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末)
沙門基撰
第六釋經本文者。古遵法師云。二十八品
分為二文。初之一品明如來起化由序。餘
二十七品辨其正化。序品陳其始由。正化
明其利益。迄至經末皆有益故。吉藏師云。
初一品名序分。次十五品半名正宗。至分
別功德品初格量頌末以來。明乘權.乘實.
身權.身實為正宗故。鶖子三請明乘權.實。
彌勒三請明身權.實。彼頌第二長行聞此壽
量信解功德無有限量。及下十一品名流
通分。淨法師云初一品名序分。次十九品名
正宗。神力品下有八品名流通。雖有此判
不釋其所由也。今為二解。初一品名序分。
次八品名正宗。正說一乘授三根記。根本
所為皆已獲益。化彼二乘出濁水故。此經
下云。今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
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又提婆達多品。智積菩薩白多寶佛可還
本土。故知事了方始請還。明知說一乘處。
正是經宗。若不說一乘但獲益處皆正宗
者。普賢品中無量菩薩得陀羅尼。三千世
界微塵數菩薩行普賢道亦是不說一乘。
而獲益故。皆應正宗。若爾即古遵師乃為
指南。又事既未了。如何智積中路請還。或
并法師品半八品半為正宗。以法師品初。
授餘現座凡聖見聞隨喜者。當菩提記故。持
品雖授現座比丘尼記。因請持經佛便與
記。仍言前已總與記訖。更不說一乘。故
非正宗。餘十九品總名流通。讚證受命付
令行故。或初序分如前無別。從方便品下
至持品合十二品。明一乘境。安樂行品.從
地涌出品此之二。品明一乘行。如來壽量品
下至常不輕品。合此五品說一乘果。說境
令知乘之權實。勸應捨權而取於實。聲
聞悟此遂便得記。說行令知因之是非。勸
應學是而除於非。學者由斯。從地涌出。說
果令知身之真.化。證之果因。勸識於化
求證於真。漸獲因.果二位勝德。菩薩知此
遂便道證。具顯果.因所成勝德。神力品下皆
名流通。示相付囑。稟命行故。此等所由皆
至下釋。論說序品有七種成就。成就者
具足圓滿之義。欲明序中具足七義。七義
圓滿餘經無故。一序分成就。始述通由具
圓滿故。山城圓滿表勝餘故偏得序名。實
七皆序。二眾成就。與大比丘眾下是。一數.二
行.三攝功德.四威儀如法住圓滿勝餘經
故。三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為諸菩薩說大
乘經下是。先說無量義經具十七名勝餘
經故。四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佛說此
經已結跏趺坐下是。依止定.器.眾生世間。
此三種法餘經無故。五依止說因成就。爾時
佛放眉間光下是。見能照.照境.所照等事
生希有心。餘經無故。六大眾生現前欲聞法
成就。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下是。雖問一人
多人欲聞生希有心。餘經無故。七文殊師利
答成就。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果相。成就
十種事如現在前。是故能答。餘經無故。七
中分二。初二通序。後五別序。通序有五。一
總顯已聞。二說教時。三說教主。四所化處。
五所被機。此入眾成。序成但四。如是我聞
即為初也。為令生信顯已聞故。論本但
說序二成就。一者城二者山。此二處勝與餘
經別。所以偏說聞時及佛不異餘經。雖經
具有不別標勝
如是我聞等。以三門分別。一說之所由。二
立之所以。三正釋其文。說所由者。如大術
等經說其本緣。佛臨涅槃時。佛命有疑當
問時。優婆離.阿[少/兔]樓馱教阿難請問四事。
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二依何
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四一切經首當
置何言。佛教之云。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
叉為汝大師。依戒而行。依四念處住安
處其心。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檀默然故
不應打罵。但默擯故。一切經首當置如是
我聞等言。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廣述所
由皆如經說。立之所以者。為令眾生生信
順故。智度論云。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
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入法
之初基智為究竟之玄術。信則所言之理
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
順從。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於此信
中略為十釋。一趣極果之初因。依仁王等
經趣聖位之初因。故四十心以信為首。最
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大
菩提心以善根為自體。以善友為緣。以
不退屈而為策發。善根即信.精進.念.定.
慧。故攝大乘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
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二入諦理之基漸。
諸論皆說將入聖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
故萬善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
伏。因此經初創令生信。三通妙真之證淨。
能越惡道離賤貧因。故入聖已證四不壞
信。信三寶故能越惡道。由信戒故離賤貧
因。故論亦說有信現觀。四荷至德之喜依。
毘婆沙說信者食法味之嘉手。學佛法者
如大龍象。以信為手以捨為牙。以念為
頸以慧為頭。於其兩肩擔集善法。象所
飲噉以鼻為手。故學佛法者最初生信。五
聖七財之元胎。法財初故學者大商元規法
寶。教獲聖財故初生信。顯揚論云。七聖財
者。謂信.戒.聞.捨.慧.慚.愧。信即
一焉。六善本因之淑路。善法本故。瑜伽論
云入諸善法欲為根本。作意所生.觸所集起
受所引攝定為增上。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
離為後邊。欲為本者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數
警覺故。觸所集起和心心所對勝緣故。受
所引攝領在心故。定為增上心微寂故。慧
為最勝擇善惡故。解脫為堅固息纏縛
故。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信既為欲依故
最初令起。七啟機門之勝手。接教手故。俱
舍論云拔眾生出生死泥。又後陳正宗為
佛教手。序令生信為眾生手。兩手相接出
淤泥故。又智度論云。如人有手至於寶山
隨意所取。若其無手則空無所得。有信心
人入佛寶山得諸道果。若無信心雖解文
義。空無所獲。八湛心水之清珠。令心淨
故。成唯識云信如水珠能清濁水。能治不
信性渾濁故。九建名道之良資。宣尼云兵.
食.信三。信不可棄。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
立。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人而無信不
知其可。十穎衷誠之佳傅。春秋言。苟有
明信。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可薦鬼
神可羞公王。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此中
十義初八依真後二依俗故經首置如是。經
義親從佛聞離增減失。為令眾生起信樂
心順修學故。正釋其文者。佛地論說。如
是之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
如是富貴如毘沙門。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
佛所說。定無有異。定為利樂方便之因。
或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二依教誨。
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此中如是。
遠則佛之教誨。近則傳法者之教誨也。或告
時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三依問答。謂有
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
聞。四依許可。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
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謂結集時諸菩薩
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
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或信可
言。是事如是。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
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由四義故經初
皆置如是我聞。真諦三藏云。微細律明。
阿難昇座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好。下
座之時還復本形。勘集藏傳亦作是說。眾
生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三疑彼
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今顯如是所說
之法我昔侍佛親所曾聞。非佛更起.他方
佛至.轉身成佛。為除此疑故經初言如
是我聞。結集之緣如藏章說。注法華云。如
是者感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
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
為應。傳經者欲顯名教出於感應故。建
言如是。注無量義云。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寶公云。以離五謗
名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經離執有增
益謗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第
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第
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第
五句。如是此經離執非非有非非無戲論
謗。光宅云。如是。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作呼
轍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義。是佛所說
故言如是。長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
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
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為
如而說故稱為是。三就僧。以阿難聞望佛
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永離過非故稱
為是。由此同說。稱理無謬。所傳不異故
經可信。以上合有一十五釋
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
親從佛聞。故名我聞。非謂我者定屬一人。
我謂諸蘊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執
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
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世
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今傳法者隨
順世間指自稱我。不同前二。即是無我之
大我也。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不稱
無我乃言我聞。答。有四義。一言說易故。若
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說誰。二順世間
故。三除無我怖故。言無我者為誰修學。
四有自他.染淨.因果.事業等故。所以稱我
問。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答。有三
義。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語不乖俗。理
雖顯妙言不乖麤。欲顯真諦不離俗故。
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集法傳云。有三阿
難。一阿難陀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
陀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云喜海。
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名別。由是阿難。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
於三藏教總持自在。若稱名字雖順正理。
無於諸法得自在義。由斯稱我不道。阿
難。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我聞。此將
為親證。若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
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聞。破他疑網
故不稱字。但言我聞。聞謂耳根發識聽受
所說。今廢耳別就我總稱故云我聞。雖
依大乘根.識.心所對境和合方名為聞。然
根五義勝於識等。故根名聞。根五義者。所
謂依.發.屬.助.如根。如根者如根明昧識
亦明昧。若但聞聲可唯在耳。既緣名.義便
在意中。故瑜伽言。聞謂比量。耳根名聞者。
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聞故。以二為門
熏習在總。因聞所成總名為聞。廢別耳.
意總名我聞。問。慶喜于時親亦見覺知佛
所說。何故但言我聞不言我見等。答。有三
義。一欲證深理要先聞法。名等詮義非色
等故。二此界以聲而為佛事。聲為所依名
等有故。三希證菩提要聞熏習。由聞熏習
成出世故。由斯經首不說見.覺.知唯說
我聞。據實于時亦見佛說。諸餘佛土以光
明等而為佛事。可言見等。於此義中應
生分別。問。為佛說法言我能聞。為佛不
說言我聞耶。答。有二解。一者龍軍等言。
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
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
相生。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
強緣名為佛說。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
我聞。以為體性。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
識上。直.非直說聚集顯現。以為體性。彼自
難云。若爾云何菩薩能說。彼論初言。薄伽梵
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
說攝大乘品。故為此難。論復自答。彼增上
生故作是說。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於夢
中得論咒等故。經亦言。始從成道終至涅
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齒指子生
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
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
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
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
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
明顯現。故名我聞。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
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
緣故。由此經說。我所說法如手中葉。未所
說法如林中葉。如末尼.天鼓無思而作事
故。此中二解隨彼兩文。綺互解釋。應知。
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謂如
是法。我從佛聞。非他展轉顯示。聞者有所
堪能。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非如
愚夫無所堪能。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
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
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
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滅。是故聞者應
正聞已。如理思惟當懃修學
經。一時。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此有二
義。一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聽事訖總名一
時。二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言
一時。機感.應化時無別故。初就剎那相續
無斷說.聽究竟假名一時。此有二解。一者
道理時。說.聽二徒雖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
生滅。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即以
所酬假名過去。即以所引假名未來。對
此二種說為現在。此過未世並於現在法
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
相續。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非一
生滅之一時也。二者唯識時。說.聽二徒識
心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
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
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
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
法界.法處所攝。此言一時。一則不定約剎
那。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時六
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
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
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一
時。不定約剎那等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
說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
於一剎那猶未能解。故非剎那。亦不定
約相續者。由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
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
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會聽者根
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
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
竟名為一時。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
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
遠.晝夜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
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
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
故。亦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
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
近.遠各不同故。經擬三乘凡聖同聞。故不
別說成道已後若干年歲。然諸經中有說相
續者。此經下云。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
即其事也。有說四時者。涅槃經言二月十
五日。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即涅槃云於
其晨朝嚼楊枝時。金剛般若。云飯食訖收
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日正午時。上生經
云於初夜分舉身放光。遺教經云於其中
夜寂然無聲。有說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十地經云。第二七日於他化自在天王宮摩
尼寶藏殿內說華嚴經。又法華經云。三七日
中思惟是已。趣波羅奈轉四諦輪。又無量
義此經等云。我成道來四十餘年等。雖有
是說。隨一方域化土眾生聞見結集。且作
是言。仍非初總題說法時。是故俱應總說
一時。問。處中有淨.穢。隨機定說處時中凡
聖殊。何容不別說。答。說處標淨.穢。淨.穢
可定知。說時有短.長。聖.凡不可准。一會
機宜有利有鈍。長時短時如何定准。故處
可定說。而時但總言一時
經。佛。贊曰。第三說教主也。梵云佛陀此
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覺者。覺有三義。
一自覺。勝凡夫凡夫不自覺故。二覺他。
勝二乘彼不覺他故。三覺行圓滿。勝諸菩
薩。菩薩雖復修於二覺行未滿故。佛地論
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
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
佛。一切智者。能自開智。如睡夢覺智。觀於
空智.理智.真智.無分別智。如所有也。總相
而言。斷煩惱障得。一切種智者。覺有情
智。如蓮花開智。觀於有智.事智.俗智.後
所得智。盡所有也。總相而言。斷所知障得。
准諸經梵本皆稱本師名薄伽梵。佛教安
置以此一言含諸德故。翻譯之主。意存省.
略隨方生善故稱佛名。問此三身中何身
所攝。答准處准機。應聲聞而為化佛。准
文准器。教菩薩而即報身。感者根品不
同。應現故通報.化。王城.鷲嶺。劫盡火燒。鶖
子聞經。即化佛也。我土安隱。壽量長遠文
殊在中。即報身也。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
者。推功歸本即法身也。所以。稱讚大乘功
德經住法界藏。明法身說。佛地經等住寶
華王十八圓滿。乃報身說。此經王城跡即
化佛說。據理而言。實通三佛。應物現身非
定一故。楞伽經中說三佛身說法各別。皆說
法故。由此劬師羅長者。睹三尺以發心。五
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無邊身之菩薩
窮上界而有餘。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
無盡。今顯主尊教隨定勝。初標教主令生
喜心
經。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贊曰。第四所化
處也。遊化.居止目之為住。住者居止遊化
安處之義。居止在山遊化在城中。佛依
此中遊化安處。古人因此解聖.天.梵.佛等
住。住名雖同義意全別。語邃義幽之處曾
不屬心。名同理別之文虛張援據。此為未
可也。梵云矩奢揭羅補羅城。唐言上茅城。
摩揭陀國之正中。古先君王所都之處。多出
勝上吉祥茅草。因以為名。崇山四周以為外
郭。西通狹徑北闢山門。東西長南北狹周
一百五十餘里。內宮子城周四十里。羯尼迦
樹遍諸道路。華含殊馥色爛黃金。暮春之
月林皆金色。宮城北門外有窣堵波。是提婆
達多與未生怨王共為親友。放護財醉象
欲害如來。如來指端出五師子。醉象騧伏之
處。次此東北有窣堵波。是舍利子逢馬勝
比丘得初果處。次此正北不遠有大深坑。
是室利鞠多此云勝密。火坑.毒飯欲害佛
處。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
山。唐言鷲峰亦謂鷲臺。接北山之陽孤標
特起。既栖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
淡分色。佛成道後向五十年。多居此山廣
說妙法。舊云耆闍崛山。乃云靈鷲山。鷲鳥
於此食人屍。名靈鷲山訛而略也。頻婆娑
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岑峰
跨谷陵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
路有二窣堵波。一謂下乘。即王至此徒行
以進。二謂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
頂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埵有[專*瓦]精舍。高
廣奇製東闢其戶。如來在世多居說法。今
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精舍東有長
石。佛經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周三
十餘步。是天授遙擲擊佛傷足出血者也。
其南岸下有窣堵波。佛說法華經處。山城
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園。園東有窣堵
波。未生怨王分得舍利建之供養。竹林園
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
室。是大迦葉波結集法藏之處。竹林園北二
百餘步至迦蘭陀池。池西北二三里餘。至曷
羅闍結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壞無復遺
堵。內城雖毀基趾猶存。周二十餘里面有一
門。初頻婆娑羅王都在上茅宮城。編戶之家
頻遭火害。一家縱逸四鄰罹災。不安其居
眾庶嗟怨。王曰。我以不德人庶遭患。修何
德業可以攘之。群臣白言。大王德化黎庶
不謹。請制嚴科以懲後犯。若更有犯遷之
寒林。寒林者棄尸之所。俗謂不祥之地人
絕遊往。便同棄尸彼既恥居。當自攝謹。王
遂其言以施嚴令。乃先宮內自失火害。王
曰。我其遷矣。乃命太子監攝留事自遷寒
林。吠舍釐王聞住於野。集軍來伐。邊候奏
聞。王遂建城而居。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
舍城焉。有云至未生怨嗣位已後方築此
城。乃更為高厚非新築也。至無憂王遷都
波吒釐。以王舍城施婆羅門。故今城中無
復凡庶。唯婆羅門。咸千家矣。古人有說。
山城為王舍城。有九億家。或云置千王於
此。皆謬也。王都既在王舍。佛住鷲峰。城.
山兩處雙彰自.他二化俱說利緇.素故。論
云序分成就者。此法門示現二種義成就。一
者一切法門中最勝故。如王舍城勝餘一切
城舍故。城乃摩揭陀國之正中。人王之所都
處。表一乘乃三乘之中道。法王之所住境城
既勝餘城故。經勝餘經故也。二者示現自
在功德成就故。如耆闍崛山勝餘諸山。顯
此法勝故。俱蘇摩城既是山城。近於王舍
乃有多山。此山獨勝高而顯故。表法高顯
出過二乘。自在巍巍功德滿故。或如城勝
餘城無麗物而不出。法勝餘法無嘉德而
不具。山勝餘山為好鳥之所栖止。法勝
餘法為上人之所止遊故。復云妙喻通
教.理。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理高如山出
二乘故。所以此經在王城居鷲嶺有所
表矣。般若通貫五門。舍衛豐其四德。故多
居彼不依餘處。金生麗水東俗所傳。提河
有金西土咸悉。生死如河流不竭故。涅槃
如金可寶重故。既河中而有金。表生死中
而有圓寂。故於阿利羅拔提河邊說涅槃
也。各有所表由來遠矣。古說。此經合居四
處。初在靈山。二塔涌空中。三佛集淨土。
四囑累品中分身佛還後居穢土。今解處三
說唯在二。處有三者。無復還穢。囑累居後
分身方還。迄至經終皆唯淨土。復還變穢
說經便訖。淨.穢唯二。一初在靈山穢土。二
分身佛將集佛便變淨。并塔涌空。處有三
也。說唯在二。初在地上靈山創會。為二乘
等宣暢一乘。後塔涌空分身佛集。釋迦與
多寶同座勸信此經。迄至經末佛令各
還。說經事訖佛方居地。以後更不說法華。
故知說處但唯有二。今標創會故說山城。
住標化處。佛說化身。欲令三乘欣樂同故。
顯佛悲深。乘.身俱妙。能於穢處而施化故。
若標報佛及顯淨土。恐二乘眾疑非已分
不能修故。由此但顯穢處.化身
經。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贊曰。七成就中。
自下第二眾成就也。眾成就以五門解釋。一
顯來意。二彰權實。三定多小。四明次第。五
依論解。來意有五。一為證信。標聽眾者
助成慶喜。聞法可信。眾疑有三。一疑慶喜
自談。二疑從他傳聞。三疑餘人所說。今顯
同聞證經可信。智度論云。說時.方.人令生
信故。二為顯德。如天帝釋諸天圍繞.大梵
天王梵眾圍繞等。今顯法王諸聖圍繞。三為
啟請。利物之方必應所欲次第宣唱。先因
後果。身是果體行是因性。乘為所學。方便
品下鶖子三請為乘權實。故顯令捨權就
實之境。安樂行品文殊固請。正明捨權就實
之行。壽量品中彌勒三請。為身權實。故顯
捨權就實之果。因緣之經令除法慢。若
不因請企意難生。故聲聞請境一乘正逗
彼根悟。菩薩請行及果。讚證.因亦利之。
四為當機。退菩提心者三根領悟。三周說一
乘。菩薩領悟說壽量等。隨類獲益。聲聞
凡夫遠塵離垢發菩提心。彼聖者類迴向大
乘。菩薩凡夫疑網皆遣證真達聖。聖者菩薩
得無生法忍等當得菩提。故為三機說斯
妙法。五為引攝。當時眾集。為引當時餘生
發心。經具陳者。為引今時眾生發意。若無
勝侶淨信不生。佛地論云列菩薩者輔翼
圓滿。天龍等者眷屬圓滿。淨土尚然何況穢
剎。上來五義並為來意。二者彰權實。如
佛地論一處化佛。淨.穢土中聲聞等實。菩薩
為權。報土之中菩薩為實聲聞等權。今此化.
報俱有。隨應兩實二權。初列靈山化佛。菩
薩在中為權。眾生見於劫盡淨土常安。壽
量無邊。報身報土聲聞等眾非實。況多寶.分
身悉為化現。准知報.化.權.實理彰。論中既
說有化聲聞。滿慈等是。自餘化眾多寶.分
身等也。三定多少者。初有十五眾。一高名
大德眾。二無名大德眾。三尊重諸尼眾。四內
眷諸尼眾。五聖德難思眾。六帝釋諸天眾。七
三光四王眾。八二自在眾。九色界諸天眾。十
龍眾。十一緊那羅眾。十二乾闥婆王眾。十三
阿修羅眾。十四迦樓羅眾。十五人王眾
復有六眾。一多寶。二分身。三龍宮。四涌出。
五妙音。六普賢。此眾二徒。聞法證法.行法
持法。說法護法有差別故。此中有六門
異。一三乘無獨覺。獨覺多分出無佛世。教
雖被彼時無果成。故不在會。仁王經中即
具有之。下文亦陳有求彼者。二三界無無
色界。光照有緣可來聞法。彼界光所不
及。機亦不熟所以不來。仁王亦有。三五趣
無地獄。光雖照彼無緣不來。來有二義。
一光照二有緣。地獄光臨無緣不至。無色
並闕。所以不來。一乘進習必假容豫之身。
地獄苦逼無暇可習。陀羅尼經本息眾苦
威力所致。地獄亦來。此經進善彼無容暇。
故彼不來。所以光照者令見生厭故。令
彼見光發心苦息故。四四眾無優婆塞優
婆夷。下威儀成就中具列。初文略故。五八
部無夜叉及摩[目*侯]羅伽。下亦具有。六二王
無轉輪聖王。唯有小王。下亦具有。此後三
無。下明所依威儀成就中。一切具列。四
明次第者。初眾分四。一聲聞眾。二菩薩眾。
三八部眾。四諸王眾。或內護。外護為次。內
護中聲聞.菩薩為次。聲聞中僧.尼為次。僧
中有名.無名為次。尼中尊重.眷屬為次。外
護中八部。人王為次。八部中天.非天為次。
天中地居.空居為次。地居中帝.臣為次。空
居中非禪主.禪主為次。後眾次第者。證法
眾.開塔眾.經利廣大眾.持法無邊眾.他方行
法眾.他方勸持眾。初眾之中聲聞居先菩薩
居後者。佛地論雖釋。今為四解。一形相不
同。聲聞出家形同諸佛。菩薩不爾。二處有
近遠。聲聞近佛菩薩遠之。三戒德有殊。聲
聞出家持出家戒。菩薩不爾隨類化生故。
四欲令菩薩於聲聞所捨憍慢故。然華嚴
經.羅摩伽經.炬樓王經.和休經.大五濁經。
先列菩薩後列聲聞。以德大小明先後故
五依論釋解眾成就中。有四。一數.二
行.三攝功德.四威儀如法住。數成就者。謂大
眾無數故。總談無數。論各別標。謂萬二千人
等。行成就中有四。一諸聲聞修小乘行依
乞食等自活。以比丘等為名。二菩薩修大
乘行求覺利有情。以菩提薩埵為目。三菩
薩以神通力隨時示現。能修行大乘。如跋
陀婆羅等十六人。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由
不定故。而能示現優婆塞等四眾之形說為
菩薩。四出家人威儀一定不同菩薩。由此
定故說為比丘。攝功德成就者。十六句歎
聲聞德。十三句歎菩薩德等是。然本論中
不別標牒文義顯故。威儀如法住成就者。爾
時世尊四眾圍繞等是。明其四眾繞佛威儀
恭敬聽法而住相故。雖各禮佛亦是威儀
非聽法相。故此不說。十五眾中合為三類。
菩薩.聲聞具四成就。其有學.無學.及比丘
尼具三成就。不歎德故。餘天等具二無行
無德。論說眾成中。合有四成就。不言一
一皆具四種。然經明眾成中有二段。初別
明十五眾。後明威儀。初中復二。初別列眾。
後明禮佛各各退坐。十五眾中分二。初明
內護眾。後明外護眾。內護眾有二。初明聲
聞。後明菩薩。聲聞有二。初明比丘後明尼
眾。比丘中有二。初有名高德。後無名大德。
初中有三。一標類舉數。二歎德。三列名。
此初也。有二成就。一數二行。與者兼.并.
共.及之義。龍樹釋言。一處.一時.一心.一戒.
一見.一道.同一解脫道是名為共。大比
丘者。智度論云。三義解大。諸眾中最大。大
障礙斷。大人恭敬。真諦三釋。一勝大。學.無
學人中勝。二體大。功德智慧極高廣。三數大。
萬二千人。今合為六。一數大。二離大大障斷
故。三位大大阿羅漢故。四德大如經所說
故。五名大名稱遠聞故。六識大大人大眾
所知識故。梵云苾芻訛云比丘。由具五
義所以不翻。一曰怖魔初出家時魔宮動
故。二言乞士既出家已乞食目活故。三名
淨持戒漸入僧數應持戒故。四云淨命既
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不依於貪
邪活命故。五曰破惡漸依聖道滅煩惱
故。眾者僧也。理.事二和得眾名也。三人
已上得僧名故
經。皆是阿羅漢(至)心得自在。贊曰。此歎德
也經有六句。新翻及舊論中有十六句云。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
在。論云心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論云
善得心慧解脫如調慧馬。論云心善調伏
亦如大龍。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論云善得
正智心解脫至心自在。第一究竟。論有三
釋。一上上起門。二總別相門。三攝取事門
上上起門者。由上句故下句得起。或由下
句上句方起。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論以
第二句釋初句云。諸漏已盡故名阿羅漢
即是論言應已永害煩惱賊故名阿羅漢
漏以五門分別。一釋總名。諸論皆云煩
惱現行令心連注。流散不絕名之為漏。如
漏器漏舍深可厭惡。損污處廣。毀責過失
立以漏名。此唯現行。無復煩惱是種子故。
據實通種。二列名。漏有三種。一欲漏。二有
漏。三無明漏。三出體。欲界見道四十煩惱。
四諦一一皆具十故。并修道六謂貪.瞋.慢.
無明.身見.邊見。此中除五無明餘四十一
根本煩惱。并忿.恨等二十隨惑並名欲漏。
色無色界以無瞋故。各四十一。於中各除
五癡。合七十二根本煩惱。并色界諂.誑.及
二界憍。合此四小隨惑.十六大隨煩惱說名
有漏。三界合有十五無明名無明漏。四離
合癈立。欲唯散地唯有漏地。通五趣地。
具四生地。不善.有覆無記二性惑地。所以
獨立為一欲漏。上界俱定。通無漏地。一趣。
一生。一性煩惱。由此合立為一有漏。無明
力增通相應.不共為前二所依。以具十一
殊勝事故離諸惑立。五得名所從雖知三
界一切煩惱應皆名有漏。漏於三有有之
漏故。下界煩惱多緣欲起。從勝為名。說為
欲漏。上界諸惑更無別勝。得其本名名為
有漏。無明不以餘法為名。彰自行相名
無明漏。此漏非一故名為諸。然依瑜伽更
有別釋。繁故且止以第四句釋第二句云。
得真自在故名諸漏已盡。由證真無為漏
盡自在故名諸漏盡。以第二第三句釋第
四句云。以盡無煩惱故名得真自在。盡
者諸漏已盡。無煩惱者無復煩惱。由現種
惑無故得真自在。亦有本言。以無煩惱故
名得真自在。而無盡字。唯第三句釋第四
句。又以第五第六句釋第四句云。以善得
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名得真自在。以離
定障名心解脫。離性障故名慧解脫。又離
無明.貪愛等體名慧解脫。彼相應心得離縛
故名心解脫。由離此二證獲無為得真
自在。以第二句釋第三句云。以遠離能
見.所見故名無復煩惱。煩惱體唯取種子。
遠能見者離相應縛。離所見者離所緣縛。
以離現行諸漏二縛故名無復煩惱。或復
單釋。能見者執我心。所見者所執我。由無
能執我見心故。所執我相當情不現。名離
二見。前諸漏盡是總無煩惱。此無煩惱是別
無我見。我見為本諸漏生故。故不相違。
以第五第六句釋第七句云。以善得心.慧
解脫故名心善調伏。故如良馬其性調順。
以第九第十兩句釋第八句云。亦如大龍
者。行諸惡道如平坦路。無所拘礙。應行
者已行應到處已到。故新經云。已作所作
已辦所辦。故如大龍。由已作道諦已辦滅
諦。所以如龍。如龍威德雖行生死險阻之
處如平坦路。無所拘礙。不為生死而所
留難。生死因果皆已盡故。滅.道滿故。論單
釋第九句云。應作者作。人中大龍已對治
降伏煩惱怨敵。道諦滿故。能降集諦煩惱怨
敵。論單釋第十句云。所作已辦者。更不復
生。如相應事已成辦故。苦諦已盡滅諦滿
故。以第九第十句釋第十一句云。離諸
重擔者。已作所作已辦所辦。後生重擔
已捨離故。由滅.道圓便捨後身生死諸法。
名棄重擔。以第十一句釋第十二句云。
逮得己利者。棄捨重擔證涅槃故。即以
涅槃為己利故。以第十二句釋第十三
句云。盡諸有結者。已逮得己利斷諸煩惱
因故。煩惱為生死因名為有結。三有之結
也。已逮得涅槃己利故。所以能盡三有之
結。生死之因能和合苦能結故名結。此有
九種。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疑結.
見結.取結.嫉結.慳結。由此九種數數現起。
損惱自他招當苦。增偏立為結。以第二句釋第
十四句云。正智解脫者。諸漏已盡故。以諸
漏盡正智能證無為解脫。名智解脫。單釋
第十五句云。至心自在者。善過見道.修
道智故。住見.修道心未自在尚有惑故。
由成上諸句至無學道一切惑盡心自在位。
以第十四句釋第十六句云。第一究竟者
善得正智心解脫故。善得神通.無諍三昧
等諸功德故。成到彼岸之聲聞也。准上
論文唯有三句。以下釋上名上起。謂以第
二句釋初句。以第四句釋第二句。以第九
第十句釋第八句。此以所起名起。上即起
名上起。若能起名起。上之起名上起。此類
非一名上上起。准論唯有七句以上釋下
名上起。謂以第二句釋第三句。以第五第
六句釋第七句。以第九第十句釋第十一
句。以第十一句釋第十二句。以第十二句
釋第十三句。以第三句釋第十四句。以第
十四句釋第十六句。此以能起名起。上即
是起名上起。若以所起名起起之上名上
起。此類非一名上上起。准論唯有三句單
釋。謂第九第十第十五句或第三句亦是單
釋有二句不釋謂第五第六句。有一句以
上釋下。亦以下。釋上謂第四句。總說頌曰
下釋上有三 上釋下有七 三單二不
釋 一通於上下 或上釋下有六。四單
二不釋 今依此經文。十六句中唯總有六
句。以下釋上有一句。謂以諸漏已盡釋初
皆是阿羅漢故。以上釋下有二句。謂以諸
漏已盡釋無復煩惱。又以逮得己利釋盡
諸有結。自餘闕故當句自釋。漏如前釋唯
取現行一切煩惱。此諸漏已盡名阿羅漢
者。即是應已永害煩惱賊義解阿羅漢。故
入十地得阿羅漢名。無復煩惱者。論云遠
離能見.所見故名無復煩惱。煩惱種子得
煩惱名。此可由彼雙離所緣相應現行二
縛。諸漏皆盡。無復更有煩惱種子能重斷。
故名為遠離能見.所見。或總漏盡別執亦
亡故遠二見。名無復煩惱。復者重也。種子
斷故無復重生。由斷生死流轉法故名棄
重擔。故能逮證涅槃己利。違音(徒載反)如音
訓釋。至也及也。即由逮得有餘依涅槃己
利故。能永盡三有之因九結煩惱。由上漏
盡以下四句。彼阿羅漢。善過見道.修道智。
故得心自在。離性.事障八解脫滿.亦得名
為心得自在。文既闕小.不可次第依論解
釋。但可總取論之大義以釋經文。諸有
智者當自詳矣。第二總別相門者。謂皆是
阿羅漢者。是總相門。餘十五句是別相門。
阿羅漢者總名應義。應有十五義。諸漏已盡
下是。一應受飲食等供養恭敬等者。即諸
漏已盡堪為福田。二應將大眾教化一切。
無復煩惱離名利等故。三應入聚落城邑
等故。得真自在非為欲境所牽惑故。四
應降伏外道等。心善解脫具智辨故。五應
以智慧速觀察法。慧善解脫了諸法故。
六應不遲速說法。如法相應不生疲倦。
如調慧馬善稱心故。七應靜坐空閑處。飲
食.衣服等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小欲知足。
猶如大龍離闠鬧故。八應一向行善行不
著諸禪。已作所作常進修故。九應行空聖
行。已辦所辦我我所非有故。十應行無
相聖行。棄諸重擔觀滅理故。十一應行無
願聖行。逮得己利不願生死故。十二應
降伏世間禪定淨心不生味著二有界.定。
盡諸有結乃至於二界禪不生愛味故。十
三應起諸通殊勝功德。正智解脫。解脫謂神
通故。十四應到第一義功德。至心自在證
無為故。十五應如實知同生眾得諸功德。
為利益一切眾生第一究竟故。波羅蜜多聲
聞廣度眾生令同己利得功德故。第八修
行不息。十二於禪不著。是二別意。恐厭文
繁略相配囑。其間義意隨解可知。應說
頌曰 受.將.入.降.以 中.靜.行善行
空.無相.無願 伏.起.到.實知 經中
六句唯有十五句中第一應受妙供。第二應將大
眾教化。第十一應行無願聖行。第十二應降
伏世間禪淨心。第十四應到第一義。次第
配下五句。初阿羅漢是總句故。第三攝取
事門者。以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事。為示
現可說果.不可說果故。此中意說。十五句中
攝十種功德事。為顯阿羅漢所得有為可說
果.無為不可說果。有相.無相。麤.細異故。
下隨應配。一攝取得功德有二句。謂諸漏已
盡.無復煩惱。纏及隨眠二惑。若在不能攝
取功德。由二惑亡故能攝取功德。二攝取
諸功德有三句。謂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
善解脫。此三句中得真自在一句降伏世間
功德。世間之心不得自在種種惑嬈。由
得真自在故永離惑嬈。心善解脫.慧善解
脫二句降伏出世間學人功德。學人未得
離二縛故。三攝取不違功德有一句。謂心
善調伏。隨順如來教行故。猶如良馬善隨
人心。四攝取勝功德有一句。亦如大龍有
大威靈。神力圓滿故如龍也。五攝取所應作
勝功德有一句。謂應作所作。所應作者依
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故。非財供養名所
應作。正行法供養者是所應作。彼已皆作此
道諦法行供養佛故。六攝取滿足功德有
一句。謂已辦所辦。滿足學地故。所學之地
皆滿足故得滅諦滿。七攝取過功德有三
句。謂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初句
過愛故。生死重擔莫過貪愛。今已過故。次句
過求命供養恭敬等故。諸求供養恭敬皆
為資命。今得己利已證涅槃。過於邪命
求利養等。後句過上下界。已過學地故。
有結者謂九結。今已過有學之地過上下
界故盡諸有結。八攝取上上功德有一句。
謂正智解脫。解脫者無為果。諸德之中最
上上故。九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有一
句。謂至心自在。由得神通得心自在。及自
內心離繫縛故攝取利益之行。十攝取上
首功德有一句。謂第一究竟。謂波羅蜜多聲
聞堪到彼岸。勝餘鈍類故。應說頌曰。初
二名攝取 次三攝諸德 順勝作滿足
如次配四句 三句名攝過 過愛.命.二
界 上上.利.上首 各一名攝德 此經六
句。攝取十德中唯攝三德。一攝取功德有
二句。謂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二攝取過功德
有二句。謂逮得己利.盡諸有結。過求邪命。
及過邪二界。三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
有一句。謂至心自在。阿羅漢是總。所以不
取。唯下十五句攝功德故。成唯識中。阿羅
漢有三。應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
供養故。應不復受分段生故。上上起門攝
應永害賊無分段生。總別相門攝應受妙
供養。攝取事門非彼三攝。彼三但約決定
義說。一切阿羅漢不過三種故(攝取事門唯
俱解脫到彼岸者之所成故。又上上起門永害
煩惱。總別相門堪受妙供。攝取事門無分段
生死宗義配之。非理定爾。新翻經云除
阿難陀。獨居學地此中略文)
經。其名曰(至)那提迦葉。贊曰。此下第三列
名有二。初別列名。後結名高。此二十一人
中。或有以出家前後為次第。報恩經說。
初度五人。次度耶舍門徒五十。次度優樓
頻螺門徒五百。次度伽耶門徒三百。次度那
提門人二百。次度鶖子門徒一百。次度目連
門人一百。合舉大數成一千二百五十人。
或有行德大小為次第。如迦葉在第二列。
鶖子在迦旃延上列等。隨應不定。無垢稱
經弟子品以德辨為次第。以命問疾要假
智辨方堪對揚故。十二由經。初成道二年
度五比丘。三年化迦葉兄弟三人。五年度
目連。機宜不同。諸部結集誦經異故。無量壽
經云了本際者。即阿若憍陳如。梵云阿若
多憍陳那。憍陳是婆羅門姓。那是男聲。阿
若多是解義。初悟解故。因果經中具說度
憍陳那.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四人所以。初
太子踰城之後。父王乃命內外親族合有
五人營衛太子。五人交諍修苦樂行以為
道真。太子誡撿依諸外道修苦樂行以過
彼行。皆非正術捨食乳糜。受吉祥草覺樹
成道。後趣鹿園度此五人。初轉法輪。佛
問解.未。五人之中陳那先報我今已解。淨
居等天亦言已解。因以為名名之為解。憍
陳之姓乃眾多。以解標名。那是男聲以男
簡女。故復云那。大般若云解憍陳那。梵
云摩訶迦葉波。摩訶大也。迦葉波者姓也。
此云飲光。婆羅門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
飲蔽日月之光。迦葉是彼之種。迦葉身亦
有光能飲日月。以姓為名故名飲光。大
富長者之子。捨大財.姓出家能為大行。
少欲知足行杜多行大人所識故標大名。
簡餘迦葉。如因果經第三卷并彌勒疏具陳
上二姓之所因。次三迦葉皆飲光種。兄弟
三人梵云鄔盧頻螺。言優樓訛也。此云
木瓜。當其胸前有一癃起。猶如木瓜。又池
中龍亦名木瓜。從彼為稱故以為名。伽耶
山名。即象頭山。亦云城。城近此山。故名
伽耶城。梵云捺地迦。言那提訛也。此是河
名。正法華云上時.象.江三迦葉也。然因果
經說。此三人皆近河邊修道。佛作神通
化之入法。以大者胸上有木瓜癃。或從池
龍。第二從山。第三從河以為名也
經。舍利弗(至)劫賓那。贊曰。梵云奢利弗呾
羅。言舍利弗者訛也。舍利云鶖。即百舌
鳥亦曰春鸚。弗呾羅言子。以母才辨喻如
鶖鳥。此是彼子。以母顯之故云鶖子。又
云過去身為瓦師。值釋迦佛發願願作釋
迦弟子。不但今者。亦符往願。復名優波提
舍。以能論議故兼得彼名。梵云摩訶沒
特伽羅。言大目乾連者訛也。此云大採菽
氏。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採菉豆而食。
因以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
而為其名。得大神通。簡餘此姓故云大採
菽氏。從父本名俱利迦。亦云
拘[(匕/示)*(入/米)]多。先云
俱律陀訛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採菽氏。
此二因緣如彌勒疏。梵云摩訶迦多衍那。
云迦旃延亦訛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
此云大剪剃種男。剪剃種者是婆羅門姓。上
古多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鬚髮稍長。無人
為剃婆羅門法污剃髮故。一仙有子兄弟
二人俱來觀父。小者乃為諸仙剃之。諸仙
願護後成仙貴。爾來此種皆稱剪剃。尊者
身是男子威德特尊。簡餘姓故云大剪剔種
男。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今顯是父姓故
置男名。古云繩扇。母戀此子不肯改嫁。
如繩繫扇故名繩扇。真諦云思勝皆非也
梵云阿泥律陀。此云無滅。佛之黨弟。云
阿[少/兔]樓馱訛也。應作
[(而/而)*(少/((色-巴)+兄))]字
不知[少/兔]字所出
劫賓那者。此云房宿。佛與同房宿。化作老
比丘為之說法。因而得道故云房宿。或云
房星。房星現時生故云房星
經。憍梵波提(至)摩訶俱絺羅。贊曰。梵云笈
房缽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訛也。過去因
摘一莖禾數顆墮地。五百生中作牛償他。
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齝之相。因號為牛
相比丘。梵云頡麗伐多。此云室星。北方
星也。祀之得子因以為名。離波多訛也。有
云假和合。即智度論說二鬼食人事也
梵云畢藺陀筏蹉。此云餘習。言畢陵伽婆
蹉訛也。五百生中為婆羅門惡性麤言。
今雖得果餘習尚在。如罵恒河神。故名餘
習。梵云薄矩羅。此云善容。言薄俱羅訛
也。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甚患
頭痛。善容時作貧人持一呵梨勒施病比
丘。比丘服訖病即除愈。由施藥故九十一
劫天上人中受福快樂。今生婆羅門家。其
母早亡。遂遇後母方便殺之經五不死。
後求出家得阿羅漢。出家八十曾不患頭
痛。目不視女人面亦不入尼寺。不為
女人說一句法。後無憂王巡塔布施。知其
少欲但施一錢。塔踴置地猶尚不受方知
少欲。如付法藏傳說此因緣。梵云摩訶
俱瑟恥羅。此云大膝膝蓋故。俱絺羅訛也。
此舍利弗舅氏。因共佛論悟解得果。如律
中說
經。難陀(至)羅[目*侯]羅。贊曰。梵云難陀。
此翻為喜。根本乃是牧牛之人。因問佛。牧牛
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獲阿羅漢。甚極聰明
音聲絕妙。梵云孫達羅難陀。此云豔喜。孫陀
羅訛也。豔是妻號。色美端嚴無比名豔。喜
是自名。簡前牧牛難陀故言豔喜。豔之喜
故。是佛親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佛到本
城二日度之。大勝生主之所生也。梵云
補剌孥梅呾利曳尼弗呾羅。此云滿慈子。云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訛也。滿是其名。慈是
母姓。母性其慈。今取母姓。此滿尊者是
慈女之子。或滿及慈俱是母號名滿慈子
梵云蘇補底。此云善現。舊云須菩提。翻為
善吉非也。梵云阿難陀。此云慶喜。但言
阿難。翻為歡喜亦訛也。世尊成道內外咸
慶。當喜時生故名慶喜。梵云羅怙羅。此
云執日。舊言羅[目*侯]羅。翻為障蔽非也。此
中九人。摩訶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迦
旃延.阿[少/兔]樓馱.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
阿難.羅[目*侯]羅。如說無垢稱經聲聞品疏第三
四卷廣說所由。恐繁不述
經。如是(至)大阿羅漢等。贊曰。結名高也。論
云諸王.王子.大臣.人民.帝釋.梵天王等。皆
識知故。又復聲聞.菩薩.佛等是勝智者皆善
知故。名眾所知識。初解貴賤大眾所知。後
解大小聖眾所識。無垢稱云皆為一切眾望
所識。含此兩義。舉二十一例取餘人。故名
為等。皆名大者論自解云。心得自在到彼
岸故。所言等者以阿羅漢等非阿羅漢。
由阿難陀是初果故
經。復有學無學二千人。贊曰。二無名大德
眾也。戒.定.慧三正為學體。進趣修習名為
有學。進趣圓滿止息修習名為無學。唯無
漏法為體
經。摩訶波闍波提(至)六千人俱。贊曰。三尊重
諸尼眾也。梵云摩訶缽剌闍伏底。此云大
勝生主。佛母有三此為小母。大術生佛七
日命終。此尼養佛。大術姊妹之類故號為
姨母。大勝生主本梵王名。一切眾生皆彼子。
故從彼乞得因以為名。又一切佛弟子名為
大生。三乘聖眾名為勝生。由養佛故為大
勝生。大勝生之主名大勝生主。雖從彼乞
得亦以義為名。舊云波闍波提名大愛道。
皆訛略也。度此因緣如律中說
經。羅[目*侯]羅母(至)亦與眷屬俱。贊曰。四內眷諸
尼眾也。梵云耶戍達羅。此云持譽耶輸陀
羅訛也。形容美麗近遠聞知。生育羅[目*侯]天
人讚詠。故名持譽。譽美稱也。相傳釋云。是
乾闥婆女。彼生兒為樂神。生女為玉女也。
若稱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後持譽父
母欲得將還。明非玉女。未曾有經.須達拏
經.瑞應經皆云羅[目*侯]是瞿姨之子。佛有三
夫人。一瞿姨。二耶輸。三鹿野。各有二萬婇
女。瞿姨無子是玉女。彼經從長母為名。亦
無過失。又經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優婆
摩耶。三羅[目*侯]。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
家之子。上二尼眾各得出家。道行久成希
聞妙法。有緣皆至眷屬俱來
法華經玄贊卷第一(末)
保安三年二月八日(丁酉)書始同廿八日本
末合二卷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月十五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
房本為之法隆寺僧覺印以左點為正
長承三年(甲寅)四月十五日(壬午)同寺僧良勝
一遍奉□已了教授之師覺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