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之七)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第七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等。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諸天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世尊講完「化城」的譬喻後,用偈頌把這一品再重說一遍。是讓今天才來的同修,也能夠聽到前面你沒來參加時的內容。而七天都來參加的同修,能夠再熏習,這是相當好的。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大通智勝如來在道場用功,他成佛以後入定十劫。眾生機緣不成熟,所以佛法沒有現前,意思是他沒有講經說法。「諸天神龍王。」這天神龍王、阿修羅眾常雨天花,以供養彼佛,同時擊天鼓,「並作眾伎樂。」這奏樂。「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天人供養的花枯萎了,香風一吹,天上又灑下花雨,所以說「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十小劫以後,世尊出定示現作佛。
我們稱大通智勝如來也都是稱世尊。
為什麼這裡講「乃得成佛道」,跟前面有一點出入,實際上因為這大通智勝如來他成就以後,直接入定十小劫,還沒有以佛的身分來講經說法,到十小劫以後機緣成熟了,才示現作佛。
前面他是住自受用境界「無佛無眾生」。

下面:「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踴躍。」這天、人大眾心裡非常地歡喜,包括「彼佛十六子。」這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前,有十六個王子,「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俱行至佛所。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跟眷屬們大家一起來親近大通智勝如來,頭面頂禮右繞百千匝,請佛轉法輪。他說:「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切。」這「聖師子」是讚歎,就是佛說法猶如獅子吼,能破一切邪說;佛說法猶如大雨,能夠潤澤一切,使大地的眾生皆蒙潤澤。

(經文):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

世尊「出世」不容易遇到,我們之前講過,「得人身」有多難猶如須彌穿針,猶如盲龜浮木;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在經典上講,實際上得人身比「須彌穿針」還要難從須彌山上放一條繡花線下來,在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中間吹著有大風,經上講這風叫「毗猛風」繡花線放下來時,這同時在干擾,要這線放下來還剛好穿過在山底下的這根繡花針。你就從你家樓頂放根線下來穿針試看看你看有多困難,何況從須彌山。所以得人身不容易啊遇佛聞法那又更難佛的法運,像釋迦牟尼是一萬兩千,你看前面經文講的天人這些梵王,他說「一百八十劫內空過無有佛」,百劫之中沒有佛。所以相比來說,遇到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遇到正法尤其是「正法時期」,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是更大的福報。你看玄奘大師的弟子窺基大師,他過去生是一個仙人,他在山洞裡面修行,玄奘大師經過遇到他,他問玄奘大師說你是不是佛玄奘大師告訴他:不是。他說:我是佛的弟子。他問:「那佛出世了嗎」玄奘大師說:已經滅度了。他說「我知道佛要出世,我入定在等他。」你看,入定過頭了,結果佛滅度了。

於是這個仙人就坐化,投胎來到我們中國,到尉遲宗的家裡面,出生做他的兒子,是尉遲敬德的侄子。尉遲敬德你們應該都知道,唐朝的時候玄武門事變,他是唐太宗的大將軍,封國公。那仙人他到尉遲家裡面來,到開國功臣家裡面來投胎。

玄奘大師回來以後才去度化他,度化窺基大師,人稱「三車法師」。所以你看《佛祖正宗道影》裡面,窺基大師的像上,他的號就是「唐 三車窺基大師」像,這唐朝的三車和尚,因為他沒有出家以前,他世間習氣很重,要他出家,他說他要帶這三車,這三車都是他喜好的東西,所以人稱「三車和尚」。他是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裡面,幸好他還遇到佛的像法時期,要是他入定再久一點,那可能就到末法時期了。所以你要遇正法沒有那麼容易,他是已經知道有佛要出世,他想:我稍微入定,坐一下吧,結果一坐過頭。

所以說「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佛為了覺悟群生所以出於世,世尊出世有六種震動,十方皆悉光明。

(經文)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梵宮殿光耀。昔所未曾有。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世尊甚難值。願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東方有五百萬億國的梵王宮殿,梵宮殿異常地光明,特別光明,是「昔所未曾有。」這些梵王見到這些瑞相,就來到大通智勝如來所,散花供佛,並將自己的宮殿供養佛,請佛說法。這我們之前就講過,連人家梵王都是用這梵宮殿來供佛,用好的來供佛。所以佛弟子建寺廟蓋道場,一定要把道場蓋好,要蓋得莊嚴,要蓋得殊勝,要蓋得金碧輝煌,盡你自己的能力,這樣才對。說實話,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人死了錢沒用完。你去想一想,你看你那些錢,你有再多的錢,你沒用完,你死了以後人家把你都分掉啦。你不如拿來做功德,造寺、建塔、供養佛,來生可生生世世不墮惡道,生尊貴家,都得遇佛法。

身為學佛人看到人家供佛,看到人家盡心盡力地蓋殊勝的寺院,你不要毀謗,不要說:「怎麼出家人用這麼好。」這種話都不是你佛弟子該講的,世間人也一樣不能講,世間人不懂也跟著在那裡講,這都是不可以的。人家蓋廟不是拿來浪費的,是拿來供佛的,出家人只是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你可以看看裡面的「教學內容」如不如法,如法則可以學,若不如法,那這個道場不要護持,這樣就好。但是人家供佛的心跟行為,這個發心及殊勝行為你要讚歎,因為人家是拿來供養佛的。你講說正法,在這裡乘著佛的福報,有飯吃,有正常的生活可以過,要知道這是佛陀的福報,目的不是要來讓你享受的,你更不能把寺廟當作是自己的財產,這裡是講出家人。

那麼在家人或是出家人,你看到人家寺廟建得莊嚴,你一定要讚歎。我知道有一些出家人他是在毀謗佛法,看到人家發大心蓋寺院,居然說「這個寺廟怎麼蓋得這麼大、這麼金碧輝煌....浪費錢」等等,講這種話就是在謗佛。

寺廟你是蓋來供佛的,就一定要蓋得殊勝、蓋得莊嚴,讓人家看了生歡喜心,這個才對。所以有一些出家人連他自己講的話是在謗佛,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在毀謗人家供佛的功德,是造無邊罪業。你要是碰到有出家人這樣講,你要告訴他,說:「法師你別再這樣說了,這是謗佛。世尊有無量的福德,堪受一切眾生的供養。」

你看這些梵王,五百萬億梵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五百萬億,每一尊梵王都用自己的宮殿來供養佛。釋迦牟尼佛同樣也如是,絕對有這個大福報來受你的供養,而且你供佛,你自己福報都還增長。《華嚴經》講「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以心意識來測度。所以我跟大家講,你蓋寺廟蓋道場,一定要蓋得豪華要蓋得莊嚴,讓大家對於佛教生歡喜心,這樣才如法。這是梵王教給我們的。
你看你在拜《八十八佛》,懺本裡面:「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都是這樣講,你在佛前發願說:我要用最好的來供佛,結果看到人家寺廟蓋得莊嚴,你就在那裡講一些不該講的話,說什麼「寺廟蓋那麼大浪費錢,怎麼不去救濟窮人」;我告訴你,因為窮人沒這個福報,佛才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個福報。你拿來供養佛,你修無邊的福慧,只有佛才有這個福報受這樣的供養,而且你那供養才一點點而已。你看這些梵王供養佛,是把自己的梵宮殿拿出來供養,說:啟請大通智勝如來,請佛納受。還請求世尊來接受他的供養,你看我們此間的大梵天王,當釋迦牟尼佛升座時,他的這金剛台,下面由四大天王托起來,大梵天王給他當腳凳。就像當年西域諸王給鳩摩羅什大師當腳凳,讓大師踩著他的背上台升座,所以人家修的這個福這麼大;要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你福報不夠就沒有辦法。所以道場就是要蓋得莊嚴,供佛的這些物品器具,你要盡你所能,要採用好的。拿來供佛這個是修自己的福慧,你自己節省一點,自己用差一點沒有關係,反正人就吃三餐,也就睡一張床。即使你家有十張床,你也只能睡一張床,多了也沒有用。說實話,躺下睡著了以後,你什麼都不知道,不管你的床是便宜的床,還是世界名床,睡著的時候都一樣。為什麼佛門把「睡覺」叫作「止大靜」,就是因為你睡著時跟死了是沒什麼差別的,你等於是進入半死亡狀態,你是沒有知覺的,就剩你的意識還在那裡妄動而已,其實你這個色身非常遲鈍。你看你說「人的腦筋很聰明」,有多聰明?其實它只能接受單一方面的訊息反應而已,所以有些扒手、小偷,他只要製造一點狀況分散你的注意力,他就可以偷你東西,就因為當你注意到別處去的時候,你不知道有人在你身上偷東西,所以人的腦筋相當地差呀。

自己用度要節省,要拿出來供佛,這是修自己的福慧。看到人家供佛,你有能力,要隨喜他;人家能出錢蓋廟、蓋寺院,你沒有辦法像他那樣子,但是你可以隨喜一點。你真的拮据,沒能力,那你也可以口頭讚歎,你絕對不能說風涼話,佛門這種歪風一定要導正。這個歪風是從哪出來的呢,我告訴你,還真不是世間人搞的,反而是佛門的出家人搞的,我就常常聽到有些出家人在那裡講:「哎呀,那個哪一間寺廟蓋得這麼貴、花這麼多錢。」供佛花這些錢絕對有價值,你們不懂,世間人不懂,你看諸天善神們懂。我跟你們講過:好多年前佛指舍利從西安來到台灣,乘飛機來,就降落在我們這兒旁邊的松山機場。那一天我印象很深刻,那一天是陰天,天是昏暗的,真的很昏暗,還下著大雨。結果這新聞一報導,才說佛陀的舍利來到松山機場,這時候天上的雲頓時撥開,雨全部都停了,太陽光照下來。這就是諸天見到世尊,在供佛,老天爺都要給釋迦牟尼佛面子。所以天人他們比凡夫是有智慧的,他知道世尊的舍利要來,他會供養。有什麼下雨、災難,人家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他都有辦法暫時停止,這個是事實,這是我們在臺灣這個地方親眼看到的,佛有這麼大的功德。

你反觀你的祖先,你願意每年花這麼多錢來供奉他的骨頭嗎?縱然你想供奉,他的東西還在嗎?你看,宋仁宗講的:三皇五帝都已經過去很久,太上老君、孔子也都不在了,「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色長新。」供佛就是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你看到人家把寺廟蓋得莊嚴、蓋得富麗堂皇,這樣來供佛,這是好事情,佛弟子要隨喜讚歎,你這叫做「讚歎如法的行為」,這樣佛法才會興盛。如果連佛弟子都在毀謗寺廟、毀謗道場,這樣佛法怎麼會興盛呢。自己毀謗完,還跟人家說:「我們都不要講別人喔。」在做晚課時又繼續發願:「最勝衣服最勝香.....」說:我都願意用最好的來供佛,之後碰到人又開始說人家「蓋道場花多少錢、浪費錢」,你看看,自己每天都在造業。所以看到經典你要懂得反觀一下。

這裡是講十方的梵王都一起來啟請,希望世尊以大慈悲,廣開甘露門,能夠轉無上法輪。

(經文):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這個「無量慧世尊」就是指大通智勝如來。「受彼眾人請」,是說時節因緣到了,所以宣講「四諦十二因緣」。所謂「三轉十二行法輪」在前面有講過,就是講「四諦十二因緣」,告訴我們「無明」乃至於「老死」,都是因為不明心性而有,互相攀緣,所以說「皆從生緣有」,因為不明心性所以有無明,因為有「無明」的緣故,而後才有「行」、才有「識」,才有妄念。所以是從妄念生「識」「識」入胎稱為「名色」這「名色」指「紅白二渧」,「紅白二渧」就是現在人講的受精卵,它有神識進去了,我們稱為「入胎」。「識」沒有形像,但有其名,所以稱為「名」。那這「紅白二渧」,受精卵它有「色」,所以稱為「名色」。「名色」漸漸長成,有「六入」,再來他有感觸,感觸就是有覺受;「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觸」「受」,他就有「喜歡、不喜歡」,喜歡的就貪愛,想佔有,想方設法地去得到它,認為是自己的,這就是墮在「愛、取、有」當中。「有」緣「生」,「生」緣「老死」。這「生」就是指出生,有出生就必須經過「老病死」,所以這十二因緣「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有這種種的過失,大家應該知道。「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這「姟」是一個數,十個兆是「萬億」;「萬億」曰「兆」,十個兆叫「京」,十京曰「姟」,也就是一萬萬之數曰「姟」,這是數學。「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有六百萬億姟的大眾成阿羅漢。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也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從是以後,第三時、第四時說法,得道的、證阿羅漢的,不能得其邊。

(經文):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分別真實法。菩薩所行道。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彼佛說經已。靜室入禪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這個時候十六王子發心「出家作沙彌」,沙彌翻作中文叫做「息慈」,這個「息」就是息滅貪瞋癡而行慈悲饒益行。「皆共請彼佛」,請大通智勝如來講說一乘法。「我等及營從」,我等,以及與會的大眾、佛的這些弟子,皆當成佛道。沙彌心中希望自己跟世尊一樣能夠有如來的智慧眼。
「佛知童子心」,佛知道這十六王子他們的發心,以及過去生他們所行之業,包括他過去生所修的法門、所做之事,他都知道。以無量因緣,種種諸譬喻,為他們說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就講到大乘,「及諸神通事」,講這「神通」你不要只想到六種神通,什麼天眼通、放光等等。顯現神通,包括佛的德行,都算神通。包括佛過去度眾生,度化眾生,都可以稱為神通。「神」就是神奇,「通」就是通達,或是「善巧方便」,都能稱為神通。以種種緣譬喻,「分別真實法」,告訴他,分別就是為他詳細地說明真實之法,這是講菩薩所行之道,做一個菩薩應該怎麼做,不是只有做資源回收,捐器官。什麼叫菩薩行,什麼叫菩薩道。
「說是《法華經》,如恆河沙偈」,說《法華經》,我們前面講的,講說《法華》八千劫,所以如恆河沙這麼多的經文。「彼佛說經已
,即到靜室入定。「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劫
」,如來入定,一心於一處坐,於寂滅道場而坐,八萬四千劫。

(經文)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各各坐法座。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這個時候十六沙彌知佛入定,沒有出定,就為無量萬億大眾說《法華經》,說佛無上智慧,各各升座說大乘經,所以你看他們都是講說大乘,這個要知道。「於佛宴寂後」,佛入定以後。「宣揚助法化」,幫助佛法流通,助佛轉輪。「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生,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六百萬億恆河沙這麼多。


(經文)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之後,這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聽聞他們說法的人,都常隨於這十六沙彌,所以說「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經文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數。曾亦為汝說。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這是世尊講這十六沙彌經過修行而成佛,現在十方作佛。從阿閦鞞佛,大家看到的阿彌陀佛,還有釋迦牟尼佛,「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大家都成就。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當時候聽法的人,比如說聽阿閦佛說法,就是跟他有緣,在不動佛國;跟阿彌陀佛有緣的,就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算比較特別;跟釋迦牟尼佛緣特別好的,像你們就是跟釋迦牟尼佛特別好,就在娑婆世界。在這裡的是以凡夫居多。「其有住聲聞」,有的比較用功的證阿羅漢,佛一樣「漸教以佛道」。
其實世尊主要講的是當時候的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他們這些弟子,佛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釋迦牟尼佛也是十六王子之一。「亦曾為汝說」,也曾經跟你們講過大乘。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所以我今天再這樣子方便地接引你們,讓你們來學大乘。

所以如來所以興出世,就是為了要講說大乘,令眾生明心見性。所以《法華經》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正因。


(經文)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
釋迦牟尼佛知道與會的大眾還是有懷疑的,所以他說「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意思就是:你們過去也都在大通智勝如來會下聽過了,只是時間久了,塵點劫以來你們忘記了,我也曾經跟你們講過《法華經》,只是你時間太久,你忘記了;所以我今天再說過去的因緣,說我們曾經聚在一起講過《法華》,你之前也有聽過我這麼講,你們不要再懷疑了,要趕快回心轉意。
所以說過去因緣,以助發「緣因佛性」,就是讓他能夠接受《法華》,能夠熏習大乘經典,然後趣入佛慧。
所以說「令汝入佛道,慎勿懷驚懼」,我過去跟你們講過《法華》,今天再跟你講,希望你們能夠學《法華》而成佛,所以希望你們不要懷著恐怖害怕的心態。

前面講有「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其數有五千」,這五千大眾退席,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這些都是因緣還不具足。
那你們因緣具足了,現在才能坐在這裡聽。不要說世尊那個時候,連我們精舍都有一些因緣不具足的,《法華經》一講,他就自己走掉了,這個就是佛力加持啊,所謂「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薄德少福的人,你聽不下這《法華經》,你就會覺得「哪邊怎麼樣,哪邊又如何」,其實那個就是你的業障,你也來不了。就算你想聽,你也會有很多因緣障你的道,甚至即使你本來待在我們道場,一要講《法華經》你自己就會待不住,你自己就會走得遠遠的,這就是佛講的「薄德少福者」。

所以你現在有這個因緣來這裡聽,你要好好把握,你要有福慧,你才能聽得到,這是佛在經典上講的,決定真實不虛。

(經文):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這是昨天講到的〈化城喻品〉。
譬如有一條險惡的道路,這道路上有很多毒獸,也沒有水草可以補充,你的駱駝、馬匹要吃的這些東西,路上都沒有,人也不敢走,無數千萬眾想要從這條路走,要去尋寶。「
其路甚曠遠」,這路途非常地長,有五百由旬,這個時候有一位導師,「強識有智慧,明了心決定」,想要幫助他們,能夠度過此險道。

(經文):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
這個時候大眾走到半路上,覺得很疲倦,想要「退還」,想要退心了。說我們現在已經非常地累,想要退回去,不想前進了。

(經文):
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周匝有園林。渠流及浴池。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這個導師就想:這些人很可憐,為什麼要退還,怎麼要半路而退,前方就是寶所了。導師想要幫助這些人,所以這時候他就設「方便」,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當設神通力」,以神通力化作很大的一座城池,讓他們可以進去安住。「莊嚴諸舍宅」,那裡面都裝飾得非常地豪華,有園林、有小河流、人工的水渠,所以叫「渠流及浴池」,有著好的衛浴設備。
「重門高樓閣」,高牆深院。「男女皆充滿」,該有的都有,有男眾、女眾,僮僕也有。「即作是化已」,變化好之後,「慰眾言勿懼」,安撫地跟大眾講:你們不要怕,你們進到城裡,大家就可以休息了。

這個就是前面講的,隔三百由旬化作一城。這「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就是代表於三界外別設小乘涅槃,就是「二乘涅槃」,所以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二乘法」只是化城而已,經文講這道理已經很清楚,這個「化城」是特別指小乘涅槃,不是指極樂世界。

所以不要亂穿鑿附會,有一些人他說這個「化城」就好像極樂世界,其實不然,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願所化作,是如來境界。有六塵說法,六塵皆說一乘了義,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那邊沒有二乘,所以你千萬不要搞錯了。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化城之後的寶所,它不屬於化城,這一點,學淨土的人一定要知道。

我們看到《法華經》上佛這樣講,以後你再碰到有一些不明了淨土的告訴你:「哎呀,那個極樂世界是化城,你也不要那麼執著。」你就知道是他們搞錯了。實際上不是他們講的那樣,我們淨宗就是執持名號,指方立向,求生淨土,這個就是淨宗的修行特色。

你要就「實際理地」上講,我告訴你,三賢十聖都是化城,所謂「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你要以破戒來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這是顯示佛的戒德圓滿。所以你看經文時要知道「落處」,什麼叫「落處」?就是這經文是要表達什麼,是要「以經讚經」,經典要拿來讚歎經典,讚歎大乘,不是拿來毀謗的,不是拿來互相敵對的、詆毀的。所以佛門講經的人,包括你們這些老同修、老居士,你要會「善和鬥諍」、「善和異端」,若有同修有這些不能融會之處,你要幫他融會貫通,不是在那裡製造問題,顯示自己很懂;覺得「我看很多經,你看你們這樣修,我都可以找出你們的問題來」。你這種心態是不對的,是要善和鬥訟。

所以我就在想:那些在佛門裡面搞學術研究的,你看有一些人,他或是沒看過,或是看不懂經典,或是斷章取義,他自己在那裡互相不能融會,不能貫通,所以他處處有礙,疑問重重,結果還把自己的問題當答案寫成論文發佈,根本是在製造爭端。我們是菩薩戒弟子,大乘菩薩戒講的是要善和鬥諍,要滅除爭端,令眾生能夠得入佛慧,不是要製造問題。經中講的這個化城,很明確地,就是講二乘涅槃。

有一些學二乘的人就喜歡挑起爭端,說:「你們這樣是瞧不起我。」其實沒有人瞧不起你啊。所以那種就是自卑的心理作祟。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講大乘,是要接引二乘他們入一乘了義,入佛境界,但他不願意,還說我們學大乘的人是瞧不起他。老師要教學生,這學生不上進,反而說老師瞧不起他,你看這種學生就是什麼?是壞學生。身為學生,你不上進,你不會的東西老師要教你,你不願意學,你還說「老師你教我這些,不是瞧不起我嗎」。你們看看這種心態。
所以這些人就毀謗大乘,他們很會搞,弄個什麼博士學位、說是什麼教授,專門搞這些佛學研究的,表面看起來很專業,其中也有剃光頭的。但是我告訴你,你不要以為你剃了光頭,受了比丘戒,你就等於是比丘,你最好搞清楚,比丘不會謗佛,不會在佛門裡面製造爭端,佛門本來就無諍,是你自己搞不清楚狀況。你不要以為你出了家,受了大戒了,能披上這身紅袈裟,你就等於是比丘,你就等於是講經法師了,其實你還不夠格。《法華經》後面會講到,要稱「法師」要具有十德,法師十德。我看你這種做法,你是一個德都沒有,你這種行為不配做法師,就算出家,剃了光頭也一樣。
我常講,你們不要著相,這件袈裟很便宜,一套才多少錢,是吧,都很便宜;他們的學位,說實話也很便宜,用錢就可以買。你重點你要看裡面講的是不是在謗佛?如果你謗佛,我告訴你,有什麼學位都沒用,將來都下阿鼻地獄。你看看那個謗佛的、毀謗大乘的,最後都是怎麼死的?你看那些毀謗大乘的,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那些人最後怎麼死的,沒有看過有哪一個坐化的,都是腐化、爛掉的。只有祖師大德是坐化,祖師大德是學大乘的,我們拿真工夫出來,你看毀謗大乘的,哪一個有工夫,沒工夫啊。你不要說那誰燒了有舍利,我告訴你,德雷莎修女燒了也有舍利,她也沒學佛。重點還是要看他的知見,毀謗大乘,這就不對了。
所以在「三百由旬化作一城」,這個是指別在三界之外,巧設二乘涅槃,是這樣子。

(經文):
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皆生安穩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人在這化城當中,難免就迷惑,所以說「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在這化城當中生安穩想,覺得在這裡生活得不錯。「自謂已得度」,覺得自己這樣子就已經可以了。就像二乘的阿羅漢一樣,得少為足,覺得自己算是很有成就了。大家在這裡就要會反觀:連阿羅漢都不算究竟,何況你只學人天乘。

我常聽到有一些佛教長老,說:「你把人做好,這佛就作好了。」你看看,這種人其實也不配做長老。所以現在的「長老」,佛門中年紀大的稱長老,你要看看他講的東西是不是一個長老該講的,講的話把這佛法都給毀掉了。講什麼「把人做好就等於佛就作好了」,這根本胡說八道嘛。你看,二乘尚且不究竟,何況是人天乘,這個就是貢高我慢,得少為足。那出家個三十年,好不容易混到了長老的位置,長老一講,底下這些徒子徒孫、曾孫、玄孫,全部都跟著一起胡說八道了,這叫什麼呢,「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一個瞎子帶著一群瞎子,往火坑裡面跳。都在搞世間法,這個就是得少為足。

那二乘尚且不夠,何況你說人做好了就可以了,你講這話有何憑據?沒有憑據嘛,你這個話不是出自經典;你看大乘經裡面,我們拿四依法來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人還是用情識,並沒有轉識成智,怎麼會說人做好了就等於是佛了呢。所以一般大眾不學經教,很容易被這種所謂「世間通途的善法善事」給迷惑,認為那些人講的也是有一番做人的道理。做人有他的道理沒有錯,但是你今天來佛門是來作佛的,就像六祖慧能大師講的:我是來作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看六祖慧能大師,他到佛門裡面來,他知道自己是來作佛的,所以他的目標很明確。你再看這十六王子,他們請法,目的是要來成佛,所以不要像這裡的二乘人一樣,更不可以只有五戒十善。聽清楚,不能只有五戒十善,還要再增上。
經文中說,「皆生安穩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導師告訴大眾:「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這個城是我的神通力化作的。「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看到你們想要退還,想要打退堂鼓了,就以方便力,權化作此城。就像前面講到的,佛道長遠,如果一下跟眾生講一乘,他沒有這個善根力可以接受,也會嫌佛道長遠,他就退心了,所以才說你先證個二乘吧。就像這個導師一樣,於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也就是三界之外化作二乘涅槃。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這是希望二乘的這些學人一同精進,直至成佛,這「寶所」就是成佛。

(經文):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釋迦牟尼佛說:我也是一樣,就像這個導師一樣,我化導一切眾生。

(經文):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道。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實滅。


經文到這裡就是「開權顯實」了,講真話了。他說,「我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的導師。」「見諸求道者」,見到這些要來學佛的。「中路而懈廢」,中間要退轉了。「不能度生死煩惱險道」,不能超出三界。所以「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為了你們這些想半途而廢之人,跟你說個二乘涅槃,說個小乘涅槃。「言汝等苦滅,所作皆已辦,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佛說你們證阿羅漢,這樣子是算是到達一定程度了,所作已辦了。
但這只是佛方便說。到最後呢,「爾乃集大眾」,就像法華會上有這麼多的菩薩大眾都來聽,前面講,長者將要入涅槃以前,「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就像佛這樣,召集大眾,跟大眾講。「為說真實法」,把事實真相講出來,告訴大眾。說「諸佛方便力,分別說三乘」,這「三乘」是佛的方便,真正的唯有「一佛乘」,佛法中只有「一乘了義」;你要聽清楚,佛法中唯有「一乘了義」。

「息處故說二」,為了一些想要半途而廢的人,佛才給你說個二乘。「今為汝說實」,現在世尊要入滅了,所以把實話跟你講出來。「汝所得非滅」,佛說:你們所得的不是真實的滅度,二乘的滅度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是「有餘涅槃」,不是真的,並不是「無餘涅槃」。所以說「為佛一切智」,希望你們為了求如來的無上智慧。「當發大精進」,應當發大精進、大勇猛。
「汝證一切智」,希望你們能證如來的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就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乃是真實滅度」,才是真實的滅度。世尊要到最後,才把這個實話給大眾講出來。
所以你們聽了,你也不要驚慌,怎麼會說沒有二乘。是《法華經》上定義的,沒有二乘,真實之法當中確實是無二乘,所以你直接學「一乘」就可以了。

經文: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諸佛之導師」,釋迦牟尼佛,其實他教化了很多眾生也都已經成佛了,所以它這「諸佛之導師」,也是指釋迦牟尼佛。「為息說涅槃」就是講世尊為了這些人,包括我們前面說的「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業障很重,沒有辦法一下接受一佛乘,他想:「過去佛是怎麼來教化的」,他以宿命通知道過去諸佛也是方便說三乘。所以說「諸佛之導師」,包括過去佛也是這樣子,所以他就比照著做。「為息說涅槃」,為了這些半路懈退的眾生來說二乘法。「既知是息已」,這「是息已」的「息」就是指化城休息,既然知道二乘是方便說,則應當捨棄。「引入於佛慧」,則應當捨棄方便,直向寶所,更不退轉。
所以常講「同成佛道,同入涅槃」,你知道二乘都是方便。《法華經》開權顯實,就是講這個道理。「顯實」,顯示什麼?顯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顯示佛性真常不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才是《法華經》所要說的義趣。

其他像二乘講的佛法,都是方便引你了解「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二乘只是方便說而已,其實如來就是要顯示眾生本來是佛,所以這部經叫「成佛的《法華》」。告訴你:佛性不假修證,本自具足,人人皆有佛性,每個人必定作佛。
所以前面世尊跟大眾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就像「長者家子」。眾生本來就是跟如來就同一血脈,「同一血脈」就是同一心性,只是迷失在外太久了,住在這三界無安的火宅當中,「眾苦充滿。甚可佈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其實原來都是長者家子,所以《壇經》講:「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火宅內的眾生,原來各各都是如來,這個就是《法華經》開權顯實,不是叫你漸修,是告訴你直下體悟,眾生就有佛性,這個佛性不假修成,你知道這一點你再來修行,那就好修了。
所謂「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照樣修,照樣用功,但是知道佛性天成,雖然在迷,但是佛性從來不受汙染,所以說「染汙不得」;又講「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個都是講的眾生的本性,講的佛性,這個就是《法華經》要宣說的真實義趣,破除二乘,破除凡夫的知見,為什麼?因為都是枝葉,一般人不懂,他總覺得「我要透過修行來取證,而後才來證得如來的涅槃」。實際上,舉「長者的譬喻」,「三界的譬喻」,〈信解品〉裡面的譬喻,就是來讓你們知道。

《壇經》裡面,法達禪師講他讀《法華經》,「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在曹溪,六祖大師給他一番開示以後,他才知道。「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不知道如來出世的宗旨,自己的狂心永遠不會歇息。「羊鹿牛」只是權設而已,「初中後分」所說的唯是一乘,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自性是佛」,「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各各都是長者家子。每一個阿羅漢其實原來都是佛,每一個眾生其實原來都是佛,佛性不假修成。這個就是「開佛知見」,先開示你「本有」,這是《法華經》前半部所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