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歷代註疏十八種
(1)《入楞伽心玄義》一卷,一萬一千多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四二五)。《卍續》第二十五冊。唐·賢首法藏大師撰。
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教差別,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釋經題目,八、部類傳譯,九、義理分齊,十、隨文解釋。(今此《玄義》,唯前九門;釋文原缺。)
(2)《注大乘入楞伽經》十卷,十一萬余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四三三),《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二二五)。宋·東都沙門寶臣述。
(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集注》四卷,約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冊(三百七)。宋·胥台沙門正受集注。
取魏、唐二譯及唐遺名尊宿注、宋寶臣注、楊彥國纂,並《宗鏡》中有議及是經者,並諸經論,集注此經。
(4)《楞伽經通義》六卷,約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冊(二一三)。宋·四明沙門柏庭善月述。序云……於是究一經始末,節句義起盡;按吾台宗規矩,大體申述其旨,目曰通義。……
(5)《楞伽經註解》四卷,約十萬字。《大正藏》第三十九冊(三四三),《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二十冊)。明·宋泐、如玘同奉洪武詔注。
(6)《觀楞伽經記》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五、六冊。明·憨山德清大師注。後附補遺。前有略科。正宗中,依《起信論》心真如,心生滅義,分為二段。
(7)《楞伽經參訂疏》八卷,近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冊。明·吳興沙門廣莫參訂。
(8)《楞伽經宗通》八卷,二十餘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明·曾鳳儀宗通。作者讀憨山大師《楞伽經記》而起疑;以宗明經,故名宗通。
(9)《楞伽經合轍》八卷,近二十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三六六)。明·二楞庵通潤述。
序云:凡值經之性相分途處,雙引性相並釋之,皎如星月,各有指歸,務令性相二宗,如車兩輪,並行不悖,此余之深意也,故命名合轍。
(10)《楞伽經玄義、義疏》十卷,約十七萬字。《卍續藏》第二十六冊(四三)。明·澫益沙門智旭述。
(11)《楞伽經心印》八卷,約十五萬字。《卍續藏》第二十七冊。清·雷峰沙門函昰疏。
(12)《楞伽心印》一卷,五千餘字。《卍續藏》藏第五十九冊(一二七),《中華藏》第二輯(線裝第一三三冊)。清·淨挺著,閱經十二種之一。
(13)《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四萬余字。《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九四)。明·焦竑纂。
(14)《楞伽經纂》四卷,約四萬余字。《卍續藏》同上。宋·楊彥國纂。
(15)《楞伽經注》《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一四——一三八頁。殘缺不全,或謂是唐·智嚴撰。
(16)《楞伽經疏》《卍續藏》第九十一冊一三九——一五六頁。殘本。唐·某尊宿注。
(17)《楞伽經義記》太虛大師講。見《虛大師全書》第二十四、五冊。
後附「大乘入楞伽經釋題」及「楞伽大旨」。
(18)《楞伽科解》十卷。此解,《卍續》亦無。新文豐影印本。明·普真貴述。以賢首十門,科解四卷楞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