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13日 星期日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之一)~悟顯法師 講述

 法華經今解

法師品第十
第一講
從「序分」到現在「正宗分」,依照憨山大師說的:正宗分從〈方便品〉開始,一直到〈法師品〉這裡算是「開佛知見」的圓滿,也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法師品〉是「開佛知見」最後要圓滿了。

那《法華經》從一開頭,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而後說〈方便品〉,〈方便品〉告訴我們如來出世唯談一乘其實處處指示心性,顯示一切眾生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會因為時間、空間、迷悟而有改變,這就是真如佛性。所以舍利弗先開悟,之後是四大弟子,而後五百聲聞,到後來〈授學無學人記品〉,都是指示心性,顯示不生不滅,乃至宣說因緣,種種譬喻品舉「化城」之譬,舉「三草二木」之譬,宣說過去與大通智勝如來種種的因緣,無不都是指示眾生本有不生不滅的佛性而已。縱然在第四品〈信解品〉當中舉了個「客作賤人」的譬喻:猶如長者家子,客作賤人;即使他從小走失了,而後流浪在外五十年「客作賤人」,仍舊為長者家子,可以紹繼家業。這就是《法華經》它不可思議之處,從頭到尾處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法華》。

所以這第十品〈法師品〉講五種法師,為參與法華的大眾授菩提記,使眾生得聞《法華》得悟佛性,知道眾生本來成佛講五種法師,講受持《法華》的功德有多麼殊勝。一開始就是佛告藥王菩薩。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成佛必須要見性,不見性不能成佛,念佛也不能成佛,持戒也不能成佛,念佛得因果,持戒得生天,要成佛是不可能,「成佛是見性」這話是達摩大師講的;那「性」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本來的面目,本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佛性不生不滅。它前面舉的譬喻,在三界火宅中各各都是法中之王,舉長者家子雖客作賤人,流浪在外竛竮辛苦五十餘年,他還是長者的血脈。就像眾生在娑婆,在這六道四生當中流浪,又何止五十餘年,但是佛性仍不失不壞。今天只要透過佛法修行,幡然一悟必定成佛,這就是開佛知見。舉「三草二木」顯示如來唯說一乘,眾生唯依靠一乘佛法。「一乘」者就是一心之乘,此一心能乘萬法,故名「一乘」。「一乘」猶如大雨,以「三草二木」喻眾生,一切眾生都能得潤澤。又舉過去大通智勝如來,顯示但聞一乘法,這個善根不失不壞;也可以顯示眾生的心,從古到今不失不壞,不會因為塵點劫而有所改變。再告訴你萬法皆是化城,唯有佛性方是寶所,方為究竟,明了此理者能得受記,不解此理者也種了善根,所以說種少善根福德都能夠成佛,或是現在或是未來,都能成佛。所以為什麼《法華經》的功德有這麼大。
佛在〈法師品〉裡面讚,說:「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法華經》在佛門稱為經中之王,就是因為它處處指示你見性,開示眾生本有佛知佛見、本有如來藏性,它的功德超過「人天」有漏的福報,超過「二乘」不了義法,這就是《法華》的無邊功德。所以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每一個人都能成就。從前面〈序品〉一直到這裡第十品,這「開佛知見」算是圓滿。
前面經過三周說法,已經圓滿了,到這裡要總該三周,包括有情無情一切眾生,但能隨喜者,能夠讀誦受持解說書寫者,都能成佛。這就是圓滿,非常地圓滿,所以這〈法師品〉大家要多多留意。

我用一點時間,介紹前面說的種種的譬喻,使你們能夠再複習一遍,再抓到《法華經》的重點。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佛出世唯談心性之理,其他的都是方便說。所謂「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又說「佛法中無聲聞弟子」,既然沒有聲聞,那也就是沒有小乘了,唯有大乘是如來正說,「大乘」是如來正傳,其他的都是方便,二乘法都是方便,目的是為了讓你導歸到一乘了義當中,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要說的,承先啟後,現在來看這個〈法師品〉。

法師品〉的這個就是以一乘佛法為法,我們以一乘了義為師,以一乘法為師,這就是〈法師品〉。「師」就是你學習一乘法,師法於一乘,這就是「法師」。所以它這裡的「法師」,你不能想說是剃頭出家的和尚。它講的五種法師;無論你在家出家,你只要能受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解說書寫,都算是〈法師品〉裡面講的法師,這是廣義的「法師」。那現在對出家人的尊稱,我們都尊稱為「法師」,所以多半都是出家人在使用,你不要想說在家人也可以叫法師,這就整個亂套了。這裡是講「法師」的含義,不是講「法師」的形象;在形象上還是有在家出家的,就像菩薩一樣,有在家菩薩有出家菩薩,這個是形象上不同。那實際的修學上,一定要具足或是有少分這裡講的五種法師其中之一,或是具足或是受持或是讀誦;這「法師」到後面會再作解釋。

這是先解釋什麼是〈法師品〉,所以這「法」就是一乘法,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一乘法,就叫「法師」,就是「以法為師」,佛法講的「依法不依人」。要是你們看到一些出家人,你不要以為出了家,他講的經就是對的,那你就是著相了。我們常常講,你不要以為他讀了什麼佛教學院,他講的經就是對的,或拿了個「佛學博士」他講的經是對的,那不一定正確。很多讀完世俗書的,拿了個佛學博士的,不少都在毀謗佛法,還毀謗大乘說不是佛說的;這些都是佛教敗類,你們要注意,不要被他那個假象給騙了。而且我還告訴你:他這麼一說,在我們中國佛教的一個標準當中,他就不算出家人。我們中國歷代的祖師,他告訴我們什麼樣叫出家呢?要能講說一乘,能修學一乘的,這才叫真正出家人。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標準,那不能算。所以你們要注意,不要著相,你要看他講的是什麼法,所說的內容是什麼?至少要教你了生死,不謗大乘。不能只講一個孝順父母,那佛法就變成只有孝順父母;我告訴你,連世間人他都知道孝順父母這是小情小愛,世間人的大孝是精忠報國;我們佛門講的大孝是「成佛作祖」,弘揚大乘這是大孝小孝是小情小愛,就是你只愛你的父母。所以你看很多人,他拿著他的小情小愛當藉口,去為非作歹、去犯罪,還說「我是為了我的小孩,我是為了我的父母」,說他希望父母有飯吃所以他犯罪,這都是錯的、是不可以的。所以出家人他要教人學大乘法,要學一乘了義,這個才是真正的出家,標準要到這程度,不能只講一些人天乘。還有一些出家人,講一些所謂心靈雞湯、世間話、勵志的話,這些都不是佛法,或是有的出家人沒有威儀,自以為幽默接眾,上台去搞笑,有的看的觀眾還很多,但是充其量就是個搞笑的,你不是真正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有講經說法的威儀,有它的規矩,那所說的法其內容一定是依一乘實相,這才叫「以法為師」,所以說叫〈法師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候世尊告訴藥王菩薩。這個藥王菩薩在後面也會講到,他能為大乘佛法來捨身,能護持大乘,這就是他的行持,所以佛舉藥王菩薩來當作表法。什麼叫「藥王」?在佛門裡面,阿伽陀藥可以算是藥王,一乘了義可以算是藥王。所以只要你學習一乘了義,你就得到了諸藥之王。為什麼稱「藥王」呢?能滅貪瞋癡,能破無明黑暗,所以稱為「藥王」。你看世間的藥作用很有限,就講西藥好啦,西藥治標不治本,這個問題治好了,另外一個問題又出來了;中藥比西藥厲害,比它先進很多,這是肯定的,中醫兩千多年前的藥方,到現在都還是可以用,因為我們中國人很厲害,他找到了天地間運行的原理,也就是「五行」的原理中國人掌握到,這個外國人還掌握不到。要從醫藥來說,我們中國醫藥領先西方至少兩千年以上;因為找到了人世間運行的原理,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但是比起佛法來,也治標不治本,因為能治生不能治死。這活的人它可以治,但是他沒命活了,它就治不了,所以比起佛法來說它只是治標而已,不治本;比西藥來說它是很厲害,絕對是超過西方醫學,這是早就可以肯定的。現在我們中國人因為近代戰爭的關係,你對於自己用了五千年的醫藥,自己反而沒有信心;實際上你回去看,它相當厲害。但是再厲害它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而佛法可以醫命。你現在修善得福、來生得福、後世得福,或是這一生的命運直接轉變,所以它可以醫命。「醫命」那還不夠厲害,佛法還可以了生死。你來生縱然得福,那又如何?享完就沒有了。福報很大,但是造的業也不少。你看一個貧窮的人,頂多就是心有一些酸葡萄心,說實話他在行為上,造不了什麼壞事情;但是你看一個有福的人他又造業,他後面得到的果報非常地不好。所以你世間的福報修得再大,仍舊是生死輪迴,享完就沒有了;你要是家裡面的沒有學佛,還沒有人能救你,那它這個「沒有」就是問題,而且這問題很嚴重啊。
佛法它能夠醫生死之病,尤其是大乘佛法。二乘它雖能醫生死之病,可是它不能徹底見性,所以比起一乘了義來說,二乘它是治標不治本,一乘了義它是治本。從哪下手?從心地上下手,這「心地」講本源,又叫「如來藏」,講心的本源。二乘人他不曉得什麼叫如來藏,也許有這個名詞,但是他不懂,這是肯定的;所以他以「生滅六識」為染淨根本,二乘人依生滅六識來修行。我們大乘佛法依不生不滅性起般若智內熏斷無明熏斷塵沙熏斷見思;這就是大乘,它是依不生不滅性,跟二乘完全不同,二乘它是方便說。

有些人說,你們這樣是不是在批評二乘?我告訴你,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在《華嚴經》告訴我們,大乘比二乘的殊勝,所謂「更有一法過二乘者。名曰大乘。」又在第十品裡面講到:眾生如果不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你不算行菩薩道。什麼意思?就是你還是小乘,你不是真菩薩,你不是真正發大心的,這就是證明,所以是世尊所說。而且不是只有在我剛剛舉的這幾部經中講,在多部大乘經典裡面都講到。我們以世間的醫藥,西醫中醫來比較好了。你看這二乘,他能了生死,但還是治標不治本,大乘才是真正治標也治本,標本兼治。所以為什麼說你學佛要學大乘才是真正的藥王,得到一乘的妙藥。所以佛告訴藥王菩薩以及這八萬大士,他說「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夜叉」翻作中文叫疾捷鬼,就是動作很快的,「乾闥婆」他是天樂神,「阿修羅」翻作中文叫無端正,他的眼睛有的是有九百九十九隻眼,他的嘴也是,所以非常醜陋,這個是「阿修羅」。「迦樓羅」就是金翅鳥神,「緊那羅」是天歌神,「摩睺羅伽」翻作中文叫大腹行,他是大蟒神,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八部鬼神」,你們看小說裡面講的天龍八部,這八部鬼神眾。前面是天眾、八部鬼神眾、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人」就是人道的眾生,「非人」就是鬼道的眾生。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就是佛門的四眾,出家四眾就包含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就是近事男,「優婆夷」就是近事女,親近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優婆塞優婆夷;而且他這是有受皈戒的,至少是五戒。在這裡順帶跟你們講:你們受五戒,五戒是不搭縵衣的,一般來說菩薩戒才搭縵衣。有的戒場不如法受五戒給你一件縵衣,你拿回來你不要搭;只受五戒,五戒是不能搭縵衣,菩薩戒才搭縵衣。因為有的居士他想:「奇怪啊,我們都是來受戒的,為什麼那一群人有縵衣可以搭,我們這一群人沒有縵衣可以搭?」那你是「戒常住」你要跟他們講清楚,你要跟他講:「這是菩薩戒的,你受的戒不一樣,五戒是不搭縵衣的。」因為,傳戒時它會連同三五戒、菩薩戒一起傳。因為在家菩薩戒是次受,先受三皈依,受五戒,受菩薩戒,正授的時候是這樣。所以,有的受完五戒他就出堂了,後面的留下來繼續受菩薩戒。可是有的戒常住比較隨便一點,沒有去講究到;那你就要懂規矩。這是佛門常講的四眾弟子;四眾弟子又包含出家、在家。

下面說:「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聽聞佛說四諦法而開悟的人叫「聲聞」。辟支佛翻作中文叫「緣覺」,是聽聞十二因緣法,修學十二因緣而開悟者,叫「辟支佛」;也可以翻作叫「獨覺」,獨覺是出無佛世,他因為器很利,他能觀察十二因而開悟,也是叫辟支佛。下面講求佛道者。志求無上佛道,如是等類就是這些眾生,在「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授記。」這就顯示《妙法蓮華經》就像太陽一樣,見到的人都得光明,哪怕你眼睛看不到,你也得到溫。那些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他們來求聲聞、求辟支佛,他們不是求一乘。但是,只要聽聞《法華經》,他就了善根,這就是顯示「一乘」的殊勝、「心性」的殊勝。但聞《法華經》一偈一句縱然你只有一念隨喜,佛說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當得」是「未來能得」。如果是求佛道者,看他精進的程度。如果是求聲聞乘、求辟支佛,那麼他能「迴小向大」,也看他精進的程度,有的很快,像舍利弗就很快,剛開始他求聲聞乘迦葉尊者,他是求聲聞乘,他就是「迴小向大」。所以你們聽聞《法華》,不管你有沒有發心,佛都為你授記。這就是總該前面九品的經文當中所講到的,包括為四大弟子授記,為五百聲聞授記,為學無學人授記。這裡講的:你聽聞,「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梵網經》一樣,「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因為此經談的就是「菩提妙」,談的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佛在經上比喻就像「金剛」一樣,「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你吃米飯會消化、你吃麵食它會消化,「金剛」是物質當中最堅固的你把這「金剛」吃下去絕對不會消化也就是顯示說「一乘佛法」不會隨著時間而損壞,都會一直存在你的阿賴耶識當中,儲存在你的記憶當中,不會忘失,將來遇緣會起現行。所你們有些人什麼經都不是很愛聽,但還特別愛聽《法華經》;有些人他是特別喜歡聽《金剛經》,這就是他過去生中有聽過,他這一生又聽到了,所以他會特別歡喜,他還會相續,這就是宿世以來累積的善根。所以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能究竟成佛。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講:「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一個是究竟「解脫」,一個是究竟「沉淪」。所以你要是現在聽聞,你現在就要把握把握學佛因緣,把握學佛的機會來修學大乘佛法、修學一乘佛法,這個經的功德非常大,所以說:「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在佛門裡面有三部一乘了義的經典,裡面的內容,一部是用戒律來呈現,一部就是像《華嚴經》是講菩薩境界,包羅萬象,以法界為宗;這部經雖然看似有二乘,實際上會歸一乘;各用不同方式來說明一乘佛法,但是都一樣,只要接觸到了,必定成佛。在《涅槃經》還有一個譬喻講:「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你聽聞一乘了義,就像聽到「塗毒鼓」一樣,什麼叫「塗毒鼓」?就是這個鼓上塗著毒。這在古時候印度他有這種武器,這鼓上面塗著毒,聽到這個聲音「遠近皆喪」就是敵軍聽到這鼓聲全部都死亡是相當厲害的武器這有毒的物質透過鼓的聲音把它散出去,用現話來講就像是生化武器,以前就有這種東西。「聞塗毒鼓。遠近皆喪。」的意思,是說這大乘佛法猶如塗毒鼓的鼓聲一樣,「遠近皆喪」就是不管你再怎麼厚重的煩惱,再怎麼久遠劫的習氣,都能夠消除,乃至畢竟成佛。
這裡講的八部鬼神天人、阿修羅等等的,還有出家、在家的弟子,但聞《法華經》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作中文叫「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必定成佛,所以這部經叫「成佛的法華」。眾生本來就有如來智慧德相,現在你再聽聞一乘了義、你再聽聞大乘佛法,自己本來是佛,現在又熏習一乘佛法,受般若智慧的熏習,那一定能「返本還源」。念佛也是一樣,自喚自醒而已;念阿彌陀佛就是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本尊」是什麼?密宗常講的「本尊」,本尊就是佛,佛不是別人家的佛,是自性佛這就是《法華經》的功德,就是有這樣大的功德。不過世間人他還是喜歡錢財、名利、家庭,他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會散壞,「合會就有別離,強健必定當死」,這個小乘人他知道;世間人不懂,他覺得:我有錢,我還可以更有錢,所以《無量壽經》講得非常好:「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到後來沒有一樣是你帶得走!人是一定會死的,沒有不死的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可是你聽聞《法華經》,你聽經的功德、你讀經的功德會跟著你能夠保證你不下三惡道;不然人往生以後,都是隨他的業而去。所以要重視大乘經典,重視《法華經》,因為這是能幫助你了生脫死,能幫助你究竟成佛。所以學佛一定要聽經,學佛如果不聽經,你不會了解佛法的道理聽經要聽大乘典心才會開,才能夠沒有種種的煩惱。你剛開始肯定聽不懂大乘經,但是你越聽業障越消,慢慢你就能契入了;臨到境界來的時候,你念頭一轉,從前放不下的也就放下了。這心念轉變比什麼都快,我們常看到一個人一生作惡多端,後來進了監獄,被判了死刑,他浪子回頭,一念回心,他拿起一串念珠,那一串念珠的力量比手銬的力量都還大他回心改惡向善,這一念佛心超過所有有形物質的力量;我們看到有一些人進了監獄,他回心念佛,這心念的轉變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你學佛一定要聽經,沒有聽經你不懂佛教道理,你煩惱一大堆,越學佛非但沒有消除煩惱,還煩惱特別多,這就是你沒聽大乘。聽大乘,你的煩惱一定越來越少,不會越來越多有的人反覺得煩惱變多了,那你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自尋煩惱?沒事自尋煩惱來。
這個就是大乘佛法的功德。世尊講聽《法華經》「皆與授記」,這才是真正的靈丹妙藥,才是諸藥中王。所以他告「藥王菩薩」,這藥王菩薩常跟藥師佛安放在一起,就是一起供養;因為藥王、藥上這兩位大士,在《楞嚴經》上也出現過,他嚐遍世間的百草。我們中國也有藥王就是孫思邈,孫思邈這個人學佛;有一次唐太宗問他,他說:「你喜歡讀《華嚴經》,《華嚴經》才八十卷,《般若經》有六百卷,《華嚴經》跟六百卷的《般若經》,哪一個功德大?」孫思邈告訴唐太宗:《華嚴經》的功德大,《華嚴》以法界為宗,無法不包。孫思邈把唐太宗的病治好,唐太宗要留他在宮裡面當御醫,他不要;他說我只要請皇上一道旨意,就是:我想到的地方你都讓我去因為他只想要去研究這些藥材、藥草,他想要去哪邊採藥,任何人不得阻擋。唐太宗准了他是我們中國的藥王,人稱藥王菩薩。講到中醫,其實很多中醫傳下來是因為孫思邈,他影響很大,其實都有學佛,你們可以去了解孫思邈。這裡講的藥王菩薩,他是真正的修行人,他也能為人治病。以前的出家人學問是很夠的,不光能教讀書識字就像憨山大師他能教小孩讀書識字;有的出家人他還能教醫藥,幫人家治病像鑒真大師把我們中國文化,傳到日本去,才有今天你們看到的日本建築、醫學、文字,是跟我們學的,甚至包括茶道、農耕這些都是鑒真大師渡海教他們的;日本以前連貨幣都沒有,連名字也是我們中國一個女人武則天賜給他的。以前的出家人相當厲害,還有會看星象的,唐朝的一行大師,他是密宗的高僧,他會看天象,天文學,以前出家人真的很厲害。像釋迦牟尼佛當時候,他不光是會講經,看病他也會,連婆媳吵架了,他也會調理,都會的。藥王菩薩他是行菩薩道,在這裡做表法。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前面是講如來在世,後面講如來滅後,也就是現在。現在就是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一句,發一念心隨喜,佛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講不光當時現世的功德,還有如來滅後的功德,這「滅後」就包括到末法一萬兩千年,只要是聽聞《妙法華經》,能隨喜,「隨喜」就是讚歎歡喜,就像:「你能去聽《法華經》好殊勝、很好啊!這個功德就很大所謂「授記」就是授記成佛;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必定成佛。所以為什麼跟你們講:來聽《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給你授記,我就是依據〈法師品〉跟你們說的。不是說你來這裡聽,我給你授記,我沒辦法給你們授記,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說你來聽聞《法華經》,佛都給你授記,你聽得懂聽不懂沒有關係,凡是一念隨喜,歡喜讚歎,佛給你授記,你善根無量,將來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成佛,這就是成佛的保證。縱然你前面沒聽到,沒聽懂。如果沒聽懂,現在很簡單,影音都放在網路上,你自己回去重複聽。但能「隨喜」,當然這「隨喜」最粗淺的,就是前面講的歡喜讚歎;有的「隨喜」,像智者大師是五品弟子位的隨喜,他這「隨喜」就是隨喜契入法華三昧,這個夫就比較高深了。講「隨喜功德」,這隨喜功德不是只靠一張嘴就隨喜功德。有些人講:隨喜功德就讚歎人家。這是沒有錯,但是他的功德為什麼你能隨喜他?他所得的法喜,為什麼你也同喜?那你必然是契入他所契入的境界,所以「隨喜」即「功德」。就像華嚴四祖清涼國師跟華嚴五祖講:看華嚴的學人,只有你一個人可以跟我同遊華嚴法界,就是他能隨喜清涼國師的功德,「同遊法界,同入華嚴」,是這樣的一個境界,這是修學夫,他的層次;不是只有嘴巴讚歎而已,或是鼓掌或是點讚,不是只有這樣隨喜而已。所以要看你怎麼來隨喜,讚歎也是種善根,也是受記,但是如果能隨順佛法修學而得法喜的話,就能夠快速成道。所以他這個「隨喜」是隨順佛法修學而契入境界,得到法喜充滿;就像你「隨文入觀」,前面的譬喻你能夠去熟悉、能夠去體會,這都是隨喜他的功德,透過「隨文入觀」而得法喜,「隨順修學」而得法喜,「隨順菩提」而得法喜,這個都是隨喜,這是由淺到深。
但能「一念隨喜者。」「一念隨喜」,這個話你要比較嚴格來說,就是「一念契入」,「契入」那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一定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是講夫層次比較高的。那比較淺的呢,你從隨喜讚歎、歡喜做起,也能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能只出一張嘴,要真正去修行,把佛號提起來,心裡與心性相應,這也是隨喜《法華》。

所以《華嚴經》上講的普賢菩薩隨喜功德,跟這裡講的一念隨喜,它這個層次有淺有深,往淺的講就是讚歎,往深的講就是他所契入的境界你也能契入,你看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一個知識,他就能隨喜他的功德,他就契入他的境界,這是善財童子的「隨喜」,這夫非常厲害。參一個善知識,初住,他就證初住;參二住,他就證二住;參三住就證三住,......,這是善財童子的「隨喜」。他從文殊菩薩處得根本智,而後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也叫「一念隨喜」佛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你要記住:是隨喜讚歎正法,不正確的你不要隨喜,那叫「隨業」,或是叫「隨順罪障」、「隨順業障」;人家在毀謗佛教,你還在讚歎,你覺得他是高僧大德,可是他在毀謗佛教;你不用管他的名氣,現在的名氣是可以透過炒作炒出來,很簡單,廣告多打一點就有了,名氣是可以炒作的,但是講經說法,正知正見,那是炒作不來的,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所以隨喜正法,那可以;你不能去隨喜不正見、隨喜外道,去讚歎外道、讚歎邪法、讚歎相似法,這都不行。「相似法」就是他講得很像佛法,但是裡面內容不是佛法,他也會用佛法的名詞,但是講的不是佛法的內容;有一些外道他會用佛法的名詞,他也說他有咒語,像這種你就不能隨喜。所以講「隨喜功德」,是隨順大乘佛法修學。《法華經》從頭到尾,至少我們講到現在第十品,你們看到的世尊善巧方便譬喻,顯示諸法實相,讓眾生知道自己原來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管你是舍利弗的根器,你是大迦葉這些四大弟子的根器、你是五百聲聞的根器,乃至是學無學人比較愚鈍的根器,但聞《法華經》,但聞心性之理,皆能成佛,都能夠了生脫死。佛法談說的就是「諸法實相」而已,我們要證入的也是「諸法實相」,我們要捨棄的也是心性當中本無的煩惱,也沒有離開佛性。而這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不增不減,這就是諸佛出世的本懷,是他所要說明的道理;所以他說「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唯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什麼大事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眾生本有的佛知佛見而已,這就是《法華經》,也是世尊出世所要說明的。所以你說:佛教講的是什麼?有人說:佛教講因果。實際上佛教談論的就是「諸法實相」,因果也不離開「諸法實相」。因為你只講「因果」太過籠統,一般眾生來看,他認知的因果是生滅因果;大乘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是講不生滅因果,大有不同。所以,世尊出現在世間,他所要說的一定是「諸法實相」。大乘佛法講的因果,是什麼?眾生本有佛性是「因」;是什麼?就是你透過修學的「緣」,而後成就不生不滅的「果」,這是大乘的因果,所以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佛法常用蓮花作表法,你看佛教寺院裡面佛菩薩都坐蓮花,蓮花就是「因果同時」,因地心跟果地覺是一模一樣的。這「因地」就是說你現在是眾生,也就是因地分上,在因地分上眾生就有佛性,有佛性者必定作佛;如來是居果地,因為他因地上修學的功德已經圓滿,已經開花結果,於果地上作佛。眾生在因地,根沒有壞掉,所以你現在修行用的是什麼?還是真如佛性,就是把它善用而已。所以為什麼蕅益大師講:交光大師說「捨識用根」這說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把意識捨掉了,意識捨掉了,誰來看經呢?你的眼識沒有了,誰來看佛經?耳識沒有了,誰來聽佛法?舌識沒有了,誰來遍法味?所以蕅益大師講得沒有錯,眾生只是善用它而已。從前你攀緣世間,攀緣貪瞋癡,你現在把它反過來熏習佛法;它只要受佛法的熏習,它就會轉變,就會產生作用、轉變,返本還源,所以眾生皆能成佛。甚至告訴你,你現在的佛性本來就不失不壞,所以你只要一接觸到他就能夠給你授記,或是合掌、或是小低頭、或是作禮,乃至散心稱名,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都能夠開發出本有心地的光明,這就是《法華經》談論心性,而心性就具有如是的功德。這是跟你們大概講一下。
《法華經》已經講了九品,「開示悟入」,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見、入佛知見,「開佛知見」已經到達最後一品,希望大家能夠用心來體會世尊的用心。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經》,不知世尊救世的悲心。佛用種種善巧因緣譬喻,來為你解說;因為「心性」不可說,只能讓你用體會的,所以佛用一些譬喻,烘雲托月,讓你自悟自度,這是具足辯才的人才能這樣講。還有我們中國的文字非常厲害,原本這「心性」它是沒有辦法用文字形容的,他卻可以翻譯成中文,然後講給你聽,讓你去明白。曾有人說要用現在的人工智能來把我們講經的邏輯編成語法,弄成人工智能。說實話,這個不能讓人家開悟的,眾生他是有情眾生,人工再怎麼智能,都是無情;它可以模擬出感情,但畢竟是模擬,所以你再怎麼推理、再怎麼運算都不出這個「當中。所以,佛法可以用現代化的方式弘揚,但是,是「人能弘道」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才能弘道;不是你把它編譯成軟體,編譯成人工智能、晶片,裡面有什麼識別的功能等等,它可以識別臉相,它可以識別物品,你拿手機對準一朵花,這花你可能從來沒看過,它可以告訴你它是什麼花,長在哪裡,是屬於什麼樣的植物、特性,這些人工智能做得到。但是眾生要成佛,得靠自己,不能靠機器。成佛是見性,自見其本性,這個叫成佛。念佛也是為了要見性;念什麼佛,念的是自性的彌陀,生的是唯心的淨土,淨土不在心外,這點大家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