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第四十一
楞嚴經懸鏡
首楞嚴經懸鏡 序
原夫首楞嚴經者。乃諸佛之秘藏、修行之妙門。迷悟之根源、真妄之大本。而其所談。直指一味清淨如來藏真心為體。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際。生佛等同。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迴頓息。是以吾佛證此。愍物迷之。故假大權。發啓斯教。大開修證之門。曲示歸家之路。是以一部所詮。從始洎終不出迷悟、真妄二法,然迷途萬狀,悟有多門。若克體窮源不無其要。至若從迷至悟之方。返妄歸真之指。端在楞嚴大定。三觀妙門。若欲洞觀法界。徹見自心。覿體還源。莫斯為要。
慨夫文詞簡奧、義理幽深,雖諸家註疏。精暢發明。而學者貪程。罔知捷徑。致使理觀昧於陳言,修習失於正受。清不揆固陋。志嘗刻意斯文。杜絕見聞,窮歷冰雪。顧智識暗昧。非敢妄擬聖心。每於一線通途。粗述鄙意。庶潛修之士。若攬鏡以照形。願即事安心。頓融藏性者矣!
萬曆丙戌冬憨山頭陀德清書於東海那羅延窟
首楞嚴經懸鏡
明 東海那羅延窟 海印沙門釋德清 述
將通大義總啓二章(三分大義別具通議茲不繁列)
初大開修證之門(從初啓請至結經名)
次曲示迷悟差別(從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陰魔)
初中略有四義:
明 東海那羅延窟 海印沙門釋德清 述
將通大義總啓二章(三分大義別具通議茲不繁列)
初大開修證之門(從初啓請至結經名)
次曲示迷悟差別(從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陰魔)
初中略有四義:
一示三觀之體。二示三觀之相。
三示三觀之用。四結三觀之名。
初開修證門中有四意者。
良以真源湛寂。絕生滅之端。法界幽玄。泯聖凡之跡。本無修證,豈屬迷悟?今依不迷之迷,故立無修之修,斯有無證之證矣!
蓋迷真逐妄,遂沈生死之流。今欲返妄歸真,須建依真之行。而此經者,蓋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依此一心,建立三觀,依此三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是以阿難示同未悟,不達此心。故一向多聞。未得無漏,不能頓拔生死之根。遂溺摩登淫舍之難。由是殷勤啓請三觀妙門。故我世尊。先示一心照明萬法,而首告之曰: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觀此二語,足見全經之旨。豈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觀,修此三觀,還證一心者乎?洎乎一往所答,雖多方決擇。委曲搜揚,無非顯示一心之源。密陳三觀之體。
(從初卷至四卷中)因之起行造修,勾引二十五聖旁通悟入之方,來選耳根正是最初方便。
(從四卷半至六卷初)是使初心創志。則知觀相分明,然後任運一心,法爾淺深,具有斷惑證真高下之用。
(從七卷初至八卷中)修斷已極。故結指觀門,使始終一源不出楞嚴大定。故以經名而系之終焉,此實通途之大旨也!
初示三觀之體。
而此體者,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一真法界如來藏心也!
先示此體。為所觀之境,要依此體啓大智用故。
然此藏心。具有三義:一空如來藏。二不空如來藏。三空不空如來藏。
一、空如來藏者:
謂此藏性。其體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體空淨,了無色相。雖有隨方之色,色不離珠,以即珠故。
真心本淨,了絕妄緣,雖有隨緣之妄,妄不離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
故為觀者。先示真心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真空觀。(經名奢摩他,亦名體真止)
從此經首阿難啓請,世尊許說,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起。一往七徵八辯,始則決擇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如;以至三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和融,方顯妄即是真。從淺洎深,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理。(從初卷啓請至第三卷終)
二、不空如來藏者:
謂此藏體雖空,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纖悉不遺。如摩尼珠其體雖淨,具有圓照之用,而能隨方現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現故。
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不空觀。(經名三摩,亦名方便隨緣止)
此從富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始從四卷初至本卷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有半卷經文,計一千五百餘言。)
三、空不空如來藏:
謂此藏性。其體清淨,能應能現。如摩尼珠。
其體淨圓,淨故非色,以即珠故。圓故能應,
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
而此藏性。其體淨圓,淨故非相,以即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離,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中道觀。(經名禪那,亦名離二邊分別止,亦名等持。此從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等起,至即常樂我淨等,文有二章,幾三百言。)
然上三諦體雖不二,舉一即三,終帶名言,猶存歷別,未及一心之源,難契圓融之旨;必若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徹底窮源,絕諸對待;良以雙離則雙泯,「雙」是則雙存;存則三諦靈然,「泯」則一心無寄;寂照同時,存泯無礙,唯在忘言者可以神會、絕慮者可以心通,可謂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
圓融圓融,深思深思,歷然不昧;故佛開示已畢,乃總告之曰:上來所說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測度、世間語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雖本具隱而未現;譬如琴瑟,雖有妙音,非妙指不能發;眾生雖具妙心,非妙觀不能顯。
且如我今證此真心,安住大宅,圓照法界,凡有動作,皆是大用現前;汝等迷之,舉措云為,皆是塵勞業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此無他故,蓋由不肯勤求,得少為足耳!當機遂請:何因有妄?要顯妄元無因,使悟妄不離真,亦似頭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隨結責戲論,切勸修持;乃曰:汝雖憶持十二部經,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如何自欺,尚留觀聽而不修之?是以阿難聞說,疑惑消除,心悟實相,遂乃請入華屋,攝伏攀緣,冀得陀羅,入佛知見等。
由是觀之,大概一往開示藏性,豈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觀妙行,然後行成解絕,頓證一心者乎?
初 示觀體屬見道分竟。
二、示三觀之相者。
由前開示一真法界如來藏心。
而此心體具有廣大智慧光明義故,說名為智;
今以即體之智,還照寂滅之體,理智一如,
離念離相,名一心源,了無說示;
今約真妄生滅之門,會取返妄歸真之路,方便施設亦有三重;以智照理。故單以觀名,約妄相以明。故曰觀相。
且 略示 觀門
一:奢摩他 空觀
二:三摩鉢提 不空觀
三:禪那 中道觀
一、奢摩他。名空觀者。謂了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本無生滅。亦無諸相。蓋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此無明生起三細六粗、四大六根種種諸法。而此諸法,唯心所現,本無所有,但是一心,心體圓明,離一切相。如珠中色,本來不有,以即空故,故曰「色即是空」;以色非色,故「色不異空」,故名真空;
作是觀者名「真空觀」。
二、三摩鉢提。名不空觀者。謂了根身器界,一切諸法,既是一心,心體圓明,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緣顯現;此則諸法當體虛假,如幻不實。如珠中色,分明顯現,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以空非空。故「空不異色」,故名不空;
作是觀者名「不空觀」。
三、禪那。名中道觀者。謂依此寂滅一心。照明諸法。諸法法爾,當體寂滅。「寂」故名空,「照」故不空。如珠與色,非色非珠,名「空不空」;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一心源,湛然不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心無間,任運流入薩婆若海。
作是觀者。名「中道觀」。
次 正示 觀相文中大科為四
初 總示迷悟之根
二 正示一心三觀之相
三 略示解結之方
三 略示解結之方
四 廣示最初方便
初、總示迷悟之根者。
由前阿難聞佛開示,已悟如來藏性妙覺明心。圓滿周遍,備在於己。不假外求。良以一向徒事攀緣。不能攝伏,今將思而修之,不知造進之方,故有請入華屋之問,冀得直捷之門,即可乘便而入;因相而修,故此科名「三觀之相」。
然世尊所示。別無其方,先令決擇真妄分明,然後隨宜調治,故欲返妄歸真,造端不出「二決定義」。意者:蓋原迷此圓明湛寂之真心,結為四大,妄分六根,根塵和合,虛妄生滅,引起五濁業用煩惱,使妙圓之體,隔越而不通,若群器參乎太虛,湛淵之心,渾濁而失照,似塵沙投於清水,此則本不分而分,原不濁而濁矣!
今欲即生滅以證真常,旋虛妄而復妙覺,要先以此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照破生滅之原。
次審所結之根,誰是煩惱之本,若生滅入照,則當下真常,若煩惱知根,則迎刃而解,斯則能照之一心,心心寂滅,所照之萬法,法法圓通,是以頓超五濁,旋復一元,若依此為因心,可圓成於果證。然則所述之一心,雖是本圓周遍,能迷之六根,現前力用不齊,今若即迷返悟、就路還家,固爾門門皆可窮源,處處盡堪合轍。
良以初心昧劣,不解圓觀,必須直指當陽,要在一門深入,由是備顯六根優劣,令審誰淺誰深?淺則逆離而難通,深則順合而易入,果能入一無妄,則六湛圓明,諸妄消亡而一心清淨;如是則吾家之故物可歸,諸佛之涅槃可證矣!
此後重徵一六,意顯粘湛而妄發,深窮生滅之根原,再起斷見之疑,驗出真常之妙性,斯已密揀耳根以為初心方便;若一心守真常而棄生滅,則無上知覺應念圓成。
得一旦常光顯現,而生滅圓離,則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此實圓觀之秘訣、破妄之神符,還原之旨妙在茲乎!是所謂返妄歸真無出「二決定義」也!
二、正示「一心三觀」之相。
阿難聞前第二義門「生滅即常」之說,遂起何名結解之疑,意謂生滅不常,可說為結。今既常矣,將何物而名結?結既尚無,從何物而名解耶?
蓋前以常為斷,此則執妄為真,皆由不了「迷悟同根、真妄一體」故致斯問;此實初心所混,故須甄明,令其觀相分明,不墮空有之見,要顯中道之旨,方契一心之源;
故爾諸佛因而同告之曰:使汝生死涅槃者,皆汝六根所致也!豈又更容他物哉?直由迷悟之分,故有結解之異耳!如此明言,當機猶自未悟;世尊因而解之曰:根塵識性。同一真源,縛脫兩途。原無二致。蓋因迷一真而妄見六根,知見立知。即名生死;了六根而本同一體,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此實結解之原,豈可更容他物?然此雖明空有,未極一心,何則?蓋一真之性。不屬生死涅槃,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至若有為起而無為滅俱是緣生,如目前之幻化;無為起而有為滅盡為不實,若眼底之空花;況非真與非真,何有能見所見?(能見六根,所見六塵。)然而根塵之間。原無實體,虛有其相,故若交蘆,是以結解同根、聖凡無二;汝試但觀交中識性(即第八阿賴耶識)空有何名?蓋由明昧因依、真妄互立,迷之而六妄同生,悟之而一真何寄?良由此體。甚深微細、熏變難思,執之則真已非真,取之則非幻成幻;茍不取而非幻。尚無不執。而幻法何立?如是則六根圓湛,空有雙祛,三諦圓觀,是非齊泯,妙圓之旨盡在茲乎!此則是名金剛三昧、如幻摩提,修之而一念頓超,擬之而諸佛同證;此所謂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若欲徑登彼岸,直造妙嚴,唯此大定法門,故應修而證入也!
三、略示解結之方:
上來已示一心三觀之相,乃佛佛成道之門,今將思而修之,爭奈初心不知直捷之方,故有「六解一亡」之問,遠啓選擇之談;故我世尊精宣妙旨,巧示玄機,聊綰花巾將成六結,以明依一巾而有六結,結若解而巾亦不存;要顯依一真而分六妄,妄若消而真亦不立,何則?良以真淨界中本無此事,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故須真妄兩忘,方可會歸中道,直造一心之源耳!
故隨請解結之方,審明下手之處,除結當心以顯二邊無力,當陽直入,必須中道收功,斯實入圓之要術、破惑之利具,唯其法門甚深,恐難諦信,世尊因而矢之曰:我此說者乃出世微妙之因緣,非世俗和合之粗相;況我世出世法,一一皆了元因,矧此修行豈不知其節要?如此功用不勞彈指而頓證無生,不涉途程而徑登佛地;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憑在何根,用此妙術解之,諸妄何愁不滅?恐汝不能圓觀頓脫,是須次第銷鎔,先且選擇一根以為最初方便,若得此根初解,五粘隨脫,而先得人空,從此觀智增明,然後成法解脫;若所觀人法雙空,則能空觀智亦泯,斯實藥病俱遣,真俗兩融,三諦靈然,一心無寄,如斯圓照,任運冥樞,是名從三昧以契無生,即六根而證常樂,直捷之指無尚此矣!初心方便妙在茲乎!
四、廣示最初方便
(二十五聖一一皆是最初方便,但觀音耳根一門堪合此方之機,故曰廣示。):
阿難聞前開示,觀相分明,已悟隨根皆可證入,然猶不知隨處下手做作之方,抑又未達的指何根堪作此界當機最初方便;且將刻志進修冀成道果,庶不失此嘉會,辜負密言,亦為遠益未來成就最後開示,故有請惠秘嚴之問。然此秘嚴之旨乃吾佛自證根本法門,甚深微妙,難解難思,果海離言,了無說示;今茲曲垂指示須藉旁通,故假二十五聖各說最初方便,意顯三科七大隨處皆可還原,大小三乘遠近一齊趁入,且令諦信不疑,托此將為證據,是以諸聖奉來用解先登,或析色體色,以取單真、或即俗離俗要歸中道,偏圓互換,星月交羅,深淺齊驅,牛羊共渡,斯則門門總是圓通,法法盡成解脫,茍能入此三昧,證是妙門,隨處而常光普照,應念而諸佛現前,水流風動共演圓音,世界山河普現三昧;至此始知自他不二,依正互融,消習漏於剎那,廓眾塵於一念,無作之行芬披,真常之樂自現。然此秘嚴利器,付之勇猛丈夫,有何堅而不破?又何結而不解哉?然雖正偏兼到、順逆皆通,不知此界當根誰為要妙?若是塵中作主,非大智無以潛眸,鬧里奪尊,非大悲不能下手,故來文殊揀選誰合此方之機,唯獨觀音耳根可作最初方便,何則?
原夫覺海澄圓,圓澄元妙,本無世界及與眾生,直以一念才興,空漚頓起,諸緣不息三有齊生,是以六處妄分、諸塵妄隔,使圓通妙體不得而圓通,常住真心莫得而常住矣!若約妄法全真,斯則歸元之性不二,奈何根機不一,是以方便之路多門,在乎聖性順逆皆通,屬之初心不無遲速;今者若就六塵而入,六塵之體本非常住;若依五根而入,五根之性,匪涉圓融;若憑六識,而六識生滅宛然;若假五大,而五大無知昏鈍;若據見性,雖則都攝六根,然尚在能所,未能忘照;若觀識性,雖則包含萬法,猶存分別難以契真;今若克合此方教體,的示機宜,速取三摩。實從聞入,何者?良以聞根圓妙,十處周聞,聞處虛融,牆垣莫隔,音聲生滅,聞性恆常,寤寐一如,身心不及,此則可由聞性以證真常,從耳根而入妙覺矣。況復此界眾生此根最利,投機之指莫尚於茲!
良由迷本循聲,故此流轉生死,果能旋流無妄,豈不頓契無生?此是金剛三昧如幻妙門,如斯秘密絕要真修,何不將聞以自聞聞,豈肯畜聞而成過誤。況聞非有體,因聲以名,若旋妄遺塵,則性何名狀?此所以「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也!其如六根幻翳、三界空華,今聞復而翳除,則塵消而覺淨,淨極光達,寂照含虛,根境皆空猶如夢事,安有夢中之境而能留汝形骸耶?
大概世間男女。皆如幻以幻成,雖見搖動,全一機抽,若機息而幻消,則情忘而執謝,圓明妙體當下現前,諸佛眾生應時平等矣!
如斯妙利真實圓通,何不旋倒妄之聞機,返自聞於真性,以成無上之道哉?此是微塵諸佛一路妙門、三世聖賢修行捷徑,非但觀音獨擅,我亦從中證入。
是若將救末劫,求出生死之人,欲速成就菩提,無過耳根為最!斯乃大小共由之門、淺深同說之法,但依此修超乘余根,真實心要莫斯為妙音矣!
於是當機聞說,自心瞭然,明見還家,歸真道路,斯則觀相分明現前無惑,奈何未來末法邪道亂真,其有依教信行之輩,如何攝心軌則、得正熏修、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故發度人之請。遠益未來之機,通會長途,猶屬行門之事。
然世尊所答,別無其方,直以毗奈耶中三決定義,所謂攝心以戒、定慧是生,三者圓明可超諸漏。然前見道明心,已開慧性,修道方便,定相圓明,至其戒為基本,尚未明言。
今若得正熏修,須憑定慧,若欲違制行業,必稟戒輪。且夫生死之海滔天,始於濫觴之念,煩惱之林翳日,生於萌櫱之根,今若絕末停流,端在塞源拔本。
戒雖多品四重為根,根本不生枝流自絕,然而真修以離欲為本,故先淫欲首懲,生死以冤負相牽,故次殺盜。
隨舉妄言矜俗,貪愛潛滋,委論酬償殺盜相若,為其永殞善根,不成三昧,故例屬重尤,是須並斷。
若欲圓成修學,必先持此冰清,果能四事不遺,自然遠諸魔事,正行可成,正定可入。
然而現行易制、宿習難除,是須誦我無上佛頂心咒,此則顯密雙修、三慧並運,庶幾三障可破、三惑可除,而三界可超、三身可證矣!
況此神咒功力,速疾冥資,但能依教加持,破惑如霜遇日,是以略陳軌則,令依清淨之師。若要詳悉壇場必使眾緣具足,身心俱淨,事理齊修,庶指日以取菩提,刻期而成聖果,妙圓之行,誠在斯矣,歸真之要妙在茲乎!
是故宣揚神咒使眾咸聞,廣顯功能,策令諦信,方盡修道之門,統收妙圓之行耳!
二、示三觀之相屬修行分竟。
---------------------------------------------------------
三、示三觀之用者。
上來所說觀相分明得倚圓根,即可乘便直捷而入;依之造修任運一心法爾,不無斷惑淺深證真高下之用;是故阿難聞前顯密開示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然猶不知如是修證未到涅槃,始從凡夫終至佛地,中間漸次名目以何而至?是故請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要顯圓妙觀行有此能斷能證之力用,轉凡成聖之功能,故名「三觀之用」也!
然世尊所示,先明二種顛倒妄類之因,後示五十五位真家之路,所以然者,何也?良以妙性圓明,真源湛寂,本無迷悟,安有聖凡。
蓋由一念才興則三有之空華亂起,寸心方歇則一真之幻影全消。
是所謂生滅名妄,迷之則生死無端;滅妄名真,悟之則輪回頓息。然且生死界寬,總之不出一十二類;涅槃道遠,要之不過五十五程。
實由迷一真而為六想,則二種顛倒相因;悟六想而本一真,則二種轉依是號。
是故汝今欲修三昧、直詣涅槃,先當識此顛倒之因,斯可圓成真三摩地,何則?
良由迷真覺而成不覺,故號無明,遷無生而作眾生,是稱顛倒。此則本不生而生,斯有無生之眾生;本無住而住,故有無住之世界。是以迷輪不息則生死之業何窮?妄念不休則遷流之世何已?且既能以一念之迷妄動。而六想橫發,輪回於十二類生則可以一念之悟無生,而三觀齊修,證取於五十五位。
由是觀之,則眾生實約四蘊之心,世界端指色蘊之質,此則全憑正報以顯迷悟,總屬眾生以明真妄,是所謂使汝流轉生死、速證妙常皆汝六根,更非他物,意此豈非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者乎?細尋大旨詎不信哉?
然全妄即真,顛倒具於妙圓真心;全真即妄,修證本於原所亂想;
故三種漸次因之而建立,五十五位由是而進趣,何也?蓋六根相續。端由淫、殺為因,諸苦長淪直以盜、妄為本;今將長揖三界、永越四生,必痛絕助因,使正性刳而不發,制止現行,令根境偶而不行;如是則根塵泯合,心境俱空,身土皎然,自他圓證。
此則始從「觀行」以至「分真」,永斷無明而躋妙覺;然重重觀察、位位研窮,莫不皆以首楞大定三觀妙門單複圓修,漸次證入者矣!三觀之用無尚此耳!一生取辦其在茲乎!
修斷已極,故結歸觀心以終其請,故曰: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者也!
三、示三觀之用屬證果分竟。
----------------------------------------------------------
四、結三觀之名者。
四、結三觀之名者。
由前 一往開示,令其先悟妙圓心體,依之建立圓妙行門,藉此妙行圓修,還證妙圓之體,
此則「背塵合覺」之行既終,返妄歸真之路明矣!
故文殊請問經目,意在結指觀名,
何者?
蓋約世諦而談則明無得物之功,是即有名無實;若就勝義而論則理有當名之實,斯即有實有名。良以上來所詮之義,若理行因果俱屬圓融,然則能詮之文,若教相名言皆歸究竟。由其理趣深玄故一言難盡,偏圓互煥、五目方周。
意者前來開示要妙法門,若克體而名,乃是如來藏心一實相印海眼真經,故名「大佛頂薩怛多鉢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若就用而言,則凡在有緣皆堪受度,惑無不斷,真無不窮,故名 「救護親因度脫阿難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佛知見」。若的指因果皆真,則佛佛資成之始無非究竟指歸,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若合論體用廣大、因果同時,則含染淨而不易自在難思,具性德而無遺出生無量,故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若據法身所演中道名言,契之而頓紹佛家、修之而不出大定,故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斯皆稱實以彰名,隨德以立號,要之不出一心、統之不離三觀,此所謂「言雖請問經目,意在結指觀名」,是則教理行果皆歸大定之源,真妄悟迷總入如來藏心者矣!
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開示悟入無尚茲乎!
四、結三觀之名竟。
------------------------------------------------------------
上來七軸半文通科判。為大開修證之門,
開此四章良有所以,顧初心草創誠昧細詳,若論宏綱略題大要,
冀潛修之士、同志高人,先請熟讀經文,然後安心觀法,覽斯文而通會,忘言象以冥符,
願一旦常光顯現,使根塵識消,則佛法身心。皆為余事,矧此妄識依通豈非剩語者哉!
以上 大開修證之門 竟。
..........................................................................
次、曲示迷悟差別:
次、曲示迷悟差別:
上來開示一心真源已徹,三觀妙旨大通,迷悟之狀悉陳,凡聖之情盡矣!
然迷唯一念,因情想亂發。而取七趣之升沈;
悟止一心,因妄見橫生而取五陰之魔擾;
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我世尊真慈痛發摘膽剜心,精研七趣。因情想而分內外多少之不同,詳辯陰魔,約妄見,而顯心觀淺深之不一。
所以然者,直欲吾人思地獄苦,發菩提心,知有涅槃不戀三界。嗟呼人者。茍能執此金剛寶劍如幻定門,斬愛根於當下,則三有之空華影滅,世界平沈;拔見刺於剎那,則一心之幻翳全消,虛空粉碎;直使纖塵不立、一念不存,成佛果於今生,消習漏於曠劫,此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矣!
如是信受如是奉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可謂雄猛丈夫、大自在安樂人也!有何恩而不報,有何德而不酬耶?不然則墮復墮矣!豈不痛哉?
首楞嚴經懸鏡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