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要
原夫法界智心。實為一相。
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
眾生機感。方便多門。是以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悉從法身無相心中流出。而普應萬類者也。
良以佛心清淨。含容法界。
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
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
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
故觀經云。
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
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
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沈迷。煩惱生死。
莫可窮極。
由是世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
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
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
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
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
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
顯今一圓之實。
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
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
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
是為五時設教。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己。
然而入根既殊。法門亦多。
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
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
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
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而眾生只在法界之內生滅流轉。
殊不知眾生心體亦本清淨。包羅十虛。
則諸佛亦在眾生心內往來示現。
故觀經云。
諸佛如來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斯之謂也。
雖然。眾生尚迷。諸佛正悟。非佛出世。
眾生安知本具智性。智既沈迷。煩惱生死。
莫可窮極。
由是世尊成道於寂滅場。現圓滿相。
廣演圓滿法界妙智。大根眾生頓入圓乘。
次於鹿苑。說四諦法。小機之類。得真空理。超出輪旋。
次說方等。恢揚四教。三乘之人。隨機得道。
次演般若。顯圓空性。令三乘機銷鎔我法。廣行六度。
次集靈山。宣揚妙法。開前四時之權。
顯今一圓之實。
是以三乘皆蒙授記。六凡咸入妙玄。
猶百川之匯海。眾星之麗天。
後說涅槃。重為末代扶律談常。
是為五時設教。
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普得圓滿佛果而後己。
然而入根既殊。法門亦多。
所以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八宗二行。
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
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
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
宗雖各立。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業招報。
『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
匪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
況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侯。不耕不織。
唯賴檀那。
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施。
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更閱經教。警語頗多。
靡非佛祖悲愍。智者觀之。實用悚慄。
故二課。功豈自利。
且與法界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
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
匪藉禪誦禮懺。詎能消除。
況緇流既入道門。不事王侯。不耕不織。
唯賴檀那。
若不於道加功。則難消信施。
趙州大師有曰。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更閱經教。警語頗多。
靡非佛祖悲愍。智者觀之。實用悚慄。
故二課。功豈自利。
且與法界眾生。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閱者思之。慎不可以其近而忽之。
凡念誦者。
身要端肅不懈。
口要念誦貫徹。
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
至若身能格恭不怠。
口能出音明爽。
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如鏡鑑象。嘗無簡擇。
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
如水投水。以空合空。
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
禪誦時。纔覺雜念紛紛。
欲靜反動。
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
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
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洎終。
猶將守寨。刻刻不懈。
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
或有智者。即可隨文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
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體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
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身要端肅不懈。
口要念誦貫徹。
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
至若身能格恭不怠。
口能出音明爽。
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
三止三觀。如鏡鑑象。嘗無簡擇。
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
如水投水。以空合空。
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矣。
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
禪誦時。纔覺雜念紛紛。
欲靜反動。
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時時發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
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
或觀字句。或聽自音。從始洎終。
猶將守寨。刻刻不懈。
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想。亦漸消除。念入無念。
或有智者。即可隨文入觀。能觀所觀。體即實相。
又能反覺。妄無所從。習種非有。則能念所念。體自空寂。當念即是離念精明。
是故若智若愚。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
妙臂菩薩所問經云。
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
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間。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
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境。與人雜語。
誦若閒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
或不持戒。或不清淨。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
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
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須具智慧。明了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云。
受持神咒。五不得為。
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事。五在不淨家飲食。
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云。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
謗言無徵。或文字譌(訛)替。
或音韻不典。或飲酒噉肉。或雜食葷辛。
或觸手汙穟(穢)。或浪談俗語。
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八種法戒。
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
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云。金剛頂蘇悉地。準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
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咒中境界 衒(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便說之。
『大悲經』云。
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或多瞋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咒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
或對治者 應觀梵書(口藍)(嚂)字(梵字)。
或觀「阿」字(梵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
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行人若欲持誦速得悉地義利成就者。所有儀法不得纖毫缺犯。使諸魔障而得其便。
是故行人。當心持誦。長時無間。使觀想、真言、字種、一一精熟。事事相應。方成瑜伽無作妙行。
又持誦者。不得心緣異境。與人雜語。
誦若閒斷。悉地不成。又誦不依儀法。
或不持戒。或不清淨。非唯法不成就。亦當招損。
彼部主明王。皆佛菩薩。終不瞋害。
所有侍從天龍猛毒鬼神。見其過故。便即損害。
金剛頂瑜伽念誦經云。凡修瑜伽教者。須具智慧。明了三昧及真言法。住菩薩戒。發菩提心。如是功德。許人念誦。
菩薩善戒經云。
受持神咒。五不得為。
一食肉。二飲酒。三五辛。四淫事。五在不淨家飲食。
具此五戒。能大利益眾生。能治惡神毒病。
法苑云。道俗誦持。無功效者。自無志誠。
謗言無徵。或文字譌(訛)替。
或音韻不典。或飲酒噉肉。或雜食葷辛。
或觸手汙穟(穢)。或浪談俗語。
或衣服不淨。或處所不嚴。八種法戒。
致令鬼神得便。翻受其殃。
若欲行持每須澡浴。口嘗含香。志誠殷重。普為六趣。發心匪懈。如是至意。定驗不疑。
顯密圓通云。金剛頂蘇悉地。準提經等。皆說行者用功持誦。或夢見諸佛菩薩聖僧天將。或夢見自身觸空。乘馬渡江。種種香光。及諸異相。
若得如是應驗。則須策發三業。加功唪念。不得宣說咒中境界 衒(炫)賣與人。唯同道者。不為名利敬讚方便說之。
『大悲經』云。
若人緊切念時。或逢種種魔障。或忽然怕怖身心不安。或多瞋多睡舌難持誦。或見諸異相。或於咒疑心。或多分別想。或無明著有。
或對治者 應觀梵書(口藍)(嚂)字(梵字)。
或觀「阿」字(梵字)。彼諸境想自然消滅。
當知因緣法本空也。
著相進修。則成有漏人天之善。
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
自他均益。則成無漏法性之善。
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則成無上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斯謂也。
功居自利。則成無漏二乘之善。
自他均益。則成無漏法性之善。
念所念空。自他平等。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則成無上佛道之善。是故修持者。務須大心普益。懺悔文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正斯謂也。
二課諸文。悉屬大乘藏攝。
如楞嚴咒。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
大悲、十咒等。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
『(阿)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
大懺悔。懺除九界無始業種。
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群靈。
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如楞嚴咒。是佛頂光聚無上寶印。
大悲、十咒等。俱是神妙密義圓利眾生。
『(阿)彌陀經』。純淨四土攝化有情。
大懺悔。懺除九界無始業種。
蒙山文。普超法界六道群靈。
念佛。總攝所誦功德回向淨土。如百川歸海。作是觀者。句句圓該。章章互攝。何往而不利哉。
諸方課誦稍有異者。以彼諸祖立宗不同。
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
或有智愚而勤者增。慕道尚切故。
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
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讀。
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迹。
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
壞佛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
學者思之。
無非率眾「了脫」為急務。
或有智愚而勤者增。慕道尚切故。
而惰者減。志亡出離故。
又有趣務而從減。出家而未讀。
甚至佛殿生塵。香燈絕迹。
嗚呼末世流弊。形似沙門。心染俗事。
壞佛宏規。何啻負於聖心。抑且自招業累。
學者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