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見寶塔品第十一 之四(悟顯法師 講述)

 法華經今解

見寶塔品第十一

之四



多寶如來在因地的時候發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多寶如來滅度以來,年代這麼久遠,距離又這麼遠,都還來護持這法華的法會,來莊嚴道場,他說:但有如法講說者,必然為其印證。所以釋迦牟尼佛如法講說《妙法蓮華經》,他就現前來為其作證。看到這裡,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人,你就要去反省自己聽經有沒有努力,念佛有沒有努力,你用功一個禮拜有沒有用功到八個小時,也就是一整天。你看看你工作一天,有人上八小時班,有人上十二個小時,不一定;有人「黑加白」,白天要正常上班,晚上也要加班;「五加二」,週一到五上班,週六、週日還要加班,這樣忙這樣辛苦。你看看你這一個禮拜的世間事做下來,有沒有八個小時是用來念佛的?沒有的話,你不要想你會往生淨土,你不要想你會了生脫死,那不可能。你只是聽聽經,這樣是不夠的。佛法傳來不容易,我們常講的是玄奘大師,但是在玄奘大師之前,還有一位東晉的法顯大師。他幾歲去取經呢,六十幾歲。有人算他是六十五,有人算是六十七,不管六十五、六十七,歲數都非常大。一樣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穿過現在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裡面有一個沙漠,叫塔克拉瑪干沙漠。這沙漠有多大呢,以臺灣來看好了,它大概是十個臺灣這麼大,法顯大師他花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樣穿過去,那邊一年降雨不超過一百毫米,東西長一千公里,南北寬四百公里,這麼大的沙漠,很多人進去都沒有出來。他穿過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到達我們新疆的和田地區。這「和田」大家應該知道,自古盛產和田的玉石。現在講和田,一般人可能比較不知道,我們講「喀什」,你們就會比較清楚,它跟喀什接得很近。然後穿過葱嶺,葱嶺就是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到達今天的這個巴基斯坦境內,然後再到當時候的天竺,最後他回來經斯里蘭卡,穿過現在麻六甲海峽,到了現在的印尼,當時候他到達的那個地方,有人說是在爪哇,有人說是在蘇門答臘。然後再沿我們中國南海經過廣州到達山東的嶗山,然後往下沿水路從北往南走,到達今天的南京,然後翻譯經典。他回到中國的時候是八十幾歲,前後總共是十三年,以六十五歲來算的話,是七十八歲,以六十七歲來算的話,是八十歲。你們想想,你六十幾歲還會出去取經嗎?你能為佛法這樣子發心嗎?人家可以,人家做得到。那時候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可不像現在有飛機,有高鐵,很方便,當時都是徒步,頂多就是搭船、坐馬車。他這樣子輾轉帶回了佛經、佛教的戒律,像你們現在看到的《摩訶僧祇律》就是他帶回來的。

所以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不容易,你要能夠把握時間用功,來聽經聞法,來修行。人生就短短的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你再回想你小時候,就好像昨天的事情,就跟在夢一樣,所以為什麼講你要給自己時間,多寶如來都已經成佛,滅度了,聽到大乘經典還是這樣發心,這是應該要學習的。


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



這個是多寶如來成佛道以後,「臨滅度」也就是將要滅度的時候,他在天人大眾中,跟弟子講:我滅度以後,要供養我全身者,就要造一座塔。就像前面看到的這座寶塔一樣。


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所以多寶如來以如來的神通以及願力,十方世界但凡有如法講說《法華經》者,「有說《法華經》者」,為什麼要加「如法」,因為有的不如法,有的人講經用自己的意思去講,他不依經律,不依古德教導的內容,那就不如法,若不如法,多寶如來寶塔就不會現前。「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湧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在講《法華經》特別殊勝。我們現在看到了這段經文,也要能夠用心體會前面講的,能從這裡反觀就等於是寶塔現前;反觀自己這五藴色身即是法身,所謂「幻化空身即法身」,這就是多寶如來塔現在其前,你就是入了法華盛會、入了法華的境界。這個「說」不光只是嘴上說,嘴上說沒有用,大乘是「行」義,是要修行的,不是只有空談。你要能修行,能反觀、返照,這才叫做「見多寶如來塔」。不然,縱然你有神通,你有天眼,你能夠看到色相的塔,也等於不見,這個要知道。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湧出。讚言善哉善哉。



因為多寶如來過去有這個誓願,所以今天聽到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寶塔就從地湧出,讚言善哉善哉。這是佛在回答大樂說菩薩,以及參與法華這一會的天人大眾心裡面的疑惑。前面大家看到寶塔從地湧出,覺得很奇怪也很殊勝,因為從來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所以心裡有疑惑。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經文這樣念下去,大家應該就知道。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前面講過這大樂說菩薩是菩薩摩訶薩,雖是大菩薩,也是要得如來神力加持。以如來神力的緣故,「白佛言」,他說:「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所以菩薩雖然證得法身,但是比起佛來說,還是不夠圓滿,所以仍需仗佛威神加持,這一點要知道。有些人覺得他自己看得懂佛經,就寫了佛經的註解出來賣錢,這都是不好的,你身為佛弟子要懂得:凡有著述皆歸三寶。你不能拿佛法來為自己謀利益,這個要知道。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這裡將要進入這一品比較重點的部分。

佛告訴大樂說菩薩:多寶佛過去還有發願,他說「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現於諸佛前時,多寶佛說:「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當時的四眾若有人想要見我的真身,如果你想要見塔中的真身,「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也就是說這講經的教主,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講《法華經》,多寶佛塔現前,如果想要見塔中的真身,那麼要釋迦牟尼佛在十方世界說法的分身回來,還集於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那才能夠開啟多寶佛塔,見到多寶如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就是今天世尊要把在十方世界的分身召回來到這法華會上。這裡是顯示「十方世界說法」,為什麼一身能遍到十方世界說法,這就是顯示法、報、應三身一體。「法身」人人本具,但是「報身」,就是如來的果德,佛圓滿具足,所以叫「圓滿報身佛」。再來就是「應化身」,「化身」就有千百億種,像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就是到這個世間,當時候的淨飯王他們家去示現作太子,而後「棄國捐王」,捨棄國家王位然後出家,這就是他的「應化身」。成道以後顯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紫金身,這就是「化身」。在十方世界說法的分身要還集一處,回來到這法華會上。這是多寶如來訂下的規矩,也是他的願力。待分身還集一處,這寶塔才會打開。

這都是有表法的,我們後面再講。

釋迦牟尼佛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以顯示三身一體,顯示「十方道同」,十方諸佛,佛佛道同,同樣的都是宣說一乘了義。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講「無聲聞弟子」。真正的佛法是沒有沒有聲聞乘,沒有二乘,聲聞乘只是方便說而已。現在要讓這些二乘人能夠回心轉意來學大乘,所以跟他們講《大乘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十方世界說法的分身,現在要回到他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來集會。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世尊說他要集分身回來,大樂說菩薩馬上就跟世尊報告,說:我等參與法會的四眾,也希望能夠見到世尊的分身,同樣地禮拜供養恭敬。


下面就是佛放光,現瑞相。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這是世尊召集十方分身諸佛,所以從眉間的白毫相放光。如來的眉間有一個相好叫白毫,「白毫」就是兩根毫毛盤在一起,所以叫「白毫相光」,它在眉間。像你們在《觀經》觀想阿彌陀佛,佛身全身想不出來,他就有教,你要先想佛的白毫相光,然後次第這樣想。所以「白毫相」是如來三十二相的其中之一個相好,是一個殊勝的瑞相。「佛放白毫一光」,就是眉間放光,一般眉間放光代表佛要說的是大法,頭頂放光要說的是頂法,眉間放光至少說的是菩薩乘的法,所以眉間放白毫光照東方往東算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國土,一佛國土以一百億日月做一個單位,「一百億」為單位,然後再乘上「五百萬億那由他」這麼多條恆河裡面的沙,一沙算一佛土,這非常非常遠,早就超過娑婆世界的範圍了。「彼諸國土,皆以玻璃為地」,都算是淨土。「玻璃為地」,國土的地是玻璃,玻璃就像我們現在的玻璃一樣,也有說玻璃就是古代的琉璃。它的地是玻璃,內外明徹,「寶樹寶衣以為莊嚴」,這國土有很多的寶樹寶衣莊嚴。這麼多的佛土,其實它算是淨土,因為都是菩薩,所以說「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幔」在古代是絲織品,但是經文這裡是說用七寶做成的幔。「遍張寶幔寶網羅上」,以前有羅網,「羅網」是防止鳥築巢的,中國一些比較古老的寺院去看,它還有羅網在上面,如果是現在新蓋的寺院就比較少,這在古代是防止鳥築巢的方式。「寶網羅上」,這羅網是以七寶編織起來的。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這光一照,照東方這麼多的佛土,看到這些國土清淨莊嚴,這些國土的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還看到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其中。佛在說法,菩薩也助佛轉輪;就是佛說法,菩薩眾幫助佛教化。


不只東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不僅是東方,還包括十方,「十方」就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再加上、下,加起來是「十方」。那白毫相光所照之處,同樣都看到這樣清淨莊嚴的國土。

這是世尊放光要召集十方世界的分身來到娑婆世界。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世尊在這裡一放光,十方的分身諸佛就都知道,所以跟他的菩薩眾講:我們今天應該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地方,並且同時供養多寶如來塔。

「集分身,證妙法」,顯示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都是宣說一乘了義,它代表的意義就是這樣。

佛放光照十方,見到十方的諸佛都在說法。說什麼呢?當然是說大乘法,因為那邊的都是菩薩。「無量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這就是代表十方諸佛,佛佛道同,這個要清楚。




下面就是〈見寶塔品〉裡的「三變淨土」。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華嚴經》上講,「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華嚴經》上說過:「三變淨土」實際上是心的轉變,表面上看有次第三變,實際上是心念的轉變,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華嚴經》上說的,「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心能現種種色相,就像你在夢,你這心可以幻現整個夢境,所以說「隨心現眾色。」你現在眼睛在看,你眼睛可以辨別種種的顏色,其實這都是你的心在辨別,不是別人的心,都是你的心,所以說「心能眾色」。它的「見」不光只是「展現」,還能「辨別」,能夠去想、去分辨這是什麼東西、那個是什麼東西,所以說「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你耳朵能聽音聲相,能聽到善法、惡法,能聽到你喜歡的、你不喜歡的,也都是你的心在那裡轉變。我就講我們中國好了,我們中國很多方言,我們不舉普通話作例子,因為普通話每個人都知道,你看同樣是音聲相,就像我們臺灣,你用閩南話在罵一個廣東人,他講廣東話,他基本上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他聽到的就只是音聲,好像你很憤怒的樣子,講話比較急促,聲音音量比較大,他聽不懂你在跟他說什麼,所以就是音聲相。所以今天講好話讚歎你、講壞話罵你,都是自己心所顯現的,是心在辨別。你用閩南話讚歎一個廣東人,他也不一定聽得懂。所以我們講「唯心所現」。所以說「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這佛經上講的道理好像很玄,實際上它很普通很平常。你身體有觸覺,你穿衣服你知道,你穿的什麼衣服,什麼樣的一個材質;你舌頭你吃飯,你每天都在吃飯,你知道你吃了什麼,什麼味道;你鼻能夠聞到香氣。這個都是心的作用,所以說隨心現眾色。但是為什麼眾生叫做眾生呢,叫凡夫呢?就是他心在接觸境界的時候,不知道心境一如,不知道唯心所現,所以分成兩邊。隨著自己妄想分別而分別,隨著自己的認知,你看你聽得懂我們講閩南話,講這閩南方言的,你同樣都是說閩南話的那一定知道,這個就是隨著你的心的認知,你學到的哪些語言,你去分辨去了知,然後生起喜怒哀樂,這就是起心動念,就起差別心。但是雖然有差別,但還是心所現,妄想了知,所以我們講這心叫妄想心,就叫妄心。那實際上「真妄」是什麼?真妄是同源的。就像水,水跟波浪你不可能把波浪去除掉,然後去找水,所謂「離波求水」是不可能,不可能得到的。就像火,你看到一團火,你說要把火焰去掉,要來找這一團火,你找不到。離開了水波,你要找水,不可能。所以離開你的妄想心你要明心見性,你要找真心,你是沒有辦法找到的。那用妄想心能不能見到真心呢,實際上是要你識得妄心,識得以後你才能漸漸不用,所以叫「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華嚴經》講:「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為什麼眾生心不清淨?因為眾生聽到音聲他就起貪瞋癡,見到色相就起貪瞋癡,這心怎麼會清淨有了貪瞋癡,就有自私自利,他就什麼都要以「我」為優先。這在一個人,他影響的可能是他周遭的朋友,那要是一個國家呢?一個國家它要是自私自利,那影響的就是全世界,小國是影響鄰國,大國那影響的是全世界。所以這國土怎麼會清淨,你看這個世間的戰亂是怎麼來?是起貪瞋癡來的,都是為了自己自身的利益,或是少部分人的利益,所以這國土不會清淨,這是講很粗的事相。講到微細的,你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所以眾生要透過修行,去除見思、塵沙、無明,「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這樣國土就清淨了,所以說「三變淨土」實際上只是心念一轉而已。說之三變,理實一變。這一變就是你心念轉過來了,這個要懂。

佛法講的「心淨則國土淨」,眾生心不清淨,故見國土有高下,眾生心清淨,你看這菩薩住的國土它是清淨的,他這國土地平如掌,然後琉璃為地,無數的七寶充滿其中,這個就是淨土。居住的人心清淨,他感得的國土自然就清淨,他感得的報土自然就清淨。所以為什麼說學佛很重要,佛教要是越多人學,那這個世界就越好,貪瞋癡減少,刑罰就減少了;貪瞋癡熾盛了,那刑罰就熾盛了。有些國家他國家幾乎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都進過監獄,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這就是他的貪瞋癡很熾盛。你看像我們中國人,中國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能跟我們比的就是瑞士,我們的犯罪率非常低,瑞士是個小國,我們中國是超級大國,十幾億人,犯罪率非常低,治安相當好。眾生雖有貪瞋癡,但是他貪瞋癡還沒有到達極其惡劣的程度,所以還是可以的。《華嚴經》說心淨則國土淨,國土是唯心所現,講得好像很玄,實際上就在你日用平常當中,只是你沒有迴光返照,你有沒有體會到。


這裡一開始「三變淨土」,這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瞬間琉璃為地,寶樹莊嚴,它的路上或是國界有黃金為繩以界八道,就是整個國土變了個樣子。無諸聚落村營城邑,「村營」,「營」就是營房,「城邑」就是城鎮。大海江河山川林藪,山川林木沼澤。長滿雜草的沼澤叫「林藪」。都沒有了,瞬間變為淨土,因為這些都是妄心、汙染心顯現出來的,所以你看到山有高下,有沼澤,有大海。燒大寶香,整個娑婆世界都有香氣。曼陀羅華,「曼陀羅華」翻作中文叫小白花。遍布其地,地上都是曼陀羅華。「以寶網幔羅覆其上」,這上面有一層寶網。建築物上或是樹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只有適合聽《法華經》的人留在法華會上,其他的,「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以之前講《法華經》的時候就講過,這《法華經》是會淘汰學人的,你不適合聽的人,他不讓你聽,即使你想聽他也不讓你聽,或是你想聽你也不一定聽得懂。為什麼說「移諸天人」,「天人」就是代表世間意,世間意重的人是沒有辦法聽的,這裡連聲聞都要淘汰,何況你是世間意。就是要完全轉變,就是要學習大乘佛法,這才是了義之法。所以為什麼這「三變淨土」當中,都有這句「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就是顯示這裡面是沒有人天乘的,不了義是完全不行的,這個要知道。


這三變淨土,第一變,移諸天人置於他土,就是要告訴你,你的世間意要捨掉,不然你沒有資格聽《法華》。有一些人學佛,他是那種沾醬油的心態:我來這裡參加一下,我來聽一下,或是:我有念佛、有受三皈依,我就算學佛了。實際上他回去後佛也不念,素也不吃。佛教要求學佛人要吃素,有一些人說自己沒辦法,沒辦法你可以慢慢來,但是不能不轉變,有一些人他來聽了我們講經以後,他會覺得我們怎麼要求這麼嚴,怎麼學佛還要吃素,這吃素不是梁武帝說的嗎?我告訴你:梁武帝說的不算數,我們不是依止梁武帝修學佛法的。梁武帝說他自己是一個佛弟子,佛經上既然記載說要素食,他說「我做為一個佛弟子,就應該來推廣」。所以當時不要說在家人了,還有出家人是吃葷的,所以他就下詔,他國土內的寺院道場全部都要素食,他說:如果你不吃素,你就不算出家人。所以是這樣要求下來的,後來才整個轉變,當然這當中有經典作依據,他依著《楞伽經》,《楞伽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三淨肉。」所謂「世無如是肉,是故不應食。」這都有經典依據的。《楞伽經》上也講到,在末法時期有些人就會毀謗釋迦牟尼佛,說釋迦牟尼佛托缽,都是隨便人家供養,人家供養葷的他就吃葷的。講這個話就是在謗佛,這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而且同時也誤導大眾。

梁武帝他是依著經典提倡,所以我們才會信

不然梁武帝他就是我們中國歷朝歷代的其中一位皇帝而已,我們不是依止他修學佛法的。他在他的《斷酒肉文》上講過:如果你能夠受持佛戒,你是出家人,我是佛弟子,我來發心護持供養;如果你不能吃素,你不是佛弟子,那我是皇帝,我是天下之主,我勒令你還俗,你不可以出家;意思是:如果你是佛弟子,你是出家人,因為你受持佛戒,又是出家相,那你是我的和尚,我來護持供養。但是如果不是,那你就不是佛弟子,也不是一個出家人,那我當然是要以一個護法的身分來護持佛教,所以叫你們還俗。梁武帝他這樣一提倡一推廣,全中國出家人都吃素,這是有素食的一個開始。這素食的起源是起源於哪裡?是起源於南京的雞鳴寺,以前在梁武帝那個時候叫同泰寺,是我們中國佛教素食的一個發源地,就是在南京,現在這個寺院還在。現在是五月,三月份、四月份的時候,南京城都開滿了櫻花,玄武湖的櫻花還有雞鳴寺的櫻花,都非常有名,有機會可以去走走,不過人會很多就是了。現在雞鳴寺這個寺院還在,它就是當時候我們中國佛教素食的一個起源。


所以不能只有來受個三皈依,來做個表面,這樣學佛是不行的。所以「移諸天人置於他土」,這個意思你們要知道。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集十方的分身諸佛,他的分身有這麼多,所以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僅東方就已經坐不下了,所以說「猶故未盡」。他這裡講: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各帶一位大菩薩當侍者,到娑婆世界來,各到寶樹下,每一寶樹高五百由旬,「五百由旬」之前講過,「一由旬」等於當時候印度軍隊行軍的距離,大約是三十里到四十里。高就是當時候的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枝葉華果長得非常茂盛、非常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寶樹底下有為十方來的諸佛準備好的寶座,寶座高五由旬,同樣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於此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比如說他於東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是說寶樹寶座還沒有辦法每一個分身都有,所以說「猶故未盡」,這顯示「重重無盡」。


這裡來講它的表法:「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帶菩薩為侍者,這顯示果因一契,因是菩薩,果是如來,果因一契。所以修的因是正確的,果上就正確,尤其以大乘佛法講的「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常有祖師大德或是高僧大德講「佛法不離因果」,佛法所講的因果又不是一般世俗生滅的因果,這「生滅因果」是因要滅了,果才會生。就像人死以後他去投胎,他來生的果報才現前,這因滅果生,那果又轉成因,因又滅掉了,再有其他,這就是一般我們認知到的生滅因果,或是叫所謂的「三世因果」。但是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因果,從心地上講,眾生就具有不生滅性,這個是「因」,然後你熏習佛法,這是「緣」然後得到善知識的指導,得到諸佛的教化,這是善緣,成就圓滿如來的「果」位。那這時候圓滿的果位、圓滿的修證,跟你本具的這正因,完全相同,沒有絲毫新增的。為什麼講「新增」,因為有些人會以為「成佛」就是多了什麼能力,實際上沒有的,這在禪宗祖師開示及很多的著作裡面都有講到,你只是見到自己本來面目而已,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講「果因一契」。


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這「五百由旬」代表開佛知見。「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開佛知見」則念念佛現,這是「師子座高五由旬」代表的意義。你佛知見一打開,樹高五百由旬,知見一開,樹下皆有師子座,念念佛現,這表法表得很好。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這代表不離本處。「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代表遍十方,不離本處而至十方。「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這是代表法界重重無盡。所以「三變淨土」就是顯示娑婆即華藏,此方即他方,重重無盡的境界,這是如來自受用的境界;憨山大師在《法華通義》裡面講到,這是顯示「華藏莊嚴世界海」,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

祖師講「三變淨土」的第一變主要是破見思惑。因為前面講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障礙「一切智」,再來是塵沙惑障礙「道種智」,無明惑障礙「一切種智」,三惑不除三智不會顯現。所以第一個先破見思惑,見思惑一破,至少你是證阿羅漢,阿羅漢果就是見思已經除盡了,那麼次第才有後面。我們前面講,這三變淨土實際上只有一變,那就變一遍就好了,何必要三變,又十方世界都是淨土,何必再變為淨土呢,這個祖師就有講過,之所以講三變的原因就是要接引你。有些學人他次第得悟,所以無論是「頓」無論是「漸」,都能圓滿成就,所以說三變是正確的,他方世界是淨土不需要再變,但是這是為了顯示「開權顯實」,所以必須做這樣的一個示現,這樣的教化手段,這可以說是如來大慈大悲接引眾生。因為不是所有的眾生他一下就能夠悟佛知見,能夠見到清淨法身,所以佛次第接引你,這是第一變淨土。回過頭來再看,其實也就是心的轉變,心若不轉,見思煩惱沒有辦法放下,你就還在三界輪迴,不管你禪定有多深,你這見思惑沒有斷,它終究還是會起現行,一旦起現行你還是得輪迴。所以為什麼講要求生淨土,因為要斷見思惑,在佛陀時代很容易,在現代沒有那麼簡單了,所以我們導歸淨土。在經典上講,你要斷見思惑,如斷四十里瀑流。什麼叫「四十里瀑流」,就是四十里長的瀑布你叫它一下子都不要流,一滴水都不要流,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尤其是末法業障重的眾生,所以才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它可以不必除見思,你只要能降伏令它不起就可以了,那透過念佛可以降伏,你至少可以得到工夫成片,當念佛「工夫成片」這個見思煩惱它不是斷掉了,它是伏住了,把見思伏住了,伏住以後,你心不隨境轉,那臨終的時候,因為你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淨土就會顯現,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所以是最極方便;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淨土法門,導歸淨土,為什麼說平常就要念佛,平常就要修行。


這裡講的三變淨土,很重要的就是剛才引用《華嚴經》上的這首偈頌,讓你知道這境界是唯心所現,眾生只要心清淨,那就能得見清淨剎,所以我們念佛只要心清淨,就能得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三變淨土的第一變先講到這裡。




                        悟顯法師 講演 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