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唯心訣~~永明延壽大師

<一百二十種邪見>
一、 或和神養氣而保自然。
二、 或苦質摧形而為至道。
三、 或執無著而樁立前境。
四、 或求靜慮而伏捺妄心。
五、 或刳情滅法以凝空。
六、 或附影緣塵而抱相。
七、 或喪靈源之真照。
八、 或殞佛法之正因。
九、 或絕識凝神,受報於無情之地。
十、 或澄心泯色,住果於八難之天。
十一、 或著有而守乾城。
十二、 或撥無而同兔角。
十三、 或絕見而居暗室。
十四、 或立照而存所知。
十五、 或認有覺是真佛之形。
十六、 或效無知同木石之類。
十七、 或執妄同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
十八、 或忘緣趣解脫之門,似撥波求水。
十九、 或外騁而妄興夢事。
二十、 或內守而端居抱愚。
二十一、 或宗一而物象同如;
二十二、 或見異而各立法界;
二十三、 或守愚癡無分別而為大道;
二十四、 或尚空見排善惡而作真修;
二十五、 或解不思議性作頑空;
二十六、 或體真善妙色為實有;
二十七、 或沈機絕想,同有漏之天;
二十八、 或覺觀思惟,墮情量之域;
二十九、 或不窮妄性,作冥初之解;
三十、 或昧於幻體,立空無之宗;
三十一、 或認影而為真;
三十二、 或執妄而求實;
三十三、 或認見聞性為活物,
三十四、 或指幻化境作無情;
三十五、 或起意而乖寂知;
三十六、 或斷念而虧佛用;
三十七、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心之見;
三十八、 或據畢竟空,而生斷滅之心;
三十九、 或執大理而頓棄莊嚴;
四十、 或迷漸說而一向造作;
四十一、或據體離緣而堅我執。
四十二、或亡泯一切而守己愚。
四十三、或定人法自爾而墮無因。
四十四、或執境智和合而生共見。
四十五、或執心境混雜。亂能所之法。
四十六、或著分別真俗。縛智障之愚。
四十七、或守一如不變而墮常。
四十八、或定四相所遷而沈斷。
四十九、或執無修而祛聖位。
五十、或言有證而背天真。
五十一、或耽依正而隨世輪迴。
五十二、或厭生死而喪真解脫。
五十三、或迷真空。而崇因著果。
五十四、或昧實際。而欣佛厭魔。
五十五、或著隨宜所說。而守語為真。
五十六、或失音聲實相。而離言求默。
五十七、或宗教乘。而毀自性之定。
五十八、或弘禪觀。而斥了義之銓。
五十九、或鬥奇特。而但顧出身俄沈識海。
六十、或作淨潔。而推求玄密返墮陰城。
六十一、 或起殊勝知解。而剜肉為瘡。
六十二、 或住本性清淨。而執藥成病。
六十三、 或尋文探義。而飲客水。
六十四、 或守靜居閑。而坐法塵。
六十五、 或起有得心。談無相大乘。
六十六、 或運圖度想。探物外玄旨。
六十七、 或廢說起絕言之見。
六十八、 或存詮招執指之譏。
六十九、 或認動用。而處生滅根源。
七十、  或專記憶。而住識想邊際。
七十一、 或安排失圓覺之性。
七十二、 或縱任虧入道之門。
七十三、 或起身心精進。而滯有為。
七十四、 或守任真無事。而沈慧縛。
七十五、 或專繫念勤思。而失於正受。
七十六、 或效無礙自在。而放捨修行。
七十七、 或隨結使。而恃本性空。
七十八、 或執纏蓋。而妄加除斷。
七十九、 或保重而生法愛。
八十、 或輕慢而毀佛因。
八十一、 或進求而乖本心。
八十二、 或退墮而成放逸。
八十三、 或語證相違而虧實地。
八十四、 或體用各據而乖佛乘。
八十五、 或守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
八十六、 或泯緣而厭假。違法爾之門。
八十七、 或著我見而昧人空。
八十八、 或迷現量而堅法執。
八十九、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見。
九十、 或信不兼解而長無明。
九十一、 或云人是而法非。
九十二、 或稱境深而智淺。
九十三、 或取而迷法性。
九十四、 或舍而乖即真。
九十五、 或離而違因。
九十六、 或即而忘果。
九十七、 或非而謗實。
九十八、 或是而毀權。
九十九、 或惡無明而背不動智門。
百、 或憎異境而壞法性三昧。
百一、 或據同理而起增上慢。
百二、 或貶別相而破方便門。
百三、 或是菩提而謗正法輪。
百四、 或非眾生而毀真佛體。
百五、 或著本智而非權慧。
百六、 或迷正宗而執化門。
百七、 或滯理溺無為之坑。
百八、 或執事投虛幻之網。
百九、 或絕邊泯跡違雙照之門。
百十、 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
百十一、 或定慧偏習。焦爛道芽。
百十二、 或行願孤興。沈埋佛種。
百十三、 或作無作行。修有為菩提。
百十四、 或著無著心。學相似般若。
百十五、 或趣淨相而迷垢實性。
百十六、 或住正位而失自本空。
百十七、 或立無相觀。而障翳真如。
百十八、 或起了知心而違背法性。
百十九、 或守真詮而生語見。服甘露而早終。
百二十、 或敦圓理而起著心。飲醍醐而成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