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之三
經文: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泊。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穩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這一段我們昨天講到「不識苦盡道。」
要知道,沒有佛出世,眾生在苦惱當中他都覺得是正常的,覺得人生就是有這種酸甜苦辣,就是有這些妄想、雜念。所以佛出世,他能告訴我們諸法實相,能夠給我們指一條離貪瞋癡的道路,告訴我們怎麼修菩薩道,行菩薩行;用布施對治慳貪,用慈悲對治你的瞋恚,用般若對治愚癡。如果世尊不出現在這世間,我們眾生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的。你看,在當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這「外道」就是沒有學佛的。他們有的工夫很深,可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能到八萬大劫;但是沒有辦法超脫六道輪迴。後來釋迦牟尼佛出世,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說四諦法,才有眾生證阿羅漢,乃至成菩薩或是成佛的。
所以只有佛出世,眾生才能夠懂得怎麼來修行。你真正了解佛經,你就知道,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出來,我們對這些道理永遠不會懂,也永遠沒想懂。現在的人每天就是看著手機,平均一天最起碼要看一個小時以上,他也不知道他為何而看,就是習慣。有一些他是真的有事,可是這個事也太多了,忙的其實都是別人家裡的事,「自己的心在哪裡」也沒搞清楚。所以,沒有佛跟我們講出來,什麼是「散亂」,什麼是「貪瞋癡」,什麼是「真如自性」,這眾生永遠不會懂。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不生不滅」的道理,永遠都不知道眾生的心跟佛完全一模一樣,從來不曾受汙染。
那要怎麼離開這些貪瞋癡呢?經典裡面都講得一清二楚;講法界的根源,講眾生的真如自性,講怎麼樣來捨離本無的煩惱。為什麼說「本無」啊?因為煩惱性空,所以說為本無,並非實有。我們講的就像你迷路一樣,這「迷」從哪來啊?就是「一念不覺」,所以「妄有迷情」。你看看這些道理,要是沒有佛講,我們眾生是不會懂的;永遠墮在自己的貪瞋癡當中,墮在自己的我執、我見、我慢、我愛當中,你都還覺得很正常。所以說「不識苦盡道。」不知道什麼是苦,不知道怎麼消除這些苦。人現在做的,念念都落因果,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墮三惡道。佛在經上也講:「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多數的人死後都是墮惡道,尤其是越到末法時期,也就是現代,多數都是墮落在惡道當中。你不知道你現在所做的,會給你感招三惡道的痛苦,以及現前身心的痛苦,所以講「不識苦盡道」。你不知你現在造作苦因,將來感得苦果,你不知道怎麼消除這個苦因,而後圓成佛道。
那你既然不識苦,你就不懂得要求解脫,所謂「人必知苦方思出。」眾生一定要知道苦、覺得苦了,才會想要離苦、出苦。你還要知道這苦的根本在哪裡,所以你才能夠求得解脫。「解脫」又有多種,有的人認為「生天」,他就解脫了。你看像有一些外道,說稱他師父的名字,拜他師父就能解脫了;你看有這種種迷信的事情。所以眾生同樣都求解脫,但是他真正能得解脫嗎?沒錢的,你給他錢,解脫了;有病,你把他病治好了,他解脫了;但是財為五家共有,生老病死是人生都會經歷的過程,所以唯有「了生死」,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但是同樣是「求解脫」,眾生有沒有辦法求到真正的解脫?「不知求解脫」這一句經文講的,除了你不知道要求解脫;還有一個意思是,眾生不知道「解脫」是何物,所以「長夜增惡趣」,你所做的、所想的,都是會讓你墮三惡道。所以「減損諸天眾」,生天的人少了。「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墮惡道以後,在地獄好不容易罪報受完了,出來到餓鬼道,到餓鬼道又造業,又墮地獄,所以說「從冥入於冥」。縱然讓你出來到人道,你的智慧也沒開,愚癡無智,不信因果,撥無因果,這也是「從冥入於冥」;第一個「冥」就是愚昧的意思,因為愚昧所以墮落。這「永不聞佛名」不光是說他沒聽過,而是聽到等於沒有聽到,因為不當一回事,善根要很長久以後才會發起,他才想到:「我應該要捨惡向善」,才開始建立少許的善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點點,壽命又到了。
所以十六王子在這裡讚歎世尊,讚歎大通智勝如來圓成佛道,能令眾生得離苦,眾生能夠不墮落在三惡道當中。下面講「今佛得最上。安穩無漏道。」這是今天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了,得最上安穩無漏道,圓滿成佛。「我等及天人」這轉輪聖王以及天人大眾,「為得最大利」,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
所以「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這是大通智勝如來他的十六王子,以及轉輪聖王,也就是他的父親「其主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與百千萬億人民。」一同到了菩提樹下,到已禮足,而且一心合掌讚佛,以偈頌曰。這是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經文: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穩。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解)
「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王子異口同聲來請法,請世尊說法。他說:世尊說法,大眾聽了能得安穩。
所以我勸你要印經布施,你印經布施、流通正法,這就是同時修三種布施。內財外財,「內財」就是自身;「外財」就是你出錢,這個是財布施。那布施的內容是佛法、是經典、是正法,這是法布施。眾生聞法,心得安穩,永斷熱惱,這是無畏布施。所以說「世尊說法,多所安穩」。你幫助流通正法,這是圓修三種布施,能夠安穩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到安穩處。
下面講「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這個是希望世尊哀愍饒益一切的眾生。下面,是
十六王子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解)
同樣地再重新宣說一遍,啟請世尊說法。所以他先讚歎「世雄無等倫」,這是讚歎大通智勝如來,「世雄」是世間的大英雄,沒有人可以跟他互相來比擬,互相來比較,所以說「世雄無等倫」。下面是讚歎佛的相好,「百福自莊嚴」,一般我們會說「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都是莊嚴的形象。「百劫修相好」,佛是「百劫修福」而成就的這莊嚴相,所以叫百福自莊嚴。「得無上智慧」這是讚歎佛的智慧。世間人的智慧是「世智辯聰」,不離「能所相對」;二乘的智慧偏空;菩薩的智慧是捨兩邊取中間,仍舊是有取有捨;唯有佛了知「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所以名為「無上智慧」。希望世尊為世間說。乃至「度脫於我等」這十六王子求大通智勝如來來度他,以及與會的大眾,或是指當時候的這些眾生。「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希望佛為諸眾生類,當時候所有的眾生,乃至與會的眾生,為他們分別講說佛法,令他們能得無上智慧。
下面:「若我等得佛」,如果我們這十六個人能夠成佛,「眾生亦復然」,眾生也能成佛;他們發願希望與眾生同成佛道、同圓種智。「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這是講大通智勝如來知道眾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乃至「亦知所行道」,也知道這眾生平常在做什麼,過去做什麼,現在做什麼,未來他會做什麼,世尊都能夠知道。「又知智慧力」,也能夠知道這眾生他到底有沒有智慧;有智慧,這智慧是大還是小,所以叫「又知智慧力」。「欲樂及修福」,以及眾生他所想要的,應當修什麼福報、種什麼因而來得到。大通智勝如來有這樣大的智慧以及功德力,他能善觀機,善了知一切眾生的根器,包括「宿命所行業」,知道這個眾生過去生跟佛法有沒有結緣,熏習什麼佛法,怎麼樣能夠令他快速開悟,這些世尊他都知道;所以「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大通智勝如來完全曉得,所以這十六王子請佛為眾生說法。
前面眾生心垢未淨,所以佛法不得現前;眾生心垢淨了,佛法才能宣揚。什麼叫心垢淨呢?就是你想學、你想轉,這就是心垢淨的時候。不想學、不想轉,你很多推託的理由,比如說「受戒」,很多人想受戒,但都有一個問題:卡在「煮葷食」的,她要為家人煮葷的。說實話,這時代已經變了,現在已經不是非得要吃葷的時代,非得要為家人殺生的時代了,你的觀念要轉一轉;而且你想一想,你為你家人殺生,這個事情對他們好嗎?你是學佛人,你懂因果,為他們殺,這事非但對你自己不好,對他們來說,那更不好。如果你又因為這個原因而不能去受戒,那豈不是讓你家人變相地在障礙你受戒嗎?要知道,障礙人家受戒,這個罪業是很重的,雖然是無意,可是也是有罪報。我們勸你去受戒,你說:「因為我還要煮葷的沒有辦法啊。」你煮葷的對象是誰?你是要煮給誰吃?你家裡面的人吃。那這個家裡面的人變相障礙你受戒,所以他有過失。而這過失是誰給他的呢?是你給他的,因為你心裡轉不過來。
就像釋迦牟尼佛路上遇見的貧婦,她過去生是佛的母親,世尊要去出家她就障道,可是世尊還是照樣去出家,他也沒在管她。因為阿難問釋迦牟尼佛,他說:「這婦人既然是佛您的母親,怎麼會墮落到這樣貧窮下賤?」世尊才講出來,就是因為她過去生障礙他出家;這出家就包含受戒啊。所以你想一想這其中的因果,你想要去受戒沒有辦法受,什麼原因?家人的問題,家人反對,要為家人煮葷的,那你不是在給家人增長罪業嗎?所以世尊他說「幸好沒有受她障礙,否則這她的罪業更重。」所以這裡面的因果你要會看,你要會去對照,你不要認為世尊只是在講他過去生的母親,跟你沒關係。你要想想:你要去受戒,你的種種理由,是別人在障礙你,還是你自己在給自己做障礙,還是你為了別人而不敢去受戒?你就要知道:如果你是為了別人而不敢去受,那你所為的這個對象,他有相對的過失,而這個過失是因為你這心念沒有轉過來。這其中都有因果的,所以回去家裡好好想想,自己應該要發心去受戒,去受菩薩戒。
真正佛弟子一定要受菩薩戒,這是佛在戒經上講的。你要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一定要受菩薩戒,不受菩薩戒不能成佛。「不受佛戒者,畜生無異。」你不受戒,你來生得人身很困難,「畜生無異」這世尊講的。你不用怕「我受了還會犯戒或不小心犯戒」。你要知道受戒它的功德很大,持戒的功德很大,縱然你不小心犯戒,或是你習氣重犯了戒;只要你懺悔,這個犯戒的罪障很快就消掉了,何況你每天都念楞嚴咒,何況你每天都能禮《八十八佛》。再不行,你可以持大悲咒,一樣可以消掉這個犯戒的罪,都可以。
所以你看,你自己對戒律你不了解,你犯了戒怎麼懺悔?要在佛前懺悔,禮《八十八佛》、要拜懺,這個都可以。現在的戒師講說「要對清淨僧懺悔」,那誰才是清淨僧?佛才是清淨僧啊,不是去找凡夫僧;要對佛前懺悔。所以以前叢林都有拜懺,拜《八十八佛》,就是為了讓大眾當中有犯戒的,也能發露懺悔。你發露懺悔就按照懺本的儀式去懺就可以了,你不要把自己幹了什麼壞事,統統這樣子亂七八糟地全講出來,人家不想聽是非,不要汙染佛門。
我看有的道場,出家人叫居士來,大家一起來懺悔,以前怎麼把男朋友甩掉的、怎麼把女朋友甩掉的、怎麼騙人……統統講一講,你看這個道場還算道場嗎?講這些等於是讓意業再造一次罪業,沒懺掉啊。所以只要至誠心,一心在佛前懺,這「一心」就是清淨心,用清淨心,這個罪業就沒有了。不用再去講一遍,再去想一遍,再想一遍又造作一遍,業習種子又增加了。這惡念本來還不現前的,到佛門裡面來還惡念現前,還自以為是在懺悔,所以你看他們根本不會懺啊。我知道有一些道場是教人家把自己過去做的什麼壞事情,統統這樣大眾面前講一講~不是這樣懺啊!你看這《八十八佛》,或是《大悲懺》這些懺本裡面,它有教「發露懺悔」的方式,就是至誠把懺文念一遍。不是叫你把你怎麼跟人家勾心鬥角、怎麼去造業這些枝末細微全部給他說出來,這個沒有必要;汙染大眾的清淨心,汙染佛門,所以要懂得。
經文: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憨山大師講這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文。
前面在〈序品〉的時候,世尊放光,彌勒以及大眾不了解為什麼世尊放光入無量義處三昧,他們不了解,所以請文殊釋疑。那世尊在光中顯現過去生教化眾生,以及眾生成佛道之事
,這是第一番開示「佛知佛見」。這邊是第二番,大通智勝如來為我們開示「佛知佛見」,所以這一段要知道。後面是第三番,第三番在〈見寶塔品〉,多寶如來從地湧出,〈見寶塔品〉那邊是第三番開佛知見。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的時候「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就是代表六根出脫無明,所以名為「六種震動」。那些名相我就不講了,你們自己去查。「其國中間幽冥之處」「幽冥之處」就是包括地獄、餓鬼,這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之處而皆大明。像畜生道,我們講家畜就好了,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是,你們家養的狗,牠們看到的這個世界,牠們見到都是黑白的世界,這就是神識暗鈍,牠的業報就是神識暗鈍;那有一些特別的,我就不在這裡說,多半看到的是黑白的,這個常識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惡道的眾生,有時候他根本感覺不到人。或是像蚊子,牠根本沒有長眼睛,或是有些畜生牠的視力特別差,只能靠聲波,像在水裡的像鯨魚牠在深海裡面生活,牠靠的是聲波,蝙蝠靠的也是聲波,所以這都是眾生牠的業感不好,活的地方,雖然有太陽,但是牠看不到,這個就是畜生道的苦。你看看,你一個人活得好好的,你的眼睛看出去的顏色突然變成灰階的顏色,這色階裡面「灰階」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白的;你看看,你看到太陽、你看到月亮都是黑白的這種生活。那麼餓鬼道是看不到太陽的,地獄道那更是沒有的。你看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南極跟北極,半年有太陽,半年沒有太陽;所以即使是人道,也是有一些人他的生活環境是這個樣子。所以說餓鬼幽冥,這餓鬼地獄算是幽冥,幽冥之處就是沒有太陽,日月威光所不能照。
那麼因為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所以放光照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這些世界的眾生,即使在地獄、在餓鬼,都見到佛光。「其中眾生各得相見」,這六道的眾生可以互相看得到。「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大家都說:在這當中怎麼有其他的眾生出現了?「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從國界諸天宮殿一直到大梵天王的宮殿,「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你要知道,這個大梵天王的光,可以照一個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他的光比日月的光明都還亮;這科學上大概還找不到,比太陽還更亮的,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亮的就是太陽。那麼大梵天王的光超過日月,所以他一放光,這日月的光明就隱蔽起來。那佛的身光比大梵天王的更亮,所以天眾的光明、大梵天王的光明,皆悉隱蔽。
「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這個就是講我們眾生,這大通智勝如來代表的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本有的智光透露出來,所以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之處悉皆大明。眾生為什麼墮落在惡道,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每天在用每天都忘失,每天都心隨境轉,認境為實有,把不實的東西當作是實的,所以你的智光就不能顯現。那麼今天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放光,這代表「心性大明」,本有的智光顯露,所以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之處悉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所以才講「云何此中忽生眾生。」
經文: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耀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這是講東方五百萬億的諸佛世界,每一個國土都有梵王。這梵天的宮殿的光明「倍於常明」,比原來還要亮,因為心性的光明顯露出來了。所以我講這佛光蓋過梵王的光,蓋過梵宮殿的光,所以他們感覺到倍於常明。今天怎麼一出來一看,天空特別亮,「倍於常明」。要知道,「色界天」包含初禪,在初禪天以上,就沒有所謂的晚上,都是白天,所以他們看到的倍於常明。所以「諸梵天王各作是念」這個五百萬億國土,每一個國土一個梵王,心裡面都這樣想:「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他知道他自己的光能有多亮,是多少燭光的,可是今天超過他了,所以「昔所未有。」那麼「以何因緣而現此相。」大家都在想:這個是什麼原因,到底怎麼回事。
經文: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大家聚會在一起「共議此事。」因為每一位梵王的宮殿,都倍於常明,所以大家就在一起討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麼今天突然這世界變了個樣。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這時候有一位梵王,名為救一切大梵天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頌: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救一切梵王他就為大眾說偈,他說:「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我們這梵宮殿的光明從來沒有這麼亮過。「此是何因緣」這是什麼因緣,大家應該去找出原因來。所以「宜各共求之」,大家應該一起把原因給找出來。他就在猜想「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是有德行的人出生?或是有大德的天王出現?還是有佛出世?「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所以才有這樣大的光明。
經文: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
這「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花。」梵王們在自己的宮殿裡面,準備了衣裓以及天花。這「衣裓」就是盛花的一種器具,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絹布,它來盛花的,這在印度有,在我們這裡可能比較少見,因為現在大家放花的,都是用花瓶或是用花盆,可能在古代應該是還看得到,或是有某些地方看得到。「共詣西方推尋是相。」他們是東方的梵王,所以往西方走,他尋著這個光的源頭而去。這你們就要知道,人在往生的時候,或是人死的時候,在中陰身時,你可能會看見光明;念佛的人見到這光,就是佛光,非常地強,你要順著這個光明去。那麼一般投胎做人,他見到的是一種黃光,《楞嚴經》講:「見明色發。」這個光明是黃色的,大多數人會循著這個不刺眼的光明而去投胎,或是做人,或是投在其他的五道裡面,所以說「見明色發。明見想成。」因為有光明,見到跟自己有業緣的父母,所以來投胎。現在的婦產科是講不出這麼深的道理來,這是佛親眼見到的,告訴我們這「人怎麼來投胎」的。
這裡你看這些梵王,他們就尋著佛光而走,這就是告訴我們,你要跟著佛法走,順著佛法走。這經典就是佛的光明,一乘了義就如同大通智勝如來的光明,你跟著這光明走,這光明照耀著你,照耀著菩提之路,讓你能夠在這菩提道上,知道怎麼修行不會走錯路。依此光明,能夠永斷煩惱,滅除貪瞋癡,這就是向西方推尋是相,直至見大通智勝如來為止。所以你不要只看這字面上「如來放光」,這「光」就是代表我們現在看的這經典、念的這佛號、你參的這話頭,這都是如來的光明,你隨順此F光明,而見大通智勝如來,而見自本性,見自性之彌陀,生唯心之淨土,佛法是這樣子來修學的。以衣裓盛諸天花,就是廣修眾善,莊嚴自心,供養於佛;是這樣修行的。不是只是看到佛放光,大家去找光。
你自己就要效法「救一切大梵天王」,但你先救自己吧,因為自己常常隨順惡道的光明,這光是什麼?是黑暗的,是黑光,所以處在貪瞋癡當中,也就是在這個世界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今天你遇到佛法,佛法現前了,就像經文所說「悉皆大明」。你要捨棄從前的貪瞋癡,捨棄你的我執、我見、我慢、我愛,放下這些黑暗,來迎向佛法的光明,迎向這菩提之光,直至見佛成佛為止。
所以他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是八部鬼神,他們恭敬圍繞。「即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當到你見佛之時,你成佛之時,你的八識轉成四智,一切的「諸天」,這裡講的諸天、龍王,就像前面說的「心法」以及「心所法」,你都能自在應用,所以說「皆共圍繞,請佛轉法輪」。那個時候,你就能夠以智慧法碾碎一切邪見,幫助一切眾生。所以這是第一番「示佛知見」。這「佛知佛見」就在光中,你現在能夠直下領悟,就是見大通智勝如來,也同時才是真正地參加法華經,這是這一段的意思。
因為世間人不會修行,不知道怎麼修,每天念佛,每天修行,就想著:「哎呀,我要來見個佛光,見個佛相。」不知道這就是取相分別,心裡面攀緣心不息,攀緣心不息,你見不了佛,你即使見到這光,也都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那是唯識宗講的「獨影境」,獨影境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幻想的。不是說第六意識不能見佛,而是你現在用的是「獨頭意識」你見的是「獨影境」;「獨影境」就是他不用透過外在,他可以自己打妄想,或是綜合之前所看過的,甚至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起現行,你沒看過的,你也會自己在那裡胡思亂想,隨便在那裡作夢,這都是「獨影境」。包括你自己念佛、在定中見到的,其實所緣的多半都是「獨影境」,不是真實的,並沒有見到本質,也就是沒有見性。所以為什麼你打坐、你念佛、持咒,說見到佛光、見到什麼.....,祖師會跟你講:「好了,見到就見到。」因為那個不是重點。為什麼?因為那些都是你自己攀緣,是自心所變現起的種種法,都是自己所變的,所以叫「自心取自心」,你要是著了,那就「非幻成幻法」。
所以,念佛、參禪、修道,不是在那裡求見佛見光,更不是像那些外道,去拜一個師父,看這師父能不能給他財富,能不能給他錢,聽說還要收會費,要交錢、要有介紹人才能夠參加他這外道團體、邪師的團體。你看甚至有一些名人、影星,或是一些企業家等等的人,對這種邪師,又跪又拜,你不要以為這邪師有什麼功德。你更不要以為他是個有名的影星、或他是個企業家,他在修行上就一定有智慧,有很多都很笨,都很愚癡啊,世間的福報他有,但是真正講到修行,他是不懂的。可是世間人著相,他看到:「嘿,你看那個人挺有名氣的,他也去了,這大概是真的吧。」真假你要用佛法的智慧來判斷,不是看這個人有沒有名,有些只是廣告代言,他幫這邪師代言,幫這外道代言,你看了就去,那你就是沒有智慧,他笨,幫邪師宣傳,你還跟著他一起笨,在那裡求神問卜,在那裡搞迷信。你不要以為學歷高的人他不會迷信,有時候那些人比你還迷信,因為他碰到他「有所求」的東西,他得不到,這時候他就會被宣傳瞞騙,被這種東西給吸引走、給度走,因為他已經被它給迷惑了。
你看看,有些去學外道的,很多都是高學歷的,有的是博士、碩士,有些都是搞科學研究的,為什麼?因為這些外道邪師他是長養人的貪瞋癡,你只要有貪瞋癡,他就有辦法控制你。不在於你書念得多高,不在於你財富多少,只要你有貪瞋癡;他善於利用人的貪瞋癡,造成一種迷信,這個要注意。所以不要求見光、見佛,不要搞這些神通,不要想說誰可以來送你一些智慧、送你一點神通,你要是存有這種念想,你很容易就被這外道邪師給度走,你就會跟著他一起墮落了。《楞嚴經》講:「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最後他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你也跟著一起倒楣,你這一生都毀在他手上。釋迦牟尼佛講過,在這末法當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有很多這種外道邪師,專門搞神通、搞名聞利養,預言災難的,或是他說你將來可能會如何如何的,他也會看相、也會算命、也會卜卦等等的,甚至有神通。那你要是具有貪瞋癡,你要是貪著這種感應,你就會被他度走。所以你看,祖師教我們念佛連「見佛」你都不要執著;《楞嚴經》也是這樣講:「暫得如是」,是暫時有的,「非為聖證」,不是真正你有什麼證量;「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你不要念佛有一點感應,或是見到佛來跟你說法了,或菩薩跟你說法了,你就在那裡志得意滿,覺得自己很有工夫、很有能力了,這個時候你就著魔了。
我看即使在修淨土的,也多人這樣子;有一個居士念佛,在念佛的當中見到佛來跟他說法,他就能夠講經,能夠懂得佛教的一些道理等等的,居然有一堆人去相信。楞嚴經上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我們淨宗的祖師,慧遠大師一生見極樂世界三次,到臨終他才講出來,所以絕對不要搞這種神通、這種瑞相來欺騙眾生。我看有些佛教道場,參禪的,他們拿著相機,說拍到什麼法輪,什麼菩薩像,就趕快刊登在自己的月刊上面,說:「你看我這個地方很靈吧。你們趕快來信啊。」這就是名利心在那裡作祟,就算這個出家人再有定功、再有禪定,他的名利心也已經起來了,也已經迷惑顛倒了。
所以經文這裡講到,「大通智勝如來放光,照東方五百萬億國土,這梵王推尋佛的光明,來到佛前」這段,你們就要知道,學佛、看經要銷歸自性,銷歸到修行上來,而不是去追尋這種瑞相、這種光明;這才是正知正見。
後面經文還有西方、南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