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 悟顯法師 講述


第一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諸位同修,我們今天啟講<念佛圓通章>。
<圓通章>是出自於《楞嚴經》第五卷,末後二十五圓通章裡面的第二十四位,也就是大勢至菩薩。他說完以後,就由觀世音菩薩接著講耳根圓通。這二十五圓通,是世尊要他的弟子各個說自己所得的圓通本根,也就是自己是怎麼修行,是怎麼樣成就的。哪邊的根器比較利,利用他較利的這一部分來修學。所以有「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根、識。


所以有虛空藏菩薩、有彌勒菩薩;有耳根圓通、有念佛圓通;念佛圓通就是「都攝六根」。所以「空」、「根」、「識」的根,就是「都攝六根」。那麼為什麼它會是淨土的經典?因為這是近代的印光大師選入的,把它編入淨土五經之一。本來只有淨土三經,就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觀經》,後來印光大師加入了<念佛圓通章>跟<普賢行願品>;是有他的道理跟因緣。像<圓通章>在我們淨土宗,就等於算是淨土法門的心經,因為它篇幅很短,它比<心經>還短。你們可以把它背誦起來,因為很簡單,我大概念個幾遍我就可以背了;很容易的,很好背,我們把它背誦起來。它這裡面就有講到我們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它的「宗要」,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我們尊印光大師為淨宗十三代祖師。你要知道,我們尊印祖為祖師,他在生前,他是不曉得自己作祖師的,生前他不知道,是往生以後大家推崇的,當代的高僧大德推崇印光法師,作為淨宗第十三代的祖師。所以你要曉得:一個人成為淨宗的祖師,是因為他提倡淨土法門,而且修學淨宗法門,重點是他有修學而且他還有成就,若你只有提倡,那不行。修學還要拿出工夫來,對於佛法實相的義趣要懂,對於淨宗的教義要懂,弘揚也非常有力,重點是自己修行有很大的成就,所以被推崇為祖師。為什麼特別講這一點呢?因為大家都誤會了,以為印光祖師他都在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跟《陰騭文》。這是近代這十年來的一個謬論。印光大師之所以成為淨宗祖師,是因為他修行淨土有大成就,弘揚淨土非常得力,而且他的知見非常正確,不走這些旁門左道,所以我們尊崇他為祖師,並不是因為他推了世間哪一本書。所以你要知道:你不學這些世間東西是沒有關係的,你不學他講的那三本世間書,那是沒有關係的,那跟你淨宗修學是無關的,真的沒有關係。那些就當作課外讀物,看一看可以,但是一直強調是印光大師說的,過於放大,過於強調,那就沒必要;你看看印光大師他是怎麼變成祖師的?是因為他弘揚淨土法門。而且呢,重點是他往生之後才被我們後世的人尊崇為祖師。所以你們要知道,有些誤會,你要能夠去辨別,我講這些道理,你們應該就懂了。


這一部<念佛圓通章>是印光大師幫我們加到淨土三經裡面來,使淨土宗的經典更為完善,裡面的內容也如祖師所說的,符合淨宗的義趣。那麼在講經之前,按照我們佛門的規矩,先講「玄義」。玄義我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為什麼用天台宗的呢?因為天台宗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跟這一本《楞嚴經》其實有很大的契合之處。但是智者大師沒看過《楞嚴經》,他沒有看過,所以說這個是智者大師的一個遺憾。他只是聽當時侯印度的一些梵僧,也就是出家人告訴他,說:「你寫的這《一心三觀》跟《楞嚴經》不謀而合。」所以他就想看看,想要一覽這一部《楞嚴經》,可是一直就沒有這個機緣。他還在天台山築拜經台,希望他能看到《楞嚴經》,這樣拜經,求啊求啊,拜了十八年,可是直到智者大師坐化往生的時候,這部經都沒有傳來。
那我們今天就使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因為它本身就符合《楞嚴經》的義趣,天台的義趣本身就符合《楞嚴經》,那「五重玄義」裡的判教,可以把它解釋得相當清楚。末世像蕅益大師他的《楞嚴文句》是依照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解釋《法華》的方式,他直接用來解釋《楞嚴經》,所以蕅益大師在《楞嚴》的「一心三觀」上,算是解釋得相當圓滿。而另一位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這也是比較有名的著作,它是講「捨識用根」,但是這「捨識用根」就不符合「一心三觀」的宗旨,也不符合《楞嚴經》的宗旨。


把《楞嚴經》一講成「捨識用根」,那彌勒菩薩的「圓通」就不圓通了,那你所講的就跟經典的義趣相違背了。彌勒菩薩他用「識」,所以他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菩薩他是從「識」上去見性的。所以了十方唯識,知道「萬法唯識」。他從這裡去見性「得無生忍」,那你如果把「識」給捨掉,那這根也不存了。所以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就當作參考參考,它並不符合《楞嚴經》的義趣。這話不是我講的,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破交光大師的盲點,蕅益大師罵得算是不好聽的,他說:“交光邪說誤人吶”交光法師講錯啦,《楞嚴經》真正的道理不是像他講的那個樣子,所以我們對《楞嚴經》的註解,其實是推崇蕅益大師的《楞嚴文句》,因為他確實用天台講的「一心三觀」圓圓滿滿地解釋了這一部《楞嚴經》,而且解得非常地好。有一些人是初學可能看不太懂,那你可以看海仁法師的《楞嚴經講記》。那麽你現在外面看到的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他基本上是按照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他把它再稍微做一些解釋。這些比較淺,都可以參考。不是說交光大師的一無是處,但是他在很核心的部分,他把捨識用根當作是修行,蕅益大師批評他的也是批評得很正確,確實是修行的一大盲點,是一大錯誤,也不符合《楞嚴經》的旨趣。但是你要懂得祖師的用心。你不要出去外面聽到人家說:「我是學《楞嚴正脈》的,我是從這裡這樣接觸《楞嚴經》的。」你就給他劈頭亂罵一通,說什麼「交光邪說,你也在看啊!」什麼的…,交光大師畢竟還是往生淨土的,《正脈疏》我也看過。


在交光大師晚年,他在著作的時候,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來接他,他跟佛講說:「你等等,我還有一件事情要把它完成。」交光大師就寫出了這《楞嚴經》的《楞嚴正脈疏》。所以他也是往生淨土的,你不要亂罵。蕅益大師可以講的話,你們後面的人不要亂講,不要學祖師呵佛罵祖,否則你啞巴的啞巴,殘廢的殘廢,我是講真的。以前有一個禪師,人家禪師他明心見性,他有工夫啊,所以即使受到了報應,他一下子業就消了。所以有的祖師他是有工夫的,你不要學祖師呵佛罵祖,你不要想說「丹霞劈木佛」、「南泉斬貓」你也跟著學,這就是你自不量力。


我們直接進入「五重玄義」:
第一個:「釋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什麼叫做「大佛頂」的「大」?「無邊」則名為「大」。這是講心性無邊,沒有界限,所以稱為「大」。那什麼叫「佛頂」呢?「佛頂」就是不可見,「不可見」則名為「佛頂」。「不可見」則無能所相對之相,也是顯示心性離能所、無相對。如來有一相,叫「無見頂相」,這經名取「大佛頂」,這三個字就是顯現「心性無邊」,而且離一切相對之相,不可名狀,所以名「大佛頂」。


按照蕅益大師講的,這《楞嚴經》其實正確的稱呼不能叫《楞嚴經》,要叫《大佛頂經》它的意思才會圓滿。它直接顯示心性,所以這個「大佛頂」就是直顯如來究竟果覺。但你們聽到人家講《楞嚴經》你也不要去跟他們說:「你講錯啦」;反正知道他的意思就好啦。這「佛頂」不可見,顯示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所以名為「大佛頂」。「無邊」名「大」,「不可見」名「佛頂」。


下面:
「如來密因。」
什麼叫「如來密因」?就是眾生本具,眾生本具如來密因,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那為什麼說「密因」呢?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稱為「密因」。這「密」就表示它隱而不顯。那麼能明了此「因」,你就能像《楞嚴經》所講「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就是眾生能夠自了本因,這「本因」就是佛性;自了本因,所以稱為「如來密因」。這「如來密因」不是指哪一尊如來的密因,而是指一切眾生即是如來,眾生的本來面目就稱為「如來密因」。所以這個要懂,你不了解眾生即佛,就沒有辦法修行。


所以為什麼《楞嚴經》裡面講「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什麼是「二種根本」?一個是「無始生死根本」,還有一個「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講「真如自性」。眾生的「生死根本」他自己搞不清楚,這「菩提本性」他也沒見到。這兩個他沒搞清楚,所以輪回、所以在這裡起煩惱。我講這些是很核心的問題,也許你要來聽聽看:「我應要怎麼修、我要怎麼來解決煩惱」,但是這個才是重點。其實「五重玄義」講的是一個佛學的概論。一開始就直接標出佛法的宗旨,順便介紹這部經它所要說的義趣。


我今天為什麼要講<念佛圓通章>?你可能覺得你一來聽經我就會直接進入正文,沒有,我還是要講個「五重玄義」,這件事情偷懶不得,你了解了,你才能夠知道。所以今天也等於介紹《楞嚴經》的重點,所以你要仔細聽。「眾生本具」所以名為「如來密因」,正知正見所以叫「修證了義」。你修證、修行你要依了義法,你知見不正,不能名為「了義」。所以一定是依大乘佛法來修學,你才能開發眾生本具之密因,開發眾生本具之佛性。


「諸菩薩萬行。」
什麼叫「諸菩薩萬行」?「一切無著」名為「菩薩萬行」。菩薩不管有多少德行,雖行而不著,作到三輪體空。無有能行的「我」,無有所行之「法」,無有所受之「人、事」,這叫「一切無著」,他於一切法皆無所著。《無量壽經》講的「不著如風。無諸障礙」這就是菩薩萬行。永明延壽大師講「修習空華萬行。建立水月道場。羅列幻化供具。供養影響如來」,教你「誓斷無染塵勞。願生唯心淨土」這句句都是稱性的。所以說「菩薩萬行」就是「空華萬行」猶如虛空華。你看凡夫做一件善事,要給他一張功德狀、感謝狀,表揚他,他就好開心。尤其現在的小孩去參加比賽,就都有一個「參加獎」,你有來,就有獎盃,這眾生的「我相」就越來越大,他經不得一點失敗,受不得一點壓力,沒有辦法去承受一點挫折,這就是教育出問題了。所以你要是再按這種錯誤的教育持續下去,說你「只是鼓勵他」什麼的,那你這種想法是錯的;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有時候跑得順,有時候會稍微跌倒,就像你讀書有時候拿個第一名,有時候拿個中間名次,難免會有一點變化,會有一點起伏,你讓小孩這樣經歷,這個是沒有關係的,你不要過度地保護他。為什麼你們做父母的會去過度保護小孩?說實話,百分之八十的父
母,因為你們年輕的時候日子都不好過,成了家立了業,好不容易生了小孩了,你就開始覺得:「我的小孩不要像我這樣辛苦,我要百般地呵護他」,所以你什麼都把他保護好好的,使得他後來就變成「溫室的花朵」。甚至有的小孩活到四十歲,在路上開車跟人家擦撞了,還打電話跟爸爸講、跟媽媽講,我在路上出了一點小車禍,你來幫我解決吧…。就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他經不得一點風浪?就是你都把他保護得好好的,他就長不大。小孩受一點不如意,沒有關係;受一點壓力沒有關係,他才能夠長得更好。你不能事事都順著他,不然他習氣就越來越大。眾生就是這樣,你順著他的習氣,你養著他的習氣,他的習氣越來越大,所以長大到十幾歲、二十歲,一個不如意,他要用手機玩遊戲,父母不讓他玩,他就跳樓了。真的有啊,所以都保護得太好了。你越保護,因為沒有擔當,反而他長得越糟糕,這是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所以你不要想說你以前日子難過,現在過了一點好日子,就對小孩這樣無盡地溺愛,這樣是不對的,你會害他沒有辦法成長。這只是題外話,順便講一下。


所以,你修習正法一定要有正知正見,這才叫「修證了義」,你不要拿一些「不了義法」當作是「了義法」。像有些人他福報不夠,怎麼不夠呢?他再怎麼學就是學外道,他還以為他學的那個是可以的,再怎麼學就是去搞個神通,弄個鬼神.,.....等等地,這就是很大的問題。他怎麼遇就是遇到邪師,就只是換了不同的邪師而已。他自認為的「學佛歷程」啊,實際上都是接觸到邪師外道,搞神通或搞鬼神,或搞迷信的都有;從這些事情就能很明顯地知道:他沒有那個福。為什麼說你要印經,要印送大乘經典?這樣你才有這個福接觸到大乘佛法,所以「印經布施」你絕對不能少。至於流通經典,你沒有辦法印一部經,你可以幫著流通,人家印出來了,你幫忙流通,或是你讚歎大乘讚歎佛法,都好,你可以這樣做。像現代這個時代,你流通佛法很好流通,很簡單啊,就到網路上分享去。當然,當你要出門去,你身上要帶些法寶,你就可以跟人家結緣,這個都是流通正法,勸人家來聽聞大乘佛法。這樣你以後才能遇到正法,你也把這功德回向你的兒子、女兒,將來他們才能遇到正法。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你把這個福慧種在前面。像我下午講的,你把素食變成是一種家風,變成是一種家規,一直傳承下去,把學佛也變成是一種家規,讓子孫都能夠傳承下去。當然,如果你還沒結婚的,我會勸你不要結,你要搞清楚喔,我講傳承不是在勸人家結婚。你不要說:悟顯法師也都說可以用佛法來傳家…。你不要搞錯了;是你已經有家的,我教你用佛法傳下去喔,你還沒家的,你不要搞事啊,沒事最好啊。你不要真的暈了船,你知道嗎?不要跑去辦理結婚啊,有的人就是這樣子。佛教沒有在弄什麼佛教婚禮的,沒有這回事,弄佛教婚禮的那些出家人都犯戒的。你去看外面有很多,廟子蓋得很大,幹嘛呢?他不是用來共修修行,是拿來辦佛教婚禮啊,你說他這個腦筋是不是有問題啊?還說「佛來幫你證婚」,釋迦牟尼佛才不要幫你證婚呢。那個佛沒開過光你知道嗎,你真的有開光,那個地方是有正法的,有正法的地方又怎麼會去搞佛化婚禮這種事情?你看從前的古道場,祖師有哪一個是在辦佛化婚禮的?沒有啊,肯定沒有的。你不要想說有的宗教是這個樣子,你也跟著學,你不要去媚俗啊。這佛法是出世間法,釋迦牟尼佛可不是靠辦佛化婚禮起家的,釋迦牟尼佛都勸他的兄弟姐妹、勸他認識的這些國王大臣,都來出家、都來學佛,即使不能出家你也來護持正法。人家是講說正法,這才叫道場。你把道場搞成禮堂了,那你是浪費信施啊,你不如法地運用信施,這也是盜三寶物;人家供養你出家人,為什麼會供養你呢?不是因為你長得帥啊,懂嗎!不是因為你長得好看啊,人家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形象,來供養你啊;人家對你恭敬,不是因為你叫什麼名字,你姓誰名誰啊,是因為你有這個出家相,你有這個出家相,人家才拿錢來供養,人家希望的是什麼?是希望你能給予他解脫的法,人家是來求法的,不是來求婚的。人家拿錢給你蓋道場,人家是要「蓋道場」啊,是希望說「我在這裡能夠得到法師的教化,我能夠解脫」,你卻忘恩負義,忘記人家施主的信施,是要讓你來修行來教化眾生,你居然把佛堂變成婚禮堂,這個就不對了啊。所以我前面講的,你用佛法傳家,是說你已經有家的,你只好這樣傳了吧。你還沒結婚的,你就不要自找麻煩,好好學佛就好了。
人家供養你,不是因為你叫什麼名字, 姓誰名誰啊, 是因為你有這個出家相; 人家拿錢來供養你, 人家希望你什麼? 希望你能給予他解脫的法,人家是來求法的, 人家拿錢來給你「蓋道場」,人家是要「蓋道場」, 是希望能在這裡能夠得到法師的教化, 能夠解脫, 你卻忘恩負義, 忘記人家施主的信施, 是要讓你來修行來教化眾生, 不是來求婚的,你把佛堂變成婚禮堂, 這個就不對了, 所以我講的「佛法傳家」, 是已經有家的人,你這樣傳,至於還沒結婚的, 你就不要自找麻煩, 好好學佛就好了。 所以要知道:在佛門裡面沒有在搞佛化婚禮的,絕對沒有這回事;你看,在搞佛化婚禮的這些人, 有的就接著毁謗大乘, 他說小乘的經典才是佛說。可是在小乘裡面更不可能搞佛化婚禮, 所以,他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賺錢,要養廟, 蓋一間廟來養一間廟, 越養越不像話, 這種道場沒有講經說法、沒有教化眾生,這樣子來修學正法,這樣的道場就是沒有用的道場, 這種出家人就是沒有出息的出家人; 沒有出息,浪費信施, 那個將來都墮三惡道, 你不用管他現在做多少好事, 裝得好像很有德,學門很飽, 那個是假的;真的有學問的人,他害怕因果,可是到他那裡就變「因果怕和尚」,那就不對了,他應該是怕因果的。所以正知正見很重要, 一個道場正知正見就是要講說大乘, 這個就是正知正見, 這個叫做「修證了義」。修行證悟, 要依了義法才能修行, 依了義法才能修證, 「修」是因, 「證」是果, 這「法」是依「了義法」, 依法就是一乘法, 一乘法裡面講的就是諸法實相, 都跟你講得很明白,這個才是「修證了義」, 所以有些正知正見。有些人想學正法沒有學到, 沒有正知正見, 你如果知見不正,學的法不正,那就會把菩薩行就搞錯。 所以你看看, 那些搞人間佛教的, 把世間法當基礎的, 他有沒有菩薩的萬行? 沒有, 他把做世間事就當做是菩薩行;所以為什麼說《楞嚴經》是照妖鏡,他們都害怕這一部經, 你看, 裡面這經文才小小地發揮一下, 這妖魔鬼怪就現形了, 你就看得一清二楚。 你這個道場要是沒有提倡大乘, 他教你修行的方式也不會是大乘,他就是在那邊搞世間法,做世間事, 這是很清楚的。他也不可能行菩薩無著的萬行, 他沒有辦法做到, 所以那《楞嚴經》是照妖鏡, 妖魔鬼怪看到這部經, 嚇死人了,趕快都說這部經是假的,都說「房融宰相死了,怎麼來潤文?」我說你怎麼知道他死了沒啊, 你是幾千年後的人,人家這幾千年前就傳下來的,當時候確實就是房融宰相,在制止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翻譯的, 筆授潤文的, 歷史上就是有這個人, 你要是因為說,在哪裡找不到, 那是《新唐書》裡面沒找到, 是你沒找到, 說他是什麼時候死的,什麼時候翻譯的, …...。那個時候交通確實沒有現在那麼發達,消息傳回來,很多時候搞不好大家都己經忘了, 或是根本是傳聞他往生,之後就這麼記了一筆,他們也不可能去考證,就聽說往南流放死了, 就是聽說嘛, 那到底死了沒有,?即使一道聖旨下去問, 也要一、二個月才回得來, 大家也都忘記了。 所以就是會有這些問題,但是佛門不妄語,講經翻譯的這個譯場,不是隨隨便便的,不是像現代,你現在人坐在家裡電腦前,覺得這句話可以翻成英文很好, 你就自己翻了, 我說的是經文;以前翻譯那是要有排場的,有主譯的, 有正譯的, 有潤文的,......,羅什大師的譯場有八百人,像玄奘大師的譯場,也都是菁英匯集在那裡,那時候長安幾個高僧大德,各宗各派的都有,很多寺院都是翻經的寺院, 像現在的西安,大興善寺就是以前專門在翻譯經典的,包括現在的大慈恩寺,都是這些寺院在翻譯經典的,而且都有記載, 所以這個絕對不假;都有古德把它記錄下來:哪一本經在什麼時候, 是有哪些人翻譯的, 參加翻譯的大德都有哪些,都有記載, 在《古今譯經圖紀》都有記載的, 講得很清楚, 所以不要看到《楞嚴經》,就在那裡毁謗, 《楞嚴經》你誹謗不得, 誰要是謗《楞嚴經》,說《楞嚴經》是假經, 這個人一定是妖魔鬼怪, 你就直接把他列為邪見就好, 你不用再來問我,說:「哪一個法師多有名,他講《楞嚴經》是假的, …...什麼什麼什麼......, 他的經能不能聽啊?」我只能告訴你:他這個就是妖魔鬼怪了, 絕對就是不能聽, 你不用來問了。很簡單的辨別:凡是誹謗《楞嚴經》的, 統統都是妖魔鬼怪, 這個常識你要建立起來,這個是基本辨別妖魔鬼怪的常識,你心中有這把簡單的尺, 一量你就知道了,很簡單,不管他用什麼說法、方式,只要是批評、誹謗、質疑《楞嚴經》的,或是讓你對《楞嚴經》沒有信心的, 這個人就是妖魔鬼怪。 為什麼? 因為末法第一部滅的就是《楞嚴經》,他們想方設法就是要滅掉它,看看能不能滅, 因為這個裡面講的就是他們的問題, 你看我才講經題, 那些不正見的馬上就顯現出來了。


這一部經告訴你諸法實相, 告訴你眾生本具佛性, 而且它仔細為你分析出來, 它講得很清楚, 然後還告訴你怎麼修, 故名為「修證了義」。 你看二十五圓通, 每一個都能證, 告訴你菩薩萬行,無著無求的萬行, 這個是真正對眾生有用的經典。


下面:
圓修圓證名「首楞嚴。」
圓修圓證才叫首楞嚴, 「首楞嚴」翻作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是證得心性者, 證得一切事究竟堅固, 所謂「世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古德所謂的「能夠知道生滅當中即是不生不滅」, 能夠於「相上見道」、「 肉眼見道」這就稱為「首楞嚴」, 這部經傳來, 利益了我們中國不曉得多少人。 那麼我前面講過,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在這裡說他修學的心得,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所以稱為「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的解釋在觀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 。」 這菩薩有無上的智慧, 能令眾生脫離三惡道, 成就圓滿佛, 所以說是「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所以名為大勢至菩薩。」 他就是修念佛法門,就是以「念佛」這麼強大的智慧跟力量來超拔眾生,有人說大勢至菩薩是念佛法門的法界初祖,這個話不算正確的,因為大勢至菩薩不敢說自己是祖師,你看一開始的經文: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所以他不敢說自己是祖師, 他是跟佛學來的。所以你要是說,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袓,那你這話講得不對,大勢至菩薩有說他這個法門是從哪學來的,就在念佛圓通章裡面講得很清楚,他說:我是跟超日月光佛學的,是跟佛學的,所以有憑有據,不敢自以為師,因為他是有師承的, 你把他封成初祖,那是不正確的。 這個有時候講經的人, 講得太過暢快了, 變成胡說八道一通, 亂說,不依經律。 當然,我們尊重、仰慕大勢至菩薩的功德, 稱他「祖師」是沒有問題, 那絕對擔當得起, 但是呢, 實事求是地來講,他這個念佛圓通是有來處的,是有佛教他的,不是他自創的。


除了知道《楞嚴經》經題的義趣外, 我們還要知道人題, 剛才還講到「圓通章」,在前面還有一個「經」字, 是通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這是別題, 「經」這個字是通題。這個「經」, 什麼意思呢? 一般講具「貫、攝、常、法」, 我們這一次就直接說它的義趣,「無說無示」就稱為經,所謂「說法者, 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這個才稱為講經說法。所以佛雖說三藏十二部, 實際上不著一字, 所以是「無說無示」。 這個是通題,就是每一部經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看華嚴經、法華經,「經」就是通題,「法華」這是別題,「妙法蓮華」是別題,「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別題,這就像「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這是別題,是各別的, 每一個時期的因緣。 再來我們看,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般剌密諦大師對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對學佛人,有莫大的恩德,所以一開始我們不能忘了元勳,要把他的功德講出來。「唐朝」,這個不用講,是朝代的朝號, 那麼按《古今譯經圖紀》裡面所記載,這部經是在唐朝翻譯的,什麼時候翻譯的? 是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這是開始翻經的日子,都有記載,所以你去看《古今譯經圖紀》,裡面都有記載著哪一部經是什麼時候翻的, 一直到唐代, 那後面還有一個《續古今譯經圖紀》,就是接下去的。所以我們中國人在翻譯經典,那可不是隨隨便便的,都有造冊,都有記錄的, 哪一部經什麼時候翻的, 從哪來, 哪一些祖師, 哪一些人參與翻譯的,都記載在裡面, 所以這一部經是五月二十三號開始翻譯的。「中天竺」是般剌密諦大師的故鄉, 「天竺」是西域諸國之總名, 翻譯中文叫「月邦」。 那麼圓瑛法師解釋:「有聖賢繼化,如月照臨。」古代的天竺包括現在的印度, 印度屬於南亞, 印度的旁邊有個叫「孟加拉」的, 北邊有一小塊跟我們, 它有一部份是占到我們的邊陲, 那時候麥克馬紅線, 他劃的這一條, 他侵占我們中國的西南邊陲,  它有一部份國土是有侵占到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地方。 那印度北邊是尼泊爾,在以前也是印度, 叫北印度。 所以像現在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跟我們中國非常友好的國家, 中國人去,人家是拿著槍保護你的安全, 他們國家裡面有專門特別成立保護中國人的軍隊,所以我們中國人去是受保護的, 他跟我們中國人非常好,跟我們中國有「中巴走廊」,中巴的輸油管......等等, 我們跟鄰近的國家是相當友好的,那時候的印度包括現在的日本, 巴基斯坦, 包括孟加拉, 包括尼泊爾, 那個時候都是, 統稱為天竺, 那個時候分東、西、南、北、中, 五個區域,總共有七十餘國, 大師是中天竺人, 不知道是哪一個國家的。「沙門」是出家修道人之通稱, 翻作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則名為沙門,那更重要的是「識心達本」則名為沙門, 也就是「明心見性」則稱為沙門, 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所以要稱「沙門」也沒有那麼簡單,你如果不修戒定慧,不斷貪瞋癡, 未達一心本源者, 皆愧為沙門。沙門有四種, 第一個, 修行證果, 叫「勝道沙門」, 你有修行, 能證果者。再來, 「說道沙門」, 弘法利生者。再來, 「活道沙門」, 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第四個叫「汙道沙門,不持戒律, 倒說經律, 敗壞佛門, 這種是汙道沙門。般剌密諦大師是屬於前三種。 那麼大師的名字, 翻作中文叫「極量」,圓瑛法師說他是才智僧, 有才有智。譯者翻梵字為華文, 翻梵音為華語, 所以就稱為「翻譯」。那麼這一部經從哪來? 這部經是藏在龍宮裡面, 我們之前講無量壽經講過, 它藏在龍宮, 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 他看到龍藏中有這一部經, 他批閱之下, 歎為稀有, 特別「默誦而出,以利閰浮提眾生,錄呈國家」, 這經印度視為國寶,是稀有之寶, 藏在國庫裡面, 禁止外傳, 可見當時天竺多重視這部《楞嚴經》, 它是視為國寶, 所以不讓人家往外去流通, 把它藏在國庫裡面。 那麼,「此經未來, 盛名先至」, 就是: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的「一心三觀」, 跟《楞嚴經》的旨意相符, 就告訴了大師,所以智者大師築拜經台,拜了十八年,直到他往生都沒有看到,所以你們有福報, 跟智者大師比,算是有緣見到, 智者大師還無緣見到, 但實際上呢, 你們見到的只是文字, 智者大師雖沒見到文字, 卻已經見到了真實的義趣,因為他講一心三觀。所以呢,同樣有見、有不見,你們是見文字,智者大師雖未見文字,卻見道,這「道」是什麼? 這是「成佛之道」,他是見道了。
這部《楞嚴經》是印度國寶,不允許帶出國,所以要傳到我們中國來很困難,般剌密諦大師是偷偷地偷渡出來,還偷渡了好幾次,記得是兩次都被查到, 那麼到第三次, 這最後一次他怎麼成功的呢, 他把楞嚴經寫在這細氈上,也就是用很細的筆,把經寫在這很薄的羊皮上,再把手臂剖開放進去,等到肉長齊了, 他就再出關去,因為他之前有不好的記錄, 這一次人家查得特別仔細,但怎麼查就是查不到, 那麼通關之後,他坐船到廣州, 嶺南這一帶的廣州光孝寺, 那時候叫制止寺。 你們現在到廣州巿去, 看到的光孝寺就是法性寺,也就是六祖大師「失口說風幡」的地方,是幡動?還是風動呢, 六祖大師開示:「仁者心動」,光孝寺也都出高僧,也是譯經的場所;光孝寺就是翻譯楞嚴經的地方, 所以這是南方的大寺院, 不是一般的地方。 所以我說你們翻經啊, 不是你自己在家裡,愛怎麼弄就怎麼弄。你要搞清楚,翻譯《楞嚴經》是真有此事,大師到光孝寺後,他才把手腕剖開,將《楞嚴經》取出來,那時經己沾得都是血,房融宰相這時候被貶官,到了南方,剛好遇到了《楞嚴經》在廣州翻譯, 所以他發心把《楞嚴經》做潤文,也就是筆授;筆授就是潤文, 所以才成就了這部經。因為《楞嚴經》還沒傳來中國前, 就已經非常有名,那麼這部經譯出以後,大家知道《楞嚴經》來了, 一定會傳開來,消息傳到印度去,那印度的邊官,邊檢就要受到責罰, 所以般剌密諦大師, 經典翻譯好了, 就趕快回去認罪, 說:是我偷的。是他把它偷運出來,所以說是偷渡的。歷史上有幾個祖師「偷渡」很厲害的,像玄奘大師就是一個,玄奘大師偷渡很厲害,為什麼,因為當時玄奘大師不是默默無聞的人,他出家那時候就很得李世民器重,所以他說要西行到印度去,李世民不准,特別交代那些邊防守兵,說「這個人」絕對不能讓他出去,但是他還是偷偷出去;還有一位「鑒真大師」,鑒真大師東渡到日本,去教他們佛法。所以我說:日本人你要感謝鑒真大師。沒有我們祖師,你日本根本沒有佛法,你也沒有茶道, 你們看到日本人很會泡茶,是我們中國人教他的,日本的醫術也是鑒真大師傳過去的,農耕也是。所以有人說要到日本去學日本文化,其實日本原本沒有文化,我們知道這個事情, 是鑒真大師教給他的,是鑒真大師去, 因為大師他是律宗,持律的,其實他是兼好幾宗的,不是只有律宗而己,禪也通,教也通, 但是為了弘法他還是去, 「鑒真東渡」很有名,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祖師大德為了傳法,把佛法這樣帶來,你看到這部經,你還不珍惜?給你看,你還嫌多,叫你念,還嫌累?你這樣就不應該了。人家是禁止帶出來, 祖師把它偷帶來, 還藏在手腕裡面, 這個就是真正的大菩薩,這才叫菩薩行。 你看他就這樣帶過來, 救了千千萬萬眾生, 包括我們現代, 都還受《楞嚴經》的教化, 這都是祖師的功德, 一重又一重, 功德無盡。所以你看這麼難帶,他還這樣把它帶來,這是流通佛法,你看這流通佛法功德有多大!你看我們的禪門日誦,一定有誦楞嚴咒,楞嚴咒其實就是整部的《楞嚴經》, 歷代的祖師講經說法註解, 每一個幾乎都引用楞嚴, 近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他說:隨身都帶著一本《楞嚴經》,隨時翻閱, 常常有悟處。你看這《楞嚴經》度了多少人,可見流通佛法的重要,你拿到了,這是印度的國寶啊,就在你手上。你還說要去博物館看看國寶, 我說是浪費時間, 這裡就有了, 你看到,你卻不知道佛經每一部都是國寶級的典籍,比你們看那個沙士比亞,看我們中國四大名著都還殊勝,因為這經典是真正能讓你得解脫的,雖然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裡面內容也相當精彩,但比起佛經來是遜色,所以你說要看什麼世界名著?這佛經就是世界名著,傳三千年了;佛經傳了幾千年,在你面前你不懂得那個叫珍寶啊, 你這叫不識貨。你說你去哪邊看那個乾隆的寶刀,乾隆的金甌永固杯,明朝皇帝的掐絲鎏金的皇冠...等等的,那些都還不是真正的寶藏,當然,它有它的工藝與珍貴之處沒有錯,但比起佛經,那佛經是更為殊勝,超過一切珍寶。你要講「歷史」, 經典傳三千年, 歷朝歷代祖師這樣子給你帶過來。你想到義淨大師講的:「晉宋齊梁唐代間,......」 高僧為了求法, 離開長安, 有多少人去了,在半路上就死掉了, 沒有回來。你看般剌密諦大師帶《楞嚴經》過來有多難,來了以後手腕還要剖開一次, 你想想你自己有這種毅力嗎? 你沒有。所以後人你若不懂得祖師這番的用心,「往往將經容易看。」給你看你也覺得沒什麼, 反覺得:「讀經好吵,念佛好吵, 好像很不吉利啊。」 這種人就是沒有福氣, 將來能不能得人身都還不知道。這個是「譯主」冒著千辛萬苦,不惜生命, 這就叫「重法輕身」:重視佛法, 願意把自己這個色身放下。即法華經所謂:我不愛生命, 但惜無上道。般剌密諦大師做到了, 所以我們後面的子孫, 有責任、有義務來弘傳正法, 就是我們這一代, 要把佛法給弘傳下去,下一代的人也要擔當的起來, 你學佛你要擔當的起來, 你看這佛法傳來不容易, 不簡單, 經過歷朝歷代的戰亂, 經過八國聯軍、英法聯軍, 你看他們拿著所謂的國寶:他們把佛的頭給它砍下來,把佛的手給它砍下來,這就是他侵略的證據;他們還忽悠你、騙你,說「我這叫藝術」,什麼時候你野蠻地把佛像的頭砍下來叫「藝術」?不對啊,可是卻有一幫子傻貨,還跟著講啊!那是外國人們自己做錯事情,他給自己找台階下, 故意說這個「中國的佛像是藝術」,好像這樣說就能遮掩他的蠻橫,其實他自己知道自己做錯事。人家騙你,你還跟著一起蠢, 跟著一起說, 說那個被劫掠、被破壞的佛像是藝術耶。 所以他要買藝術品,也要買一個佛的頭, 這人腦筋是不是有問題?真是蠢貨啊,愚蠢至極啊,那就是外國人魯莽、外國人粗魯的行為,假紳士,你知道嗎?  我不是特別討厭他, 但他們這行為是錯的,入侵你家,把你家完整藝術品的頭、手、腳砍一砍,搶回去他家,他再來說「我這樣砍下來也是藝術」,真是徹底胡說八道啊。人家做賊心虛加無知,胡說八道那也就算了,偏偏有一幫中國人還特別蠢,還附和,跟著一起講, 說那個叫「藝術」耶,你肯定被老外笑話,說:你們中國人特別笨, 我忽悠你,你們都沒聽懂。你信不信,要是有人侵略了他們的國家, 把他們的藝術品都砍一砍、炸一炸,搶了一些碎片回去當戰利品,也說它這是藝術,你看他們作何感想? 我們中國人不會去侵略別人,我們在這世界的大國當中算是相當好的,你看這日本人,到現在還不認錯,還把歷史都亂改一通,胡說八道, 不認錯就意謂著他還想再犯, 所以中國人要警惕, 不要整天講日本人多好, 當個「日吹」,什麼叫「日吹」, 每天吹捧日本的東西有多好,......等等的。日本這個國家有問題啊, 其實他裡面是羞愧的, 愧對我們,他自己知道, 他做錯事情了。


所以你看,這祖師把佛像傳過來、經典傳過來,我們把它造好,你要好好保護,佛弟子要好好保存,外國人用這種粗暴的手段,劫掠我們的國寶, 你不能說他把佛像的手砍下來叫藝術, 那個不叫藝術,那個不美啊,我們喜歡的是原來樣子,不喜歡你這種粗暴的樣子。我就常講, 外國人很奇怪, 他們的這些藝術品畫得亂七八糟, 要不然就是藝術家有精神病, 是精神有問題畫出來的, 外國人看不懂他就說那個是藝術,你看我們中國人搞藝術非常正經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你要對自己的文化要有自信,你不要聽一聽被外國人他們忽悠了。他知道他自己做錯事情了,他去搶劫我們中國,劫回去把佛像的佛頭砍了、炸了, 沒辦法,現在下不了台啊, 你可不能跟著他說這是佛教藝術, 我們佛教的佛像是整尊的,我們佛弟子不會去造半身佛像, 或是把佛像手給砍了, 那個叫「出佛身血」, 最後會得到報應的。所以你看看好了,現在慢慢地中國復興起來,越來越強大了,我跟你講: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們現在所謂的,先進的國家都會變成「落後」的代名詞,老外以後會越來越仰慕我們中國人, 你等著看好了,一定會有這麼一天, 所以他們現在都趕快學中文, 他們這些貴族趕快讓他們的子弟學中文, 還一些不是貴族的, 你們就學英文吧, 所以你們要搞清楚:他們是仰慕我們, 你們有這麼大文化, 你們有這麼好的技術, 你們有這麼好的物資, 他們沒有;我們有新四大發明。所以要對自己文化要有信心,對於佛教經典、祖師大德傳過來的東西要懂得保護,懂得愛惜;這個東西是千辛萬苦的而來,是將手腕剖開來,這得有多大的願力啊,你看看,你被刀那麼割一下,就覺得:我的手被刀割了,要不要到急診室去啊, 趕快來止個血什麼的。 何況是將手腕剖開來,還塞東西進去,到了中國還要剖開,再拿出來;那個時候醫藥不發達耶, 說實話, 萬一感染了怎麼辦,對不對? 人家祖師有沒有這樣想? 沒有, 人家就是這樣做,我們也受到祖師的這個恩惠,所以這裡還要特別講一下般剌密諦大師。「故宜首標」所以要把它標示出來,「以重元勳」, 重視般剌密諦大師對我們的教誨,以及傳法過來對我們後世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