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明 紫柏大師 生平

徑山達觀可禪師塔銘
  夫大地生死。顛瞑長夜。情關固閉。識鎻難開。有能蹶起一擊碎之。掉臂獨往者
。自非雄猛丈夫。具超世之量者。未易及也。歷觀傳燈諸老。咸其人哉。余今於達觀
禪師見之矣。師諱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栢。門人稱尊者。重法故也。其先。句曲人
。父沈連。世居吳江。太湖之灘缺。師其季子也。母夢異人授其附葉大鮮桃。寤而香
滿室。遂有娠。師生。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
人天師。言訖。忽不見。師遂能語。先時見巨人跡下於庭。自是不復見。髫年性雄猛
。慷慨激烈。貌偉不羣。弱不好弄。生不喜見婦人。浴不許先。一日。姊誤前就浴。
師大怒。自後。至親戚婦女。無敢近者。長志日益大。父母不能拘。嘗有詩曰。屠狗
雄心未易消。葢實錄也。年十七。方仗劒遠遊塞上。行至蘇州閶門。遊市中。天大雨
。值虎邱僧明覺。相顧盻。壯其貌。因以傘蔽之。遂同歸寺。具晚飡驩甚。聞僧夜誦
八十八佛名。心大快悅。侵晨。入覺室。曰吾兩人有大寶。何以污在此中耶。解腰纏
十餘金授覺。令設驚請剃髮。遂禮覺為師。是夜即兀坐達旦。每私語三嘆曰。視之無
肉。喫之有味。覺欲化鐵萬斤。造大鐘。師曰。吾助之。遂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
主人進食。師不食。主問何所須。師曰。化鐵萬斤造大鐘。有即受食。主人立出鐵萬
斤於門外。師笑。食畢。徑載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半不越閫。見僧有飲酒茹葷
者。師曰。出家兒如此。可殺也。僧咸畏憚之。年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嘗至常熟。
遇相國嚴養齋翁。識為奇器。留月餘。之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跪看良久。歎
曰。吾輩能此足矣。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三年。復回吳門辭覺曰。吾當去行脚諸方
。歷參知識。究明大事。遂策杖去。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
向真如亦是邪。師曰。錯也。當云方無病。不是邪。僧云。你錯他不錯。師大疑之。
到處書二語於壁閒。疑至頭面俱腫。一日齋次忽悟。頭面立消。自是凌躒諸方。嘗曰
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過匡山。窮相宗奧義。一日行二十
里。足痛。師以石砥脚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遊五臺。至峭壁空巖。有老宿孤坐。師
作禮。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宿竪一指。又問既生後如何。宿展兩手。師於言下領旨
。尋跡之。失其處。至京師。參徧融大老。融問從何來。曰江南來。又問來此作麼。
曰習講。又問習講作麼。曰貫通經旨。代佛揚化。融曰。你須清淨說法。師曰只今不
染一塵。融命褫師直裰。施傍僧。顧謂師曰。脫了一層還一層。師笑領之。遂留掛塔
page310image5896
page310image6544
。知識嘯巖法主。暹理諸大老師。皆及門去。九年復歸虎邱省覺。乃之淞江。掩關百
日。之吳縣。聊城傅君光宅為縣令。其子利根。命禮師。子不懌。子一日。搦二花問
師云。是一是二。師曰是一。子開手曰。此花是二。師何言一。師曰。我言其本。汝
言其末。子遂作禮。之天池。遇管公東溟。聞其語。深器之。師因拈薔薇一蒂二花問
公。公曰。此花同本生也。師分為二。德問公。公無語。因罰齋一供。遂相與莫逆。
時 上御極之三年。大千潤公開堂於少林。師結友巢林介如輩。往參叩。及至。見上
堂講公案。以口耳為心印。以帕子為真傳。師耻之。歎曰。西來意固如是邪。遂不入
眾。尋即南還。至嘉禾。見太宰陸五臺翁。心大相契。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
棄青衿出家。披剃於南海。聞師風。往歸之。師知為法器。留為侍者。郡城楞嚴寺。
為長水疏經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師有詩弔之曰。明月一輪簾外冷。夜深曾照
坐禪人。志欲恢復。乃囑開公任恢復之事。而屬太宰為護法。太宰公弟。雲臺公。施
建禪堂五楹。既成。請師題其柱。師為聯語曰。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
。罵佛猶益真修。遂引錐刺臂。流血盈碗書之。自是接納往來。後二十餘年。太守槐
亭蔡公。始克修復。葢師願力所持也。師見象季法道陵遲。惟以弘法利生為家務。念
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為流通。普使見聞作
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遂與太宰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冏
卿瞿公汝稷等定議。命開公董其事。萬曆己丑。創刻於五臺。居四年。以氷雪苦寒。
復移於徑山寂照庵。工既行。開公以病隱去。續蕆其役者。弟子寒灰如奇。奇子幻予
本及。最後弟子澹居鎧也。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師入室。從容及刻藏事。
師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師化後。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修復化城。
為徑山下院。藏貯經版。固吳公信力。亦師預讖云。師於嘉禾刻藏有成議。乃返吳門
。省得度師覺公。覺已還俗。以醫名。聞師來。慴甚。師偽為賈人裝。僵臥小舟中。
請覺診視。覺見師大驚。師涕泣曰。爾何迷至此耶。今且奈何。覺曰。唯命是聽。師
立命剃髮載去。覺慚服。願執弟子禮親近之。師來之日。覺夕飡。飯盂忽墮地迸裂。
其誠感如此。師初過吳江。沈周二氏。聚族而歸之。至曲阿金沙。賀孫于王四氏。合
族歸禮。師於于園。書法華經以報二親。顏書經處。曰墨光亭。今在焉。聞妙峰師建
鐵塔于蘆芽。乃送經安置塔中。且與計藏事。復之都門。乃訪予於東海。萬曆丙戌秋
七月也。予以五臺因緣。有聞於內。避名於東海那羅延窟。慈聖皇大后。為保聖躬。
延國祚。印施大藏十五部。皇上頒降海內名山。首及東海。予以謝 恩入長安。師携
開公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師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
師躍然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頭。須直過為得耳。眾心欽服。予在長安聞
之。亟促裝歸。兼程至即墨。師已出山。在脚院。詰朝將長發。是夜。一見大歡笑。
明發。請還山。留旬日。心相印契。師即以予為知言。許生平矣。師返都門。訪石經
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劫壞。正法澌滅。創刻石藏經。藏於巖洞。感其護法
page311image5592
page311image6240
深心。淚下如雨。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之而未果。乃決策西游峨嵋。由三晉
。歷關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大士。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
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售米五斗。匠石將伐之。丐者憐而乞米贖之。以存寺蹟。
師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斵。勢將折。師砌石填土。呪願復生。以卜寺重興兆。後
樹日長。寺竟復。其願力固如此。江州孝廉邢懋學。延居長松館。師為說法語。名長
松茹退。鄒給諫爾瞻。丁大參勺原。留駐錫匡山未果。遂行。過安慶。阮君自華。請
遊皖公山馬祖庵。師喜其境超絕。屬建梵剎。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髮於
山中。師詺名曰法鎧。所謂最後弟子也。師復北遊至潭柘。 慈聖聖母聞師至。命近
侍陳儒致齋供。特賜紫伽黎。師固讓曰。自慚貧骨難披紫。施與高人福倍增。儒隨師
過雲居。禮石經於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枚。光燭巖壑。因請
舍利入 內。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 聖母齋襯餘金。贖琬公塔。遂拉予
偕往瞻禮。屬予作記。回寓慈壽。同居西郊園中。對談四十晝夜。目不交睫。信為生
平至快事。徧融老已入滅。為文弔之。有嗣德不嗣法之語。師在潭柘。居常禮佛後方
食。一日客至。誤先舉一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三十棒。輕則陪
之。知事愕。不知為誰。頃師授杖。自伏地。于佛前受責如數。兩股如墨。乃云。眾
生無始習氣。如油入麵。牢不可破。苟折情不痛。未易調伏也。師與予計。修我 朝
傳燈錄。予以禪宗凋敝。與師約。往濬曹溪。以開法脉。師先至匡山以待。癸巳秋七
月也。越三年乙未。予供奉 聖母賜大藏經。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 聖怒。詔逮下
獄。鞫無他辭。蒙 恩免死。遣戍雷陽。毀其寺。師在匡山聞報。許誦法華經百部。
冀祐不死。即往探曹溪回。將赴都下救予。聞予南放。遂待於江滸。是年十一月。會
師於下關旅泊庵。師執予手歎曰。公以死荷負大法。古人為法。有程嬰公孫杵臼之心
。我何人哉。公不生還。吾不有生日。予慰之再三。瀕行。師囑曰。吾他日即先公死
。後事屬公。遂長別。予度嶺之五年。庚子。上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 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繯死。師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
如世道何。遂策杖赴都門。吳入獄。師多方調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囑誦滿十萬。
當出獄。吳持至八萬。蒙 上意解。得末減。師以予未歸初服。每歎曰。法門無人矣
。若坐視法幢之摧。則紹隆三寶者。當於何處用心耶。老憨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
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慧命一大負。若釋此三負。當不復走王
舍城矣。癸卯秋。予在曹溪飛書屬門人計偕者。招師入山中。報書。直云捨此一具貧
骨。居無何。忽妖書發。震動中外。忌者乘閒劾師。師竟以是罹難。先是 聖上以輪
主乘願力。敬重大法。手書金剛般若。偶汗下漬紙。疑當更易。遣近侍曹公質於師。
師以偈進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上覧之大悅。由是注意。
適見章奏。意甚憐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 旨下云。著審而已。金吾訊鞫。但以
三負事對。絕無他辭。送司冦。時執政欲死師。師聞之曰。世法如此。久住何為。乃
page312image5592
page312image6240

索浴罷。囑侍者小道人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道人哭。師叱之曰。爾侍
予二十年。仍作這般去就耶。乃說偈訖。端坐安然而逝。御史曹公學程。以建言逮繫
。問道於師。聞之急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師復開目微笑而別。癸卯十二月十七
日也。師生於癸卯六月十二日。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奇。師生平行履。疑信相
半。即此末後快便一著。上下聞之。無不歎服。於戲。師於死生。視四大如脫敝屣。
何法所致哉。師常以毗舍浮佛偈示人。予問曰。師亦持否。師曰。吾持二十餘年。已
熟句半。若熟兩句。吾於死生無慮矣。豈其驗耶。師化後。待 命六日。顏色不改。
及出。徙身浮塟於慈慧寺外。次年春夏霖雨。及秋。陸長公西源。欲致師肉身南還。
啟之。安然不動。予弟子大義。奉師龕至。經潞河。馬侍御經綸。以感師與李卓吾事
。心最慟。因啟龕拂面。痛哭之。至京口。金沙曲阿諸弟子。奉歸徑山。供寂照庵。
師臨終有偈云。怪來雙徑為雙樹。貝葉如雲日自屯。以是故耳。時甲辰秋九月也。越
十一年乙卯。弟子塟師全身於雙徑山後。司成朱公國禎。禮師塔。知有水。囑弟子法
鎧啟之。俗弟子繆希雍。相得五峰內大慧塔後。開山第二代之左。曰文殊臺。卜於丙
辰十一月十九日茶毗。廿三日歸靈骨。塔於此。

師生平行履。豈易及哉。始自出家。即脇不至席。四十餘年。性剛猛精進。律身至嚴。近者不寒而慄。常露坐不避風霜。
幼奉母訓不坐閾。則盡命立不近閫。秉金剛心。獨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
必至恢復。始從楞嚴。終至歸宗雲居等。重興梵剎一十五所。除刻大藏。凡古名尊宿
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出刻行於世。性躭山水。
生平雲行鳥飛。一衲無餘。無容足地。嚴重君親忠孝之大節。入佛殿。見 萬歲牌。
必致敬。閱曆書。必加額而後覧。偶讀長沙志。見忠臣李芾。城垂陷。不欲死於賊。
授部將一劒。令斬其全家。部將慟哭奉命。既推刃。因復自殺。師至此。淚直迸灑。
弟子有傍。侍者不哭。師呵曰。當推墮汝於崖下。其忠義感激。類如此。師氣雄體豐
。面目嚴冷。其立心最慈。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後已。
接人不以常情為法。求人如蒼鷹攫兔。一見即欲生擒。故凡入室不契者。心愈慈而恨
愈深。一棒之下。直欲頓斷命根。故親近者希。凄然暖然。師實有焉。於戲。師豈常
人哉。即其見地直捷穩密。當上追古人。其悲願利生。弘護三寶。是名應身大士。有
人問師何如人。予曰。正法可無臨濟德山。末法不可無此老也。師每慨五家綱宗不振
。常提此示人。予嘗嘆曰。綱宗之不振。其如慧命何。原其曹洞。則專主少林。溈仰
圓相久隱。雲門自韓大伯後。則難見其人。法眼大盛於永明。後則流入高麗。獨臨濟
一派。流布寰區。至宋大慧。中興其道。及國初楚石無念諸大老。後傳至弘正末。有
濟關主。其門人。為先師雲谷和尚。典則尚存。五十年來。師絃絕響。近則蒲團未穩
。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稱。臨濟幾十幾代。於戲。邪魔亂法。可不悲乎。予以師之見地。誠可遠追臨濟。上接大慧。以前無師派。未敢妄推。若據堯舜之道。傳至孔子孟
軻。軻死不得其傳。至宋濂雒諸儒。遙續其脉。以此證之。師固不忝為轉輪真子矣。
姑錄大略。以俟後之明眼宗匠。續傳燈者采焉。以師未出世。故無上堂普說示眾諸語
。但就參請機緣開示。門人緝之。有內外集若干卷。行於世。入室緇白弟子甚多。而
宰官居士尤眾。師生平行履。不能具載。別有傳。乃為之銘。銘曰。
  佛未出世。祖未西來。擊塗毒鼓。誰其人哉。鷲嶺拈花。少室面壁。只道快便。
翻成狼籍。黃梅夜半。老盧竊逃。誰料嶺南。有此獦獠。南嶽青原。擦膿涕漢。多少
癡人。被他誆賺。五家手快。如撫舜琴。南熏倐至。辨者知音。兒孫惡辣。觸者先亡
。但放一線。其家永昌。門戶孤單。命在一絲。有救之者。定是嫡兒。如漢張良。為
韓報仇。縱然國破。宗祧可求。是生吾師。如石迸笋。出則凌霄。孰知其本。為法力
戰。通身汗血。大似李陵。空拳不怯。身雖陷虜。其心不亡。千秋之下。畢竟歸王。
師金剛心。盡化為骨。逼塞虗空。豈在山麓。師不知我。誰當知師。一死一生。春在
花枝。



紫柏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