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見性後起修~~悟顯法師 開示

大家都在念佛,那什麼叫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佛?佛號要怎麼念才念得穩念得牢?念不穩念不牢就是因為不瞭解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意義,也不懂得它寶貴之處。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專門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道場每星期天有無量壽經講座,我們在這裡先略說。
「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什麼是無量覺?說「無量」其實是因為眾生迷惑,以為有個東西,或是光或是壽或是智慧是無量的,實際上「無量」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就是指我們的法身,念這句佛號就是直接念我們的本性,念我們的法身,所謂:法身具照百界千如,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本來面目。
「覺」是圓滿覺悟,不是小覺。只能覺察自己的過失,這是小覺;能夠覺察自己的見思煩惱,這個覺悟比凡夫大一點,這是阿羅漢的覺悟。菩薩能捨兩邊取中道,這是菩薩的覺悟,他入旦中佛性。如來了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名大覺。所以淨土宗是大乘佛法,它直念眾生本具的佛性,有人懷疑:我們沒有諸佛如來的境界,怎麼能念?當然可以念!所以「彌陀要解」才說「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作因地心」,這是諸佛如來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法界眾生依靠自己的思維、妄想、分別所能理解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之綱要,一切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針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綱領、是佛法的宗旨。所以說:念這句佛號,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無論大乘、小乘、人天乘,全部都念到了,你的功德都圓滿。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具照百界千如,所以是無量;不是只有光啊、壽啊,那是列舉。所以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即是我心,因為眾生心有所著,一定要對一樣東西,有「所對」、有「所取」,所以才告訴你有個光、有個壽,實際上光壽仍舊不盡其義,所以就直接稱「無量」,無量就是我們的佛性,具無量妙用。阿彌陀佛能讓如觀經所講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能一念頓超娑婆世界,一念頓超三界六道輪迴,化地獄猛火成清涼風,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阿彌陀經中讚歎:「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祖師說這就是心性之極致,才有如此大的力量、這麼大的功德力。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本心,念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現在嘴巴念佛心裡卻沒有這一層感受,那就是迷失本來,所以要藉由經教來瞭解。像大乘的華嚴、法華、圓覺、般若、金剛…等諸經,有機會我們就要涉獵;朱子治家格言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說:「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愈是迷愈是要學,迷得愈深才更需要大乘,因為只有大乘佛法能夠幫助眾生一生脫離輪迴,而大乘佛法裡也只有淨土法門能普被三根,能利鈍全收。
所以禮拜天的講座,希望大家都來參加,因為這部無量壽經太好了,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化儀是化導眾生的方式,眾生自性中本就具有的修行方式,是眾生心性本具不假外求的;不是心外另有一法或有一物,有個道可求,那是二乘,是心外取法,以心求心,以法除法,達摩祖師說這不究竟。老實說:大家的根器確實還不行修學禪宗,沒有辦法一念頓悟或頓超,也許這一生能見性就不錯了!即使見性還要再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從見性開始算,沒有見性前不算,這叫頓悟漸修…!歷代頓悟頓修的只有一個,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他也是多生累劫積下來的,也不是一蹴即成的。所以說:能夠讓眾生一生圓超輪迴,逕登四土的只有淨土法門。法華經的內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告訴你自己這眾生身中就具有如意珠、就具有佛性。華嚴經是顯如來境界,諸佛如來及菩薩是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受用,這些境界相當殊勝,可是凡夫有沒有辦法一下子受用到。唯有無量壽經,總攝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把華嚴經如來的境界給予我們眾生,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只要你肯老實念佛,這一生就可以受用得到。而且法華經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我們的「直念佛」,「直念本心」;彌陀疏鈔裡面蓮池大師告訴我們:這句佛號只要真老實念去,不假外求,更無心外之佛可得,你就是直念本心。有人誤以為一心不亂還不究竟,蓮池大師說:非常的究竟!因為既是一心就沒有妄想、雜想,怎麼會不究竟呢!所以這「一心」是從理性上來說的。念佛確實是所有法門裡面最難得、最殊勝的,尤其在經典裡又屬無量壽經最為殊勝,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帶說淨土的經典有統計出來的就有兩百多部,表示它遍佈在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當中,無論大乘、小乘,裡面統統都有無量壽經的內容。佛把這麼高深的境界,全部授予我們眾生,現生就可以得到、可以受用,就可以入佛境界,能即身成佛。這即身成佛不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是像禪宗一樣,明心見性以後開始算,經三大阿僧祇劫,那叫「悟後起修」,此時還沒有超出輪迴,「見性」不一定能超出輪迴,這是「頓悟漸修」!見性後仍要保任,要保持他的功夫,還要修行。這是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精華錄裡面說的:你明心見性、即身成佛,也都是見得佛性而已,你的習氣沒有除,習氣沒有除不能夠了脫生死!唯有淨土法門,習氣沒有除盡,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由此可見這念佛的重要性!要出輪迴,要了生死,沒有這句佛號,絶對不行;就像人要活著就不行沒有呼吸一樣,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珍惜這句佛號。
李炳南老居士說「萬劫難逢無上寶」,你要是真懂得,你就會有這種感覺。「眼前滅罪除煩惱」,眼前可以滅罪還可以除煩惱,「他年功滿到蓮池」,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與佛長生同不老」,可見這佛號的重要性。
;很多的經文,無論是順說、逆說,都是在告訴我們:生佛平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眾生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怎樣能趕快徹底的、圓滿的跟佛一樣,就是要念這句「阿彌陀佛」,因為念佛的時候心無雜念,沒有能對所對,就是直念本心。
有人說念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中間有生有滅;實際上可以去看看開悟的大禪師,中峰明本國師講的「三時繫念」,裡面講: 「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所以誰說阿彌陀佛是生滅,那正是中峰國師講的:你是眾生、你是凡夫,若認為佛號「阿」是一念、「彌」是一念、「陀」是一念..,那當然這就是眾生;你要是能知道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你就是諸佛,因為你不見一切法有生滅相,連世間法尚且不生不滅,何況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如來把它最殊勝的功德直接送給我們,我們眾生要好好珍惜。如果說放棄不要了,那真是太可惜啦。李炳南老居士說:有這麼便宜的大好事而不知珍惜,還不修淨土,非愚即狂:那不是愚痴就是精神有問題。而且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講:皆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它是學位的名稱,要證到不退轉才能稱,阿鞞跋致是八地,是不動地;只有八地才可以稱「阿鞞跋致」,七地不可以,若你稱自己「阿鞞跋致」那叫大妄語。而七地以前那就更不行,所以羅什大師不翻譯「阿鞞跋致」,因為「阿鞞跋致」就是真正有到達這個程度才能夠稱。所以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佛說皆是阿鞞跋致,這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到極樂世界大家最低的學歷是阿鞞跋致!是八地法雲地的菩薩,才真正具有教化眾生的能力!距離一生補處只差幾個位次。八地確實離心意識分別,算了不起的成就,華嚴經上講八地菩薩有能力打破根本無明,只是如來會親現其前,跟他說:你還有如來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尚未能圓滿,所以必須留惑度生,繼續修行。
到極樂世界有教化隨意願,修行隨意…,「欲至足者,欲至膝者」...七寶池,八功德水,其水一一隨意;這都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希望大家認真的念佛、認真的修行,所謂「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勿自欺」。
用警眾偈供養大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