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识造业的条件
上次提到前五识的三境、三量、三性。
现在说明前五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自性:就是指前五识所具有的性能。眼的自性是了别色相,耳了别声音,鼻了别香臭,舌了别五味,身了别感觉。这种了别,没有任何比量计度,而是一种现量作用。
所依:五识之所依为五根,比 如眼识所依为眼根(眼睛),眼睛的本身是色法,当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眼睛的时候(包含眼球、眼神经等等),只要没有冷却,还有活动力的时候,就可以生 起眼识的作用。就此,有一件事情要加以注意的,就是现代的医学上,把临死之人的眼膜取下来,放在冰库里冷冻,再移植到别人的眼中,又可以生起看的作用,这 不是与上面所讲的冷却以后,就无法生起识的作用矛盾吗?其实不然,唯识学所讲的冷却,是表示完全死亡,而冷冻,只是色法处在冷热两种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它 本身的“暖寿”并没有死亡。好像北极,虽然是冰雪地,还是有些适合于这种环境的色法活动。
“所依”之“依”:分俱有依、等无间缘依、种子依三种。俱有依者,就是指我们的眼根是与生命同时来的。而这个生命则是依靠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来,这是种子依。有了生命以后,只要眼根不破坏,它就会连续的生起看的作用,这就是等无间依的功用。
所缘:眼睛所缘的对象是“色”,所谓有见有对。“色”有:形色(方、圆、长、短等等),显色(红、黄、蓝、白、黑),表色(曲、伸、踏等等)无表色(为心内对外境种种作业所生起的一种感动力量、一种无形无相的种子功能)。
眼睛能够生起看的功用,需要具备九个条件(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能够生起听的功用,除了“明”以外,需具 备其八个因素,因为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其他鼻、舌、身除了“明、空”外以外,要具备其他七个因素,因为鼻、舌、身与香、味、触产生感觉的时候,不需光 明,也不需距离,因为有了空间的距离,反而不能产生感受的作用。
前五识要靠第六意识做助伴,才能生起一切心理活动(普通称为心所),有了心理活动,前五识就跟着造作许多业。
举眼识来讲,它的“作业” 有:了别自境、了别自相、刹那了别、了别现在(就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连续了别,而第一刹那却成为现在),这是作业的因。而它的成果有:随意识转(眼识本身只 能看而不能起分别,指挥眼睛向东看向西看,是意识的功能)、随善染转(眼识是跟着心所善、染(恶)的活动所转。譬如一个吸鸦片片烟上了瘾的人,当他看到鸦 片片烟的时候,眼睛充满了喜悦的表情,这就是被善染的心所所转动)、随发业转(发业是指生命本能的活动)、能取爱非爱果(取舍所喜所恶者),这些都是眼识 作业的成果。这是简单的说明,因为不是专门研究唯识,所以只约略介绍。唯识对于心的分析,极为精密详尽,要想研究禅宗,如果不懂得唯识,于心性的领悟恐怕 有碍。
了解了眼识,其他耳、鼻、舌、身可依此类推。
六识的五种心态
前五识依五根、对五尘、配全了意识,便生起五心的作用:
率尔心:刹那而起,这种刹那是突发的。中庸上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唯识学上所讲的率尔心,是后天的一种心理作用。大家学静坐,在静坐中,突然间见到光、见到像,就是率尔心的作用,用不着欢喜或害怕,只要不理他,一会儿就过去了。
寻求心: 普通的人,时时刻刻总在在寻找的状态之中。有一位年轻人讲,我自小学至于中学毕业,十二年来什么都没有把握到,现在希望联考录取,我想在大学里,总该可以 找到什么吧;而坐在他旁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同学告诉他,你如果真的进了大学,我想也不会找到什么。真的,我们大家在人生之中,不管年老年轻,到底能找到什 么呢?什么都没有找到。不过有一点,如果站在学禅修道的观点上,能够把一切寻求心都放下,反而能够得到什么。
决定心:有下决定的作用。
以眼识来讲,率尔心是眼识配合了意识第一下最初所起的作用,这突发的率尔心一过去,寻求心就起来,使眼睛东张西望,欲罢不能,念念相继,辗转而去,第五识配合第六识的好恶,在时间之流中流转,这是等流心。在寻求之中,如果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就产生决定心,决定心的结果有染有净,这是染净心,染就是对一切世间境象的爱恶,净就是禅的“明心见性”境界。
《八识规矩颂》简释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再来研究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识分成四类,每一类各作三颂。现在先讲前五识: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只是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中的性境;能缘的只是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中的现量;而它的业性,则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前五识如果以禅定的境界来讲,进入初禅的时候,鼻、舌两种识还有轻微的作用,到达二禅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这三种识,二禅还有作用,三禅以 上就停止了。道家在静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密宗要打通三脉四轮,都是为了要进入初禅的准备。这些气脉打通以后,才可以在定中达到停止呼吸。怎样 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们可以把灯草或鸡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灯草与鸡毛都不动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在定中停止呼吸,并不死亡,他与死亡最大 的区别,就是身体非常软而带温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修道的人,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婴儿就表示柔软。一般没有实际修证工夫的人,误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现 象,当做死亡,这一类公案很多,现在只提示一个给大家做参考。
在四川新都有一座宝光寺,是禅宗的大丛林,有一位从终南山下来的出家人,在宝光寺挂单,他禅定工夫很好,宝光寺的人在他入定的时候,弄不清楚,以为是 死亡,就把他烧埋了。等他出定后,找不到自己的身体,就一天到晚鬼叫着:“我呢?我呢?”宝光寺附近有一个很著名的名胜——桂湖,所谓“秋满荷花桂千 株”,一到秋天,桂花香飘闻数十里。有有这么优美的环境,所以,寺中经常都住有几百人。但是,自从这个和尚闹鬼以后,大家都不敢住,最后只剩下二十几个 人。而这个和尚还是一天到晚的叫:“我呢?我呢?”宝光寺因为经常住的人多,因此厕所像部队的建筑方式一样,一排有几十个位置。有和尚到厕所里去解大便的 时候,他就把草纸送到人的面前,胆小的,一见这情形,吓得拉着裤子就跑了,胆子大的,把纸接过来用,而鬼就开始问:“我呢?我呢?”这样闹了很久。
后来华山来了一个出家人,与这个鬼是师兄弟,晓得这个情形,就埋怨那些人,为什么一点修持的经验都没有,把入定当做死亡,结果闹成这样,他只好想办法 来超度他。当天晚上就嘱咐寺里,在这个“鬼”原来打坐的房间里,生了一盆火,又准备了一缸水,这个出家人就在房间里面打坐。到了半夜,鬼又问了:“我呢? 我呢?这个和尚就说:“你在火里头。”鬼到火里头找了半天,找不到,又跑出来喊:“我呢?我呢?”和尚又说了:“你在水里。”鬼在水里也没有找到,又喊着 说:“我呢?我呢?”此时和尚就大声的喊他的名字说:“某人,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你的师兄。师弟啊!你为什么这么笨,你现在水里也去得,火里也去得, 为什么还要贪恋那个臭皮囊。”这个鬼一听,哈哈大笑,就归于寂静,从此就不闹鬼了,因为鬼开悟而解脱了。
遍行别境善十一:前五识与意识配合起来,所产生心理活动,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入逸、行舍、不害)。
中二大八贪瞋痴:又与以下各种心所相应——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贪、瞋、痴等。
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与浮尘根有别,人们肉眼所能见到的眼根(眼球)耳根(耳朵)等,应为浮尘根,各浮尘根之内部,尚有一种即现代生理学所讲的眼神经,耳神经等,这些神经系统,还是由四大种所造,属于色法范围,五识的生起,要靠这些神经作用,而神经相状微细,其体清净,故称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前五识虽然有浮尘根净色根依持,如果没有他缘,亦不能生起。诸识需靠的缘数如下:眼识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识八缘(耳识不要靠光明可以听到声音,所以耳识除明以外,只要其他八个缘);鼻舌身七缘(因为鼻、舌、身等三识的生起,不要距离与光明。所以这三种识除了空、明以外,只要七缘就可以)前五识所需要的缘大同小异,因此好相邻近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一句所讲的合与离,也就是上一句所讲的要不要空(距离)的道理一样。鼻、舌、身与香、味、触等外尘,要相合的时候,才有感受,有了距离反而不兴。眼、耳则不然,一定要有距离,才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其观察尘世,有这样的不同。
愚者难分识与根: 这里所说的愚者,并不是指没有知识的人,相反的,许多博学多闻者,对于人类的生理,也只能了解到眼睛、耳朵等的作用,是靠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在唯识学 上,只承认是净色根,还是属于物理范围。一般普通人,因为没有“定”的修持,无法在定中体会出还有一个超出物理范围以外的精神生命作用,这一种精神生命, 在唯识学上称为“识”。所以说,一般普通的人,对于识与根,是很难分别清楚的。
变相观空唯后得: 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在理论上,都懂得说“空”,但是一做起工夫来,比一般普通人还要执著。例如静坐来说:有些人在静坐中,拼命想要打通任、督二脉,他对寿 命长短、身体健康的欲望,比普通不学佛不修道的人还要厉害。包括大小乘佛学道理的三十七道品里,四念住的身念住,就是要我们时时把身体观空,而一般学佛的 人,反而对身体执著得更厉害。因此,学佛修道要有成就,应破除把幻化虚妄之相执为实有,同时如肉眼等,亦需突破其限制,达于透视一切物理的质碍,进而观察 诸法(实个之究竟),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功用,也就是超凡入圣的基础。前五识的转识成智,是在得根本智之后,同时前五识不能直证真如本性,必须由根本智变起 真如之相而观之,所以前五识在果位上,称为后得智。由此,可见要想成佛作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果中犹自不诠真: 前五识不在因地转,而在果地中转。所以,纵然修成四果罗汉,还不知前五识的根本在哪里。虽然说前五识在证佛果之时,转为成所作智。而成所作智依色根起,外 取境相为用,虽属现量,但只能观察诸法事相,不能观察诸法真理,因位如此,果位亦不例外。它必须在证到根本智以后始转,所以属于后得智,又于果位中不直证 真如本性,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前五识所依的根属色法。色法在菩萨位十地以前均属有漏,必须第八识转为大圆境智,光明初发成佛的一刹那,其所持之五根,始转为无漏色法,依此无漏色法所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此五智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类者,饿鬼、畜生、地狱;也可说是对地前菩萨示现的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示现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示现各类变化身。十地以上菩萨及佛,才有资格三类 分身。所以我们不但不要看不起别人,就是一只狗一只猫,说不定就是菩萨的化身。因为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变为其同类,才可接近而度化之。在所有菩萨当中, 我最钦佩地藏王菩萨,民间以为他是幽冥教主,曾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豪语。而其实佛嘱咐他救度现在未来三界众生,并不限于地狱。可是也只有他有资格敢 在地狱度众生,因为他住在地狱,等于住在观光饭店那么舒服。所以说,能够三类分身的佛菩萨们,他们是永远息灭苦轮。现代时下一般人谈到禅,认为进到见山不 是山就是禅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被债务所逼,在心神不定的状态之下,面前走过一个人都认识不清,这种见人不是人难道也是禅吗?因此,真正的禅,是要讲实证 的,同时自己要能够拿出修持的证据来,不然的话,一切都是空谈。
意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心的作用、意识的功能最糟糕也最伟大。佛学上有两句名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 以佛学是绝对的心物一元论。心识的作用,非常微细而复杂。如果要研究唯识,对于《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定要做深入的探讨,绝不要认为懂得《八识规矩 颂》,就是懂得唯识了。意识也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帮助意识作用的,是前五识,而它幕后的指使人,是第七识,再加上一个后台老板第八识。《西 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与牛魔王,也可说是暗喻意识的作用。前五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而意识却具备了三性。他能缘的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他 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之三境。
现在特别提出请大家注意的,就是意识自性。意识的自性是明了分别。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对我所说的道理,能够很明白的领会与分析,这是意识配合了前 五识所起的明了分别作用(当然当它后台老板的第七、第八识也跟着起作用),当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字,口里一边说话,而你们脑子里非常清明,没有一点杂念的 时候,这是心里率尔心的突起,当下即是意识配合前五识所缘的现量。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写,就是:斜风桅渡里,细雨燕双飞。意识的自性既然是明了与分别,多 半属于比量与非量,如果我们在不起分别一念不生的时候,脑子里对现成的境象,明明白白,这一种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识的现量。不过这种现量,是非常难于把 握的。不管修那一种法门,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尔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动,使意识的现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清清爽爽的摆在那里,这就是禅的定慧的起始, 即净土的自性弥陀、密宗的曼荼罗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儒家所说的“清明在躬”。这就是意识的现量。而这意识的现量与 前五识一配合,分别心马上就起来,而分别心大半属于比量,所谓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因此,要怎样把握住意识的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譬如许 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经验,不打坐还好,还蛮清静,一打坐心绪更紊乱,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打坐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 心,把意识的现量境界破坏了。禅宗有一句话:水净沙明。就是形容对境一念不生的境界。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对境无心,并不是对境睡觉。所以对境无心(无 念),是什么都知道,都明白,就是不起分别心。于此我们便可以体会出智与识的分别,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别一切的是识。唯识虽然很难研究,但是能够体会 到心、识的作用,可以说大原则已把握住了。
如果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会感到很惊奇。这个时候来看一切佛书,就好像是别人在替自己说话一样,同时还可以辨别里面的权实与高 低,一切佛理与宇宙法则,就好像是从自己胸中流露出来一样,一点神秘都没有,大道就摆在自己的面前,触目皆是。
意识除了现量的性境外,有时候是现量的带质境,就是把过去的影像保留住,这种情形,产生在男女相悦的心理上特别多。例如《西厢记》里崔莺莺所做的一首 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是带质境。当我们心有专注的时候,见到外物一动,就以为是心里所想的东西。一般人所说的见到 鬼,大都是基于这种心理之下的带质境。
上面所提的是意识的性境与带质境,现在要讲的是与做工夫有很严重关系的独影境。独影境是意识的反面作用。独影境生起于梦中、精神病状态、快要死亡时候 的昏迷中,或打坐定中、昏沉散乱境界的时候。因此,学打坐的人就须加以注意,在这里可能有打坐工夫很好的人,当你们在打坐中,明了意识不完全清晰,在昏沉 不昏沉时有些影子在晃动,这就是独影境。在打坐中,凡是有境界,有幻影,没有达到清明在躬,都是小脑的脉轮气脉没有打通,还陷在独影的境界里,这是很严重 的。可是独影境也有它转为好的一面,这种独影境界一过去,可转为明了意识,在这转的过程一刹那,就会发起神通作用。不过神通与神经一线之隔,智慧与工夫没 有到达的时候,千万不要乱搞,如果弄不好会被送到精神病院。刚才临上课之前,有一位同学来与我谈话,说他昨天晚上突然体会到一个境界,问我对不对。我问他 几个问题,他都答得很好,在过去他是无法有这种见解,原来也不是学问很渊博的人,可见人的本性智慧是原有的,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它就会自然的发出来,丝 毫无法加以勉强。
梦中的独影境,在佛学范围归纳为病梦、想梦、思梦、曾更梦、引起梦等。我们一般人都有这类经验,有时候梦到被鬼压到,这不是湿气重,就是消化不良。或 在梦中往上飞,有时候往下沉,这一部份属于心理作用,大部份还是由于气的上升与下坠之故,这是病梦的大概。我们对于远离的亲属朋友,往往会在梦中相见,这 是由于思想构成的梦。想与思在唯识学上是有分别的,想比较粗,同时在想的时候,一定带着有像,不想的时候,像就消失了。而思不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较 微细。我们思念一个人,或一样事情,尽管整天忙着做事,而思的念头始终挂在心上去不掉,这是思的作用。
另有一种梦很奇怪,即引起梦。引起梦是曾更梦的相反,我们大家平时所做的梦,大都属于曾更梦,曾更就是曾经经验过的。我试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过从没 有见过的东西、或是景像、人物的梦,我们所做的梦,可以说都可用知识与经验来解释的,不过有时候是片断而不完整,有时候比较紊乱而不清晰。而引起梦就不这 样,它是先做了没有经验过的梦境,以后再在日常中出现。如果禅定工夫能够达到二禅以上,在偶然小昏沉之中,像梦境一样,可以见到没有经验过的东西,这是超 过我们这个欲界以外的境象,虽然像梦境一样呈显出来,却倒也颇为真实。
在佛法里,有一种专修禅定,可以利用做梦的方法,在禅定中发生前知,可以预先知道没有经验过的事情。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引起梦的一种。我年轻的时候, 倒是时常做过引起梦,很多地方很多人,先在梦中见到,而后才证实的。例如有一次我去四川峨嵋的一个庙中,就感觉到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在梦中已经来了好几 次。同时在庙侧面围墙以外,记得还有一条很险隘的山路,询问于住持和尚,据说这条路已经封闭几十年了,现在可能走不通,并且路中有很多大蛇和猛兽,路两旁 又是万丈深坑,也没有人敢去。后来我得到住持的同意,把这一条路打通了,路两旁虽然是万丈深坑,但都长满了草树,把人的视线遮住,所以也不那么可怕。这一 条小路,由于封闭几十年没有人走,因此掉下来的树叶,都烂在路上,积了一层很厚的叶泥,走在上面,又香又软,真是悠哉游哉,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此一小 径,通往一个山峰,称为莲花峰,我时常躺在莲花峰的石头上,真有“迎面看青天,谁与一般同”之慨。
因此,我们不要看不起独影境,神通的发起还得靠它,而它是由第六意识的功能所发动。平时有人问到神通,我都不赞成的回说不要打妄想,原因是定力与智慧 没有到达那个程度,而整天胡思乱想的要搞这个,恐怕神通发不起来反而弄成神经。现在为了讲学理,所以也把神通的道理提一下,不过要注意的,神通有时虽可采 为宏法的方便,却须谨慎,它可不是道。一般大禅师们,在还没有悟道以前,有的神通还蛮大,悟道以后,就舍弃神通的玩弄,而进入自性妙用的平实境界,就是这 个道理。在唯识学上,其实还有很多科学性的东西,可惜当时弟子们并没有提出来问,所以释迦佛也保留不讲了。据我的看法,独影意识的功能,在定中,并不是由 于昏沉而发动的,应该已经是由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的神通妙用了。
三界轮时易可知: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 这个太阳、月球、地球的宇宙,只是欲界中的一小点。三界包括六道(天、阿修罗、人、饿鬼、畜生、地狱)在内。轮,就是轮转,在佛学中就是轮回的意思。过去 我在西藏,有一位密宗的大喇嘛告诉我,孙中山先生是色界中大自在天的天主下凡,来救我们中国的。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并不是佛、菩萨、上帝做我们的主宰,都 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受业力所牵引。这种道理,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体会得到。当我们的行为或嗜好形成习惯以后,就很不容易改变,这就是业力所使然。我们 不要说得太远,如果现在我们把心中一切烦恼统统放下,就是天堂,如果心中填满一切欲望,当下就是地狱,这不是现在我们都可觉察得到吗!?
相应心所五十一:第六意识与五十一种心理作用相感应。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十一善: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二十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四不定:悔、睡、眠、寻、伺。共有五十一个。
善恶临时别配之:第六意识起念,是善、恶、无记,临时由五十一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会有毫厘之差。
天机活泼泼
一般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用的是“识”。识的自性是识别,其作用随境象而变动,所以称做妄识,或神识。在见道以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为“成所作智”。
普通人的观念以为“成道”以后,便“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了,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就以静坐入定来说,认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个很严重的错误。以佛学三世因果来推论,入定如果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来生恐怕会投生畜生道。这样的静坐,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搞。后来从禅宗转出来的宋明理学所讲的“不动心”,我们切莫望文生义而有同样的错解。
譬如宋明学案上说,有一个人得了全身硬化的病,在梦中见到一个老人问他:“你最近病况如何?”他说:“已经好一点了。”老人说:“我不问你这个病,我是问你的‘心’病。”他反问:“我心有什么病?”老人说:“你执心不动,安得不病!?”他说:“我二十年做工夫,就是求得此心不动,怎么算是病呢?”老人说:“你是读书人,诗经上面有二句话‘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你怎么可以认为‘不动心’就是‘道’呢?你这样执心不动,当然影响到身体生病。”这个人听了老人的话,出了一身冷汗,就很恭敬的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答说是青城丈人。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所盖的棉被与垫被,都被冷汗湿透了,病也因此好了。由此可见,“入定”“无念”“不动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特别留意。
转识成智
现在再把八识转成四智的道理,大略的讲一讲: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三识在进入三禅以后就停止了作用,可是要等到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它也跟着转为无漏智,配合六、七、八识,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本来是妄想心,但由于“理”“行”的修持工夫,最先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在《金刚经》上说,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至于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则在修行中分别转为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
就此,六祖慧能大师有二句话描述:“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识的妄念空了,达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识的我执没有了,对待一切人,怨亲平等。不过,这两识虽然转了,还是意识的境界,并不能就算是“道”,必定要第八识在“果”位上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为成所作智的时候,才算是有了成果。后来宋明理学,用了禅宗的道理,换汤不换药的改了名词,说是变化气质。若以修道来说,变化气质,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平时做工夫,如果只是观念与感情有所改变,而没有达到气质的变化,与“道”还是不相干。就好像静坐中,连身心俱亡的工夫都达不到,只是心理觉得很宁静,身体也很健康,这是静坐中必然会产生的附属品,在过程上讲,当然是好,不能算坏,可是,去道尚远。
妄性本空
前面提到意识颂一第三句“相应心所五十一”, 是唯识学上,以善的道德行为为前提,将心理活动的状态,分析归纳为五十一种。这些心所的分类,在年代上虽然比较古老,可是它却极富于现代科学精神,相当精 密。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问自己这方面的心理活动,转化到何种境况,气质变化到何等程度。就以禅宗上所谓的妄心与妄想,也就是心所的作用来说,我们 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出于理智或情感,都是飘浮不定,虚妄不实的。这些没有根的妄心与妄想,根本无法把握得住,它自己的本性是“空”的。我经常告诉道友们,在静坐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去空一切妄想,而一切妄想自然会来空你。如果一静坐,就存着现在要“静坐”的心理,再加上想空去一切妄想的念头,这不又是一大妄想吗?
各位当下仔细检察反省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发现没有一念可以停留得住,既然停留不住,把握不了,不是空是什么!?而且佛学上所讲的空,是讲万事万物,一 切思想、一切观念等等,它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我们一打起坐来,就拼命的要想去空,这不是与佛学所讲本来就空的道理恰恰相反吗?禅宗的祖师们,把在静坐中,守窍哪!打通任督二脉哪!转河车哪!斥为装妖捏怪。不坐还清静,一坐起来,反而忙得要死,这是何苦来哉!?忙了半天,这里气动哪!那里丹田发热哪!其实,与“道”毫不相干。这其中道理非常明白,我们打坐做工夫,才有这些反应,不打坐不做工夫,这些反应就没有了,可见这些反应不是“道”,因为“道”是不生不灭的,不是靠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打坐时,对心理的各种状态,与生理的各种感受,都不去理会,慢慢的回返到心“体”的本来状态,这样就对了。
人生如幻
由此,可以了解到,唯识学上所讲的五十一心所,以及禅宗所讲的妄心妄想等等,都是幻化的,可是幻化并非没有,不过这一种“有”是 幻化而有,并不实在而已。一般人对幻有极难体会到。譬如我们对电影、电视、魔术等,很容易体会到它是幻有,而对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一切,就不容易有同样的体 会。就像我们现在这一堂人,我用妄想心(妄想并不是乱想,请注意)讲课,讲过的每一句话,随时都空去了;你们用妄想心在听,每一个观念、每一个道理,也随 时的都过去了,两个钟头以后,所谓“夜静人散时,江上数清风。”一切都把握不住。这些由于因缘的凑合,临时的、偶有的现象,都是幻有,而其实也是一种“妙有”。
事实上,我们这个现有的生命,也是幻有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活一百岁的话,他从一岁二岁三岁……一年一年幻去,幻了一百年,也就把这个生命幻完了,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多人还活不到一百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