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第二講
我們接著看<念佛圓通章>上一次沒有講完的地方。上一次講到「人題」裡面的第一個,「唐 中天竺沙門 巴剌密帝 譯」。巴剌密帝大師,我們今天再做一次比較詳細的介紹。那麼在介紹大師之前,我先引用一段憨山大師講過的話。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徹底悲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這話講得很重。意思是:你不讀《法華經》,你沒有辦法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要救度眾生的大悲大願,佛用了多少的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你如果不讀《楞嚴經》,你不知道你修行這迷悟的關鍵在哪裡;何者是迷,何者是悟,你搞不清楚。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修行那就不能成佛。所以《楞嚴經》傳來我們中國,對我們後世的學人,有莫大的助益,有非常大的幫助。可以說歷代的祖師大德,自從《楞嚴》傳來,流通開來以後,歷代的祖師大德,講經說法都是引用《楞嚴經》,各宗各派都有,包括禪宗指示學人也是一樣,講經說法都引用《楞嚴》。也就是說,沒有《楞嚴經》,我們中國的這些修行人的「慧眼」沒有辦法打開,所以說「開智慧的《楞嚴》。」你有了慧眼,你才能夠知道修心迷悟之關鍵。大家都知道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但是,何者是迷?何者是悟?如何悟?悟了以後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哪一些「陰境」需要去了解,這「陰境」就是經文後面的「五十陰魔」。如果你不能了解,你心中的主人迷惑顛倒,就會被妖魔鬼怪給度走了。也就是被你心裡面,所現的五陰幻象給度走了。所以這個《楞嚴經》在我們中國佛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可以說是:《楞嚴》在,則佛法在。《楞嚴》要是滅了,那佛法就逐漸衰敗。所以佛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在末法,魔王波旬最先要滅的兩部經,一部就是《楞嚴經》,一部就是《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講的是念佛,九十天為一期這樣的苦行,這樣一個修行的方式,要怎麼用心;那《楞嚴》是修心迷悟之關鍵,這兩部經先滅。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凡是詆毀《楞嚴經》的,就是妖魔鬼怪,所以你們不用再拿來問,說:「哪一個法師對《楞嚴》是怎麼怎麼看法,怎麼怎麼批判,那他的東西到底能不能聽?」我告訴你,統統都不能聽。凡是批評《楞嚴經》的,乃至你講一些話,讓人對《楞嚴經》起疑惑的,你就是妖魔鬼怪。所以這個正知正見要有,這是常識。那麼還有一個,你要看《楞嚴經》,你的文言文能力一定要加強,畢竟是宰相所潤的文。《楞嚴經》這一部經你要能看得懂,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佛經,你都可以當作白話文來看,都沒有問題。就差在「名相」,就是佛門的專有名詞,這地方你需要去查個字典。但是大多數的佛經,你在看,都不是問題,因為《楞嚴經》的文辭算是最華麗的。可見這《楞嚴經》有這麼重要,對我們來說有這麼大的幫助。後世的學人,包括後世的正法眼藏,都在這一部經裡面。這一部經又是照妖鏡,可以破邪顯正。所以這些妖魔鬼怪看了,不如法的人看了,他就很不高興,想方設法要說它是假的,要來抹黑它,要試著把《楞嚴經》給抹黑了。所以我們學佛人,自己要護持自己的善根,要多讀《楞嚴經》。就是因為這部經那麼重要,所以我們講 <念佛圓通章>之前,一定先講「人題」。
「經題」上一次大概講了一下,「人題」要特別強調,這是感謝祖師大德的恩德。要是沒有巴剌密帝大師,很簡單地,我們不用講太遠,你們今天不會看到 悟顯法師坐在這裡講經。我也不懂佛法,我學佛能懂點佛法,是《楞嚴經》的緣故。包括《楞嚴經》傳來以後,這些高僧大德要是沒有讀《楞嚴經》,他也不懂佛法,這是真的。所以為什麼特別要強調巴剌密帝大師,還包括後面的彌伽釋迦大師跟懷迪大師,還有房融宰相,都是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德,你一定要飲水思源,效法他們,特別是效法巴剌密帝大師。「巴剌密帝」翻作中文叫「極量」是「才智僧」也。「譯者」呢,是翻譯「梵文」變成「華文」,翻譯「梵音」變成「華語」;印度的文字翻成中文,它的讀音翻成我們中國的讀音,這是「翻譯」的意思,所以很容易明白。他是中天竺人,那時候天竺分為五天竺,他屬於中天竺。這一部經,最早是藏在龍宮,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見到龍藏裡面有《楞嚴經》,他閱讀了一下,歎為希有,所以就把它默背,到我們人間抄錄出來,以利益閻浮提眾生,那麼呈錄給當時侯印度的政府,印度視為國寶。所以你們在讀的這《楞嚴經》是國寶啊!所以我常常說這佛經都是國寶級的稀世珍寶。你看世間的那些寶藏,你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知識,充實一些人文素養,陶冶性情。但是佛法你讀了,看了,可以解脫煩惱,任何煩惱都可以解脫,尤其是生死煩惱。你看世間的國寶,看這世間的文物,它解決不了你的生死煩惱啊。
而且要是一不小心好樂起來,還有可能「玩物喪志」,脫離不了輪迴。所以為什麼佛門的佛像、經書....我們將其稱為「法寶」,「法寶」是能讓你了生死,能讓你明心見性的,這才稱為「法寶」。這部《楞嚴經》在當時侯的印度,將其視為國寶,禁止流通出來。所以在法顯大師的《佛國記》裡面,法顯大師就已經聽過有《楞嚴》這一部經,但是呢,也沒看過,因為當時侯它是被管制、被封鎖的。所以當時侯我們佛教的這些高僧大德,其實在中國都已經知道印度有這麼一部經—《楞嚴經》。那麼在唐朝的時候,巴剌密帝大師發心把這部經帶來我們中國,可以算是用偷渡的,偷渡了幾次都沒成功,最後一次他把這部《楞嚴經》寫在羊皮上面,用極細的筆抄錄在上面,把手腕剖開,把這部經典放到手臂裡面,等傷口復原了再偷渡出國,經由水路來到廣州。到廣州要翻譯的時候,經典在他的手臂裡面;所以又把手臂割開,再把它拿出來。拿出來這羊皮上面都是血,所以當時候有人就建議,說可以用人乳把它浸泡,將血洗乾淨,讓這原來的字跡又恢復出來,所以這部經又叫「血經」。所以你們要是看到祖師大德著述裡面講到「血經」,就是指《楞嚴經》。這個經傳過來不容易,印度的邊檢查得很嚴,特別還針對巴剌密帝大師,但最後還是讓他偷渡出來。所以你看,人家是這樣發心,這個就叫「為法忘身」。為了佛教他可以這樣付出,為了眾生慧命他可以這樣付出。你要是有學佛,有深入的人,這個公案,你每聽一次,看到祖師大德這樣護持正法,真的,都會感動一次。所以大家應該要好好學習,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要把它流通出去,要把正知正見弘揚、傳播出來。現在社會講的「傳播正能量」,佛法就是最好的正能量。佛教就是最好的,超過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這個是佛法這是大乘。
唐朝武則天掌權時,改年號為「神龍」,國號為「大周」。神龍元年時,這時候剛好房融宰相被貶官,在廣州的制止寺,制止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將這部經翻譯出來,我們現在才能看到這部《楞嚴經》。剛翻譯出來的時候還沒有流通,它是被送回皇宮裡面存放,之後是神秀大師在宮中看到,想:「這兒怎麼會有《楞嚴經》?」他就把它抄錄流通出來,爾後廣傳於天下,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個《楞嚴經》才流通出來,所以是幾經波折的。我常常說,你們能看到這佛經都不容易啊,以前祖師大德去求法,「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不是像你們現在,手機就能訂機票,買張機票,手機就能過海關,很簡單啊,有的國家也不用辦簽證,你坐著的是這種豪華客機,往印度一飛,你下來又有車子接駁。以前可沒有啊,以前你從長安出發,你是要用走的,或是騎馬。有的出家人他有慈悲心,他不騎馬,有的會騎馬,因為他需要這交通工具,他要去取經。這樣沿著河西走廊走走走,走到瓜州,在敦煌那一帶出關。沿著天山南麓這個方向,繞了一大圈才到印度。沒有那麼簡單啊,一趟行程都是要三年、五年的,這三年五年有的到得了印度,有的到了回不來呀。從印度回來的就走水路,經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就是當時候的獅子國,走水路,到廣州。所以這是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我們現在叫「一帶一路」,像廣州就是一帶一路的起點,在古代,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這一部經在制止寺翻譯,其實這是有它的因緣。為什麼剛好就在這所寺院呢,「制止」一切邪見;這部經一譯出,一切邪見皆悉制止,而正見光顯。我們可以這樣子去作理解,所以在制止寺翻譯。一切亂七八糟的這些邪說,《楞嚴經》一出,全部消除掉了。這個是巴剌密帝大師。
我們再來看下面「譯語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烏萇國」在哪裡?就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跟我們中國是非常友好的。我上次講過,我們中國人到那邊,他們國家為了保護我們安全,特別有一支軍隊,專門保護中國人的安全,是真有此事。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現在叫斯瓦特縣。那麼「烏萇國」也是蓮花生大士的故鄉,相信大家都知道蓮花生大士,他是密宗的高僧大德,蓮花生大士。「烏萇」翻作中文叫「苑」,就是阿輸迦王的園苑,在當時候的北天竺。所以你看像巴基斯坦,跟現在的印度、尼泊爾,包括孟加拉這一帶,其實他們的民族可以算是相同的,當時候的「烏萇國」算是北天竺。那「彌伽釋迦」翻作中文叫「能降伏」,這是法師的德號,「譯語」就是翻「音」,把梵音變成華語。
定言辭以成章句,所以叫「譯語」。也有他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把他的名字稍微介紹一下,讓你知道。就是剛剛講的,要飲水思源。這是「譯語人」。再來是「證譯人」,我們看下面:「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這「羅浮山」是山名,在嶺南這一帶,「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以前「嶺南」包含我們祖先來的地方,漳州泉州都算「嶺南道」,後來才改成「江南東道」,不然之前劃定到連現在福建的漳州泉州都算嶺南。那麼嶺南有一座山叫「羅浮山」,就是現在的廣東省,惠州的博羅縣縣境之內,是南方的名山之一,我查了一下,南樓寺大概距離廣州也不遠。廣州很有名,又叫「五羊城」,簡單叫「羊城」,那麼它距離羊城大概是兩個小時的高速路程。這座山還在,南樓寺也在,到現在都還在,只是因為年代久改建了。南樓寺算是千年古寺,有一千四百年歷史。「懷迪大師」也是當時候的高僧大德,是南方的高僧,跟印宗法師一樣,印宗法師就是在制止寺,後來叫光孝寺,懷迪大師也算南方的高僧。這個「懷」,是「心存」的意思。「迪」就是「進」。心存精進所以叫「懷迪」,取「常懷精進」之義。「證譯」,什麼叫「證譯」?就是從字音當中「參詳校正」,因為他也懂得梵文,也懂得中文。前面兩位印度高僧,雖然他們能翻譯,但是恐怕沒有辦法盡善盡美;畢竟中國人對中文還是熟悉些。這兩位法師都是初來乍到,「恐未盡善」,所以翻譯過後再由懷迪大師來證明,所以就有了「證譯」之人。所以我們佛門翻經是相當嚴謹的,不是你個人拿回去找個人翻譯,這樣子隨隨便便地翻,我們佛門的翻譯都是要有高僧大德來做證明的。它這個就是「證譯」,還有的細分的,像:《華嚴經》,你去看《華嚴經》有「證禪譯」「證密譯」,印證:禪宗義趣的部分有沒有錯,密宗部分的義趣有沒有錯,它都有它那一個宗派的高僧大德作印證,所以我說中國人是很有福報的,都是高僧大德在翻經。外國人這個福報就淺一點。我覺得外國人要學佛法,起初你可以用些很淺顯的語言跟他講一些佛教的東西,但是真正要深入,我建議他來學中文,這樣才學得到佛法。就像你要學外國的文學,你要了解外國,你就要學它的語言。那你要了解佛法,你就要學中文,學佛教的。尤其我看這下一代,你們文言文能力一定要再加強,特別是台灣這一代;大陸那邊,國家已經在要求學生。台灣這裡的政府,對於中文、對於文言文不重視。我告訴你:你不重視,你就變文盲。你看像韓國,韓國其實是挺可憐的。它的歷史,韓國的歷史都是用漢文寫的,可是他因為反對中文,所以他不讀中文,到現在他要了解他們的歷史,他要重新學中文,才能去了解到自己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們有韓國人作「前車之鑑」,我們是中國人,你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國家,你要把中文學好,尤其是文言文的部分,至少你要能看得懂人家在說什麼。你要能夠去查,查到要能夠了解,不了解要去問人。所以下一代的人,特別是台灣這裡,當然還有華僑,你們在國外的、在歐美的,你一定要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這個是一定要的。中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已經成定局了。所以,開個玩笑:你們英文沒學好不要緊啊,中文學好特別重要,不然以後這些老外向你詢問中國文化,你被他問倒了,這是真的,所以中文你必須得自己了解。我在台灣這裡講經,看到台灣這一代的學生,聽說有的連流行歌的歌詞都聽不懂,聽說他連自己的中文都不會講,中國的文字都看不懂。有個詞叫什麼?「受過教育的文盲」。你問他你有沒有受過教育,有。但是對於自己國家的文字,看不懂。所以這一點,一定要加強,不然你在看經典,你會有斷層,這個是你應該要具備的閱讀能力,特別在佛經上。因為你要了解佛法,你要讀佛經。你讀《古文觀止》裡面選錄的文章,固然是可以了解中華文化,這個沒有錯,中國人一定要了解,但是若你要了解佛法,還是要讀佛經,這是肯定的。中國人了解中華文化,這個是應該的,但是近代的出家人本末倒置,變成說:「沒有了解中華文化就不能成佛。」那沒有這回事哦。這一點要把它講清楚。我們中國人了解中華文化,這是應該的。你要了解我們中國,要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地理,過去、未來都要解,包括現代我們這個新中國,你要了解,這個是一定要的。但你真正想要了解佛法,你一定是專攻在佛法上,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簡單的一個道理。
再看下面:
「潤文人」,「菩薩戒弟子前諫議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菩薩戒弟子」,你看,因為房融宰相他是佛弟子,他學佛,他受菩薩戒,所以前面加「菩薩戒弟子」。所以你看,他有能力,人家請他幫忙潤文,因為他受過戒,他知道菩薩戒弟子要護持正法,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就幫忙做潤文的工作。《梵網經》講:「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這個是給佛弟子的一個告誡。你要灌頂做國王、你要做宰官,你都應該先受菩薩戒,在你這個職位上能夠發揮大乘菩薩護持佛法的心,包括你在處理政事上,你不會傷害到眾生。所以佛要求佛弟子都要受菩薩戒,特別是你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都應該受。那麼房融宰相他遵守佛陀的教誡,所以,以「菩薩」為兄,以「佛」為父,所以稱「弟子」。把菩薩當自己的兄長,自己稱「弟」,把佛當作自己的父親,自稱「子」,所以說是菩薩戒「弟子」。
所以你看,他自己有能力,人家請他幫忙潤文,因為他受過戒,他知道菩薩戒弟子要護持正法,他有這個能力,他就幫忙做潤文的工作,《梵網經》講: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都應該先受菩薩戒,這是給佛弟子的一個告誡。你要受灌頂作國王,你要作宰官,你要先受菩薩戒,能夠在你這個職位上發揮大乘菩薩的心,來護持佛法的,包括你在處裡政事上,不會傷害到眾生,所以佛要求佛弟子都要受菩薩戒,特別是你受國王位、百官受位時,都應該受;那麼房融宰相遵守佛陀的教誡,以菩薩為兄,以佛為父,所以稱弟子;把菩薩當作自己的兄長,自己稱「弟」,把佛當作自己的父親,所以自稱「子」,所以說是「菩薩戒弟子」,這是他在佛門裡面,他的一個「法銜」。一般世間有「頭銜」,它這個是佛法裡面的頭銜。
前面講的「諫議大夫」,也可以叫「正諫大夫」或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正議大夫」,都一樣,是文官的一個名稱,他是屬於諫官,那麼以他在唐朝的職位就相當於魏徵的這個職位,魏徵也是屬於諫議大夫,他是文官。唐朝的官階,若論官職來說,最高到正三品,那他這個是屬於正四品的官,那正三品的官就很大,再往上去,像裴休丞相,他就屬於算是正二品的官,因為他是加封上去,他是封紫金光祿大夫,這個是加封上去的。那麼在唐朝,這個諫議大夫有權力駁回不合理的詔書,也就是「可以駁皇帝的話」,他可以給皇帝建議,這在唐朝算是相當重要的官職。那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你們現在外面看到《楞嚴經》上面印的都是「同中書省門下省平章事」,那麼按照歷史上來說的話,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已經把「中書省」跟「門下省」就改成了「鳳閣鸞台」,也就是「鳳閣省」跟「鸞台省」,它的功能是一樣的;我們今天是按照歷史的事實印《楞嚴經》,你看我們的經本裡面,是把它修改成正確的「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因為它符合「武周」,就是武則天那個時期的一個官稱,要是在唐玄宗那個時期,那又不一樣,唐玄宗時,「鳳閣」叫作「西台」或叫「紫微省」;「門下省」又叫「東台」,又叫「黃門省」,這個又不一樣。那這個「鳳閣鸞台」,「鳳閣」就是「中書省」,「鸞台」就是「門下省」,我們中國這制度算是三省六部制,算是非常先進的,比歐美都還先進,這是鐵的事實。你看「大唐帝國」,採用中央集權制;像秦漢時期,我們中國人就知道,你要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你要用中央集權制,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個政治制度,到現在我們中國都還是使用中央集權制,這非常好,才不會像外國、西方國家這樣互相扯後腿。尤其這一點,中國人你對自己祖宗的制度,你要有信心,這個「三省六部」算是一個相當好的一個制度,所以才開創了大唐盛世。那什麼是「中書省」呢,中書省就是負責跟皇帝討論法案,起草法案的地方,所以中書省設有一個官,有一個主管稱為「中書令」,一般稱為「中堂大人」,他是負責跟皇帝討論法案、起草法案的、草擬皇帝詔令的。「門下省」是負責審查詔令的內容。第三個叫「尚書省」,尚書省是負責執行政令的。一個是先討論,先擬定,然後再來是審查,就是:看看這麼做,到底如何,到底好不好,再來發給尚書省,尚書省通告全國執行政令,這是頒布國家的政令。所以中書省跟門下省算是當時候唐朝的核心決策機構,尚書省就是執行機構。你看唐朝的官名,只要加上這個字「同中書省門下省」或是「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官職,他都有能力議政,就是參政,他的職權同中書省跟門下省,跟他們一樣,即使他的官階沒有這麼大,但是他能夠參與議政。因為這是唐朝的官名,所以簡單稍微講一下,那「同」就是同於鳳閣鸞台二省,協商處理政務之意,所以叫「同」,同鳳閣鸞台。什麼叫「平章事」呢?平章事就是評議、決斷、處理政務,「事」就是政務法度,他可以對於皇帝或是宰相他們提出來的策略、國策,或是一些事情,他可以評議、可以決斷、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現在是這樣講。所以你看中國人,他是有一定的資歷,他才能夠去參政,他能表達,這樣是很穩當的,所以才有這樣一個大唐的盛世。這是簡單講一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那麼也就是現在人講的「宰相」的位置,等同於宰相,那實際上真正的宰相算是中書令。
下面:
「清河」是房融宰相的老家,想到唐朝姓「房」的,你就應該想到他的祖先房玄齡,他是房玄齡的族孫,這個房玄齡也做過中書令,房玄齡也算開國元勳,所以等於都是官宦之家。房融之子是房琯,是唐玄宗、肅宗時期的宰相,所以他這個真的是祖祖輩輩都是宰相。再看後面「筆受」,什麼是筆受?就是「秉筆確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後,委問華梵相當」,就是看看這個翻譯出來的文字,他再以他的才學來潤飾它,把這文辭修飾得更好。所以你看《楞嚴經》
的文辭,算是佛經裡面相當華麗、相當優美的一部經典,畢竟潤文的人是宰輔之才,來為這經典潤文、潤色,所以「文義雙美」。
這是簡單跟大家講「人題」,讓大家知道,我們學佛人、修行人要飲水思源,知道這些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恩德。有的人善根不夠,懷疑《楞嚴經》,那反正他始終就是不信,你也不必理會他,我們自己信就好。他不相信,是他福報不夠,業障深重,你也奈何他不得,你自己不要退心就好了。你看看《楞嚴經》它這翻譯,有翻譯的人、有譯語之人、有潤文之人、有證譯之人,這翻譯是很嚴謹的,而且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都紀錄得好好地。這部《楞嚴經》它是在《古今譯經圖紀》裡面記載它是什麼時候翻譯的,都有來處。所以我們的佛經翻譯,是佛門的大事情,不是隨隨便便草草了事。你看當時候的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這些寺院其實都是譯經的寺院。你看那大雁塔、小雁塔,那裡面都是存放經典的,翻譯好了就往藏經閣一放,可見當時候佛教非常地興盛,唐朝那個時候的國家,把重點的寺院、譯經的寺院都蓋在長安,就讓佛法的傳承可以很安定地在長安安住,然後來翻譯。所以那個時候長安是聚集了高僧大德,像:清涼國師、賢首國師、神秀大師、我們的善導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等等的,都在長安,這裡雲集高僧大德,所以唐朝真的是我們佛教最興盛的時期。這是講「人題」。
「五重玄義」裡面的「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第一個「釋名」已經解釋了,包括「經題」包括「人題」,這「經題」又分「通題」跟「別題」,「經」的「別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那「通題」呢,就是「經」這一個字,每一部經都通。
那接下來要講「辨體」。「辨體」是講這一部經是依什麼而說的?那按照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一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這「如來藏」就是指眾生本具的心性、本具的佛性,所以稱為「如來藏」。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就是依心性而說,所以是為「大乘」。這個要講到經教了,有一點深:「能詮」的是「不生不滅」,「所詮」的也是「不生不滅」。能詮的是文字,「名句文身」為教體,所詮的是實相;這是簡單講。所以它所要說明的就是「如來藏」,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此經的根本。其實一切大乘經皆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如果不以此為體,那麼所說的經,就稱為邪說,所以這是「辨體」。
再來是「明宗」。《楞嚴經》以什麼為宗?是以「圓通妙定」為宗,這「圓通」,講到「圓通」就有二十五種圓通,所以剎剎塵塵都能圓顯佛性,這就叫「圓通」。我們細分,二十五種圓通: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根、識都能入圓通,包括前面講的,讓你在肉眼上見道,所謂「五陰本如來藏」、「六入本如來藏」、「十二處本如來藏」、「七大本如來藏」,皆是稱性,皆是周圓,這是讓你在事相上就能見道,運用圓通本根來修行。經文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這裡的眾生哪一根最利?是耳根最利;那什麼法門最直接?念佛法門。所以,以念佛法門,藉由攝受耳根,藉攝耳根而「都攝六根」來修行,發起本具之妙定,這就是我們這<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宗旨。所以「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是以「都攝六根」為圓通,所以經文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三摩地」就是「妙定」,是「圓通妙定」。「三摩地」翻作中文叫「三昧」也叫「正受」,以念佛來入無生法忍,所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就是《楞嚴經》的宗旨,也是<圓通章>的宗旨,可以貫通著來看;若要分開來看,也是到經文裡面,再做解釋,但這是講「五重玄義」,所以我們從整部經來看。所以這部經的宗旨,是以「圓通妙定」為宗,這「圓通」就包含二十五種圓通,那每一個都能成就。所以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就不符合這「圓通妙定」的宗旨。講捨「識」用「根」,他把「識」捨掉了,你捨掉了,那這彌勒菩薩就不圓通啦。所以他講的「捨識用根」是不符合《楞嚴經》的義趣,他這個作法是不符合《楞嚴》的。蕅益大師有針對「捨識用根」作過開示,蕅益大師說「捨識用根」這是不對的,交光大師講的不符合經典所說。所以二十五種圓通,就是告訴我們:六根六塵六識包括七大,都能夠證得圓通,都能夠圓滿成佛,所以「以圓通妙定為宗」,這是宗旨。「妙定」就是講「三摩地」。
再來看「論用」。什麼叫「論用」?論用就是作用。
此經以離愛得脫為「用」。你看阿難,他失墮淫室被摩登伽女給害了。因為這摩登伽女是特別喜歡阿難,你去看《摩登伽經》,在《摩登伽經》中,一開始就在講摩登伽女非常喜歡阿難,看到阿難就覺得:這一生要是沒有嫁給阿難,那不行,她寧可去死啊。所以她叫她媽媽給她想辦法,她媽媽告訴她說:阿難是出家人啊。她說她不管,「不然我就寧可不要活了」。所以她這個愛慾心有這麼重,
她媽媽就設「娑毗迦羅先梵天咒」,這個咒語真有,在《摩登伽經》裡面有那個惡咒,沒想到居然還留了下來,念起來還特別不舒服,所以你若要讀的時候,那個惡咒就不要唸啦,那個讀起來,真的是特別地不舒服。那時阿難被這個惡咒所控制,釋迦牟尼佛知道,於是宣說楞嚴神咒,讓文殊菩薩持咒前往,把這惡咒消滅,把阿難跟摩登伽女帶回佛所,才藉由這個因緣開講《楞嚴經》。所以一開始佛就告訴他:「使汝流轉。心目為咎。」意思是說:讓你流轉生死的,是你的心跟你的眼睛。你不明心,你的眼就向外攀緣,認為外面境界有實法,所以你不知生死根本。那你也不知道你的菩提根本啊,菩提根本在哪裡呢?不離你的心目。所以後面經文講的「使汝流轉。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乃至讓你成道、成菩提,也是不離你的六根。所以,你說「捨識用根」,沒有辦法捨,捨了一個,那這識也無用、根也無用啦,所以這個是不符合《楞嚴經》的經義。一開始《楞嚴經》是以「離愛得脫」為用,以阿難「失墮淫室。」就是被摩登伽女給陷害了;以這個因緣來發起《楞嚴》的講座、法會。所以這部經,講它的作用就是以「離愛得脫」,離開眾生的攀緣心,離開眾生的「情想顛倒」而得度脫,所以後面跟你講<清淨明誨章>,把「斷淫」放在第一個,再來就是斷殺,順序是:淫、殺、盜、妄。這都是這一部經的功能作用,你念楞嚴咒,你看第七卷咒語結束了,世尊在讚歎楞嚴咒的功德,都是不離開這個「離愛得脫」的作用,就是讓你離開一切的顛倒妄想,所以到了《楞嚴》的第三卷,阿難聽了《楞嚴》之後,他講了一首偈,你們做早課都會念、都會背:「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就是「離愛得脫」。所以你看我們精舍印的《楞嚴經》,我們在封面跟封底的摺封口上就寫著「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就是《楞嚴經》的作用,「離愛得脫」。聽這部《楞嚴》,阿難消億劫顛倒想,這就是離愛;那麼「不歷僧祇獲法身。」知道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只是自己未敢認為本元心地。你們都讀過《楞嚴經》,我這樣子引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阿難他聽了佛講,講《楞嚴》、講開示,跟他講這「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遍歷四科七大,了知「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所以他說「不歷僧祇獲法身」,他悟到了,他曉得了,你只要能夠「億劫顛倒想」消除,法身本自清淨本自圓滿,這就是它的作用啊。後面講的是分析眾生、世界,還有業果,三種相續,然後選擇圓通本根,再來助修,再來講修行位次,再來是揀擇五十陰魔,「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這樣子這一部《楞嚴經》大概就圓滿了,所以總不離「離愛得脫」。所以你看《楞嚴經》裡面講的,「汝但不隨分別世間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個就是「不隨不取」,這就是「離愛得脫」,離開了攀緣。所以跟禪宗講的「守本真心。我所心滅。妄念不生」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一樣而已。那這就是《楞嚴經》的作用,也就是「論用」。
再來看最後的:「判教」。
「判教」一般按天台宗講的「五時八教」,但是這一部經遍在「五時」當中,你沒有辦法定判在哪一時。它既具有阿含時的內容,又具有方等時的內容,乃至有華嚴時的內容,都有,所以祖師大德說不能定判,因為它是一個,我們現在講的:「共通科目」。但是在「教相」裡面呢,還是可以找得出它到底是要講些什麼,還是找得出來,它是「正呵藏教」,「呵」就是呵斥的意思,主要是呵斥小乘,「旁呵通、別二教」,同時告訴你:通、別二教不是真正究竟。所以你看像二十五圓通裡面,剛開始有從「通教」入手的,有從「別教」入手的,但都不究竟,到最後歸於「圓教」,歸於圓融的,所以說是要「獨明圓教」,為的是要顯示「圓教」。所以蕅益大師講的「判教」就相當地圓滿。因為它沒有辦法去定判這是五時八教的哪一時,它不屬於阿含時,也不會屬於方等時,它不能定判在哪一時,但是它是通的。這是我再大概講一下,這一部經的「名題」。你能知道: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那你就能夠知道這一部經的大意。知道「無邊」名為「大」,「不可見」名為「佛頂」,「眾生本具」名為「如來密因」,「正知正見」為「修證了義」,「一切無著」名「菩薩萬行」,「圓修圓證」稱為「首楞嚴」,「無說無示」則名為「經」。你能了解這個經題,你就知道佛法是在說什麼,這部經是在說什麼,我是簡單地把它講出來。要是你要用祖師大德的那套解法:「大」具三義,謂「大、多、勝」;什麼名「大」?「大」者名「法身德」,亦可名「般若德」,亦可名「解脫德」,配三德密藏…...等等的這樣解釋,那你們直接去看古德的著述就可以了,我們講經就大概這樣講一下,這樣跟大家解釋你就懂了。
這《五重玄義》等於是概要,甚至部頭大一點的經典,這《五重玄義》就是佛學概論,所以你們現在外面看的佛學概論,我看了,有些近代人寫的那些佛學概論,都胡說八道。根本講不出宗旨,又說佛有講過這個,又說佛有講過那個,...…說哪一個宗講了什麼,哪一個宗講了什麼…...那些其實都是枝枝葉葉。所以你看我們藉由《五重玄義》很簡單的五個科目: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我們簡單地這樣子講一下,你就大概知道這一部經是要講什麼,佛法是在講什麼,佛法的宗旨是什麼。像你們真要了解佛法、佛學概論,你就去看清涼國師的《華嚴玄談》,《華嚴經疏鈔》前面玄義的部分,我們就稱為《華嚴玄談》,或是賢首國師的也可以,他的《探玄記》,這都是佛學概論,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好,不會像現代的人,講了半天都變成知見了。祖師大德在解經,一定先講「玄義」,從這「玄義」裡面,你可以快速去掌握這部經的宗旨跟綱領,也可以掌握佛法的宗旨跟綱領,佛學概論就在這「玄義」裡面。所以你看我們講《無量壽經》也是講「玄義」,《法華經》也講了「玄義」,講長或講短而已,但是都按照這個規矩來講,你才能夠真正了解。因為現在的人他聽經不聽「玄義」,不聽「玄義」,你就不知道佛經是要講什麼。你一下直接到經文裡面看,你就成了「入海算沙」。這「玄義」你仔細這樣子看下來,發現它有利於初學,也有利於老修。多半是老同修喜歡看,他覺得這個可以統整;初學者你看了會有概念,你知道裡面的五時八教,你知道天台宗的「藏通別圓」、華嚴宗的「小始終頓圓」,你就能辨別這部經到底是屬於什麼時的,屬於什麼樣的教化方式,講得圓不圓頓,它接引的根器,是接引哪些人,玄義都講得很清楚,這就是「玄義」的重要性。以及,看了這部經,能得到什麼樣的受用?你看這部《楞嚴》,是「離愛得脫」為用。這一部經是依什麼來講?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它是以什麼為宗?圓通妙定為宗。這都講得很清楚,所以你看《玄義》有這個好處。這<圓通章>的「玄義」同時也是簡單的《楞嚴經》玄義,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