方不習慣,所以說要會學。



好,那我們來看第一個,教起因緣,看第五頁倒數第四行,一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第一個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會有佛教?為什麼會有佛教的興起?還有佛教裡面,淨土法門為什麼興起?


為什麼佛要說淨土法門?這個在這一章裡面我們會學到,我們會知道,那看它下面的註解,


它說: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到這裡是一段。


而一切法不離因緣,我們看諸法因緣生,因緣滅,那因從何生?緣從何生?


如果就迷惑的眾生來看,這個因緣啊,因緣它是業力在支持的,就眾生來看是業力在支持的。


那若就佛菩薩來看就是他的功德,他的性德在做,在起用的。


所以說因緣無量,有無量的因緣,那無量因緣呢,佛法之所以興起,它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令眾生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了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最大最重要,所以叫一大事因緣。


這我們剛剛講過,底下它說到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缘,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


唯為一大事因緣,欲為眾生開示佛知見,亦即欲令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成等正覺也,


那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入定看到眾生具有很多煩惱,我們現在講的”業障”,


跟他說大乘佛法,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呢他就方便說三乘,他先看看過去諸佛是如何教化眾生?


他看到過去:如來是先說三乘,先說三乘佛法,先說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慢慢地引導大眾,


直到後來要滅度的時候才來說大乘,所以呢,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他一開始呢,先講華嚴,


在定中講華嚴,三七日,那我們一般眾生見不到,我們看到他只是在那裡打坐,


出定以後,他先說阿含經,阿含時,再來說:方等經典,說般若經典,最後法華涅槃,總共有五時,


這個是釋迦牟尼佛教化四十九年,他教化裡面的內容,所以說所有的佛法講到後來,


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就是為了要讓眾生開明本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一開始出來講,


為什麼先講華嚴?先宣說佛法的一個主題,現在人講的主題,主題是什麼,先讓大家知道。


所以華嚴是判做根本法輪。然後其它的經教判為枝末法輪,法華呢判為攝末歸本法輪,


這是最後把枝葉收到根本,攝末歸本,這是法華經。


那法華講的即身成佛,當生成就,我們叫成佛的法華,成佛的法華經。那裡面講的,


內容就是告訴我們自己六根當中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令舍利弗、目犍連這些未得二空迴向上乘者啊,或是想要入大乘者,


讓大家知道,讓這些二乘人知道說我此九部法,只是隨順眾生說。


所以人乘、天乘,五乘佛法九部佛法隨順眾生說,那重點是什麼?入大乘為本,


又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他說:我所得的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啊,沒在苦,在五蘊六塵裡面打轉,不能信是法,


沒有辦法一下子接受: 自己就是佛,沒有辦法接受如來境界,所以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


為什麼不說大乘,一下就說大乘,告訴我們大家,你跟佛完全一模一樣,為什麼不說?


說時未至故,一下子不能接受,破法不信故。


罪墮三惡道,怕眾生啊下惡道,因為他譭謗正法,譭謗大乘,那果報很嚴重,


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那為什麼到法華會上說呢?因為那是他前面已經講了一大堆,


很多接引方便啊,大家也都有基礎啦,也知道要出離啦,也知道有佛,有十法界啦,


他再告訴我們更真實的,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時節因緣成熟,所以就說大乘佛法,


那大乘佛法裡面,我們稱讚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秘藏,法華的秘髓,是一切諸佛的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為什麼?


華嚴講的是佛境界,如來決定的受用,毗盧遮那佛的受用,法華講的是眾生心中本具有的佛性,


本具有佛性,所以你看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講的是不是這個內容?


它裡面就是這個內容!告訴我們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什麼?是極樂世界,你看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


是如來的境界,授予我們眾生,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像我們現在人所說:看得到、吃得到,用得到,


而且不是菩薩,是凡夫。甚至可以讓這個濁惡的眾生,將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一念、十念,


翻地獄猛火為清涼風,直接轉過來,所以祖師讚歎,心性之極致啊,我們本性的力量用到極處,


所以佛在經上稱讚阿彌陀佛,叫他什麼,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所以我們要相信他,釋迦牟尼佛話都講到這樣,十方諸佛,這麼多佛,他哪一尊佛不讚歎,


他讚歎阿彌陀佛讚歎到這樣子,佛佛平等啊,他為什麼讚歎他為王,佛沒有高下,那麼讚嘆他為王?


是說自性的作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呢,十方諸佛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確實有它高妙的地方,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華嚴經的境界,凡夫絕份。


連舍利弗、目犍連聽都聽不到,看都看不到,乃至連一些小菩薩也沒有辦法,阿羅漢絕份,


凡夫我們就不用說了,法華會上五千比丘、比丘尼...大眾退席,


這些阿羅漢也沒有辦法去思量佛的境界,你看華嚴經的境界,你看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


是不是華嚴的境界?是,它是華嚴經的境界,把華嚴經如來決定的境界,如來的受用,


全部拿來給我們受用,就收在這句阿彌陀佛總持名號當中,讓我們念這一佛號,直接緣如來的境界,


這是頓超啊,一般人沒有辦法直接緣如來的境界,連舍利弗、目犍連都沒有辦法的,


剛開始他也是次第修學,他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即心即佛,


所以他剛開始先學阿含、方等…最後才學法華,所以我們現在講無量壽經


就是融攝法華和華嚴的精華在裡面,直接給我們學,直接讓我們使用,而且還涵蓋著什麼,


我們現在講的買保險,不用買保險,阿彌陀佛給你作保,阿彌陀佛作保那是最可靠的,


佛靠得住,佛不變,佛不是為利益的,佛不是為利養的,他可靠,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


靠阿彌陀佛最好,他是用真誠心的,是清淨的,無求於眾生,這是佛,這是如來,給我們依靠,


用這樣的如來的境界給我們受用,給我們修行,佛還在後面四十八願給你作保證,保證你一生成佛,


然後呢一尊佛保證還不夠,十方諸佛一起來保證,彌陀經是六方,六方是濃縮版,


實際上呢在玄奘大師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面是十方,十方諸佛,六方跟十方其實是開合不同,


就是有所謂的略說跟廣說。那實際上他是完全一樣的。


六方諸佛,十方諸佛來作證的,不是菩薩喔,是佛親自來作證,證明說確確實實有這麼殊勝,


確確實實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狀況真的是這樣子,它能夠讓眾生,五逆十惡的,


具諸不善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要墮地獄啦,要輪迴啦,十念,一念,在臨終得遇善友教他十念,


一念就能往生淨土,那大家是不是想,哎啊,這個太好啦,我修行懈怠一點沒關係,


這世間再貪著一點,想說世間事情要趕快做,修行的事情慢慢做,不是啊~


我們剛才拜懺的時候有講因果結罪在心,不是結罪在事相上,事相上也會有結罪,


但是究其根本是結罪在心,你心裡面是起什麼心動什麼念,這個就很重要,


所以說不能因為看到佛的慈悲,就濫用他的慈悲,我們講啊,


你濫用一個人的慈悲這個人是很可惡啊,濫用佛的慈悲,那不行啊,


就是現在人說你利用人家的同情心,我們不能利用佛的同情心啊~


這是佛為這些想修行又沒有好緣的,沒殊勝因緣的眾生,給他做的最後一條退路,


因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啊,我們若取乎於下,僅得乎空啊,什麼都沒有啦,


所以呢~不能懈怠,不能放逸,不能離開這句佛號,那佛號呢~就在心裡面,不要捨離。


這念佛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個修行的方式,我們一直強調,師父也強調了幾十年,


我們現在還是要強調不要放逸,不要懈怠,有空就要到道場來,在家裡沒辦法修行的,


一下這個事一下那個事,但有人說沒辦法啊我們家裡很多事情啊,可是我也是想求生極樂世界,


既然你想求生淨土,為什麼不多給極樂世界一點時間?啊~為什麼要給娑婆世界時間,


要在娑婆世界打滾呢?我們要先習慣一下到極樂世界的這個氣氛啊,到極樂世界這種殊勝,


這種受用啊,對不對?所以要珍惜,我們現在的命光,人身難得,人身難得不是趕快去享樂,


去受用這些好的,看哪邊好吃的、好玩的趕快去受用,不是啊。


人身難得是趕快及時行善,及時修身,及時用功,及時要把握,這個才是難得啊。


因為,因為你去享樂那個樂是什麼?是苦、是空的,你去攀,去拿那個沒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世間的樂、苦都是沒有價值,不要去攀緣,不要去貪取,不要去好求,那沒有價值,終歸幻滅,


終歸敗壞,所以不要去貪求,貪著。所以要及時行道,要於強健時,要行善…要修善、要修行,


這是我們講的這樣才是真正學佛人。


那麼極樂世界它確實是能夠十念、一念往生啊~但是我們不能想,這樣子就不修行、不學法。


那我們學佛就沒有意義了,真的,你學佛一定要學到像佛,心跟佛一樣,你的願要跟佛一樣,


你的行為要像佛一樣,你的心願你的見解,解行都要同佛,這才真正有轉變,那從哪裡入手?


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學佛行儀,這學佛行儀一定要看,一定要學,我們等一下會跟大家結緣,


因為新印出來,這個是我們現在道場在提倡,也是師父教大家要學的,


因為這個學佛行儀也涵蓋了現在提倡的沙門律儀,感應篇,五戒十善全部都有,這是根本,


五戒十善雖然不能夠幫助我們出三界,六道輪迴,但是做人不能沒有五戒十善。


做人沒有五戒十善那不是個好人,是個壞人,所以五戒十善很重要,不要輕忽它,我們講深的,


看你用什麼心態來學,你要知道自性無所對是不殺生,自性不妄取是不偷盜,自性不和合是不邪淫,


稱性啊,修到五戒十善講到深的,可以講到這樣子,以自性沒有對待,沒有虛妄,純一真實,


所以不殺盜淫妄這五戒,自性般若智照如如,是不飲酒,這個是大乘佛法講的五戒十善,


所以說五戒十善從凡夫到如來都是重點課題,那法呢~本自圓融,理解啊全在眾生個人的迷悟,


所以才有這個差殊,差殊是比較文言的,是才有這個差別,所以大家要精進,不要只解得一般的,


所謂這個事相的五戒,事相上的十善,要往深刻,甚深的五戒十善去體會,去體究,這樣才能夠增進,


不然我們講的五戒十善不殺生,有啊,不殺人啊,我沒有殺人啊,我吃素啊,


但心裡面還是有法有人,這五戒十善還是不圓滿,


所謂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只有佛才是圓滿的,只有到如來果地上才是圓滿的,


到這等覺菩薩、觀音勢至,等覺他們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還是不圓滿,還是需要修行的,


希望大家也不要輕忽五戒十善,我剛說為什麼五戒十善不能讓你出輪迴,因為你著有,


如果你是用我們剛講大乘的心境去學,保證出輪迴,所以楞嚴講讓你輪迴的是什麼,你的六根;


讓你出輪迴的是什麼,還是你的六根,這個是所謂的即心即佛,就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


 


http://www.mdxv.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