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大乘八宗重點簡介


玄奘大師(唯識宗)
■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被尊為「大乘天」、「三藏法師」,俗稱「唐三藏」。
■西行求法十餘年,精通《瑜伽師地論》。
■博學多聞,名震五印。
 □著《會宗論》,《制惡見論》
  破斥印度大乘學者對空、有觀念之偏差。
  印度戒日王讚說:「日光既出,則螢燭奪明。」
 □戒日王以玄奘為論主,舉辦全印度之無遮法會,
  宣說大乘教義,將其著論,揭櫫於會場,經十八天會終,
  無人能改一字,深獲與會十八國王之讚嘆,並皈依其座下。
■返國後主持譯場,翻譯經典二十餘年,貢獻卓越。主要經典《大品般若經》《瑜伽師地論》。
■與鳩摩羅什同為佛教經典翻譯之重要大師。
■中國法相唯識宗之創始人。
■著《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古印度及西域風土民情及文化之重要文獻。
智者大師(天台宗)
■著《法華玄義》《 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合稱「法華三部」,奠定天台宗教理基礎。
■創「五時八教」之判教,為中國特有之教理體系。
■住錫瓦官寺八年,主講《大智度論》,文武百官奉敕「一日停朝事」,皆往聽法,盛況空前。
道宣律師(律宗)
■著有「南山三大部」,弘揚戒律,世稱「南山律師」。( 南山三大部:四分律行事鈔、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戒本疏 )
■確定《四分律》在律學上之重要性,為後世中國僧尼的受戒規範。
■著《戒壇圖經》將中國佛教的戒壇予以定形。
不空三藏(密宗)
■唐朝時 善無畏大師、金剛智大師、不空三藏 稱為「開元三大士」,弘揚密教。
■深得唐代三朝皇帝之敬仰,曾特任為「開府儀同三司」,倍受尊榮史無前例。
■中國密宗之集大成者。
吉藏大師(三論宗)
■又稱嘉祥大師,為三論宗之集大成者。奠定三論宗在隋唐佛教中之地位。( 三論:龍樹菩薩之中論、十二門論及提婆菩薩之百論 )
■著《三論玄義》主張破邪顯正,宣揚龍樹菩薩之論述。
杜順和尚(華嚴宗)
■華嚴宗初祖,深受唐太宗信任,賜「帝心尊者」之稱號。
■著《法界觀門》將華嚴宗行門歸納整理為三觀。
澄觀大師(華嚴宗)
■華嚴宗第四代祖師,弘揚華嚴宗的正統宗義,歸於正流。
■著《華嚴經疏》,有「華嚴疏主」之稱,千餘年來,註釋華嚴經無出其右者。
善導大師(淨土宗)
■行門以專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淨土宗由此興盛。
■著《觀經疏》,日本淨土宗奉為高祖。
禪宗之興盛
慧能大師─禪宗史上之關鍵人物
■六祖慧能大師,曹溪普傳,使禪宗在中國大為興盛。
■一聞「金剛經」後,當下即開悟,是頓悟之最佳例證。
■雖不識一字一介樵夫,但亦能契悟心法,表佛法平等,人人皆能成佛。
■慧能之前,禪宗為代代單傳。慧能座下,開悟弟子數十人,皆能獨當一面,廣傳頓悟心法,故禪風遍中國,奠定禪宗在歷史上巨大的影響。

會昌法難
■唐武宗時,聽道士、宰相之言而排佛,將佛像、鐘、磬、改鑄為錢幣、農具等物,史稱會昌法難。
■第二年帝崩,唐宣宗再興佛法。
■唐宣宗曾為沙彌,且因長期流落民間,倍知稼穡而勤庶政,見武宗昏暴,即詔告復興佛教。
■會昌法難之後,經典散失,各宗沒落,唯禪宗一支獨秀開為五支。
 

靈山會上
          ■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不解其意。獨摩訶迦葉,會佛旨意,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 法門之旨,付囑於汝,汝為第一代祖,代吾傳化,勿絕慧命。」 
■爾時,佛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
■禪宗從摩訶迦葉為初祖,至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東來中國為東土初祖,乃至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