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儒家混入佛門的緣起

於唐末宋初。從南北朝至宋初,儒家全入於睡眠狀態,社會聰秀青年,都歸向佛宗,於是佛教在盛唐時期,成為國中唯一學術大宗。

及至宋初新儒學興起,一面襲取佛教禪宗思想,一面又竭力排斥佛教,以恢復儒家於社會學術地位,承繼孔孟學術的正統,迫使佛教不得不退避山林。

於是明教高僧等為使佛教留存社會,適應大環境,因此倡導儒釋融和,以緩和儒釋衝突。

迨至明代中世後,蓮池、紫柏、憨山、蕅益諸大師相繼出世倡導,遂使儒釋融和成為一種新發展趨勢。

這不僅對當時佛教界有重大改變,即對日後三百年中國佛教有重大影響。

降至今日,在佛教研究方面,仍未能越出此一範圍,讓世人都以為佛法與儒家不脫關係,即使現在不再是古代,非以儒家為主的教育系統,但佛教仍受著儒佛不離的觀念混濫禍害。

甚至蕅益大師為調和儒釋,乃著「四書解」、「易經禪解」。

明代佛教,雖出現融和儒釋的思想,但儒家極端分子,仍不忘排斥佛教。最顯著者,則有胡敬齋的「居業錄」,詹陵的「異端弁正」,羅整庵的「困知記」,以及曹端的「夜行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