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 弟子 悟顯法師 宣講 : 心經(下)
心經(下)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色跟空不異,這道理不好懂。可以用一個比喻:大家都會作夢,夢中有色、受、想、行、識,在夢中的時候,好像都很真實,做好夢的時候也很歡喜,作惡夢感覺很害怕,但是畢竟是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不異,沒有分開的道理,正在作用的時候當下是空。反觀我們現前生活也是這樣子,所以祖師教我們,用夢境的這個觀念去作體會,就很容易明白什麼叫色空不異,不然一般的人著相太嚴重,很難去體會得到。南嶽慧思禪師,在大乘止觀法門裡面教我們「強觀諸法,唯虛無實」,明明諸法就是虛妄的,為什麼要強觀?因為眾生著有太嚴重,所以要強觀。你從來就認為法是有的,一下子轉不過來,不知道色即是空,所以教我們「強觀」唯虛無實,唯是虛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念,在《心經》裡面是正宗分當中的正宗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人認為「色」是生滅不停的,總是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以為它是空的,實際上,上一次講到,三種錯認的空,這種叫滅色故空,以為色是有生滅的所以它是空,這是通教的說法。天台宗判佛陀一代時教,分藏、通、別、圓四教,通教大乘,「通」就是通小乘佛法也通大乘,通大小二乘,通教是講世間的相是生滅的、有變化的所以空,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真實,所以佛在大乘經裡告訴我們「體空」,就像夢境的比喻一樣,不需要再起個觀想來認為夢是空的、夢是假的。但自己迷在夢中的時候,這夢中的境界就感覺很真實,就像現前每個人都墮在自己的妄想裡,所以你會覺得很真實,時時處處影響到你,跟你想的相同就生貪愛心,跟你想的相違背就生瞋恨心,起心動念,就是造作要來順自己的意思、順自己的想法,順自己的貪瞋癡慢,所以呢,處處不得自在,這就是眾生,那這裡為什麼不用「觀世音」而用「觀自在」,就是告訴你,有了般若智慧,接觸一切境界都自在,因為色即是空,這裡說的「以無所得故」,「有所得」,無論是得世間法,或是得佛法,你心裡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啊,無論是哪一個年紀,小朋友罣礙他的課業有沒有拿到第一名,有拿到很歡喜,沒有拿到心裡很難過,這就是罣礙,這就是有所得,這就是煩惱。所以說不要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像有的人學佛,他就跟小孩講,你學佛你在學校要拿第一名,要做好榜樣給人家看,這是錯誤的觀念,爭名奪利,名利心沒有放下,怎麼會是好榜樣呢?從小就教他罣礙、教他執著,相同的,做壞事也有罣礙,罣礙更多,天天就是擔心受怕,所以為什麼需要具有這樣的智慧。 一般人把色跟空分成兩邊,所以我們才用夢境的比喻,來體會什麼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你在夢中有感受,在夢中你會有想法。「行」是妄念不斷,「識」就是了別,分別一切人事物。夢境的比喻來看,色即是空就很好理解,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的體空。只是方便說是生滅同時、說生滅太快了,色即是空,色會有生滅、會變化,說為空,這只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就告訴我們,當體了不可得,但還是有幻作用,就像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外道有時候用咒語把一個木頭變成一個人讓大家看,叫它表演。那麼正在作用的當下,這個人是真的還假的?它還是木頭,可是我們能看它、也聽到它唱歌的聲音、看到它表演的動作,它也能跟你說話,這就是作用,作用的當下是虛假的,就像現在,3D投影,看起來很真實,實際上那是假的。那眾生為什麼會起煩惱?就是把它當真了,誤以為真實,所以就有所得,你做什麼事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只要心中有所得,你就有罣礙,就有煩惱。這一段,從古到今,大概有兩個斷句的方式是,一個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這裡是一個斷法,另一個是參考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它的斷法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菩薩是無所得,那菩薩無所得,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翻作中文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心無罣礙。相同的,要是心無罣礙,那自然就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現在大家要把罣礙的事情減少,要放下。說到「放下」很多人都誤以為事情不做叫放下,錯了!那個叫放棄。小孩不管那叫放縱,不是放下,放下是用而不著,該管的照管,該罵的照罵,可是你的心一點都不會罣礙、一點都不會在意,事情照做,做得好,心也沒有一念生歡喜心,做得不好,心也不生絲毫的罣礙,一切隨緣。當你在對一切人事物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心裡要知道皆是空的啊,要是對境空不了,那就要多熏習大乘佛法,眾生著有的錯誤觀念太嚴重,不是聽一小時的經,兩個小時的經就能夠放得下,還要透過念佛,把你煩惱習氣給軟化,現在人煩惱習氣相當堅固,非常堅硬,如同鋼鐵,聽經熏習佛法,就是軟化它,之後才能斷得了,現在得利於高科技的發達,講經都有錄影,這錄影的片子都能放到網路上,連手機都可以看,都可以聽經,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都能夠學佛,所以這是現代人福報大的地方,但是一不注意,懈怠的心理容易起來,一忙就會想到:沒有關係反正都還有,找時間上網聽就好,今天不聽,明天還可以聽。那就壞了!以前學講經,老師在台上講,台下學生在聽,聽完下禮拜學生來複講,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所以學講的人要相當的認真,他在這一小時內,必須全神貫注,他這樣會得定,聽經時心定下來,能專注聽台上和尚說法,會開大智慧,因為下禮拜就換他講,所以聽的時候非常的專心,不會打妄想,甚至有嚴格的,隔天就換你講,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這些工具,但是成就很大,相當的快速,聽經時他是專心的,心是空無所有,確實無有一物,所以他接觸經典,就能啟發「般若波羅蜜多」這圓滿的智慧,所謂般若無知,在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定慧一如」都在講經堂上圓滿了,所以這裡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大家可以去觀照,在罣礙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失心現前,就有恐怖,可是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催眠:我沒有這樣罣礙不行,這念頭就是把罣礙再加重,越加重你就越苦,你就越恐怖,你就永遠沒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沒有辦法得到究竟涅槃,涅槃翻作中文叫寂滅,或叫圓寂,很多人以為涅槃是死掉的意思,不是死掉啊,涅槃是不生不滅,「究竟涅槃」就是你把煩惱習氣全部除掉了,證得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不從心外而得,本來如此,眾生迷失只因心有罣礙,本來無一物,心有罣礙,有罣礙故,故有恐怖啊,你有罣礙,就有恐怖。這恐怖在我們的感覺中是覺得是很粗的,會害怕,在阿羅漢、菩薩,還沒有究竟成佛,也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菩薩他的恐怖是證不了圓滿的佛果,阿羅漢避境趨寂,逃境以安心,不敢接觸境緣,這就是他的恐怖,所以他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降伏住,不讓它作用,他以為這樣就算是涅槃,這個果位不究竟啊,所以為什麼稱阿羅漢為小乘,他還是把色跟空分開,凡夫著色,二乘著空,所以佛才講《心經》,告訴我們色跟空不異。
底下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不光菩薩如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世」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像燃燈佛,他是過去佛,現在佛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就是大家,不要只說彌勒菩薩,是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這是「三世諸佛」,所以講的呢,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現前,就可以受用得到,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要是忘失了、失去了正念,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正念,一旦失掉了,你所作所為都叫做魔業,魔業就是讓你輪迴的,凡與心性不相應的,都稱之為魔,所以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修善法都還是魔業,那造惡就更是魔業了。因為很多人都誤以為學了佛,學了《心經》,一切惡事都可以做,反正本來是佛,又說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就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這就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升座前唱的《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開經偈》是《華嚴經》翻譯好之後,武則天皇帝,為它作的偈頌,讚歎《華嚴經》,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看經典要能夠對治自己的貪瞋癡慢,對治煩惱習氣,很多人看經都是想看看,每天輕輕鬆鬆、糊里糊塗的過,怎麼樣能夠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也不要打坐,臨終就能夠直接成佛,那根本因果就不相應,佛法雖然是頓超之法,但是也講求因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以不生不滅為因,就成就不生不滅果,世間心就是生滅,生滅為因,那你得到的就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起煩惱,就是上一段講的,有所罣礙啊,罣礙你的家人、罣礙你的事業,作太太的罣礙先生,作先生的又罣礙小孩,到處都是罣礙,所以六祖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確確實實是本來無一物,偏偏眾生起心打妄想,到處惹塵埃。這就是忘失菩提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失本心當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你要失去了觀照,失了正念,那應該馬上懺悔,懺悔之法就是清涼,你就能滅罪。 開始到現在大家對這般若波羅蜜多應有一點概念了,但是相信還是摸不著邊,那要怎麼落實呢?看這眾生著有的心,碰到什麼事情就是想把它坐實,跟我們說空,就要落實有個空,這就是眾生,幸好釋迦牟尼佛有異方便,教你怎麼落實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一句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無量覺,無量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一心的持誦,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心就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想佛的時候你就是佛,那有人會懷疑,不是講色即是空嗎?佛有色,《心經》講的就是空、不可得,為什麼可以著?那你又入斷滅了,剛才講還有作用,念佛有超煩惱的作用,讓你知道煩惱當體即空。所以經典上告訴我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要是能念阿彌陀佛,就是見佛本心,佛親口告訴我們,所以要老實念佛不懷疑、不要間斷,一有夾雜趕快收攝回來,心不要再攀緣,用這個方式,念到心佛打成一片,就是煩惱脫落的時候,此時沒有能念的心,沒有所念的佛,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世就可以得到,如果煩惱習氣重,沒有辦法除斷,靠著念佛的力量,還是可以往生淨土,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淨土宗,真正是難信之法,這一句佛號,就把如來一代時教的重點綱要、乃至心法,全部融攝在這四個字裡面,而且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直接念他的名號,他就把如來圓滿的果德全部送給我們,念佛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沒有差別。
所以底下說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剛才講的是跟大家說,你要是對於這個道裡不能起觀照,可以用念佛的方式來落實它。那說實話,你有般若的智慧就是念佛。很多人聽了一心念佛,執持名號這句話,雖聽卻不解其意,以為就念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是夾雜,般若他也不要了,看到人家讀《金剛經》、讀《心經》,就心生煩惱,看到人家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他就不愉快,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既然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那你具有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念佛,兩個都可以成就。就像一顆球,要到達球的中心點,隨便從哪一個點都可以切入,都能直通核心,念佛可以直通核心,直接參禪、學教、修觀也能夠達到目的地,所以《金剛經》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有高下心你就忘失菩提心,念再多的佛還是魔業,《圓覺經》講:「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每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裡的高下心不除,對待心不除,人我是非,總覺這樣如法那樣不如法,是非的觀念不除,即使天天念佛,還是天天忘失菩提心,所念的叫做「名字佛」,並沒有達到究竟圓滿。 那為什麼念佛是大神咒?因為能夠令眾生速超生死。參禪的人,一念放下立即成就。念佛的人臨終十念一念,速超三界,一到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上的佛果,所以讚歎它是大神咒,大明咒。眾生常在昏昧當中,要是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緣放下,心地通明無礙,對一切事、對一切法,用而不著,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
下面說的:
「無上咒,無等等咒。」這是讚歎,是說沒有能超過其上,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所以讚歎為無上,無等等。也確實,如來一代時教,沒有比念佛法門更為殊勝的,禪宗雖然頓超,但是上根利智才能修習。其他的法門,雖然說是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但是能不能在這一生有成就,很難保證。唯有淨土法門,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作保證,你只要信願持名,所有的苦惱皆能解脫,甚至在命終的時候,他會來接引你,這是佛在經典上給我們作的保證,我們一定要相信,所以讚歎為無上咒,無等等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到極樂世界去,世間的苦沒有了,出世間的苦也沒有了,甚至八地以前的苦也沒有了。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八地叫不退轉,阿惟越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不會再退轉,這是大家所羨慕的。 在娑婆世界修行,總是有進有退,三分鐘的菩提心,剛開始發心的時候相當的勇猛,就拿家庭主婦來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你的小孩惹你生氣的時候,他就不是眾生了,你心就生瞋恨了,心就生妄想、就生顛倒。早上做早課一樣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眾生,一到公司,碰到一點事情,馬上生大煩惱,破口大罵,只有三分鐘的菩提心,這就是退轉,所以才說在這世間修行,總是進進退退,說老實話根本沒有進,因為退的比進的還多,一退,連想要進的動力都提不起來,所以為什麼有人學佛,學了三十年斷斷續續沒點成績,這就是退緣熾盛,勸大家要常來道場,要來共修,才能得一點點不退,煩惱才不容易起現行。要想開發般若波羅蜜多這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會有少分的相應,說到除斷苦惱才會有份啊。
底下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個咒,在經典裡面是不翻譯的,也不做講解的,因為咒有一些是有意思的,有一些是佛對鬼神說的,那個話我們聽不懂,那裡面的內容呢,就是把《心經》再重說一遍,念這個咒,就是得到了《心經》的重點,所以在這裡沒有再對這個咒作解釋,就是持誦而已,它是《心經》的密說,代表這部經,顯密圓融。同修就問,那《無量壽經》沒有說咒是不是顯密不圓?當然有說,經中教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不是說沒有說咒的經典它就不圓融,不能這樣看,是說有說咒的經所表法的是這個意思。中國祖師在翻譯的時候,有五種不翻,第一個是﹝秘密﹞不翻,陀羅尼是咒語,是諸佛的密語,深妙難測,所以不翻譯。第二個是﹝含多義﹞不翻,像「薄伽梵」具有多義,有很多種意思,它具有自在、熾盛、吉祥,這麼多的意思,所以就沒有作翻譯,還有一種是﹝此方所無﹞不翻,像菴摩羅果,就沒有作翻譯,這個地方沒有的水果,現在可能有,因為交通發達,所以保留它的原音不翻。第四個﹝順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從古到今,歷代的譯經師都沒有翻譯,所以就順古沒有作翻譯,第五個﹝尊重﹞不翻,譬如般若,我們尊重它,所以不作翻譯,像:釋迦牟尼、菩提薩埵,這都是尊重,所以沒有作翻譯,這是講咒語。
那麼最後結束還是要把它念完: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心經》短短兩百六十四個字,義趣無盡,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佛在世的時候,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就擷取它的綱要,《心經》總的意思是,你要成佛,你要修行,或是現代人所希求的:想要幸福美滿的生活。那你要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會處處生煩惱、處處有障礙,所以是絕對沒有辦法圓滿的。可是這般若也正是現代人所不解的,因為眾生總是落在「有」裡面,總是落在「相續相」裡面,一旦落在相續相,落在有法裡面,那你就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舍利弗問觀世音菩薩,要怎麼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你要知道「諸法皆空」,為何空?我們用夢境做比喻,很容易就掌握到觀門的重點,有這個觀念,在看所有的事情,「色即是空」這句話提起來,就能馬上放下煩惱,因為你有聽經,你知道什麼叫色即是空,跟夢境一樣不是實有的,如果還沒有辦法斷除,就用念佛的方式,趕緊把佛號提起來,把注意力轉到佛號上,是同樣的效果,兩個並用都可以,都能成就無上菩提,《心經》,短歸短,但是所說的道理確實很深,如果不能理解,要多多的讀誦,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因為這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這般若智慧不是別人的智慧,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諸法實相,是看透諸法的智慧,這智慧眾生本來具足,只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在《心經》上用「罣礙」兩個字把它帶過,般若智慧沒有辦法透出來就是因為眾生有罣礙,罣礙拿掉,般若智自然就顯現,讀了《心經》,用這智慧來看破自己的罣礙,看破自己的妄想,看破自己所在意的,看破自己所貪著的,甚至看破自己所瞋恨的,那就能在一切境界得大自在,眼見色不被色轉,那在色上就觀自在,聽音聲不被聲轉,在音聲上就得觀自在,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佛告訴眾生本來具有,不從外得。那大家看到為什麼不能懂,就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因為這不是我們心外的東西,是眾生本來具有,只要讓它顯現出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先懺悔,懺悔之後呢,自然得佛力加持,你得佛力加持,《心經》就能了解,不但《心經》能了解,煩惱都可以除斷。 這是最後給大家的方法,這部經相當好,在中國,甚至在外國,很多人受持、讀誦,有機會還會再講。
這次只能略略的講過,大致上重點意思都有說到,微細的可以去看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或是看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乃至蕅益大師對心經的一些註解。若真想修行、想了解正確佛法,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現代人說的東西,看了會有所知障,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看不懂沒有關係,就是用真誠心來看,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以上就是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的心經註解,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如果還是嫌太深,那就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在《心聲錄》裡面講的《心經》,精舍有流通,歡迎大家來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