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八識規矩通說~憨山大師(六祖大師識智頌解)

八識規矩通說

唐三藏法師 玄奘 集 
明憨山沙門 德清 述



八識規矩者。初玄奘法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 。乃請法師集此要義。將八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

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 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
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予因居雙徑寂照。適澹居鎧公。請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會通「百法」。復據論義以此方文勢消歸於頌。使學者一覽瞭然易見。而參禪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於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

但此頌近解已多。皆得其宗。但就機宜。或以此為一助 。以隨文難明。故先提大綱於前。使知綱要。則於頌文不勞細解。亦易會矣。

 大綱者。謂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 、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一心而為「識」。唯識變起「見、相二分」 。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

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分別不生。則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

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 唯識心境。生滅心行則當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識」必須先知大綱。方可安心入觀耳。

此頌大綱單舉 「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

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 ,易於調治,不致盲修瞎練,不是徒知名相而已。

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 「能緣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揀非真智。今妄識對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 謂「現量」、「比量」、「非量」。



以第一念現前明瞭。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如鏡現像 名為「現量」。
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名為「比量」。
比度不著名為「非量」。此「三量 」乃「能緣之心」也。

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現量」緣「性境」。「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 「性境」。

「帶質境」者。「比量」所緣。若比度不著,則為「非量」。

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 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而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

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亦名「有質獨影」,乃意識所變。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
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若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
若散心所緣,又有夢中境界及病中狂亂所見,皆是「非量」。并定中觀魚、米、肉、山......等事皆現量。
明了意識雖通三量。現多比非少也。
若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中間相分兩頭生,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境」。此心境之辨也。

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見,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故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有苦受、樂受。

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

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
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知不出自心。

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故參禪做工夫,教人「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

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不等耳。此唯識之大綱也。

其「心所法」,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
參禪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識所現,則用功之時,內外根境一齊放下,不逐緣影,能所兩忘。絕無對待,單提一念,攝歸自心,則一切境量分別,皆剩法矣。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頌前五識。首句言五識與八同體。
緣境之時。單屬「現量」。
以前五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
以初映境時,當第一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為「現量」。
境即「性境」,
若起第二念分別,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則屬「比量」。故云「性境現量」。

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由此五識體非恒審。故三性皆通。

問曰:「五識現量本無善惡,何以通三性耶」?

答曰:「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
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五識也」。

問曰:「若前與八同體。然八識畢竟無善無惡,而五識何獨通耶」。

答。「八識畢竟不起分別,五識則有任運分別,約後分別位義說通耳」。

「眼耳身三二地居」者。
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

以欲界五識全具。
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則亦不聞香,故無鼻識。但有眼、耳、身三識而已。
「居」者,止也。
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以入定中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

「徧行」二句頌,相應心所也。其相應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識,但具三十四心所法,餘
不具者,互相違故。


page2image5672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隣。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頌初句言五識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識之緣。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謂八
識精明之體。今映五根門頭。各了自境。不能圓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籠罩。故各別
區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塵。有勝義。今淨色根。乃清淨四大所造。為勝義根
。則浮塵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見暗。與有眼處暗無異。足知根壞而見不壞。則所依
乃淨色根耳。言淨色者舊解但云四大初成之淨色。此最難曉。唯天眼能見。愚謂淨色
。即無明殻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來圓明廣大。今變而為識。則被無明拘礙。
及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栖托其中。是為五蘊之眾生。且此妙心。非無明力。誰能裹
此而入軀殻之中耶。故中陰身。亦有形狀。但輕薄耳。鬼神五通。乃淨色之用。足可
徵矣。九緣等者。言生識之緣。謂八識生起共有九緣。但具緣多寡之不同耳。九緣者
。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此九通為生識之緣。以有為
之法。非無緣而生。偈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
眼識必仗九緣方生。耳識八緣。除明緣。以暗中能聞故。鼻舌身三識除明空二緣。故
唯七耳。相隣次第也。應云八七。後意識五緣者。謂除分別與根。以根乃七識染淨依
故。七識三緣者。但有作意種子根本耳。八識四緣者。謂根。即末那。境。即種子根
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種子。乃八識親生種子。此通言生識之緣。意取前五識。
因便及後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離根取境。以合則壞根故。
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難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八識
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識乃見分心識。以不知此。只說根識相生。縱許五識依五根
生。則六識依何為根耶。經云。根能照境。識能了別。二乘不知。故為愚者。此上八
句頌有漏識。下四句頌無漏成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四句頌轉識成智也。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一向緣五塵相分境。以
此識同八齊轉。今托彼相。變帶觀空。而此方成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以不能
親緣真如無相理故。智有根本後得。根本智緣如。名真智。後得智緣俗。名為假智。
果中不詮真者。正謂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異師計也。以安慧師宗言後得因中緣如
。故此破之。圓明初發。謂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前五識即成無漏。以同體
故。所謂五八果上圓。若此五轉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則能現三類身。謂大化。小化。隨
類化。以此三身。應機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參禪無明
一破。則五根門頭。皆光明智照。如鏡照物。不將不迎。終日應緣。了無一法當情矣。
page3image5448

page3image6096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此頌六識。初句言六識善惡無記三性。現量比量非量。性境帶質獨影。一一皆具
。以諸識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強。三界生死善惡因果。唯此識造。故云三界輪時易
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業力殊勝。但就善惡一念起
時。則心所齊集。以類相從。故云分別配之。則易可知也。然意識有五種緣境不同。
五種。謂明了意識。散位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散亂獨頭意識。
此五種緣境。唯後夢中散亂位二種。單緣獨影境。其前三種。皆能緣三境。以凡有影
像皆落意識窼臼。故參禪工夫。必要離心意識者。要不墮光影門頭。以非真實故耳。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此頌六識業力強勝也。受雖云三受。其實有五。內外麤細之不同。謂苦樂憂喜捨
。逼悅心曰憂喜。逼悅身曰苦樂。憂喜苦樂不行時。名為捨受。以此六識於三性三界
五受恒常轉變改易也。正如善時忽生一惡念。喜時忽生一憂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
云。若惡念起時。則根本與隨煩惱連帶而起。若善念起時。信等善法亦相連而起。以
其善惡心所齊行。故助其強勝耳。於八識中。能動身發語。獨此識最強。其造善惡之
業。亦此識最強。引者。能引諸識作業。滿者。能滿異熟果報。故一業引一果。多業
能圓滿。其所造業力。招後報者。則牽引八識受生死苦。故八識頌云。界地從他業力
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識。但言真識現識分別事識。足知此識過患最重也。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此頌六識轉成妙觀察智也。以第六識。順生死流。具有分別俱生我法二執。若逆
流還源。亦仗此識作我法二空觀。今轉識成智。從觀行位。入生空觀。至七信位。方
破。分別我執。天台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從八信起。作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
地初心。方斷分別法執。故云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二執方現。故云現纏眠。纏。目
現行。眠。目種子。以俱生我法二執。乃七識所執者。七識無力斷惑。亦仗六識入二
空觀。初則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七遠行地。六識恒在雙空觀。方破俱生我執。
俱生法執永伏不起。至此六識方得純淨無漏。相應心所亦同轉成妙觀察智也。若此識
成智。則日用現前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云為。皆大機大用矣。
○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page4image5784

  此頌七識境量心所也。此識唯緣帶質境以心緣心。名真帶質。言通情本者。以揀
六識緣外境為似帶質也。以此七識緣內見分為我。中間相分。識與見分本質。交帶變
起。故名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無記。謂此識雖無善惡。而有四惑我見。相應而起
。蓋覆真性。故名有覆無記。隨緣執我量為非。此句揀量也。若言帶質境。則屬比量
所緣。今因執內見分為我。以非我計我。恒謬執故。故名非量。此識唯具十八心所。
以雖無善惡。而為染污意。故具八大徧行并別境中慧。慧即我見。貪癡見慢。同一我
見故。餘不具者。以善是淨法。此識染污。小隨麤猛。此識微細。由見審決。故疑無
容起。愛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無別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識任運無所希
望。故無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識恒緣定事。故無勝解。念乃記憶曾所習事。此
識恒緣現所受境。無所記憶。無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識恒緣現境。故無惡
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眾緣力此識一。類內執。不假外緣。故無睡眠。尋伺二法麤
細發言。淺深推度。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皆無之。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鎖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此頌七識力用也。此識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見分為我。故云恒審思量我相隨。恒之
與審。八識中四句分別。第八恒而非審。不執我。無間斷故。第六審而非恒。以執我
。有間斷故。前五非恒非審。不執我故。唯第七識亦恒亦審。以執我無間斷故。有情
由此生死長夜。而不自覺者。以與四惑八大相應起故。第六依此為染淨者。由此識念
念執我。故令六識念念成染。此識念念恒思無我。令六識念念成淨。故六識以此為染
淨依。是為意識之根。以此識乃生死根本。故參禪做工夫。先要志斷四惑。內離我見
。方有少分相應。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頌七識轉識成智也。分別俱生我法二執。乃六七識各有所執。分別二執。從初
發心。六識修生空觀。至七信位。斷分別我執。隨入法空觀。歷三賢位。至初地方斷
。此則七識當轉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執未淨。故此識未得純淨無漏。故曰極喜初心
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謂六識恒住雙空觀中。至第七遠行地。方捨藏識。破俱生
我執。至八地無功用行。則我執永伏。法執。間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識轉成無漏平
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現十種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說法。菩薩所被之機也。行人此
識一轉。則不動智念念現前。法界圓明。湛然常住矣。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page5image5784

page5image6432
  此頌八識行相也。此識唯一精明。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無覆無記。諸心所中。
唯與徧行五法相應。以有微細流注生滅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識為總報主。
當體雖無善惡。而被他六識業力牽引而生。前六識頌引滿能招業力牽者。此也。以此
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故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向為二乘。但說六識建立染淨根本。二乘一向未聞。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識甚深
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故云因迷執。以小乘不知
。故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師。引大小乘三經四頌。五教十理。證有此識。故云由
此能興論主諍。十證之義。論中廣明。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頌八識體相力用也。浩浩者。廣大無涯之貌。謂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為業
海。故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三藏義故。名為藏識。三藏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
以前七識。無量劫來善惡業行種子習氣。唯此識能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唯八識
是所藏之處。由第七識執此為我。故云我愛執藏。論云。諸法於識藏。識於諸法爾。
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積劫因果不失不壞。故云不可窮。本是湛淵之心。為境風
鼓動。故起七識波浪。造種種業。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
有斷絕時。故云淵深七浪境為風。前七現行。返熏此識。以其體有堅住可熏性。故云
受熏。前七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壞者。以是此相分。
乃所緣之境故。以為三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為眾生之命根。故云作主
公。共實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經云。識藏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
切眾生身中。故如來藏有恒沙稱性淨妙功德。豈生死耶。今迷而為藏識。亦具恒沙染
緣力用。能一念轉變。則妙性功德。本自圓成。以真妄覿體。故頌四句歎其力用廣大
也。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頌轉成大圓鏡智也。謂此識因七識執為我。故後無始時來相續長劫。沉淪生死
。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
識方得捨藏識名。顯過最重。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微細法執。及有漏善種間起。
尚引後果。名異熟識。至金剛心後。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故云爾也。異熟若空。則
超因果。方才轉成大圓鏡智。言無垢同時。發者。以佛果位中。名無垢識。乃清淨真
如。謂鏡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剎。故結云普照十方塵剎中。以理智一如
。方證究竟一心之體。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諦觀此識深潛難破。此識絲
毫未透。終在生死岸頭。古德諸祖未有不破此識而有超佛越祖之談。今人生滅未忘。
心地雜染種子。未淨纖毫。便稱悟道。豈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不懼哉。


page6image6352


  此論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細分別名相。轉見難入。而修行之士未親教
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講席罷學參禪者。但勘話頭一著。而心地生滅頭數。亦沒奈何
。此論雖云相宗。但顯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難究心。不免得少為足。故予此解雖
未盡依論文。唯取其義而變其語。使學者一覽便見。正要因此悟心。不是專為分別名
相也。若責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辭。而為修行者未必無功。幸高明達士。得意遺
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師識智頌解


 大圓鏡智性清淨
  教中說轉識成智。六祖所說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矣。
 平等性智心無病
  此言七識染污無知。乃心之病也。若無染污之病。則平等性智念念現前。
 妙觀察智見非功
  言六識本是妙觀察智。於應境之時。若以功自居。則執我見。此則為識。若不居
功。則日用應緣。純一妙觀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圓鏡
  言前五識轉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轉。但悟八識清淨圓明。則於五根門頭放光動地
。一切作為。皆鏡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此言轉識分位。雖說六七二識是因中轉。五八二識乃果上轉。其實轉無所轉。但
轉其名。不轉其體。故云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結前轉而不轉之義也。所言轉識成智者。無別妙術。但於日用念念流轉處。若
留情念繫著。即智成識。若念念轉處。心無繫著。不結情根。即識成智。則一切時中
。常居那伽大定矣。豈是翻轉之轉耶。觀六祖此偈。發揮識智之妙。如傾廿露於焦渴
喉中。如此深觀。有何相宗不是參禪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臺。夢升兜率。親見彌勒
為說唯識曰。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予因
此悟唯識之旨。此雖夢語。不可向夢人說也。
八識規矩通說(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