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淨空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 宣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精11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第五小段。「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明正說。」這個是講無量壽經興起的一個因緣,也就是說如來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它的一個緣由。那這裡,上一次有大略的說明一下。這個本經啊,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要告訴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都原來跟佛無二無別!這一點啊從我們講經開始,講座開始一直到現在,都一直強調。但是,大家能不能認可?也許,你們會覺得我知道、我曉得。但是能認可,如果於此理,對於這個道理,我們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道理你能夠認可的話,是名無生法忍。是無生法忍啊,不容易啊!所以這個認可,就要親自去證悟,就要去證悟。沒有證悟以前,要長時的薰修、長時的精進。我說的長時啊不是把時間拖很長,然後懈怠,不是啊!是綿綿密密這樣子的薰習–不間斷、不懷疑、不要夾雜,這樣子長時期的薰修。也就是說,除了,你工作該做的做完了,趕緊就來薰習佛法、趕緊就提起正念。那有些同修福報大,可以不用工作、或是已經退休了。或是你們能退休的就趕快退休,不要再拖了。這個佛法,太好了!用一輩子學都學不完!所以啊找到機會能退休啊,不要再做了,不要再去打拼了。去爭這些啊,爭到後來啊都是一場“空”!帶了呢?都是煩惱、習氣,不是淨業,是染業。染,也不會是善業,心裡面好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都是染業。你想要這些,只是為了顯示我很能幹,這是染業、這是我相啊!這是我相、我見啊!所以這要放下。很多人學了佛,貪著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給了一個,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要養家,我要,有孩子要養、我有公司要經營。經營歸經營、養歸養,但是不能拿來做為我們出三界、了生死的一個障礙,障礙我們出三界了生死的一個藉口。事情做歸做,不要啊存在心裡面罣礙。所以,你要不罣礙,那你這個正知正見就要有,這很重要!你要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是虛妄的,那空在哪裡啊?虛妄在哪裡啊?我在煩惱的時候,我就覺得很真嘛!這個啊眾生認妄為真,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可以去想一想、去體會一下。一個念頭、一個妄念,不斷的堅固、堅固,一直相續下去,譬如說你看到一樣東西,剛開始看到,你很想買,接下來你就會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買?因為我需要,什麼什麼需要。買了之後呢,它能用多久?划不划算?很划算,貴一點沒有關係。所以就是這樣,不斷的堅固這個妄念下去。但是,你沒有辦法覺察到說我是因為見相生心,我是因為碰到事情起心動念了,在這裡覺悟啊。所以你一直分析下去,一直,妄念一直打下去,妄想一直打下去,打到後來呢非買不可了,那你荷包就失血了,你就要花錢了。花錢事小,動念事大!念頭在動,自己沒有辦法覺察,所以生死不能了、不能解決。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啊、買東西啊、日用、日用品啊,就是這樣來的。生死就這樣來的啊,動念啊、打妄想啊。所以執著為有啊,把空的當作有的,動一個妄想你要是不理它,念佛那就沒事了。所以,眾生為什麼在輪迴?他就是他妄念一直的相續,跟自己講:『我沒有這樣不行啊,沒有這樣怎麼樣,沒有這樣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很多的這個雜念,堅固的在那裡相續、轉變、執持。佛法叫「執持」,你認為這念頭是實的啊、要讓它,你要把它落實,就是眾生、就是凡夫啊。所以你空不了,你解脫不了,你沒有辦法放捨對這個身的執著。喜歡這個著相,愛打扮。愛打扮是什麼呢?顯示我很特別,人家都能注意我,這我相啊!我說話可以得到人家尊重啊,也是我相啊、我慢啊、我見啊,通通都是!那貪著這個四大五蘊身是我,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的,認為是我的身,好了,接下來就要滋養它了。都是因為這些妄念的相續,一念無明,這樣相續下來。所以你要能夠出離,你要把這個念頭淡化!所以,為什麼我跟很多同修講:『世間事少一點,不要看那麼重。也許你認為這是你的責任,認為這是你所必需的,那把這個認為給放下,不要再這麼樣認為,做、去做就好了。做裡面還要無所得,要無所得、無所著。像男眾做事業,女眾呢小孩、先生,都是罣礙啊。能不能捨一點呢?不要再這麼罣礙啊,自在一點啊。這不是很好嗎?很自在啊。你要是有執著,要是有牽掛,你走到哪都不自在。你都罣礙啊,你都放不下。所以,這就是認為法是實有的。認為有個我,有個我所有的。這是錯誤的念頭,錯誤的妄念相續,所以你空不了,你沒有辦法見性。你沒有辦法成就。念阿彌陀佛,仍舊是我相堅固。執持著,堅著不肯捨啊。堅固,然後執著,捨不下。從無一毫的念頭說,我放下一點,我轉變一點,不要再這麼樣子堅固。也許,你學了佛得到了一些良好的習慣。轉變一些惡習。你轉變了,但是呢,這些是表相啊,表相要不要轉呢?要轉,心裡面呢?貪瞋痴,我執、我見、妄念、錯誤的念頭相續,這要不要轉?這更要轉,這更重要,更是必須得轉變,讓我們不自在的,讓我們生煩惱的,都是這個妄念,妄念既然說是妄,它就不會是真,不會是實在的,可是你為什麼感覺實在呢?你在意它,你認為這就是我的感受啊,認為這就是我的想法,所以啊,轉不過來。這裡提出來,希望大家能知道,能發心,有一念發心,你就跟佛菩薩相應,佛力會加持你,你在念佛,業障很快就消了,所以,現在的人常常會規劃啊,計劃這個,計劃那個,還沒來的事情就一直在那裡打妄想,人生只有百年啊,卻有千年的憂愁,真的是沒有必要啊,學了佛,自在在哪裡?妄念可以捨得下,罣礙可以捨得下,你不是在~真的是你自己造成的,是你自身一直堅固著你的想法跟看法,你認為沒有這樣做不行。所以,才導致啊今天的這個苦惱。所以,我們在學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再去想想這一句話,我們本來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完完全全的相同,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所以啊,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有這個四大的身。有生老病死,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就是你這個妄念一直相續,五陰熾盛。有這些苦惱,苦,大家能不能體會啊。不光只是生老病死。一般人他想說你們佛教怎麼這麼悲觀啊?人活得好好的,想這些幹什麼?我們不是去想,我們是靜下心來觀察到,靜下心來體會到,確實,我們在這裡起了大煩惱,所以要轉變啊,不要讓妄想相續,因為啊,本來是佛,本來就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不要說我們,乃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眾生也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不要輕視這些造惡的眾生,也不要輕視初學,所謂:「不重久習,不輕初學。」對於老修,我們恭敬。但是你是老修,不要傲慢,不要想說人家初學啊,不懂啊,看輕他,也不要想說人家造惡啊,一定將來啊很慘的果報啊,不要這樣想,這樣想你自己就先動念啊,自己就先起念頭啊,人家造善,我們歡喜讚歎,人家造惡,我們警惕,這樣就好。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一直強調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是他對於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去相應,甚至不要說相應,從來不知道自己有不生不滅性,從來不曉得,你說可憐不可憐。就好像一個乞丐,到處去跟人家乞討,輪迴,這個,一下到這裡乞討,一下到那裡去乞討,就好像我們一下在三惡道受生,一下在三善道受生,就跟乞丐一樣。但這乞丐呢,他衣服裡面藏著一顆摩尼珠。就比喻作:眾生身中有如來的不生不滅性,但是,毫不覺知啊,從來不曉得,還是當乞丐啊,幸好今天遇到佛法,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指示出來--「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所以有智慧的人,釋迦牟尼佛,智者、覺者,給我們指示出來,眾生原來是佛,我們從這裡去領會,領會到了,所願從心,致大饒富,等於是你解脫了,你再也不貧乏了,再也不困苦了,眾生為什麼困苦呢?著在有上啊,著有啊,二乘也很苦啊,著空啊。所以呢,智者指示,你才能夠曉得。那,證得以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你才知道你這顆如意珠不是從你身外而有,原來你在當乞丐的時候就藏在你的衣服裡面啊,你的這個,我們現在講暗袋裡面,口袋裡面。所以,如來出世,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這件事情,要我們去明白,那麼,眾生不明白,業障重,執有的心非常嚴重。所以,方便權巧開淨土法門。所以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說為勝異方便,殊勝又特異的一個方便法門,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你只要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見你的本源自性天真佛。這真的做得到,真正幫助眾生。所以,本經所示如來啊,真實純一的教導,但是又很方便讓我們能夠悟入真實,你執有,執得很嚴重。佛很有智慧,不然你念佛好了,念阿彌陀佛,即使煩惱並未除斷,也能乘四十八願帶業往生,一旦往生,皆是阿鞞跋致,這麼殊勝,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我們在這裡修行,有進有退,怎麼樣有進有退呢?且先不說這個退失什麼大乘心啊,退回二乘,我們不要講這麼高,你現在發願我要度一切眾生,等一下啊哪一個又惹到你了,馬上就瞋恨了,這就是退心,我們在這裡念佛念的好好的,接到一通電話,心就著急了,心就動亂了,這就退啊,這就是退失啊,不然還要怎麼退失,當然有嚴重的退失啊,退失,退到後來不想學了,退得嚴重、退得離譜,可是我們不能想到說最差的狀況,要想到最微細的狀況,我們眾生最微細的就是常在這裡煩惱轉不開,轉不出來,這就退轉了,進進退退,進進退退,所以沒有辦法成就,沒有辦法離開三界六道輪迴,那麼這個方式是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無有權曲,看似權曲,實際上不屬於權教二乘,是屬於實教的一乘,真實的教誨,權就是方便;真實的教誨,這實教,實教的一乘了義,講到啊,在大集經上講,能調眾生,皆悉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那現代我們在接引眾生來學佛,常常會講一些接眾的話,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會教導他要先修五戒十善,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是他有所求,也要跟他講種善因得善果,那都是接眾的方便,但是啊,你要是不知道真實,一昧的方便,那你不知道要把人家接去哪兒?真實是什麼?見性,讓他往這裡去走,往這邊來看啊,你要知道這是真實的,不然你想說我先以欲鉤牽,好啦,鉤起來啦,鉤起了世間的欲望,完了,息不掉啊,還引火燒身,世間法如同火,沒弄好啊,燒毀了自己的功德法身,破散你的資財,就是你的功德法財。為什麼呢?在裡面動心了,被轉了,本來是一個學佛人,變成一個世間人,變成一個不學佛的樣子,還想說:我很方便,這就是先以欲鉤牽啊,後令入佛智做不到,他不知道什麼叫佛智,你要怎麼能令眾生入佛智,所以要明瞭什麼叫佛智,不要以欲鉤牽,鉤起來呀,自己也跟著栽到欲望裡面去了,那就麻煩了,所以說方便一定要會歸到真如實際上面來看,你所有說的,一定要教他了生死,要告訴他,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諸法皆如幻,要讓他知道,雖然暫時他不能接受,暫時還不明瞭,但是我們不能喪失了這個宗旨,喪失了這個應當講說的義務,所以剛好講到這是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所以方便一定要入真實,那麼故名正說,這才是如來出世的正說,就是要讓你了生死出三界,生死就是你執妄想為實有,就是生死,你們去想一想,看看是不是這個樣子,執妄想為實有,本來是假的,你一直在那裡想呀想,你做了夢,出來還在夢中裡面,醒來還在夢中,你說你有沒有顛倒,是大顛倒,所以要能夠這樣說法,才是正說,能夠這樣修行才叫做正行,你的命叫正命,你的思惟叫正思惟,你的所做啊叫正業,你得定啊在這裡安住啊,叫正定,你所體會到的叫正道,八正道,這才正,要與心性相應,不能與生滅相應,不與這個權乘權巧相應,因這都還是不了義法,我們這一段就這樣講到這裡。


我們看下面的第六小段,「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到這裡,所以呢,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真的是和盤托出,全部都透露出來了,涅槃經講:如來無有覆藏,無有積聚呀,連羅漢都無有積聚呀,不著一法,如來更是無有積聚,無有覆藏,把真實的告訴我們,可是呢,無量壽經講,信行者少,相信、肯去轉變的很少,所以才惡道不休,在這個世間輪迴不休,和盤托出,全部都拿出來了,所有的寶,都送給我們了,可是我們會懷疑,你會看,看看其它的宗派,高深的判教,高深的教理,觀門,重重無盡,這些觀法,想到我們沒有修這麼難的一個觀門,能成就嗎?你就懷疑啦,你就有疑惑啦,就這樣子念佛嗎?就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這樣念下去,真的行嗎?大家會有懷疑啊,那要把它給消除,所謂啊,疑能生苦,苦生疑,那你這疑要怎麼除斷呢,疑其實也是一個妄想,你可以用經教來瞭解,破疑、斷疑生信,也可以直接念佛,不必理會,不必理會,所以夏老居士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連根拔除,到此方知我是誰。你才知道你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所以常有人在懷疑,那大家的懷疑是什麼?就是放不下世間,不肯捨,不願意放,覺得蠻好的,覺得沒有不行啊,這就是懷疑,躊躇不前,佛性就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躊躇不前,認妄為真,放不下轉不過來,這就是疑,這一念疑心導致你輪迴,導致你生苦,產生出苦惱,就是這個疑。捨不得放、捨不得轉,那麼對道理不明白。這裡講一個老和尚教的,師父教的,你對於經教不懂的時候怎麼辦?他說他以前研教,不懂怎麼辦,一般的人會在那裡拼命鑽,翻翻這部,翻翻那部,翻翻這個,翻翻那個。他說他怎麼做,經本蓋起來不看,念佛,去拜佛拜懺,有業障,你解到了,縱然讓你看到別的書解出來還不是你的,你不是真正體會,這師父的真傳。他講的,講經中有講,不一定大家有機會聽到,我在這裡講給大家聽,真正是這樣子。「經」是佛清淨心流露出來的,不是我們的妄想分別造成的,你解義解不通,沒有會心,你在那裡用世間的思想分別,卻要硬解。佛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多諸巧見,巧是取巧,你虛妄心常取巧,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你要用這個心要來解經教,要來想要成佛很困難,不可能。所以跟大家說,你對經典不了解沒有關係,看一遍不了解也沒有關係,也許你講的比人家差,沒有關係,佛法不是要講給人家聽的,而且我們凡夫啊說實話,也沒有資格去講給人家聽,但還是要發心。你要講經研教,講給自己聽,自己要轉。廣欽老和尚講:「學經教、學講經,不是要講給人家聽的,要講給自己聽--反薰。」釋迦牟尼佛也講反薰。薰久了,你能講說,講久了薰久了,道力就會增長,所以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自己要受持,你看佛講的,讀誦要讀經,最起碼的事相上,讀經,常常讀,帶著一本經天天讀,讀熟了,你碰到境界,經典自然會提起來。你轉得過你的煩惱,你轉得過境界,就因為你有讀誦,也是受持,有機會為人演說,為大眾,或為個人或為小團體,乃至說得一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在經典上講,你要是能解說一四句偈的功德,或是一字或一句,勝過度一泗天下的眾生成阿羅漢,一泗天下眾生你看有多少,我們這個南贍部洲--地球,60億的人口,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這四洲一天下,這麼多的眾生,每一個都證阿羅漢,你講為人演說大乘經一四句偈、一句一字,功德超過於彼,所以要廣為人說,說要如法的說,自己要懂,一定要如法,說到不懂的地方,你就說我對於經教當然還不是了解得很透徹,你可以請教先學或是你可以參考祖師大德的,這樣子說就比較如法。祖師啊有修有證,所以呢,我們講的你對於經典的道理不明白,「經」剛剛才說到怎麼來的?清淨心顯露出來的,你要用世間的雜染心,亂了,心亂了,你要去看、看不懂,你再怎麼記,你不會用,你是讀死書,你這個叫被經轉,你經經不能互融,大乘經跟小乘經不能互融,這一部經跟那一部經不能互融,你就落在文字,落在這個知見上面,有一句話就不好聽啦,文字學人、知解宗徒,為什麼?就是你用雜染的心在那裡看經,所以你看不懂,去念佛、去拜佛、去求懺悔,或許我想多多少少,應該是,也不要說多少,肯定過去生都有譭謗正法,斷學般若,都有啊,無量劫來這些壞事情,大家都做過。所以現在遇到經典不能入,不能悟入,或是看不懂,沒耐心看,這都是過去生譭謗正法,或是你障礙人家聽聞佛法,有意無意的,或是自作,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看到人家譭謗正法還隨喜,罵得好,這個譭謗得好,這一念你看,就造成我們現在聽經不能悟入,讀經不能契入的一個緣由,所以老和尚師父才在講,他的經驗是這樣子的。他對於經典怎麼懂,就是這樣來的。去念佛、去拜佛,發懺悔心,我自己也是這個經驗,確實是這樣子。還有一個,我還求佛菩薩加持,你看哪一部經,哪一個祖師大德的註解,祖師都有成就,你祈求這一位祖師加持,這個就很有感應、很有效。你要是看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你看不懂,求龍樹菩薩加持。看彌勒菩薩的唯識看不懂,來拜託他,或是玄奘大師、或是窺基大師,看哪一位祖師他的註解不了解,你可以求佛力加持,你可以,當然你要先懺悔,先把垢障先消除,就像碗要盛甘露一樣,要先洗乾淨,裡面不要有雜質、髒東西,不然甘露盛下去盛到碗裡面,那也是變成毒藥,吃了也是會拉肚子,要先懺悔。懺悔然後再發願,發願祈求佛力加持,我自己呢想要了解,想要契入,想要證得,祈求祖師大德加持,你這樣子聽經你聽得懂,就像我們為什麼升座講經,我拜那個三拜,你們拜法拜那個三拜,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個也是祈求本師釋迦牟尼佛加持。真的是蓮池大師說:「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我們講經的人,也是要求佛力加持,懺悔自己的業障,希望佛力能加持,「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邇益含靈。要存這個心,所以我們在升座為什麼要有這個儀式,那儀式現在佛門裡面很少看到,這是師父教下來的,升座講經儀式啊很重要,大眾聽了、看到這個儀式,生恭敬心,講經的人在講,自己不會~祖師大德說的:妄逞己能,用自己啊狹小的胸臆,蠡測如來的清淨心。「蠡測」,就是我們講「管窺蠡測」,以管要窺天,以蠡要測海,小水瓢要去算大海的水,這個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念這個開經偈,為什麼要唱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是為了互利,希望大眾也能得佛加持。所以說來聽現場的確實不一樣,因為我們有這個儀式,別的道場有沒有,不曉得。我們道場有,這是從古流傳到現在,古來祖師大德升座也是這個儀式,當然他的場面會更隆重,鐘鼓會齊鳴,他這個升座鐘鼓齊鳴,就如同皇帝上殿,皇帝早朝鐘鼓會齊鳴。這個儀式是從哪來的?從這個武則天禮請賢首國師升座說法,那用最敬禮,皇帝早朝才有敲鐘鼓,可是她禮請賢首國師講華嚴,她也待之以禮,就是用最敬禮,對皇帝的禮,禮請賢首國師(法藏國師) – 華嚴宗第三代祖師,禮請他,後世就這樣流傳下來,那有一些地方因為流傳久會有一點點不一樣,但用心是相同的,都是生恭敬心,講者要有所本,本著什麼?本著釋迦牟尼佛,像我們這個前面的佛像,為什麼是講經法師坐在後面、他坐在前面?這代表是什麼?我們在佛後,依著佛所說,依著佛所說,不敢亂講,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看法來講,這個就不如法。所以這個表法都有它的意義,這個擺設,佛像的擺設,講台的這個講座,這個座高都有它的意義,讓大眾可以生恭敬心,講經的人不會去離開經典的主題,都是有提醒的作用。所以話又說回來,要明白經典,不要用你的煩惱心去看,真正念佛,念佛才能契入,修行才能契入經典,你要不修沒有辦法契入,任你啊三藏十二部都會背,也沒有辦法契入。就像有人問黃蘗禪師,他說為什麼是六祖得法,不是神秀大師?神秀大師五百人上座,講得三十二本經論,這麼多,真的是相當厲害。為什麼不傳法給他?只為不見性而已。黃蘗禪師回答:就是因為不見性。我們且不要看神秀大師,慧可大師--禪宗二祖,也是了不起人物,講經說法天女散花,那真的是天花亂墜。可是呢,心不安,去求見達摩大師斷臂求法,慧可大師確實講經也是相當厲害,講得再多你看契入不了,他那個講的確實比現代的人如法多了,你看還是不行,還是見不了性,沒有辦法契入,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將心,將心來看,把心拿來啊,他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回他一句:「與汝安心竟。」確實無心可安,無法可得,所以你要在經典上,所以我常講,你要在經典上你要解得什麼意思,沒有意思,經典是斷除你妄想的,斷除雜念用的,要將妄習從心洗。黃老居士講(黃念 祖老 居士):所謂「捨智如愚始大通。」不要用世智辯聰,用你的知見、知解,你要把它捨掉,萬緣放下,你才真正能夠通達經藏。不要說經藏能通,律藏也能通,論藏也能通,這是一個道理,是現代人說的一個系統,不是兩樣的,用清淨心去修行、去解經,不要用煩惱心。所以世尊和盤托出,為什麼我們不能信,也是回到剛剛的主題,就是你用煩惱心,你看到人家學了很多,你看又學這個又學那個,現在還有學其它外文的,什麼藏文、巴利文,還有什麼日文,實際上無論什麼文,講的道理都是一樣。在傳到那個地方去,有些經典中國確實沒有,沒有也沒有關係,你知道那麼多幹什麼,真正放下了,心通了見性了,才是重點啊。所以不要看到人家,你看又學這一部又學那一部的,大乘也學小乘也學,還要學到巴利文去,學到藏文去,學這些是你開悟見性以後再學,這才叫利益眾生,在幫助眾生。佛說:「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自己都還沒有成就,就想說我要來幫助眾生,我要來看很多書,想要來弘法,發這個願是相當殊勝的。但是你要想到我能先以欲鉤牽,你能不能令眾生入佛智,這個很重要,後令入佛智。你不要把他的欲望鉤起來了,完了,熾盛了,不得了了,放不下了,那這個就不是方便。這世尊和盤托出,你不能相信,不能諦信,不能萬緣放下來修行,都是因為夾雜著世間的見解。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真誠,毫無保留,沒有一絲毫的我們現在講的慳吝,不肯傳授與我們,全部都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不相信,我們上一次講到「信願行」,大家還記得信是什麼?放下自己的成見,你才叫信,放下你的我執啊,放下你的看法、想法,這個才叫信。不要站在我的立場來看,我的看法來看,你要是站在這樣子來看啊,這個信不是真。所以信,不是只有我相信佛說的,單純這樣子的信,這信得淺。我們要信得深,信得深入,這個才能夠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和盤托出,全部都告訴我們,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你們沒辦法修,沒有關係,念佛,老實念,一心念。善導大師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又說,這個,有人讚歎這部經,是如來唯一真傳,大家能不能體會,還是華嚴是真傳,法華是真傳。是真傳但是大家受用不到,這部經確實是真傳,也受用得到,那就不一樣囉。華嚴二乘絕分,不要說凡夫啦,二乘都絕分,舍利弗,目犍連,講現代話一點,沒有參加華嚴法會的資格,沒有參加華嚴經的資格,華嚴經要法身大士,法華呢是小智已出啊,沒有善根的人不行啊,沒有大乘善根的人不行,這部經無論是大乘,無論你的根器是小乘,念佛都能得度,那,往生論說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有人會錯解啊,印光大師有作回答,二乘種不生是說,你的二乘心不捨,到那裡不捨,你學了佛,念了淨土的經典,當然就已經算是大乘心了,就已經算信入,你才肯念,你要是不肯念,不肯念佛,不肯受持,那就算是二乘,或是凡外啊,凡夫外道。女人呢,是說極樂世界無有女相。不是說,這裡的女眾不能往生,沒有這回事。連畜生都可以往生,何況是這個人道,何況是女眾。佛法平等,所以,印光大師在這一段有作回應,有作解釋。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不是一般人解成的那個樣子,解錯了,是說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國無女人,所以,到那裡,就自然轉成男身。其實,這也是方便說啦,若就真實層面來看,沒有所謂男女的問題,那還要求什麼平等不平等,一性,同一真性。你就是因為動念才妄有男女相。男女是對待相啊。它動念才有,到極樂世界是正念,不動念,是一心,沒有男女相。到那裡是這個樣子。所以,不要,有人譭謗淨土,他就說你看到那裡啊,還要接受阿彌陀佛給她變性。我看他這個問題大了,很嚴重啊,不是這樣子,你錯解,誤會了,佛不用幫你變性。佛告訴你,你本來本性跟佛一樣,你現在迷惑了,變成凡夫,有男有女。他告訴你,真如實性是怎麼樣子。所以,不要這樣子謗佛,什麼佛幫你變性,什麼男女不平等,沒有。有人說啊,你看你們佛門,每次繞佛怎麼男眾都走在前面,女眾都走在後面,男眾先,女眾後,為什麼不能一起啊。好啊,我要讓女眾先,男眾這樣跟我講怎麼辦?男眾也說為什麼每次都女眾先?男眾一定要在後面。那這是顛倒啊,顛倒想啊。不必這樣去計較分別,這只是一個先後次序啊。這是分別,分別心重啊。才會這樣子看,這樣子去作思惟。那麼,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所有眾生都依淨土法門而得度脫。你們在其它的經典也會看到。某某經是很殊勝的,是末世第一經典,對不對?有看過。那,為什麼我們在這裡講無量壽經是第一呢?這第一啊,你要看契機與不契機。楞嚴經也講啊,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要修耳根圓通,對嗎?有說啊。又說,法華經普門品,是故娑婆世界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有沒有讀過?有啊。在大莊嚴經裡面,又說觀世音菩薩威神力超越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啊。完蛋了,到底要怎麼辦啊?所以呢,師父教大家不要亂看啊。當然,這些東西不是亂,是你對於實相不明白,他有告訴我,你對實相明白了,你去看,沒有問題。你能通達,能會通。對實相不明白,那不行,這是私下告訴我的。你去看,門門都不通,門門都不入。真的啊,確實是這樣,有人也來問我,我師兄來問我,他說,他就引大莊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威神力超越十方諸佛,你為什麼念阿彌陀佛?我只回他一句,我說緣熟不熟啊,緣熟,有緣就有力,這華嚴宗講的,無緣則無力,沒有力量。緣熟,當然觀世音菩薩對你的加持自然超越十方諸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他一聽,對啊,講得通啊。這個能夠會通。你要是跟觀世音菩薩有緣,歡迎你念觀世音菩薩。其它的經典也有它的修行方式,那是講說,在末世有一類或是有某一類的人適合,某一類眾生適合。佛在大集經講末法億億人修行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你看,你要聽總說啊,所以,為什麼要判教。教有頓漸,有權實,頓教,漸教。頓是頓超,漸就是漸次,權教就是方便,實教是真實教,能契入實相。那,這部經,又方便又能契入實相;當然是選這個啦。其它的雖然能契入實相,也契合根器,但,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修,楞嚴經,我們要來看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啊。二十五圓通,確實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啊。道理上是這樣子,沒有錯,那你會得嗎?你能契入嗎?你能了眼入、耳入、鼻入、身入,眼耳鼻舌身意啊,即如來藏,四科七大,四科,地水火風啊。七大,這七大,四科就是陰入處界啊,六根,六塵,六識。就是陰入處界,然後,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科。你能了嗎?能了,可以,契合你啊。很好啊,很殊勝。你要是了不得,會不得,老實念佛。真正有成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啊。用一句佛號把你的散亂給伏住,給攝住,一樣是圓通啊,一樣是從耳門入圓照三昧啊,它這個二十五圓通,悟了之後,還要起修,還要起修,還要修行,不是一悟就成就了。那,念佛法門呢,念佛帶業往生,佛菩薩給你作保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力加持你,所以呢,不必擔心,真的是,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啊,不用繞路子啊,不用拐彎啊,一超直入如來地,真的是這樣子,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眾生因此得度,乃稱性中。你看,都是談稱性,華嚴、法華,稱性。登峰造極之談,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參這善知識在別峰,須彌,其它法門如同須彌山,須彌翻作中文叫妙高山,那麼,這個法門呢,別於其它的山峰,叫別峰,德雲比丘在別峰行念佛三昧,那,這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再來接著講,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