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淨空老法師 弟子悟顯法師 宣講 心經(上)


不管有學佛或是沒有學佛的人,大家幾乎都讀過《心經》,它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文,但是對於其中的道理多半不是很了解。這篇文講起來義趣相當深,所以,常常碰到初學的同修來問《心經》到底是甚麼意思?這只能說「一言難盡」啊。

這部經是大藏經中般若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光談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在這短短兩百六十四個字裡面,包括了世尊這二十二年的綱要,所以不是一般初學所能理解的。

近代有一位大德,周芷庵居士,他為心經作了一本《心經詮注》,他一生花了四十年功夫,心力都投注在這兩百六十四個字上,這本註解用了十四年時間才寫出來,可見它的義趣非常的幽深、非常的廣博,如果淺講恐怕未盡它的義理。精舍這裡有流通這本註解。

現代很多人講經為了想要讓大眾聽得懂這部《心經》或是佛法的道理,多數降格以求,淺說此經,但是我們真想學的人要知道,學佛是有次第的,沒有辦法躐等。

這部《心經》看似大多數人都在讀誦,但裡面所宣揚的義趣,卻是佛教最精要的部分,因為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把它濃縮成兩百六十四個字。
這一部《心經》在中國,直到清朝,統計總共有七個版本,我們用的是玄奘大師的翻譯本,也就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個本子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路上看見一個出家人生了重病,他幫忙照顧他把病治好,臨別時這位出家人送給他的。
他一路上讀誦這部《心經》,將要到印度的時候,那地方有一些外道是殺人來祭祀的,剛好碰到玄奘大師,要把他抓去祭祀河神,玄奘大師要求這些外道,他說:我是出家人,你既然要把我殺掉,我也沒有辦法,但我有最後一個願望,因為我是出家人,希望能夠再讀誦經典,這些外道就滿他的願,他讀了《心經》到了第三遍時,天地變色、飛砂走石,把這群人嚇壞了,立刻把大師放了,而且還跟他磕頭懺悔。可見這部經的殊勝,般若智慧不可思議的力量。

眾生在菩提道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就會往迷信上去走。這是玄奘大師這公案給我們的表法,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性。不管你是甚麼樣的身分或是地位,你曾做了甚麼樣的好事或是修了甚麼法門,全都不能離開般若而行,所以般若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無論你是修淨土的也好、學禪的也好、學教的也好,都不能離開。

這部經跟一般的經典架構有點不一樣,它沒有序分跟流通分,它直接是正宗分,一般經典都是經開三分,這部經為了突顯它的宗旨,所以去掉了序分跟後面的流通分,那在序分裡面,就是佛入〈深明法門三昧〉,觀自在菩薩正在觀照五蘊皆空,這裡講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這時候舍利弗就從座而起,請問觀世音菩薩,要怎樣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怎麼樣擁有般若智慧?在菩提道上不會出差錯。像我們這淨土的道場,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這是現代學淨土的人多半都忽略的事,只想著:我就念一句佛號就好。可是實際上他在念佛當中,心裡放不下的、罣礙的事特別多。之所以看不破這些事情乃至自己的習氣轉不過來,就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所以就非常需要具有般若智,有了這樣的智慧,在念佛上,在所有的行持上都會一帆風順,所以這部《心經》非常重要。
很多同修雖然已經學佛但還是沒有信心,總想著自己做過多少壞事將來會下地獄,這想法是錯誤的。心想地獄就變現地獄的法界,臨終就必下地獄,要想極樂世界,臨終極樂世界就現前。

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好,家家戶戶都念《心經》,這是有因緣的。《心經》、《金剛經》在中國的普及度非常廣,甚至比華嚴經、比法華經還要來得廣泛,這就顯示中國人具有高度修學佛法的善根,所以禪宗在中國可以生根可以發揚。這般若智慧大家本有,不是修來的,現場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不光是人道的眾生有,畜生道的、地獄道的、餓鬼道的眾生都有,這個智慧不從外求,從外求那就是心外求法,就不是般若智慧,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顯現呢?就是因為我們認妄想為真實,把自己打的妄想境界認為是「我」,所以迷在妄想的影子裡跳脫不出來,這個道裡若沒有佛跟我們說破,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沒有佛法我們永遠都在自己的妄想裡頭打轉。

那要怎麼出離妄想?要靠「般若」來照破它、勘破它,知道這念妄想是虛妄、是影子而已,根本是空,常這樣觀想那你的真心本性自然顯露,所以這部經不只是禪宗的經,它是我們的必修的課程。我們因為迷失了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誤以為現前的想法是我的心,以為這個四大虛構的血肉之軀是我,所以愛著自己的想法、愛著自己的身體,造作種種的惡業,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都是因為迷失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所以怎麼能不學呢?

學佛的基礎在於先開般若智慧,這才是大乘的根本,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小乘,錯啦!小乘人沒有般若智慧,小乘認為諸法當中沒有我,但他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所以小乘沒有般若智慧,那既然沒有般若智慧,又怎麼能做為大乘的基礎?何況佛在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一乘了義」之外,其他的法都是佛方便說,方便說只是為了令眾生悟入一乘,悟入般若,就為了這目的而已。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翻作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到彼岸」,整句來看就是:究竟圓滿智慧到彼岸。這個智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的自心中,這個心不是指別的心,就是指你的心,你的心現在就具有般若。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經」就是要來解釋甚麼是般若波羅蜜多,經題的道理就是如此。

那麼第一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總說。大家都知道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但那是觀世音菩薩他自在,我們可不自在啊。其實觀世音菩薩具有的智慧,人人本具,那為什麼他自在我們卻那麼苦惱?就是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沒有深度的般若智慧來觀照諸法,這「五蘊」就是指諸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指一切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有感受、心能打妄想,這妄想不停叫做行,能夠辨別叫做識。一切眾生都認為受想行識是實有的,「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判斷能力」,這都是受想行識的作用。
無論是在對物質上或在道理上的判斷,這都是識心的作用。因為不知道色跟心是一如的,所以就妄有五蘊對待,要是知道是一如的話,那五蘊就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所以現前的苦惱就是因為五蘊不空,這「空」不是沒有,是不被它綁住,要是都沒有那就成斷滅了,但是,說它不斷滅卻又不是實在的,就像彩虹一樣,有即非有,這彩虹的比喻很好懂,我們看天空好像有彩虹,但是這彩虹是虛妄的,眾生會迷惑顛倒就是認這虛妄的彩虹為實有,在這裡打妄想那彩虹怎麼來啊?是從哪裡到哪裡啊?多久出來一次啊?這就是打妄想,諸佛菩薩有智慧,知道彩虹是無生的,沒有來處沒有去處,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在日用平常當中,一件事情來就著在事情上,沒有般若智慧。這般若智慧就是照見諸法皆空的能力,你有沒有這一層智慧?雖然眾生本具,但是要藉由經典來開發,所以《華嚴經》勝慧菩薩說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你的般若智慧就像暗中的寶藏一樣,無明黑暗裡面藏著無價的珍寶,叫做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燈就是如來講經說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所以經典要是沒有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來,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是沒有辦法明瞭。這裡講「度一切苦厄」,人道有人道的苦厄,我相信這苦厄每個人感受不同,你有錢在生活上物質上也許不苦,基本上不苦,但是你還有其他的苦,可是也有些人雖然有錢,還是很苦,天天怕人要他的財產,防著他的兒女,很苦啊,有了又怕失去,或是對自己很捨得,對眾生卻很吝嗇,佛陀時代,有一個人吝嗇到佛叫他右手拿東西給左手他都做不到,吝嗇到這種程度,慳貪到這種程度,這是眾生迷失了諸法實相,不知道一切眾生是同體的,所以才有這些苦惱,人道的苦惱、天道的苦惱、甚至二乘的苦惱、聲聞緣覺的苦惱,在三界內有分段生死,出了三界外,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我們的命,壽命會結束然後再去輪迴,在這當中作不了主宰,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你的境界不能保持,還會退失,聲聞緣覺,雖然不會退到凡夫,但是他的境界會轉變,向上他就是一種轉變,往上去就是一種轉變,還是有修有得,不是真正的無學,所以他還有變易生死,這都是他的苦厄啊,都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那麼觀自在菩薩,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一切諸法,皆是空寂、皆是虛妄的。
哪裡空寂呢?哪裡虛妄呢?有人講無常所以是空,會變化所以空,這空在經典上講,基本上有三種,眾生錯認的空,第一個叫「斷滅空」。以為滅掉了就甚麼都沒有了,這是大家的觀念,認為我放下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錯誤的認知。第二個,「以空為有」。他知道有個空,這是還在有中,這個就稍微有一點程度了,第三個,「滅色故空」。這個空要煩惱滅除了,色法滅除了,它才顯現,這是二乘及外道所證的,他們認為的這三種空,都是錯認,大乘佛法講的體空,就像夢境一樣,大家都做過夢,不用講每一個人都知道那是假的,大乘佛法講的一切諸法的實相,就如同夢境一樣,在夢中有幻作用力,力用的當下就是空寂,就像現前一樣,大家有見聞覺知,能夠聽、能夠看、能夠說,但是這個力用是空的,眾生就是不知道這一層道理,所以在這裡輪迴、打轉,所謂迷則經塵劫,悟則剎那間。所以大乘的空是講空性,用楞嚴經講的:「五陰即如來藏。」這色、受、想、行、識就是真如,你要知道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底下叫著舍利弗的名字,

「舍利子」,這「舍利」就是舍利弗,我們中國人對於有學之士的尊稱,稱他為子,舍利子,不是我們講的舍利,舍利的名字翻作中文叫作鶖鷺,這個地方叫鷺鷥,是取他的眼睛跟這種鳥非常的相像,所以立這名字,這種鳥眼睛最明利,代表般若知見最為明利,能察斷一切的邪見,舍利弗在經典上的表法是智慧第一,智慧當中般若智慧第一,種種的三昧、種種的陀羅尼,以般若為第一,所以才叫照見,這個智慧不在別處,不是從心外求的,舍利弗在這裡的表法代表非大智慧不能領悟,誰是大智慧呢?相信在座的都會想:「不是我」,我們哪有智慧,華嚴經講大心凡夫當機。大心凡夫是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者,每個人都有,所以大智慧每個人都具足,只要你肯回頭,那就是當機,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心經》,那就能夠得到般若智慧,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要想這是觀世音菩薩跟舍利弗講的,我們自己肯學、肯回頭就是舍利弗,能夠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是觀自在,我們現在眼見色不自在啊,耳聞聲隨聲轉,很苦惱啊,六根對六塵都不自在,所以你要能用,你就是觀自在,六根接觸六塵都不起心不動念,大家都會想:我心不要動,心如止水,止息你的心不動,跟木頭一樣,不是般若,般若是活活潑潑的,用而不著,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你對於諸法接觸,一接觸你就明白,你不會迷在裡面,不會被它轉,你知道法是我心所現,心所現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要具有這樣的觀念才算是看破放下,念佛才會得力。大家念佛越念越苦惱,就是因為忽略了般若智慧,所以我們才開這堂課,除了幫助想認識《心經》的同修,也是幫助修學淨土的同修,。

這部經對於初學來說,沒有那麼容易學習,若是聽不懂,就要發心,在佛菩薩像面前懺悔自己的業障,懺悔過去生毀謗大乘、毀謗般若的業障,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這樣才算有一點想學的心及恭敬心,這樣聽經才能契入。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觀世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色跟空不異,不異就是相同,是說空跟色相同。這第一句是破凡夫執色為實有的邪見。第二句是破二乘及外道著空的邪見,所以第一句講「色不異空」,「色」簡單講是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假合本來沒有,當體全空,可是我們現在卻認為實有。

地、水、火、風四大,地是屬於堅固的,是阻塞的,風是屬於流動的,地跟風相對啊,所以就抵消,火跟水相對,又抵消,所以一總皆空。常有人說你們出家人四大皆空,其實不是只有出家人,一切眾生本都四大皆空,但是眾生不認為自己空,總執這個身為實有,老在這身上打妄想,一再堅固自己的妄想、執著,所以空不了,這裡所說的「空」是真空,不是前面講的三種錯誤的空。空不礙色,色不礙空,所以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是眾生能夠知道這真相,那凡夫執著這個身的錯誤觀念自然就放下,那「身」既然是假的,依附在身上的:你的衣服、你的名牌包包、你的財富、你的房子、你的名利…等等,這些身外之物還有沒有呢?能依的已經空了,那所依的當然就不可得了。所執的色既空,能執的心也空,所以叫一空一切空。天台家講一切法趣空,就是不了解這層道理,凡夫才作千秋百歲之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就是因為不知道色即是空。有很多人錯解,心想:既然色即是空,那他就敢無惡不為,請問:他這「惡」空不空?那當然不空啊。
因此所講的「空」是虛妄,那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還會要造惡嗎,你一有造作那就是認為法是有的了,既然認為法是有的,那就心性法爾變現出有地獄、餓鬼、畜生,就有六道輪迴這些業相讓你去受用,你一旦覺悟了,六道輪迴本來空,現前的煩惱也就當下不可得。煩惱從對境而有,境界空了,身也空了,怎麼會有煩惱?很簡單,舉一個比喻:有一個人看了醫生,醫生跟他講: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得了絕症只剩三個月可以活,回去後,朋友看到他愁眉苦臉、病懨懨,都問:你怎麼啦?他說:我去做身體檢查,醫生說我只剩三個月。下個禮拜再去,醫生告訴他:對不起啊,拿錯報告,他的煩惱馬上就消除了。所以,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是不是真的?他的身體是不是這樣變化?不是啊,可是他一直誤以為他自己是,所以看起來這個病態就出來了,所以煩惱是空的。高興也是空的,為什麼?如果醫生說:雖然不是絕症,可是你其他的器官還有問題。那又煩惱了。所以眾生就是這樣,在這當中認妄想為我,生無量的煩惱,在當中出不來,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要轉變。

有人說無常就是空,因為它會變化,它會斷滅。錯了,無常不是空性,真性是真常,所以他說的「無常」跟這裡講的「真空」是不一樣。那為什麼會有無常呢?就是剛才講的例子,眾生的心生滅不停,所以,妄見有無常的現象,生滅的滅相不是真性,這裡講的空是真性,講的是「無生」,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這道理只有佛教裡面有,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當起煩惱的時候,迴光一照,煩惱從哪來啊?從我身上哪一塊生出煩惱呢?如果有,本來煩惱在身上哪一處?如果真有住處的話,那叫醫生開刀把它拿掉,就不起煩惱了。問題不是啊。
好了,這樣去思惟觀察,煩惱空掉了,空掉以後還要再追問下去,煩惱滅向何處?躲哪裡去了?再找一找,身內沒有煩惱,身外也沒有煩惱,所以真相是煩惱內外一總俱空,這說為「無生」。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因為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實本不生啊,是眾生把幻妄浮塵給攔住了、抓住了,強認為是自己,所以說於無生中妄見有生,這就是眾生為什麼迷惑。你動了一個念頭,你就趕快抓住,跟自己說:這是我的想法。佛說這叫「緣影妄心」或「緣影心」,所以常叫大家不要打妄想,妄想煩惱無因亂起,妄想動了不要去攀它、隨順它,它是虛妄的。在這裡覺悟了那才真是「煩惱即菩提」。

空不異色是破二乘斷滅知見,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而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他認為人死以後甚麼都沒有,所以告訴他們,空即是色。他們認為的斷滅空,即是色,是有它的作用,就用永明大師所說的:你把貪瞋癡斷掉,是色即是空,不貪不瞋不癡就顯現了,這就是空即是色。正在斷除煩惱的當下,你的智用、你的德用就顯現,絕不是斷滅,也不是沒有因果的,若沒有因果那念佛不會成佛。所以,因果空不空呢?以稱性來說是空,就「用」上叫妙有,妙有不是實有,實有是眾生錯誤的認知,正確是叫妙有,因為妙有的當下就是真空,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人聽到色跟空,馬上有對立的觀念,認為色跟空是相對的,所以後面的經文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二者並沒有分開,完全沒有隔礙,兩個都平等如如。這個道理要多多的熏習,這次只是略說而已。
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陰都是一樣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講「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我們說為無生。不垢不淨,所以說為真淨。不增不減,所以說本自圓成。佛性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不待修得,這是講眾生本具的心。一說不用修,大家就放鬆了,別誤解這話,須知佛性不是造作得來的,就像擦黑板,不是把黑板擦掉,是把粉筆灰擦掉,粉筆灰就是塵,所以修行是修斷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塵勞煩惱,所以還是要修。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雖不無修證,但是真性本來清淨,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要以為要修它才生,其實即使迷失了它也沒有滅去,所以叫不滅,眾生在染也沒有垢污。即使成佛也不是外來的清淨,在迷的時候清淨沒有減少一分,所以叫不減,你覺悟了它也沒有增長,所以是不增。
六祖跟臥輪禪師講:惠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現成,思想的當下就是空寂、就是般若、就是空,所以不用刻意斷,當體自空。達摩大師所說的: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所以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還是該怎麼作用就怎麼作用,可是他心不執著,凡夫對境也是心數起,起了之後卻停不下來,控制不住,就沒有般若智慧,很多同修看到,對境可以心數起就安心了。心數起不用學,大家都會心數起,但是就是起了停不下來,把持不住,你沒有辦法叫它停,只要起了一個煩惱會又接著再相續起個不停啊,所以才要用佛法的修止觀來讓它止息。

下文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段是說「真空」當中無色乃至無受、想、行、識,這「無」不是說統統都沒有,是有即非有,乃至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六識,界是界限的意思。眼睛所看的只能對色,所以是以色為界,耳朵只能聽音聲,以聲為界限,你耳朵沒有辦法去聞香、嚐味,所以它只能聽聞音聲,所以叫耳識界、眼識界。平常我們說眼界很窄,就是講這個。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單只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加起來就叫十二入,再加上眼識等六識,就叫十八界,這是世間法。後面是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接著是四諦,甚至連能觀之智跟所證得的佛果,「智」就是我們的般若觀智,「得」就是佛果,這是出世間。在真性當中沒有世間法,也沒有出世間法,因為世法對佛法還是對待,智跟煩惱還是對待,一切對待之法在眾生心中本來沒有。

十二因緣簡化來說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即是動念而有,這是講眾生如何迷失本來,起惑、造業、動念,然後就入胎,「名色」就是入胎,人在胎中第一個七天叫「名色」,名色慢慢的就「六入」,六入就長成有六根,具六根開始就有感知,就有觸受,有觸受以後,碰到貪愛的,碰到境界它就「愛」,愛以後還想要就叫「取」,取了以後還想佔有叫「有」,因為你有「愛、取、有」,所以造成了「生老病死」,這是苦諦跟集諦。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這是滅諦跟道諦,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眾生有般若觀智,會想得個佛果,實際上在真性當中不存一法,這就是無智亦無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