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藥草喩品第五之六)~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藥草喻品第五
第六講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耀。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掩蔽。地上清涼。靉靆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這是重頌,重頌裡面佛告訴迦葉,他說:「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就像天空的雲遍滿整個天空。「慧雲含潤」,這雲猶如慧雲,含著水氣潤澤大地萬物。「電光晃耀」,這雲中有雷電,「雷聲遠震。令眾悅豫。」「日光掩蔽」,日光是指這酷暑,因為大雲帶來的大雨而得以清涼,所以說「日光掩蔽,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靉靆」就是雲的意思。「靉靆垂布,如可承攬。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這雨平等普潤大地一切的眾生,所有的地方悉蒙含潤;這是講如來說法也是這個樣子,就像這「慧雲含潤」,慧雲含潤就是如來的應身;那「電光晃耀」就是身放光明;「雷聲遠震」就是形容口宣四辯,以如來的辯才,降伏一切的煩惱、一切的魔怨。「令眾悅豫」,這「悅豫」就是歡喜的意思。

「日光掩蔽」意思就是以慧光遮蔽邪光,大地皆得清涼。「靉靆垂布」,「靉靆」就是指普應群機,猶如大雲普覆一切,所以叫「靉靆垂布」。這「垂布」就是代指如來的相好威儀,示現在這個世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雨普等」,佛說法就像大雨潤澤一樣。「四方俱下」,這「四方俱下」就是講如來的八音四辯,如來有八種音,而且具足四無礙辯才,所以用「四方俱下」來作譬喻。「流澍無量」,這「流澍」就是及時的大雨。「率土充洽」就是國土都得到潤澤。這是經文中它所代表的意思。

經文:
山川險谷。幽邃所生。卉木藥草。大小諸樹。百榖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潤。無不豐足。乾地普洽。藥木並茂。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那大雨降下來,這山川險谷,「幽邃」所生,「幽」就是隱的意思,形容隱幽、深邃之處。「卉木藥草」,「卉木」就是草木,草木以及藥草、大小諸樹,包括大地上的百榖苗稼,乃至水果甘蔗葡萄,只要大雨所潤,無不豐足。「乾地普洽」,這地上本來缺水,因為雨來潤澤,所以都恢復了原有的濕潤。「藥木並茂」,無論是藥草、無論是樹木都得到雨的潤澤,之後長得特別好,所以叫「藥木並茂。」

「其雲所出」,這「雲」是指如來的慈悲大雲、智慧大雲。這「一味之水」能令草木叢林隨分受潤。這「草木叢林」就代表一切種種不同的眾生。「一切諸樹。上中下等。」不管你是大根大莖、大枝大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這就是「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華果光色。」從它的根莖枝葉,包括它開花結果,它的顏色鮮艷,「一雨所及。皆得鮮澤。」這是佛舉了這三草二木的譬喻,以顯佛法一乘的殊勝,就如同「大雨普降」,一切眾生隨其根性,「皆得生長」,都能夠得到如來法雨的潤澤。
所以用三草二木來顯示佛法當中唯說一乘,唯談見性。諸佛如來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要你明心見性而已。所以說:「未來諸世尊。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又講:「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如來不用小乘法來幫助眾生,那為什麼你又看到有小乘、三乘佛法?就是這第五品裡面,如來用這「三草二木」的譬喻,來給你解答,是因為眾生根器不同;實際上如來所說,唯是一相一味之法。這一相一味之法就是平等之法,就是一乘之法。

我們修淨土宗也是一乘,昨天講到淨宗它的修學方式,就像「以楔出楔」一樣,以這木楔,把木頭敲出來,所以說是「以楔出楔」。就像以毒攻毒一樣。佛號大家都能念,佛法大家都能學;人人都可以學佛,人人都可以念佛,都能有大成就。淨宗持名的這個方式,好像是有在有所執取,但實際上正是這一點在善巧,就是「以楔出楔」的這種方法,幫助你破迷開悟明心見性;所以猶如大雨普遍潤澤一切眾生。眾生雖然很執著,雖然業障很重,但是只要透過正法的熏修,透過念佛的熏修,必然能夠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也就是一定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是第五品,如來所要表達的。

經文: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種種藥草它的體相不同,有大有小,它的屬性也不同;但是不管是什麼屬性,不管它的體相是大是小,只要一雨所及,皆得鮮澤,所以說「所潤是一。而各滋茂。」都可以得到雨水的滋潤,而後生長得非常地茂盛;就像眾生聽聞佛法,都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
下面經文: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穩樂。世間之樂。及涅槃樂。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覲無上尊。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這裡是「以喻合法」。
所以說:「佛亦如是。出現於世。」佛也是這樣,出現在這個世間,「猶如大雲。普覆一切。」就像大雲普遍地覆蓋一切眾生。「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分別演說。」佛既然出世了,就是為眾生分別演說「諸法之實」,也就是諸法實相。所以你看這經文,裡面講的都是重點。世尊出世講的就是「諸法實相」,我們學佛要學的也就是這個而已,所要證的也就是這個而已。「大聖世尊。於諸天人。一切眾中。而宣是言。」世尊在天人大眾當中,跟大眾說,他說:「我是如來。兩足之尊。」這「兩足」就包含著福、慧二足,所以講「皈依佛,兩足中尊。」這「兩足」就是指福、慧,這「足」就是圓滿的意思。可不是說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而是福慧二足,這「足」是滿足的意思,所以叫「兩足之尊」。以前有講經的人,講經他不準備,「兩足尊」他一下子依文解義就講錯了。所以要知道這「兩足尊」就是講「福」跟「慧」滿足;「理」跟「事」二足。這「足」就是圓滿、圓融的意思;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稱為兩足之尊。不是只有福慧而已,還包括如來所見之理、所行之事、六度萬行、......都到達圓滿之處;理也足了,事也足了,理事二足,故稱為「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猶如大雲。」世尊出現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充滿世間,潤澤一切。「枯槁眾生。」這「枯槁」就是乾枯。眾生沒有法水的潤澤,他的心地是沒有依靠、沒有依止的,所以說「枯槁眾生」。那麼你看看現代的眾生亦復如是,現在的人他沒有學佛,他的生活有再多的財富、有再高的名利,也都是充滿著生老病死,充滿著貪瞋癡慢,這就稱為「枯槁眾生」。尤其福報不足的眾生,那更是痛苦中更加痛苦,因為想要的得不到;嫉妒瞋恨也是一樣痛苦,所以都不離貪瞋癡。我常講,這煩惱不在於你年紀的大小,不在於你是否有錢有名,或是沒有錢或是沒有名氣,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你都有煩惱。貧窮的人他會覺得富人沒有煩惱,其實不一定,你不要搞錯了,不要認為你想得到的東西沒得到,人家有就代表人家沒有煩惱。所以煩惱它是沒有分貧富貴賤,只要是眾生,他就有煩惱,所以就稱為「枯槁眾生」;必須以大乘佛法來作為依止,學習一乘實相,這個很重要。我常講,有學佛的跟沒有學佛的人思想差很多,境界差很多,確實是這樣子的。有學佛的人他懂因果,他不敢造惡,他懂得恭敬聖賢、恭敬佛法,他懂得修福修慧;可是沒有學佛的人不知道,他覺得:反正我這一生,我想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他也不一定要顧及別人的感受。有的是好人,那他會顧及到,他會做好事,但是終究面對生死的時候,還是手足無措,沒有任何的主張。可是學佛的人不一樣,學佛的人面對生死,他是很坦然的;他懂得:我念佛就是要求生淨土,我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所以他願捨貪瞋癡,願意捨棄這個世間的種種名聞利養;他知道佛法是無上的寶藏,比世間任何寶藏都還要珍貴。我講過,這佛法的珍貴,比世間的任何寶物都珍貴,世間的寶石、玉器、金銀珠寶或是文物,有歷史傳承的,你看了,增長的是人文知識,增長的是一些世間的知見;可是佛法不一樣,你接觸到佛教的經典,你看到了,你所消除的是心裡面的貪瞋癡煩惱。這可不是你去參觀一些文物展,或是看一些歷史、了解一些文化,你所能得得到的。這個佛經你展開來,就是能夠消除你的業障,能讓你身心清淨永離煩惱,這個才是珍貴的寶藏。所以應當安住佛法之中,安穩來學習。

下面講的「枯槁眾生。皆令離苦。」也就是講所有一切在輪迴眾生,都能夠離苦,皆得安樂,得安穩樂。那麼「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是包括世間的,你要求的也求得到,也包括臨終,能夠往生淨土;包括現世得涅槃,甚至是圓滿成佛。所以是世間之樂及涅槃樂,都能得得到;這世間之樂就是對應前面所說的,他這個人在他這一生,在臨終的時候遇到佛法,來生生尊貴家,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了大的福報,而後又聽聞正法,後世得安樂。那麼當然現世也可以,只要你願意轉,只要你如理如法地求,還是可以得到;所以經文講「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是都沒有問題的。接著佛說:「諸天人眾。一心善聽。皆應到此。覲無上尊。」這個「覲」就是見的意思。佛告諸天大眾,都應來到道場裡面聽佛說法,也就是要聽經聞法。這裡我之前講過,這就是要你來聽經、要你讀經。你自己在家也要讀經,因為讀經就是見無上尊,是見佛。你聽佛講經就如同見佛,你看祖師大德的著作,就如同見祖師,是祖師在給你開示,所以你要會學、要會做。
下面看:「我為世尊,無能及者。」,「世尊」就是世間、出世間所最尊崇的,佛的智慧無人能及。所說之法,所表現的,能安穩一切眾生,令眾生安穩;所以,你看你心煩意亂的時候,你對著佛像,你看著佛,你的心就開始清淨,這是佛的像有這樣子的功德。你看世間的像,你會散亂,甚至會起瞋恨,你看到你仇人的像,你會起瞋恨,甚至有時候,你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都會起煩惱,一下覺得:這邊長痘痘、鼻字太小......等,種種妄想不斷,不會得清涼;可是當看到佛的像,你的身心就能得安穩,只要你願意靜下心來看,你能夠接受。所以說「故現於世。」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為大眾說甘露淨法,說清淨的佛法,說一乘之法;所以說「其法一味。」佛說大乘佛法,讓大家平等得度,讓大家明心見性,稱為「甘露淨法。」「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意。常為大乘。而作因緣。」令大眾皆得解脫,皆得涅槃。如來「以一妙音。」佛以一音而說法。「演暢斯意。」演暢大乘的法要。「常為大乘。而作因緣。」常常為眾生學習大乘法而作因緣。這正是我們學佛人所應該學的,你要常為眾生而作學大乘的因緣,讓眾生可以聽聞大乘法,那你是同時在學佛,也同時在做法布施。

   有些人說:「我們沒有錢印經,那怎麼辦?」你可以流通佛法!這就是為眾生作學習大乘的因緣,你把這事做好了,讓眾生能夠來接觸到佛法,用你的專長、用你的人脈、用你的關係,來幫助佛法宣揚、推廣。你可以想想你自己有什麼專長、才能,可以幫助佛法,可以為佛教做些什麼?這些做了都是功德。所以說「常為大乘。而作因緣。」你要把你工作的時間稍微減少一下,多一點時間來流通佛法,來學習佛法,那你自己也是為自己學習大乘而作因緣;所以不是單只有為別人,你也可以為自己。釋迦牟尼佛他是已經成就了,所以他常為眾生而作大乘因緣;那麼我們不但向佛學習,也同時自己熏修。所以這裡面有講「自利」跟「利他」。

下面經文: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釋迦牟尼佛他說:「我觀一切。」佛看一切眾生「普皆平等。」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佛觀一切眾生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佛不會說「我跟這個人比較好,跟那個人比較不好」。所以我講過,在道場裡,你不要拉幫結派,你不要搞小團體。同修間互相談論佛法,這個不是問題;但是你如果出現了「我跟誰比較好,誰跟誰又比較好」,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這個妄想你就要放捨掉,你就要趕快恢復清淨、回到正常。一個道場要是搞起這種小團體,那就要開始不如法,就會有鬥爭。像我們道場如果有這種狀況,我們會把它排除掉;我們不喜歡你在清淨道場搞小團體,因為這樣到最後這團體的人,若有不如法的就會互相地遮掩,而後去排擠如法想要修行的人,之後道場就不像道場。像這種問題現在普遍充斥在佛門的寺院裡,可是那些做住持的人卻不能覺察。所以世尊這裡講:「我觀一切眾生,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那麼,我們自己也要學習。當你看到人家的過失,你要往好處去想,要知道人家不是故意的,你不要刻意曲解、放大,你這樣就對了。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得罪過你,曾有得罪你也沒有關係,你的「我」也不要這麼大,學佛要學「無我」,哪有「誰得罪誰」的問題;自己要會反觀,然後就放下,這樣子心才會清淨。


「我無貪著。亦無限礙。」佛沒有貪著,沒有說對哪一個人比較好,哪一個人比較差;也沒有「限礙」,也沒有任何的障礙。佛恆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佛是為「眾生」,不是只為人道。所以有人講「佛法在人間」,那是講得太狹隘了,其實佛法不只在人間,你看前面經文:「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諸大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佛都為他們說法,這裡經文說「恆為一切。平等說法。」不管你是人、你是天人,或你是畜生、地獄、餓鬼、......,佛都普遍為眾生說法「如為一人」,就好像為一個人一樣,就好像自己的獨子一樣,像獨生子,所以說佛是平等的。「眾多亦然」,為一個人說,為眾多人說,也是這樣說,所以說「如為一人。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曾無他事。」所以你從這經文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講經說法,他不像現在有一些道場在搞那些名聞利養各種活動,藉由佛的形像來搞他喜歡做的事情。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怎麼接引眾生?佛是用「說法」來接眾,是以音聲而為佛事。他不是把佛教變質,他沒在佛門裡開那些世俗的教學,搞那些世俗法:幫人家按摩的、拼布的、書法的、......、唱歌跳舞的,這些都不是佛門的接眾。釋迦牟尼佛他只是「常演說法。曾無他事。」意思就是佛不做別的,就是講經。  

   那有些邪見的人就會說:「每個人的願不一樣,有的人是發願要用跳舞度眾生。」像這種話就是邪說。佛法還是有它正規的修行方式,有它教學的方式,這不是願力不同的問題,而是契不契機的問題;而且契不契機有時候不是看眾生現在能不能接受,而是能不能除掉他的毛病;就像「貪」,眾生有貪欲,佛教不貪,這個就是契機。對於一個貪欲重的眾生,你教他「不貪」,他就會很難過。但是,佛還是教他不貪;絕不會說:哎呀,你繼續貪沒有關係,那這個就不叫契機了。眾生的根器有上、中、下不等,習氣有厚薄不等,佛還是告訴他:你要不貪、不瞋、不癡,這個才是真正做到契機;那麼所用的方法,就分上中下,漸次令其深入,到達一乘,這個才是真正佛教化眾生。

下面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所以說無論是在走路「去來」,在宴「坐」,或是在站「立」的時候;「去來坐立。終不疲厭。」都為眾生演說正法,「充足世間。如雨普潤。」這是世尊所做的事情。不像現在有些道場的出家人,他也是去來坐立,但卻是處處搞名聞利養,巧立名目跟居士收錢,終不疲厭。真的有啊!所以我說「逆境是淘汰沒有道心的人,順境淘汰的是修行人,有的還是出家人」。在佛門有的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出了家,很用功護法、護教的,到後來居士多了、供養多了,就迷惑顛倒了;蓋個大廟,欠了幾個億,幾十億的也有。有的廣收徒眾、廣開精舍,還有瘋狂拼命做法會,說每天都要做,一做要做個幾百,甚至幾千場,最後做完了,他還不過癮,再發願,說再做十萬場。為的是什麼?是為名聞利養,不是為了眾生。但是因為可以收到了這些好處,所以他終不疲厭,就為了養廟子、為了養徒眾。他收徒弟不是要教他修行成佛,是叫他趕快去做法會,因為哪邊有人請,那裡又缺人了,就趕快收了徒弟,讓徒弟去做法會。所以你要是出家人,看到你師父是這樣子的,告訴你:這個師父你不要跟了,沒有用,你學不到佛法。他叫你來出家只是為了「節省成本」而已,只是為了叫你去做法會而已。什麼叫「節省成本」?一間道場要是請一個職工要付最低薪資,他只要把你叫來出家,又說他多度了一個人,也基本上不用給什麼單金,讓你吃道場住道場就好了,現在有些出家人是這種心態,而且還不疲不厭做,他不是真正在度眾生,是沽名釣譽的,就是為了養廟、為了做法會;沒辦法,欠人家一屁股債,當初的道心全部都沒有了,所以這個要注意。

下面看經文: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無論你是貴、是賤,這貴上賤下,所以說「貴賤上下」。你是持戒或你是毀戒,佛都能度。所以說戒一定要去受,怕犯戒而不受戒,這個知見就不對了。「有戒可犯名為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你受五戒還揀擇受,表示你想犯戒,說:我做生意我不受「不妄語戒」,表示你做這生意到處騙人,而你是存心的;你說我受五戒,我不受「不邪淫戒」,那表示你要邪淫;說不受「不殺生戒」,表示你想殺生。那麼是不是不受就沒有過失了呢?不受的話,罪加好幾等,因為你沒有受戒的功德,你也沒有持戒的功德,連少分功德都沒有;而且你犯了性戒還是有重罪,你還要加一個你沒有發心,你雖然是佛弟子,你沒有發心,而且你還有「故意揀擇」,這些種種的過失,還有一個「愚癡無知」,罪可不是一等啊。你受戒,犯戒了有犯戒罪,懺悔一下就消除了,受了,你自己心裡面還有底線,你要是不受戒,那就沒有底線,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這就會導致數罪併發,你可能不是只有犯一條殺戒,你可能會犯好幾條。所以為什麼說一定要受,你受了戒,平時你就有警惕心,你犯了戒你自己會知道:「我今天犯戒了,我悔改。」這個犯戒罪就消掉了,或是拜八十八佛,在佛前懺悔,再重的犯戒罪,全部都可以消掉,即使你犯比丘的四棄八棄罪,都能消。因為如來是清淨僧,你要懺悔這些重罪,你要對清淨僧懺悔,如來不犯戒,而且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有八十八佛、有十方的諸佛如來,所以你不用害怕,佛門早就替你想好了,你拜八十八佛同時都是發露懺悔,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這裡講的「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無論威儀好、威儀不好的,佛都為他說法;是「正見」,佛為你說法,是「邪見」,佛更為你說法。你看「佛度外道」,這就是為外道說法,像舍利弗、目犍連他們沒有學佛前都是外道,可謂是邪見具足,佛為他們說法,度他們來學佛。三迦葉波兄弟是拜火的外道,佛也為他們說法,所以「正見邪見。利根鈍根。」利根的,像迦葉拈花微笑,他就知道心性之法,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有說到,如來已將心印傳給迦葉。那鈍根的,像周利槃陀伽背一首四句偈,「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前面背起來,後面忘記了,後面背起來前面忘記了,他根器很鈍,是鈍根,佛等雨法雨,統統令其得度,沒有懈怠,就是耐心很夠。你看世間的聖人孔子,他還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那這個人就沒辦法學啊。你看釋迦牟尼佛他度周利槃陀伽,他親自教他,他破他的愚癡,他教他調息,《楞嚴經》上都有講到,所以「等雨法雨。而無懈倦。」我們度眾生也是要這樣,拿出耐性來,幫助眾生能夠漸次地來學佛,或是直接給予大乘。

下面經文: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

這個是講什麼是「小藥草」?一切眾生聽到佛說法,「隨力所受。住於諸地。」那「住」在哪些地方呢?「住」是處於。這個「諸地」,就是指二十八層天。「或處人天」,或是得「轉輪聖王。」「釋梵」是指釋提桓因或是大梵天王,「諸王」包括四大天王、或是小王;這些就是小藥草,是人天乘。

經文:

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這是聽聞佛法「知無漏法」,所謂「知無漏法」就是證得無漏法,能得「有餘涅槃」,發起六種神通,「及得三明」。「六種神通」就是三明再加上去,「三明」就是天眼、宿命、還有漏盡。「六通」就是「三明」再加上天耳、他心、神足,就是六種神通。
「獨處山林。常行禪定。」獨處於山林之中,常住於禪定裡面,這些是得緣覺證;聲聞跟緣覺,「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這裡是講中藥草。

經文:

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這是「求作佛」。
知道自己能成佛,常行精進,這是漸次修學六度,行精進禪定;這是講「六度」,漸修六度,因為潤文的關係,所以就省略掉。這些是上藥草;這是漸行六度的「事六度」的菩薩。

經文:

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滴。
那麼,又有佛子,能「專心佛道。常行慈悲。」教化眾生,自知能夠作佛,決定無疑。這一類的是屬於「通教」,剛入大乘的菩薩,所以叫「通教」的菩薩,這是小樹。

下面,「安住神通」,他能起無量作用。前面通教的菩薩是「觀諸法皆空,修如幻觀」,而別教的菩薩,他是「安住神通」,起種種作用,所以說「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這就是大乘別教的菩薩。想詳細了解的,你去看《天台四教儀》,或是《教觀綱宗》裡面都有講到。
「從空出假」為「別教」的菩薩,修無量四諦,所以他能發神通,能轉不退輪,也能講演大乘,能度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你看到這裡有人天乘,有藏教,有通教,有別教的菩薩。有「藏、通、別」,少一個「圓」,為什麼?因為圓教的菩薩他就知道如來說法「一相一味」;其他前面的這些修證以及位次都是方便說。所以它這裡只講到了「別教」的菩薩,這是依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裡面,蕅益大師講的。所以只有到「別教」的菩薩,別教菩薩算大樹。

那圓教呢?上了圓教,因為知見純圓,跟如來完全一樣,是佛知佛見,所以他能契入一味之法,所以就不在「三草二木」範疇裡面。因為「佛平等説。如一味雨。」真正大乘的菩薩,圓教的菩薩他能夠契入。圓教是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通教也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有,別教也有;圓教也有。
圓教的修證:十信位裡面的「初信」相當於小乘初果須陀洹,再來到「七信位」等於小乘的阿羅漢「修證位次」;但是「知見」上,圓教絕對是超過阿羅漢,他的知見是純圓的。

這裡看:「佛平等說。如一味雨。」如來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所以有人天乘、有聲聞乘,有通教、別教。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就像三草二木,它所得的不同。「佛以此喻。方便開示。」佛以三草二木的譬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滴。」這個是以「三草二木」對比「一雨普潤」,「三草二木」代表著如來種種的方便說,「一雨普潤」代表如來真實說。所以說「方便開示」,這個「方便開示」就是把這樣的一個用心,用譬喻而說出來;所以把抽象的「用心」,藉由這「譬喻」讓大家能夠了解。「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滴。」雖然說了這麼多,但是於佛智慧,猶如海中的一滴水而已。
所以這裡是顯示如來智慧深廣。

經文: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漸次修行。皆得道果。

這裡講的「我雨法雨。充滿世間。」是講:佛說法就像大雨,潤澤一切眾生,「一味之法。」是指:如來一乘,一相一味之法。「隨力修行」,眾生的根器各個不同,聽到如來說法,他就隨著他自己的根器去理解,所以有種種的差異。為什麼會有「三草二木」,有人天乘,還有三乘佛法?除了如來「設教」以外,還有一個是眾生的「機感」,它是兩方面的,不是單一方。如果眾生沒有這個根器,如來他也不會給他說二乘,所以它是雙方的。眾生的根器是二乘根器,如來說法就說二乘法,所以是隨機設教。我剛剛講的「隨眾生的根器」,眾生必然也是這個根器,他剛開始能接受這個,佛才這麼說法。為什麼這裡把二乘、以及三乘都推翻掉?就是要告訴你:其實如來所要說的唯有「一乘一味」之法,這樣講就相當清楚。所以說「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像叢林裡面的這些樹木、藥草一樣,隨其大小,它都可以長得很好。「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眾生聽到了如來說法,隨他的根器理解不同,也都得利益,只是利益有大有小,但是對於他來說,皆得具足。就像小草一樣,小草它能吸的水就是這麼多,你要是把它水加得太多了,它可能就淹死了;所以「隨其根器」各得具足。

下面看:「漸次修行。皆得道果。」漸次修行,都能夠得道。這裡蕅益大師講:「這是人天乘的增長。」「漸次修行」是說他剛開始接觸人天乘,但是佛不是要他只學人天乘,而是要他漸次深入。「人天乘」雖然剛聽到的是五戒十善,因果......等等的,但佛是要他漸次深入,「皆得道果」。所以我講:你學佛不能只學人天乘,或是:你「不能把人天乘當出離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是不要你住著或是退轉,因為你已經發出離心了,那就不是只有一般的人天乘了。

下面看經文:

聲聞緣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若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

這是講「聲聞乘」的二乘增長,「聲聞緣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小乘人在山林中修行,「山林」也就是代表「寂靜」。這「最後身」就是阿羅漢。無量劫來生死到此生結束,所以說是「最後身」。你看有些小孩生下來他就夭折了,這有時候是聖人,因為他沒有這世間的業,他入胎出胎,出來了以後沒多久,他就示現死亡,這就算是人間的一次往返,他就出三界了。所以說「住最後身。」

再來:「聞法得果。是名藥草。各得增長。」為什麼講這裡是「二乘增長」?因為佛也不是要他只住著二乘。雖得二乘法,還是要他能夠漸次深入。
後面講:「若諸菩薩。智慧堅固。」能了達三界,斷除三界種種的迷惑顛倒,所以叫「了達三界。」。能斷三界惑,名為「了達」。所以「求最上乘。是名小樹。而得增長。」這是菩薩,屬於「通教」菩薩的增長,通教增長。

經文:

復有住禪。得神通力。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這裡的「禪」就不是禪定的禪,而是「禪那」的禪。「禪那」翻作中文叫「靜慮」,就是「兩邊不著」,不著空也不著有,這名為「禪那」。跟你們在外面看到的小乘禪或是外道講的那個「禪」不一樣。「小乘禪」它是《安般守意經》裡面講的「安那般那」,這是小乘的禪。小乘沒有禪宗,大乘才有禪宗。大乘的禪宗又比一般漸次的禪那修行來得更為直接,因為它直指人心。
這裡講的「復有住禪」,這「住禪」的「禪」就是指禪那。「得神通力」就是發神通。「聞諸法空。心大歡喜。」聽聞「諸法皆空」之理,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而得增長。」這是「別教」菩薩。一般學禪宗就算是圓教了。那為什麼說它這裡的「禪那」是漸次的?因為「大乘別教」它是漸修大乘,還不是頓修的。

再看: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迦葉當知。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諸佛亦然。今為汝等。說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這是第五品最後一段,他說「如是迦葉。佛所說法。譬如大雲。以一味雨。」如來講一乘法就像大雲一樣,撒下甘露法雨,「潤於人華」,就是潤於眾生。「各得成實」,都能夠開花結果。「迦葉當知」,如來「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這是佛的方便。不光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子,其他的諸佛亦復如是,也是會方便為眾生說法;但是目的在於一乘,就是要結歸在一乘佛法。

所以說「今為汝等。說最實事。」為什麼講「今為汝等。說最實事。」就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這個是最實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前面都說過了,小乘人不是真正的滅度。因為阿羅漢以為他自己滅度了,已經證得涅槃,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這裡講皆非真實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你能發心,能迴小向大,能發大乘心,求無上道,這個就是行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所以為什麼講「頓悟漸修」。後面你看如來的授記,「迦葉當供養奉覲多少諸佛世尊」,這個就是頓悟以後漸修,漸漸修行,勤除習氣,是這樣子來成就的。所以不是說悟了以後那就不用修了,那還差得很遠,連迦葉尊者都還要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前面這裡讓二乘人這些弟子根器利的,最利的是舍利弗,再來就是迦葉這四大弟子,知道如來說法唯說一相一味之法,而且佛法中無聲聞弟子。佛法中所講聲聞人的滅度,並不是真的滅度,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是真的涅槃;迦葉尊者他們知道了,迦旃延、須菩提他們都知道。後面因為已經開解了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皆名方便,這裡才唯說真實,唯有一乘法,這個是真實法,也就是「眾生都具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作佛。」這個是真實法。那麼迦葉知道了,算是開佛知見,所以後面才能授記。
〈藥草喻品〉以「三草二木」以及「大雨普潤」,顯示如來說法唯說一乘,唯是一相一味之法;又能夠方便攝化眾生,於無差別中顯示差別,於差別中會歸於無差別,這是如來說法善巧,如來的智慧不可思議。這是這一品所要表達的,所要去認識到、學習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