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宗密法師 略傳

宗密大師(公元780841)唐代僧人,

如來第三十九代法孫,華嚴宗五祖。

因常住圭峰蘭若,世稱圭峰禪師。

俗名何炯。
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家富有。

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曾第進士,

於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離家赴考,過遂州(今四川遂寧)大雲寺,見到道圓和尚,兩人談話相契,宗密即從其出家。



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

唐武宗會昌法難初 坐滅於興福寺塔院。 

何炯少通儒書,元和二年(807),從遂州道圓法師出家,

同年從 拯律師受具足戒。有一天,宗密法師隨其他僧眾外出受供,得《圓覺經》一部。他讀後,有所悟。於是就向道圓法師陳述,得到了道圓法師的印可。

道圓法師送他唐杜順和尚的《華嚴法界觀門》一書,供他學習。

令往各處參學。

宋《高僧傳》卷六說

元和五年宗密法師從四川東下游襄漢(今湖北荊州襄陽一帶),在恢覺寺遇到靈峰法師送他澄觀大師著《華嚴經疏》和《隨疏演義鈔》。宗密大師獲得此二書後,日夜學習,寫信給在長安的澄觀大師,自稱弟子。澄觀大師要與其見面。

宗密法師在襄漢,遇到了荊南張,張稱贊他是「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後來他到洛陽見到照禪師亦說他是「菩薩人也,誰能識之?」
最後他到上都(長安)拜見了澄觀大師,大師嘆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此後常隨澄觀大師受學。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入終南山智炬寺閱藏三年。

並開始寫《圓覺經疏》。又到長安住興禪寺。

長慶元年(821)游清涼山後,回鄠縣(今陝西戶縣),

閉關於終南山草堂寺。旋遷豐德寺。其間專事傳法、著述。

後入草堂寺南圭峰蘭若,從事禪誦。

大和年中(公元827-835年),文宗詔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袍,稱大德。

朝臣士庶歸信者甚多,宰相裴休常從受法要。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宗密法師在興福塔院圓寂,終年六十二歲。唐宣宗 追諡號 定慧憚師。




  宗密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有名的學者。他的著作很多。宋《高僧傳》卷六作「凡二百許卷」。


  他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性智,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若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又說:「此教說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一部大藏經論只有三種教,禪門言教亦只有三宗。這三種教是:(一)密意以性說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教。

禪的三宗是:
(一)息妄修心宗;
(二)泯絕無寄宗;
(三)直顯心性宗。
說:「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
然後禪教雙忘,心佛倶寂。
倶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
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

著述現存的有: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六卷、
〈華嚴經行願品疏科》一卷、
《注華嚴放界境門》一卷、
〈華嚴法界觀科文〉一卷、
《原人論》一卷、
《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
《圓覺經大疏》十二卷、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十三卷、
《圓覺略疏科》一卷、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十八卷、
《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
《佛說如來盆經疏》二卷、
《起信論疏注》四卷、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裴休問,宗密答)。

附:甘露之變

唐文宗時代,宮中的太監專權,宗密法師曾被捲入「甘露之變」的政治鬥爭中,幾乎被殺。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文宗不滿太監專權,宰輔李訓、鄭注等人承文宗的意旨,偽造「甘露瑞祥」,號召文武百官觀看,擬借觀看甘露的機會,由埋伏的刀斧手殺死擅權的太監仇士良等人。但是事情敗露了,偽遺「甘露瑞祥」之一的李訓逃到終南山宗密法師的寺院中躲避。宗密法師與李訓是朋友,擬為他削髮,把他藏起來。但被他的徒弟制止(《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有關於此事的記載)。

此事被太監仇士良得知後,宗密法師被逮捕下獄。審訊中,審問人「面數其不告之罪」。要處死他。但是宗密法師面對死亡的威脅,怡然自得地說:「貧道識(李)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吾本師(指佛)教法,遇苦即救。不愛生命,死固甘心」。不料宗密法師的這番話,卻打動了審訊人的心,免除了他的死罪。 宗密法師生前,常住陝西鄂縣圭峰山,故被稱為「圭峰大師」。裴休贊嘆他是「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