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7(文字檔)

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第一行,日道隱曰:「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到這裏是一段,我們上一次講到這個五濁惡世,造惡之時,這一段還沒有說完,那麼這裏所說的是詳明無量壽經興起的因緣,那麼是什麼因緣呢?其中之一就是在五濁惡世,這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五種污濁的世間裏面,眾生帶著很深重的習氣,所以造作惡業,那麼你造作惡業就會有它的果報,那從人壽兩萬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這個時候,它就算是進入了叫作劫濁的一個情況,那麼在這裏面這一段時間裏面,眾生的五利使、五鈍使,它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利使就叫做見濁。那麼五鈍使呢?貪、瞋、癡、慢、疑、惡見 這五鈍使就叫作煩惱濁,那再來是眾生濁,什麼是眾生濁呢?這個眾生濁就是你在這裏面造業,有我 有人所以叫做眾生濁。命濁呢?執持這個身是我, 執持這個身是我,所以呢有生..有生老病死,一直不斷的遷謝,這是命濁。所以眾生的命呢到現在大約是七十歲左右,越來越短,每隔一百年又減了一歲,今年剛好是民國一百年,所以大家平均的壽命又少了一歲了,平均壽命。釋迦牟尼佛預言的相當的正確, 相當的正確,在這些煩惱熾盛的一個年代裏面、的一個時代裏面,眾生造惡非常的嚴重,所作所為通通都是自私自利,想要的都是名聞利養,表現出來的呢,雖然口說仁義道德,但是心裏面想的都是貪瞋痴慢,所以才會感招有很大的災難,所以在這個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那個這個難呢,我們看到的天災水災,這是會影響我們的,還有一個我們人生最大的難是什麼?就是八難…”八難大家有看過佛學名相,應該知道八難,這個八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鬱單越-北俱盧洲,我們這是南贍部洲,北俱盧洲那邊的人吃東西不用自己去工作,它自己會長,那麼人壽大約是千歲,唯有享樂沒有佛法,沒有佛法,所以呢死後都墮於惡趣之中,那個是大難,這是北俱盧洲。還有呢叫什麼?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生在佛前生在佛後,世智辯聰也是很不好的,世智辯聰他沒有因果,沒有因果的觀念,他有很多的知識,但是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有正法,不相信有佛..這些!  還有盲聾瘖啞, 盲聾瘖啞,眼睛看不到,耳朵聾掉了,沒有辦法說話,這些通通都是八難。這八難呢就是遇到。最大的問題倒還不是天災水災,障礙我們沒有辦法去聽聞正法,這就是八難。對於我們最大的障礙,這叫作難,像北俱盧洲那裏就是,那個他雖然不用工作他也很富有,可是他所在的一個地方他是沒有正法的,所以他必然還會再輪迴,還會再受苦報。那麼我們今天聽聞到佛法,一定要、真的要好好的珍惜,要珍惜自己有這一段因緣,還有這一段光景,你能夠薰習正法,那麼在薰習正法裏面呢你又能夠遇到淨土法門,所以這裏呀他就讚歎,他說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在我們業障這麼重,眾生執著有這麼重的一個,的一個劫濁裏面,我們還能遇到正法,還能夠遇到淨土法門,幫助我們一生出離輪迴,出離你的煩惱。雖然造善會得善報,造惡會得惡報,但是總在輪迴之中,我們出離不了。那其它法門,雖然非常的殊勝,但是對我們的根器沒有辦法去,我們的根器沒有辦法去學習,我們執有的心太嚴重了,執著一切法是有的,執著一切相是實的,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這個執取,非常的深、非常的重,所以一見相就生心,遇境界就起煩惱。實際上如果從本性來看,有沒有相呢?沒有相可得,有沒有我呢?也沒有我可得,沒有境界可得,沒有相可得,沒有我可得,也沒有我可除,因為本來清淨,本來不染。但是我們現在呢?動念起無明啦,所以呢你就妄有這些現象,說是妄有呀,是妄有不是真有,妄,妄有大家會偏重在有字,不是的,是偏重在妄字,你要知道法是妄的,一切法如幻如化,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說妄有。佛在經上講,他說虛受輪轉,虛受輪轉,妄受苦報,眾生迷,迷失自性就虛受輪轉,於無生中妄見生滅,你在無生之法當中,在無生之性當中,見有生滅相,所以呢就妄有這個苦報,執著念念不捨,然後呢就沒辦法出離,我們沒有辦法超脫呀。所以特此一門,至圓極頓,特別開了這個方便的法門,開這個殊勝的方法,你執有,沒有關係,這個有是妙有,念下去呢你就會得到什麼?得到真空,真空是什麼?就是你的佛性,就是你的本性,所以呢我們這個淨土呀叫「入有得空」。有一句話讚歎「至哉妙用不可思議」,超情離見,明明是執取的,為什麼會入真空呢?這真的是難思啊,就叫你執持名號一句接一句,老實念不間斷,心裡有罣礙,你罣礙,就馬上提起來,不要管它、不要順著它、不要跟它去、不要跟它跑,不取不隨,唯有依止佛號,這麼簡單你可以見性,你可以超脫輪迴,所以叫特此一門,至圓極頓,圓,圓到至極了叫至圓,沒有比它更圓滿的了,極頓有多頓?頓是頓超的意思,它有多麼頓超呢?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皆能超三界。你修行通途的法門,它如同這個一隻螞蟻,白蟻在竹子裡面,它要一節一節一節的逐節咬破,才能爬到竹子的頂端,那麼淨土法門呢它是怎麼樣?它是橫超的,從旁邊咬破一個洞,就直接就登頂了,所以它橫超的,橫超三界就是這個意思,從橫的;豎的就是次第的,次第的,所以它是圓頓法。又說它有多頓呢!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看到,最後的下下品,它裡面講什麼?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五逆呀知道嗎?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極重的惡業,乃至於盜十方僧物、盜現前僧眾物、十方的這個供養你偷盜,有些不小心拿的誤犯的、有些是故意的,這個這麼重的罪,因為它結罪是十方。譬如說:你偷台灣公家的東西,台灣有多少人呢?有兩千三百萬,那你要還是還這兩千三百萬人,十方的,哇~那數不清呢,這麼嚴重的罪報,佛說:我不能救,因為通途法門沒辦法救,這麼嚴重五逆十惡,殺父、殺母、又殺阿羅漢,殺阿羅漢,現在沒有阿羅漢你們殺不到,你障礙正法流通,你這個人會講經,你卻後面去批評他、去譭謗他,那這個就殺阿羅漢,你障礙這個人天的眼目,或是你殺害講經的法師,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


講經的法師沒有分出家跟在家,像它..我們無量壽經有一個翻譯的版本,吳國五種原譯本裡面有一個叫支謙, 支謙 居士這個是居士翻譯的,他也稱為三藏法師,所以講經沒有在分是在家或出家,所以像有些在家人講經,你去聽經即使你是出家人,看到他也是頂禮三拜。佛門重的是師承,重的是經法,不重這個形象,他當然我們對出家人要恭敬要讚歎要隨喜,要讚歎他,他肯發心願意出家! 那麼,但是聽法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來到講堂即使是在家人,出家人要聽經也應該頂禮三拜,頂禮三拜,這個是我們師父教的,很重要,大家對法有恭敬,你才能夠得利益,如果我們對法不恭敬,那麼你要獲利那就非常的困難,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你百分誠敬至誠恭敬,一念不生你就證得法身,你就證得了本來的般若智照,這是誠敬到極處,是至誠到極處,所以對法要恭敬。那麼所以在這個時候,你用執持名號的方式,你可以這個,用這個執取的方法,淨土法門有人說:你們那個法門是執取是執著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你幹嘛還念佛,應該有聽過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幹嘛還念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呢,阿彌陀佛不是一切相,阿彌陀佛不是生滅相,不是有為法,佛不屬有為、不屬無為,唯是真如、不可變異、不可更改,你念他的名號,看似有為、看似有相,實際上呢你緣的是什麼?如來的果德,你緣的是什麼?他的圓圓滿滿的功德,所以呢你不能夠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是破你執有的心,念佛是不是破你執有的心?是!你執世間為有,你念佛,你執出世間為有,你念佛,所以十地始終不離念佛,就是這個意思啊,文殊、普賢不離念佛,他沒有離開這句佛號是真的啊,你看這個華嚴經、看這個文殊般若經裡面就講啊,他就是念佛啊一行三昧,你看文殊你看普賢他發願求生,對不對?十大願王就是念佛,那你說十大願王是有相還是無相?佛啊說空相是為了對治你執有的心,說有相呢是為了破你執空的心,所以呢對治二乘、對治外道,他說有相,一切法因緣和合,對治二乘。說一切法常住不滅,即是真如,只是為了要破除你的煩惱習氣,破除你的情見而已。破除情見你的本性就顯發出來啦,就像我們擦黑板黑板能擦嗎?黑板不能擦,只是擦黑板上面的灰,粉筆灰,黑板要是給你擦掉,那就沒有黑板,有擦過黑板,黑板應該知道,所以擦黑板就像擦黑板,我們修行除的是什麼?自性之本無,什麼叫自性之本無,心裡面本性當中本來就沒有,本來就沒有;念的是什麼呢?自性之本有;顯的是什麼呢?自性之本有。眾生心性本具什麼?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顯發的是這個,還我本來面目,所以你念佛是念的是這個道理。所以有一些人看了金剛經,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的,你音聲見我音聲求我,確實與如來真如本性不相應,所以淨土法門是如來勝異方便,可是釋迦牟尼佛又講啊,若不以音聲求我不以相見我,是人亦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教理是什麼:「莫著有為,不住空忍」,僧璨大師講:「莫著有為,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一種平懷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啊,不起心、不動念、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你本來的面目啊!所以不要用以經來破經、以經謗經,要懂得,佛說一切法只是為了要對治一切心,今天你要無一切心呢,還用一切法嗎?就不用一切法了嘛,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是有相還無相啊,給你們去參參看啊,給你們去參,不屬有相,不屬無相;不屬有念,不可說其無念,是圓頓的止觀。所以叫至圓極頓不可思議。你要思、要議,動念..完了,就落到意識心裡面去了,就落二三啦,禪宗叫做落窠臼啦,所以不可說其有念,不可認其無念。念佛有一句話,叫三字真傳,叫「老實念」。你老實念,你不用管同異,我跟佛是同是異,你不用管,不用分什麼自他、念自佛、念他佛,你不用管,那是分析給不想相信的人聽的,我跟你們講實話,你要真正信,所以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一直念下去,「不著有為,不住無為」,自然就證入這個境界,這個叫「至哉妙用」,「至哉妙用」,不是凡夫所能及呀,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講,他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你要用現代的白話講,不是依,不是你們用你們的智慧所能懂的。在頓悟入道要門論裡面說:非汝凡夫所知。這個是如來唯一真傳,阿彌陀佛名號確實是如來唯一真傳,而且是十方諸佛唯一真傳。真的,你看彌陀經,你看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出來作證明,你要肯念佛皆得阿惟越致,皆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這佛講的,佛講的話,我們學佛還不相信,還要懷疑,還要去拿,我看有一些還拿,引一些生滅法要來證明說阿彌陀佛是不行的,不能念的,是什麼太陽神,是什麼,觀世音菩薩是水女神,這個不對啊,你不信佛語啊,佛言誠諦啊,佛對我們是真誠至極啊,我們都不相信,你看我們業障有多重啊,所以呢,「至哉妙用」,還是回到剛才的所說的,「至哉妙用」,確實是殊勝,確實是難得,因為你要見性,你要明心,你要了斷生死,你用其他的法門根器不一,根器不一,真的你沒有辦法很,找到跟你根器相同的,唯此一門,普攝三根。真的普攝三根。所以是很難得的,很殊勝的,要保此一行。我們再看下面,所以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佛講出世法,出世法則是了義法啦,是佛法。正說,它重點是在哪裡呢?在這部無量壽經裡面,在這一句名號裡面,所以偏在斯經。那一代所說的重點在哪裡呢?在無量壽經裡,這個都是道隱法師說的。道隱法師是日本的淨土宗高僧,高僧。所以如來,如眾水歸於大海,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呢,是自性的另外一個名稱,法界:「法是法身,界是界相」。法身能現一切相,稱為法界。那麼我們一般講的法界,有十法界:從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修羅、聲聞、緣覺、菩薩與佛。這十法界,那這十法界無不從,無不從心而現,所以我們有一張十法界圖,你們去看看,道場這裡也可以請,就在那個,那邊的那個櫃子上,從心而現,你心著有,起貪、瞋、痴,現地獄、惡鬼、畜生。若著善,起好惡心,有人、天、修羅。或著空,這個你就證於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著空。若認為無明滅,有滅相可得,是十二因緣,你是緣覺、是辟支佛。若捨兩邊,取中道,是菩薩。若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地獄天宮同為淨土,是佛法界。所以呢,從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那麼跟現在說的唯心論跟唯物論一不一樣?它是不一樣的,它是心。現在人說的唯心跟唯物,是有心跟物相對,仍在對待法裡面。我們佛法講的一心,講的一如,它是心跟物,心就是物,物即是心。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可是你要說心是有情,物是無情,有情無情俱是心。你要妄分有二法,所以有情無情妄現。你心的動念,有有情、無情生。若是一心,法法真如,你看極樂世界,一心現裡面的什麼功德、寶池水會出什麼聲?無生無滅聲,這是一心現。那講堂、樓觀欄「楯」會說法啦,這一心現,都是華嚴法界啊,重重無盡法界啊,樹能現佛剎,光中能化佛。化佛有菩薩,有無量如來所說微妙法。所以這從心所現啊,沒有隔礙,我們本來是這個樣子啊,可是你現在動念,好了,就有有情跟無情、有相跟無相,分了兩邊,分成兩邊。這個有一個比喻就很好懂,你做夢,夢境夢中有沒有感覺有個我?有。有人在做夢,有沒有人家跟你對話?有。有沒有無情?俗稱我們講的無情,有沒有,有。從哪裡現啊,從你的心現,很明顯啊,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啊。就是這個道理啊,所以夢境的比喻啊,所以祖師常常教我們,當觀諸法如同夢境,現前就在做夢,就如夢。人家在跟你講話,夢中的境界有人跟你講話,人家對你不好、對你好,就像你做好夢,做惡夢。但是呢,無論是好夢,無論是壞夢,皆是如幻如化,不是實有的啊,你要能去體會,要能去思維,去觀察,在經典上講什麼,「審諦審觀」,仔細去體會,仔細去觀察,依著經典去觀察,不要依你的妄想去觀察,你的妄想是情見,都落在有無、是非、對待、一異,落在這裡面,所以在圓覺經講:「若以輪迴心,思維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你用輪迴心,生輪迴見,去搞思想,這什麼思想,佛教的思想,祖師大德思想,祖師沒有思想,菩薩沒有思想,思想是什麼:「是見思煩惱」。有一次我,有一個法師他在講,他說這阿羅漢的思想是怎麼樣,是破身見,沒有見思煩惱,我說不對啊,法師。沒有,阿羅漢既然沒有見思煩惱,為什麼會有思想啊?思想從哪裡來的啊?從見思煩惱來的嘛。所以呢,用詞要會用詞,阿羅漢的境界,你能說阿羅漢的境界是離開見思煩惱,那阿羅漢的思想,阿羅漢沒有思想,沒有我啊、沒有人啊,阿羅漢已離四相,沒有我、人、眾生。只是他的四相化空了,他是全部泯絕,泯絕就是什麼都沒有。


我們大乘的四相,沒有我、人、眾生及與壽者,但是呢,我人、眾生及與壽者,即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大乘的觀念就是這樣,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個真的不好懂,但是愈是不懂,我們愈要來熏習,愈要來瞭解,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是末代的子孫,佛陀的子孫,很愚鈍,業障很重,常常著相,見相生心,執法為實有,但是呢,經書不可不讀啊!又說,這我自己說的,眾生在迷啊,大乘不可不學。愈是不學,你愈迷;愈是不學,你愈沒有辦法開悟。你不要怕它難,你不要怕它深,你不要想說我年紀大了不用學,我告訴你,你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還是教你這個。所以我們先在這裡先上先修班,大家都會上啊,國一先修班,先學啊,先讓你,佛一講,我們就懂了嘛~我們就瞭解了啊,所以先學、先看、先預習,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才不會說你們根器怎麼這麼爛啊~(笑~!)你們根器怎麼這麼差啊~所以要先學,大乘很重要,「了生死」,如來出世之正說。如來所說一代時教,就是為了要讓你明心見性,要讓你破迷開悟啊,從剛開始的華嚴,到後面的法華,通通都是在講這個啊,這個最重要,真的是最重要。可是我們現在因為都讀白話文的關係,看文言文一看,算了算了不要看,那現在都是用動畫,但是呢,動畫表現不出這種所謂離是、離非、離過絕非的境界。離過絕非是什麼境界啊?那只能頂多只能做出光明的樣子,是光明的樣子,但是沒有辦法透過文字般若,讓你帶你進入實相般若,你要學佛,要學佛慧。真的是這樣啊。「若人悟佛慧,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個真的是太好了,所以學佛要往心性上去看。我們老和尚教大家不要亂看,要學一本經,要學哪一本呢?「實相契經」。那我教你們,你們要多看,無論什麼經,講的什麼法:「實相契經」,還是看這部。你看所有經典,通通講的就是真如實相,就是講真如實際,就是沒有別法,要是有別法,那是不了義法,那個不是經典,真的可以肯定。祖師大德為我們判教,分判出來。 所以無論你是學一部,或是廣學多聞,華嚴經講:無生智慧從多聞而得,無生,無是那個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的那個無生。你要知,一切法無生,要有這個智慧從哪裡來呢?多聞,多聞跟雜學是不一樣的。多聞是什麼?是虛心的學習,向經典學習、向祖師、向大德、大士去學習。那你學習要怎麼學?放下我執、我見。要把自己化空,把自己給捨棄掉,不要有自己的成見,我看看你怎麼寫的,我看看你怎麼樣子,這個不行。這是帶著「我」來學,帶著見思煩惱在學,很重的見思煩惱在學,這不能契入啊。要至誠的心,我們剛剛講至誠,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如來,如同眾水歸於大海,剛才講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來稱性而說。什麼叫做稱性,你們一般人認為稱性而為,這個是隨著習性、業習,而不是稱性。性是不變的,是長恆的,不變、長恆,這是性。又有一個名稱叫真如,叫真如。也可以叫法住、叫法位。法是佛法的法,住是安住的住,住宅的住。法位就是一樣就是佛法的法,位子的位。法位,法住,它是不變的。所以在涅槃經,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你們怎麼看到了生滅啊?本來有常樂的我淨,真常四淨德,你為什麼認為蘊中無我啊?為什麼認為世間是苦啊?因為你掉到無明裡面去了,苦樂二相,所以佛他說稱性而談,稱性是稱佛性,從體起用,那我們現在念佛呢?全修即性,全修即性,所以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們有沒有讀淨修捷要,淨修捷要就有講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淨修捷要,你們可以讀一讀,相當的好,它是無量壽經的,就是夏蓮 居老 居士的會集本裡面再濃縮,再整理,淨修捷要可以拜,拜淨修捷要。所以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真如真性,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的就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能夠幫你照破諸法,還有就是這個能夠帶領眾生,苦海的慈航。如同行人的眼目,菩薩萬行之司南。當然前面都有講過了,所以呢,念這句佛號,它是就如同指南針一樣,如同指月標,甚至呢,它如同業海的舟航一樣。你在生死業海,載浮載沈啊,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荷載一切生死眾生。度生死業海到達彼岸,到達涅槃彼岸,所以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華嚴經一開始,你看菩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末後,華嚴經是如來出世,一開始講的第一部經典。法華經,法華所說直指眾生,身中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末後啊,所以全部都導歸到淨土去啊,全部都直指人心啊~直指人心就是佛,所以一代所說歸於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又善導大師,應該知道,他又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如同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知,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 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無量的因緣,這因緣當然都是菩薩的善根,菩薩的功德成就了華嚴經,阿僧祇翻做中文叫做無央數,百萬無央數,就是以無央數做一個基本單位,有多少呢?百萬。數不清了,所以呢,這個講的百萬,只是說的一個比喻,說無量的因緣成就了華嚴。不可說,不可說的因緣。因緣當然就是菩薩因地的行願,然後毗盧遮那佛果地的功德。因緣,所以成就了華嚴的盛會。那麼一大事因緣,如來出世為了是什麼呢?為了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呢?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要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這個是大事,非常慎重。你們認為大事是什麼呢?世間事是大事,還是了生死啊?所以要看看自己是什麼發心,自己為了是什麼?人生為了是什麼?人生為了是什麼,佛在經上講人生酬業啊!你的家親眷屬不外乎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恩的對你很孝順,讓你生貪著,對啊真的啊,報恩的對你很孝順讓你生貪著,報怨的呢會傷害你,會傷害你,會生瞋恨,不孝子逆子,討債的呢會讓你很失望,都是讓你起心動念啊,讓你失望啊怎麼生個來討債,把你家產全部全部給花光敗光光,很失望啊,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還債的呢,你也會覺得這個小孩很不貼心,他是來還你債的嘛,就像你還錢還給銀行,你會對銀行孝順嗎,不會吧,就是把錢還給它。他會賺很多錢給你,但是他對你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養心,你也會覺得很失望,所以人生的酬業,就在這裡面啊,好惡啊,就在這裡面打轉,就在這裡面生死,這就是人生啊,人生的意義就是這樣子啊,一般人認為,所以同樣有六根為什麼不拿來念佛,同樣有心可以起煩惱為什麼要起煩惱,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不修行,我們一樣有四肢為什麼要造作惡業,作善業也可以活下去啊,念佛也可以好好過日子啊,不用起煩惱為什麼不念,你們去想一想?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啊,就像一張白紙你可以畫成惡魔,你也可以畫成佛像,我們六根沒有什麼好壞啊,那你為什麼不讓返本歸元來修行來成佛,那不是很好嗎,你偏偏要著相,偏偏要隨習氣去輪迴,那這個不是很可憐的事情,不是很可悲的事情嗎?


所以佛出世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有,眾生具有佛性,真的具有佛性,不生不滅,你們每個人都有,你們要去悟要去體會。人家說你們到時候會說:法師這很難體會,很難體會,這要懺悔,要懺悔我著相的習氣太嚴重,我著於「著法是有」的這個觀念太嚴重,要懺悔要常在佛前懺悔,你們會念這個懺悔偈,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什麼?要懺悔一切事相上沒有錯,事相上也要懺,但是後面那句要會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你要不起心才是心亡,不動念就是罪滅,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亡罪滅,是真懺悔,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你的本性才能開顯出來,那今年新年新希望,希望大家發這個願,發這個菩提,不要想我今年要賺多少錢?我要升官我要發財,每年都是這樣,千篇一律都一樣,都是要發財,發財很好啊,拿來護持三寶、供養眾生、做很多好事,但是要隨緣。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要發願哪.願要來修行,要普渡眾生,不要念念想自己,想自己我要吃好的用好的,我想高人一等,我想要在公司我可以指揮人家,不要被人家指揮,你看我見就上來,我見上來,那你就要去打拚,打拚呢,講不好聽點就造業,造業就是有造作,無論善惡就是造作,所以佛門講的造業,沒有分善沒有分惡這造業。所以要發這個願,新年要發願我要來修行、我要明心見性、我要了脫生死,那個很重要,每年都要發,每天都要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誓願度發了啊,但是不要看到討厭的又不度、瞋恨的又不度、對我不好的不度了、生氣了,這個就退心,退心了怎麼辦呢?再發再發,發到不退心為止。還有就是你要聽聞大乘經教,你才能夠不退,而你只有事相上發會退,你不懂道理會退,你不懂眾生與我是一體、眾生與我沒有差別,所以你會退心你會退轉,即使你懂都還會退轉,初發心菩薩,何況是不懂呢。舍利弗不是退轉了嗎,退轉從六住七住退回六住,天人跟他要眼睛要到後來起煩惱啊,眾生好難度我不想度,真困難,連舍利弗,在座應該沒有舍利弗,如果有的話對不起啊,你也是退心,你也要薰習,還是要親近如來,所以連舍利弗智慧第一,他在這裡面表現特別傑出,都還退心,你看他慧解力這麼強,解經典沒有障礙,能夠體會到,而且還遇到誰?遇到釋迦牟尼佛,你看還遇到世尊,你看都還會退心,何況大家沒有遇到佛,我們都沒有真正在世尊會下待過,你看都還會退心,搞不好有些同修有,過去生有,那更應該要懺悔,為什麼沒有成就,還是你們是再來的,乘業再來也是也是再來,大家都隨業流轉,乘業再來,所以要世尊出世,就是為了這個大事因緣,要發心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華嚴、法華也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明白你的本性,明白本性以後你要怎麼起修,念阿彌陀佛,最簡單了、最方便了,而且呢最究竟,還告訴你當中還沒有暗證,修行很怕碰到暗證,暗證就麻煩了,未得謂得,有一種未得謂得是什麼?他自己沒有沒有功夫他出來騙人,我是什麼佛、我是什麼羅漢,你們來供養我,你們有很大的福報,這個是大妄語,這個是為利養心、為利養故欺騙眾生,還有一個呢,明明不懂覺得自己懂,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他認為說我有達到,他也不是故意的、無心的,無心的他不是故意的,所以暗證,暗證那最麻煩,你修其它法門沒有善知識帶,你會暗證,我們修淨土不會,你們不用怕,誰帶你啊!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講到這個心裡面都可以偷笑,沒有關係,都可以竊喜,佛中之王帶我,不會暗證,絕對的,肯定的,保證的,比你簽那個保證書都還有效,這是真的,不會有暗證,念佛不會有暗證,這是真的,帶業往生啊,阿彌陀佛護持行人,你看護持多障行人菩提道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佛的保證啊,那誰來作證呢,十方諸佛做證呢,那你說會不會暗證,不會啊不退轉,現前就得到,不是你臨終啊,你現前煩惱就能離,這叫悟後起修,念佛最穩當,真的是這樣子。永明大師說啊,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悟後起修,才能再來修淨土,那真是太妙了。那實際上禪淨本來就不二,本來就不二,只是手段不同,就像你要達到目的地,你可以坐火車、你可以坐飛機、你可以坐這個巴士、開車、走路,都可以啊,手段不同,目的達到了,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啊,所以這叫悟後起修,那麼現世為人師,來世做佛祖。那你說心性我悟不了,可不可以啊?也可以。這叫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哇,更好。那沒開悟怎麼辦呢?沒開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四料簡啊,永明大師說的,說得好啊,所以這是為一大事因緣,從發心,發菩提心,然後起修,亦為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這兩本經只是無量壽經的一個引導,你要真正看無量壽經,一句經文就是一部經典,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一部經典啊。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哇,這又是一部華嚴經,具足總持百千三昧,對不對?這裡面有它的深意。這短短幾個字啊,什麼叫做華嚴三昧?什麼叫總持百千三昧?還更難的呢,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喔!這個夠深、太深了。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地獄相現前,十念一念可以往生,什麼道理啊?


我上一次好像有說過,對不對?自己去聽聽看。所以真的只是這部經的引導而已,先讓你有個概念。所以本經呢,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你看得再多,聽得再多,無外乎就是要修行,修行當然要找圓、頓的方式,又具有圓、又具有頓。圓是圓滿、圓融,阿彌陀佛最圓融啦,攝一切功德。頓,一念十念皆得往生,頓吧頓。然後呢,其他的法門是圓頓,但是難;這法門簡單、容易,那當然是選它啦。又圓頓、又簡單、又容易,然後呢,還能達到究竟,當然是選淨土啦。應該會選喔!


佛也幫我們選啊,佛的智慧,你們不會選沒關係,我幫你選,就選淨土,所以又具有圓、具有頓、又具方便,又具究竟,又第一希有,五種啊,這最殊勝的全部都在這裡面啦,你見性、你明心,你解得什麼是佛性,你來修行,又念佛,那最快了,最快了。所以它說,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其明證也。就是最好的證明。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有人說,淨土是化城,化城知道嗎?沒有聽過?法華經講的化城譬喻品,它講,就是在眾生修行,他菩提道很遠,如來呢他在當中化現一個城池,讓這些學人去那裡暫時止住,暫住的,不是真實的,就像阿羅漢他證的偏真涅槃。但至少他已經離開了三界。是化城。極樂世界不是化城,極樂世界是寶所,是真正那些商人啊,要達到的這個寶所。法華經講的寶所,就是具有珍寶的地方。因為他們要去那邊,聽說那邊有很多的金銀財寶,他們要去那裡,要去帶回來,就是這樣子。所以極樂世界不是化城,你不要說它是化城,它是寶所,它是如來徹底悲心的顯現,真正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就是為了我們,就是為了我們。因為真的有很多人他認為極樂世界是虛妄的,是瞎說,是胡說啊,是什麼印度教演變過來的啊,什麼阿彌陀佛是太陽神啊、水女神啊,胡說八道,亂講,沒有經典根據,而且這個法師名氣還不小啊。但是無論他的名氣大小,要與經典相應。我們找明師,要明經的法師,要依經典而說。四依法,在我們精舍的網站、影音裡面,都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佛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要依義趣不要依語言文字,這以後有機會再細說。這細說又是 一兩 個小時,很好啊。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的最重要的一個,依智,智就是你的智德,不依識,識就是你的識心,你的妄識,妄動的你去依它,那就是生滅法,解什麼都是生滅法,所謂啊,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你用攀緣心來聽法,用生滅心聽法,我剛所說的,若以輪迴心,思維即旋復,這就是生滅心,在那邊想啊,釋迦牟尼佛的想法、看法,他是什麼觀點?他沒有觀點,佛一處不立、一法不住,哪有什麼觀點;菩薩的立場?菩薩立於寂滅之場,沒有什麼立場啊。菩薩無我人相啊,無眾生相啊,沒有立場啊。所以不要用這個世間的巧見;你要用這個世語言要入佛知見,但至輪迴際,輪迴際啊就是一直在輪迴啊;祖師大德講的,你修到驢年你也不會有成就。什麼驢年啊?十二生肖裡面有驢嗎?十二生肖裡面沒有驢啊,修到驢年呢?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佛就確定告訴我們,你要入佛智,不可能、做不到,所以要依智不依識。智就是什麼?般若智慧,要明了實相,不要把它當成是一個學說,不去觀照,不去念佛。我們今天啊,時間又到了,好快啊,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