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法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之五)~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第五講

(經文:)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前面講了東南,講了南方以及各個方位,五百萬億大梵天王,都來大通智勝如來菩提成道之處,向佛請法,並以宮殿供養大通智勝如來,希望世尊能轉無上法輪。
這裏就接著講「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這是經文省略,因為內容都是差不多的,包括西南方、下方世界也是一樣的,都有五百萬億大梵天王,來至大通智勝如來所,請佛說法。

(經文:)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耀。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同樣地,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也是看到自己所住的宮殿光明威耀,從來未曾有如是瑞相,所以歡喜踴躍生希有心。

(經文:)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在那裡討論,是什麼因緣我們這梵宮有如此的光明?這個時候,大眾中有一位大梵天王叫「尸棄梵王」,相信大家對「尸棄梵王」應該都不算陌生。「尸棄梵王」翻作中文叫做「頂髻」,他修火光定,得火光三昧定,所以他叫「頂髻」。「尸棄」也可以翻作是「火」,所以它這個名字有多重的意思。「為諸梵眾而說偈言。」他為這些梵王說偈。

(經文:)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耀。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他說偈:今天是什麼因緣,我等所住的宮殿光明威耀,光明這麼熾盛,這妙相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是大德天出生了,還是佛出現於世間。

(經文:)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這個時候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天王們帶著宮殿,並以衣祴盛諸天花,向下方尋找這光的來源。見到大通智勝如來在菩提場,在菩提道場的菩提樹下,坐師子座,八部鬼神以及十六王子恭敬圍繞,並且請佛轉法輪。
同樣地,是跟前面一樣的表法,都是表放下自己世間的知見,放下自己世間所貪愛的,來皈依佛法。


(經文:)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這個時候梵王見佛,禮佛,繞佛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華」表菩薩萬行。「所散之華如須彌山。」所以,修行要能超出三界,要能夠圓滿成佛。你所修之行要是出不了三界,那也不叫修行了。所以這「華」代表出世之正因,如須彌山。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同時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這「菩提樹」代表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那麼「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這供花供好了,並且以宮殿來供佛。「而作是言。」說:希望世尊能夠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鈉受」接受我們這些梵王的供養。
並且同時於佛前一心說偈來讚佛,並且請法。

(偈頌:)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這「善哉」就是感歎今天能夠見佛;見佛是一件大好事,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像你們現在沒有辦法看到佛,只能看到佛像。所以有機會要去看一看佛陀的舍利,見舍利如同見佛,這個是可以的,其實是相當不錯的。
世間人認為佛舍利,是佛涅槃火化以後,留下來的靈骨叫做舍利;而我們學正法的人,在看《法華經》,看一乘了義的經典,就是見佛陀的舍利,因為在《法華經》裡面有講到,此經即是如來全身舍利。所以不是只有看佛一指節,或是看如來的頭蓋骨的舍利,或是身上的舍利。《法華經》就是如來全身舍利,要常讀誦大乘,即是常見如來,這是佛在經上教我們的,你們要懂得。

下面:「救世之聖尊。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讚歎佛是「救世之聖尊」,是救世之人,是人裡面最為尊貴的,所以稱為「聖尊」;也可以說是天人之中最為尊貴的,一切眾生之中最為尊貴的。「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這是把三界比喻作牢獄。勸勉眾生出離三界的牢獄。下面:「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類。」「普智」是讚佛的智慧普遍廣大,為天上人間所尊重。那「哀愍群萌類。」是哀愍群生。「能開甘露門。」這「甘露門」就是「說法」,廣度一切眾生,所以說「廣度於一切。」


(經文:)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十方常暗冥。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從事相上來看,過去無量劫,佛沒出世的時候。「十方常暗冥。」十方的眾生常活在昏暗當中,三惡道變多了,阿修羅道也熾盛了,天眾減少,而且一般的人或是天人死了以後,因為造惡業的緣故,多半都墮在惡道。「不從佛聞法」,沒有聽過佛說法;「常行不善事」的緣故,「色力及智慧」這些統統都減少了,這是從事相上來看。那麼從我們自己心地修行上來看,無量劫以來,眾生迷惑,愚癡無智,「空過無有佛」,這是講佛不現前,雖然有佛性,但是自己迷失了,所以猶如「空過無有佛。」「世尊未出時」一切眾生心地被無明所蓋覆,所以「十方常暗冥。三惡道增長。」自己心中的貪瞋癡常常增長。「阿修羅亦盛」,這阿修羅的脾氣很大,瞋心特別重。所以你看看你,沒有遇佛法,沒有學佛,你是不是業障特別重,瞋心特別重,脾氣特別大,所以常墮在「貪瞋癡慢疑」這五鈍使當中。「諸天眾轉減」,這「天」就代表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減少,修道的人減少,你心中修道的意念減少,道心減少;根本就沒有道心,因為你沒有學佛,所以你內心是暗鈍的。所以「死多墮惡道。」你看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他死的時候他是驚恐,是驚慌恐怖的;死相淒慘,死相難看,死了發青發、紫的,發黑的都有,這都是墮在惡道當中,這是有經典依據的。尤其是死了以後臉變黑,這是相當不好的現象。這就是在世的時候,活著的時候,他的善業很少,惡業特別多特別重。我之前講,念佛的人你臨終會見到佛的光明非常熾盛。修善的人你會見到天光,這天光就沒有佛光這樣光明。那麼造惡業重的人他會昏暗,越來越昏暗,就依他的業力所現的這個相,業障重的,他現的這個昏暗的相就越嚴重。所以他見到的同樣都是有光,但是他是陰天或是是夜晚,甚至還會聽到恐怖的音聲,見到恐怖的惡相,這就是他的惡業非常重。所以你看你到醫院去,有很多沒學佛的人,他臨終的時候大哭大叫,說他見到誰了,見到他過世的長輩了或是見到他已經過世的朋友了,這個還算沒那麼恐怖;有的是見到自己過去殺的那些畜生,或是見到這些惡鬼,這個都是他這個惡業現前,所以說「死多墮惡道。」

你沒有學佛,你沒有念佛,你沒有修行,死了以後多半都是墮在惡道,因為你沒有任何的善心善念。「不從佛聞法」,不聽講經,也不讀經,你沒有聽佛說法。「常行不善事」常常做的這些都是不善的事情。什麼叫「不善事」呢,這不善事,要是你能覺察那還好,你還能轉變,就怕你覺得「也沒什麼不好」。就像我在講菩薩戒,裡面也講出家人。你到戒場去,他出家人不勸你要戒殺,他不勸你要吃素,他還說沒有關係,你隨緣吧,你開緣吧,還說你為家人煮葷的,那也是不得已,為免傷和氣,所以就這樣子為你開脫,這是變相支持你做殺生煮葷的事。他不知道這個就是不善。
你看看,你一個人,你一生能殺多少眾生,你不要看他是個出家人,雖然他自己沒有殺;可是他這一句話出來,這一壇戒傳下來,受戒的有四百個人,有的人多的,達一千個人,這話傳出去,他們回去做了殺業,這些殺業全部都要算在講的人頭上。
所以你看,為什麼末法有些出家人走得不好,特別是一些專門傳戒的戒師,一輩子傳了多少壇戒,走的時候走得很不好。什麼原因呢,就是在戒場沒有教導這些居士要戒殺,還是讓他們回去恣意地殺生,你還自詡會開緣,還說你這樣子有功德,其實這不就是讚歎殺嗎?他自己雖然吃素,雖然沒有殺生,可是他在傳戒的時候他沒有要求你們;你回去造的殺業,除了禍害你家人以外,還禍害你自己,你自己也是犯菩薩戒,也禍害到了這些被殺眾生。這個出家人,他一個人禍害這麼多人,害這麼多眾生被殺,你看這個罪業重不重。所以,如果你要是去受戒,戒場的戒師在那裡胡說八道,你不要亂聽。你看他一個人這樣講錯,他害多少眾生。身為出家人,你教正確的,人家沒做到,那是那個人的問題,你沒有殺業,這些眾生沒有因為你而死,這業障不會到你這裡來。

所以連菩薩戒的第一條就沒看懂。明明講:佛子,你不可以「自殺」,自己殺生,也不可以教人殺,不可以方便讚歎殺。出家人你跟人家說「你回去為了家庭,你可以煮葷的,可以殺生」,這個就是「方便讚歎殺」,是「教他殺」。所以你看,有時候「教他殺」這個罪報特別嚴重。你看後面講的四十八輕戒,裡面說到的,你不可以去鬥亂,在那裡挑撥離間製造誤會,不可以合會兩個國家或是幾個國家一起來打仗,殺無量眾生,這個罪業都相當地重。你看一個將軍,他一輩子,能殺多少人?一千個就算多了。可是你看,身為一個軍師,一條計策,可以殺幾十萬人,甚至幾百萬人,你看這個罪業有多重?出謀劃策「教他殺」,這個是很重的罪業。所以你看一個出家人,他自己雖然吃素,他沒有殺生,可是當他在傳戒的時候,他這個出家人的基本道德,他沒有堅守起來,他一個人要害多少眾生殺生。若你一壇戒就四百個人,這四百個人要是再宣傳講出去,這樣以訛傳訛,那罪過就重了。

我說你勸人家受戒,這功德是一重一重都回到你這裡來,你勸十個人,這十個人受戒得利益,這十個人再往外勸,每一個人再各勸十個,那就是一百個。那這一百個人受戒得利益,這些功德你都有份。但是你要是讓他出去殺生呢,你告訴十個人說可以殺,這十個人出去再告訴十個人說「可以殺」,那就一百個人知道了,再往外這樣輾轉出去,那多少人殺生的罪業都要回報應到你身上來,為什麼?因為人家會說:「是某某戒壇那個和尚講的。」所以你腦筋要清楚。當你看到人家在那裡犯錯,在那裡殺生,不懂得戒殺,你要勸他。

你看,講錯佛法已經罪業深重了,何況還教人殺生。所以我都稱這一種不如法的戒師叫「羅剎戒師」,為什麼?是經典講的:「是食肉者,是殺生者,皆大羅剎。」所以要知道,這是羅剎來傳戒了。那有些人聽到這真相,就害怕,說「那這樣不能殺生,那我就沒有辦法受戒。」你自己要清楚:不受戒,並不代表你殺生沒有罪,反而罪更重。怎麼說呢?受戒以後,你犯了,這個犯戒的罪,你懺悔還可以消;但是,你若不受戒,還恣情殺生,肆無忌憚地殺生,這個罪業比有受戒犯戒還要嚴重。因為有受戒還有受戒的功德,還會有懺悔心,這罪業還會稍微輕一點。沒有受戒的人,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沒有戒律來約束你,你不覺得自己錯了,沒有絲毫慚愧,那要怎麼消你的業障,所以你的罪業會更重。所以你不了解戒法,你不要自己亂想。戒律就像汽車的安全座椅,像汽車的安全帶一樣保護你,安全座椅配上安全帶,你才能有基本的保障,才有基本的善根。所以,你不學佛,就常行不善事,就怕你連你所做的這行為叫「不善」都不知道,就怕你也不知道你所做的這個錯誤影響了這麼多眾生,這裡還特別是講出家人。在家人也是一樣,你要是年紀大,學得久,人家問你,你給人家講錯了,那你是有罪報、有因果的。他會說那是某某老居士講的,那因為你又年紀大也沒人敢說你,覺得你德高望重,什麼「老居士、大居士」恭維話......全來了,你就倚老賣老的,還在那裡搞錯方向,這個就是常行不善事;而且你還常常做,為什麼會常常做,因為你不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還自以為會開緣,所以你常常做。以至於「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所以你看現在為什麼有些出家人很愚癡,看起來都業障很重,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天天都在造業,不知道自己所講的所說的,不能令眾生了脫生死;給眾生的都是這些世間法、愛欲法,讓人家墮落、讓人家輪迴的,所以「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這是從心地上、從修行上來看。

(經文:)
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

因為造作罪業的因緣,所以「失樂及樂想。」這「樂」就是我們講的快樂。「樂想」就是「樂」的根本原因。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因為罪業的緣故,所以不信因果,所以講「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甚至撥無因果,還認為:自己也沒做什麼壞事,你講得這樣太嚴重了。有的人搞不好還覺得我們這樣講,是不是太嚴重了?其實嚴不嚴重你不用來質問我,你去觀察一下你就能看得出來。

我跟你講的這個是有因果在裡面的,一個人縱然自己不殺,勸人家殺,教人家殺,告訴人家可以殺,說為了誰可以殺,為了什麼原因可以殺生,還認為殺生是有德,把這種殺生行為包裝成是一種功德,還說這叫做「普賢行」,說是「恆順眾生」;你恆順家裡面的這一家四口、五口眾生,那你怎麼不恆順一下那些被殺的畜生,那些畜生也是眾生。而且普賢菩薩修「恆順眾生」這個行持,不是教你殺生。所以你不要墮在邪見當中,不要不信因果,不要撥無因果,住於邪見之法。

(經文:)

不識善儀則。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解)

所以,因為不學佛所以造罪業,又不信因果住邪見法,而且跟他講善法他也不肯做。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講,叫「善言難入」。你跟他講好的他不聽,你跟他講哪邊可以造業可以賺錢,他很樂意,這個就是「善言難入」。教他要放生,教他要護生,他不願意。花錢造業殺生吃肉,他倒是很痛快,吃喝嫖賭他都樣樣來。這個就是「不識善儀則。」就是因為沒有佛法的緣故。
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有它的好處,有它的影響力。有些人說:你們出家人沒有從事生產。他講錯了,我們出家人生產善業,生產善法。你看,要是沒有佛法,世間人邪見,他沒有因果概念就會這麼嚴重;你看普遍中國人都還有這種善惡的概念,什麼原因呢,這是佛法教化的力量存在。他還會有懺悔心,他知道自己造惡業會有不好的果報,甚至惡鬼可能會來找他;普遍都有這種觀念。
縱然說「不信」,他也是嘴上不信,心裡面怕得很。他只是嘴巴強而已,他的心還是害怕的。所以中國人普遍都有這種善法的概念,有這種惡業不可造的概念,這個就是佛法教化的力量。
其實佛教的寺院在以前,幾乎每一個縣城它都有。我講縣城是比較大的,甚至有的村子裡面它就有寺院,或比較小的庵堂之類的,又或是小廟。這就是佛法帶給這個世界,帶給國家、社會安定的力量。人不敢造業,不敢造業他就不會犯法,因為他有善法的觀念。所以我們佛教對這個社會、對這個世界貢獻真的很大。你想一想,要是沒有佛法講的因果,那這世界豈不紛亂;這因果的觀念不是儒家講的,也不是道家,是佛教講的。佛教講因果善惡、五戒十善這種觀念;做善事得善報,做惡業得惡報,講六道輪迴因果觀,這是佛教,在我們中國佛教才有的;其他的像:儒家、道家,它沒講,它只談到人道,而我們佛法講六道輪迴。這個「因果」也不是一種觀念而已,它是一個現實:做善業得善報,做惡業得惡報,它不是一套理論,它是一個真實的現象。你看看要是沒有這一套因果教育,這個世界就天下大亂。

所以你要是在那裡批評佛教,那你是不了解佛法,你沒有深入。所以,「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

(經文:)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解)

這是讚歎佛是世間眾生的眼目,很難遇到,如優曇花一樣,「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佛悲憫眾生所以出世來教化。「超出成正覺。」這是佛示現成道。「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一切大眾都歡喜讚歎,所以叫「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我等梵王所住的宮殿,蒙佛光的照耀,所以看起來特別莊嚴,所以叫「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它雖然嚴飾,但是他不執著,拿來供佛。「惟垂哀納受。」希望世尊接受我們的供養。他供佛完並且馬上迴向,這個迴向偈大家應該很熟:「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希望將供佛請法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希望我等與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滿成佛。

(經文:)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穩。多所度脫。
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解)
這個時候,這些梵王以偈讚佛,向佛請法,希望世尊講經說法,能夠安穩饒益眾生,度脫眾生。
爾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偈:)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解)
這是天王他講的,希望世尊宣說一乘了義,宣說正法。「擊甘露法鼓。」「甘露」就是形容佛法猶如甘露,能夠除飢渴。敲擊法鼓能振聾發聵,破除眾生的邪見。所以綜合起來看,「擊甘露法鼓」就是講這佛法如甘露、如法鼓一樣。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之道。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希望世尊受我等禮請,以微妙音說微妙法。「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希望世尊哀愍我等,敷演大乘了義,敷演大乘正法,我們願意用無量劫的時間來修行。
所以你看看,人家是這樣學佛的,人家是願意把自己一生,乃至多生、無量劫,他都願意投入到佛法來。我告訴你,現在世間人講的:做一些什麼投資,投資房子、投資股票,有一些比較聰明的人他會說「投資自己」,我告訴你,那還不夠聰明;你要把你的生命、把你的時間拿來學佛,投資到佛法裡面。投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熏習佛法」。當然,這個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做的事情,大家要懂。

(經文:)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解)
這個時候,如來受十方梵王及十六王子請。

(經文:)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解)
「三轉十二行。」「三轉」,我們常講「三轉法輪」,這「三轉」有:示轉、勸轉、證轉。「示」就是「示相」,「勸」就是「勸修」,「證」就是「作證明」。這三轉十二行,它「三轉」什麼呢?「三轉四諦法」,每一轉都有四諦。第一個「示相」:告訴你「苦集滅道」,什麼是苦、什麼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第二個「勸修」:什麼是苦,應該知道;什麼是集,應該斷掉;什麼是滅,應該要證入,證寂滅菩提;什麼是道,應該修,這是「勸修」。再來「作證」:如是苦,我已斷;如是集,我已知;如是滅,我已證;如是道,我已修。所以「三轉十二行法輪」,所以三轉,這每一轉都配上「四諦法」。那麼在每一轉的時候,同時生出「眼智明覺」這四種智慧,加上總、別二觀,共成十二行。每一轉法輪令聞者生無漏智眼。「總觀」三世之四諦為總觀,「別觀」就是觀過去為智,這「智」就是決斷。「眼智明覺」的「眼」就是觀見,「智」就是決斷,能判斷,「明」就是照了,「覺」就是覺察,所以「總觀三世」為總,這是總觀,觀三世之四諦;那麼「別觀」,別觀過去為智,就是以「智」能決斷,未來為「明」,對未來能明了照了,現在為「覺」,現在能覺悟。所以如是一轉總別四行,名三轉十二行法輪。
我講得有點快,總之,不離「苦集滅道」,這是解釋一下名相。

「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就是講世間的這些修行,他們沒有辦法去證到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說「所不能轉」。這「轉」不是只有「說」而已,他還能「證」,他能知苦並且了苦,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這四諦他能懂,而且能修又能證,這佛才能轉。每一轉當中生「眼智明覺」,能觀過去現在未來之四諦。「別觀」跟「總觀」,「總觀」是同時觀過去現在未來,「別觀」是一一觀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具有總、別之義,三轉十二行法輪。有一點複雜,但是不離這「四聖諦」。這是佛教一個基礎的名相,你們要能夠了解。

所以他講其餘這些,總的來說是外道,所不能轉。為什麼?因為要是能轉,他們這些梵王就不用來請佛說法了。「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所以這世間法跟佛法是不能比的,二乘法跟大乘佛法也不能相比,這後面你就曉得。其實前面就已經講過了,這世間法終究是生滅的,二乘的涅槃終歸不究竟,猶如化城一樣,這裡剛好講〈化城喻品〉;二乘沒有達到真正的無餘涅槃。如來出世,唯說一乘。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未來的諸佛也是這樣,過去的諸佛也是這樣,皆說一乘法。所以你看這大通智勝如來,他就是過去諸佛,也是講一乘了義。所以為什麼這裡是特為下根的人說,講過去的因緣,以助顯緣因佛性,這「緣因佛性」,「緣」就是助緣,助發「了因」;這「了因」就是證了、覺了、修了,你修而後證。這個「緣因佛性」就是能夠助發你,透過佛講的因緣,透過佛講的法,透過熏習一乘,你能夠證得菩提。
那麼「緣因佛性」所顯發的是自性之解脫德。「正因佛性」人人本具,「緣因佛性」你明了了,藉由因緣而明了佛性,再顯「解脫德」。「了因佛性」呢,就是藉由修行而脫落煩惱,你得到的是「般若德」,所以配三德,名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個這樣配,也可以交互搭配,它是通的,不必拘泥於「緣因佛性」一定是配解脫,不必死在句下,因為它是融通的。因為法身、般若、解脫,你離開般若就沒有法身,也得不到解脫;離開解脫也沒有般若、也沒有法身,不是真正的解脫;離開法身,這般若解脫無所依止,所以「三德秘藏」缺一不可。

這裡講:「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所以我們講過,你能觀一切法,觀色即是空,就是滅除苦諦;這「集」是煩惱,觀煩惱即菩提,就是滅除「集」諦;觀自心本來是佛,這是成「道」諦;觀自心離過絕非,這是證「滅」諦,這是大乘的四聖諦,不是一般凡小。了知「色即是空」,因為這個「苦」不離於「色」,這個「色」也可以分「有表」跟「無表」,皆不離能所,觀「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苦」諦就滅掉了。集苦之因總是煩惱,煩惱即菩提,這個集苦之因,煩惱的根就斷掉了。「滅」,為什麼要證滅呢,「滅」就是寂滅,離過絕非,這就是證入寂滅。道本圓常,自心本是佛,所以這是修「道」諦,不假修證名為修道,這個才是真正證到「道諦」,這是大乘的四聖諦法。跟我之前講的,文字上有一點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皆是一心所作。
所以這是苦、集、滅、道,這只有佛才能說,佛能廣說。

(經文:)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

這「十二因緣」怎麼來的,是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講眾生,包括人,是怎麼迷惑顛倒,怎麼投胎,怎麼出胎,又再輪迴,
不出這十二個過程。這也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會有眾生。
我們直接看第一個:

(經文:)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是順轉,順十二因緣流轉門,也就是從「無明」一直到有生老病死,你順著這樣過來,這個是流轉,讓你知道眾生怎麼流轉的。
但是只是知道還沒有用要反過來要倒過來,又叫「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反這十二因緣。

(經文:)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這是反過來的。因為眾生不覺心性而有無明,由無明故助長妄想。緣「行」,這「行」就是「行陰」,在那裡打妄想,「行陰」又不斷堅固相續不段,所以有「識」產生;這「行」就是妄動,由妄動故又生「識」,所以「行」緣「識」。有「識」以後,摶取少分四大就「入胎」,名為「名色」。所以你看《楞嚴經》講的「見明色發」,就是你在入胎的時候,你看到跟你有緣的父母,你生了淫欲心,你就隨著你的父親的這個業,就衝到母親的子宮裡面去,是這樣子。所以入胎的時候你有「識」,就是「神識」,入胎,入胎的時候入到「名色」裡面。
為什麼叫「名色」呢,因為這個時候父精母血,這稱為「二渧」,我們佛門講「二渧」,講得很含蓄。有「色」有「名」,這個「色」就是父精母血,「識」又無形無相,但有其名,所以叫「名色」,意思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受精卵」,就是胎兒要成形的時候,其他的也都是一樣,所以說「識」緣「名色」,再經過幾週。你看到經文裡面,古德常常講的「五七日」,就是一般人講的三十五天;實際上這裡不是,這大概是三十五週,他這六根才真正長成,直到出胎,大概是四十週左右,所謂「懷胎十月」。
那為什麼講五七日呢,因為在中醫來講,以前我們中國都用中醫,中醫講的「一日」,它的「日」是以六天來算,六天為一「日」。有的你按照《黃帝內經》或是按照《傷寒論》裡面講,它一「日」,它可能是第六天的晚上、第七天的早上,所以有的算到七,所以五乘以七,是三十五週,差不多,跟現在的三十五到三十八週是一樣的。所以不是古代的科學不發達,而是它用的時間單位跟現在不同。
因為我們現在聽到一日,一天,你就會覺得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感覺。但是在我們中醫裡面,這個「一日」它是指六天到七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所以你看《傷寒論》的時候,它在講這個「日」是幾日是一轉,兩日一轉,兩日是十四天,十四天為一轉,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它會發生病變,或是他的病情會變化。所以你要是看過古人在用詞,像講「時間」,跟現代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他用的詞跟現代人的用法是不一樣的,這要知道。所以像「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有六根他就會接觸,接觸基本上就是講出生了。你看小孩出生,他六根領納環境,小孩就有感受。多半小孩出生的時候為什麼會哭,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從子宮經過母親的骨盆腔出來。這個骨盆夾著他,他就像過「夾山地獄」一樣,出來以後,他身體接觸到空氣,他的皮膚會產生刺痛的感覺,所以他會大哭。那西醫是講因為他要呼吸什麼的。但是有一些他是奪胎的聖人,你看世尊,他出世沒有在哭的,落地他就能走,走七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還有的小孩他是聖人來的,生下來也不哭,他還會講話,這些在古代都有記載。多半都是會哭,是多半,那這是因為他在受「胎獄之苦」。一般講生老病死這八苦,出胎的苦就是「生苦」;這是「生」,他出生的時候所受的痛苦。
所以「六入」緣「觸」,他出胎,就有「觸」,慢慢長大就會有感受,一旦有感受,就會有喜歡的,會有不喜歡的,接觸到,有好的或壞的感受,好的就起貪愛。所以你看小孩在成長到初中、國中這個時候,他就在找對象。現在的交友軟體很發達,你們對於自己的小孩你就要注意。他就在物色,在找對象,他會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其實他在小時候接觸的時候,他就有愛吃這個,不愛吃那個。所以有些父母太寵小孩,給他造成這種挑食的習慣,或是寵壞了,小孩脾氣特別大,都有,這個就是「愛、取、有」,有「愛」,就是有喜歡的;有「取」,是喜歡的,就會想辦法得到,取得了以後想佔「有」,一旦「有」,就覺得永遠都是他的,不能失去,這就是造業。有「愛取有」就是現在之業,有業就有輪迴,所以產生受生之因。「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個是講「受生」跟「老死憂悲苦惱」,也就是生老病死,都是因為這十二因緣的緣故,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順十二因緣流轉門」。後面,是「滅十二因緣還滅門」;順十二因緣是「流轉門」,這逆十二因緣是「還滅門」,就是破十二因緣。

所以緣覺乘的人,他是能夠照了這十二因緣,照破它,所以他能夠證緣覺果。那麼逆著這十二因緣,所以說「無明」滅則「行」滅,這「無明」基本上是講糊里糊塗,對於諸法實相他是不明了的,二乘人觀諸法即是空,緣覺乘的人觀諸法唯是滅,所以基本上這兩個都是住在偏真,所得的涅槃都不是真的。我們學大乘,這諸法實相你就要知道,佛教我們了諸法唯心自性,所以同樣都是講諸法實相,但是二乘的不究竟。
這裡講「無明滅則行滅」,你要知道你破的是什麼「無明」,是「發業無明」是「潤生無明」。一般二乘人他所破的無明,他是證得二乘的空理,所以他明的是什麼,是「空理」,是明諸法皆空的道理,他墮於頑空之中。大乘講的「空」,是「真空不礙妙有」,所以這無明則滅掉。「無明滅」,根本滅了,心就不起念不造作,不起念造作,這「識」就不成。「識」既然不成,「名色」何來。沒有「名色」,怎麼會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胎兒,那怎麼會有「出胎」。既無「出胎」,則無「觸,受,愛,取,有。」剛才講有「觸」,還有一個「受」,「受」就是他能領納,六根能夠領納。有接觸有感受就有愛;「觸,受,愛,取,有」這一一皆空,自然一一皆破。這是「逆十二因緣還滅門」,就滅除了根本的苦因。那「有」既然滅了,這受生之因就滅了,他就不再這樣相續輪迴,也不再有「生老病死」。這個是十二因緣,簡單地講一下,這個要知道。

這「十二因緣」涵蓋著四諦。我們看一下,「無明」、「行」跟「愛,取,有。」這是指「集諦」;其他七個算是「苦諦」;滅十二因緣是「滅諦」;觀因緣智是「道諦」,這是蕅益大師講的。所以這十二因緣包含四諦,是四諦的廣說而已;四諦是十二因緣的略說,這兩個可以互相補充。所以最後「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既然不受生了,那也沒有所謂的老死憂悲苦惱,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經文:)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這是講聞法以後得的利益。就是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法,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不取著,離貪瞋癡,包括也是離開了這世間禪定之樂,這也是「不受一切法」,就是證得了阿羅漢。所以「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這個就是第九次第定,深妙禪定。
「三明六通。」具足「三明」,這「三明」講的是宿命、天眼、漏盡,這三明;「六通」就是再加另外三種,就是「六種神通」。「具八解脫」,這「八解脫」就是捨四禪四空定,得第九次第定,就是具足八種解脫,其實講到具八解脫多半都是證阿羅漢。
經文講「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第二時第三第四說法之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因為聽佛說法也證阿羅漢,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這是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讓六百萬億那由他人得到無邊的利益。
你不要看是聲聞,其實他這利益也是相當大。


大通智勝如來入定,後面十六王子教化眾生,王子為他們宣說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