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西方發願文1 注

△三發願三。初總願。二別願。三總結 今初。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此即四宏誓願也。修行若無誓願。則有退失。故以此四法自制其心。則不生懈怠也。此之四宏。依於圓教無作四諦而發。名深誓願。願不依諦。名為狂願。若非無作。亦不名深。言無作者。謂本性具足。四皆無所造作也。天台大師雲。由迷理故。涅槃是生死。名為苦諦。菩提是煩惱。名為集諦。由悟理故。生死即涅槃。名為滅諦。煩惱即菩提。名為道諦。今略釋之。生死煩惱是眾生因果。菩提涅槃。是諸佛因果。然眾生諸佛。但有名字。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但有名字。究極而言。衹是一心。以由無始迷此一心。全以菩提涅槃而為煩惱生死。故於今日悟此一心。即以煩惱生死而為菩提涅槃。名雖有二。體則無二。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此即無作四諦也(問眾生諸佛但有名字則誠然矣生死煩惱是染穢法菩提涅槃是清淨法昇沈迥異優劣天淵云何言亦但有名字邪答若就事論誠如所說若約理論一一皆無實法喻如梨園子弟扮作貧兒身行丐食意起希求須臾又扮帝王身登九五意生歡悅有智慧者不應於是而生實想謂有貴賤高[(白-日+田)/廾]之異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復如是凡夫謂實諸佛聖人知其非真又問生死煩惱不實可也若菩提涅槃亦非真實何須辛苦修證邪答所言非真但破執著不言修證亦無若執非真反成邪見矣乃有身犯律儀口談玄妙以念佛為愚夫以修持為著相此末世聰明人參禪大病不可不知)。今言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此依集諦發心。勤修聖道。誓不退惰。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此依道諦發心。誓成正覺。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諦發心。誓度眾生。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諦發心。文雖不次。義無二也。云何依於苦諦發心。謂觀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惱。以是因緣。發誓願雲。我當早度生死。亦度無量眾生得出生死。生死即所觀苦諦。因觀生死故願度脫。是名依苦諦發心。云何依於集諦發心。謂觀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之所惱害。不能自拔。以是因緣。發誓願雲。我當自斷煩惱。亦斷眾生無量煩惱。令得解脫。煩惱即所觀集諦。因觀煩惱過患故欲斷除。是名依集諦發心。云何依於滅諦發心。謂觀諸佛已滅煩惱。得解脫樂。具有無量神通自在。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妄受諸苦。以是因緣。發誓願雲。我當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亦令眾生同得此樂。涅槃佛果。即所觀滅諦。因觀佛果。故有希求。是名依滅諦發心。云何依於道諦發心。謂觀六度萬行恒沙法門。具有無量稱性法樂。而諸眾生不習不修。妄造諸業。以是因緣。發誓願雲。我當精勤修學無量法門。亦令眾生修學是法。法門即所觀道諦。因觀法門。故願修學。是名依道諦發心也。然此衹是事相若知理性具足則四皆無作。云何無作。謂眾生是假名。度無所度。煩惱無實性。斷無所斷。法門元具足。學無所學。佛道本現成。成無所成。此名無作四宏誓願。依於無作四諦而發也。

  △二別願二。初求佛護念二正發願 今初。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阿彌陀下五句。明護念之心。願禪觀下。明護念之事。諸佛心者。是大慈悲。以慈悲故則有誓願。以誓願力。則當證知。由證知故。復當哀愍。以哀愍故。必應加被。此彌陀護念之心也。禪觀謂十六觀。始從日觀。乃至九品往生。或具觀十六。或專一觀。言一觀者。且指總觀。謂觀己身坐蓮華中。作蓮花開合想。蓮花開時。彌陀聖眾俱放光明。來照我身。水鳥樹林。皆演妙法。此名總觀。或但觀丈六佛相在池水上。垂手提攜。己身胡跪華中。亦可。問。今既專持名號。云何復令觀想。答。終日持名。暫時觀想。以觀助念。念則不散。縱令心粗境細。亦可托像而觀。復何礙乎。禪觀是醒時。夢寐是睡時。或醒或睡。皆得見佛。若不觀想。則見佛為難。問觀。中見佛。得無魔事否。答。參禪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現。此則心境相違。名為魔事。念佛人本自觀佛。佛隨相現。此名感應道交。非魔事也。然須了知所見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無。不可取著若生取著。則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金色身是正報。寶嚴土是依報。歷是經歷寶嚴者七寶莊嚴也。餘文可解。

  △二正發願三。初現生願。二臨終願。三往生願 今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由甘露灌頂。故宿障除。由光明照身。故善根長。由手摩我頭。故煩惱無明頓破。由衣覆我體。故妙心真境現前。宿障指惑業苦三障。善根即戒定慧根。昏煩之法。惱亂心神。名為煩惱。指見思惑。於第一義諦不了。名曰無明。指根本惑。由此二惑。故妙心真境不能顯現。今二惑頓空。故開悟現前也。圓覺是能證智。寂光是所證理。現前者。洞然明白也。

  △二臨終願。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主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臨命終時。第八識將去時也。三日七日為預知四大不調名病苦。水火刀兵毒藥等名厄難。貪戀有四。一終歲持齋。一朝食肉。二長年念佛。此日貪生三恩愛牽纏。難割難捨。四許願保禳。求神服藥。迷惑有三。一疑罪業深重。二疑功行淺薄。三疑佛不來迎諸根即眼等五根。正念是意根。無病無難故悅豫。無貪無惑故分明。捨所受身名捨報。不忙不亂故安詳。坐脫立亡。故云如入禪定。阿彌陀佛下。明感應道交。令諸眾生下。明見聞利益。如文可知。

  △三往生願。

  我於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剛臺。即蓮華座。其座金剛所成。故名金剛臺。又華內蓮房。亦名為臺。上品上生。乃有此臺。如彈指頃。言往生之速也。勝蓮華。即金剛臺上之華。無生忍者。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不滅。眾生顛倒妄見生滅。今以智慧而了達之故云獲無生忍。得此忍已便登初住。大用現前。承事諸佛下。正明其相。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也。陀羅尼翻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一切功德句。總結上文。皆悉成就者。是初住分成就。非究竟成就也。初自利竟。

  △二利他。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問。菩薩化他。不於淨土而於穢土者。何也答。以淨土中人有善無惡。化度則易。穢土惡多善少。化度則難。難故大悲增長。行願堅牢。易故悲心不深。行願不廣。大彌陀經云。此土修行一日。勝於西方淨土修行一劫者蓋謂此也。又此娑婆是本昔受生之處。有緣必多。化度宜急。所以生淨土後。必先回入。又問。逕在此土化導。有何不可。何須捨此趨彼然後回入。答若不捨此。則墮落有分。化導何從。若不往彼。則自利未能。利他安保。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飢寒凍餒之不暇。又焉能周給鄰里鄉黨乎。故知不願度生則已。願則必求西方。不生西方則已。生則必須回入。又問適欲往生。又欲回入。得無進退躊躇。志不決定邪。答。先期自利。故願往生。後願利他。故須回入。發心雖在一時。行事則有先後。若不先發此意。一生淨土。回入則難。其如四恩三有何。故知未得往生。決無復入胞胎之念。既生安養。決無不來化導之心此正明決定。何謂不定邪。言不違安養者。法身不動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應現也。如一月千江。不昇不降。從體起用。亦復如是。非獨一國。亦遍十方。種熟脫三番番不息。小乘外道作意神通。名可思議。一心作一。不能作多。名不自在。菩薩不爾。不消作意。化化無窮。故名不可思議自在神力也。慳貪者以財施攝。剛強者以愛語攝。為善者以利益攝。行惡者以同事攝。故名種種方便。使其三惑不起。名為離染。三德圓證。名為淨心(見思塵沙無明為三惑法身般若解脫為三德)。咸令離染二句。是現世益。同生西方二句。是後世益。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二行不退決無退失所修行業。三念不退。決無一念忘失錯誤。又一入西方。縱在疑城邊地。下品下生終不退入三途。故總名不退也。問西方不退設使回入娑婆。還有退否答。如上所明。三身四智種種現前。加以彌陀護念諸佛攝受。焉有退失之理。喻如衣錦還鄉順風搖櫓。無求不利。無往不前。菩薩度生。所以必欲求生西方而後回入者。良由於此。

  △三總結二願。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如是大願。總結前文。世界無盡等是舉例我願句總顯無盡。如雲世界不可盡。我願不可盡眾生不可盡。業及煩惱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若四種可盡。我願乃可盡問。何故發此無盡不願邪。答。以由心無盡故。隨心所發誓願。亦無有盡。又世界等四並由心具。縱然成佛亦無可盡之理又問。願既無盡成佛何時。答。所言成佛。衹是識得自心究竟不生耳至於三十二相。方便施為。本非真實。尚何成與不成之可論哉初發願竟。

  △次迴向。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迴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菩薩修行。必先迴向者。以若不迴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迴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迴向有三。一回己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云何回己向他。以由眾生無始時來所修善業。並為己身及己眷屬今回此心向於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是名回己向他。云何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於無上菩提。所修善業。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迴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於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今言恩有齊資。是回己向他。同圓種智。是回因向果。此二並是事相。理在事中。故三皆具足。種智者佛之智慧也。謂能知諸法一相。亦能知種種相無二無別。故名種智也。問。所修善業。雖有若無。名不住相。今一事甫畢。汲汲迴向。不已著乎。答。汝言善不住相。為有後報否若無則墮斷滅若有則雖不求福福還隨汝。人天果報。固未免離。云何無著。今以此福迴施眾生及以諸佛。則成無漏勝因。何著之有。問迴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若無利益。則成虛妄。若有利益。則我作他受。焉有此理。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現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賜。如彌陀佛國。凡未生者即同佛受用。並由世尊因地作福。迴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如父財子用。孰曰不可乎。問。迴向與不迴向。功有勝劣。事有得失否。答。迴向則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不可分別。不迴向則多福轉少。如水灌漏卮。須臾即盡。又若能迴向。則心能轉福。逕往西方。若不迴向。則心被福牽。還生三界。是以修淨業人。凡有一善。必先迴向西方者蓋以此也。問。迴向西方則自求快樂。迴向佛果。則自求尊勝。由來為己。何與眾生。答。苟不為人。則何須作佛。如不因治亂。焉用求王。當知利人必先自利。成己即是成他。尚何彼此分別之有哉。問。眾生本空。菩提非有。不見善法。將何迴向。答雖知三事俱空。而眾生不解。妄造諸業。妄受諸苦。是故菩薩以善法而迴向之。又欲成佛而度脫之。不廢修持因果耳。若執俱空。則反成偏見。墮入二乘斷滅深坑矣。是知具足三種迴向。是菩薩修行要行。不可不知。略釋願文竟。

  西方發願文注(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