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七頁,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奇妙疾捷,莫過於是。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到這裡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部份,那麼在講經前啊要跟大家先說明一下,你們來聽經 照以前的規矩,要先念佛,把你散亂的心攝下來,先攝得住心然後再來聽,所以在正式講經以前,我們會有一個念佛的一個儀式,那麼這個儀式是幫助你把心給攝住,聽經哪從定發慧,這樣才不會落於知見當中,現在…現在的人他看書在求解,都是急於求解,所以看的都是枝葉,都是一些名相,這經呢沒有辦法入他裡面,入他心裡,因為他在看以前他的心沒有定下來,他是一個散亂的、是一個顛倒的心在看,聽經呢那就更亂,法師一下說空一下說有,他就變成空有"的體相對",兩邊互相打架,解不開來轉不過去,這都是因為你的心沒有定下來,所以你聽到的是知見、是枝葉,所以聽經不能夠契入,沒有辦法得度,這個是聽經在聽講經以前,我們有一個念佛的一個儀式,那在我們道場沒有,你可以自己默念,早一點到,來念佛,把心定下來,定下來啊你聽起來就很有味道,尤其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的內容,直接講的就是念佛,所以你念佛心定下來,你會覺得很貼切,不是在講別的東西,就是在講我剛才做的事情,所以聽經要會聽,不要專記名言、名相以資談柄,這個是在學佛行儀裡面就有講到,學佛行儀這本書跟大家鄭重推薦,真的是非常好的一本書,無論你是初學你是老修,都有增益之功啊,增益你的道業,增益你的戒品,增益你的定慧,對我們來說幫助相當的大,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這本書。像有來精舍的,我都會跟他結緣一本,你們要多請我們也有,我們這個本子很好攜帶不會很大本,大概五十開,很好帶你隨時帶在身上,一得空就拿起來翻,檢點一下自己的心行,是否與學佛行儀講的相應,你學佛對於法師對於道場,你要會使用你要會懂得如何親近,怎麼樣親近是如法的,譬如說我們問法師的名字,問法師的名字現在的人啊不會問,你要問說請問法師您的上下,在這裡面都有教,那法師你住那裡?我們不這樣問,請問法師在什寶剎?在什寶剎?那還有一些人學了很久他知道,法師有師承的喔,像他的師承,那你要怎麼問呢?你不能法師您的師承是那一位?您的和尚是誰?這是不可以的,這個你要問說:請問法師您的剃度師是那一位?那一位大德?或是法師何時圓頂?圓頂就是出家,你不要問說你什麼時候出家的?這問法不對,你要問說法師請問您什麼時候在那裡圓頂的?你要會這樣問,什麼時候圓頂的?那師父的和尚是那一位大德?是那一位大善知識?要這樣問,所以在佛堂、出去外面碰到出家人,你要會問哪,這是教給大家的,因為你不會問,人家會覺得你在那裡學的,沒有禮貌,都直呼師長的名諱,直呼出家人的名字,我看現在很多尤其有一些,他是把他當做是一個學術來看的一些佛教徒,那他就會直接稱祖師大德的名字,或是稱老和尚的名字,這個是不對的,所以你要懂得是怎麼樣去請問,問師父法師的師承,你要問他說請問法師是從是,依止那一位大善知識修學?要這樣問,你不能說你的剃度師是誰?你的依止師是誰?這個是法師在問他的徒弟或是比他戒臘輕的,長輩在問晚輩的,不會去問到我們居士不會不能這樣問,都是尊稱法師,這是跟法師往來,到道場我發現很多人來,他不懂他跑到我們中間的拜墊去拜,這中間的拜墊不能拜,連我們去人家的道場中間也不能拜,中間是給長老拜的,或是這地方的住持拜的,或是比他或是他的和尚來可以拜,所以不要去道場給人家拜到中間的拜墊去了,中國有一句話:「過不中門、行不中道」,就是這個意思,你在走路的時候也不能走中間,中間是給主人走的,你是客人都是用兩邊,在我們道場很講究,男眾拜東單拜墊、女眾拜西單拜墊,這樣才不會混雜,其實我們要求一個禮儀規矩都是很自然的,很人性化,不要說人性化很佛性化,很佛性化,你能夠依得這個規矩契入佛性,契入實相,所以是佛性化不是人性,人性是做人的,人性是什麼?是習氣是習氣,所以沒有辦法成就,那麼今天講到憶佛念佛,上一次說到,什麼叫憶佛念佛?你們還可以記得嗎?憶佛上一次說的:你不光只是想形象的佛,要想佛的行持,佛的威儀,佛的知見,那麼我們今天就直接回到淨土宗的正題來看,憶佛念佛,你要怎麼才叫真憶佛,淨宗講:「信、願、行」三資糧,從講座到現在,我還沒有拿出這三大綱領來跟大家來說明。這信、願、行非常的重要,淨土宗最重要就這三個,最重要的信、願、行,你要信什麼?蕅益大師講:信你自己本來是佛,叫自信,信自,信你的本性跟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第一個,再來呢,你要信他,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所以蕅益大師自己號啊,西有道人,西方確實有有佛無量壽,確實有,他號西有道人,再來要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所說決定不虛,絕對不假,這是信自信他,那佛所說的極樂世界,因果理事我們都要相信,這個才能算是信他,那你才能算是信自,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己與佛如來完全一樣,第一個信,講的很…有一點點深,但是我們要強調這個信,不是一個口耳之信,信是要接受的、要去理解的,你這個信如果沒有法作為依止的話,你這個信就不成其信,所以你信要信什麼?不是迷信,我們要去了解什麼叫做淨土,什麼叫做阿彌陀佛?我們要去了解,為什麼念佛能往生?這個我們要了解,而後相信這是最基本的,因法而信,信於如來神力,在在天台宗稱為信行人,那如果能會歸實相,你稱為法行人,因法而生信,所以這個就是法行人,但是信中必然有法,法中必然有信,所以信行人跟法行人他是在相上在這個,就是在相上它是會互換的,信行人會轉法行人,法行人會轉信行人,那麼我們講的圓融來看的話,信行人沒有法不成其信,法行人只有法沒有信那也不成其法,他又變成知見,就變成文字,所以你因法因教法而得開悟,能信自心是法行人,信行人就是聽聞如來所說的極樂世界,或是如來的本生本事,他一聽他就信受不解道理是信行人,但你信要有法法要有信,這才圓融,這才圓融圓通,所以你信呢,我們講得實在一點,再講更實在一點,你要能夠能夠把你自己的成見給放下,這才叫做信,你要帶著夾雜自己的成見,那不叫做信,我執我見那不叫做信,那麼我們再來談談什麼叫做願,願就是切願切願,信呢?有信無願這個也不行,蕅益大師講啊,他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都是由功夫的淺深所造成的,這是蕅益大師說的,皆因皆因功夫的淺深,所以信跟願啊是相當關鍵的,你有信信佛所說,那你願不願意轉變啊,一般人學佛他說我說你相不相信淨土啊?相信啊,相信,那他沒有願,他沒有願,可是他不願意放下,不願意轉變自己,不願意,所以這個願就沒有用啊,這個信就沒有用啊,所以叫信而無願,那你後面你要修持,你要用功那就不成其行,行在淨土宗就是念佛,念佛分成四種:實相、觀想、觀相、持名這四種,那麼這四種我們在現代,特別提倡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那麼在拜佛的時候,我們會配合觀相念佛,看佛的相,那也可以如果有同修對經典熟的話,拜佛的時候也可以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觀想念佛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自己去觀想,相只有一個形象形象,你有形象所對,那想的話就是自己讀經,熟記以後你可以去憶想極樂世界,憶想西方三聖,這是觀想,那麼實相呢,實相實相念佛遍在這四種念佛裡面,遍在這其它三種裡面,就是你能知道沒有心外佛與我相對,就像華嚴宗三祖所說的,法藏國師講的,賢首國師他的法名是法藏法師,華嚴宗三祖他說的,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無有一法超出你心外,這是實相,所以無論你是持名你是觀想、觀相、實相它都含在裡面,那你能不能體會呢,有人說我們不要持名或不要觀想、不要觀相,我直接要用實相念佛,你做不做的到呢?做不到,就好像你要海浪的海水裡面的波不要海水,沒有這個道理,要知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一體沒有沒有分別,所以你說我只要持名,我不要實相那也做不到,它是一體的嘛,一體的啊沒有差別的,所以你這個持名啊我們常講即是實相,念阿彌陀佛就是甚深微妙禪,有人問我說法師啊念佛怎麼開智慧?我說你念佛心無二念即是智慧,心不動亂即是禪定,心不迷悶即是般若,所以你看這念佛具有甚深的意義,甚深的意趣存在,千萬不要忽視它,那再回到這個願,願的部份,願的話啊很多人都說我放下,你要看看你的放下是真的還假的,你念佛還罣不罣礙,對境還被不被境轉,你有沒有了境界是虛妄的,知法不實,唯心所現,那既然唯心所現之法你還取著,還生煩惱,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取著自心相,非幻成幻法。
本來是真如,本來非幻啊,但是你取著,妄有能緣所緣,那就非幻成幻法,所以佛教我們不取無非幻,只要不取,念佛就是不取,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尚且沒有非幻之法,尚且沒有動哪來的靜,動靜相對,幻與非幻都是對待,俱是二法,所以你的切願,要從實相上去看,觀諸法的體性,體性是什麼呢?有即非有,不妨非有而有,這願,你這願要發得深,才發得扎根,不動搖,你要是只是我願意去呀,然後就念佛念佛念一念,念個幾十年你就慢慢會覺得念佛沒有效,妄想還是好多喔!怎麼辦臨終怎麼辦,再聽到一些有的沒有的,告訴你說妄想多不能往生,臨終昏迷不能往生,誰說臨終昏迷不能往生,四十八願有說嗎?你們去看看,沒有說,臨終昏迷要是平時真的懇切,在於平時真的懇切,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真正的懇切,臨終昏迷,是身昏迷,心不昏,阿彌陀佛一定會把你叫起來,帶你到極樂世界去,這個絶對不用懷疑的,為什麼?臨終接引願,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第二十一願臨終接引願,你去看這一願有沒有說昏迷不接?沒有。他臨終還是來親垂接引呀,我們這裏有一幅圖,西方接引圖,我那天想起來,善導大師畫的,那是善導大師畫的,所以臨終接引,沒有說你昏迷不接,只有說無信無願者不接,譭謗正法就是不信,五逆十惡,唯除五逆譭謗正法,五逆還能救,譭謗正法那沒有辦法,譭謗正法你懺悔,發心悔改還是可以接,還是可以往生,像我們淨宗的一些鐵證,蕅益大師就譭謗正法,年輕的時候十幾歲,他就會註闢佛論,學了佛以後早年他還說他不老實,妄謂持名,曲為中下,譭謗正法,那個時候如果斷命的話,一定不能往生,後來生了一場病,發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病好了,臨終蕅益大師也是走得相當不錯,也是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能往生。有人擔心學佛臨終生病不能往生,有沒有這種事啊,玄奘大師也生病,玄奘大師應該知道,四大翻經師之一,臨終也是照樣生病,你說他功夫不如我們嗎?我想不會啊!好!非常好呀,功夫好得我們想像不到,他是受業報,業報盡了,來生就沒有這個業了,所以臨終生病是不是代表他沒有修,不能說他沒修,玄奘大師夠有修的,臨終還是照樣生病給我們看,所以有些人他擔心說臨終萬一昏迷了怎麼辦?我告訴你不用擔心,有二十一願,無量壽經第二十一願,四十八願第二十一願,給我們做絶對的保證,臨終接引願,絶對沒有說昏迷不接,你昏迷醫生都還想把你電醒了,何況是佛,如來有大智慧,能一切時引導其前,使眾生心不散亂,就怕你不信,就怕你懷疑,你一懷疑,他就加不上加持你的力量就加不上去,所以願要真的能放下,捨得下,捨得下你的習氣,你的嗜慾,你的愛好,乃至於你的家親眷屬,你的財富,你的事業,你的功名,你要捨得下,捨得,捨下這世間虛妄法,你就得無上菩提,為什麼不捨,捨虛妄法,虛妄的法不要再作為實有,作實它就一直影響你,一直干擾你,本來是假的,就好像一個人做夢,醒來還一直耽溺在他夢境裡面,就不是一個清醒者,我們就是那個做夢的,醒來以後還耽著那個夢境,那也不叫真醒,所以執夢中那個境界為實有,認假為真,那你就成就不了。虛妄的法,一切法虛,一切法妄,說是妄不用去除它,它就是虛妄的,有沒有人說我們來做個觀想,夢境是虛妄的,頭上安頭,多此一舉,達摩祖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一切法體質是如幻,體空,空是析空,你不用析空,析空是拙度,比較笨拙的方式,體空識得它,體就是虛妄的,並無有實法無來去,法從來不生從來不滅,不生不滅是實相,不生不滅不是真的有一個不生不滅給我們去攀取,你又有了心就有一法,有個不生有個不生,有個不滅,那又生又滅,又掉到生滅裏面了,所以真正的切願是要照了諸法空,要知道一切法本空,因為眾生著有,所以我們講座就常要說點空,實際上這個空,不是斷滅空,不是告訴你空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是除斷你的煩惱,本性就顯現,空只是為了除你的執有的病,你執有所以說空,你執空,外道執空,二乘執空,告訴你諸法因緣生因緣生,你現在又執有個因緣生,執因緣生, 告訴你因中無果,無有緣,緣中無有果,緣中無果性,所以才告訴你因緣是虛妄的,如果說因緣能生,那因從何生,既然說最初之因則無因,說最初之因無因的話,法自無生,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諸法無生,你要認為能自生,那就亂生了,他生他生與我何干呢?共生自他,自尚且不生,怎麼會有他生,自他尚且不生,怎麼會有共生,那無因生、無因生的話,就會沒有因果,造善業會墮地獄,學佛會成外道,也不無因生。所以呢是故知無生,所以你才知道諸法是無生,你這個願心才提得起來,法是虛妄的,法是無生的,我認為有生,認為有滅,那就錯了,我要回頭,我心本自清淨,心中本無如是相貌,本無如是顛倒,本無如是妄想,這個才叫做切願,也才叫生信,信者,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什麼是信為道源功德母, 你深信法是無生的,於無生法能信,能認可,那就得無生法忍了。
所以你這信願行這三個, 你要真的懂了,當下不用出講堂現在就證無生了,還沒證喔!要曉得我們講的信願行,對世間真的要放下,我執我見我慢我癡我愛,這我是假的,哪有我身的我,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怎麼會有我?心是我,現在我在想這個東西,在想的是我,那現在想別的東西難道我就不見了嗎?那就就無我了無我,我就斷滅了,所以一切法中有真我,但是你認虛妄,虛妄的這個妄見,從緣影心為我的話,你就顛倒了,你就是凡夫,大家都會認為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我,你現在想這個是你, 那你現在不想,不想是你嗎?有想是我, 無想呢?有一句話我思故我在,發呆的時候在不在,那我有沒有斷滅,沒有斷滅呀, 所以眾生就隨著我想,我想這樣我想那樣那個,想就是業, 隨業隨業流轉,顛倒所以,我們常講要放下要放下, 就放下這個呀,這個不難,常薰習,我們佛法,李炳南老居士講的, 他說不是要講這麼深呀,是因為道理就是這麼複雜,這宇宙人生,森羅萬相,諸法實相,它的道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迷失了才覺得難。有人還跟我說談玄說妙不切實際, 我說你的才談玄說妙不切實際,諸法無常諸法是空的,你還認為實有,造作造善造惡, 希望求個什麼果報,人天果報,這才不不切實際都是虛妄的,夢中升夢中沉, 虛妄法,自性就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卻不肯認取,還以為是天方夜譚,你才不切實際,我們講的是最實在的,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最實在的啊。大家本來都是佛,為什麼今天輪迴,淪落到現在這個樣子,見相生心,對境起念,有愛憎,有對待,有男女,有分別,處在一個極不平等的狀態,本來是佛無我人,無我無人,人空法也空,二法皆空, 二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大家要深入經藏,要去看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不要想說我要學簡單的佛法,佛法不簡單,任何一法都不簡單,你要來學要真正學到,你怕它難永遠都學不到,永遠都是門外漢,學了幾十年,你還是門外漢,威儀也不會,禮儀也不會,念佛也念不住,習氣也改不了,來道場就是老油條,什麼叫老油條,台中蓮社徐醒民 徐 老師講得好,什麼叫老油條,就是老眾生,輪迴很久的眾生,老眾生來了,你要跟他講佛法,他會說法師我都會,你都會你轉了嗎?你顛倒轉了嗎?你愚癡轉了嗎?你的知見學這麼多,學這麼久了,你的知見轉了嗎?這個才是真正契入,這學佛不是要看學歷,博士 雙 博士,教授,拿過什麼獎,不是看這個,你要看他放下多少,轉變了多少,佛法學歷是從這裏看的,不能看他是什麼博士,佛學博士碩士,這些我們參考,你要看他是不是真正萬緣放下,他執著的眾生執著的他有沒有放下,他有沒有轉過來,甚至要蓋棺論定,要看他臨終怎麼往生的,是坐脫立亡,還是胡里胡塗的走,還是顛倒走,要會看,你不能看他的學歷,這樣子在看,這樣你找不到善知識,所以我們推薦看祖師的,你看近代的像元音老人,像黃念 祖老 居士,李炳南老居士,這些都已經有蓋棺論定,都是自在往生的,元音老人就是坐脫立亡,最好的學歷了,黃念 祖老 居士也是,預知時至,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兩年前他就知道了, 夏老 居士也是,也是坐化,夏蓮 居老 居士,近代還有慈舟大師,弘一大師,廣欽老和尚,你們去看看這些人啊,都是有成就的大德,你照他的話去走都沒有問題,圓瑛法師的不錯,圓瑛法師,上海圓明講堂的,去看看他的,再來往深一點的看蕅益大師的,續法法師的, 續法法師就是慈雲灌頂大師,去看看蓮池大師的,紫柏大士的,還有一些禪宗, 這些祖師大德的開示,像我們淨宗的印光大師,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徹悟禪師,永明延壽大師,這些通通都是我們的模範,都是我們的模範,你去看認真的去讀,把自己的心定下來,你在看的時候,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很亂,很煩,文字我看不懂,就因為看不懂才要看,你真正的去看心就會定了,你不用另外再修定,這個散亂就突破了,你再來就得到祖師大德的教理,智慧,再往深一點看,菩薩的論,看菩薩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攝大乘論,這樣看這樣用功,這樣子你才能對諸法實相有瞭解,學佛若不瞭解諸法實相,學什麼宗派,五祖弘忍,大和尚他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什麼法對我們都沒有益處,或是你是學教的、或是學禪的、或是學密、或是學淨土、持戒、學天台、華嚴、三論、唯識,通通沒有益處,因為不識你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看書,祖師大德講的,數他人家的寶,你數他人的寶,跟自已沒關係,講經教說食數寶,肚子餓了講菜的名字你就會飽嗎?,畫餅何益充饑,說食豈益飢腸,就是這個意思,畫出來的這個餅子,只能看不能吃,說食肚子餓了沒有辦法去填飽肚子,所以我們講的信願行,有這麼深的義趣存在。
(40:00) 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現在就發,真正覺悟,我們來學習祖師大德的經教,這樣子你才了解什麼是真信?什麼是切願?什麼是老實念佛?有人說我學一部無量壽經就好了,剛開始可以,可是你去發現你去看它,一部以外他還加好多部,家裡那一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那一部,公司那一部,公司那一部也挺難念的,還有自己煩惱習氣的那一部,我執我見那一部,哎呀好多部啊,這佛法他只學一部,世間法學一大堆,你說不成比例啊,他怎麼能相應,怎麼能夠成就?學一部是叫一部你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入一無妄啊,但得一萬事畢,入一無妄,這是學一部,學一部你學透你絕不會排斥別部,他是因為心煩意亂不想學別的東西,所以他才說我不要學,我要遵照老和尚的這樣去用功,不是啊師父告訴我,無論是那一部講的都是實相而已,這私底下師父找我講的,只有幾個人知道,他說我講經就是講實相,我現在是傳授給你們,老和尚親自教授我的告訴你,他說我告訴你我講經只有講實相,我講弟子規是實相、講玫瑰經是實相、我講可蘭經是實相、講感應篇講了凡四訓是實相、是諸法實相,是讓你契入實相,讓你把自性本無的東西全部都去掉,師父說的,私底下告訴我的,我不知道講經會上有沒有說得這麼白,他學經教學佛從這裡下手,從實相入門,這叫教理啊。教理啊,教義呢,教義就是每一宗他的修行的方法、它的修行的手段、它的裡面的內容、觀門的次第、教義,他說你學佛你學佛,他告訴你教理要是通的,所有宗派都是通的,他說他當初在台中就是學教義,李老師叫他不要抄筆記,他說我是學教理,教理是實相,抄筆記他悟性不夠,講到抄筆記,他私下私底下告訴你,所以你們要學要學教義,你們想說沒有師父悟性這麼好,你放心好了他剛開始沒有很好,他剛開始也是次第這樣來,都是他給我開示的,不要怕難不要怕苦,真正肯幹,師父常講真正肯幹肯學,你會有成就,你會知道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講的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而已,你學佛真的是最樂,最快樂的事情,你的心契入實相,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會放下,你會以法自娛,娛樂的娛,以佛法來娛樂自己,不在外求,這是師父教給我的,老人家年紀大了,這個弘法要人,弘法要人,也要懂得諸法實相,這個是佛教我們的,是真的不要懷疑,釋迦牟尼佛出世所說的就是這個東西,你搞的那些枝葉對我們修行真的沒有幫助,現在很多人在追,追我們師父啊,師父在幹什麼幹什麼?通通都是追這個,上一次還有人跟我講說:聽說老和尚要往生了,我說從來不滅那有生,從來不生那有滅,你認為你認為那個師父是那個肉身的,這個有來有去,心沒有淨啊,沒有空啊,你要學的是什麼?學的是心要淨心要空,不是想說有生滅,觀一切眾生即是如來,觀一切眾生即是諸佛,所以要這樣子學。他有一個居士還問我,他說是不是我們比較用功一點,這些大善知識就能住世,我說喔這也算不了什麼大善知識,為什麼?他的命掌控在我們手裡,我只要用功他就可以留久一點,我要是不用功,他就一命嗚呼了,這不是什麼善知識,不是的,是他本來不生本來不滅,他的道號他的德號,他給我們的東西你要記得,從來從來沒有忘失,這個才是契入,契入這個法性,所以師父教我的教我的這些學講經、念佛,念佛還另外的,他教我怎麼念,學講經你要弘揚正法,要明白實相,無論學什麼,他說我講弟子規也是要講諸法實相,所以你們要往這裡去看,不是學了弟子規退回去不學佛啊,搞世間那一套不行啊,不是這個本意不是這個意思啊,師父是要大家要能夠萬緣放下,要能夠善品增…你的善行增上,把你不足的部份把他補足,你如果對人不敬、對法不敬,你要補足它,你如果心裡面有罣礙牽掛,你要放下它,你罣礙你的父母罣礙你的家親眷屬,你要放下,不是說拿著弟子規,師父在提倡弟子規,叫我們孝養父母,你心裡面就罣礙你的父母、罣礙你的兒女,你放不下你現在在拿著師父在提倡的東西,增長自己的習氣,增長自己的知見,所以菩薩…凡夫凡夫是什麼?以空滋礙啊,告訴你諸法皆空,諸法皆空啊,善行也不做,完全隨順自己的習氣,隨順自己的毛病,以空滋礙,菩薩呢,以空去執,用這個讓你知道,用這個空觀去除他對法的一切執著,所以要這樣學,我看很多人學一學退回去了,退菩提心,要知到這個無量壽經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遇到了你不把握,你不抓緊它,真的是一輩子就空過了,就這樣過去了,所以佛法要有正傳,正傳的人要講的是實相,要講的是心性的道理,法師如果不講這個,不能稱法師也不能稱出家人,這不是我立下的規矩,你去看達磨祖師,什麼叫出家?什麼叫出家?識了本性是佛,再不外取就是出家,心不被法轉於一切法中做得了主,是法師,是出家人哪,標準是定在這邊,所說之法並無戲論,所以師父不是常講,我的傳人在那裡呢?在遠方,不知道在那裡,這什麼意思?誰能契入實相?誰能宣說正法?就是老和尚的傳承,就是佛法的傳承,你不要說老和尚的傳承,這才是正理啊,這才是真正,所以一個講經的人,一個學人,他不學實相、他不學這個心性,佛法必衰,他自己道業不會成就,盲修瞎練,真的是盲修瞎練,真的你聽他講經你跟他學,那那叫什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要是再講更不好聽一點的,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火坑是那裡?是地獄,所以講經的人一定要講實相,師父教我的,老和尚講的,你不講實相不行,不講諸法實相不對,他告訴我:那你回去,我已經要離開香港出家以後,離開香港他還把我叫回去,他說你回去啊,用功這樣繼續保持,有因緣出來弘揚正法,要來說諸法實相,這東西是很重要,他說這個,他說你不要去弄什麼弟子規、不要去弄世間的東西,那東西在家人去弄,出家人不要弄這個,這是真實的話啊,那出家人要學什麼?要學沙彌律儀,要學這個菩薩戒,要學這個這個我們講的學佛的行儀,師父是告訴我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其實學佛行儀裡面有含攝到,我們我們是學沙彌律儀,給你們的是學佛行儀,這師父講的,大家要去聽講的是實話,講這個話的時候旁邊沒什麼人,這是闢室密談,那些他在弄的統統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學佛的,沒有給他種個善根,幫助一些不信因果的,他在弄沒有人提倡啊,只好他來做,提倡它真的有人做了,他隨喜讚歎,他們去做,他說年輕人去做他們去做,所以你們學佛一定要往實相上面走,往這個心性道理上面去走,你學了才有功德,學了才有真實義趣,你的信、你的願、你的行持才是紮實,不會退轉,這不光是師父講的,佛也是這麼講的,你要不了諸法實相,你心隨境轉,很容易而且很快就退心,那現在佛法表面上很興盛,實際上呢是蠻衰落的,衰在那裡呢?這種大乘的實相沒有人說,大乘佛法沒有人講,所以你們學起來自己發心,為人演說,說一句是一句,說一篇是一篇,說一個字是一個字,發心來流通正法,發心弘揚正法,這才是對的,像你們要印經,要印大乘經典,印華嚴、印法華、印楞嚴,最好印到你心裡面去,不要忘記這是印經,這轉經啊,所以這是憶佛念佛,如來出世是說什麼?就是希望你能夠悟入佛知佛見,所以你要想到佛教的是什麼?是憶佛,想到佛教的內容是什麼?是念佛,那現前當來絕對見佛,絕對沒有懷疑,淨念相繼自得心開,你淨念能夠相繼,就是你能不要隨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去轉,不要被境遷,不要顛倒這個自得心開,心開是什麼?就是見性,煩惱習氣都脫落,見性天台家講六即佛,你對於實相能明了,名字即,從圓依圓理起圓行,這是觀行即,消除你的煩惱除掉你的我執,相相似即,除掉了塵沙破一品無明,分證即,煩惱都斷乾淨了,究竟即,不要當理即,理即是不學,我們也不用談,理即大家都是,小貓、小狗、地獄、惡鬼、畜生,大家都是佛,只是他不轉變,所以你自得心開,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你念佛我們剛講的,今天談到的念佛要老實念,萬緣放下去念,那你要知道什麼是緣?什麼是緣你就要懂得大乘經典,你不懂沒有辦法知道,你沒有辦法了解,雖然很難啊,說實話我也不是每一部經都通,每一部經都都懂啊,也在學習啊,但是大家一起學,肯學就會有佛力加持,你在看經、讀經、解教的時候、研教的時候,心裡面要求佛菩薩加持,求祖師大德加持,他真的把自己的我放下,懇心來學習,你這樣才能夠得到利益,那像念佛的時候也是,統統都不要想,不要有一法掛在心上,不要有一法存在那佛號裡面,無論是凡情,無論是聖解,那憶佛念佛的時候,講幾個淨土宗要注意的,淨宗啊最怕求一心不亂,越求越亂,強想一心心越亂,你不要求一心不亂,你不要求定,你也不要求佛現前,不要都不求,老實念去,念清楚聽明白,有的人啊他求好心切,求快求速,所以他就顛倒了,就著魔了,為什麼說淨土宗不會著魔?他念佛會著魔,不是外來自己心裡面,心魔嚴重,取相啊一直想要有神通啊、感應啊、我想要有一心啊,我之前念得是很好的,為什麼現在念不好了,在那邊思量卜度呀,你就不用管,習氣如同海浪一樣,一波一波的,有時候浪大有時候浪小,那隨著你的功夫慢慢增進,那你這個妄想就會減少,你對境界起心動念的波動,就會下降,不要求速成,不要求見佛,不要求這個一心不亂,你求啊就容易走錯路,那所以呢你要是能知道,真的老實你就知道什麼是奇妙疾捷,學佛學淨土不是僥倖,不是我看幾本書念幾句佛號就能夠成就,你要萬緣放下,真正萬緣放下,你才可以體會到什麼是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天下不會有白吃的午餐,我們淨土宗雖然是易行道,但是徹悟禪師講,他說: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散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之所能脫。你這生死輪迴啊,不是你因循怠惰懈怠,今天念念阿彌陀佛,明天念念觀世音菩薩,後天念一念什麼咒,楞嚴咒、大悲咒能夠成就的,一定要抱定一句專念專念,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雖然說是易行奇妙疾捷,但是也不能夠心存僥倖,想說嘿沒有關係啊,阿彌陀佛會加持我啊,臨終會來接引我啊,是啊他會來接引你,就怕你習氣太重喽把你綁住,你上不去你放不下手啊,那就麻煩了,像老和尚不是常講的,圓山臨濟寺那一位念佛會的副會長啊,天天勸人念佛,也帶念佛,也帶念佛共修,臨終聽到佛號就討厭,你看這個問題來啊,他們去幫他助念還被趕出來,那就不能往生,那就是什麼?口念彌陀,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啊,用這句話來形容最好,嘴巴說要往生淨土,說我萬緣放下,心裡面貪著塵勞不能捨離,所以大家回去好好檢點,我是不是貪著塵勞,我是不是不能捨離,如果有你要把它趕緊把它放下,大家也都年紀慢慢的大,我們不一定說年紀大的會先往生,今今天難保明天,真的是時時刻刻佛號要提在心中,我們隨時都可能遇到無常,無常就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可能突然就發生什麼事情,這個要有警覺,真的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那麼希望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頭上著火啊,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我們來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