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法華經顯應錄(高僧)之四

法華經顯應錄卷下
四明石芝沙門 宗曉 編

洪州達禪師
禪師法達。洪州人也。七歲出家。誦法華經。薙髮受具已。往禮曹溪六祖能禪師 。祖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觀汝心中。必蘊一物也。達曰。念法華經已三千部。 祖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 心號菩薩。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祖又曰。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愚鈍不曉 。祖曰。此經以出世因緣為宗。唯一大事。佛之知見也。汝勿錯解。開示悟入自是佛 之知見。我輩無分。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當知佛之知見。只汝自心。更無 別體。但為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勞他從三昧起。種種勸令寢息。汝但執念為功。何 異犛牛愛尾。達曰。若如所說。不須誦經耶。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聽吾偈曰 。心迷□□□。心悟轉法華。誦久不明己。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念成邪。□無 俱不到。長御白牛車。達既蒙啟迪。歡喜說偈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 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祖曰。汝 今方名念經僧也。達既領受玄旨。自此亦不輟誦持。委見傳燈錄。
牛頭山融禪師
唐續僧傳紀僧法雄。俗韋姓。潤州人也。家世業儒。博通書史。然無經世意。一 日偶閱般若。曉達真空。乃棄儒。竄入茆山。改逢掖而披緇。探賾此道。二十年間專 精匪懈。貞觀中於牛頭石室為四眾百餘人講法華經。是時積雪滿階。忽於凝冰中現華 二朵。狀如芙蓉。粲同金色。凡七日方隱。又宰公蕭元善請講般若。感大地震動。鐘 磬香案竝皆搖颺至於寺外。恬然不知。又劉禹錫作師塔碑曰。師之神功。感旱麓泉涌 。皓雪蓮生。巨蛇摧伏。羣鹿聽法。矧師住牛頭日。□□銜華之□□□四祖信禪師望彼山 有瑞氣。訪之果見□□□多有□□之跡。一言契悟。傳佛大法。自此應緣講經。皆致靈驗 。是知古來禪教互相為用。於今則不然矣。
明州太白禪師
天童山景德禪寺。始西晉時。有學佛者立祠巖上。垂四百載。至唐開元二十年。 高僧法璿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造精舍於山麓之東。祕書省正字萬齊融首建多寶塔于 西南隅。峭拔數仞。法璿居此。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遇夜 則遶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初母夫人夢吉祥天女引行摩利上宮。已而 姙師焉。茲所謂太白禪師也。寺有范的撰記。備述其事(四明圖經)。
湖州蹟禪師
  尼諱道蹟。號總持。不知何許人。得法於菩提達磨。考之傳燈。達磨不契梁帝。
遂往少林面壁九年。一日告眾曰。吾欲西返天竺。汝等盍各言其所得。時道育曰。如



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
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副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
我見處。無有一法。師曰汝得吾骨。慧可禮拜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達磨遂以法
付慧可而起家焉。蹟既未階於得髓。而履踐之志未忘。即遁居湖州卞嶺之頂峯。晝夜
誦法華經。滿十萬部。幾二十年不下山。後歸寂。塔全身於結廬之所。至大同元年塔
內忽有青蓮華一朵。道俗異之。因啟看見。尼肉身不壞。其華從舌根生。又於中獲蓮
經一部。州郡錄實表奏。勑置法華寺。是寺至今大宋改額觀音院。則以法華名山。尼
之塔猶存。淳凞中住持僧淨然重立祖堂以奉香火。題石記云。
湖州天下上座
師本名抱玉。姓唐氏。吳興安吉人。母梅氏。孕恊靈祥。即惡葷穢。既誕。齕歲 即思佛乘。遂於尼總持法華寺出家。願誦蓮經。三月通貫。自此日持七部。年登二十 詣京受戒。時肅宗皇帝夜夢吳僧誦法華經。口出五色光。吳音清亮。洎翌旦陞朝。勅 京城僧能誦法華者二百餘人竝入禁中。帝視之皆非所夢者。其抱玉方入關。關令問其 遠來之意。答云。善誦蓮經。持來受戒也。令奏。帝即降旨召見。帝曰。朕所夢者。 音容宛若。遂勑□□□賜坐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角放五色光。帝大悅曰。朕夢中所 睹之光即此也。經纔畢。賜七寶湯。令別築香壇專為受戒。賜名大光。封天下上座。 居京三年。專一持誦。又勑千福寺行道。經四七日而梵音徧滿。當通聖聽。別居藍田 精舍。復詔住資聖寺。光以慈親在吳。上表乞歸報恩。勑不允。再嘉首飾。戴法華經 誦念。尋有詔許還。光奏曰。臣歸鄉有三願。就養老母一也。乞度天下僧二也。欲增 造法華寺三也。詔竝許□湖州□官緡□□□□□□詔一道。多寶塔一所。彌勒像□□□□蓮經一 部。□□□□一副。奴一人侍行。既歸。乃依法華寺松徑築菴以居。日持華偈報上大恩 。至永貞改元季冬。往別刺史顏防善曰。余去矣。人世無常。猶如夢幻。還寺恬然坐 逝。感異香飄拂三日不消。葬于菴側。時眾咸謂師即梁朝尼總持後身。至人垂化孰得 而議哉。上見然師所立之碑。若準大宋僧傳。傳則以大光抱玉為兩人。采訪之悞也。 今更摭傳文補遺者。師居藍田日。寺僧先夢天童來降告曰。大光經聲。通于有頂。非 聊爾也。光一日宴坐道場。自見神人從天而下。以手按摩于心。自爾功力彌著。形神 不勞。師偶山行。忽墜龍井。即思多寶佛塔。願持此品十萬徧。恍然奮脫。有若神人 捧出。後詔住資聖寺。寺文德皇后造。忽遭回祿。於瓦礫中得數部經。不損一字。以 事奏聞。降旨重造。光覽其經。倍加精進。次乞歸吳地。既歸。即上烏程。相國李伸 刺于吳興醉。於持□□□□□□□□□□□□覘光公宴坐持經。光起面門□□□□□□□□□□□□衲四 十年不曾洗濯。而戒香鬱然。一日一飯。七十年不犯非時。李相素於空門寡信。而篤 敬於師。親著碑文。題曰墨詔持經大德神異碑銘。



西京大圓禪師
公諱楚金。生于京兆陳氏。母夢諸佛因而懷娠生。實法王之子。七歲厭俗。從本 府龍興寺出家。洎禮藏探經。法華在手。即而誦通。聲韻如流。進具之後。升堂聽講 。寶藏頓收。甞於靜夜敷詠是經。至寶塔品身心泊然。忽睹寶塔在前。釋迦分身徧列 空界。從是不出禪房。聲誦六年。誓建斯塔以答靈應。誠懷一啟。檀信善來。即遂興 葺。築基之所。每夜持課。大眾遽聞天樂之聲。異香芬馥。師既理契佛心。即感通於 帝夢。玄宗睹法名之下有金字。升朝垂問。罔不有孚。師聲騰京輦。即符夢求。因賜 五十萬錢。一千疋絹。以為興建。又御書多寶塔額。以奉□□□□□塔事□□□□□懺即感五 色雲氣團於塔上。□□□□□□□□□□□□不遠。我欲拉僧七人。聿成一志。晝夜塔下誦持。 使香煙不斷。法音無窮。眾樂從之。每至春秋集同行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聖旨 許為常式。道場之內所獲舍利尤多。一日圖普賢像。感舍利一十九顆出於筆鋒。復刺 指血寫法華行法等經。并以黃金書此玅經三十六部。以鎮寶塔。又寫千部散眾受持。 化緣周畢。以乾元二年七夕右脇安然而逝。春秋六十二。天子慟焉。中使弔焉。塔于 城西法華蘭若。師自髫年便甘淡薄。衣不繒纊。寒足艾絮。一食中飡。三冬苦學。德 行繁多未易具錄。至貞元十三年竇文場奏云。楚金於天寶年為國建塔。置法華道場。 經今六十餘年。僧眾禮念經聲不絕。以歷四朝未曾旌德。聖旨俞允勑諡在圓禪師(師事 跡。大宋高僧傳依飛錫之碑。靈瑞載岑勛之記。采訪不同。互有存沒。今併二文以成全美)。
蘇州遵法師
□□□□□□□□□□□□殊操絜志稱之。榮曜不關於□□□□□□□□□□□一心三觀。宗于佛乘 。因廣寫法華經。於蘇州支硎山置看經院。一日發其心。二日規其趾。作不逾序。殿 閣化成。大歷元年州將韋元甫等共睹殊勝。相與飛表。詔特署法華道場。自江以東建 一十七所。皆遵之力也。復拉精行僧二七人常持此經以報上恩。又鑄舍那像。起多寶 塔。造彌陀佛。寫三大部。溢于道場。後於靈巖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于天。遵 身正念。儼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非精志之所致耶。又於 本寺入法華道場。自睹此身在空中坐。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師竟歸寂。此山寺有益 翰二師。同夢大殿崩倒。實遵去之兆也(大宋僧傳)。
西河韻法師
貞觀中有法師曇韻。幼年拔俗。專誦蓮經。尚餘兩卷。乃投恒嶽閒靜之地。訖此 經部。忽偶隱禪師曰。誦經非不道緣。常誦□□□□□□□□□□□韻承此告。謹而行之。讀 至五臺□□□□□□□□□□□二十年。身著弊衣。日唯一食。前所誦經。心口不緣已三十年 。念之一字無遺。後乃兼通兩卷。常欲絜淨寫是經一部。數年不辦。忽感一書生云。 善鈔寫。韻立規矩。就石室書之。旦入暮出。深怪所為。未盈旬浹。七軸俱了。師喜 之。具膳以謝。忽然不見。後賊亂。以經藏於巖穴。賊平往收。乃委林下。箱襆已爛



。經卷如初。後乃坐亡於西河平遙山。年八十餘。師隱山林六十載。不希名利。不畜 淨人。不隸公籍。不行己任。真耿介清輕之上士也(續高僧傳)。
東京章法師
法師傅章。開封府人。厥父彭諲邑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恒課佛經。又解詮旨。母 邢氏。夢入法宇。手掬道器。因而娠焉。父知異子。指腹誓令出家。十一入道。師授 法華.仁王.淨名。不久通利。及去周羅。便於朗法師所聽習法華。頗揭厲于法水章 日□□□□□□□□□□徒向二十載。未甞少輟一日。作偈□□□□□寂滅從茶毗。煙盡火滅。舌 且不灰。先是厥父讀誦法華。亡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實為罕有(大宋僧傳)。
并州倫僧錄
沙門繼倫。晉陽曹氏子。弱齒壯志。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帋。時驚 宿習。為僧已後。學通此經。義極幽蹟。由是撰法華經鈔三卷。劉氏據并汾。醋重其 道。署為右街僧錄。處眾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一朝示疾。述願生知足天。終後頂熱 。半日方冷。闍維次。舍利瑩然。遠近爭請供養(大宋僧傳)。
五臺英法師
唐開元中有僧神英。滄州人。諷誦經典。日夜匪懈。徧參知識至五臺山。一日遊 寺之西林。忽見一院額曰法華。英徐步行入。見多寶佛塔一所。暐曄繁華一如法華經 所說。又有玉石文殊.普賢之像。細玅光彩。神功罕測。院之規模狀臺山十寺 □□□□□竟。英出寺□逢。眾僧且非常所見者。行三十許□□□□□□□□□□無一物。英悲泣 曰。此實大聖警悟於我矣。遂於髣髴多寶塔處結菴而止。乃發願曰。我當於化院之基 建寺一所。以答靈應。既而日居月諸。檀信如林。乃於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二菩 薩像。功侔所見。院既落成。還號法華。英說法住持。其整齊若剪截焉(大宋僧傳)。
京師隣供奉
師俗范氏。兖州人也。其父不喜三寶。見僧必咄唾。師小名隣兒。幼遇僧則慕之 。因逃竄出家。依東都廣愛寺。及披染。法名子隣。過十一年忽思親歸寧。父乃喪明 。母亡已三載矣。師欲報鞠育。因詣泰山祠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具一意誦法華經。誓 見天齊王。王憫其懇苦。現形以問。隣曰。母王氏亡來已除服。今胡在。王[(厂@云 )*頁]簿吏對曰。王氏見繫獄受苦。隣問我母何罪所致。王曰生和尚時多食雞卵。又取 白傅頭瘡坐是。汝由隣□□□□□曰□縻有分。放釋無門。若往鄮山禮阿育王塔 □□□□□□□□□□章山寺叩頭哀訴。禮至四萬拜。忽聞有呼隣聲。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故來報汝。言已而隱。今育王寺後峯頂上有翠微菴。即師 棲止焉。師後廣解經論。美聲籍甚。肅宗皇帝乃召入禁中應奉。高其辯捷。賜紫服。 充供奉官(大宋僧傳)。



廬山超法師
僧景超。素持戒。範性質直。不苟徇解。包廬山。唯誦玅經為常務。禮華嚴經。 一字一拜已及二徧。乃燒一指為供。次禮法華。煉指亦然。自後身膚內隱隱出舍利。 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皆獲之。石晉天福中卒於菴所(大宋僧傳)。
洛京真法師
法師名洪真。滑州淳于氏之子。少悟塵樊。決求出離。介然之性雲鷄相高。師授 玅法。一舉通利。生來所誦約一萬過。鎧甲□□□□□者。後詣朝上表。乞焚身供養佛塔 。勑不允。真歎□善□□弱魔障尤強。遂退廣愛寺。罄捨衣盂。作非時施。忽恬然坐逝 。經于數日顏貌如生。洎遷化。舌根儼在。益更鮮紅。伊洛之人重之如佛。劉漢時也 (大宋僧傳)。
潭州亡名僧
漢乾祐中。潭州僧亡名。恒誦法華經。口無他語。長沙文昭王特加禮重。召入天 策府湘西院供養。然其語事詭異。一旦召知殿僧。令急襞掠佛像。各就兩廂。眾皆謂 為發狂。相目而笑。須臾自入正殿。據佛座。儼坐而化。舉州道俗敬而異之(大宋僧傳) 。
宣城山神僧
錢武肅王時。有僧自新。止瑞應院。甞入宣城山采藥。穿洞行數里。忽見溪側松 下有草菴。一僧雪眉擁衲坐禪。有一磬新。擊磬。僧開目曰何緣至此。乃敲火煎茶為 待日夕。新託宵顧其僧。即上松巔大巢內誦法華經。聲極清亮。令人樂聞。逡巡 □□□□□苦。生人怖畏。速去速去。窺之乃虎豹也。翌日。新□□□□□□居此地。百見草 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采□黃粮置食而送別。乃曰。公食此。平生不乏食矣 。新迴至院。已經月餘。及再往。則忘去路矣(大宋僧傳)。
成都府僧
成都府有僧誦法華經有功。雖王均.李順兩亂於蜀。亦不遇害。一日忽見山僕曰 。先生來晨請師誦經在。藥市奉迎。至則已在。引入溪嶺。數重煙翠。見一跨溪山閣 。乃其居也。僕出曰。先生請師誦經。老病起遲。若至寶塔品。乞見報。師報之。先 生果出。野服藜杖。兩眉垂肩。嘿揖焚香側聽。而入齋則藤盤竹筯。秫飯杞菊。不調 鹽酪。美若甘露。飯訖下嚫一鍰。僕曰。先生寄語遠來。不及攀送。僕即送行。僧於 中途問曰。先生何姓。曰姓孫。何名。僕即於僧掌書思邈二字。僧嗟駭。僕忽不見。 凡尋三日。竟迷路蹤。歸視嚫金。乃金錢一百。中五六金。一半尚鐵。由茲一膳身輕 無疾。至大宋元禧中年一百五十歲。長游都市。後隱不見(〔箱〕山野錄)。
相州昂法師



相州有法師道昂。止開元寺。常講法華經。一日講次。忽見眾聖幢幡音樂從空而 下。告云。兜率陀天特來相迎。昂。曰天道生死根本。從來不願。所願者西方耳。言 訖不現。須臾即聞西方音樂嘹亮。異於前聞。師忻然曰。時既至矣。吾當行焉。諸人 好住。勤念彌陀。同生淨國。言已香鑪墜手。即於高座瞑目而終。四眾深嘉異之(往生略傳)。

杭州智覺禪師
師諱延壽。餘杭人也。自兒稚時知敬佛乘。弱冠習誦法華。五行俱下。纔六十日 而畢。時有羊跪而聽焉。甞為北郭稅務專知官。見魚鰕輒買放生盡。盜官錢竝為放生 用。事發坐死。錢王遣使視之。若懼即殺之。否即捨之。洎臨刃。其色不變。遂赧其 罪。因投明州翠巖出家。文穆王賜與剃落。甞於國清行法華三昧。夜見神人持戟而入 。師呵其擅入。神曰。久種淨業。方到此中。又中夜行道次。普賢前供養蓮華忽在手 。因思二願。一願終身常誦法華。二願畢生廣利羣品。憶此二願。復樂禪寂。莫能自 決。遂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誦經萬善莊嚴。於此二途有一功成者。須七返拈 著。遂精禱佛祖。信手拈之。乃七番竝得誦經萬善鬮。由此一意專修淨業。遂往天柱 峰誦經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于口。從此發觀音辯才。初住雪竇。後選永明。 眾至二千人。時號彌勒下生。勤大精進。日行一百八事。平生誦法華經一萬三千許部 。著宗鏡錄百卷。勑入大藏。至大宋開寶中示疾。焚香告眾。加趺而寂(師事跡大宋僧傳 .僧寶傳.寶珠集竝委載。以官錢〔市〕放生。用見東坡大全)。

泗州德法師
太平興國中。江南僧懷德。自離俗謹愿飾身。誦通法華。因以得度。自爾雖登講 席。終以誦持為專務。晚游泗上。禮僧伽塔。 大宋遣使賚旛華上供。德誓欲焚身供 養。先捨衣盂設齋。次衣以帋服。纏身灌蠟。禮辭眾僧。手執雙燭。登柴[卄/積]中。 發火誦經。火燄熛高。其身聊側。猶聞經聲。觀者莫不悲悼。及收餘骨。室利尤多。 使歸奏。 上為之動容(大宋僧傳)。

杭州巖法師
僧紹巖。雍州劉氏子。七歲入道。凡百經書覽同溫習。游方至杭州。挂錫水心寺 。恒持法華經不捨晝夜。俄感陸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巖亟蹂之。因發誓仰傚藥王焚 身。時錢王篤重歸心。苦留乃止。尋復潛往投身曹娥江用飼魚腹。投而不沈。云有若 神人捧足。適漁者拯之。錢王即造上方院。召以居焉。開寶中感疾。不求藥石。即顧 命曰。吾誦蓮經及二萬部。決以安養為期。今幸遂懷。言已坐亡。襄事官供荼毗于龍 井山。獲舍利無算。骨猶玉瑩。乃以石函寘于影堂。太師孫承祐製碑(大宋僧傳)。
衡嶽雲上人




  衡嶽楚雲上人。生于唐末。有至行。甞刺血寫玅法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
厚半之。作栴檀匣藏於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
間有貴人游山。見之。疑其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綫出焉。須臾風雷震山。煙雲
入屋。相捉不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嗟乎願力乃爾。余甞經游。往頂戴
。之細看血綫依然。禪月貫休有詩詠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三會文。十指
瀝乾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事見林間錄。淳凞間參政范成大過其寺。請見是經。
以偈贊之曰。佛子真法身。晃耀紫金色。散滿十方界。聚為七卷書。七卷徧河沙。震
躍說妙法。非聚亦非散。是則法眼觀。
     
蘄州光法師

       蘄州永樂寺僧道光。為人純素。里[門@(工/卜)]所敬。甞出血和墨寫蓮經一部。
其行斜點畫。勻如空中之雨。整如上瀨之魚。皆精進力之所成。知見香之所熏。不然
何以微妙如此耶。又復於一毫相之間見萬八千佛土。於一剎那之中入無量義三昧。名
報佛恩。經行語默莫非受用。余自北還。睹其所寫之經。觀其施為。以與佛菩薩語言
酬酢。豈復有世間之念耶。華嚴曰。念念不與世間心合。是大精進。光其以之(石門文
字禪)。

     京師言法華

       言法華。莫知所從來。游行京師。初見之於景德俱胝院。梵相奇古。直視不瞬。
口吻衮衮不可識。相傳云。誦法華經。故以稱之。飲噉無所擇。道俗目為狂僧。
  仁宗國嗣未立。因夜香默禱曰。翌日化成殿具齋請法華大士俯臨。明旦上道衣以
待。俄奏云。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趍寢殿。呵止不可。上笑曰。朕請而來。既至。升御
榻。加趺受供訖。上曰。朕以儲嗣未立。大臣咸謂侵尋嗣息有無。大士決之。師索筆
書十三十三凡數十行。莫曉其意。後 英宗登極。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方驗其言。
師將化乃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已而寂(僧寶傳)
姚江恩法華

     
  餘姚龍泉上方有僧紹恩。不知何時人。專誦法華經為德業。時虎丘有釋氏修雅者
。作歌以美其事。辭意璀璨。卓絕古今。恩之行業雖未聞傳記。而諦觀此歌。足見誦
習之功。其略曰。山色沈沈。松煙羃羃。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上有僧。結加橫錫
。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華狼藉。偶然相見。未
深相識。不知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至云世人縱見師之形。誰人能見師之
心。世人縱識師之心。誰
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為勞生治心病。能使狂者定。垢淨。邪者正。凡者聖。
如是則非但人恭敬。亦合動龍鬼贊詠。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禮歸命。

靈峰古禪師

     
  建中靖國時有古禪師。道號靈峰叟。年十三時聞人誦法華經。恍然如宿歸。因念
之。不數月通利。諸兄謂可教。止之令讀儒書。輒目病不愈。乃禱僧伽大士。忽夢雷
擊于目。睡中大呼。眾驚視。其目已痊。遂求出家。果試此經。奏名落髮。續南參三
十年。因爾輟誦。晚歲再思。洎誦之。不遺一字。復得洞究經旨。參會西來祖意。感
佛恩深。即逐品提綱。成三十二頌。其賦首題曰。逈絕言思稱妙法。本來清淨喻蓮華
。會權歸實真方便。普為人除眼裏沙。後總頌曰。不說說經超迹迹。不言言句顯玄玄
。儻因擊節開心眼。一會靈山尚儼然。

     廬山可禪師

       釋祖可。字正平。西蜀蘇伯固之子。養直之弟。崇寧中止廬山。幼瞻家學。預江
西詩派。雅思淵才。非古之下。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專於吟詠。忽若死魔索。戰
將何排歒。因扣一耆宿曰。藏乘祕典。何者為勝。宿曰。法華君於羣經。固可信矣。
可即躬覧已而告曰。此經可取。止有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者一聯。頗恊下意。可輕
發此言。即感迦摩羅疾。舉身焦臭不可近。逾三十年方殞。故叢林中以癩可目之。經
謂。若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此人現世得白癩病。以可校之。佛言不虗矣(注法華
經)。

     杭州日觀大師

       師名善昇。裔出錢唐仲氏。十歲出家。十五通蓮經。十七薙髮。訪道東京三十年
。與高儒達釋游。深有佛學。天禧中詔下僧錄。簡長等注釋御製法音集。師乃預選。
事畢。賜師號。即還鄉。康定中入天竺山。居式懺主日觀菴。不下山十餘年。誦法華
經一萬過。余至錢唐就山中見之。康強精明。話言如舊。一日置書曰。吾願足矣。將
去世。人必藏吾浮圖下。願公記之。後日果化去。余於是為作銘曰。山月亭亭兮師之
心。山泉冷冷兮師之琴。其性存兮孰為古今。聊志之兮天竺之岑(范希文記。見聖宋文海)

     湖州端師子

     
  師名法端。俗丘氏。烏程人也。自離乳哺便不茹葷。年未及冠試經祝髮。隷業吳
山解空院。初從祥符淨覺法師學台衡三觀。後往徧參。得黃龍法道。出世三遷至西余
。每作師子吼。復作師子戲。人呼為端師子。後退居吳山歸雲菴。終日竟夜誦法華經
。作詩曰。年老惶惶神更清。夜深幽室誦蓮經。兒孫睡覺應嫌我。石板時敲三四聲。
有母冢在山前約一里許。晨朝徐步誦經一部而歸。湖人爭請誦經。必得錢五百乃開帙
。目數句攜錢以去。遇飢寒者散之。好歌漁父詞。月明則吟之達旦。霅有僧名回頭。
雖士夫亦安其妄。秀有狂僧號不託。說法誑世。師並勘破之。俞秀老作開堂疏曰。推
倒回頭。趯翻不託。七軸之蓮經未誦。一聲之漁父先聞。師聞此。便登座引吟曰。本

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大眾稱善。師曰。我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便
下座。後因疾牙便遷化。壽七十二。東吳人祠之為散聖焉(師有語錄亦見僧寶傳)。

     明州瑩教主

       師諱瑩。不得上字。住明之江東廣嚴院。廼延慶法智尊者門弟子。稟承教觀。深
造淵源。故人以教主稱之。甞以銀子書蓮經七軸。內佛菩薩字則易以金書。筆法遒勁
。殆超翰墨。玉軸琅函。見者竦敬。師竟歸寂是院。冢塔猶存。其經雖歷年所。而交
收儼在。建炎中。院宇虜寇蕩盡。於瓦礫中獨獲是經。淳熙間有法蓮講主住持。一夜
正睡熟。遽聞喧閧如千萬人聲。驚起乃見方丈別室遺火。火已穿屋。其經以小臺子閣
於柱上。冐火捧下。略無所損。嗟夫此經兩經烈燄。遠由大乘功勳天龍翊衛。近則法
師行願堅固所持。佛言。讀是經者。火不能焚。於斯驗矣(宗曉親見蓮講主說)。

     明州久法華

       明州開元僧可久。常誦蓮經。時稱久法華。平生迴誦持善利莊嚴淨土。元祐八年
無病端然坐亡。過三日忽甦云。吾已神游淨土。其土之相與十六觀經所說莊嚴一同。
七寶池中所有蓮臺皆標當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標云大宋成都府廣教院熏法華。已生其
中。又一金臺標明州孫十二郎。又一金臺標明州久法華。又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
訖復坐去。至後五年。徐道姑果坐亡。亡時聞異香滿室。過十二年。孫十二郎卒。時
聞天樂之聲。靈瑞重疊。人皆仰之(龍舒淨土文)。

     蘇州梵法主

       師名淨梵。嘉禾人。姓笡氏。母夢光明滿室。見神人似佛。因而懷娠。生甫十歲
。依勝果寺出家祝髮。從湛謙二法師學教。得其傳。初住無量壽院。凡講法華經十餘
過。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連作三會。精恪上通。感
普賢授羯磨法。呼淨梵比丘。名聲如撞鐘。時有長洲縣宰王公度。親目其事。題石為
記。又甞夢一黃衣人請入冥。見王者令撿簿云。淨梵比丘累經劫數講法華經。即遣使
送歸。一日禪觀中。合眾皆見金甲神人胡跪師前。又在佗處懺期。蒙韋駄天撿點大眾
中有戒行不嚴淨者。先已預定。後果懺法不全。時姑蘇守應公有婢。為祟所惱。請師
授戒。其妖即滅。葛氏請施戒薦夫。見夫遶師三帀而去。待制賈公睹師道行。即補為
管內法主。師傳持四十餘年。亡後焚軀。舍利五色(寶珠集)。

     湖州明悟法師

     
  大師若觀。世烏鎮人。俗錢氏。從釋于嘉會院。立行卓爾。四眾欽之。紹興十八
年甞結十萬人修行淨業。其勸化榜子云。某伏念生死無際。輪迴不息。唯安養之歸則
無退轉。某遁跡山間。生滅夢幻幾二十年。不入城市。常看法華.光明二經。日一百
徧。計六十萬部。誓與法界眾生莊嚴淨土。入會者各念佛號十萬聲。先得道者遞相度
脫。前後命終各執青蓮華往生淨土。一日空相講主見訪。齊次。食方三味。忽索筆書

     偈加坐而終。空相證明。大為勝異。荼毗正值日輪當午。舍利迸出。光瑩奪目。道俗
競取。骨亦不存。嗚呼。師之誦持。世未甞有。凡在見聞。莫不增上稱歎(寶珠集)。

     溫州褒法師

       沙門契褒。育身徐氏。代橫陽人。幼懷出俗之志。得度於壽聖院。為人簡重有明
識。洎乎參學。因憩百越。睹見天衣山曇翼禪師行業。慨然景慕。乃發心終身誦法華
經。自是還鄉。不涉人事。一意宣持。至至和改元季冬念七日。澡浴更衣。稱佛號而
終。師平日。其諸大乘經呪。佛菩薩名。或覽口誦。或刺血書。或逐字禮。並見乎別
錄。茲不具敘。當時文士訪其塔者。率多留詠。今略謄三章。則師之功行可見萬一矣
。永嘉周侃詩曰。飛霜飛露。寒空寒夜。夜夜半冰。欄干紫皇。天眾合指。掌聽誦字
。字到日上。天台長吉曰。金猊香噴空閑堂。經聲松韻和清商。西風月落寒夜長。白
芙蓉滿心地香。又有不記姓名人曰。應向鷲峰親得記。醍醐香味滿心田。人間劫石終
須壞。難壞吾師舌上蓮(芝園集)。

     南屏清辯法師

     
  法師薀齊。生於錢唐周氏。為僧專習台教。深入法華堂奧。名稱普聞。七坐道場
。其從如雲。主南屏日。樞使蔣頴叔贈詩曰。道人重演蓮華教。佛隴家風好諦聽。師
甞曰。吾觀法華一乘。先賢多事贊述。而未聞以偈敷揚者。昔善慧大士頌金剛殊不惡
。余早歲涉六籍百氏之學。喜為言句。今雖老憊。於此下語亦無媿也。因揭二十八品
。各賦一頌。序品曰。一多深妙昔年稀。雲影飛華景像奇。彌勒文殊兩饒舌。始知躬
稟舊威儀。方便品曰。重關無鍵歎難入。妙手敲開處處通。密葉殘枝頓零落。卓然高
格戰清風。此頌舊有印本流行。聊記一二。庶與同道者仰止焉。

     湖州頴法師

     
  大觀中。吳興有法師元頴。傳宗佛隴。義學宏深。余甞見師教典目錄著述甚多。
內有所謂法華續靈瑞集。世未之見。後徧求。果得之。其文兩卷。以所錄一百餘人選
為十科。一普賢證明。二妙因成就。三鬼神恭敬。四禽獸欽伏。五所願成就。六化佛
來迎。七往生淨土。八果報生天。九舌根不壞。十香光表瑞。良由佛乘是一。感召隨
機。瑞相茲多。非師括綜。世莫能知。師最後結唱曰。若以實相為法華。則諸經諸行
莫非法華。若以稀有為靈瑞。則此身佗身莫非靈瑞。今特為是。集諸異蹟。願與見聞
。如佛子所應得者皆亦得之。

     杭州雅闍梨

     
  闍梨從雅。錢唐人。隸業淨住院。依天竺海月都師。得台衡三觀之傳。然無經世
意。乃曰。慕虗名爭如修實行。言清行濁賢聖所呵。遂卜居南山天王院。專以讀誦為
業。平生閱法華經五藏。金剛四藏。彌陀十藏。禮釋迦三十萬拜。禮真身塔十徧。每
一字三拜。禮法華經三徧。禮彌陀佛一百萬拜。誦此佛號五千萬聲。時憲使楊傑嘉其精修。以所撰安樂國贊三十章贈之。師欲以此化導無窮。遂圖三輩九品真容。列以贊
文。刊石淨住院。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誠類如此。後無疾坐逝。感異香滿室。天樂盈
空。人皆謂西聖來迎之兆矣(寶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