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裡盪漾著樂觀進取
言行中富有引人省思的啟示錄
念念中蘊藏著慈悲喜捨
佛門裡百年難見的護法菩薩
韓瑛居士早期學佛喜好廣結法緣,她親近過許多高僧大德,所以法名也很多。其中「慈本」是參加菩薩戒時所用的,戒牒裡的法名正是「慈本」二字。慈本就是慈悲的本懷,於是慈悲濟世成為一生待人處世的座右銘。
居士生於民國十一年三月十三日,出生地是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位於遼東半島上的西岸港口,富庶繁榮,當時許多日本人曾經到此開發建設。她在家中排行老大,因為小時候相貌頗富英氣,女生男相,聲音宏亮,又是家族中的長孫女,被長輩視作「假孫子」,總被扮著男裝,各種場合的聚會幾乎少不了她,很得人緣,備受疼愛。
韓氏祖籍江蘇淮陰,後來遷居東北大連市,直到現在還有妹妹秀英暨弟韓群先生住在家鄉,現已兒孫滿堂,過著幸福平安的日子。韓父自鳴先生是一位愛國商人,也是佛門大護法,樂善好施。當年大連松山寺是他護持的道場。根據韓氏族譜記載,其祖先系源於漢朝高祖劉邦屬下大將韓信之後代,曾經避禍於佛門,受到佛門恩惠,從此便忠於護教。母親韓高氏出生富貴門第,賢淑良德,不僅樂於助人,而且長年茹素,善良溫和。後來大陸手易後,雙親相繼逝世於大連。當時韓瑛居士已經隨夫高士珍先生輾轉遷居來台,無法親臨弔孝。每逢清明時節,必向北方遙祭,憑藉佛門法會,超薦雙親,以平孝思。
童年求學階段是一生當中最辛苦的日子。自從滿清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奉天以南(遼東半島)及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當地人一直普遍接受日本教育。但是身為中華民族後裔大都遠走河北、山東等內陸一帶接受中國傳統教育。韓瑛居士亦不例外,時常隨著父母旅居天津、河北、山東一帶上課,只因為當時內陸常年遭受外侮及內亂,功課間間斷斷。直到天津南開大學家政系畢業,同時也增修四年的日本禮節課程,才告一段落。不久遠嫁安東省銀行界總裁高寶禎先生次子為妻,夫妻伉儷情深,先後育有一女婉笙,一子貴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戰敗,退出中國,舉國同慶,人人期待天下太平。然而外敵雖走,國內的戰亂卻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民國三十六年,國民革命軍政府不敵共產革命軍,被迫逐漸南遷。身為銀行總經理的世珍先生,因為事業的關係,陪同所有員工們隻身離鄉背景,隨著國民政府走到大前方。未料時局每況愈下,不斷地跟著南移。
跟看國內荒亂的人群,南來北往到處竄逃,時局糟透了。此時年方二十八歲的韓瑛女士,奉婆婆之命,攜著兒女自安東南奔海南島與丈夫團聚。萬里路遙,塔車乘船,日以繼夜,馬不停蹄再加上二個小孩及九件行李,一路上通過層層盤問,其驚險與勞累可想而知。自古戰亂多窮寇,據韓瑛居士描述,這一路上常得貴人相助,她亦隨緣幫人,一切甘苦非言語所能形容。不數日,果然安全扺達海南島,一家團聚,所有銀行界人士莫不嘖嘖稱奇,佩服其勇氣可嘉,膽識過人。不久,全家退居香港。
當時中國這場內戰,無人能夠預料結果。韓瑛女士陪同丈夫暫居香港,並無移民他鄉之準備,一心一意等待著戰亂平息之後,返回安東家鄉。屬於中國領土的香港是英國租界地,是戰亂波及不到的海島,政治安定,經濟繁榮,許多國人一心嚮往到香港謀求生計,所以偷渡、移民者多如過江之鯽,處處充塞著歡樂與哀愁的氣氛。韓瑛女士全家團聚無比幸福,看著受難同胞,不免生起惻隱之心,盡本能地幫助同胞度過經濟危機、布施醫藥、接生小孩、主持正義…等慈悲喜捨似乎是她的天性。
三年光陰匆匆而過,中華民國政府因情勢見逼,退來台灣,並作為反攻大陸的根據地。此時士珍先生顧及兒女的生活教育,托人申請台灣入境證,遂在民國四十年舉家遷居台灣(次二年生下小兒貴宇),等待返鄉的一天。未料,一住四十六年,台灣成了她的第二故鄉。民國五十八年曾經在高雄經營素菜館禪悅齋時,有人問及何籍人士,她總是笑著用台語回答說:「我是標準台灣人啦!」雖然腔調詼諧,的確,人生有多少幾十年呢?台灣寶島擁有她一生中的黃金歲月及燦爛的佛教事業。無數的考驗與磨練,點點滴滴生命的痕跡都深深烙在這塊土地上,紮紮實實成就了一位菩薩。
韓瑛居士,不但容貌端厚,性格豪爽,愛好整潔,而且活潑外向,多才多藝,富於創意,還有一付金嗓子。早期台灣較先進的行業如體育用品、飲食業… 等甚至營建的高成本事業都努力地經營過,幾乎不讓男士專美於前。後來創立華藏佛教圖書館,以培養弘法人才為宗旨的模式及教學為主的作風,也是她領頭帶動的。
她認為老式落伍的保守作風,已經培養不出屬於現代的弘法人才。時代不斷地改變,現代人應該用現代的生活方式教學,走向人群。如《無量壽經》所說:「作眾生不請之友。」才是大乘的精神風範。可見,她不是一位墨守成規的護法長者;而是勇於面對現實、創造事業的大菩薩。然而有了事業,卻能兼顧家庭子女之教育,重視兒女為人處世的態度及文學涵養。一方面加強他們佛法的觀念,不致於精神匱乏;另一方面不惜昂資聘請優良師資親自輔導。雖然如此,夫妻倆從未限制子女的發展興趣,直到他們順利完成高等教育。現在貴民已是社會中堅,貴宇則在美國求得發展,女兒婉笙(已歿)留下一子一女,也是社會之精英。
早在民國五十五年夏,偕夫前往木柵法藏蓮社,聆聽淨空法師講演《楞嚴經》時,頗為契機,於是決心走向修學佛法之路,發心護教,幾位居士前輩也對她愛護備至。當年聽說淨空法師遇到弘法困境,立即取得丈夫及兒女們的同意,迎接法師回家供養,不久,一家人都皈依佛門。這是應了「因緣具足,水到渠成。」的話,從此竟然繼承父親的衣缽,成了佛教的大護法,因為一心一意要護持佛法,其夫也投入維護行列(曾經寫下仁王護國品講稿是一明證),一家人視此事為神聖的工作,並引以為榮。法師住錫木柵寓所長達十七年之久,這期間,一家人為了講經弘法的場地努力張羅,煞費苦心,只為不間斷法師弘法之工作。不料,民國六十五年前後七年,高士珍居士及女兒婉笙居士不幸相繼仙逝。然而韓瑛居仍然堅守信念與其子貴民、貴宇,一本初衷,護持佛法到底,至今長達三、四十年之久,其毅力非常人所能及,是百年來難得一見的護法。
佛門裡,供養法師簡單,維護佛法不易;維護佛法難,應對進退更難。身為護法長者,要在現實堆裡建立一個如理如法的道埸,維護好的道風,除了大眾力量支持之外,身為帶頭者除非費盡畢生精力與無私的奉獻,很難有所作為的。韓?居士就具有這種精神毅力與特質,她富有耐心與愛心,睿智與膽識,不畏環境的惡劣與艱困,堅持到最後一刻不放棄。走過黑暗,便是黎明的到來。經上說:「菩薩是乘願而來的。」古德又說:「具行猶人具眼目,願如日月燈光明,依光照燭見分明,行者方能達前境。」沒有願力,如何能在黑暗苦惱的娑婆世界引渡慈航呢?
民國六十八年圖書館創立開始,即刻開啟宣揚大經大論之風氣,包括小部經,尤其一部《大乘無量壽經》也在此大放光明,淨土法門因此而建立,念佛共修不間斷。想不到一個小小講堂竟能發揮如此功德利益,普濟十方大眾,這不得不歸功於佛力加持,弘法者及四眾大力支持,加上館長的福德深厚與正確的宏觀智慧護持所致。不僅如此,韓?居士尚祈願為佛門培訓人才,她深知弘法人才不可多得,乃付諸於行動,再度提筆為學僧們修改講稿、訓練台風、威儀…。這樣大悲大願,承先啟後,不失菩薩風範。所以不斷積功累德,造福後代,就是本著一顆寬大無私的心。
短短一、二年,佛法弘揚開來,淨土法門也在圖書館立下腳跟,這段過程的迅速開發,應該說,得力於四眾善根成熟及弘法工作精進不懈,不間斷,不夾雜,一向專念,護持者的信心。長久以來,韓瑛居士扮演著一位得體、受到愛戴的領導人,她處世圓融,幽默風趣,文筆可誇,口才一流,慷慨好義。自從華藏會訊出刊,她的筆下流暢入情入理,使得弘法事業更上一層樓,功不可歿。她的為人,隨著時代的演變,更加灑脫、寬容、自在、透著圓熟的人生觀與佛法的洗練,更散發出明亮的風釆,在菩薩道上展趐高飛。
她一向強調修行應重在拓寬心量,因為自古修道有成的祖師大德,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心量無限大,心量大,開悟容易。時聞唱頌彌勒佛偈:「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時而念:「將相頭頂堪走馬,宰相肚裏好撐船。」雖然身為女性,不難發現頗具彌勒菩薩之胸懷。在家中也供奉西方三聖像,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她特別尊崇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所以解釋《心經》裡的『觀自在』,非常令人讚許。她說:「觀自在就是觀世音,是一體兩面的意思。對自己觀心自在,對外觀察一切眾生的苦音,尋聲救度,這就是觀音法門。」自在、隨緣、慈悲、喜捨是菩薩一生的行持。基本上,韓瑛居士真實用心生活,透過生活去體驗佛法的真諦,講究實際而不幻想,說到做到,心口如一,言語謹慎。平時遇人有難,只要能力所及,必定盡心盡力,絕不推搪;倘若有不如理如法的要求,絕不服從,她相信佛說的話:「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作人處事不但要守原則,而且更須運用智慧。
在台灣島上,從不浪擲光陰。自民國四十八年之後,屢次參加金門勞軍,在生意場上提攜過許多人;修行路上栽培許多後進;公益事業上時常慈濟、賑災、旅遊、教學…不勝枚舉。其旺盛的精神活力來自於菩薩發心,不疲不厭,從不為已。過去曾經看到時下青年學子沒有得到好的生活教育而感到婉惜,偶而寫幾篇文章呼籲當局,或者參與教學活動,邀請法師講學,如早期有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及內明小班。當時因為過人的魄力與卓越的才華獲得華藏法施會會長道安法師讚賞,任聘為小班教授。那段期間對學僧們的生活、學業,無不細心照料,不分晝夜,全心投入。直到圖書館成立,便每年積極地協助籌辦大專佛學講座,並聘請師資,從事日、英語、國學、梵唄、常禮舉要、威儀、演講、法器、烹飪…種種課程教學,時而舉辦各種活動如太極奉(劉錫亨老師指導),放生郊遊或者拜訪諸山長老,爬山…。民國七十五年開始擴大舉行港泰旅遊、大陸觀光旅遊、美澳星洲佛七旅遊、發放大陸獎學金…等,主要製造四眾同修有廣見多聞的機會,所謂「寓教於樂」,創過去道場所未有的風格。
另一方面,雖然身為傳統女性,關心後代極為嚴肅,她相信「男主外,女主內。」是天經地義的,人類不應該去違背大自然法則。畢竟社會上各階層中堅分子皆是母性孕育出來的,而女性的天職就是扮演家庭的守護神。所以說,男性應受教育,為著社會國家,女性更需要受教育,為著教育國家未來主人翁,地位是同等重要,如此才能建設健康良好的社會。擁有正確教育制度,就沒有女性駕馭男性,男性壓制女性的現象,而是互重、互助、互愛、互諒的社會,假如能夠了解佛法,就更加完美。
自從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之後,時代不停止銳變,韓?居士從六十八年起所經營之圖書館,主要精神在以不變宗旨的原則之下,求新求變,求進步,時代巨輪不停地轉,自己不轉,必定面臨淘汰的命運。尤其新時代人類知識水準不斷提昇,富有理性、活潑、開朗、創意,不再封閉、狹礙、嚴肅,唯有放下傳統固陋成見,迎接新時代的氣候,佛教事業才能再展新氣象。未來更應多方面接觸,通達世事人情,接引時代青年,才能培養新新人類那富有正見、活潑、獨立的弘法人才,續佛慧命。館長就像大燄肩佛一樣無時無刻不在體認時艱,一心護持如來事業,不遺餘力。
最近十五年來,她努力開闢美國二處道場,終於稍見成果:
一、美國德州達拉斯佛教會,專供四眾靜修之用。(Dallas Buddhist Association L.T.D.)
二、美國加州庫派蒂諾華藏佛教圖書館 美國分館,專作培養弘法人才進修場所。(The Pure Land Learning Center )
這是弘法事業踏入美洲的新里程碑,為淨土法門展開新路,為新生代奠定基石。然而初步完成二處道場規模,韓?居士終因體力不支,積勞成疾,負笈返台養病,那天是八十五年九年二十六日。
這場病引得四眾同修真情關切,大家期待著老人家病情快快好轉,實在有太多事業等著她掌舵。療養期間,大家都很樂觀,因為我們絲毫看不出她的病相,甚至紅光滿面、聲音宏亮。些許疲勞味口不開、咳嗽,除此之外,一切正常。平時有說有笑,又時刻關照道場的一切事宜,那股慈母般的悲願與責任感絲毫沒有退怯,不禁令人讚歎。
病榻上,仍再三的叮嚀囑咐:人才的培育、工作上的調配、關懷大眾飲食起居,處處愛心流露,不時的感謝同修們的支持。她深知大家的關懷深情,所以非常勇敢的面對這場病。民國八十六年初,身體依然保持良好狀態,只是太久未曾走動,腳不聽使喚,於是二月下旬轉往三軍就醫。短短兩個星期就與醫護人員結下善緣,成了一位好病人。醫院裡有一句格言:「視病如親。」,病房裡總保持著一片祥和。
三月五日,那天晴空萬里,醫院一片寧靜,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時光隧道,沒有煩惱與焦慮,只看見醫生友誼的眼神,似乎透露著一種不尋常的訊息。後來才知肺功能衰竭。
記得當日早上依然紅光滿面,笑容可掬,沒有病容,慈悲和藹的目光,透著感激的眼神巡視全場一周,午後最後的道別語:「我要睡覺,不要吵我。」從此安靜的睡去,柔軟的佛號聲音陪伴著這位大菩薩,過著清淨的白天,直到下午四點十五分,貴民、貴宇兩位大居士見母親嚥下最後一口氣,立即跪拜,高喊:「恭送母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霎那間,每個人都肅然起敬。
貴民、貴宇二居士孝心感人,在母親臥病期間服侍在旁,未曾遠離。臥病期間,除了聆聽母親的遺訓之外,最感動的是母親曾道:「我要盡我做母親最後的責任。」的確,館長大半生都貢獻在佛門,貴民、貴宇對佛門的默默付出不在話下,如今母子聚散之際,怎不令人致無上的欽敬與感激。然而臨終曾對兒子肯定說:「對彌陀四十八願絕不懷疑。」並且對人事、物都有清楚的交代。使得貴民、貴宇對母親更加尊敬。因為彌陀三度來訪,又親眼目睹母親生西瑞相而獲得無限安慰。十四小時之後,帶著母親的遺體返回華藏佛教圖書館,完成母親最後遺願。看她滿面慈悲、安祥、滿足的笑容,肯定的答覆一切:「莫為我擔心,這一生所作、所付出的,無怨無悔。」
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紮紮實實走過七十六年的光陰,絲毫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快快樂樂地回到西方故鄉,在這世間劃下圓滿的休止符。經上說;「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997年
3月1日下午10:30
(台北三總介壽五樓九室),阿彌陀佛來看館長,歷時約3 - 4分鐘,館長精神很好,於十一至十二時之間,與淨空法師約定以上十二事(韓瑛館長的十二個願望)。
3月3日下午寫成此文,晚上十時,逐條念給館長聽,每讀一條館長聽了均含笑點頭,表示首肯,淨空法師名此十二事為「韓瑛館長的願望」,希望淨宗學會的同學們記取,依教奉行,以報館長護法之深恩大德。
3月3日晚7:00
做僧服者云,今日中午彌陀佛示知,圖書館有急事要趕辨,余為出家男眾製25條衣七件也。此事令人深感彌陀慈悲親切,館長之事,佛已為她妥善安排,吾人聞之,大慰生平,起大信心。
3月4日
館長再度見阿彌陀佛及蓮花。5日下午4:20往生佛國,瑞相希有。
6日晨
迎靈至圖書館。
3月19日
於圖書館舉行告別式,當日下午在第二殯儀館荼毗,隨即將靈骨舍利迎回,奉安於本館。
華藏淨宗學會釋淨空謹白1997年3月20日
韓瑛居士年輕照片
韓瑛居士 年表 |
資料來源出處: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