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皇帝與和尚(11)唐肅宗與佛教

(11)唐肅宗與佛教


肅宗皇帝是唐玄宗的第三子,開元二十六年立為太子,安祿山造反,長安淪陷了,玄宗逃難到西川去,肅宗在靈武地方即位,改元至德,後來用郭子儀為帥,收拾殘局,恢復失地。
肅宗登位後,因國事多難,為求福佑,詔沙門一百多人,在行宮結道場,朝夕誦經祈禱,國泰民安。
第二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命李豬兒殺了安祿山自立為王,到了九月郭子儀大破安慶緒,克復了京師,肅宗在那年十二月把玄宗從西川迎回京師,尊為太上皇。

   夢見沙門,誦寶勝如來

 肅皇帝登位後不久,有一天夜間夢見沙門身金色,誦念寶勝如來名號。第二天早朝時,將夢中所見之事,詢問左右,有人奏道:「賀蘭山白草谷有一個新羅僧,名無漏者,常誦此佛名號,頗有神異。」皇帝隨即下旨,派人去請無漏和尚,可是無漏和尚,固辭不赴。皇上再派郭子儀去請,無漏和尚,才不得已奉詔而來。肅宗見面大悅道:「真是夢中所見之僧也。」不久,不空三藏法師也來行宮相見,肅宗一併將二師留下,請他們在此為國祈禳。
後來新羅僧無漏和尚在右閣門示寂時,他合掌淩空而立,雙足離地有一尺多高,左右大臣以此奏聞皇上,肅宗驚異,親自前往視看,無漏和尚有遺表請求歸葬舊居之所。詔令護送舊居建塔,到了懷遠縣的下院,無漏和尚就不肯走了,送者移舉不動,就用香泥為塑金身,留在下院供養。
肅宗在乾元元年大赦天下,並在宮中建立內道場,講經、誦念、唱贊,天天勤修佛法,而且做得有聲有色,當時的宰相張鎬看皇帝像和尚一樣,整天忙著講誦佛經,就勸諫地說:「天子之福,要在養人,未聞區區佛事,能致太平,願陛下以無為為心,不以小乘憂了聖慮。」可是肅宗沒有接受他的勸說。
不久又下令在五嶽的地方,各建寺廟,先派高僧住持。如有白衣能誦經五百紙者,或者納錢兩百緡的都可以剃度出家,獲得度牒。那一次天下納錢得度的僧道者萬人之多,這就是唐代買度牒出家的開始。

   不空神威,郡象跪伏

 不空三藏法師,在玄宗開元年間來我國弘揚密法,他是北天竺國的人,婆羅門的種族,幼失依怙,跟隨他叔叔到東方各國來觀光,十五歲時依金剛智法師學密法,蒙金剛智法師教授他密法,從此出家,嚴守規戒,善解一切有法,深得密法的靈異。
他在師子國從普賢阿闍黎請求,為開十八會金剛灌頂,以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有一次師子國王調象時,不慎群象一齊沖出象廄,不受約束,狂跑亂奔,無人敢擋。國王也慌得手忙腳亂,四邊的人嚇得紛紛逃避,只有不空大師,他不但不逃,而且在通衢要道的大路中,端身正坐。那些狂奔亂跑的大象奔到不空三藏面前,見到大師的神威,全都頓然停止,跪伏不動,過了很久才慢慢起來走去。從此全國人民對不空大師,敬之如神。

   結壇誦咒,天兵解圍

 不空三藏依金剛智法師在中國住了一時期,自金剛智入滅後,他在開元廿五年十二月率領弟子三十七人回返印度。歷經諸國,求取得佛法經論與密典共五百多部。到天寶五年,再來中國弘法,天寶六年,奉詔入宮立壇為玄宗皇帝灌頂,皇上賜號名智藏國師。

洛陽北邙山上出現一條巨蟒,見人即噴毒氣,使人聞後立即中毒而死,人們無法除此害人的毒蟒,玄宗召請,不空三藏持咒,毒蟒立斃。

天寶十二年西番,大石,康居三國的軍隊聯合圍困涼州,玄宗請求不空三藏,祈請天兵救援,不空三藏結壇誦念仁王密語,皇帝親自在旁手執香爐,不一會見有一神甲冑而來,皇帝看見神將現身,就問不空國師:「此是何神?」不空三藏答道:「這是北方毗沙門天皇的長子,是我誦持密語,遣令而來。」到了四月廿日,接到安西的奏報說:「二月二十一日,在城東北三十裡許的雲霧之間,見有神兵長偉,城北的門樓上有光明天王,雙目怒視著番邦的元帥,同時又有鼓角之聲,淩雲而至,西番各國的軍隊見到這些天兵天將,都嚇得抱頭棄甲逃去。
皇帝閱後大喜,因此下旨給天下諸道,在城樓上置天王像,後來城樓上有天王像者,此其之始也。

   肅宗依師,受灌頂法

 肅宗皇帝在乾元年中,詔請不空大師入內宮,建道場護魔法,為肅宗皇帝受轉輪王位,七寶灌頂法,上元元年的冬月不空大師表請入山,皇帝敕住終南山智矩寺修諸功德。代宗皇帝登位對不空更是恩渥彌厚,在永泰元年,詔請翻譯密嚴、仁王二經,代宗御制序文,大曆三月詔不空大師在興善寺建壇,為近侍大臣以及諸鎮將帥們悉授灌頂大法,皇帝加封不空大師為廣智三藏。大曆六年,不空大師進上他所翻譯的經典,共一百廿卷,七十七部,大曆九年大師有病,上表辭帝,皇上派使慰問,御賜醫藥,加大師為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不空大師不肯接受官祿,可是固辭不已,自己慨然的歎道:「白月圓滿,吾當去世,奈何臨終之前更竊名位?」可知出家的大德,不論中外,都是淡泊名利的。

大師果然在他所說的時日圓寂,皇上為之輟朝三日,敕旨功德使李元琮為智護喪事,一切用費,全由國家支付,火化時得舍利數百粒,以八十粒舍利送進宮中供養,其頂骨不壞,中間有舍利一顆,半隱半現,大師諡號為辯正廣智三藏。

   詔天下建放生池八十一所

 肅宗在位做了一件前人未做的最大功德,那就是在乾元二年三月間,詔令天下諸州郡,建立放生池,共建八十一所大放生池。參預其事的有升州刺吏顏真卿居士,他在那年十月撰了一篇大唐天下放生池碑銘,他在碑銘前序言中大意說:「皇唐七葉,我乾元大聖,先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推誠而萬邦胥悅,克已而天下歸仁,恩信俟於四時,英威達於八表,功庸格天地,孝感通神明......所以能摧元惡如拉朽,舉兩京若拾遺......拯已墮之皇綱,據再安之宗社......天子至孝,問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禮......生人以來,未有如我皇帝者也。……皇帝而獨慈愛萬類,憂勤四生,於乾元二年三月,詔令左驍衛右郎將史元琮,中使張遷玉,從山南、劍南,黔中、荊南,岑南、浙西、諸道,以及升州之江甯、泰淮太平橋,臨江帝郭上下五里,各置放生池,共有八十一所,此正以宣皇明而廣慈愛也。
所以易經上說:『信及豚魚。』書經上也說:『洎鳥獸魚龜咸若。』古之聰明睿智神武之君而不殺生者,非當今陛下而誰?從前殷朝的湯王克仁,猶存一面之綱,漢武帝垂惠,繞致銜珠之答,雖有流水救涸,寶勝利名等,慈心救命之舉,那不過止於當時,而不能持之永久,豈有今之,動者,植者,水居,陸居,各得其所,舉天下以為池,磬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海生死之津,這種偉大慈愛眾生之事,揆之前古,恐相似仿佛者尚未有也。微臣職忝方面,生逢盛美,受恩寐深,無以上報,所以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雖然不能表明聖明萬分之一,是臣之精懇也。

讀了顏真卿居士這一篇序言,就知道唐肅宗皇帝,不但是仁慈之主,而且是大孝明君。
後來玄宗太上皇七十八歲崩駕時,至孝的肅宗皇帝哀感號慟,因此致疾,相距只有四十天,自己也崩駕了,享年五十四歲,在位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