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憨山大師 夢遊集 卷六

憨山大師夢遊集卷第六

  法語

示 歸宗堅音慈長老行乞莊嚴佛土

匡山金輪峰頂。有釋迦如來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從昔諸祖。建大法幢。先後三十七人。其間發明心地。超脫生死。不知其幾。是知茲山之靈。誠震旦之祇桓。西江之鷲嶺也。法運遷訛。與時升降。以致琳宮梵宇。委墮荒蓁。

往紫栢大師。遊履其地。志興復之。精誠冥感。枯樹迴榮。兆亦奇矣。於是有弟子法湛果公。志存紹述。誓圖鼎新。堅強不拔之願。如康會之求舍利於建初也。未幾。果感 今上賜御藏以鎮山門。時則舍利出現。大放光明。山川震吼。草樹呈祥。誠末法希有勝事。
老人於丙辰秋。自南嶽來禮如來舍利。瞻依奇絕。俯仰興懷。但見殿閣莊嚴。大有未備。若中道而餒。無異昔在荒蓁也。豈龍神呵護之意乎。以本發心檀越邢來慈者。願大而力弱。是在吾徒沙門釋子之責。故勸堅音慈公。發廣大心。作難遭想。當布五體捨四大以作莊嚴。況有十方昔在靈山受囑之宰官居士願王在。何不普請羣集。以成就勝事。庶不負慈父之以家業託也。
慈公聞說。大生勇猛。乞老人一語以為前茅。老人笑曰。無庸此也。法界海會。蓮華藏中。無邊佛剎微妙莊嚴。盡在大心菩薩一念中現。圓滿具足。無欠無餘。全在一念感發之力。正如彌勒樓中含攝無量佛剎。所以善財至前而不見者。要假大士彈指之力耳。是則老人之言。如向閣前一輕彈指。其莊嚴佛土。但肯開門。一時頓現。又何假余力哉。公往矣。幸無怠。

示 王自安居士 捨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發心出家。遂自剪髮走匡廬。禮雲中敬堂和尚。
辰夏。予自南岳來茲山。居士訪子。至以天屬至情有難割愛者。予因而示之曰。
舉世父母所望於子者。欲其榮名顯親也。故以三牲五鼎之養為盡孝。殊不知養愈厚。苦益深。是累其親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金輪而不為。捨父母。棄王宮。苦行於雪山。六年成道。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捨至貴。割大愛。何以博長劫不朽之業乎。故稱之曰。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此非以了悟無生。普度眾生為報地乎。

佛說大戒。首曰「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孝順師僧三寶。孝順至道。孝順一切眾生。故真學佛行者。將視一切眾生。為己多生父母。豈一生之親而不報乎。
第恐出家不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無生為根地。若果決其志。不唯報有餘。即養亦有餘也。世之所謂孝者。將以功名博牲鼎養以娛親也。功名見制於造物。牲鼎有待於所遇。無論得之而資苦。且舉世求之而未必盡得。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祿者。亦有父母不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樂者。以其聽命而不由己也。今有志於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策。懷至樂之養。此難與世俗比也。

居士能捨其子聽其志。自今已往。若子既潛形於山谷。居士亦謝塵緣。從子於山中。既能割愛。又能超塵。有所樂地。即草衣木食。而錦繡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參暮叩。即斑衣戲彩無加也。水流風動。經聲佛號。非繁絃急管可厭也。明燈清香。昏曉不斷。非腥羶臭穢可比也。千丈寒巖。三間芽屋。視高堂廣廈卑卑也。父子相度。共成無上之道。享不世之榮名。此必得之事也。其視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雲泥天壤矣。居士所捨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而所順者厚矣。豈不為世之大孝乎。

居士欣然奉教。請銘名。願執為弟子。老人命之曰 福至。言其福自今而至也。字曰 大來。謂所捨者小。所來者大矣。故書此以為若子法門劵。


示 靈源覺禪人

禪人住廬山歸宗有年。謂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發願願此生盡命誦妙法蓮華經萬部。請乞證盟。未審此行與參究工夫同異何如。願聞示誨。
人因示之曰。諸佛說法。譬如食蜜。中邊皆甜。本無取捨差別。由學人欣厭不同。故有異耳。所以吾佛出世。特為開示眾生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直指單傳。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緣。
所言一大事者。即指眾生本有之自心。名為佛性種子耳。是知經乃佛所開示之路。禪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經而不悟心 與參禪而不見性者。總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持經與參禪豈有二耶。是在學人堅持久長不拔之志。持經即參究。參究即持經。
所以經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經之人。斯豈求循行數墨者耶。古人參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經萬部。非三十年不足。禪人苟能持此一念 三十年住山不異。佛祖定為摩頂安慰矣。
但辦肯心。必不相賺。切不可作二法會也。

示 蘄陽宗遠庵 歸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專持法華經。聞老人至匡山。匍匐而來。相見於東林。自陳誦法華經。於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於此懷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願垂開示。

老人謂之曰。所云「一乘者。」乃一切眾生之本心。吾人日用現前知覺之自性也。以此心性。是一切聖凡之大本。故說為「乘」。「乘」者是運載義。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即吾人日用六根門頭。見聞不昧。了了常知。不被塵勞妄想之所遮障。光明普照。靈覺昭然。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則運至於佛。

若以此心廣行六度。攝化眾生。不見有生可度。亦不見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薩境界。則運至菩薩。

即以此心觀諸四諦。能斷愛染煩惱苦因。高超三界證寂滅樂。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則運至二乘。

若以此心精修梵行。四禪八定。則是四聖四禪境界。則運至梵天。

能修十善斷上品惡。則感六欲諸天境界。則運至諸天。

若迷此一心。恣殺盜婬。斷佛種性。則感三途劇報。則運至三惡道中。

是故佛說三界唯心。除此一心。無片事可得。唯此一事。更無餘事。
故 說一乘。非此心外。別有一法可說也。若心外有法。是為外道邪見。非正法也。

若了此心。則知三賢十聖。及一切眾生。皆一心之影響。「道」是假名。則知佛所說三乘十二分教。隨機施設。皆是假名引導眾生。元無實法與人也。種種方便。皆為開示此心。不是更有異法為眾生說也。
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後拈華。迦葉微笑。及達磨西來。單傳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言「直指」早是曲矣。

末法學人。不達自心。專向外求。到底絕無真實受用。
及有志參究向上事。不知本來無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實。更要別求玄妙。如此用心。不唯正眼不明。抑且墮落外道邪見。
名雖學道。不知翻成地獄種子。豈不哀哉。

老人嘗謂學人直貴真實用心。自淨煩惱習氣。業識種子。破得一分業識。便露一分佛知見。達一分佛境界。
斷得十分業識。便是十分佛境界。豈有心外別將巧法。逗凑將來。可為佛境界乎。

禪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即是一乘」。若悟「諸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實工夫。
直須一切處不迷。如此著力做工夫。不必更作一種思量較計。都是邪見種子也。


示 古愚 拙禪人

古愚禪人。自浮梁來參金輪。請益做工夫。
老人因問。汝日用如何用心。
答云。作唯心觀。
又問。汝作觀時。還見有境否。
答曰。到這裏總不見有境。
老人曰。既不見有境。將什麼唯心。
禪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
老人曰。汝說唯心。是以「知見」做工夫。其實未達唯心境界。古德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汝於現前境界。還生分別否。若作觀時。似乎忘境。逢緣依然分別。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說唯心。終是不得實證。縱是忘得前境。若執著唯心。則是不能忘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礙」。
況未得忘境。強說「唯心」以作實法者乎。古德云。「絲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饒做到心境兩忘。一法不立。猶知見邊事。」況以思惟心。作究竟想。豈不為自瞞者乎。
禪人今去南嶽萬峰深處。諦觀水流風動。鳥語山光。觸目盈耳。了無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
只這「唯心」二字。亦須拋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墮唯心窠臼。依然無出頭分。


示 袁公寥

佛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傳曰。人可以為堯舜。由是而知 靈覺之性。物之本也。人莫不具。竊觀古今生人。豪傑不少。而聖賢不概見者。何哉。蓋以習染之偏。隨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苟能自求知。則聖不難矣。故曰自知者明。以不自知。故迷日厚而心日昏。苟有豪傑之士。塞情而復性。則聖可期。而事業當垂不朽矣。佛之十戒。孔之四毋。禪之一心。皆復性之要。有志之士。可不勉哉。

袁子道生。今素亮者。往通問予於曹溪。知為上根利器。及予過匡山。生遠候予。見其所賦。骨奇性敏。但習重而氣高。故但任習而不見性。苟能奮力「遠情復性」。則不驕不背。不逆寡。不雄成。則器廣而不溢。志堅而不移。心冷氣消。則可坐進此道矣。聖賢可期。況事功乎。
老人愛之。示究心之法。大似圮上之敝履耳。因字之曰公寥。冀其日淡於爽口也。


[1] 示參禪切要 (徑山禪堂小參)

禪門一宗。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應(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其參究工夫。亦從教出。

棱伽經云。靜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此實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訣法也。

又云。彼心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相。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來的示悟心之妙旨也。

又云。從上諸聖。轉相傳受。妄想無性。
此又的示秘密心印也。此黃面老子教人參究之切要處。
及達磨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此達磨最初示人參究之要法也。
傳至黃梅求法嗣時。六祖剛道得「本來無一物」。便得衣鉢。此相傳心印之的旨也。
及六祖南還示道明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是六祖第一示人參究之的訣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識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

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宜開示。多就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

至黃蘗始教人看話頭。
直到大慧禪師。方纔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撕。
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柰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話。與你咬定。先將一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話頭。如斬亂絲。一斷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此正是達磨「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
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

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惟要虛却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債相似。晝三夜三。茶裏飯裏。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閙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裏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
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華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
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
如云。心華發明。豈從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却天下後世人眼睛。

今之少年。蒲團未穩。就稱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古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箇蒲團。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
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 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
苦哉苦哉。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裏人。不是在門外做活計。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
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山擬開口。師便一橈打落水中。山纔上船。
師又云。道。道。
山擬開口。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
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若是夾山在鉤線上作活計。船子如何捨命為得他。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
在昔禪道盛時。處處有明眼知識。天下衲子參究者多。到處有開發。況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
今禪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雖有知識。或量機權進。隨情印證。學人心淺便以為得。又不信如來聖教。不求真正路頭。只管懵懂做。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不但自誤。又且誤人。可不懼哉。
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載 傳燈者。有數人而已。今之塵勞中人。麤戒不修。濁亂妄想。仗己聦明。看了幾則古德機緣。箇箇都以上上根自負。見僧便鬬機鋒。亦以自己為悟道。此雖時弊。良由吾徒一盲引眾盲耳。
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大家商量。高明達士。自有以正之。


示 董智光

董生斯張。生長富貴之室。早發求出生死之心。蓋夙習般若勝緣內薰之力也。先參雲棲大師。授淨土法門。
頃參老人於雙徑。願受優婆塞戒。且自發露罪業深重。願求出苦之要。用何修習以滅罪愆。
老人因示之曰。學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隨時消舊業。切莫造新殃」。佛為業重眾生。開懺悔一門。最是出苦方便。偈曰。「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
眾生自性與佛平等。本來無染。亦無生死去來之相。但以最初不覺。迷本自性。故號無明。因無明故。起諸妄想。種種顛倒。造種種業。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無明。
不了自心。隨妄想轉。如人熟睡。作諸惡夢。種種境界。種種怖畏。眾苦難堪。及至醒來。求夢中事了不可得。是故眾生墮在無明夢中。隨妄想顛倒。造種種業。自取諸苦。醒眼看來。諸顛倒狀豈可得耶。
即今現在無明夢中。如何能得消舊業。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不被妄想顛倒所使。則諸業無因。
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此何以故。由無始來迷自本心。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種種業。業習內積八識田中。以無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惡種發現業芽。是為罪根。一切惡業從此而生。
今欲舊業消除。先要發起大智慧光。照破無明。不許妄想萌芽。潛滋暗長。若能於妄想起處一念斬斷。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照稍遲。則被他轉矣。

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謂智慧能消除也。
若晝夜不捨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為實相。
若常觀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觀照三昧」。
若自心煩惱麤重。無明障處不自覺知。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即將念佛審實公案。正當著力。提起一聲佛號。橫在胸中。即便審究 這念佛的畢竟是誰。如是隨提隨審。並不放空。將此疑團。橫在胸中。如己命根。更不放捨。一切動靜閑忙去來坐立。唯此一事。更無餘事。如此用心纔見妄想起時。就將此話頭一拶。則當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掃踪滅跡矣。
以此話頭。如日輪當空。無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不肯著實提撕。故不能敵妄想耳。若敵得。妄想消處。便是舊業消滅時也。捨此一著。便向心外別求。則諸佛出世。亦無懺悔處。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

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在昔佛有明誨。若修行人。習氣不除。應當一心誦我 無為心佛所說心呪。此實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識潛流。習氣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須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難破之賊。必請上方之劍。此須早晚二時。自取方便。唯以參究工夫。為第一義耳。
老人以此指示。大似與盲人拄杖子。其實行在己躬。非師友可代也。
以居士志歸法門。故名之曰福覺。要以覺照為行本也。字之曰智光。非智慧光。又何以破癡暗耶。但須覺照不昧。智光現前。便是了業障出生死之時節也。


示 聞汝東

維摩居士。住毗耶離城家居。盡屏所有。獨寢一室。以示疾說法。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窮其舌辯。不能當杜口一默。此從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
老龐盡散家資。從馬祖得西來大意。乃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此又善學維摩者也。汝東居士。其以二老作知識乎。

示 徑山堂主 幻有海禪人

佛祖一心。教禪一致。宗門教外別傳。非離心外。別有一法可傳。祇是要人離却語言文字。單悟言外之旨耳。

今參禪人。動即呵教。不知教詮一心。乃禪之本也。但佛說一心。就迷悟兩路說透。宗門直指一心。不屬迷悟。要人悟透。其實究竟無二。如來藏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豈屬迷悟耶。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來無一物。即般若 無 五蘊根塵識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無所得故得菩提。與覓心了不可得。豈二法耶。是知教說一心。所多者凡情聖解耳。參禪頓破無明。是絕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絕聖解也。斯則禪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

今參禪人從教迴心者。不能忘知絕解。提話頭不能忘情絕跡。皆在所呵。何其毀教謂不足取耶。今棄教參禪者。果能先解本無凡聖。不屬迷悟。是為見地。依此參究。當人一念。若存絲毫情見及玄妙知解。總是未透。皆生死邊事。豈可便以為得耶。
今無明眼知識印證。若不以教印心。終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說的語言文字。及祖師玄妙語句。當作自己知見。必要參究做到相應處。如經云。「一切煩惱。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如此便是頓悟的樣子。不得將煩惱習氣。夾雜知見。當作妙悟也。
亦不是別有。只是消盡煩惱習氣。露出本來面目耳。
故云。「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

豈不見夾山未見船子時。
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山云。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
山云。法眼無瑕。
是道吾在座。不覺失笑。既見船子後。
道吾遣僧往問。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無瑕。
僧回舉似道吾。
吾云。這漢此回方徹。此便是伶俐座主。棄教參禪的樣子也。

堂主久親教乘。今棄所習。單求向上一路。且看夾山前後兩轉語一般。道吾為甚肯後不肯前。試看不肯在甚處。肯在甚處。
這裏定當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齊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盡。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示  徑山西堂 靈鑒智禪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
古德云。悟無生者。方見剎那。然既悟無生。又何有剎那之可見。若見有剎那。則非悟無生。
今何云悟無生者。方見剎那。是則無生剎那。一耶 異耶。
依不生說剎那。則非異矣。
祖師云。悟無生者。方見剎那。則無生剎那。又非一矣。
若離一異求之。則無生意亦繫驢橛矣。

溈山云。今人一念頓了自心。名之為悟。即以所悟 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然「流識」者。謂微細生滅。即剎那心也。言悟後而修。則是悟而後見也。且悟後方見剎那。則前悟者非真無生 明矣。
今參禪提話頭。雖云著力。而微細生滅。流注潛行。如石壓草。黯然不見。若不斷生滅。如何得悟無生。若非無生。又何以敵生死。若悟而後見。則世尊依剎那而說無生。又為剩法矣。
西堂飽餐教義。今棄所習。單提向上一路。於此試定當看。但不可作義理和會。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於一念剎那中頓見無生。則佛祖鼻孔。一串穿却。

示 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棲講肆。從少林參諸祖機緣。今盡屏所習。單提向上一路。弔影雙徑。適老人來。因拈香請益。

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無欠缺。圓滿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為無始惡習種子。積劫熏染根深。已是難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師公案。種種知見。更增一重障礙。雖要求明自己。轉求轉遠。
此何以故。只為昧却自己。向他取覓耳。以積生煩惱習氣。名煩惱障。玄妙知見。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體自現。今參究向上事。先要將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玄妙道理。名為雜毒。盡情吐却。單提本參話頭。重下疑情。斬斷妄想煩惱根源。使內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只有一箇疑團。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處。一覷覷定。看他畢竟是個甚麼。看來看去。拶來拶去。自有倒斷時也。
但存絲毫知見。於中便隔千里萬里。但看初祖云。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
若心不肯死。疑不切當。則千生百劫。終在途路耳。山主但將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處。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萬萬勉之。


示 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參禪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頭。如趙州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或「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或審實「念佛的是誰」。隨舉一則橫在胸中。如金剛王寶劍。將一切思慮妄想。一齊斬斷。如斬亂絲。內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斷要津。築塞咽喉。不容吐氣。如此著力。一眼覷著。這提話頭的畢竟是個甚麼。如此下疑。疑來疑去。疑到心如牆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纔有妄想潛流。一覷覷見。便又極力提起話頭。再下疑情。又審又疑。將此疑團扼塞之。
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時。正是得力處。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臥。動靜閑忙中。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睡夢中。亦不放捨。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如「有氣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個參禪用工之人。用力極處。不計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歡喜的時節。

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終無得力時也。
山主有志向上事。當以此自勉。

示 乘密顯禪人

學人日用。觀四大如影。觀目前如夢事。觀心如急流。觀動作如機關木觀聲音如谷響。觀境界如空華。
作是觀時。無我 我所。無動我者。無作為者。去來坐立。無起無止。應念無生。是名入無諍三昧。

示 曇衍宗禪人

宗禪人少遊講肆。習性相義。久之以不見自性。起疑參究。
有日。未有所入。
遇老人至雙徑。拈香請益。因示之曰。
古人云。不貴子行履。只貴子見地。所言「行履」者。趣進工夫也。「見地」者。了達自心為行本也。
行本不明。則趣操失旨。故參學之士。以見地為先。

所言「見地」者。乃的信自心。本來清淨了無一物。不獨凡情。聖亦不立。但因無始無明。自蔽妙明。故起種種顛倒。妄想分別。造種種業。譬如醒人無事。而忽於睡中。作種種夢。夢中苦樂等事。宛然現前。及至覺來。求之。了不可得。是謂「無中生有」。豈實法耶。但癡人顛倒。執為實有。此乃見不徹也。及佛出世說種種法。乃破夢之具耳。亦無本也。
而學佛法者。又執為己實有之法。此乃夢中增夢耳。

今參禪之法。無別妙訣。直是打破夢想顛倒。
若了知本無。的信自心清淨無物。則達妄想非有。
妄不有。則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
佛法是藥。妄想是病。若藥病不立。則本體安然。如此則知藥病皆病。今參究所提古人「無」字公案。乃攻藥病之藥也。是謂「以毒去毒」。
若知本無物。則參之一字。又下一毒也。豈可將此作玄妙會耶。若不信自心。縱參亦是誤服毒藥。
禪人能信之乎。當於「一法不立」處參。


示 顧山子

予居雙徑之寂照。居士顧山子來參。扣其業。曰事形家。次至化城。因指點山水。談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氣。葢得其精而遺其麤者。因詰之。謂嘗見悟一篇。是篇乃予門生周子所述。
予嘗序之曰。一乃萬物之本。造化之蘊也。
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聖人得一以為天下正。正則不滑於邪。而固其本也。然人與物。理與氣。心與形。均一也。一得而眾理歸之。
語云。識得一。萬事畢。故吾徒參玄之士。必曰。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斯則歸一可知。一之所歸。則不可知也。
今夫人者萬務交固。萬慮攻心。紛紛擾擾。竟莫之寧。乃不識一之過也。
居士既能觀天地造化之歸一。而不識身心性命之歸一。是知「二五」而不知為「十」也。
苟知性命之歸一。則萬化備在於我矣。可不務哉。

示 譚梁生

譚生根器最利。葢從夙習般若中來。
然般若乃眾生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鈍之不同者。良由五欲習氣有厚薄之不等耳。
其利根者。因久習般若。淨除染污習氣。及至今生。聰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將利根聰明。作染污惡習之資。是名顛倒也。以般若內熏。故時時有出塵志。且曰。我至某時待世事了畢。即去學道。
此等見識。舉世皆然。以有將來之念。故目前種種應緣境界。由抱未來高尚之志。視為不足為。亦不屑為。以此虛想。返增貢高我慢之心。謂他人無此心。皆庸品耳。
而自己將目前放過。世出世間。二者俱失。虛送光陰。及至將來。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檢細行。情存鹵莾。以「我見」作高明。此尤誤之甚也。如此喚作有志氣。返不若三家村裏田舍翁。他無別想。歲歲生涯不缺。可不愧哉。

聖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從今日切切仔細。就規矩上做將去。將一片真實心。學道不染污的現前 行將去。若目前時時刻刻不放過。則將來不脫空。若目前以虛想空頭。且待將來。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豈不愚哉。
譚生請直看目前不虛放過一著。便見平生下落。

示 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離見聞覺知。而聖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聖凡之別者。在知與不知之間耳。
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學人復聖工夫。只在日用不知處。求其固有之知。若見本有之知。則一切聲色貨利。了然不被所惑。如是遇境逢緣。如鏡現像。無一物可動於中矣。此入道之要門也。

示 馮延齡
學人向道。第一要 怕生死。次要 知生死根。
生死根者。即日用現前種種憎。愛。取。捨。慢。貪。瞋。癡業是。
既此是生死苦根。發心要斷。更無他術。只是起時。就照見,定不容他起。當不起處。則當處消滅。消滅時更不相續。
如此用心。念念不放過。心心不昧。其知自靈。
知若靈。則觸境 境不牽心。觀心 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則生死無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別求玄妙。


示 寒灰奇小師 住山 (丙辰)

奇 先禮達大師。求出世法。師許可。令參老人。為之薙染。依老人數載。以刻大藏因緣。復歸本師執勞。此大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覓大休歇場。意卜之無當也。
老人來雙徑。見奇氣雖弱而心力更強。以向十餘年來。得單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叻地一聲耳。談及歸休地。老人示之曰。「盡大地是寂滅場。唯在學人肯放下處。便是休歇地耳」。又何從他覓哉。古德云。不離真有立處。立處即真。良由自心生滅。一向循情種種取捨。故頭頭障礙。

三祖大師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若不如則窮盡十方無可休之地矣。

老人觀雙徑乃八十八祖說法地。大慧禪師亦歸宿於此。即汝本師和尚。脚跟遍海內。立足無卓錐。畢竟以刻大藏因緣。故得埋骨與大慧同坑。況汝隨本師願輪。刻經於寂照開山。皆汝用命之地。即汝放捨身命處也。

老人知汝不能放捨者。乃我見未忘。非嬾病也。以淨法界中佛祖眾生。大家有分。獨「我見」者不能入。
若見有我。則視佛祖皆是「人相」。人與我相對。如此則終無可避之人。亦無可休之地矣。
自不休。則無地可休。汝若肯休。則當下便休。
一切放下。方為大休。休,則佛與眾生皆即避影。亦無地可容渠矣。
汝求向上一路。雖云奇特。不若放下平貼耳。
人云。家邦平貼到人稀。若到平貼地。則佛亦不做。更何向上可求耶。

示 石鏡一禪人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嬾圖安閒。任意度時也。
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却。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
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凑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嬾的癡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
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大師夢遊集 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