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儒釋思想之融和
明太祖朱元璋,以復興民族的精神,擊敗了蒙古人,統一中國,奠都南京。
明太祖本出身於寺院,明朝宰相宋濂也是住過寺廟的人,所以對於佛教特別尊重。
但太祖對佛教,却採取嚴格法律的制度,設僧錄司,任命官吏,取締不合佛制的僧寺,其管理條例之嚴,實為古來所僅見。
至成祖時,謀臣姚光孝,本出身於佛寺,法名道衍(一三三五—一四一八),著有「佛法不可滅論」,並有御製序,多讚揚佛法,編入藏經中。
成祖以後諸帝,無不奉行佛法,以豪華聞名的英宗,對興建佛寺,特感興趣。其於北京興建大興善寺,動用萬餘的人力,及國幣十萬金,完成輝煌的大興善寺。
武宗奉佛尤篤,自稱為大廣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
洪武五年十二月統計,僧道五萬七千二百人發給度牒,次年新度九萬六千三百二十八人。
永樂十六年(一四一八)全國限定度僧為三萬六千人。由於年年增加,至憲宗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發給度牒二十二萬人。太祖以來,每三年一次,整理寺院,考試經典,發給度牒,以及出家年齡,都有限制。
因為教團發展迅速,遭受異教攻擊,至世宗時,因邵元節煽惑,遂發生排斥佛教的事件。
嘉靖九年十二月,撤去文華殿釋迦像。
同十五年十月,廢除禁中佛殿,並毀佛牙佛具一萬三千餘。京師寺院,亦多遭毀。
這時佛教文物遭受損壞,雖不及唐武宗之法難,但是精神上所受的威脅,仍是很大!
明代佛教的名僧,除上述道衍法師外,尚有全室宗泐法師(一三一八—一三九一)、法舟道濟法師(一四八七—一五六○)、玉芝法聚法師(一五六二)、雲谷法會法師(一五六七)、象光真清法師(一五三二—一五八八),以及重興天童寺密雲圓悟禪師(一五六六—一六一三),及興建磐山天隱圓修禪師(一六三五)等,皆係臨濟宗巨匠。
在史傳方面,則有明河法師所撰「補續高僧傳」(二十六卷),及如惺法師撰「大明高僧傳」(八卷),祩宏法師著「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以及玄極法師輯「續傳燈錄」,瞿汝稷集「指月錄」(三十二卷)都屬於佛教史傳重要著作。
明代中世以後,佛教趨向於融會。以融會儒、釋、道三家為一體。這種融會的思想,本萌芽 於唐末宋初。從南北朝至宋初,儒家全入於睡眠狀態,社會聰秀青年,都歸向佛宗,於是佛教在盛唐時期,成為國中唯一大宗。
及至宋初新儒學興起,一面襲取佛教禪宗,一面又竭力排斥佛教,以恢復儒家於社會學術地位,承繼孔孟學術的正統,迫使佛教不得不退避山林。
於是明教契嵩禪師等為使佛教適應時機,避免被毀,
因此不得已而倡導儒釋融和,以緩和儒釋衝突,
因佛教與儒之根本不同,儒以人道做出發點,佛教以心性為宗,故為護佛教,佛教出家法師以佛教心性之理來深解儒家,普天下不懂佛理之儒生,皆以為儒佛一樣,也因此得以緩和儒生毀佛的情況。
迨至明代中世後,蓮池大師、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蕅益大師相繼出世倡導,儒釋融和的狀況,起因即是源於此不得已的現實壓力。世人皆以為此為佛教的一種新穎學術,其實不是,但因為被儒生大力鼓吹,沒想到對日後三百年中國佛教有如此深遠影響,降至今日,多數想在對佛法深入的人,幾乎都受其影響,僅有少數人明白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所導致至今仍儒佛混濫的原因。
(一)蓮池大師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亦稱雲棲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浙江人和人,生於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卒於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壽八十歲。
蓮池大師三十四歲,始出家為僧。依性天和尚披剃,即寄心於凈土,常以「生死事大」四字置案頭,自作警策,持戒念佛為恒課。徧參諸方知識,北遊五台,感文殊放光。後入京師,參徧融禪師、笑巖禪師諸大老,每參念佛者是誰,遂有省悟。
隆慶五年(一五七一),於杭州雲棲寺,得念佛三昧,遠近服其德望,開法淨慈寺,說禪淨同歸,僧俗千餘人歸從。
其著「阿彌陀經疏鈔」十餘萬言,博大精深,三根普被,從前蓮宗善說法要者,殆未有如蓮池之切也。其他應機說法,稱心而言,唯此一乘,無二無三,讀其書可以慨然而發迴向心矣。
次有「往生集」三卷,「梵網經戒疏發隱」五卷,其他若「竹窗隨筆」、「禪關策進」、「緇素崇行錄」、「楞嚴經模象記」等。集成為「雲棲法彙」三十二卷。
迫於當時時代背景,他方便以融和諸宗方式,來救佛教於水火中,他以戒律為本,以念佛為宗,實行禪淨同歸淨土。
除持戒念佛而外,並以「太上感應篇」及雲谷禪師「功過格」,以及袁了凡(一六○六)「陰隲錄」,乃完成「自知錄」,倡導功過格,作為接引儒生、俗人入佛門的階漸。
他以念佛為專宗,有「儒家治世,佛家出世」之說,這是他三教調和的歷史背景。
(二)紫柏大師名真可,字遠觀,晚號紫柏。江蘇吳江人,生於正德十年(一五四五),卒於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世壽六十一歲。
紫柏大師十七歲,初師事虎丘明覺禪師。閉門讀書,年半不出;三十受具足戒後,掩關三年,讀華嚴經等。
三十二歲,行脚諸方,參徧融,得其心印,遂與祩宏同門。
所著「阿彌陀佛贊」、「無量壽佛贊」,提倡念佛。
並有「紫柏尊者全集」三十卷,及「同別集」四卷流通。
師既以弘法為己任,欲普度眾生,當以開佛知見為急務。以大藏經卷帙繁重,遠道偏僻之處,多不能致,欲刻方冊小本,以廣流通,普使見聞獲大利益,遂首倡易梵篋為方冊。並與憨山德清法師,及弟子密藏道開法師,於萬曆十七年創刻於五台,以北藏為底本,對校南藏。歷經四年,移至杭州徑山寂照庵,閱數十年功始畢成。乃在師歿後,即世稱「徑山藏」,亦即所謂「嘉興藏」,萬曆版,世稱「明本」。
因與憨山德清大師私交甚厚但該藏完,竟以此繫獄,於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冤死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師平生勇於為法,所至重興古剎有一十五所,精嚴律行,五十年,脇不著席,糠覈豆渣,未嘗不飽,或絕糧二三日,精進行道,從未稍懈。
當其將去,致書別江南故人,侍者性因師哭泣,師叱曰:「爾侍予二十年,乃作此態。」後三日晨索薑湯盥口,連稱毘盧遮那佛,端坐而逝。
學程趨至,撫帥背言:「師去得好。」師開目微笑,遂瞑。(見「一行居士集」)觀其臨終示相,實為明代第一高僧。
(三)憨山大師名德清,俗姓蔡。安徽省滁州全椒人。十七歲出家,初參棲霞雲谷大師法會,又於無極明信法師處聽講法華、華嚴之後,參 徧融法師、笑巖法師二尊宿。
萬曆初年,再遊五台,血書華嚴經。萬曆二十三年(一五九五),私建寺院,被謫至雷州。
萬曆二十八年,受請入曹溪開闢祖庭。被赦後,歷遊武昌、黃梅,及廬山五乳峯寺,專修淨業。
後又往曹溪,復興六祖道場。天啟三年(一六二五),以七十八歲壽終。其宗說兼通,以弘法為己任;其所釋經,直指心源,絕諸依傍,真俗圓融,行解並進;其主要的著述則有「解楞伽經記」四卷、「圓覺經直解」二卷、「法華經通義」七卷、「肇論略註」六卷、「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等。
(四)智旭大師(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字蕅益,名際明,又名聲,自號八不道人。
依其所居,又曰「靈峯大師」。江蘇吳縣人。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卒於清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世壽五十七歲。
初依儒教,以聖學自任,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敘,取論焚之。
二十歲喪父,因讀地藏本願經,及雲棲「竹窗隨筆」,遂有省悟,發願出家,遂日誦佛名。因夢禮憨山禪師,故有三夢憨山之說。二十四歲,時憨山在曹溪,不能往從,乃依憨山之徒雪嶺法師出家。但該學那一宗,曾三卜都為天台,遂決意學天台教。
雖宗天台,但所學通於華嚴、法相各宗。並以發揮各宗特質,不偏滯於一宗。不僅於佛學,即於外學,亦多研究。著有「天學初微」、「天學再微」等論,駁耶穌教。
其為緩和儒家欲滅佛,乃著「四書解」、「易經禪解」等;
對佛教內,則以融貫性相及禪淨,著有「唯識論心法要」(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十卷。
並以唯識解起信論,乃著「起信論疏裂網疏」三卷。
為適禪淨一如,著有「阿彌陀經要解」、「淨土十要」等。
其於天台本宗,著有「教觀綱宗」、「教觀綱宗釋義」等,
發隱天台宗之慧解,以補四明之解。其所著「法華綸貫」一卷,「閱藏知津」四十八卷。今日學者仍多循此研究如來一代教義。
以上所述四大師,不僅為明代佛教的高僧,其於佛法上承唐宋佛學正宗,下啟日後三百年佛法之依據。對內則以貫通禪、淨、戒、教為一體,對外則方便以釋(佛)解儒、道之法,以緩和儒、道毀佛之念。
既以佛理解儒、道,故對外顯不排斥儒、道,方便說其為一,此「一」即佛性。
於佛門中貫通諸宗,實為明代佛教善解融貫最顯著的特色。 明代佛教,雖祖師盡力呈現融和儒、釋的相同處,
但儒家極端分子,仍不忘排斥佛教。
最顯著的錯誤邪見,則有胡敬齋的「居業錄」,詹陵的「異端弁正」,羅整庵的「困知記」,以及曹端的「夜行燭」等。
因受儒家教育最深,而傾向於佛教者,則有陳白沙、王陽明,及著「西方合論」之袁宏道,
著「淨土晨鐘」十卷之周克復,相繼出世。
於是居士佛教逐漸抬頭。而對排斥佛教的儒家,乃作護法運動者,則有心泰的「佛法金湯編」,屠隆之「佛法金湯錄」等,遂使佛教得以安然度過儒家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