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起心動念,那就不對了,就與真心本性相違背了。
你才起一念,那就「能所對待」,所以說起心便錯。
那「動念」呢?就是你這個念頭一直相續,不斷的、不停止的,那就乖於法體。
這「乖」就是「乖於法體」,就是我常講的:與佛性相違背,所以叫動念即乖。這是禪宗常常用到的詞。
那念佛呢,算不算動念呢?
念佛它叫「從妙有入真空」。妙有進入真空,它不是世間的這種妄動之念,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設的一個權巧方便。
我知道很多學禪的、學教的都會拿這一句來告訴你們:念佛不行,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告訴你:「念佛就是無念」,「無有妄念」這就是正念。
這佛念,最後心佛打成一片了,那自然就契入了真如。所以你不要被他們迷惑了。
他們很會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這些看似高妙的詞來迷惑你。像有一些不學佛的外道,或是混到佛門裡面來的學佛外道;或是學了佛以後變外道的,真太多了。
有些是外道刻意進來,潛伏在佛門裡面當間諜的也有;有的是學了佛以後,退心、退轉了變成外道;有的呢,他講的不是佛法,他就講些跟佛法講得很像的,他也講一些因果、講一些輪迴,目的是要過來攀附佛法,這就是附佛外道。
外道有很多種,那這一種他就會告訴你,他也會講佛經。
那他說「什麼是外道」?他會解釋:「心外求法」叫外道。這句話很流行,大家都會講,所以他說:「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你要把它認為是佛經,不然你就是心外求法,因為沒有一法超出心外。」
你看他這種,他講的就是邪說,大邪說。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你就會被他給矇過去,你就被他給陷害了。
那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有法也是外道。心內住著一法,就是「起心便錯」,就是「動念即乖」。心尚且「不動一念」,這不動一念不是沒有作用喔!而是「不動念」,何況你心存有《弟子規》、《感應篇》,這是大凡夫!連修道人都不是。
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他很會講,講這些相似語言啊,那你自己看到、聽到,你就要注意,他這個是認法為實有,以心取境,取心內之法。
佛教你心不外求,不心外求法。但也沒有叫你取心內法。
所以心外求法,那是有對待、有能所,是異見。你取心內法,認為法法是同,這是同見不除,「同見未忘」,都有見。有見那就是外道了。
所以為什麼文殊菩薩存佛見、法見,被佛貶向二鐵圍山。因為連存佛見、法見都不行,都還是墮落,所以你要看得懂《心經》,《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智、得都不存,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外道他很會使用這些相似語言。那一般人對於佛教他又不了解,所以聽到這樣子的話,就會被他迷惑。這是我看到的現代邪說,那人披著袈裟講邪法,欺騙眾生,你們沒有正知正見,你會被他所蒙蔽,你會想說:對啊,大家都一家、都一樣。說個「一樣」的,是同見未除,也是一種我見,也是一種執著,甚至是大執著,所以要清楚。
你也不要聽到「不一樣」就代表是對待,說「不一樣」有時候是顯示法門殊勝、佛法的殊勝。所以,為什麼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這「別峰」是托顯出淨土法門是有別於其他的教法,那你說吉祥雲比丘他難道不了解法法平等?他絕對了解,絕對知道法法平等。但是他所修的呢,是特別中的特別法門,所以稱為「別峰念佛」,在別峰處念佛。
所以,你不要聽到「不一樣」,你就認為它是有對待,不是的,這是告訴你什麼比較殊勝。你更不要聽到「都一樣」,就代表他講得比較圓融,有時候正是非常地不圓融。因為他取著世間法,教你學《弟子規》,教你認取外道典籍。
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佛教誡,釋迦牟尼佛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尚且教你「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他教你依四依法,他沒有跟你說:「你來聽我的」,沒有要你依他個人的意思、他講的法」。
佛是這樣教給後代的人,我們就是這樣遵循他教下來的,這是承佛的遺教。這是要略提的。
你才起一念,那就「能所對待」,所以說起心便錯。
那「動念」呢?就是你這個念頭一直相續,不斷的、不停止的,那就乖於法體。
這「乖」就是「乖於法體」,就是我常講的:與佛性相違背,所以叫動念即乖。這是禪宗常常用到的詞。
那念佛呢,算不算動念呢?
念佛它叫「從妙有入真空」。妙有進入真空,它不是世間的這種妄動之念,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設的一個權巧方便。
我知道很多學禪的、學教的都會拿這一句來告訴你們:念佛不行,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告訴你:「念佛就是無念」,「無有妄念」這就是正念。
這佛念,最後心佛打成一片了,那自然就契入了真如。所以你不要被他們迷惑了。
他們很會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這些看似高妙的詞來迷惑你。像有一些不學佛的外道,或是混到佛門裡面來的學佛外道;或是學了佛以後變外道的,真太多了。
有些是外道刻意進來,潛伏在佛門裡面當間諜的也有;有的是學了佛以後,退心、退轉了變成外道;有的呢,他講的不是佛法,他就講些跟佛法講得很像的,他也講一些因果、講一些輪迴,目的是要過來攀附佛法,這就是附佛外道。
外道有很多種,那這一種他就會告訴你,他也會講佛經。
那他說「什麼是外道」?他會解釋:「心外求法」叫外道。這句話很流行,大家都會講,所以他說:「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你要把它認為是佛經,不然你就是心外求法,因為沒有一法超出心外。」
你看他這種,他講的就是邪說,大邪說。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你就會被他給矇過去,你就被他給陷害了。
那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有法也是外道。心內住著一法,就是「起心便錯」,就是「動念即乖」。心尚且「不動一念」,這不動一念不是沒有作用喔!而是「不動念」,何況你心存有《弟子規》、《感應篇》,這是大凡夫!連修道人都不是。
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他很會講,講這些相似語言啊,那你自己看到、聽到,你就要注意,他這個是認法為實有,以心取境,取心內之法。
佛教你心不外求,不心外求法。但也沒有叫你取心內法。
所以心外求法,那是有對待、有能所,是異見。你取心內法,認為法法是同,這是同見不除,「同見未忘」,都有見。有見那就是外道了。
所以為什麼文殊菩薩存佛見、法見,被佛貶向二鐵圍山。因為連存佛見、法見都不行,都還是墮落,所以你要看得懂《心經》,《心經》講「無智亦無得」,智、得都不存,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外道他很會使用這些相似語言。那一般人對於佛教他又不了解,所以聽到這樣子的話,就會被他迷惑。這是我看到的現代邪說,那人披著袈裟講邪法,欺騙眾生,你們沒有正知正見,你會被他所蒙蔽,你會想說:對啊,大家都一家、都一樣。說個「一樣」的,是同見未除,也是一種我見,也是一種執著,甚至是大執著,所以要清楚。
你也不要聽到「不一樣」就代表是對待,說「不一樣」有時候是顯示法門殊勝、佛法的殊勝。所以,為什麼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這「別峰」是托顯出淨土法門是有別於其他的教法,那你說吉祥雲比丘他難道不了解法法平等?他絕對了解,絕對知道法法平等。但是他所修的呢,是特別中的特別法門,所以稱為「別峰念佛」,在別峰處念佛。
所以,你不要聽到「不一樣」,你就認為它是有對待,不是的,這是告訴你什麼比較殊勝。你更不要聽到「都一樣」,就代表他講得比較圓融,有時候正是非常地不圓融。因為他取著世間法,教你學《弟子規》,教你認取外道典籍。
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這樣子,釋迦牟尼佛教我們要依佛教誡,釋迦牟尼佛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尚且教你「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他教你依四依法,他沒有跟你說:「你來聽我的」,沒有要你依他個人的意思、他講的法」。
佛是這樣教給後代的人,我們就是這樣遵循他教下來的,這是承佛的遺教。這是要略提的。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所以起一念世間心便錯,你要學《弟子規》,這是起心動念!你要學這世間法,你要攀緣世間法人、事、物,這個就是起心動念,這一念便與佛性相違背。那是不是不動念?不動念也錯。不動念,你墮空,所以,叫什麼?念起不著。永嘉大師講的:「了了知,無一物」。你們常說的「用心如鏡」,但是不照物。很多人用心如鏡,以心照境,那還是一樣,能所相待!所以很多人講,你看到煩惱要看著它,你看著它幹嘛?那個就是該除斷的東西。你心不隨煩惱,看到煩惱,把它觀破,識得煩惱空,識得煩惱無生、無自性,這個是把它觀破。你能看到煩惱,這個不算什麼功夫,誰都看得到,但是要識得它空,不是以心對待於煩惱,那就不對了。所以這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你要知道不可以取佛法,也不可以取世間法,但是,也不是不動念,你要不動念,那這是沉空斷滅,就像土木金石一樣,什麼叫土木金石?土─泥土,木就是木頭,金子、石頭,它是沒有,沒有這個……沒有覺知的,沒有覺知的,土木金石,這是沉空斷寂,所以,這句話是對治你起心動念;那你要是相反,你住到不起心動念去了,那就變成無想定,無想定,它是色界天的禪定,無想天的禪定,他不想。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初他也是學無想定,後來他知道這個不究竟,他就不學了,世間四禪八定他都有,但是都不究竟。所以唯有返照心源,徹見本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你不能夠沉空斷寂,但也不能起心。
所以為什麼用念佛法門最方便,不管經教怎麼形容,你們總是世間事繁雜,意會不到,這個是實話。我講了這麼多,很多人他台下點點頭,出門就搖頭了,在講堂聽到,很有道理,但境界一來,他就搖頭,沒辦法,禁不住啊。
所以為什麼提倡念佛法門,你看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臨終,他教弟子要念佛,甚至你皈依他,他教你要念佛;近代的元音老人,他臨終示現的─坐脫立亡,他告訴大家,要以淨土為歸。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是上上根,這是大慈大悲,留下來這個方法來幫助眾生。所以教你不起心動念,你就真的變成土木金石;教你運用……這個「常用而不著」,你是常用而處處著,到處著相、到處起念,卻不能夠返照心源,還認為說自己是在用真如本性,自己是在了了分別。
有些出家人不懂,他覺得吃好的、用好的,這是妙用。
不對啊,他那個是貪圖享受,他要先做到觀受是苦。所以你不能夠只會說了了常知,用處不著。
那你就著在隨緣妙用上。
所以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
你不能夠沉空斷寂,但也不能起心。
所以為什麼用念佛法門最方便,不管經教怎麼形容,你們總是世間事繁雜,意會不到,這個是實話。我講了這麼多,很多人他台下點點頭,出門就搖頭了,在講堂聽到,很有道理,但境界一來,他就搖頭,沒辦法,禁不住啊。
所以為什麼提倡念佛法門,你看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臨終,他教弟子要念佛,甚至你皈依他,他教你要念佛;近代的元音老人,他臨終示現的─坐脫立亡,他告訴大家,要以淨土為歸。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是上上根,這是大慈大悲,留下來這個方法來幫助眾生。所以教你不起心動念,你就真的變成土木金石;教你運用……這個「常用而不著」,你是常用而處處著,到處著相、到處起念,卻不能夠返照心源,還認為說自己是在用真如本性,自己是在了了分別。
有些出家人不懂,他覺得吃好的、用好的,這是妙用。
不對啊,他那個是貪圖享受,他要先做到觀受是苦。所以你不能夠只會說了了常知,用處不著。
那你就著在隨緣妙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