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3(文字檔)



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大家好,我們看到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6頁講第4小段,


上一次把第3小段大略的說了一下,上一次第3小段時間到了,沒有講完,


好,那就看第3小段,就是第3行的地方,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


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好,到這裡是第3小段,在第6頁的第3行,在第6頁的第3


上一次說如來為了教化眾生,出現於世,那麼教化眾生的宗旨是什麼?


宗旨就是為了令眾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就是如來的宗旨,


那麼方法有很多種,方法有很多種,有華嚴的修行方式,


有天台的修行方式,有各種的方式,就像學校的老師要面對這麼多的學生,


每一個學生他的根器利鈍、他的資質不一樣,所以不可能用一種方式去教所有的人,


但是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佛教的原理原則,無論是那一種宗派都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淨土宗當然也是不會例外,像我們的道場也是秉持著釋迦牟尼佛教育的宗旨,


就是要讓大眾能夠深入心性,深入性海,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希望大眾能夠明心見性,希望大眾這一生能了脫生死,因為我們學佛有很多的問題,在世間的路上有很多的問題,世間法不能解決,所以呢要仰賴出世間法,要仰賴出世間法,


世間法它再怎麼想怎麼做,都是在那裡打妄想,愈想,你解決了一樣事情,另外的一些問題就又跑出來,所以愈想愈多,愈想愈多,這個就是妄想,佛法呢教你不要打妄想,不要胡思亂想,


你心靜下來智慧就會打開,你心離了二法、二思、二念,你的智慧就會現前,這是很直接的、很明確的,就如同一個房間裡面,一個暗室裡面雖然暗了千年,但是只要燈一亮就馬上整個照明了,


即使是千年暗室那也不怕,我們眾生雖然著相,在迷,迷失於境界當中,但是只要一聲佛號提起,


你的妄想就能全部消滅,所以說一聲佛號換取八萬四千妄想,這個是可行的,


因為妄想就如同暗室一樣。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念佛,釋迦牟尼佛出世,


也就是為了告訴我們除了明心見性,見性修行的方式,修行要用什麼方式,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


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莊嚴,這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宗旨,


在修行的方式,我們用淨土,我們用持名,那持名就有很多種心態,


所以像念佛人有一百種果報,在續法法師就是清朝慈雲灌頂大師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有說到,像我們樓上都有祖師大德的著作,祖師大德的著作


這也都是師父多年講經內容有提到的,也都受到師父所使用的,也適合我們現在的人去看的,


也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他的艱澀,我們要深入佛法一定要看祖師大德的著作,這也是師父教給我們的,教給我們,他說現代的人寫的東西,很多都加入自己的知見,


加自己的意思摻在他的著作裡面,那祖師呢?他是自己修行,他不落思量的,不落分別的,


像一般世間人他寫一本書,東想西想找資料,祖師不是的,祖師是他自己修行然後契入經典寫出來的,給我們後學呀,接引我們讓我們能夠向上,跟現在的學術註釋是不一樣的,


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把妄想斷掉,這個就很厲害了,


我們學佛不是為了要了解佛法嗎?要了解就應該去想呀!不是的,佛法是什麼?就如同是止痛藥,把你的痛給止掉,把你的妄想給止住,佛法經典是拿來斷念頭的,祖師大德的開示是斷除你的妄想用的,不是讓我們去記他的名言,記他所說的一些文字相,如果我們只是記文字相的話,


修行就很難有成就,很難有成就,所以像無量壽經出世,正為是彌陀本願海,顯示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功德,所以善導大師才說,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他所要幫助眾生的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那麼要用什麼方法呢?


就只有用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才能夠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是哪三根?就是上根、中根跟下根,


上根的人就像是禪宗的這些祖師,都可以算是上根的,那麼中根的人呢就是修習止觀的這些人,


那下根呢?就是像一些禮懺滅罪的人,他們只懂得事相上的,


或是著相很嚴重的人,甚至是不修善只造惡的人這個就是所謂的下根,


或是再講清楚一點就是妄念要止也止不住,要行善善念也發不起來,像這種多半是下根,


我們都要去反省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千萬不可以認為說淨土法門是為中下根的人說的,


我是上根,我不用用這個方式,我們就想到大集經講的「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億億人修行,當今世上學佛的人還不達到一百億,因為人口還不達到一百億,


所以佛說縱然有億億人來修行,有一百億人來修行,


在末法,有這麼多人來修行,真正修罕一得道,很少人會有成就的,


他說,那怎麼成就呢?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讓眾生速脫生死輪迴,然後能夠入佛境界,


那華嚴這部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一般的凡夫,不要說凡夫了,


連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他要看,他要參與這個法會都沒有辦法參加,都沒有辦法參加,


何況是我們在自己業力裡面輪迴的眾生,所以華嚴這部經的內容他是由龍樹菩薩去龍宮帶出來的,


這上一次就說過了,從龍宮裡面請出來,我們才看得到,那麼華嚴經最後的一個會歸,


會歸到哪裡呢?這個有聽過師父經的人就知道,是會歸到西方極樂世界。


是會歸到極樂世界,所以正與這部經相同,正與這個《無量壽經》相同。


就像普賢菩薩在最後,教善財童子,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所以普賢菩薩,他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他算是法界菩薩的上首。什麼叫法界菩薩的上首?就是菩薩眾有這麼多,我們看過經典,有這麼多菩薩,他是菩薩中的模範生,就是給其他的菩薩做模範。


那他今天做出了模範,他修行到最後是怎麼樣呢?是求生淨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是前往那邊、到那裡再向阿彌陀佛學習。到那裡,他的十大願王才圓滿,


因為一般我們在讀,都只讀到前面這四首偈,那下面四首是什麼呢?


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就是說,


我的普賢十願到那邊才圓滿。所有的菩薩要成佛,他必須得修普賢行,


必須得修十大願王,才能夠發這十種無盡心,才能夠圓成佛道。


那普賢菩薩說,怎麼樣才算十大願王圓滿?


就是到了極樂世界才圓滿。所以《華嚴經》最後總結,大家對這首偈很熟:


『普願沉溺諸眾生,』下面那一句應該知道,『速往無量光佛剎,』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有另外一個別號叫無量光佛,也有一個別號叫無量壽佛。


所以《華嚴經》到普賢菩薩這裡圓滿是到哪裡呢?


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他算是圓滿成佛,這個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有人說,淨土宗它是小教、是權乘,那我們想想,如果是權乘,普賢會願意求生嗎?


文殊會願意求生嗎?文殊菩薩他也說,他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樣的,這兩位菩薩通通都是菩薩中的模範生,菩薩中的上首;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給我們做表率,因為我們連菩薩都還不是啊,


我們只是帶著很深重習氣,然後很多妄想的一個凡夫;


常常心隨境轉,隨自己的愛欲轉,隨自己的貪瞋癡,隨境界轉,


這種凡夫;那我們怎麼能夠不念佛、去求生呢?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個是我們應當要留意的。就像蕅益大師他早年也是,他說:『我自己宗乘自負』,


他自己認為他是學禪的大根器啊,對自己非常有信心啊,


結果後來一生病啊,他說:『我在病中啊,我學的禪、學的教,我一句話都提不起來,


我沒有辦法去用功,我沒有辦法去超脫我這個病苦。』所以他才覺悟啊,


他在病中看到《竹窗隨筆》,看到蓮池大師的《疏鈔》,他才恍然大悟。他說:『始知念佛是無上寶王啊,是這世間所有法門,所有他看過的』因為他看過藏經,有一本書叫《閱藏知津》是他寫的,就是看過藏經以後,他做了一個這個筆記,


《閱藏知津》這個書也相當不錯。


他看過藏經,是所有修行法門裡面,


念佛是最殊勝、最好的;所以呢,他說,他當年早期,


誤以為持名是曲為中下,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曲為中下。整段是什麼?


他說:『我早年宗乘自負,妄謂持名曲為中下,』這個是他自己修行的心得,


修行幾十年的心得。蕅益大師也身兼好幾宗的祖師,他當然也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天台宗的祖師,


甚至聽說還是律宗的祖師,他也是身兼好幾宗,


無論是在世學、在佛學,都有相當的大成就。他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寫書,


當初他也不學佛,寫《闢佛論》,後來他學佛了,他才懺悔,他之前這個通通都不對,


全部燒掉,全部把它給我們現在講,都給回收了。所以很明顯的,《華嚴經》到後面白紙寫黑字,


我們現在講白紙寫黑字,明文就告訴我們,指歸到極樂世界。


那《法華》是什麼呢?《法華》的意思就更深,


它的意思啊,我們一般很難體會,你看起來《法華經》就像一本故事書,


它講好多個故事,那實際上這些故事裡面有寓意,不外乎就是直指眾生身中的不生滅性、


心中的不生滅性。所以徹悟禪師講,他說:『以我本具之佛,念我心作之佛啊,


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本具之佛就是我們眾生心裡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那念我心中本具之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啊,


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呢?所以證明《華嚴》、《法華》是完全的,他的一個指歸,甚至有的祖師讚嘆到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一個開始而已,的一個序文而已,《無量壽經》是正宗分。正宗分有沒有聽過?經開三分,


第一分是序分,


第二個是正宗分,


第三個是流通分;


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判成這三個大段落,序就是有開始,


然後再來正宗分是主題,再來是結尾;


世間的書也是這樣子,有一個起承轉合。好,這一段我們就看到這裡。


我們再來看後面的:


『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好,這個是第四段。


本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第四段。所以在《疏鈔》,《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疏鈔》,


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現在看的人不曉得多不多?


這個是淨土宗很重要的一部《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寫的,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祩宏大師,號佛慧。這位大師,他的念佛功夫也是相當了不起,


早年也是學禪,禪宗在中國非常興盛,


早年也是學禪,後來他修行淨土法門。


有一次杭州鬧乾旱,那個時候沒有寺廟,當地的人要請法師作法會啊,


可是沒有法師啊,找不到出家人。就有一個上山砍柴的樵夫他說:


『我知道那個山裡面有出家人。』應該是在梅嶺,


現在杭州梅嶺那邊,因為雲棲寺就在梅嶺那裏。那他就上去請啦。


那蓮池大師就下來,他說:『我什麼都不會啊,我只會念佛,我也不會作法會啊。』


他說:『沒關係啊,師父,反正沒有法師;你就念,只要能下雨就好了。』他就在那裡合掌,然後念佛。念不到十聲而已,雨就下下來了。所以可見他的念佛功夫是相當厲害,


相當的道地,下了很深的功夫,不然啊境界不會隨他的心而轉,


不會有現代人說的神通力,所以可見蓮池大師是了不起的一位大人物,


他是明末四大僧之一,明末四大僧應該知道,明朝末年有四位高僧,一個是蓮池大師,


再來就是蕅益大師,還有是憨山大師跟紫柏大師,這四位明末四大師,四位高僧,


蓮池大師就是其中一位,所以這個疏鈔啊是非常好的一部註解,我們上面都有,


我們道場都有流通,道場都有流通,所以要多看古註,現代人他不看古註,他怕難,


他覺得說字很難,我看了我想要速得、速成,其實看古註,尤其是學佛跟大家用的電子產品不一樣,


現在的電子產品買回來都有一個快速使用手冊,


快速使用手冊,有一個,但是學佛不能求快,因為它不是電子產品,它不是物品,它是內學,


佛法叫內典、內學,它不屬於物質,不屬於這種物質,所以大家不要求快,看祖師的註解越看,你會越有味道,為什麼會越有味道呢?還是用論語的那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非常好的這句話,你常常看,去改變自己的習氣,去把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把他轉變過來,本來心不佛,把他轉成佛,本來不念佛,把他的佛號念起來,


本來具有貪瞋痴我們覺察他,使他銷落,使他減少,那你每一次在看經典的體會、程度、


深入的感覺都會不一樣,所以師父告訴我們,他說有的經講五十遍、講一百遍,我們看幾十遍、


幾百遍,甚至看一輩子他都意味無盡,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真正有在修行,


我們有修行的人喜歡看祖師大德的註解,這祖師大德的註解真的很好看,他不會把話講死,


不會把話就是用像名相、枝葉這樣子,只是解釋名詞,祖師大德不會,


他講的是一種境界,講的是義趣,很值得我們學佛人應該要去看,


很值得我們去看,這書你看一輩子都不會膩,所以師父說你剛開始學你看一本註解,


一直到你成就了,你還是可以看這一本註解,這個意思都是非常的深廣,


乃至經典也是,這個是祖師大德他的註疏是相當好,甚至我們師父說絕對比現代人作的好,


絕對比現代人註的好,他都推薦我們看祖師大德的作,這相當重要,疏鈔裡面說什麼呢?


他說:「一心持名,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這個話沒有修行到達一定程度,你體會不到,這個話很深,


我們講直指人心,這不是禪宗的手法嗎?這不是他們教化的方式嗎?那為什麼淨土宗念一句佛號就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是佛,這個就是我們要去修行的,


我們要去深入經藏的,所以你看這句話意思看起來簡單,


實際上很深刻,非常的深奧,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說給我們聽,我們自己都不相信,為什麼?


因為你認為,你看我們檢點自己,我有貪瞋痴啊,我會心隨境轉啊,


念佛的時候會打妄想,我怎麼會是佛呢?我怎麼會是跟佛菩薩一樣呢?


那為什麼今天我們念了這句佛號,就會跟佛一樣,就會跟菩薩一樣,這個有它的深意,


所以他才說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那麼其實說徹底的是自己的言語造作與如來完全無二無別,完全無二無別,為什麼無二無別呢?


因為稱性的關係,稱性,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力無畏就是十力四無所畏,都跟諸佛完全一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同一心體在起作用,


只是我們眾生有執著的關係,妄分有你、我這種對待的現象,妄的、虛妄的、


不是真實的,所以,像為什麼佛門提倡不邪淫、不淫欲,就是在這裡面你不要妄生你我相、生對待相,你一有淫心生起,他就有對待相顯現,所以叫你不要起對待,不要起對待就是離淫欲法,


就是離淫欲,就是所謂的不淫欲,這個就是佛門斷淫欲的方式,在大乘裡面他是這樣斷,


不要生對待、乃至生怨懟,這個通通都是這樣子的一個修行方式,眾生其實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為什麼變成眾生呢?就是以妄想、分別、執著,你本來如同海跟天空,海上沒有波浪,天空沒有雲,海天是一映的,可是現在呢?


海中妄生波浪,天空妄有雲翳,所以成了好像有相對,好像有海、天空可以隔閡的,


但是實際上海本來沒有波浪的,


天空也無雲的,也無雲的,


這是祖師大德證入以後他知道的,


他把他親證的境界講出來給我們聽,


我們沒有這個程度,


所以他說成是一種比喻讓我們知道,眾生本來就如此,本來沒有對待,可是在無對待中,


無同異中動念,一旦動念頭就熾然成異,就有對待相,就有相互差別的現象出現,


所以才說有凡夫、有佛、有所謂的地獄、餓鬼、畜生,所以,相反的,


我們心裡要是沒有對待,什麼叫對待,就是動念,不動念,不動念啊你就跟佛完全一樣,


雖然我們現在在動念,可是實際上、體上、真實的現象上,


還是跟佛完全一樣,佛說什麼呢?他講一個比喻,譬如迷人,四方易處,一個迷路的人他走錯路,


把東西南北搞混了,搞混了,但實際上呢?真實的狀況是什麼?


東還是東,西還是西,只是那個人在這個方位裡面他自己迷惑,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跟佛完全一樣,但是自己迷在哪裡?迷在自己變現的妄境界裡面,迷在自己的想念裡面,所以呢才叫眾生,我們看經教的目的剛說了,把你的想念斷除,告訴我們說妄想,既然說是妄想那就不是真實的,


既說為妄就不是真實的,所以呢不必理會他,你只要依止正念,那可是自性無一物我們怎麼依止呢?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托顯出這一句名號出來,讓我們來依,


所以禮拜三講念佛開示時講到,念這一句佛號算不算是執相,不算,因為他不屬於世間,不屬於世間相,他不屬二乘,不屬出世間,他也不屬菩薩,他是如來的智慧德相、德號,所以我們以凡夫心直接攀緣這個如來的境界,這個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麼樣不可思議,這麼樣深廣的一個法門,確實遇到了我們真的自己應該要慶幸,要老實的念佛,要真正發菩提心,


萬緣放下來修行,像這個道場就可以好好利用,看平常來念佛的人很少,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把世間放下,因為是虛妄的,是妄想的,所以當你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你要跟自己說,


這個世間是虛妄的,既然說是妄,就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我不要罣礙,不要去理會,


這個是看經典看祖師大德給我們開示的好處,能夠幫助我們把妄想斷掉,


他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虛假的,為什麼是虛假的呢?能緣的心哪一個是你的心,


所緣的物本來不實,能所皆不實,那又何有一物於自己心中存呢?


所以祖師都叫我們你不要著,你不要求,若欲求佛要求心,


若欲求東求西,你不如來念佛,你沒有辦法安住本心,所以如來有勝異方便,開這個念佛法門,


所以我們直接緣的是如來的境界,緣的是自心的境界,它不是屬於生滅境,它不是屬於世間,


念阿彌陀佛的德號是超世間,我們知道無量壽經有一個佛的德號叫超日月光佛,


超日月光,日月是世間光,他的智慧超於日月,就表示他不屬於世間法,


當然也不會屬於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對待的,它不是絕待的,絕待就是絕於對待,沒有相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觀察出來世間是相對的,觀察出虛妄的現象,


沒有達到真實,真實的現象是絕待圓融,又有一位他立了一個叫絕對論,絕對論,他的絕對跟相對是相對的,所以還是相對,還是掉到相對論裡面去,這個一樣都屬於在所謂對待法裡面去輪迴,去輪轉,今天我們沒有辦法像禪宗祖師這麼樣高明的根器,像現在人講的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的體悟,我們沒有辦法,所以直接用念佛的法門,因為他把禪宗祖師的境界,


體悟到自性本來的境界直接打包,現代說的直接打包,包在哪裡?


包在這句佛號裡面,贈送給大家,你一拿到,就像我們以前臺灣早期賣的電腦大補帖,


全部都有,你念這句佛號如來的功德、祖師大德的功德你全部得到,


菩薩百劫、億劫修行的相好,他這個功德全部都有,


所以阿彌陀佛把他無始劫以來修行的功德打包成這一句名號,直接讓我們受持,所以叫總持陀羅尼,


所以用這個名號他說這是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句話有它很深的義趣,我們乍聽之下,剛才講的這個,不能只聽一遍,要多聽,不然沒有辦法去理解,因為我也不是馬上就懂的,也不是馬上就能夠體會到的,解了以後還要去什麼?


真正去念,真正去念的感受會不一樣,


比你解得的還要更為深入,


所以達摩祖師講:「從文字解得者,道力弱。」


你只看文字,雖然你天天看,但是你沒有去修行,


道力非常的弱,從這個境界會得者的道力壯,


在日用平常當中你時時刻刻提起佛號,


時時刻刻在用功,你就有很強的力量,


常常在薰習,常常在佛號當中薰習,


所以像我們淨土宗常說你若真的不懂沒有關係,


你可以直接持名念佛,這樣也可以,


但是我鼓勵大家一定要看經教,


你不看經教,你不聽經,煩惱很難去放下,因為你不知道虛妄啊,


不知道是不實的,我們只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和合心裡面還是認為是有的,


我們很注重和合後面那個“有”,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結果自己心裡面是認為有因緣生“有”,


這是我們一般凡夫,佛要告訴我們因緣生是不實的,他用因緣告訴你既然是和合,既然說法是和合妄生的,就表示法是不實的,他是用所謂的「析空觀」,析空就是分析的析,析空,就是把法作分析,


分析到最後,你會發現原來一切法都是不實的,甚至連分析的觀念也沒有,就像楞嚴經第三卷講的七大,地、水、火、風,你要認為說一切法它是和合而生,你看地大從何而生啊?


你就分析 析彼微塵七分際相至鄰虛塵,鄰虛塵是最小的,我們現在講的最小的單位,


你再分析下去沒辦法再分析了,縱有辦法再分析就以那個做最小的好了,那你說這最小的單位是用什麼和合而成就的,難道是用虛空嗎?佛問阿難,是用虛空和合的嗎?虛空是空的,那那個是物質的怎麼和合?沒辦法和合,好,那難道是鄰虛塵加鄰虛塵等於鄰虛塵嗎?那就不是了,


鄰虛塵加鄰虛塵絕對不會是原來的鄰虛塵,所以說最基本的鄰虛塵不是和合而有的,


你說一切法都是和合而有的,那我們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了,那你說不能再分析的這個單位它是和合的嗎?它不屬於和合的,所以說世間是和合生,這是佛為了方便,


佛在楞嚴經講連和合尚且不是,和合尚且不是,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講: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法它不會自己生,自生,自己出生,也不從他生,他生就是因緣生,


就是從別的環境來促使它生的,也不是和合而生,因為有自有他才能和合,


自尚且不生,他也不生,怎麼會共生呢?不生,不共不無因,也不是說無因生,也不能說法它無因能生,無因能生,譬如說:以火來說,火沒有透過因緣,火也沒有辦法生,你認為火是無因生的話,


那到處會冒火,你可能走在路上就會被火燒到,


也不是,所以他說法是無生的,無生不是講沒有生,


是講所謂的沒有定體來生,沒有定體,他是虛妄的,但是他怎麼會有生起,


佛說他是幻作用力,幻作用力,如同幻師,在楞嚴講的「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現這個幻術、幻相,我們現在講的魔術,以前在印度說幻師,變法術很容易懂,


可是到中國來變法術的就比較少,但是現在魔術應該聽得懂,用魔術,


魔術的方式,你為什麼會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