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譬喻品三之三)~悟顯法師 講述

大乘妙法蓮華經 譬喻品三-3
《妙法蓮華經》講世尊出世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但開示眾生本有佛性,而且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還告訴你佛性在哪裡,分明為你指示出來,使你能夠體會得到、能夠證入,這「體會」就是開悟,開悟以後還要能夠修、能夠證入
眾生從無始劫來認妄為真,迷入心,起種種顛倒的妄想,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都是因為不能明了心性縱然學佛,很多也都是盲修瞎練,不知佛法的宗旨,只是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跟著念,教他持咒他就跟著持,教他拜佛他就跟著拜,完全沒有抓到佛法的核心,甚至聽了大乘經告訴他:自心是佛。他也不能相信,所以世尊才在最後,要滅度之前講了《法華》,開權顯實,顯示一乘了義,顯示諸佛出世是為說實相之法而已。眾生聽聞實相的道理,能夠悟入,那這一生必然成就
所以這裡舍利弗當機領納,這「領納」就是他聽得懂世尊的意思,而且能夠接受,能夠斷除從前的疑惑,所以世尊為其授菩提記,乃至後面四大弟子五百弟子學無學人記,到第十品〈法師品〉世尊為與會的一切天龍八部、一切的大眾授菩提記,佛說你只要能夠隨喜《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或是一念隨喜,都為其授記,更為末世,也就是我們,授阿耨多羅三三菩提記。凡是聽聞《法華經》的絕對成佛,你只要能生一念隨喜心歡喜讚歎,世尊都為你授記,所以稱為「成佛的法華」。更在後面講:「藥王今告汝。」佛告訴藥王菩薩:「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法華經》是諸經中王,是如來唯一真傳,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世尊告訴我們:你能夠來聽《法華經》,能夠聽經聞法,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就像你在高原,你非常口渴,你要鑿井求水,你一直,一直往下,剛開始見到的是乾土,而後見到的是泥土,這土裡面含有水,你就知道離水的源頭不遠了你修學其他的法門,修學其他的宗派,如果你不明了大乘實相,你不明了《法華經》講的義趣,不了解如來出世的本懷,你離無上菩提還是非常遠。相反你能聽聞《法華》能心悟實相,那你離佛道已經不遠了,所以後面講「近於佛智慧」,你距離成佛,已經算是有希望了,可見這部《法華經》的功德之大。世尊告訴我們:你能來聽,這福報有多大呢,「假使有一個人供養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一個世界有百億日月,一百億的日月乘上四百萬億阿僧祇,這其中國土的所有眾生,從他出生一直到八十歲,日日七寶供養,乃至令其證阿羅漢果。相比你聽聞《法華經》,而且是第五十個輾轉聽到的,這個聽聞《法華經》功德比你以滿閻浮提的七寶,供養施這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眾生乃至令其成道,還要大。同樣的,你要是謗佛,一劫當中這樣毀謗如來,這個罪過確實無量。但是如果你用一念不善心乃至須臾頃毀謗持《法華經》的人,毀謗持大乘經的人,這個罪報超過一劫當中,每天用惡口罵佛,天天罵。毀謗釋迦牟尼佛、毀謗諸佛,這個罪過已經相當重,可是你謗持《法華》的人,這個罪更重,所以說:「若說其罪。窮劫不盡。」真的是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能來聽聞,能夠安住在《法華經》當中,你確實功德無量,非是算數譬喻所能知啊!這一生聽聞《法華》已經為成佛下了決定的種子,必定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授記。
前面講到與會的大眾見舍利弗被佛尊記,大家還是沒有辦法生起欣樂心。在佛當時候的大眾是非常歡喜、非常踴躍,但是到末世,這些學人聽聞看到《法華經》生不起歡喜心,所以我引後面的法師品來告訴你,你只要能來聽《法華》,釋迦牟尼佛就為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告訴我們:你絕對成佛,沒有問題。如果你不聽聞《法華經》你不了解大乘實相,你不了解心性,你修什麼行都沒有用,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你離菩薩道、離佛道還非常遠。而且不算善修菩薩行因為菩薩行是大乘所以能夠得遇《法華》,得遇如來一乘的教典,自己應當發無上菩提心,求佛道,捐捨從前種種的邪知邪見,棄捨小乘。什麼叫小乘呢?就是認為有菩提可取證,有煩惱可斷,不知道煩惱性空,所以稱為「小乘」。你要把這些得少為足的邪見放下,把愛樂小乘法、愛樂世間的貪著給放下,把那些錯誤觀念給放下,這才叫真修行啊!佛法可以藉由文字語言作傳播,但是不在文字語言,這就是玄妙之處啊!佛法重點在於你實修。你看了這些文字,看了這些經典,你能夠修行,這個才叫做「學佛」,不然就叫「佛學」。學佛能了生死,佛學長無明,所以很從前叫做「佛學社」的,現在都改名,變「學佛社」,這名字這樣改是正確的,他們組織這樣的社團,是來學佛的,不是搞名相,不是搞佛學。名相佛學只能增長無明,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什麼叫「知見無見」呢?就是不著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才叫做「知見無見」。能夠了知、能夠見,但是不起諸見,所以叫「知見無見」,這就是契入了涅槃無漏真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你想一想或是看本書,懂個道理,你就馬上達到,你還要透過修行所以淨土宗教你持名號,教念阿彌陀佛,你不要看好像枯燥乏味,念的當中能消你的業障,因為你心浮躁,所以你覺得念佛枯燥,你念佛覺得念不下去。有很多人不願意念,因為念不下去,只想聽個道理。所以為什麼祖師才講「末法的眾生,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幾乎都只是在談論佛法而已,沒有真正在念佛,沒有真正在修行即使參禪,他也是參個口頭禪;即使學教,頂多做個文字學人;念佛的,沒有發菩提心,只是做個自了漢;學密的,愛搞神通。這些都是末世學人的毛病,所以應當戒之、戒之!絕對不可以去犯到這些問題,這才是真正學佛。
前面經文講到: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而起」,這長者就是譬喻釋迦牟尼佛,見到三界當中有種種的苦惱、種種的憂患,就好比大火從四面而起,為什麼說「從四面」呢?因為時時處處、在在處處都有苦惱。你看這裡的眾生,接觸到一點的事情很容易就起煩惱,不管他的人生是什麼方向,他都很容易就起煩惱,所以說「大火從四面而起」。對於這些事修行人懂得驚怖、懂得害怕、懂得想要出離;而凡夫貪著,他覺得這樣子 才叫人生,他覺得這樣子是正常的,「無求出意」,沒有想要出離,沒有想過要斷除煩惱,還起種種的邪見,撥無因果、起斷滅見、認法為實有,甚至毀謗佛教、毀謗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乃至毀謗出家人。所以可以知道這裡的眾生業障確實很重你教他要修行,他就給你很多理由,「我有這個事有那個事,有這樣的困難有那樣的困難......」;你教他吃素他就開始妄想:「我吃素會不會不健康」?他就都不會反觀「他吃肉會不會不健康呢」?你教他放下愛欲,他就說「那他家庭怎麼辦啊?家人怎麼辦啊」?他不曉得他苦惱的根源就是從他貪愛心生的「放下」是教他把苦惱放下,他以為叫他不要執著愛欲、吃葷腥,他就活不下去了,真是「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即使看到自己的種種災難,他也不覺悟、也不害怕;看到別人受災難,有些人好心還懂得捐一點錢,有些人根本就是一毛不拔,還說「不要用道德暴力強迫他捐錢」。對於慳貪的人來說,叫他施,他很難捨,他覺得是一種暴力,實際上道德並不會產生暴力,只是違背他的習氣,他受不了,所以對慳貪的人來說,他放不下,他才覺得是一種壓力。
這裡的眾生習氣越來越重,要叫他修行、叫他聽經,很困難。只聽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他就覺得他很有耐性了,已經有在習了,這種人就是那些「不曉得大火已經從四面而起」的人。只有有覺性的修行人知道,所以「即大驚怖。而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從這裡你就看到佛大慈大悲。這是講長者,也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能夠出離,但是,還到這三界無安的火宅當中來救度眾生為大家示現劣應身,示現短命!原本如來的壽量不可思議,是用塵點劫來計算的。這在《法華經》後面就有說:佛壽命是用「塵點劫」來計算。所以他示現八十歲是短命,在這三界當中救度眾生幫助眾生,也示現王子的身分,示現捨棄王位來出家,示現出家行道成佛,降伏魔怨,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示現鹿野苑度小乘,慢慢地這樣一步一步來教化眾生,乃至最後滅度的時候還是示現。釋迦牟尼佛涅槃了,也是為眾生涅槃,為什麼?因為眾生善根不夠,業障重,以為有佛在世,有什麼問題就可以去找佛,久而久之,這些眾生就懈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滅度。雖然有滅度之相,實無滅度之事,他只是轉到他方國土去教化而已,所以他連滅度都是幫助眾生,都是希望眾生能夠把握這個機會,趕快來修行道,佛一輩子都是想到利益眾生,所以在三界火宅當中救度眾生。可是這些眾生不覺不知,心有貪求的時候,就跑來佛門燒香拜佛,供養水果,捐一點錢;一旦求不到,佛菩薩不滿他的願,不能隨順他的欲求欲望,他就開始嘴上謗佛,心怨恨佛。
來道場,我教你守規矩,要你斷煩惱,依照佛陀教的規矩來走,可是眾生卻忘恩負義,若講到他習氣重的地方,他不願意改,最後還要反過來毀謗佛教,說「修行哪有這麼嚴?不能攀緣,不能說閒話,這樣修不圓融......」。正是《無量壽經》講的:「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所謂「負恩違義」就是忘恩負義。說自己是三寶弟子,卻絲毫沒有想過要報佛恩,沒有想過要護持正法,整天就是活在自己的貪瞋癡當中。「樂著嬉戲」,還覺得世間很好玩、很快樂,很高興,錯把散亂當作法喜。「法喜」是你聽聞佛法、修佛法後,你的煩惱消除,得到的安穩,得到的禪定,得到的輕安,甚至涅槃,這才叫法喜。不是你到佛門裡面來開聯誼會,你散亂不叫法喜。所以說眾生在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完全不知道,也不懂得害怕。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縱然火已經燒到自己身上了,自己也感受到這些愛欲的痛苦、這些愛別離的痛苦,但是他仍心不厭患,絲毫沒有想過要出離。我敢肯定每一家都是有死過人的,幾乎都會看過家人往生,但是多數人不覺得無常,也不覺得哪一天會輪到自己,甚至還避諱談論生死。完全不曉得自己如少水魚,如救頭燃,應該要了脫生死。「心不厭患。無求出意。」所以火來逼身,他心裡面沒有感到任何的壓力,沒有感到任何的恐懼。沒有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只想看能不能賺更多的錢、得到更多的名,想著怎麼避稅,把自己的名跟利傳給子孫,能公侯萬代......,這就是此世間的眾生,他的習氣很重啊,無論中國或外國都是一樣。
所以你看到這邊,你就要自己反觀: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的行為跟錯誤的心態?如果有,你能覺察得到,那就能覺破、就能照破。為什麼?因為經典常講:業性本空,即使再重的習氣,只要你熏習佛法,修學佛法,必然能夠轉變,一定能夠脫離這些苦惱,絕對可以成就,絕對可以成佛。所以你自己要能夠掌握佛法的根本,而且要能夠覺察自己「貪著於生死當中」的這一念貪著心,覺察到以後,還要懂得把放下,不是覺察以後還看著,只看著是沒有用的,還是沒有辦法解脫!是你要提起佛號,提起觀照,真正這樣來修行才能解脫。
好,繼續看經文。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這長者如是思:他自己身體健康,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几案。從舍出之。」衣裓就是盛花的器皿,几案就是桌子,利用這些器具他就能夠出離這火宅。「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但他又一想:這舍宅只有一個門,而此門又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他的小孩們都還很幼小,也不知道門在哪裡。「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正貪著在他的五欲六塵當中終究是被火燒灼。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曾告訴我們的:這世間五惡五痛五燒久後轉劇勸我們轉相教誡,如佛經法,不要毀犯這「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一般講要守五戒就是不要犯這五惡,但是你若犯了這五戒就會變成「五惡」這「惡」必會感「痛」而「痛」會感「燒灼」所謂「燒灼」就是下地獄。說長者身手有力就是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身手有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所以「身手有力」就是講諸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於一切法悉皆通達故名「身手有力」。所以他能衣裓、以几案,從舍。對他來說,要出離三界,那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用什麼方式他都能出離但是這舍唯有一門為什麼說「一門」呢?「一門」就是大乘之門大乘之門「而復狹小」,為什麼說它狹小呢?實際上其門廣大但因為不識者多,對眾生來說,他不知道什麼是一乘了義所以這裡舉了比喻,如來的境界,說這一乘,不是凡夫一下能夠體悟到所以說「其門狹小」,正是對於幼稚的孩童而說。
就像三歲小孩在大樓當中,這大樓經起火了,他不認識字,也搞不清楚方向他不知道該往裡逃也不知道安全門在哪裡也不知消防設施在,雖然都有寫,他卻無法分辨。對於成年來說,他很清楚該往裡走,但是對於幼稚無知的小孩,他不能識得所以說「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這不是大乘不廣,實際大乘能廣眾生。這裡是特別針對這些貪著三界當中的,或是樂小法者,他們貪著於二乘境界當中,不能覺知一乘了義。所以當你看這經典時,對於這經中道理你要能夠深解趣,絕不能夠依文解你若依文解,那就真是三世佛冤了。所以說長者復更思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在這舍宅中只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你教眾生要他念他說你腦筋有問題告訴他說:你要吃素,他反告訴你種種的世間的邪見說:「吃素不健康、吃素沒營養」。我們吃素目的是為了護生為了消除殺業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難所以我們吃素些營養可以捨掉是沒關係的,人不需要那麼多營養現在有些所謂的「營養學」只要參考參考就好不要當真你吃了太多的營養身體來最後就是長癌症因為身體裡的細胞有好有壞那當然壞的細胞比較暴力。所以說勸導這世間的人來學佛,他不願意勸導他要修行,他很難去發心你叫他佛門來要布施,因為他慳貪的緣故,他就覺得:你怎麼都在跟我要錢?你叫他要恭敬佛法、恭敬三寶,他覺得你「我慢」、「不謙虛」;你跟他講要遵守佛門的規矩他反覺得怎麼「男女不平等」,這種種都是業障。甚至還有出家人要把戒律給毀掉他們否定八法的有些是比丘出家女眾。所以,教眾生修行,他不願意他不知道佛法對他來說是有真實的幫助所以說他「未有所識」,他只識他現前的玩樂,所想的就只有:他現前能不能吃好吃的用好的,能不能有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名利或是更安穩的生活他把這些當作是夢想、當作是目標。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世間之事。更相害。雖不臨時。應急。」佛說世間的事情是無常,總是會變壞而且你隨順你的望終究是造業一定會受惡報所以現在應當要趕快覺悟。「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但是世人未有所識真的是「惑道者眾,悟道者少」還有很多出家人他不教修行不務正業。在末法這個時候,你想學佛使已經到佛門裡面來有時候你遇到的和尚,他不一定是講正法這確實是佛門的悲哀啊有些人問我「他能不能出家」?我只能把佛門現前的狀況告訴他大家都覺得出家好想出家。可是也有很多出家人告訴我他出了家沒辦法修行!這些人講的是事實不是他不願意不是他不而是沒時間給他修寺院整天就是搞世間事這也是近代佛門的悲哀啊有一些修行人當初在山裡面在自己住的地方用功很有修行,人家請他出來後來蓋了廟廟越蓋越大分院越蓋越多當初修行的心就退掉就變質了剩下的就是想著要怎麼來養這麼大的廟子於是就開始搞觀光辦活動當初的道心就沒有了很多人是仰慕而去,但是去那裡沒辦法修行失去了寺廟原有的意義。寺廟不是不能做法會祖師大德也做法會法會的懺本都還是祖師大德編的但是現在的道場很多都變質,法會一期接一期,住眾都沒有辦法修行
佛眼見三千年後,末法的時候,他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到法滅時候他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世尊在經典上講末法很多修行人,他不一定住在道場這事講完全正確。末世悲慘的不只是世間人更悲慘的還有的是學佛人跟出家人他們對於佛法根本未有所識你教他要了生脫死他還跟你說:不用他反跟你講:只要把人做好就可以了講的都世間事還離譜到合會人家結婚還有出家人他不要看經他說經典是以前的東西,真是邪說。你看不懂經典還不曉得要懺悔,出了家對於佛法「未有所識」,不認識佛法不懂得如何修行的這些出家人,大有人在,所以你問他什麼是佛法啊?他跟你些人人都認同、都知道的「孝順父母」。如果你想要學孝順父母,那你不用到佛門來外面有很多沒學佛的世間人比你親近這出家人更孝順。要知道,來佛門就要學了生脫死之法學習大乘了義學習一乘了義。所以很悲哀啊不光世間人未有所識連末法這些學佛居士出家人都未有所識真的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整天就想著養廟收徒弟是為了做法會是為了節省常住的開銷這都是現在佛門裡的亂不講出來你們大家不會知道你如果不了解你就會誤入所以我告訴每一位同修不如法的道場不要護持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辦法教你了生脫死的絕對不要護持因為沒有功德你即使去做法會也沒有功德護持它也沒有功德而且還有罪業。為什麼?人家在破壞佛教你還去贊助俗話講助紂為虐這是正好講到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現前佛門的一個現象。「戀著戲處當墮落,為火所燒」這些不如法的終究是墮落必然墮阿鼻地獄當中所以說「為火所燒」。「阿鼻」翻中文叫「無間」就是「無間地獄。在地獄裡地獄有寒冰地獄,即使是到寒冰地獄所受的苦還是如同火在燒一樣所以終究是「為火所燒」。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從這段經文就可以知道這世間的眾生有多貪著。大家要反觀自己是不是這樣子辜負佛恩這裡講這長者是念應當為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說怖畏之事告訴他們「此舍已燒。宜時出。」你住的地方現在已經著火了要趕快出離。現在就是出離這火宅的時候是出離生死的時候不然你會被火燒死。「無令火之所燒害。」這是長者大慈大悲他自己能夠出但是他為救他的小孩他還到這火宅來告訴他的小孩說:你要懂得要出離現在已經著火了「作是念。如所思惟。告諸子長者作這樣的思惟告訴他的小孩叫他們趕快逃。「父雖憐。」這個長者雖然有憐「善言誘喻。」好言相勸「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這些幼稚無知的小孩還在那裡玩耍還是在那裡,而且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著火」,不肯信受覺得他這當爸爸的是因為不想讓他們繼續玩樂所以才騙他們說著火了就像世間的眾生說「佛教的戒律,是為了控制人、約束人讓人不自在」,非但不肯信受不願意學不願意轉變還反過來毀謗佛法所以說「樂著嬉戲。不肯信受。」而且「不驚不畏。」絲毫不覺得驚慌也沒有畏懼「了無出心。」從來沒有想過要出離六道輪迴要出離三界火宅。更誇張的是「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他不知什麼是火,眾生天天在玩火他自己不知道眾生天天在起貪瞋癡天天在造殺盜淫他卻不曉得是在造業,他還覺得起貪瞋癡造殺盜淫很正常甚至還覺得「無有業報」,覺得「這樣子做一下也沒什麼關係誰看到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習氣會導致他受苦受難他不知道應該要把自己的習氣、邪見給除滅天天還是在邪見當中貪著嬉戲就像你勸人家來學佛一樣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只是搪塞你。
像現在佛門裡有不如法的人,把儒家、《弟子規引進來他不知道這就是火他不知道搞人間佛教在那合會人家結婚這個就是火在戒場教人家可以煮葷殺生吃肉這個就是火他們不曉得事情嚴重,還覺得自己是方便度眾生其實是在拿火往身上噴世間人根本不曉得學佛人也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佛在梵網菩薩戒》裡面講得很清楚,叫你不要看那些世間書世間典籍外道典籍絕不可以此為學佛的根本你反覺得這裡面也沒講什麼不好的是你不曉得這些東西都會令眾生「斷佛種性」。什麼「斷佛種」呢就是看了會使你易生貪著。讓你貪著在世間,這就是「斷佛種性」。所以說「不知何者是火」,你完全不了解這東西對你是有大害還天天都在用它天天都在熏習它。這就是我常說的:「學佛人比不學佛的還悲哀」,嘴巴上說因果實際上根本不怕;嘴巴說要出離三界實際上根本無出離心是假的要出離假的菩提心叫他放下他更增瞋恚所生起的不是道心生起的是瞋恚心生起的是苦惱心他不曉得什麼東西對他來說是有害的,所以說「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他還不知道「三界」到底在哪裡哪有三界哪有地獄他一概不信。佛門有一些人是口頭相信但實際上他是不相信就只是嘴巴會說要出離嘴巴說要修行其實都還是貪著嬉戲不肯信受。所以說「但東西走戲。父而已。」什麼「東西走戲」呢?就是說:還是在世間裡面好務,東奔西走這是講世間的。再把範圍擴大一點還是在這三界當中東西輪迴、上下升沈。今天到東方輪迴明天到西方輪迴今生做人來世墮落就這樣子墮落以後去受報,業報受盡了又出來為人當人時又造業又墮落,往復循環。所以說東西走戲一直在這樣的一個循環當中不斷重複,這叫「東西走戲。父而已」什麼叫「父而已」就是只拿佛法來看一看是知識是他談話的題材甚至當作是獲利的商品拿佛法來獲利拿佛法來賣錢利用佛教資源寫書,還在上面加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佛經,這經是佛說的他就給加上「版權所有」,希望大家都找他來印他開的印刷廠才能賺錢。這就是「裨如來」,拿佛法獲利也就是「出賣佛菩薩形象」。什麼叫「出賣佛菩薩形象」?就是破壞佛教形象當政治和尚搞政治搞鬼神錯解經律倒說經律把經典胡說把律典胡說倒說不知說知知說不知身心妄語這就是「東西走戲。父而已」。這個父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就是這裡講的長者。「父而已」就像那些人對於佛法只是拿來看一看聽一聽而已有些是在家人有些是出家人。他為什麼去念佛學博士是希望人家來恭敬他、認可他。廣欽老和尚說過「念那個沒有用」啊廣欽老和尚一個字都不認識老實念佛真正修行,是有大成就。他告訴我:學佛要除的是我相你去讀那些東西只會增長我相增長你的世間意而已要知道:世智辯聰就是八難之一所以他對於佛法,他只是來看一看對於祖師大德也沒有恭敬心認為那是祖師的思想稱祖師時也不懂要加「大師」,就直接稱其名諱,覺得這樣子沒禮貌就是客觀了。即使是世間人學問如果連起碼的禮貌都沒有,基本上就不尊重你研究的對象你這學問是做不好的,說客觀也是自欺而已;你想了解祖師大德你對祖師大德都沒恭敬心你怎麼能真正了解你怎麼學得好所以,這種人即使學佛,也只是把佛法拿來看一看是為了交應付了事而已他不是真正學。所以說「東西走戲。父而已。」還有的就是:有些世間人你跟他講佛法他聽不懂心性、實相,只撿到他聽懂的「做善事」這部分,他覺得不錯遇到其他人跟他推廣其他的宗教他也覺得不錯最後他得到一個結論「所有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為善」。這種世俗人他的外行看法這也都算是「東西走戲。父而已」習氣還是習氣業障還是業障沒有出離的道心也沒有真正想學。
所以大家看了《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舉的比喻,大家就應該要自覺這些都是現代人常出現的問題。如果你有這些問題你是要把它轉過來你不要覺得自己業障很重轉不過來那這樣子你看經又白看了又像這裡講的「東西走戲。父而已」為什麼?讓你知道你的問題,是希望你轉變不是希望你把這過失給留下來不是希望你生起懈怠的心不是打擊你的信心打擊你的道心。你看了經典你就要懂得轉變不然就像經中長者的這些小孩搞不清楚自己有什麼過失所以叫「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這樣就很糕了。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這裡佛就直接我們講為什麼他開三乘,而後攝歸一乘。
「爾時長者即是念」這時候長者看到他的小孩,他知道這個房舍已大火所燒他非常清楚「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這些小孩們,如果不趕快走的話必然被火燒灼甚至燒死。「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所以他心想:我要權設方便,讓孩子們避免被火燒。他不是偏心,也不是慳貪。所以前面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大乘佛法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佛絕對不會只教給你小乘只教給人天乘不了義法。大乘是平等法,佛絕不會以小乘來教化你。如果小乘來教化你他則墮於慳貪當中,這種事佛是不會去做的。只是長者的這些孩子貪著嬉戲貪著在這個火宅當中玩耍,所以他廣設方便。佛的目的是要眾生學一乘了義不是要你只學三乘所以說佛法當中惟是一乘了義只有教菩薩法沒有聲聞弟子。前面有講:「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絕對不用小乘法來教化眾生,只有一乘講的是事實,佛絕對不用小乘來教化眾生。不光這裡的釋迦牟尼佛,包括賢劫千佛、現在他方諸佛、未來他方諸佛、過去十方諸佛,都是以一乘了義教化眾生,眾生一時不能接受,才方便說三乘,讓他三乘歸於一乘,叫「會三歸一」。所以你看到這裡就知道,「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讓孩子們不要被火燒灼。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著
長者知道他的每個小孩心面想要什麼東西他們喜歡什麼所以說「父知諸子先心」,「先心」就是他們之前心面,有想要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而且對於那些東西他們非常喜歡非常樂著 。所以說此間的眾生樂小法小乘你叫他離相跟他說空他會害怕跟他講大乘他會害怕他會覺得「那我該從哪裡修」?「也不可以有念也不可以無念那要怎麼入啊」!又講個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這個要怎麼入其實正是你直下了達心性而已這《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要諦了此心沒有門路因為你的心現前就在作用你還要找什麼法門?這是禪宗直指人心的手段。你不行才再給你開「止觀」,教你「念佛」,或教參話頭 其實現在都參到話尾去了就在想那句話頭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你:那話頭沒意思不要去想。「泥牛水上行」,沒有意思的「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橋在流水不會流他這就是破除你的思所以叫「離心意識」。禪宗是離心意識之法教離心意識。他讓你參一句無味的話頭,是教你離心意識用的你一思量,你到話尾去了。「話頭」是什麼念頭未起處時,教你看著它,這叫參話頭啊!但這些都還是權巧方便,念佛也是權巧方便,都是權巧方便,目的就是要你悟一心而已。不管是講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巧方便,就是要你直下悟心而已,這就是六祖能大師告訴法達禪師的,直接受用珍寶即可,不必管什麼羊車鹿車,那都是方便。所以經中講先心各有所好的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這是世尊觀機,說這長者觀他諸子之機,知道他的小孩喜歡這些珍玩之物,「珍玩之物」是比喻三乘法或是小乘。所以這世間的眾生,你教他頓超,他覺得不可能,你叫他一步一步來,他馬上就相信。所以為什麼現在有些邪說,他可以騙得了你,因為你很好騙,他只要說:「你看,你學大乘沒有根基,應該要先學小乘,這才有基礎」。他看你不懂,無法分辨,就再繼續騙,說:「小乘法就是儒家,就是先把人做好」。
一旦你聽到這話,那你想想,佛法講修證:「孔子證阿羅漢果了沒有?孔子的身見有沒有破?孔子有沒有六種神通」?孔子連天眼通也沒有更沒有漏盡通那怎麼有人胡說「小乘法等於儒家」?我這樣為大家說明,你們就很清楚了 
所以,一講到「次第」,眾生就會覺得:我要按部就班。這個觀念原則上是沒錯,但是,佛教大乘是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圓融」就是講頓超。頓超之法不礙於次第,次第不礙頓超。那有沒有次第?次第宛然但是一一次第皆具圓滿功德。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初住菩薩即能攝一切諸大菩薩圓滿功德,這是講「行布不礙圓融」。這色、受、想、行、識五陰,你一破色陰,同時分破其餘四陰,所以說「圓破五陰超五濁」,這是講「頓超」,頓超當中它又不離次第。就像你念阿彌陀佛,你雖是凡夫身,但又「即凡身成佛身」。雖然在凡聖同居土是個凡夫,但是等同阿惟越致菩薩的受用,這是大乘法。
此間的眾生好樂小法,你跟他講小乘,跟他講次第漸修方式,他很容易接受;你跟他講頓超,他也會希求,可是他會覺得「沒有入手處」。再講個更不可思議的:造諸惡業,臨終地獄現,稱佛名號十念一念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淨土,永脫輪迴,無復苦惱之患,沒有苦惱,直至成佛。「無諸少乏」,沒有絲毫的匱乏與缺減。所以淨土宗叫「一生成佛」,就在你這一生生命成就,你現在學佛了你發願「求生淨土」,你是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繼續修行一生成佛壽命無量。即使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只要這些惡人臨終能夠念佛十念一念必然蒙佛接引。祖師講「能念佛者已是大懺悔 」,沒有懺悔心的不會念佛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事了。
講這種頓超之法很多人很難信受。所以現在淨土宗有些道場就跟你講一些世間法結果一些對淨土信心不夠,對阿彌陀佛信不過的,這些人他就動搖了聽到人家說:「你萬一念佛沒有成佛,你總得保個人身想保人身那你就先來學個世間法先來學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等的身為女眾的還要學《女德》。那些人因為對於淨土法門的道理不懂,也說不清楚,所以乾脆騙一些對佛沒信心的人去學這種世俗東西,說要保人身。可是你們要知道,佛在經典上可從來沒有說學三字經跟儒家書籍可以保人身。再者,佛已經告訴我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勸我們趕快念佛,念佛者必定成佛,縱然沒有往生淨土,來生必然生尊貴家,必然能得人身,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有文字作為明證、有趣作為證明,都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所以你不要被人家給愚弄了、給欺騙了,你讓這些人把你的慧命給騙掉了,你來生還想要再遇到佛法,那是不容易的啊!這口氣一斷,真的是「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絕對沒有人可以幫你。《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代受。」你墮惡道受報應的時候,縱然是你父親看到你在受苦,他也不敢說「我來頂替你」,為什麼?因為實在太苦了!正常來說父母都有代子女受苦的這種心願可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地獄的苦輪迴的苦即使是至親也不代受絕不會生起想要幫你、想要代你受苦的心。所以你要知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一定要小心,不要被人家戲弄。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所以長者就告訴他的這些小孩他說:

你們想要的、喜歡的這些玩具我都幫你準備好了而且保證你一看就喜歡你會覺得有難得,如果你不出去你之後一定後悔。長者就像世間父母親在哄騙小孩一樣跟他講這裡有你喜歡的東西如果不過來拿「後必憂悔」,到時候就你就後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你們喜歡的都給你放在這車上你趕快出來可以到那去玩不要待在這裡玩那邊有你喜歡的東西。所以勸他的孩子們:「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你們只要出火宅你們想要什麼珍寶、什麼好玩的、什麼奇特的都給你們。這長者是非常有錢的富豪他都能滿他孩子的願望,凡有所願都能滿
這是世尊告訴我們,這長者做了這個方便,幫小孩們準備了他們喜歡的珍寶、玩具。那分成「羊車,鹿車,牛車」這就是比喻作三乘,用三乘法勸導眾生趕快出離, 可是眾生不懂,他以為佛只要講三乘法,實際上佛是要給予大白牛車,也就是給予眾生一乘,不是要你貪著在三乘當中,也不是要你在三界當中輪迴,也不是要你只做個人就好,從這裡他舉三車的譬喻你就知道世尊的用心。長者為他的小孩們,把那三車給準備好了,所以說「今在門外,可以遊戲,那麼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這是世尊投其所好有的眾生想得涅槃佛就告訴他二乘的涅槃有的是緣覺根器的佛就為他說十二因緣法有的是大乘根器,佛為他說大乘;同樣的道理有的剛開始也不知道要出離佛就叫他修福像佛度他的弟弟難陀這難陀尊者很喜歡他的太太佛要勸他出家他不願意,他每天都要跟他太太在一起設方便來度化他最後他懂得了他發願並出家修行成就阿羅漢果就是像這裡講的「投其所好」,經典上說「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正是此意
但是這跟現在外面那些俗人或是一些不如法的道場所說的「先以欲勾牽」,這個 是不一樣。佛還是教出離法目的是要讓眾生出離現在那些變質的佛教他是讓你起了欲望完全沒有出離的心念他告訴你「當下即是」。可是他的「當下即是就是墮在欲望當中;這話原是禪宗祖師講的話本身沒有錯是用的人用錯了他所用的方式並不能令眾生出離只是勾牽了眾生的欲望而已反令眾生產生貪著那就不是「後令入佛智。佛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目的要讓他「入佛智」,現在的人接引眾生進佛門,他沒有令眾生得入佛性的般若智慧反造作種種不如法的事情所以沒有辦法入佛智就沒有後面最終的歸宿
經文講到:「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這時候孩子們知道他父親要給他們心裏想要的東西能夠讓他們滿願。就「心各勇銳。」每個人都非常勇猛,「互相推排。」互相推擠,急著趕快要從這火宅當中出來這就像二乘人緣覺,就像學三乘次第他們想要求涅槃想要得緣覺果想要得菩薩果非常勇猛非常精進這樣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因為各有所好所以爭出火宅大家都想到要出離所以從這一句「爭出火宅」就知道佛的目的是要叫眾生出離而給的方式是要教出離絕對不是教你貪著所以清涼國師講沒有錯三乘法才可以算是佛法人天二乘五乘法不能算是佛法是有依據的雖然沒有世尊講麼直接但是也是完全正確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這個長者見到他的小孩們,從火宅當中平安穩妥得出。就像眾生願意學佛願意出離甚至已經出離了所以說「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這「四衢道中」,就是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露地而坐意思是「無復障礙」,看到他的小孩都出了火宅無復障礙所以長者心裡就安穩了歡喜踴躍也不再擔憂了;就像眾生證了阿羅漢果或各有所得這就像釋迦摩尼佛對待眾生他就是這樣恆為一切眾生之父眾生在苦難他希望你趕快出離絕對不會把你丟在這苦難當中所以他廣設種種的方便遇無福的人就教他修福或是教無慧的人修慧或遇貪著這世間的他就教「觀苦空無常無我」,或著在十二處的他教「觀十二因緣」......種種方便教就是希望眾生能夠出離三界但是,只出離三界還不算究竟只是暫時得出而已還不算真正圓滿成佛只是不受火宅的燒灼所以長者雖然心地安穩歡喜踴躍但是最後他還要給予他孩子們真正的寶物佛要給予眾生真正的佛法,令眾生究竟圓滿成佛。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這些小孩出來了看到他們的父親就跟父親吵著:你之前說要給我們的這些好東西,羊車鹿車牛車?希望你趕快給我。」孩子們吵著要玩具了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舍利弗,長者他不是用羊車鹿車牛車給小孩,而是等賜諸子一台大車因為他家非常有錢所以「等賜大車」,給他們的是大白牛車就像如來有無量的知見無量的力無所畏所謂「等ㄧ大車」,就是等與眾生最殊勝的一乘了義之法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殊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這車子又高又寬而且車上有種種的寶物來嚴飾在車子四周的欄楯上四面都有懸鈴又於其車上張設幰蓋「幰蓋」就是馬車上的幃幔以前是坐馬車這是裝設在車上的幃幔是遮陽用的張設幰蓋。幰蓋上還用各式珍貴稀奇的雜寶來為嚴飾「寶繩交絡」,連繩子也是用特別好的材質製作,所以稱為「寶繩」。寶繩互相交疊在一起「垂諸華纓」,車上有花鬘跟瓔珞「重敷婉筵」,什麼叫「重敷婉筵」呢「重」是一重一重的 「敷」就是鋪設「婉」就是柔軟「筵」就是墊子,簡單講就是現在的豪華座椅叫「重敷婉筵」。「安置丹枕」,丹是赤色紅色的就是還有安置紅色的靠枕「駕以白牛」,為什麼講「白牛」?在印度一般的人家裡養的牛是枯瘦的因為連吃飯都吃不飽了哪有錢去買飼料哪有東西多餘的東西養牛牛吃的都是少少的或是剛好而已所以一般人家裡他養的牛都是枯瘦的。在從前只有有錢人家的牛才是肥壯的而且「膚色充潔形體殊好。這長者給予諸子的車都駕以白牛用非常好的牲畜來幫他拉車「有大筋力」,就是非常有力 一般的牛沒有力氣力量不夠這大白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牠走起路來很安很穩不會兩腿發軟也不會讓車子顛簸就像現在好的汽車有非常好的電式懸吊氣壓式的懸吊一樣再搭配衛星導航系統,能夠分析前方的路況而且適時調整懸吊的軟硬這是講現的好汽車這大白牛有大筋力這「大筋力」就像現在的車子馬力很大不會在爬坡的時候沒力或是需要加速的時候沒力這是講「有大筋力」。「行步平正」,走起來非常安穩非常安靜而且又快,就像現在的車子隔音非常「其疾如風, 跑起來就跟風一樣這是一個形容當然牛不可能跑起來跟風一樣快就是說跑起來非常就像現在好的車子又大又穩有好的隔音設備有好的懸吊系統有好的輪胎能夠快速加速又能夠非常安靜舉現在的東西作比喻,大家比較容易懂
佛以大白牛車比喻作大乘佛法富麗堂皇就像大白牛車一樣你學習大乘以大乘法行走在菩提道上就像坐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能夠有很大的力量能超拔你的惡業所以你看為什麼念佛十念一念可以往生佛有大願力能超拔眾生有不思議的力量所以你看真正消業障的還是大乘佛法這念佛可以把你的惡業給消掉就像這裡講的,像大白牛一樣有大筋力你學大乘就像你坐在大白牛車上行走在菩提道上非常安穩非常有力而且其疾如風能夠快速到達目的地就像淨土宗講的一念頓超;禪宗講的即心是佛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律宗講的光明金剛寶戒 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些都是大乘佛以大白牛車來作為比喻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這「僕從」就是護法神與諸大菩薩你學習大乘,自會有大菩薩來護持你看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經文後面都有大菩薩天龍八部他們來護持所以佛把一乘了義把大乘佛法以大白牛車來譬喻就是這樣莊嚴就是這樣快速而且有不可思議的超拔很多人看了凡四訓搞不懂連袁了凡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業障怎麼消的,其實他就是念了提神咒業障才消,命才轉變,不然做好事的人很多還是一樣消不了業現在的人看歸看,還是不知道原來是佛法的功德還叫人家要學佛的人去學袁了凡居然還是出家人教的這真是不懂狀況,腦筋有問題
你要知道,學佛人應該要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 一生就明心見性肉身不壞現在肉身還在廣東韶關南華寺裡面供著。可是袁了凡只知求名聞利養,最終也沒有了脫生死所以,同樣遇到佛法兩個人差別這麼大常有不懂的人說「袁了凡轉變了命運」,在我們佛教看來他沒有轉變因為你遇到佛法真正轉變命運是你能夠永脫輪迴能夠即身成佛憨山大師遇到了佛法,他命運就轉變了他脫離輪迴的命運而且即身成佛肉身不壞全身舍利所以你要會學啊!學佛要懂得學大乘法,你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講的都是受持大乘佛法受持淨土法門的,他們往生的真實例子只有大乘才有這樣的力量就像大白牛車一樣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而且還有多諸僕人、侍從而侍衛之



法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