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授記品第六)~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授記品第六



請看〈授記品第六〉。


前面已經知道如來出世唯說一乘,所以一乘佛之知見已經打開,後面方堪受記,如果一乘知見不開則不能受記。所謂「受記」就是受記作佛。這「受記作佛」,不是說佛說你成佛你才能成佛,是你有這樣的用心,你有這樣的功行,如來方便為你授記,給你肯定,讓你知道,說你這樣的知見,你這樣的發心是正確的;預言你將來在什麼時候會作佛,這只是一個預言。


就像我們之前講過,釋迦牟尼佛本來是第五尊佛,可是為什麼提前成佛了呢,因為他比彌勒菩薩更為精進,所以還是決定在個人,並不是定數。有些初學佛的人他會誤解,誤解佛門講的「受記作佛」是一個定數,就是人到了某一個時候,也不用修行,他就一定能成佛。實際上不是一個定數,只能說你有正知正見,你有發心,有這樣的功行以後,如來為你做一個肯定,肯定你的知見、你的道力、你的方向是沒有錯的,為你做一個預言。如果你特別精進、特別勇猛,也可能會提前,如果懈怠的話也會延後,所以它不是一個定數。從前我就有聽過人家這樣講,他說:「你們佛門講到受記作佛,那就是有一種定數,人到一定的時候他就會去作佛。」我說:「這個說法不對,它不是定數,它不是命運。是你有這樣的知見,得到佛的授記,有這樣的行持,得到佛的授記。」所以〈授記品〉你要這樣看,也包括一切經典裡面的授記。所以這是如來去肯定學人,不是說「授記」是一個定數,或是固定的事情。


經文: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 解):
這是世尊前面第五品說完了,接著第六品,「告諸大眾。唱如是言。」佛先為大迦葉尊者授記。「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摩訶」翻作中文叫「大」,「迦葉」就是「飲光」,迦葉尊者就是飲光尊者。大迦葉在未來世當得奉覲,「覲」就是見的意思,也就是得值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前面講過,他佛知佛見已經打開,而後他要修行,還是不離漸次地修行,佛門講的「頓超」跟這個「漸修」有沒有衝突?實際上是沒有衝突。講到「頓悟」特別是講你的知見; 講到「頓證」,你看有些人聽佛講經,就頓證阿羅漢,這是根器利的。也有菩薩直接位登不退的,「大迦葉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其實有時候他是早就得不退菩薩位了,這就在於他過去的因緣,就像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過去是「正法明如來」,早就成就了。他在阿彌陀佛滅度以後,再示現作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這是看他跟眾生的緣,還是依他的本願來利益眾生。


大迦葉尊者大家都認識,就是過去供養日月燈佛,以紫金塗佛形像,也就是為佛菩薩形像貼金,所以生生世世皆得紫金光明,因此他的名字叫「飲光」他得遇三百萬億諸佛世尊,跟這麼多佛結緣,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無量大法,就是廣宣一乘。


再看下面: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解):
這個「於最後身」,什麼叫「最後身」,就是無明斷盡了,「二死」永亡,所謂「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這兩個全部都消除了,所以叫「了生死」。一般我們凡夫講的「了生死」,了的是「分段生死」;二乘人了的生死是變易生死。「分段」就是你的壽命一期一期的,比如說,你這一期壽命是七十歲,下一生你又做人,你的壽命可能或長或短不等,這個叫「分段生死」,為什麼說分段呢,它多半都有隔陰之迷,所以叫做分段,一般大多數的人都是這個樣子。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修淨土,修淨土就是你這一期的命盡了以後,就直接托生到西方淨土。說「投生」是按我們人道這裡來說的,實際上是阿彌陀佛接引你,你去是蓮花化生。所以就是往生到西方淨土,那麼接著你的善根繼續修行,這裡面就沒有隔陰之迷。這就是淨宗殊勝的地方。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光明如來。」因為因地燃燈續明,點燈供佛,為佛貼金,所以果地名曰「光明如來」。傳此大法,普照一切,故曰「光明」。


接著的應供,正遍知,一直到後面的佛,世尊。這是圓滿佛的十個德號。
經文: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 解):
他的國土名稱叫做「光德」。每一個劫,都有它的一個名稱,所以叫「劫名」,劫名「大莊嚴」。像我們現在是「賢劫」,過去是「莊嚴劫」,未來是「星宿劫」。
經文:


佛壽十二小劫。


( 解):
佛的壽命有十二個小劫。我們之前講過「小劫」,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又從每一百年再加一歲,再往上加。這麼一增一減算一個小劫,那眾生壽命為什麼會減少?原因是人造惡,一旦造惡,他的壽命就開始減短。像:心量狹小,種種不同的惡,壽命就開始減短。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他就知道末法眾生的壽命,越來越短、越來越短,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大概平均壽命,你去查古書,這些有名的人留下來,他大概都是八十到一百歲左右,甚至再前面一點的,到黃帝時代那個時候你去看大概都一百二、三十。確實如同佛講的一樣,大概就是每隔一百年減一歲。這當中只算了一個平均,它不是講固定,是平均一直往下走,有些人會特別長。還有,有一些時段它因為正法又繼續興盛,人又一心向善,所以它的壽命遞減的速度會放緩,所以有時候會有一些比較長壽的時代。只要人又造惡了,壽命又繼續減短。所以你看像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時候,我們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那個時候整個中國,清朝末年貪汙腐敗非常嚴重,人都是非常自私的。講一個你們根本不太相信的,那個時候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八國聯軍帶來的槍炮彈藥是誰幫他們扛的,是中國人幫他們扛的,你看那個時候的人是這樣的。不然八國聯軍這麼少的部隊,怎麼能夠打進北京城,他們攻打北京城,城門久攻不下,那個路上的人,也都是我們中國人,他竟然就直接告訴八國聯軍說:「這個門進不去,你們沒事幹嘛往正門走,這裡就有一條溝,就直接鑽進去,你就進城啦。」所以這八國聯軍就魚貫而入,北京城就淪陷了,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所以那個時候的人是很自私的,沒有愛國的這種觀念。他們覺得:「反正是你們八國聯軍跟清兵在作戰,跟我無關,我能幫你扛槍炮、扛彈藥我還可以收一點錢。」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真的很悲哀,被列強這樣瓜分。但是現在我們中國人不一樣了,有國家概念,懂得修善積德,慢慢地業就開始轉了。所以是一陣子、一陣子的,你用佛經去看,確實是這樣子,只要到一個朝代的末年,多半那個時候的人的習氣業障都特別重。所以清末民初的時候,我們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要說七十歲,有四十歲就算老年了,五十歲你就算長壽了。為什麼,因為活在戰亂裡面。平均的壽命是三十到四十歲,非常地短命。除了戰亂還有疾病,還有「饑饉」,也就是吃不飽,糧食的問題,我們就看近代的歷史你就知道了。所以人在造惡,他不講仁義道德,他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他的壽命就開始逐漸地減少,跟佛經講的一模一樣。有人說佛教講的好像不科學,不是的,是你沒有總體來看。我們就拿歷史來看,確實是這樣子。現在我們中國有好一點了,所以壽命有人又到七十歲、又到八十歲,那算一算差不多。


所以這裡講的佛壽有十二小劫,剛才講的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往下遞減到十歲,十歲又每隔一百年往上遞增,加到八萬四千,這麼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裡講「佛壽十二小劫」,它是取小劫來算。


經文: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 解):
正法住二十小劫。


經文: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 解):
像法也是住二十小劫。


經文: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 解):
這是講他的國土,光明如來他的國土,國界清淨,無諸穢惡。沒有這些汙穢以及瓦礫荊棘,沒有這些災難以及便利不淨,「便利」就是大小便利,有大小便利就有種種的不淨。「其土平正」,國土平正沒有高下,也就是沒有山,「高下、坑坎、堆阜」,這「坑坎」就是地面有凹陷的,路不平,他的國土沒有,這是他感得的清淨莊嚴的國土,以「琉璃為地。寶樹行列。」地面是琉璃,樹都是七寶所成。「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他的國界是用黃金繩來作為國界的;也可以說它的街道、道路是用黃金繩為道側。「散諸寶華。」這路上都有寶花。「周遍清淨。其國菩薩有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聲聞數量也非常多。國土「無有魔事」,沒有魔王來擾亂,沒有天魔來擾亂修行人。「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這個「魔」就是一般我們講的第六天的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以及魔民,就是他的天眾。這些人皆護佛法。也可以說是光明如來的教法非常興盛,即使如來就算是滅度了,魔也不會出來亂,也可以說眾生的善根都還算深厚。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 解):
這是世尊以佛眼觀察,見迦葉尊者於未來世,過無數劫,當得作佛。而於來世,供養三百萬億諸佛世尊,為求如來無上智慧,淨修梵行。以種種最上的供養,來奉事供養如來以後,修習一切無上智慧,依教奉行。
所以人家的供養是真正依教奉行,「於最後身。得成為佛。」最後成就。
經文: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多諸寶樹。行列道側。金繩界道。見者歡喜。常出好香。散眾名華。種種奇妙。以為莊嚴。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 解):
這是講光明如來,其土清淨,以琉璃為地,七寶為樹,路邊的樹都是七寶,就像我們的行道樹一樣,「行列道側」,那麼以什麼作為道路的界線呢,它以金繩為道,為道路的界線。所以說「金繩界道」,「界」就是界線。「見者歡喜。」而且國土「常出好香。」走到哪都有好的香氣。「散眾名華。』有種種的好花,常常飄落下來在地面上,就像你們去賞櫻花那樣的感覺。當然會是更好的,因為人家是淨土,所以只能勉強用一些比較好的風景舉比喻,比如說像南京玄武湖的櫻花,三、四月份的時候開滿了,所謂「煙花三月下揚州」,那樣的一個情景。有「種種奇妙。」就是各種奇特的花,「以為莊嚴。」「其地平正。無有丘坑。」國土平正,沒有丘陵坑坎。「諸菩薩眾。不可稱計。」菩薩眾多數不清,沒有辦法稱說計算。大眾心地柔和,而且都得大神通,都能「奉持諸佛。大乘經典。」「諸聲聞眾。無漏最後身。法王之子。」國土有聲聞眾,「無漏最後身」就是等覺菩薩,法王之子,包括等覺以下的這些菩薩,「亦不可計」,沒有辦法去計算。「乃以天眼。不能知數。」就算你用天眼,也不能知數。
所以它這個國土是有聲聞眾,也有菩薩眾,但是它無諸穢惡,所以可以算是淨土。


經文: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 解):
佛壽有十二小劫,他的法緣很興盛,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這是迦葉尊者,得佛授記。
得佛授記以後,後面三位尊者,看到迦葉得到了世尊的授記,自己心裡面也希望世尊為其授記,


經文: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 解):
這三位尊者,皆悉悚慄,這「悚慄」就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所以名為「悚慄」。一心收攝,合掌一心瞻仰世尊。目不暫捨,眼睛直視著世尊,沒有絲毫分心的狀態,所以叫「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經文: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 解):
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為「大雄猛世尊」。你看到寺院的大雄寶殿,是讚歎佛為三界中尊,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故名「大雄」,所以說「大雄猛世尊」。「世尊」就是為世間出世間所尊崇的、所尊敬的。「諸釋之法王」,就是這些佛弟子當中,佛的成就是最殊勝的,所以說「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就是請佛為我們開示。


經文: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 解):
這裡是講希望世尊為他們三個人授記。所以他說:「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希望世尊知道,我們也希望世尊為我們授記。如果世尊能為我們授記,就像甘露潤澤我心,使我心熱惱消除,得究竟清涼。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這句你們讀《證道歌》時都有讀過「饑逢王膳不能餐」。意思是講他們現在的這個境界,就像「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他從一個饑餓的地方,到皇宮裡面去。給了他們美味如國王的膳食。「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他還心中猶豫,不敢馬上就吃。所以,「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如果這個國王能夠讓他們開飯了,他們才敢去吃眼前的飯,這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世尊授記,他不敢相信他自己能作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作佛。就像這個肚子非常餓的人,如果沒有國王開口說「你們可以吃了」,那麼即使食物在面前,大眾也不敢擅自開動吃,就這樣的意思。


所以他們希望世尊幫他們授記,希望世尊為他們印可,這是二乘人心懷下劣,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況,這後面祖師都有講到。


經文: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


( 解):
這裡他就講出他自己的心聲,他說「我等亦如是」,我們也是這樣,自己墮於小乘位中,沒有迴小向大。所以說「每惟小乘過。不知當云何。」不知道怎麼來得佛無上智慧。


今天世尊藉由《法華》這一部經來為他們開示,他才知道原來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作佛,每一個人都是法王的真子,沒有任何地差別。從前他學二乘法,他自己不知道要怎麼求佛的無上智慧。「雖聞佛音聲」,雖然佛說我們可以作佛,「心尚懷憂懼」,但是心裡面還是猶豫、還是憂慮、懼怕。「如未敢便食」,就像不敢立即就食用。就是不敢認為自己是可以作佛。就像《楞嚴經》講的,「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雖然說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自己還沒有辦法去契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所以說「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記」,如果佛為我們授記,我們的心就安了,所以說「爾乃快安樂」。


經文: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如饑需教食。
( 解):
這是求佛為他們授記,雖然他們已開佛知見,但是心裡還是不安,希望佛為他安心。
世尊慈悲,比達摩大師還慈悲多了,達摩大師還反問慧可大師,「將心來,與汝安。」慧可大師一念迴光返照,明心見性。
世尊為這三位弟子,為他們授記,他沒有直接反問他說:你的憂懼在哪裡。佛直接就順他們所求,為他們授記。


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 解):
世尊知道諸大弟子心之所念,這「心之所念」是包括他前面的請求,包括他對於大乘的理解。所以說「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


「告諸比丘」,就是普告大眾。這須菩提,「須菩提」翻作中文叫「空生」。「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萬億」就是兆。所以「三百萬億那由他」,就是三百兆。就是這麼多的諸佛。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他講須菩提常修梵行,修菩薩道,學大乘。所以你看這些得授記的,都是學大乘的,沒有在學小乘的,你要清楚。


經文: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解):
同樣地,於「最後身」,就是無明永盡,二死已亡,所以名為最後身。得成為佛,所以號曰名相如來。為什麼叫名相如來呢,因為他因地名「空生」,悟得諸法皆空,解空第一,所以「解法本空,但是假名而已」,所以果地名曰「名相如來」,同樣具有如來十個號。


經文: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 解):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因為「了法空寂,不落斷滅」,所以名為有寶、名為寶生,以此顯「空而不空」。因為他因地「解空第一」,解得諸法皆空,但這「空」不落斷滅,所以他證入了真空之理,了知「諸法」但是假名而已,所以名曰「名相如來」。從體起用,故名有寶,國名寶生,這完全是按照祖師大德講的表法,來告訴大家。國土平正,「玻璃為地。」地上舖著玻璃,這玻璃在以前的理解就是琉璃。「寶樹莊嚴。」樹都是七寶所成,說七寶不是只有七種,是多種寶。
國土「無諸丘坑。」沒有丘陵坑坎以及沙礫荊棘,沒有這些對人有害的植物以及沙土。國土的眾生沒有「便利之穢。」也就是沒有這些汙穢之物。「寶華覆地。」地上都是寶花,「周遍清淨。」
「其土人民」,國土的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皆在這個寶臺之上。「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聲聞弟子多到沒有辦法數。諸菩薩眾有數千萬,所以說「無數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翻做中文就是「數千萬」。


經文: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 解):
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也住二十小劫,這算很長的了。名相如來,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以及聲聞眾,皆令成就、皆令成佛。


再看偈頌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 解):
這時候佛告訴這些比丘眾,要他們一心諦聽,聽佛宣說。
這就是承接前面的,佛已經知道弟子心之所念,於大會中普告大眾,這裡都是重頌: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當得作佛。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隨佛所行。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猶如寶山。


( 解):
這是說須菩提尊者,將來作佛,名曰名相如來,他供養無數萬億諸佛,並且「隨佛所行」,也就是隨順佛教,「漸具大道」,於「最後身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端正殊妙,猶如寶山」樣貌巍巍莊嚴,就像一座山,山上全部都是珍寶,這樣巍巍莊嚴,而且非常地珍貴。


經文: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眾生見者。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度無量眾。其佛法中。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不可稱數。皆得三明。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 解):
名相如來的國土,「嚴淨第一」,就是極為清淨。「眾生見者。無不愛樂。」看到的人都會生歡喜心,「佛於其中」,常在虛空說法,「度無量眾」。
於佛法中「多諸菩薩」,而且都是利根,同時能助佛轉輪,轉不退輪。「彼國常以菩薩莊嚴」。菩薩眾非常地多,「諸聲聞眾也不可稱數,皆得三明」。「三明」前面講過,宿命、漏盡、還有天眼。「具六神通」,皆得神通。「住八解脫」,這個是聲聞眾的八背捨,也就是證阿羅漢,得到了這八種解脫。所以他不住初禪、二禪、三禪,他超出四禪八定,得到第九次第定,所以就是得八解脫。「有大威德」,這些菩薩聖眾同樣地也有大威德,佛也有大威德。「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同時示現種種神通變化,為眾生說法,那麼「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恆沙。」天人大眾猶如恆河沙數這麼多,「皆共合掌,聽受佛語。」這是講他教化的眾生,有這麼多。


經文: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 解):
這個是講佛的壽命以及他的法運,佛壽命是十二小劫,正法二十小劫,像法二十小劫。


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


( 解):
這時候世尊告諸比丘,也就是普告大眾:弟子大迦旃延,「迦旃延」翻成中文叫文飾,文飾尊者,論議第一。「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起塔廟供養佛的形像或是供養佛的舍利,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這「一由旬」就是印度軍隊一日所行的距離,跟現代的軍隊其實是差不了多少,我說的是步行。
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縱廣」是它的大小。縱跟廣,一個是長,一個是寬,所以「正等」就是正方形,土地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就是以這些七寶來供養塔廟。「眾花瓔珞」,「眾花」花就是花鬘,是將花串成串,一串串掛在佛的身上,「瓔珞」就像你們現在戴的項鍊一樣,你們看佛像前面他那個像項鍊的東西,那個叫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末香」就是香粉,「繒蓋」就是用絹布做的大的傘蓋,來遮擋日光用。「幢旛供養塔廟」,幢跟旛可以做在一起,中間是幢,圓形的,圓形旁邊可以再懸旛,所以叫「幢旛」,用這些供具來供養塔廟。
「過是已後」,是說供養八千億佛以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這麼多世尊,這麼多如來。「亦復如是」,也是這樣供養。「供養是諸佛已」後,「具菩薩道」,修學菩薩道。


經文: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解):
「閻浮」是樹的名稱,就是閻浮樹。「閻浮檀金」也就是紫金,所有的金子裡面它是最上等的。為什麼叫「閻浮那提」呢?「那提」就是河的意思。河旁邊有閻浮樹,名「閻浮那提」。從河裡面掏金出的金子,叫「閻浮檀金」。這是按照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那地方的周邊情況去命名的,所以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
還有,為什麼叫「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因為論議第一,得法性精明,精通佛性,猶如閻浮檀金,所以叫「閻浮那提金光如來」。同樣具有如來十種德號。


經文: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 解):
這是講他的國土,國土平正,以玻璃為地,同樣是「寶樹莊嚴」,跟前面兩尊佛是一樣的,「以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同樣地「妙華覆地」周遍國土,所以「周遍清淨,見者歡喜」。沒有四種惡道,一般是說三惡道,講「四惡道」就加一個阿修羅道,所以下面講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多有天人」,這個國土天人眾多,「諸聲聞眾及菩薩」同樣地有「無量萬億」,也是數不清,「莊嚴其國」。
下面講佛的壽命,以及他的法運。


經文: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 解):
佛壽及法運跟上一尊佛是一樣的。


看下面重頌。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 解):
這是世尊要為迦旃延尊者授記,告訴大眾,要大家一心諦聽,佛所說之法真實無異。


經文: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



( 解):
這是講:迦旃延尊者以各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佛滅後,他起七寶塔,同樣地以香花來供養佛舍利。


經文:
其最後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 解):
他不是只有供佛而已,他還奉持佛法。所以你要修行,學習大乘,修菩薩行,這個很重要。
為什麼前面講「悟後起修」,他知道以後,他依止大乘來修學,於最後身,得佛智慧,成最正覺。


經文: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 解):
國土也是淨土,「度脫無量萬億眾生。」佛度無量的眾生,而且為十方大眾之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這是講他的威德。
佛的光明無能勝者,包括日月也沒有辦法掩蓋他的光明,乃至梵王的光也沒有辦法。梵王的光出來可以遮蔽日月,可是只要菩薩一放光,這梵王的光就像一般的螢光一樣,那何況是如來。佛號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斷一切有。」有無量無數的菩薩聲聞眾,斷一切有,莊嚴國土。這「一切有」是指「三有」,三有指三界的生死。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些菩薩都是有修證的,斷一切欲漏,所以名為「斷一切有。」
佛門常用「一切有」來代替欲漏,代替煩惱過患,這都是屬於有造作之法。
大乘佛法講到「斷一切有」,多半都是用學習大乘,以大乘法來斷除一切煩惱,所以說「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有無量無數的菩薩莊嚴其國。

經文:


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其佛號曰。閻浮金光。


( 解):
因為通達佛法,論議第一,所以於法性能夠完全明了,法性精明,所以叫做「閻浮金光」,就是閻浮檀金光如來。


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花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 解):
「目犍連」翻作中文叫做採菽,「菽」就是蘿蔔,因為他的祖先是撿蘿蔔根來吃得以維生,所以他就名為蘿蔔,叫作「大目犍連」。
這時候佛告訴弟子,說: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先供八千諸佛,恭敬尊重。一樣地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這些塔廟皆以七寶合成,同樣地,是以香花瓔珞、幢旛繒蓋這些供具,來供養佛的形像以及舍利。「過是已後」,又同樣地以這樣的心,來供養供養二百萬億諸佛。
你看人家為了成佛,他是這樣地耐心,長時地來修行,所以修行要有耐心,你不能想說:我要求速成。當然也不能因為時劫長,你就懈怠,而是要以平常心、平等心,恆常不斷的心這樣持續下去,不要退轉,就是要這樣精進。所以你看看他們這些尊者是怎麼來成佛的,看人家怎麼修,我們就知道怎麼修行。


經文: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解):
這個是佛的名號,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多」翻作中文就是「性」的意思,法性的性。「摩」羅翻作中文叫「無垢」,「跋」翻作中文叫「賢」,「栴檀香」是形容,就是講「自性無垢而且賢善」。「自性無垢」是講「體」,跋這個字是講他的賢善,就是他的賢德之用,講的是他得大神通,而通達佛性,而且能起賢善之用。不是招鬼神,不是搞名聞利養,他是能起自性之妙德,所以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他的行持猶如栴檀香,能夠滌盡一切的汙穢,以及眾生的煩惱惡病。這栴檀香是可以治病的,像我們中醫的救心丸就是用栴檀加冰片做的。在漢朝漢武帝那個時候,長安鬧瘟疫,燃了一枚栴檀,這個時候瘟疫全部都消除了,整個長安城都是栴檀香,這是好的香,它可以治重病,因此就以栴檀來形容他的行持;如來能證自性,能顯自性的妙德,猶如栴檀能夠普利群生。同樣地具有如來十號。


經文: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花。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 解):
他的劫名為「喜滿」,意思是歡喜滿足,國名「意樂」,饒益眾生,自利利他,所以名為「意樂國」。國土平正,以玻璃為地,所有的樹木皆是七寶所成,而且散真珠花。「真珠」就是我們看到的寶物。花中有真珠,所以叫「散真珠花」。同樣是遍滿國土。前面是散花,花在地;這裡是花中有真珠。「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大家知道他的國土清淨莊嚴,都非常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天人以及菩薩眾,都不可稱數。


經文:


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 解):
目犍連尊者成佛以後,「佛壽二十四小劫」,這算長的了,比前面的都還長。正法有四十小劫,像法也是四十小劫。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 解):
世尊重宣剛才長行的內容,這裡都算是重頌。
他說:大目犍連捨身以後,得見八千諸佛,而後又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恭敬供養」,於諸佛所,修菩薩道,所以說「常修梵行」。這「梵行」不是只有世間的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就是他長遠以來都這樣修行。「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長表」就是長長地立在塔上。我們舉這個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好了,這個寶塔你去看,你仔細看,雷峰塔的塔身上有一根金的「剎」,這個金剎按照窺基大師《法華玄贊》裡面講,他說「剎」這個音是傳錯了,它是「金竿」,就是一個「剎竿」。從前在印度的寺院,它的剎竿就是寺院的旗杆。它是直接立在寶塔上,在我們中國是把它分開來,在寺院的門口會豎有剎竿,原本它是立在寶塔上。那塔上,它最底下是一個花的形狀,上面一個覆缽,有九個輪,一般供九個輪,你看它平的輪盤有九個,代表是供養如來的舍利,所以依次而下,八個輪就是菩薩得舍利,再來就是阿羅漢的,依次而下。所以你看看這個剎竿,越高越長它的輪越多,它的裡面供的舍利,它的證量就越高,這叫「長表金剎」。在竿子旁邊有懸旛,像我們中國有很多地方都有,像西湖的雷峰塔、雲南大理的崇聖寺三塔,你們上網去查,那都是比較正規的一個剎竿;像日本也有,因為日本都保留我們唐朝的文化,你看日本有些寺院它的寶塔,寶塔上面那一支,那個不是避雷針,那個是剎竿,有它的建築學問在裡面,這是佛門的建築學問。最下面是「露盤」、最上面是「覆缽」,再來是迎請的花,再來是九個輪,依次而上。它有它的製作方式,也有它的表法,這是「長表金剎」,也就是插著金色的剎竿,金子做的,現在可能不是了,以前它就是用金子做的,純金打造的。
花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經文: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


( 解):
修菩薩道圓滿以後,示現作佛,名為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國名意樂。


經文: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 解):
佛的壽命有二十四劫。


經文: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 解):
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常為國土內的大眾演說「佛道」,也就是講說一乘。「聲聞無量」猶如恆河沙,皆得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同樣有無量無邊,而且心在菩提道上,「志固精進」,就是他們志願堅固,能夠常行菩薩道,永不退轉,所以叫「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就是對於勤求如來的智慧,都不生一念退轉之心。


經文: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 解):
這是講佛的法運,佛滅度後,正法四十小劫,像法四十小劫。


最後總結。


經文: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 解):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說:我的弟子們,威德具足,其數有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都能作佛。
所以就是前面講的:如果你聽聞《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所謂「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世尊是說真實語,後面有五百弟子授記。這裡講:我及汝等因為宿世的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後面還要為五百弟子授記。其實這個授記,就是安他們的心,就像我昨天講的,如來以毒攻毒,因為二乘人心志狹劣,沒有如來說出來,他心不得安;心不得安,他在修行菩提道上他就會進進退退。其實不要說二乘,我們凡夫也都是一樣,大家也都是一樣。所以就以毒攻毒、以楔出楔,為他們授記。眾生的心能夠安了以後,他在菩提道上,就能夠安穩地前進。雖然知是方便,不過還是有效的。


就像漢朝漢武帝那個時候,宮中有一個人,很會解夢,漢武帝很調皮,他就說了一個假夢,叫那個會解夢的人來解。解夢的人就說:宮中必然有二人相鬥相殺之事,果然當天夜裡就發生了這個事情。那漢武帝就問他:我是講假夢騙你的,為什麼事情會成真呢?這解夢的人就講:夢者,心之所動,心神所動則吉凶所至。所以雖然是玩笑話,在佛門來看,在你起心動念處,就已經落了這個種子了。如來為什麼說「建立水月道場,大談夢中佛事」,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雖然是夢中佛事,但是對於眾生而言,眾生能夠接受,能夠去轉變,他就能從這個假夢中醒來。所以如來還是方便說法,方便為大眾授記,這樣你心才能安。


就像世尊講《法華》,他跟大家講: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你們大家聽了,心就安了,知道自己今天來聽這《法華經》,所得功德絕對不是虛假的,決定成佛。雖是方便,但是能契真實,這個是可信的,也是佛真實慈悲的表現。故知諸佛說法,如夢中事。
所以我用漢武帝當時候的公案來印證,他隨便說個夢,結果宮中果然發生這種不幸之事。夢雖然是假的,是漢武帝自己亂編的,但是還是發生這樣的一個事件。
眾生的心念決定著吉凶,所以人的吉凶也都是從自己的心所現的。
〈授記品第六〉我們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