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兩漢 三國時期 佛經的傳譯與譯師介紹



  佛經的傳譯對整個中國佛教,無異是非常重要、影響深廣
的,......先賢們不辭艱難,傳譯佛典因緣而成就,現世受惠之佛子,應以知恩感恩之心,於佛典生難遭遇想,對這些歷史,緬懷於胸,效法古德菩薩之行,精進佛道,報其恩德。
具此因緣,故樂於略為介紹,佛典於中國傳譯過程與其譯師。現在便從早期佛典之傳譯
開始: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佛經的時代,依《歷代三寶紀‧卷一》1 
的記載,是在秦始皇時代,《紀》云:「(秦)始皇時,有諸
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
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西漢劉
向於天祿閣2校書時,亦見有佛經,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五》
云:「(漢成帝)鴻嘉二年,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
往見有佛經。向著《列仙傳》云:『吾搜檢藏書,緬尋太史撰
列仙圖……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
此外,《魏書‧釋老志》云:「(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
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
之……。」以上三種說法,是在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尊者,
來華之前的年代,然而將佛陀教法正式傳入中土的,古來認為
仍是以二尊者為主。

  迦葉摩騰尊者,中印度人,幼年聰敏、博學多聞,曾經在
印度一個小國家講《金光明經》,正值鄰國興兵攻伐,將要攻
入國境,忽然受到障礙,士兵不能前進,迦葉摩騰尊者思惟:
「經中說,能說此經法(指《金光明經》),為地神所護衛,
使所居地安居樂業……」其鄰國士兵懷疑軍隊無法前進,是有
異術作法所致,私下派遣使者探察,只見大臣們安然共集,聽
迦葉摩騰尊者講大乘經,後來,尊者親往鄰國軍營勸和,鄰國
退兵講和並向其求法,摩騰尊者於此聲名顯譽。


  漢明帝永平七年(西元六十四年),歲次甲子,明帝夜夢
見金人身長丈六,頸項佩戴日輪,光明赫奕,飛在天子殿前。
次日博問群臣:「這是什麼神異所致?」學者傅毅對答說:
「臣聞西域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陛下所夢必定是與這件事相
關。」明帝大喜,於是下詔派遣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博士
王遵等十八人,往天竺訪求佛道。    
         漢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於西域遇二位尊者,
攜梵本經,以白馬載運抵達洛陽,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於洛陽城外建白馬精舍,這是中國最初有
伽藍寺院之始,二位尊者於此翻譯出《四十二章經》。

  迦葉摩騰尊者當時,因為佛法初傳於中土,一般人未能深
信,所以仍蘊藏其妙解玄義,不多做其他經典的宣述,僅撮取
諸經之要而翻譯之,用以化導當時民眾,後於洛陽圓寂。

竺法蘭尊者,亦是中印度人,能背誦經論數萬章,
為印度諸佛學者的老師,到達洛陽不久,便通達漢語。
迦葉摩騰尊者圓寂後,
竺法蘭尊者,又翻譯出《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
《佛本行經》、《法海藏經》等經典,
很可惜後來這四部翻譯出的經典,受到戰亂影響而失傳了。

  從前漢武帝開鑿昆明池底,得黑灰,不知道是何物,問於
大夫東方朔,東方朔回答非其所知,可問西域人。
直到東漢明帝時,竺法蘭尊者來華後,
眾人提前人之問而問尊者,竺法蘭回答,此是劫火燒此世界
時,所產生的黑灰,當時相信的人非常眾多,
由此可見竺法蘭尊者學識淵博一端。

  秦景奉使回還於月氏國,得釋迦牟尼佛佛像,這是為優填
王造栴檀佛像的技師第四分作品。
送回洛陽,明帝即敕請尊者圖寫描繪,置於清涼臺供養,
並流傳後世。竺法蘭尊者後於洛陽圓寂,時年六十餘歲。

  東漢年間繼二尊者之後,來中土的譯經師,尚有
安世高(大師)支婁迦讖(直稱支讖)法師、
竺佛朔(大師) 3支曜法師4  康孟詳法師5
竺大力法師6 等大德,
其中支婁迦讖、安世高致力於大小乘經典翻譯,
東漢時期最重要的譯經家。
安世高法師,原為安息國太子,嗣位後讓王位與叔父,
出家求道,精阿毘曇學,善於禪觀,東漢桓帝建和元年
(西元一四七年)至洛陽,未久即通達漢語,
譯出許多禪經及阿含部類經典,重要的有
《八大人覺經》7、《大安般守意經》8、《陰持入經》9、
《轉法輪經》10、《大比丘三千威儀》11 等,
其中《大安般守意經》已有數息六事(數息、相隨、止、
觀、還、淨)的禪法,助於後人禪觀修習,《開元釋教錄》
(以下簡稱《開元錄》)12稱其所譯文風
「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支婁迦讖法師,月氏國人,東漢桓帝末年至洛陽,以秉持
佛法、持戒精勤著名,翻譯以大乘經典為主,重要翻譯經典,
有《道行般若經》十卷,《般舟三昧經》13、《無量清淨平等
覺經》14二卷等,
當中《道行般若經》對般若教法宣揚,有很大影響,
《開元錄》稱其所譯「審得本旨,曾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
弘道之士」。

  漢末三國時期,於曹魏有曇摩迦羅(法時)法師15、
康僧鎧大師等譯經僧來華,孫吳有康僧會法師及
支謙優婆塞等。康僧鎧法師,曹魏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
至洛陽,於白馬寺譯經,其重要翻譯有《無量壽經》,
為淨土宗根本的經典之一。


  康僧會法師,先祖為康居國人,其父原居印度,因經商而
移居交趾國(位於今之越南)。吳赤烏十年(西元二四七
年),法師由海路抵達建業(位於今南京市),吳主孫權初見
沙門,疑為矯異,問其有何靈驗?康僧會回答說:「如來遷跡
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
塔寺之興所以表遺化也。」孫權以為誇誕,對他說:「若能得
舍利,當為造塔,如其虛妄,國有常刑。」經三七日,果得舍
利,五色光焰照曜瓶上,舉朝集觀,置舍利於鐵砧上,使力士
擊之,砧、鎚俱陷,舍利無損,孫權歎為神異,為之建寺,號
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佛法遂興。
康僧會法師重要的翻譯有《六度集經》16八卷、《舊雜譬喻經》17二卷等。

  優婆塞支謙,大月氏國人,受業於支讖法師弟子支亮法師18,吳主
孫權因問佛經中深隱之義,支謙應機解釋問難,
令其無有疑惑,孫權遂拜其為博士。
支謙重要翻譯有《撰集百緣經》19、
《太子瑞應本起經》20、《維摩詰經》21、《大明度無極經》
22等。
《開元錄》記載支謙所翻譯的經典,共八十八部一百一
十八卷,《開元錄》並稱其譯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後
隱居於穹隆山中,持守五戒,不涉俗務,終老山中。
結論

  兩漢三國時期經典翻譯,並沒有組織譯場,所譯大多為小
部少品之經典。然而天竺、西域高僧,不辭艱勞遠來,穿越流
沙峻嶺,開創傳法、譯經先河,對佛教貢獻功不可沒,其中
《四十二章經》為諸經結要、《八大人覺經》言簡意賅、《大
安般守意經》說明數息六門禪修,極為詳細,都值得一讀再
讀,(《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並是本寺出家眾必
須背誦之經典),除這些經典外,
本生部的佛傳《太子瑞應本起經》,
般若部的《道行般若經》,以及淨土宗的《無量壽經》法門亦都具足。
註解 

  1. 隋代費長房所撰,又作《開皇三寶錄》、《長房錄》、《房錄》,收錄於大正藏卷四十九,內容為中土佛教,古德弘化至隋代史傳及經錄。
  2. 漢代宮中的藏書閣,漢高祖時創建。
  3. 竺佛朔,東漢時代譯經師,桓帝時,攜帶《道行經》之梵本到達洛陽譯出。並於洛陽與支婁迦讖合譯《般舟三昧經》二卷。
  4. 支曜,東漢時代譯經師,西域人,漢靈帝中平二年(西元一八五年)抵達洛陽,先後譯出《阿那律八念經》、《成具光明定意經》等大小乘經十部十一卷。
  5. 康孟詳,東漢時代譯經師,先祖為康居國人,漢獻帝時於洛陽譯出《興起行經》二卷、《四諦經》一卷等,與竺大力法師,共同翻譯《修行本起經》二卷,與曇果法師,共同翻譯《中本起經》二卷。
  6. 竺大力,東漢時代譯經師,西域人,漢獻帝時入洛陽,翻譯出《修行本起經》二卷。
  7. 佛遺教三經之一,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七冊,內容主要闡明八種佛菩薩大人所覺悟之法。
  8.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安般全稱為安那般那,安那即入息,般那即出息。
  9.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內容闡明五陰、十二入之法相,並解說三十七道品,由此而達涅槃、解脫之法。
  10. 全一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記述佛陀成道,於鹿野苑為比丘眾轉四諦法輪、八正道之經典。
  11.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說明比丘日常威儀行持。
  12. 共二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十五冊,唐代智昇法師編於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又稱作《開元錄》,為中國歷代最完備詳實之經錄,後世取為經錄中範本,總計入藏經典一○七六部,共五○四八卷。
  13. 共三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般舟為「佛立」之意,謂修此三昧行者,三昧淳熟,能見現在諸佛立於現前,經云:「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此經也是中土翻譯中,最早述及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之經典。
  14. 共四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為《無量壽經》最早之譯本,說明阿彌陀佛因地願行及國土依正莊嚴之境。
  15. 曇摩迦羅,中印度人,翻譯出《僧衹戒本》,更請梵僧立羯摩法受戒,中夏行戒法受戒始自於此。
  16. 共八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冊,內容為往昔佛陀因地行六度菩薩道之描述。
  17.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冊,內容為以種種譬喻或過去實例說明佛法因果業報等理論。
  18. 為支婁迦讖弟子,支謙之老師,生平事蹟不詳。
  19. 共十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四冊,描述佛四眾弟子本生因緣事蹟。
  20.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冊,描述佛陀過去因地行及出生至成道度眾事蹟。
  21. 共二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描述維摩詰居士教化因緣、說法。
  22. 共六卷,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大明」即是「摩訶般若」,「度無極」為「波羅蜜」,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支讖所譯《道行般若經》為其同本異譯。
(網路轉載,版權屬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