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 攝用歸體入五止門。
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
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也。
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
華嚴經云。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又準
入佛境界經云。
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 。
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此乃 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
如人迷故謂東為西。
乃至悟己。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而可入也。
眾生迷故。謂妄可捨。謂真可入。
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
不入而入。故云入也。
何以故。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
起信論云。
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 真如門也。
言五止者。
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
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
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
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
維摩經云。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依此義理。故云 照法清虛離緣止也。
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
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怕。空寂無求。名為絕欲。
故云觀人寂怕絕欲止也。
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
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
古今常然。名為法爾。
謂真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
故曰 性起繁興法爾止。
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 法。即其義也。
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
言定光者。
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
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
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
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華嚴經云。
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
若有眾生。入此大止妙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
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
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
故曰 定光顯現無念止也。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
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故曰 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來明五止竟
自下 依止起觀。
問:
準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
答:
起信云。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
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捨離。
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
華嚴云。
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闢。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世。亦復如是。
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令其兩闢。
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
依此義故。要修止觀也。
問:
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
請示迷徒。令歸正路。
答:
依起信論云。
若修止者。 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
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 覺知。
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
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
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
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 切魔境自然遠離。
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
又無師匠。諮問莫憑。依四魔功。將為正道。
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
沈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
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
六。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 。
何以故。
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
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言六觀者。
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
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
何以故。由心不 起。外境本空。
論云。
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
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
又經云。
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 。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
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
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 攝境歸心真空觀也。
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
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
謂前門中。攝相歸體。
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
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
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
故曰 從心現境妙有觀也。
三者。心境祕密圓融觀。
言心者。謂無礙心 。諸佛證之以成法身。
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
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或身現剎土。
如經云。
一毛孔中無量剎。各有四洲四大海。
須彌鐵圍亦復然。悉現其中無迫隘。
或剎現佛身。
如經云。
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
普為眾生起神變。毘盧遮那法如是。
就此門中。分為四句。
如玄談疏中說。
如是依正混融。無有分齊。
謂前兩觀各述一邊。今此雙融會通心境。
故曰 心境祕密圓融觀也。
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
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
諸緣相盡。如如獨存 。
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猶如日輪。照現逈處虛空。
有目之流。無不覩見。生盲之輩。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
如來智日。亦復如是。
故曰 智身影 現眾緣觀也。
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
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
經云。
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
菩薩身 。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餘九身。
故曰 多身入一鏡像觀 。
如一身有十身互作。
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
或以眼處 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
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何以故。
證此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得如是故。
經云。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
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
故曰 多身入一鏡像觀也。
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
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
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
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
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如善財童子。從祇桓林中漸次南行。
至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暫時歛念。白彌勒菩薩言。
唯願大聖。開樓閣門 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其門即開。
善財入已。還閉如故。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
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
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
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 。
以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
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位極。頓證法界也。此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也。
故云主伴互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也 。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
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
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 。
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
此亦如是。開為六門。
隨入 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
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
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裏。
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
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鑑絕分。
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
然此觀門。名目無定。
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
若約二用而論。即名華嚴妙行三昧門。
若據三遍為言。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
若準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
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
若取六觀為名。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
如是等義。隨德立名。據教說為六觀。
隨入一門。眾德咸具。無生既顯。幻有非亡。
攝法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如斯等義。非情所圖。
識盡見除。思之可見。
余雖不敏。素翫茲經。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彌天之義。
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