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淨空老法師弟子 悟顯法師宣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6(文字檔)

諸位同修,大家新年好。請放掌。


請掀開無量壽經卷首筆記,看第六頁,倒數第二行:「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好,上一次我們就講到這一段,那麼這一段是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也就是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為什麼佛要來宣說,


為什麼佛要來宣說,那麼看到有一些同修上一次沒有來,我們再大略的講一下。


因為呢,第一個,它說這部經是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這部經呀是稱性,稱性就是什麼?稱佛的本性,從同佛的本懷來宣說的,所以叫稱性。


那麼極談呀,極就是究極,究竟之談、究竟之說,那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講了很多種佛法,很多的這個經典,


那麼對應的根機都有不同,那這部經它所對應的根機呀是所有的都適合來修行,所有的人都可以依著無量壽經 念佛來成就,


所以呢,稱這個如來呀出世,從它的本性而說,也是如來的心願。因為十方諸佛捨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


又善導大師說過,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諸佛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宣說無量壽經。


像華嚴、法華,祖師大德他比較給我們聽,他說:如果在大藏經裡面,一部一部去比較,到最後呀,華嚴經跟法華經,它是最高的了,是最究竟的,那麼如果在華嚴、跟法華,它的一個核心,再做比較的話呢,那要歸於無量壽經了。


無量壽經裡面呢,我們再取其精要,它最精要的是哪一部分呢?是這個,四十八願這個部分,那四十八願裡面呀,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第十八願。


所謂呀,十念必生願,十念必生,它這個十念必生呀,是涵蓋著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這些眾生。


你造非常重的這個惡業,那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一樣呀可以念佛往生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是非常殊勝的,非常不可思議的地方。


大家聽了想說,啊?連這樣子五逆十惡都能往生,那麼,這個法門會不會太簡單了!


實際上,不會。


因為呢,它裡面藏著非常高深的一個道理在裡面,它有它的因素,所以呢,才能夠讓你呀往生淨土。


因為呢,世尊出世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所有的這些諸法都是虛幻的,乃至於善法、惡法,


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所以呢,皆不可得。


那眾生為什麼在這裡面受輪迴呢?就是得於幻法。什麼叫得於幻法呢?在幻法裡面,他取著、他認為有,所以呢,


他就造成了六道輪迴的這個錯誤的現象、錯誤的感覺。


在華嚴經講,他說這個就像工畫師一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呀,乃至於五蘊都是從心所生的,那你心要是認為法是有的,


那麼幻法啊,那對你呀,就造成有障礙了。


就像幻師一樣,我們現在講的魔術師,他會現幻術、會變魔術,那變魔術呢,他可以,以前在經典的比喻,他是把一個木頭幻作是一個人,


那他有他的動作,人的表情、喜怒哀樂,但他畢竟是假的;可是眾生呢,一旦著為有,他就在這上面呀,他就誤以為是真實的。


又有一個比喻,它說是這個如同呀,麻上、這繩上見蛇,麻繩,這個麻繩呀,你因為,麻繩就比喻作你的一念真心,可是你一妄動呢,


就絞在一起,就好幾根這個麻絞在一起,所以就變成繩,那麼眾生呢,又再迷惑、不斷地轉增迷惑,


他就從繩上去見、誤以為這條繩子是蛇,誤以為這條繩子是蛇呀。所以呢就產生害怕這種心態。


那這個,再更迷惑的凡夫呀,把它還養起來,把這個繩,他誤以為這個,他以為是真的蛇,他把它養起來。


那二乘呢他知道,但是呢他怕這個蛇,他害怕這個蛇,所以要捨離、要離卻。


那麼菩薩呢,菩薩是怎麼樣?他知道說這個是幻化的,它是這個繩子,它是繩子,菩薩他就覺悟呀。


那佛呢?他就更厲害了!他知道它是麻所編成的。所以呢,能現幻作用。他對於它的幻力、乃至幻象、乃至幻體,


幻的這個本體,他都清楚、明瞭。這是如來,這是如來。


那麼,為什麼十念一念可以往生?因為呀,就如同一切,善惡境界就如同我們剛講的,繩子上面那個蛇的影子,


是你眾生妄業力所現的,虛妄業所現的。


就像我們聽師父講經,他就常講到這個章太炎居士,他有能力呀到這個地獄,他去到這個陰曹地府,


他去這個,好像作判官、東嶽判官的這個,他的一個助手。


那有一次呀,他就跟這個判官講,他說,這地獄的刑罰呀,太恐怖了,


不要這樣虐待人,不要這樣虐待人。他說,可不可以把這個刑罰呀,這個炮烙之刑給它取消掉,取消掉。


那東嶽判官就帶兩個小鬼,他說:好呀!那你去看看吧!


他就帶他去。


結果走走走,走了一段路,到了。


那小鬼跟他說:到了!


他說:到了?怎麼什麼都沒有呀?咦?沒有呀?


所以


他才恍然大悟,經典上講的皆是如夢幻泡影啊,皆是虛妄的啊。


但是眾生呢,他執為有,所以造業,他就感現這樣的一個惡報,感現這樣的惡報,所以啊在這裡受苦受難,所以佛在經上講,眾生叫枉受生死啊,


虛受輪轉啊,虛受,虛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有輪轉這麼一回事,六道輪迴是虛妄的,所謂: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


所以,章太炎居士他才知道說 原來這個業力,這個地獄的苦報,是眾生自己造業,他才看得到的,


所以,你沒有這個業,那就看不到,沒有辦法去受這個苦,你想受都沒有辦法,乃至我們在楞嚴經看到,裡面的就算是你看到的東嶽判官,


乃至閻羅,十殿閻羅,乃至對辯之事啊,通通都是你自己自妄想業致所招引,並不是實在的、並不是實有的,


所以,因為這個關係,眾生臨終一念回心,念阿彌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麼極樂世界的這個清淨的相就會出現在你眼前,出現在你眼前,


在經典講,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這地獄火啊變清涼風,瞬間它就消失了、它就不見了,徹底的不見了。


所以,往生淨土是十念一念,它是這樣的一個因素,因為業性本空的關係,這四個字,業力啊,業性本空,這業相也本空,所謂一切有為法,


無論善法、惡法,通通都是如夢幻泡影;那我們眾生,我們為什麼勸大家要修善呢?不是本空嗎,幹嘛修善?


因為大家還沒有轉過來,你如果真的轉過來了,你的心徹底如同佛一樣,那麼你當然,造善造惡啊,俱是功德;那如果沒有啊,


你還是要修善,你還是要積德。因為你沒有辦法去徹底的轉變,所以不無善法,不無修善之事。所以像大家在做善的時候,


行善的時候,要知道一樣是虛妄的。我們在裡面,無論有人讚歎,無論沒有人讚歎,我們都要心要平,不要著為有,


不要去認為一定要人家來知道,因為諸法皆空啊。


那諸法皆空,你還要人家來讚歎,要來名聞利養,那就不對了;又諸法皆空,一切法本空,我們還起貪、瞋、癡,那也不對了;


還幹殺、盜、淫,那也不對了;再起是非、人我,我執、我見,起種種的煩惱,那就都不對了。


所以佛才叫我們說,你煩惱要放下,你的惡習氣要放下;你的善念、善心,純淨、純善,離相的心要增長、要讓它出現,這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十念一念,帶業往生淨土,它涵著、涵蓋這麼深的一層道理在裡面。


那有些人,他就小看它了,這個啊,就是會錯失大利。我們今天講座把它講出來,這業性本空啊,業性本空所以當然能夠翻這娑婆為淨土啊。


所謂: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都不出於我們剛講的這個道理,所以說這如來稱性之極談,是如來的正說,是一切眾生本具之化儀;本具的化儀


化就是教化的化,儀就是儀式。也就是說,一切眾生自己心中本具的如是功德、如是的修行的方式,不假心外而求。你要認為有外佛可念、


有他佛可念啊,那這個是他見未除;你要說,念他佛不行、念阿彌陀佛不行,那,一定要念自佛,這個叫作我見未忘;因為自他,本自不二,


沒有這些對待之事,所以說為絕待圓融,這個是第二條。


那,華嚴、法華均稱性之極談,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個剛說過了,無量壽經是華嚴、法華的歸趣。這十念一念啊,是一大藏教的精華、


一大藏教的指歸,又淨土即是唯心故、淨土即唯識故,淨土總攝諸法、總持諸法,叫圓超、圓攝無量法門,因為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佛性,


你說什麼,無論是顯教、是密教、是漢傳、是藏傳的佛法,都不能離開真如本性;離開真如本性叫作忘失菩提心,你忘失菩提心,


華嚴經上說,修諸善法,那叫作什麼呢?那叫作魔業,是魔業。


又,你如果忘失菩提心,就好像你行六度萬行,你卻沒有般若度,你沒有般若啊,你這個其餘五度啊,通通都是枉然的;相反的,


你要是有般若,有般若度,那你所行的呢,都功不唐捐,功不唐捐。


所以,我們剛剛才講到的,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它是離於對待的。


念佛,它是沒有對待的,沒有這個自他二相的,從來就沒有,乃至於大家現在


在念也沒有,所以它是非常的圓融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一切法皆如幻。本性啊,它就是空寂的,說它的本性是空寂的,就是講的它的體質是不實在的,不實在的,現在人說的體質啊,它的體性是虛妄的,


虛妄的、不實的,所以呢本來就圓融、唯是一心,更沒有別法可得。


所以大家念佛,你在這個一念之間啊,你就能夠登於十地,用我們之前講的,就是跟,像禪宗的祖師大德,到達完全一樣的境界,


這是可以肯定的,甚至呢,你還更超於他們呢!為什麼呢?你念的是佛境界,佛呢,什麼叫作佛?佛是一個徹證心性之人,他是不但明心見性、


而且習染俱除,他的這個餘習呀,通通都不存在了,佛是徹底清淨的。


那麼,你緣的是什麼境界?你緣的是如來的境界,你念阿彌陀佛是緣佛的境界,那真的是呀,功超累劫啊,不是只有三大阿僧祇啊,


這個是非常不可思議的。那,因為眾生大家沒有辦法信入,他著在有上。你說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功德啊,你的功德不會是我的功德啊,


怎麼會我念阿彌陀佛,他的功德就變成我的功德呢?那是大家對經教沒有深入,你要深入、你要知道,這個佛跟眾生是一體的,


如來是我們眾生心中之佛,我們是如來心中的眾生,從來沒有隔礙過,但是眾生自己迷惑顛倒啊,所以妄有、妄認有自他二相才會有對待佛的功德不會變成我的功德這個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自己要去突破的要藉由經教來做轉變所以他說不可思議你一落到思量落到分別裡面去那你就沒有辦法去契入到這樣的一個境界你就沒有辦法去達到如來的境界那麼又說淨土法門他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我們自己凡夫所能了解的我聽過很多他說念佛它是一個生滅法念阿彌陀佛是有間斷的這個是他心有間斷佛性沒有間斷徹頭徹尾沒有間斷你有間斷那是你不了實相你不懂你沒有悟道所以你認為佛有間斷認為阿彌陀佛有生滅阿跟彌不一樣彌跟陀不一樣陀跟佛不一樣這個是你心中啊無事起風浪這個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呢這就是落在思量當中落在分別當中那麼像他們這種讀經呢就被經轉他不轉經他沒有入道他沒有去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這樣一個深切的心願就是想要幫助眾生成佛眾生要到達如來的境界瞬間沒有辦法到達可是後面他的眾苦他的惡業又一直逼上來沒有辦法去斷惑乃至他色身他生活都有嚴重的問題他自己修行都非常的困難沒有辦法一下子超脫輪迴那麼如來呢,就是希望你能馬上就達到佛的境界馬上契入佛性因為你不馬上契入我們的真如本性你沒有馬上成就那你很快無常的大鬼就要追上你了所以才特別開示淨土法門開示念佛的法門讓我們來念佛來修習來這樣子用功再乘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深重的願力廣大的願力讓我們帶業往生帶業往生這是接下下品的那上智呢上根之人當然他一聽到他就能信入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呢這上根也可以接那中根的人呢喜歡修習止觀在觀經裡面有有無量壽佛的觀身像的觀乃至他要觀像也都沒有問題所以他是含攝著很多這個上根中根跟下根他含著這樣的一個根器這樣攝受眾生這麼樣普廣


那麼我們看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華嚴經的奧藏華嚴到後來他結歸的是什麼結歸的是普賢十大願王大家聽經都很清楚普賢十大願王是從就是說普賢十大願王他是所有菩薩成佛必學的普賢十大願王結歸 在哪裡呢他結歸在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很多人他就有疑問了啊他說普賢菩薩這麼樣高深的境界他怎麼求生淨土呢普賢菩薩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那普賢是等覺啊他沒有所謂凡夫生死斷命的問題啊他早就了脫了啊為什麼他要求生淨土呢因為極樂世界就是自性的異名另外的一個名稱阿彌陀佛即是徹底的法身所以等覺仍舊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呢必然欣然去求生熾然的往生所以他是捨却他的無明打破根本無明這樣子來成就的所以他到極樂世界他就圓滿成佛他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是普賢菩薩所以他的命終之時即是他的命為什麼他有命呢就是他還有無明他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就他還是要捨報捨棄他自己的煩惱來入於如來的境界普賢他的往生不是我們講的斷命是講斷煩惱他契入的是究竟的一心,這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本性不假外求的普賢菩薩他的修行是這個樣子的那法華經呢法華秘髓在哪裡呢法華秘髓就是直指眾生都具有如來的種子都能夠成佛都是這一生都能夠成就的


那麼一生成就的法門在大藏經裡面我們去看確實只有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它才是有辦法當生成就那麼密宗講的即身成佛呢他是講得明心見性而已他的那個成就只是我們講的見性他習染沒有除滅他的業習還很重所以他還要再繼續的這樣修行那麼一旦一投胎一出胎很可能就迷惑了他們這叫初學的菩薩初學的菩薩但是能學密也是相當不簡單的


那麼淨土宗的一生成就呢雖然他不一定明心見性也有可能見性他的往生的條件開得很廣能夠超脫輪迴開的條件很廣也許他明心見性也許他沒有但是他都到了一個叫極樂世界的地方到那裡呢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那麼他的壽命是多長呢是無量壽


就像我們人的壽命是七十歲是八十歲可是到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壽那麼等於啊就是一生成就當生成佛這個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法華經的秘髓就在這裡他講的一生成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成佛的法華那麼成佛的法華也不是人人能修要做到大家都能修開出來的條件要讓大家都能受用得到要讓大家都受用得到的經典就只有無量壽經他才能讓大家能夠想要一生成就可以一生成就想要入佛境界華嚴經是佛境界你要入佛境界也在這一生就能夠達得到所以這個是他不可思議的地方又說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如來離開了這個佛號也沒有辦法成佛,


為什麼呢?這佛號他的意思呀,翻作中文叫無量覺,無量覺,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呀,你們看看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我們這些糊塗佛不是無量覺,我們有無量迷,對境生心起憎愛想,這是無量迷,那麼佛他是一個無量覺的,所有諸佛都是無量覺,所以念這句佛號就是念如來的心要,念如來的心要也是念眾生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一直強調的,像禪宗這樣的一個境界,這麼樣高深的境界,念佛就真的可以達到,不假外求的,


有些參禪呀,所以像永明大師講的,他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你學禪還是要來學淨土,現世可以為人師,來生做佛祖,那麼你不學禪學淨土可不可以呢?也可以,只學淨土也可以,他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他就會教你啦,我們無量壽經後面就講到,在那裡所有接觸到的這些境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都出無生無滅無我聲,出大慈大悲喜捨聲,出甘露灌頂受位聲,出這樣的音聲,也就是說他會宣說這些頂法,會宣說這些如來最至極的這些教育,就是佛教裡面最高深的部份,宣說不生不滅法,當然我們在這裡沒有辦法,在這裡見相生心,起愛染心,這裡都是土木金石,都是眾生心業力所變現的,極樂世界呢?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所以呢它不是屬於眾生業力所感的,所以在那裡呢?極樂就是彌陀的身土,就是彌陀的全身呀,就是如來的境界呀,你到那裡如來的境界去薰習去薰修,那有不成就的呀!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所以說念佛呀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的心要,那菩薩呢?這諸佛心要是無量覺,那菩薩的心要呢?菩薩萬行的心要在那裡?我們剛剛講菩薩你修六度萬行能不能離開般若呀?不行,離開般若那就是屬於,那個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菩薩萬行之司南,他也離不開這個極樂世界,也離不開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講這個話是講真的,所以司南就是指南,無論你修什麼行,就像大家,現在外面有很多呀,勸大家你們要來道場,要修菩薩行喔,我們仔細看看什麼叫菩薩行呢?他到道場做事情是菩薩行,到道場說是非是菩薩行,他到道場是菩薩行,我們剛才是有點諷刺,你來道場你來修行不要起對待想,不要起憎愛想,乃至於你在你的公司、你在你的工作上面也要離開這些你的煩惱習氣,這才是你的工作,就是菩薩行,你在日用平常行住坐臥就是六度萬行,就是六度萬行,沒有辦法這樣子做,那你怎麼辦呢?你就把一句佛號融到你的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從朝至暮,一句佛號掛在心上,念念不離,念念不捨,這個就是菩薩行,這樣子消了、粗的業障以後你再看經典,你就能契入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菩薩行,這個是佛號也可以幫助我們除斷比較粗重的一些煩惱,粗重的一些業習,當然微細的能不能除?那一定可以除,所謂悉更審除微細惑,微細的煩惱如同無明,如同我執,法執能不能除呢?念佛也可以除,但是你要會念,你要懂得要怎麼念,如果不會念呀,只在於事相上去持名,卻不懂得它的義趣、義理,那你持這句佛號不會發揮出他的功力,好,他的力量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所以說菩薩萬行之司南就是這個道理,皆不出於此理,都離不開這一部無量壽經,都離不開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那麼我們什麼都導歸到佛陀的名號,是幫助大家修行有一個入手之處,實際上呢?如果說徹底究竟是無法無說,無話可談的,一說呀我們就錯了,所以像這個無量壽經的心要,華嚴的奧藏,實際上是不可說的,不可說


為什麼呢?因為你一說就有四句百非,就有是、非,亦是、亦非跟無是、無非,這四句然後四句再輾轉就變成有百非門一落言詮就不是究竟,所以呢實際上確實說不得,確實說不得,在法華經講,他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沒有辦法用言語來說的,因為本來就寂滅,既然寂滅就沒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沒有動亂,那當然就沒有所謂言語的問題,那麼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這是隨著如來稱性的方便之力,攝受眾生之力呀,所以宣說三乘佛教,三乘的佛法,實際上是要我們會歸一乘,要我們呀見自本性,這個才是如來的一個本意,出世的本意,那所以我們在這裡講 說實話,講淨土什麼心要呀,什麼的,實際上講白一點,我們是在造口業,在造口業呀!真的是造口業,因為本來不可說嘛,你一講了口業就出現了,就有動念了,大家聽了,嗯~有道理,所以意業就出現啦,然後去造作就入身業啦,好,那實際上呢?本自不動、本自不搖,大家要從這裡去會去,這是淨土,這是唯心,這是如來的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這些話真的是說不得,我們說呀,確實是方便說,幫助大家藉由文字般若來契入實相般若,好,我們看下面的:日道隱曰:「五濁惡世,造惡之時,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


華嚴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好,這個是日本道隱法師,也是淨土宗的一位高僧。好,他說五濁惡世呀,造惡之時,其難非一,五濁呀就是講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個世間它具有這個五種的污濁,好,那麼這五種污濁從那裡來呢?一樣的,是你動念而有的,動念而有的,所以妄有五陰,五陰呢就是色法跟心法而已,所謂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四陰呀是講的你的心,色法呢?色是講的這些物質現象,那麼色心二法相對呢所以就有五疊混濁,就有這個五濁惡世,好,這樣子的一個狀況,那麼五濁惡世造惡之時都是在造惡,地藏經講呀,我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好,這個又說呀,這裡的眾生剛強難化,非常的剛強,什麼叫剛強呢?你們去看看如果叫你捨棄你的煩惱、習氣,那你們願不願意呀!我看到很多學佛人,他很樂意做義工,很樂意來道場幫忙,很樂意做公益,但是呢你叫他在那裡念佛念一個小時,那他就~我這裡酸、那裡痛呀、這裡癢呀,他就坐不住啦,他就沒有辦法來修行,所以呢叫我們要捨棄煩惱習氣,這個沒有那麼簡單,有人說學佛很快樂,我心裡想,你可能沒有真正修行過,你要是真正修行哪,你就會知道,修行是對治你最貪愛的,對治你最難捨的,對治你最不習慣的,好,要把不好的習慣轉成好的習慣,就像你喜歡睡覺呀,早上要你四、五點起來,好,這個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喔,連這一點發心都從來沒有,所以學佛怎麼會快樂呢?你們學得很快樂呀,是不是都睡到十點,十一、二點呀,好,這個學佛不會快樂呀,睡覺很好呀,愛吃的多吃一點呀,吃到滿意為止,現在很多吃到飽的,你要小心呀,那都是在考試呀,你們去那邊呀,也是火燒功德林,不是瞋火是欲火,你的這個貪吃的心會把你修行念佛的功德給障礙住,當然我們不是要諸位不要去吃到飽,不然吃到飽的老闆會來找我,說你讓我沒生意了,不是的,是說你到那裡去要懂得怎麼去修行,吃飯哪,我們中午才在講吃飯不要挑食,不要挑食,你心沒有分別,你沒有分別這叫以法為食,一樣吃飯,這叫終日吃飯不著一粒米,終日行道未曾踏著一點地,你在這個境緣當中你沒有分別,你沒有我在裡面,我愛吃的,我喜歡吃的,這樣子的一個分別這叫修行,能夠這樣子修呀,叫做以法為食,你能夠這樣想叫做以法自娛,自己用佛法來歡娛自己,所以這個才叫法喜充滿,這才叫行菩薩行呀,這剛開始要學做菩薩還挺痛苦的,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人家說學佛會得到很快樂,會啦,那是說你修行過後的一個快樂,因為你看真有福報的人吃什麼都好吃,他是不挑的,不是說他能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是他有這方面的福報,但是真正他自己受用的福報是什麼?他什麼都不挑食,什麼吃起來都好吃,人家吃覺得不好吃的東西,他吃起來也覺得非常的好吃,你說這個才是福報,這才是他的受用,他的受用,所以大家想要修行喔是沒有那麼簡單的,很多人真的他很願意發心來做義工,但是呢請他來道場念個一天的佛,他都不願意,他念不住,他心裡面很亂,很亂,因為他心很亂所以他靜不下來,他也不想靜,可是呢又說不修行不行,好吧,來念念念,他也不止住他的妄想,來道場念佛修行,你的妄想要消減,你的妄想不能讓他起來,不能任由他,所以行住坐臥,在道場都要練習,都要有佛號來攝心,或是注意你的呼吸,注意你的呼吸,或是注意你的動作不要散亂掉,不要一做事情、一洗碗,一這個..排桌椅就開始要講話,或是中午吃飯的時候,要下來卸海青就開始七嘴八舌,這個都不對,這就是你在念佛堂憋很久了,你在念佛堂忍耐很久了,海青一脫,終於可以講話了,這個就表示什麼?剛才你的煩惱,你的妄想沒有給止住,你沒有念到心清淨,甚至我們可以說你一刻都沒有清淨,為什麼呢?


不然不會下來馬上就想要說話,想要找誰來攀緣,這個是要注意的,修行它是對治自己嚴重的習氣,是對治自己的貪愛,它剛開始不會這麼快樂的,不會這麼快樂,有些人他認為快樂是一種散亂,一種散亂,他不是攝心,不是攝心,它也不是法喜,我們剛剛講的,法喜就是以法自娛,用佛法來歡娛自己,不假外求,不是因為境界,因為外面的刺激,感官的刺激,大家熱閙,這個叫法喜,不是的,所以學佛要會學,要懂得,那麼在裡面要知道無相,要知道無念呀,心要無所住呀,不住身,也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你這修行呀功夫層次才會再往上提升,不然永遠只有在事相上修,事相上修的這叫顯教,我們剛講的這個是密教,密教就是從心性上下手的,顯教只是在事相上,顯於事,在事相上去要求去著重的,這就是顯,那密呢?就是講心密從你的本性,從你的心性透露出來的,或是會相歸性,這樣的一個說法,這才是密法,


不是這個西藏的叫作密法,中國的叫顯教,不是,這樣說的我這個說法是依照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的,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