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5(文字檔)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請放掌。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六頁,第二大項:「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好,這個第二大段呀,是詳細地來說明無量壽經它興起的一個因緣,就是說,佛,他為什麼要來講這部無量壽經,


為的是什麼?之前我們提到過,如來出興於世,一代時教,總是為了要讓大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以呢,修學所有的法門,都是要讓我們見性的,所以不要分:你是修學什麼宗派、你是修學什麼樣的這個法門,


不要互相的詆譭,這是我們學經教、聽經、學佛,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這個是很重要的。


那,有了這個觀念以後,我們再來要選擇適合現代、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那無論是什麼方法,都是講的明心見性而已。


所有的經典,我們提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要做到什麼呢?


要做到呀它的下一句,叫作入一無妄,入一無妄。一就是一心,就是本性,你如果不能入一,不能無妄的話,那麼,


學什麼經典都是枉然,學什麼經典都是枉然。


你一門深入,你要看你要深入到何處,終歸呀是入一的,


入一就是入一心,恢復本來。


無妄就是什麼?把你的妄想、習氣都給除滅,這個就是無妄。


好,所以一門深入,這個下面這一句要把它記起來,


就是入一無妄


有的人,他說,我一門深入,我念一句佛號,或是,我看一本經,那這個很好,可以。但是呢,要能夠達到入一無妄,


那麼,有人說,我發心學法門,總持諸法,廣學法門,但是也要做到入一無妄。


因為所有的經典,不論是相宗、不論是性宗,或是禪宗、或是密宗,各個的宗派,講的就是為了要你明心見性,


要你入一無妄而已。離開這個,那就不是佛法,就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所以一代時教,只是為了要讓大家見性而已,


那見性的方法,就有很多種,有用參究的、用持咒的、用持戒的,或是這個止觀、或是【無盡觀】、或是唯識觀,


種種不同的方式,只是為了要見性,那見性的方式,就是有,大略上就有這一些。


那,還有就是念佛,尤其是念佛,最契合此方眾生的根器,也適合現代人的工作,你所有時候都能與性德相應,念念不離,


念念不離,無有間斷,而且念得熟、業障消,你就會做到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個,成就普賢行。


所以呢,淨土法門確確實實的,是契合現代人的根器,你要只有少部分人,他是可以用參究或是止觀的,


那,如果大家都來學念佛法門有沒有問題呢?也沒有問題,因為無論是上根、無論是下根,


我們淨土宗,全部都接受。上士一覺一切了,中下呢?多聞多不信,


就是,我們講無量壽經,就是為了這些中、下根人,


他不能相信,他說怎麼會這麼簡單呢?怎麼會這麼容易呀?


其實,跟諸位說,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印光大師他說,你要往生淨土、要成佛,比你吃飯還要容易,比你吃飯還要容易。


甚至呢,比你得人身都還要容易,我們講,得人身是如:須彌穿針啊,是盲龜浮木啊,是如同 爪上土啊,


須彌穿針:這個現在有高樓,大家比較容易體會,從須彌山上,高八萬四千由旬的地方,放一根這個線,然後山下放一個這個繡花針,


要這樣放下來,垂直剛好穿過去,你說這個有多難!這個得人身。


但是呢,往生淨土啊,萬修萬人去,一念十念皆能往生。


所以呢,什麼法門能稱為普門呢?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可以稱為普門。


真正,普遍皆能夠攝化一切眾生的法門,這普門。不論你是這個聰明利根,聰明利根,一聞千悟;或是中、下,中、下根人,


就是需要來這個聽經、需要來研究,它都有很紮實的理論,讓你去研究、讓你去參究,所謂你修習止觀被中機,


那麼,要禮懺,我們有淨土懺,乃至於這個,我們講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當然持名如果就法門來說,是任何一法,


我們四種念佛裡面,都是普被的,那持名它是被的根器算是最廣的,最廣的,四種念佛它當然是普被,普被,


為什麼呢?理即的普被也是普被,道理上這麼說是普被呀,理即的普被乃至到究竟即,


那相反看過來,持名的方式是究竟即的普被,普被三根、利鈍全收。


所以呢,淨土法門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剛才,大家這個念開經偈,這麼甚深的法門,卻讓我們這麼容易地學習,


你說這個才是真正的甚深啊!


如果是高深的,人家一看根本就沒有辦法參加這個法會,但是我們念佛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的同學是誰啊?


就像你們現在在講座,你在講座旁邊坐的可能是這個觀世音菩薩,可能是大勢至菩薩,或是我們無量壽經講的,


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正士都是真正的等覺菩薩,乃至於十地,


地前的菩薩,都是你的同參、道友,


你向他們請教,那個,真的是成就非常的快,了斷生死啊非常的容易,這些人來當我們的道友,這些人來資助我們、


來幫助我們修行,這樣子多好。


不像這個世間,退緣非常的多,


像有電視、報紙、雜誌,你都會容易退轉,都會容易看了起心動念,又有種種的財、色、名、食、睡的這個誘惑,甚至現代人認為說財、色、名、食、睡是不可離卻的、不可放捨的,這樣子,這個就是錯誤的觀念,像我們學佛人,你睡覺不要睡得太多,睡太多你會越睡越多,睡覺有很多種過失,讓你的心昏沈,讓你的智慧不明瞭,然後呢諸根暗鈍,這都是睡覺睡眠的過失,有很多,那貪財啊、好色啊,這個都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所以退緣非常的多,而且呢你就算不接觸,它就透過一些管道來找你,要來毀壞你的修行,所以到極樂世界去,確確實實沒有這些問題,到那裡,你見色聞聲都是在聽法,不會像我們只有講座的時候是聽法,到那裡啊,風吹過叫德風,雨灑在身上叫花雨,我們六根對六塵都能夠體會、都能夠悟到無生法忍,它是出法音的,不會,不會像我們這裡六根對六塵生覺受、生想念,起這個顛倒想,這個就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所以佛才要為我們介紹,為什麼要來講這部經,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而且為什麼選在靈鷲山講,靈鷲山那裡是修行人很多的地方,都出這些,它代表修行人非常多的地方,代表是什麼?是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很少人得道,所以我在這裡講無量壽經普利大眾,這是正說啊,正宣四十八願,那彌陀經呢?彌陀經是在這個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講的,這個也是佛無問自說,那兩本呢內容呢主體是一樣的,但是詳略不同,正式的淨土的經典是無量壽經,因為裡面講的是四十八願,是四十八願,那所以在靈鷲山說,這是靈鷲山的一個表法,在這部經,所以呢要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就是我們剛講的,淨土宗確實有這麼殊勝,而且呢心性很難體會吧!不屬於空、不屬於有,到底是空還是有呢?一直要求個知,要有個立足處,我跟你們講,你們要明心見性,要有個立足處、要有個知處,那就見不了性,無所知,那無所知,以無所知為知,能不能見性呢?也不能見性,見性是什麼?見性是本來的樣子,是你離卻煩惱了,你識了本來,原來我的心從古至今從來不受一塵、不染一法,即使在染亦不染,在淨也不淨,沒有所謂染、淨二相可得,你要是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啊,那你算是啊對心性能夠明瞭了、能夠知曉了,從此從體起修,這叫從體起修啊,我們講座,聽師父講經常講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性是根本,你的本性是根本,叫全性起修,全性起修,那麼,全性起修,修不從外得,全修即是性,所以呢這是一體的,是圓融的,不屬於外求的,所以念佛,它,正是啊,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非常難以去體會,非常不容易去明白、去契入,但是念佛就把這個道理直接打包成一句佛號,我常說打包成一句佛號,你直接念就與心性相契合,有人說念佛還有間斷、還有生滅,沒有的,間斷、生滅是自己眾生這一方在認為間斷,你只要與本性相應,就如同與光明相應,黑暗自己就消滅,沒有所謂間斷,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你念佛就是直接契入這個道理,這麼樣快速,這麼樣明白,就是知幻即離啊,念阿彌陀佛心無二法啊,就是離幻啊,對不對?要不要遠離幻呢?也不用刻意遠離幻,因為諸幻本來就是虛妄的,所以一旦覺,這個迷自然就破除,念阿彌陀佛就是大覺,我們講阿彌陀佛是什麼?是無量覺,無量覺為什麼叫無量?自性本覺稱為無量,所以叫無量覺,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是直接打開本來,直接與本性相印,那你不念呢?那就是歸於六趣之中、歸於輪迴之中,所以有一首偈子叫:「不念彌陀念六趣,非歸淨土歸娑婆,兩條道路分明甚,背佛趨魔奈爾何?」你要與魔相應,那我沒辦法啦,所以你念佛就是與實相相應,直接像禪宗祖師所證的、所入的,你們通通都得得到,等覺菩薩他所證入的,你們也都得得到,這個法門啊是非常的難信,等覺菩薩他真的他聽了他也會覺得不可思議,我們無量壽經後面講的,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釋迦牟尼佛金口誠言的告訴我們,菩薩要聽聞淨土法門,多有菩薩不能得,你得不到啊!菩薩啊,菩薩不是普通人啊,菩薩我們上一次講的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啊,又能乾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菩薩不是普通人啊,多有--還不是少數的,是多有,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所以大家遇到了真的是,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華,法華經的指歸在於無量壽經,華嚴經的指歸在於無量壽經,你能深信無量壽經,是人甚甚稀有,真的是百千萬劫也是難遭遇啊,不但你們難遇此經啊,我們在看啊你要是遇經能信,你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真正相信,真正接受,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個是如來第一弟子,在無量壽經後面也有講到,它說當知此人非是小乘啊,不是小乘啊,是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所以我們淨土宗說的道理呢,字字有根據,都是如來正說,稱性之極談,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本經興起的因緣,


第一條,稱性極談,如來正說,所以如來所說的就是要我們見性,那麼,這一部經你要看,奇怪,它不像華嚴、法華、金剛經、般若經講得這麼難懂啊,它看起來就好像在介紹一個地方,在介紹一個故事一樣,介紹一個國土,或是一個美好的一個境界,那看起來是這樣,但其中啊它是稱性起用的,所謂你要明白一切法實性、真實相都還好懂,但是你要明白即事要見理,這個是非常的困難,所以蕅益大師讚歎他說: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所以你們在外面如果聽到有人說,你們念佛是生滅法,阿彌陀佛這一切諸法皆是幻相,你求佛做什麼?哎呀!你就要曉得啊!這個人必然不是佛,必然沒有見性。為什麼呢?因為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啊!你看真正見性的祖師像中峰國師、像永明大禪師、永明延壽大師都是真正得道高僧,他不是名氣大,他是真的有本事了脫生死。智者大師、慈恩宗的窺基大師;慈恩宗就是法相唯識宗。華嚴宗的這些祖師,你們去看看近代的、古代的都無不是深信淨土,乃至於這個律宗,這些祖師大德,弘一大師這些人,他們都是真正有功夫有成就的,他們都深信淨土,所以真的是不容易相信。你們要是在外面聽到,說學淨土不契理,是這個人不契理。我們要很清楚,因為淨土宗確確實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大家聽淨土也許只是做到深信,但還沒辦法解得到它的道理,但是不要灰心,一直學一直深入,你就能解得,你就能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你就與佛如來同一悲仰,你就能夠契合阿彌陀佛的本心,你就能知道說為什麼阿彌佛這麼樣慈悲,大慈大悲為眾生要宣說淨土法門,發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十方如來為什麼出來讚嘆?這部經無量壽經的內容,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多次宣說,真的多次宣說,就光我們查得到的經典就有兩百多種。如果不重要的話,釋迦牟尼佛不會這麼樣密集的說,他只要一逮到機緣啊,他就帶一點淨土帶一點淨土的,表示它是如來的正說。所以善導大師有一句話,也許別的宗派看了會覺得很過份,但是呢真的不過份,你要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明瞭,真的不過份。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句話有些人會覺得:會不會講得太誇張了,明明就是要我們見性啊,為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呢?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生在是什麼啊?五濁惡世啊!五濁惡世眾生;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所有一切都是屬於染濁的一個狀態下,眾生的心也染,色塵也染,壽命也短,這樣子各種都是屬於染濁的情況下,無力斷惑這四個字,你沒有能力去斷除你的煩惱,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多次宣說無量壽經,讓眾生念這句佛號,得脫輪迴,所以十念往生,萬修萬人去。所以你真正對經典你了解了,你會知道說善導大師講的這句話一點都不過分,而且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講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說的,那他跟這個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也是同學,所以他知道。兩個是同參啊,他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為了什麼?這個可以我們去看它就可以聯貫在一起,法華經就有講到,這個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本身就是同參,本身就是修行人這樣子,所以如來所以興出世,真的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為了幫助我們的,當然有些人覺得我根器高不用佛來幫忙,那這個是不要做這樣想,你要曉得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還承佛威神,我們根器再好我想應該也不及這兩位大菩薩,這兩位大菩薩在華嚴經發什麼願呢?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你看他不但自己去還勸大家去,證明說這部經確確非同小可,不是屬於一般的經典,所以你們老實念佛真正發菩提心,這樣來修行來念佛你是如來的第一弟子,你是如來第一弟子,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因為所有的法門這麼多的法門,你能夠遇到淨土法門,所以它是如來的正說,要遇到了一定要好好把握,就像你們做生意,你們這個做這個生意賺錢,大好賺錢的機會在眼前不要放過,現在大好成佛的機會在你們眼前,你要把它放掉,哇,那真的是你們賠大啦,你們這個損失非常的嚴重,這一生就空過,這一生你遇到淨土法門,真的是要發菩提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要對自己貪愛的自己的嗜欲、嗜好不要再戀戀不捨,不要再去起這個好求的心,要萬緣放下,如來的正說稱性的極談,這麼方便,因為在經典裡面有一些法它是所謂的不了義法,什麼叫不了義?它很契合眾生的根器,像一些人乘天乘的,人天乘它很契合,它符合現代,它符合當時候的這個生活環境,它教他怎麼樣在家裡是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子的,這是屬於人天乘,怎麼樣做好夫妻關係,佛也會講,佛也會講,然後佛也講一些教人家持咒,把身體的病苦除掉,那這個世間的醫學就有了,對不對,佛也有講一些政治的啊,你做國王要怎麼樣統理大眾、要怎麼樣廣興善法,也有這一些,那這些都屬於不了義法不了義法,這是祖師為我們判別出來的不了義法,那了義法呢就是無量壽經,了義什麼叫了義?讓眾生能夠見性的是了義,那無量壽經是了義中的了義,它不但能讓眾生見性,還能讓眾生易學易持,容易學習容易的來持誦、容易的來受持,這樣的一個方式,這樣的一個法門,真的是了義中的了義,是我們祖師大德千挑萬選為我們選出來的,連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都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樣的一個難遇,這樣的一個寶貴,真的是如來出世的正說,如來出世的正說,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的念佛,要用功不要空過,我們看下面的第一小段,第一小段的註釋:「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華嚴經、法華經它是我們所有大藏經裡面的根本的一個依止,根本的一個依止,稱為根本法輪跟攝末歸本法輪,華嚴屬於根本法輪,因為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他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一個團體它成立的一個宗旨,宗旨,那麼其它的經典呢,在祖師大德他的判斷裡面判教裡面他就判為枝葉啦,就是花果啊枝葉,那攝末歸本法輪呢,就是讓你們看到了這麼多枝葉以後,你要把它導回到華嚴,那華嚴導回到那裡呢,一樣啊普賢行願品,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那無量光佛剎的介紹是那裡呢?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這一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麼這本經在歷代有十二個翻譯的版本,十二個版本,那麼因為經過戰亂,所以就有這個有大概七種的本子就遺失了,只剩五種,五種裡面互有詳略不同,我們這裡有無量壽經漢譯對照,你們可以去看看有詳略的不同,那麼受持起來很難去學習到,那外面呢它只流通的是康僧愷大師翻譯的版本,裡面也多有不足,那麼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他發心會集,當然在這當中這五種原譯都有會集,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居士,這個王龍舒居士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印光大師當時候學淨土法門就是因為看了龍舒淨土文才來學淨土的,所以這個龍舒居士臨終也是站著往生的,所以會集是沒有過失的,是集義不是集文也,我們第一天就講過,是集它的義趣不是集它的文字,那麼再來就是清朝的魏默深,魏默深居士他的會集,龍舒居士只看了四種原譯本,魏默深居士看了五種,但是這兩個人都犯了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刪改經文,把經文的字就改掉了,就改掉了,這樣改掉是不行的,你後人在受持就沒有辦法,就是它的原文已經改動了,不忠於原譯了。那麼近代夏蓮居老居士,他就是他把他一樣他也看到五種原譯本,他把它重新會集,那之前所犯的過失他統統都沒有犯到,什麼把經文改動啊、把題目也改了啊、品題也改了啊,很多經典,蓮池大師對之前的本子他有很大的批評,可是他說他在疏鈔裡面也多用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所以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那麼代表說會集本仍舊可行,適合老修,但這個本子無論初學老修都有大利益,夏老居士臨終也是坐化的,也是坐化的,他是無論是密教的大德或是我們講的中國佛教的這些大德,像虛雲老和尚,這些都對他非常的肯定,密教的大德也對他非常的肯定,甚至讚嘆到他說這個世間可以稱金剛阿闍梨者,只有他一個人可以稱其他都不行,這個這個是紅教的活佛對他的讚嘆,這個是夏老居士相當的不簡單。


他會集的這個無量壽經,沒有一句是超出這個原譯本之外的,都是從原譯本裡面取材會集,然後他的經典的題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剛好在十二個譯本裡面,因為有七譯是丟失掉了,但是經題還在,他把它再會集起來,所以也含攝了其他七個本子的內容,因為我們講的讀經題就代表了它裡面的義趣也在其中,所以是非常的如法,如法到不能再如法啦!所以批評啊是沒有必要的,真的是不需要啦,這個本子我們老和尚肯定,他說他肯定這個本子一定是留到末法一萬兩千年,甚至再住世一百年的這個本子一定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們師父是淨土宗近代的高僧,他修學淨土幾十年,講經五十年,這樣的一個肯定這個會集本,所以大家不要懷疑,沒有問題的,老和尚自己也受持,他每天早上都會讀無量壽經,都會這樣用功,所以說大家對會集本不要懷疑,不能說居士不能會集,這個是太過於偏見了,又說會集的不圓滿,會集的不圓滿我們師父回應,他說這叫雞蛋裡挑骨頭,雞蛋裡挑骨頭,我們師父說這是不對的,不對的,你批評這會集本,而且這會集本,師父還說,他說它是能夠留到末法一萬兩千年後,唯一再住世百年的本子,你要是譭謗,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的過失非常的嚴重,非常的大,所以不要去譭謗這個會集本,要相當的注意,對這個本子你要有信心,因為老和尚的肯定,他修學佛法修學淨土這麼久,近代虛雲老和尚也非常肯定,不是那個,我說的是民國初年的虛雲法師,虛雲法師,那麼,還有像一些梅光羲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也都是對這個本子相當的贊同,然後那個懺公的師父,乃至於近代海會寺的道源長老的師父慈舟大師,還有淨律寺廣化老和尚的師父律航法師,也都是近代的高僧,他們對這個會集本都非常的贊同,而且親為科判,幫它作科判,幫它作序文,甚至還在電視台,在廣播台開講,還有幫它作註解,那,甚至無量壽經會集本就是廣化老和尚的師父律航法師帶過來臺灣的,就是他帶來的,所以呢這些大德,真正是大德,有成就的,你看像律航法師也是自在往生啊,廣化老和尚也是坐化的啊,這些人在受持會集本都沒有問題啊,不會有一絲毫的缺乏,所以如果有錯,那應該學不能往生,應該去受持的人不能往生,而會集的人能往生,受持的人往生也這麼多,一定要有信心,不要聽人家說一些,說一些譭謗的話那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華嚴、法華都是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個我們從一開始講經就有提到,


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這一句話真的是讚歎到極處了,讚歎到極處了,我們要知道蕅益大師,我們淨土宗滿多祖師當初都是儒家的弟子,然後呢都有寫書來謗佛,都有寫書來謗佛,以前學儒的謗佛的很多,印光大師也有寫書來謗佛,也有謗過,蕅益大師也有,很多的,很多的,那麼,他們後來都是改正過來,因為他們真正了解佛法,蕅益大師他對於心性,對於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也都是完全的能夠了解,而且都為世人所稱頌,那麼這一本要解呢?他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這一本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假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再做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沒有辦法再比他做得更好啦,這已經到達最圓滿啦,這一本註解他九天就寫出來了,這麼樣厲害呀,我們一本書阿彌陀經念九天也背不起來,念九天也沒有辦法了解它的意思,他九天就把它寫出來,這可以說是後無來者,後無來者,前有古人,前面這個是蓮池大師給他做的啟發,要解也是淨土宗的一本鉅著,它很薄,很薄,用詞非常的好,很通順,然後又讓人家很容易記誦,很容易記得住,要解裡面講到,他說無量壽經它絕待圓融,絕待圓融,問題又來啦,他是彌陀經呀,為什麼是到無量壽經呢?因為彌陀經是小本的無量壽經,就是濃縮版的,我們現在人說的濃縮版,你把它展開來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所以它兩個的註解是可以通用的,歷代淨土宗的祖師,他都是這樣子著述的,都是通用的,小本的無量壽經,它裡面講到淨土法門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什麼叫做絕待?絕待就是離開了對待,對待是什麼?有、無,或是空跟有,或是現在人很明白的所謂黑跟白、男跟女、世法跟出世法,它是對待的,那什麼法才稱為絕待呢?一乘了義才能稱為絕待,那絕待就是絕於對待,這樣就很明顯了,絕於對待的話,它就是沒有這些有無啊兩端,我們世間人在這個世間都是在對待裡面,在是非裡面,我是你非,你是我非,非要跟他爭個高下、爭個高低、爭個誰輸誰贏,這都在對待,所以呢本來沒有對待,你妄立對待法,所以佛叫我們要捨掉,或是好醜或是美醜,這個都要捨掉,這些心裡面不要執著,尤其啊這個現在的人很愛漂亮,一定不要去貪戀,我們學佛,在穿著上不一定要華貴,不一定要華貴,要看場合,要看你的工作,但是不可以執著,平常穿得一定要整齊,什麼樣的場合穿什樣的衣服,譬如說像大家來聽經就穿海青,如果是到道場來可以穿居士服或穿整齊的,女眾不要穿短裙,男眾不要穿短褲,不要穿拖鞋,這都是一些現代的禮儀,那麼進來呢要向佛像問訊,看到法師要向法師合掌或是問訊,如果在外面有的時候在道場也可以頂禮法師,或是進來要先禮佛,這都是要注意的,我們在學佛行儀,常禮舉要裡面都可以看得到,這是現代人穿著要注意的,不要,什麼要用那種華麗的衣服,什麼華麗呢?去殺生的,用那些動物的皮啊去做成的衣服,在菩薩戒裡面有講哦,你要是穿著那個動物的皮啊,犯菩薩戒,所以有受菩薩戒的啊就要注意了,戒律是很好的,它是幫助你呀減少過失,減少你的惡業的,所以大家應該要受持,沒有受戒前可以學菩薩戒,學菩薩發心、學菩薩的忍辱、學菩薩的精進,這個是要學的,戒律要學,要去看,戒律包含得有律儀呀,這些的,律儀就是現在人說的良好的一個形象,良好的形象,所以我們講穿著要整齊、要得體,去市場買菜,你不要穿內衣去啊,想說沒有關係呀,穿短褲穿內衣,那適不適合穿禮服去買菜呢?那也不適合啊,有的人說我穿正式去買,那就是為了要讓大家注意他,這也是一種我相,這也要放下,所以過、及,就是過猶不及啊,但是也不要矯枉過正,這是要注意的,所以絕待圓融,絕待,剛剛講的絕於對待,絕於對待,那圓融呢?圓就是圓滿,融就是融通,融合的意思,就是融合。圓滿,就是我們講的無所不包,融就是無所不攝,融攝在一起,所謂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這是華嚴經講的,一多沒有障礙、長短沒有障礙、時空沒有障礙,時間跟空間,修短無礙,修就是修長,短就是指短的意思,修短無礙,長短沒有障礙,這叫做圓融,那我們現在呢?處處有礙啊,處處有問題啊,處處有苦惱啊,見色聞聲都有苦惱,這就不圓融,就是有對待法,那麼淨土法門它是離開了這些,所以你們念佛就是離開這些對待、離開這些妄想因緣、離開這些苦惱,所以它是絕待圓融,那能不能思議呢?不可思、不可議,它不可思不可議,那有人就說啦,法師那不可思不可議,法師你講無量壽經做什麼啊,不可思議嘛,講不出來啊,說不到啊,不可思不可議是說不可以用對待的心念,用我們講的生滅心、對待心、是非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種四句百非去看,對待,這是對待的。你用這個心念去看,你用這種世間心去看,落於世間的知見裡面去看啊,佛在經上講,你用世間的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你能不能入圓覺方便呢?不能。這就是你用世間心。所以用世間心,它是有對待法的,所以可思可議。那我們學佛是用什麼?用真誠心,用一心;放下自己的成見來學、來聽,我們依著祖師大德的說,依著佛菩薩教導的說,這樣子就是所謂的『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因為前面講的,『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諸法本自寂滅啊,就是絕待圓融,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但是呢,佛說,『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或隨四悉檀而說,四悉檀就是能夠讓眾生歡喜啊,生善,破惡、入理啊,得到這些益處、四益。四悉檀,隨著眾生的根器去說。所以不可思、不可議,是你用言語達不到,你契入不了,你要真正念佛。你要去猜測佛的境界,不用猜;要去想淨土宗是什麼道理,不用,你就聽經,然後看祖師的著作,念佛,就會契入,就能相應經典。你不念佛,你要相應經典,那是沒有辦法、做不到的,任何人都做不到;你沒有念佛,你沒有辦法去契入《無量壽經》,你沒有辦法契入彌陀願海,所以你還落在這可思可議。可思可議是什麼呢?禪宗有一句話講,叫『文字學人、知解宗徒』,這個話很難聽啊。文字學人,你學的只是文字,你學到的是知解。知解,人家說,知解好啊,多知多見,有很多知識;那學佛啊,是學道,學道要日損,你的知見要少,你的對待心要少,你的能所心要銷融,這才是學道,所以才說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重點就是不能用世語言來入佛知見,你要用世間,明明是對待啊,一定要有個落處,有個著處,做不到。那麼我們剛講的,《無量壽經》它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就是九法界,從地獄、餓鬼、畜生,到人、天、修羅、聲聞、圓覺、菩薩,這是九界,上面一個佛界,是如來所行的境界,不是所謂的九法界眾生所能明白的,也就是說不可思議。那麼如果說徹底從理性來說的話,所謂《仁王經》講的:『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只有佛才能明白。我們沒有佛力的加持,大家在這裡聽《無量壽經》,所以剛才為什麼要拜法,為什麼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都是請求佛菩薩加持大眾,讓大家能夠聞法獲益,能夠深信淨土,拜法是要拜這個,當然也是對法的恭敬。那我們自己講經為什麼也要拜?也就是求佛力加持,加持我們言言符佛意,沒有一句是自己的意思,沒有一句是自己的著述或是創見,這樣的一個心態來講法。所以,我們剛講的不可思議是這樣。『華嚴的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裡面的奧藏,《華嚴》顯的是如來境界,顯的是一切眾生本來的面目,本具的受用。《法華》的秘髓在哪裡呢?《法華經》跟大家說,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多有身中,皆繫如意珠,但是自己不認識而已。那這如意珠你要怎麼去認識呢?你要念阿彌陀佛才能認識啊。你雖然知道自己能夠成佛,開權顯實,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能夠成就;你知道啊,可是沒有辦法,這叫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仰仗佛力。所以我們怎麼樣入《華嚴》、入《法華》呢?你就是要學淨土。你不學淨土,《華嚴經》的境界、如來的境界你沒有辦法達到,你沒有辦法去契入的。下一句話它說:『一切諸佛之心要』,所有一切佛的心要,你看,所以蕅益大師他說,不是九界凡夫啊,所能信解也。要是你們真的能信解了,那你不稱為凡夫,你就是佛、你就是如來、你就是圓滿成就。是佛的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我們修行,學佛、學菩薩,萬行司南,司南是指南的意思,也就是如同標月指,標月指,有沒有聽過?就是指路標,《楞嚴》講的標月指,那現在人說的路標;因指要見月,因標要識得路啊。因為看到這個路標,你要識得這條是什麼路。那菩薩萬行之司南,菩薩有六度萬行,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到般若,那麼這裡面,指南在哪裡呢?都不可以離開念佛。你看《華嚴經》,我們看到《彌陀疏鈔》裡面它講,是《華嚴經》裡面講,它引《華嚴》,它說,十地始終不離念佛,十地,從初地一直到十地,圓教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所以呢,萬行之司南,無論你修什麼行,無論你學什麼法,不會離開念這句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那麼有人他說:『佛菩薩他沒有在持名啊。』他已經持入心啦,持到心裡面去了,你們看不出來,仍舊是持名,所謂『語默動靜體安然』啊,這是菩薩的境界;語默動靜,他都是與佛相應、與如來相應,這個是『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也。』都離不開這部《無量壽經》,都離不開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它的德用,確確實實無量;因為它翻做中文叫無量嘛,所以它德用就是無量,那麼也是自性的德號,所以你念佛,就直接與佛性相應。這一層道理確實不好懂,我們會認為,我們講的這佛性、講的這本心,它是清淨的、是離相的,是什麼的,怎麼會化成文字呢?化成這個名號呢?這就叫做陀羅尼啊,陀羅尼,它翻做中文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那什麼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呢?就是我們的本性才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啊。總一切法就是涵蓋一切法,持一切義呢,就是攝持、包容一切義理、一切的義相,叫總持。所以它是陀羅尼。所以你念阿彌陀佛,這個真的是很殊勝喔,禪宗祖師能夠達到的境界,你念佛就能達到,這個可以打開本來,這個是了不起的方式。而且這麼樣了不起的方式,還讓大家都能夠學得到,真的是太殊勝了、太稀有了。好,我們今天的時間到了。要來念佛,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