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法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之二)~悟顯法師 講述

妙法蓮華經今解
化城喻品第七
第二講

經文: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這是講佛的壽命。前面講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經過了塵點劫。
這「塵」就是指「微塵」,前面講到,從牛毛塵七分微細,也就是除以七,七分微細是羊毛塵。羊毛塵再細分七分是兔毛塵,再細分七分是水塵,再細分七分是金塵,金塵再除以七是微塵。以一微塵當作一劫。每「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有點到的跟沒點到的這些國土「盡抹為塵」,就是把它們全部碎為微塵,每一塵算一劫大通智勝如來滅度,復過是數。這是講眾生本具的智慧,從久遠劫來,迷失久矣。

所以今天在聽《法華經》,開示本有的智慧,開示心性本具的般若。你看這「大通智勝」什麼叫「大通」?大智鑒真名曰「大通」,其智超然,超一切凡聖之知見,超一切凡聖之智,名為「智勝」。所以「大通智勝如來」這講的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不假修成縱然在迷,也不曾失。所以前面講「滅度以來。復過是數。」超過塵點劫。為什麼講「超過」呢?因為這塵點劫,一微塵就代表眾生的塵勞煩惱,有無量無邊,「超過塵點劫」就代表我們心性不被煩惱所蓋覆,不被煩惱所汙染。這樣講道理就更清楚了。

這裡說大通智勝如來「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這個「萬億」就是兆的意思,兆才叫萬億。我們中國計數到「千億」再上去就算「兆」,「那由他」翻作中文叫數千萬劫,或叫不可數,沒有辦法去做計算,所以這個「萬億」就是兆的意思。「那由他劫」是說壽命非常地長。

經文: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大通智勝如來示現作佛。為什麼講「示現作佛」?「示現」這兩個字,常用在諸佛如來的身上。你看我常常講:阿彌陀佛示現作佛,釋迦牟尼佛示現作佛。很多的學佛人他沒有去了解「示現」兩個字,「示現」就是告訴你:做的是「夢幻佛事」,安住的是「水月道場」。一般人貪著這個世間,以為這世間是實有的,在這裡捨身受身,改行易道,在這裡六道輪迴,但是諸佛如來他是來這裡教化眾生的,所以他是「示現」在這裡,大作夢中佛事。他所有的經過都是為了教化眾生,而方便表現出來的。就像釋迦牟尼佛有「馬麥之報」,一般人以為他真的在當中受苦了,或是世尊示現有生病或是入涅槃;一般人以為釋迦牟尼佛會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實際上那是表演給眾生看的,並不是真正如來有生老病死,所以說佛來這裡示現。大通智勝如來當然也是示現,這是做給眾生看的,告訴眾生這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終歸幻滅,這是為了讓眾生曉得,讓眾生不要去貪著,所以說為「示現」,示現做太子。我們中國人講:譬如太子具足國王的威儀。你看從前我們中國在清朝,康熙皇帝南巡,他就讓太子監國,太子他可以代替皇帝掌管國家的軍政大權,所以他必然具有皇帝的威儀,與皇帝相當的權力跟福報。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做太子,也就是告訴我們世間追求的權力、金錢他都有,而且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是他都放下,因為權力跟金錢沒有辦法解決生老病死。這個是佛示現教化眾生,並不是佛非得要住到國王家裡面,或是他真正有這樣的貪著,或是有這樣的不明了,需要藉由「四門出遊」體會到這世間有生老病死,這個完全是演一場戲給眾生看。所以你要清楚。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佛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般講「本道場」或是「本坐道場」,這就是指諸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他在哪一棵樹,那棵樹就叫菩提樹;說他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就像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迦耶,他在菩提樹下成道,但是過去諸佛就不是在菩提迦耶而是在別的地方。所以他當時候打坐用功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坐的那個就叫菩提樹,他的座椅就叫金剛台,就叫師子座。是這樣看的!
講一個你們大家都知道的:美國的總統出行隨時有兩架飛機等著他,總統坐哪一架,那一架就叫「空軍一號」,這樣你們就了解了。佛在哪裡成佛,那個地方就叫菩提場,就是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很容易了解。

「本坐道場破魔軍已。」的「破」是斷除了根本無明。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垂得無上正等正覺。「而諸佛法不現在前。」意思是他沒有說法,就跟釋迦牟尼佛他剛成佛時一樣,他沒有馬上說法,是大梵天王請佛說,他才說的。這裡講「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過了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這樣坐了十小劫。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佛也沒有說法,「而諸佛法不現在前。」以如來的定慧,這十小劫猶如一剎那,所以入的是「剎那際三昧」。
「剎那際三昧」就是能令長劫縮為短劫他有這樣的一個三昧、正受,佛有這樣的一個受用。
這一段講,為什麼佛法不現在前呢?是因為眾生心垢未淨,眾生沒有請法的心,沒有求法的心,佛不會說法;還有,眾生不認得他是佛,所以沒有人祈請,佛就不說法。佛法是要用恭敬心求,你求佛、你請佛說,佛才會告訴你。你真正想學,你才學得到,你沒有真正發心沒想學,你學不好。有的時候雖發心了,你請法了,但你的心垢未淨,業障未消,聽也沒聽懂。

所以就像密宗,特別針對我們中國西藏這些人,祖師為什麼到那裡教化?那邊剛開始接引他們要修「四加行」,這是密宗的四加行,不是菩薩的四加行。密宗的四加行,要拜十萬拜、念咒十萬遍等等的,這就是先消他的業,因為那邊的人他的根器,大多數來說業障比較重,所以用這種方式來幫助他,漸次接上階,接引入佛門,從基礎這樣讓他上來,幫助他們,所以這個是應機教化。
面講到,佛法你要從恭敬中求,你真正求,是可以求得到的。你把業障消掉了,聽經就聽得懂,特別是我們中國人。我一直在講,我們中國人的根器真的是特別好,你看,喜歡讀《心經》,幾乎大家都知道《心經》。這一部經不簡單,直接談論心性,所以才叫《心經》啊,中國人都喜歡讀。要是你去教外國人,他就喜歡打坐,注重身體的感覺,所以教小乘法給他,他感覺得到,他覺得「我這樣子有體會打坐的感覺」;我們中國人不是,我們中國人直接,就佛法的根本下去修,像《心經》、《金剛經》,不走枝葉的。

像我們中國人特別有慈悲心,有惻隱之心,這世間的聖賢人他也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這慈悲心是有的,所以喜歡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讀〈普門品〉。〈普門品〉就是《法華經》其中的一品。你看,都是喜歡學大乘,所以你們都有善根!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會傳到我們中國來?他說因為中國人的根器可以接受大乘,我們中國人的根器相當好,不然佛法不會傳過來。而且我們中國相對穩定,社會非常地安定,從古代到現代,比起我們周邊的這些國家,包括歐洲,我們都相對穩定。你看乾隆時期,我們中國那時叫什麼?「康乾盛世」;那西方呢?打仗打得一塌糊塗,打了將近一百年的仗,大多數人都死於戰亂。所以你看歷朝歷代,包括我們唐朝、宋朝,多半都相對穩定,科技發達,人民的素質極高,他的根器特別利。所以你們學佛直接學大乘沒有任何問題,尤其是我們中國人,只要你肯學,你心裡真正想學,佛菩薩一加持,你很快就學會了,這個是鐵的事實,中國人的根器適合學大乘。

我跟外國人講佛法,講半天他聽不太懂,他說一定要去感覺到我們人生的無常,「無常」不用去感覺,天天都在發生,你還要去感覺什麼無常啊?我們中國人稍微看一下就懂啦。
細胞的新陳代謝、每天的飲食新陳代謝,這個就是無常啊,你還要去哪邊看。你要觀身不淨,我告訴你很簡單,你到菜市場去這麽走一趟下來,你馬上就知道不淨了,很容易啊。所以中國人覺悟性很高,外國人很難啊,真的很難,有的也是有善根的,但不是全部。你真正用心在大乘佛法上,你會得到利益,你會得到解脫,所以中國人真的適合學大乘,只要你恭敬心來學,恭敬心來求法,佛法自然就現前。你學大乘,那就是「正法時期」;你學小乘你就住「像法時期」;你要是學人天乘,那就是住「末法時期」,因為你錯把人天乘當佛法。為什麼說小乘是像法?因為小乘它取相分別、著相,只在事相上,不談論心性,大乘才是佛法的正宗,是佛法的正傳。你學大乘佛法,你學淨土宗,你學禪宗,你學大乘密宗,那你就是安住在佛陀的正法時期,直接得如來灌頂,直接得如來加持。我們淨土宗念佛,這佛光常照念佛人。《彌陀疏鈔》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這是佛光照觸其身,妖魔鬼怪不敢來犯,這就是住正法時期。在眾生的業裡,我們現在好像是末法,但是只要你直接學大乘,你就瞬間回到正法時期,可謂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這世界最難遇到的就是優曇華,佛說「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你現在遇到了,而且你能信能受,你的殊勝超過優曇華。優曇華多久才看到一次呢?三千年看到一次。所以恭敬心學佛法,恭敬心來學習,這佛法就在你心中現前,正法就在你心中現前,就在你舉手投足當中落實。

所以為什麼說大通智勝如來成佛,破魔軍已,一小劫乃至十小劫,佛法不現在前呢?就是因為眾生心垢未淨,心垢未淨,佛沒有說法,佛法沒有現前。

經文: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撃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解)
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一般人他不認識他,但是天王知道,因為他們壽命長,也見過諸佛,或是也見過菩薩,所以天王知道,他就來這世間請釋迦牟尼佛說法。
「爾時忉利諸天。」這忉利諸天知道大通智勝如來將要成佛,所以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就是把佛的座椅給鋪設好。這個座椅高一由旬,一由旬是四十里。「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坐此菩提座時,「諸梵天王」這梵天就是色界天的天王。我們一般講忉利天,它是欲界天的天王。所以現在的人,他說:我死了以後生天,你要看看生什麼天?天有二十八層天。一般人說生天,多半指的是生這忉利天。「忉利天」翻作中文叫三十三天。在須彌山之頂,屬於「地居」的天,是地居天,不是空居天,忉利天以上才算空居,居住在空中。所以有些人說「飛機飛到天空上去,怎麼沒看到天神啊?」那是你飛得不夠高。飛機才飛一萬兩千公尺而已呀,還不夠高。你要看到忉利天,那個是地居天,在須彌山頂。我們人間的器具是達不到的,縱然能達到這麽高的高度,因為你沒有福報,也沒有神通,所以你看不到,是很正常的。這是講忉利天。
後面講「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這「梵天」這是指色界天的天王。色界天有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禪天。一般講的梵天王,有時候是指「初禪」天王,因為初禪天王他有實權管轄,他算是娑婆世界主,百億日月,這是大梵天王。但是再上去「二禪」的天王,他是有名無實,那邊沒有像我們人間有這樣的一個行政機構,等於是真正的無政府狀態,這是色界天的二禪天。再往上是三禪天,三禪天王也是有名無實,他住禪定,但是人家尊他為娑婆世界主,那實際上有實權的是初禪的大梵天王,他實行管轄。那四禪天梵天王他的是純粹禪定,禪定中還加有他的福報。所以一般天眾的光,是沒有辦法去超過他的,就像佛經上常講到的,大梵天王一出,這天眾的光悉皆隱蔽,因為他的光最亮,所以叫梵天。

「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有多大呢?一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這「華」表因行,表六度萬行。「香風」代表不著;雖行六度而不著,所以叫「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更雨新者」就是念念不退,所以說「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到佛滅度。
我們也能這樣學,常行六度,常行菩薩六波羅蜜,念念不著,乃至滅度,就是直到我們成佛為止。這是大家在經文當中,要能了解的,以六度之法供養於佛,以菩薩六波羅蜜,或是菩薩十波羅蜜供養於佛,這是真修行。
再來看「常雨此華。」乃至滅度也常雨此華,念念不退,縱然成佛也是不捨菩薩萬行,常常利益眾生。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撃天鼓。」這四大天王為了供佛,常撃天鼓。剛才講的忉利天,這忉利天下面的一層,住須彌山的半山腰,「須彌山」長的是一個倒三角形的形狀,。它整座山像一個沙漏;下方入水,它總共高八萬四千由旬,它有一半是泡在香水海當中。入水的部分是四萬兩千由旬,總高八萬四千由旬。這個四王天是在須彌山的中間,你們上網去查就知道須彌山大概長像什麽樣子。你如果要看須彌山實體的模型,在北京雍和宮它有一座,那個可以參考。四大天王他住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半山腰也算地居天,屬忉利天王管轄,忉利天王管著的,他統八部鬼神。所以你們到寺院裡面,一進寺院,有一個天王殿,這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這個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的天主,每一個天王各統二部鬼神,總共八部。所以一般講「天龍八部」講的就是這「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位,他們統領八部鬼神,擁護佛法。

剛才講到天王殿,大家知道天王殿的由來,寺院爲什麽要供這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從唐朝那時候傳下來。
在唐朝天寶元年,西番、大石、康居五國,聯合出兵侵犯我大唐安西,唐軍無法抵禦,玄宗詔請「不空三藏」入宮,「不空三藏」捧著香爐,誦念「仁王護國陀羅尼咒」,只念十四遍,忽見神將五百員,手執兵器,到殿前來,玄宗驚問「不空三藏」,不空三藏說:「這是毗沙門天的王子。」
這時毗沙門天王子說:「我是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領兵往救安西!」於是不空三藏請皇上急速設備食品,食了便去。
到了四月二十日,安西有奏摺送來,奏摺說:「二月十一日,西涼府城的東北三十多里處,雲霧之間,有很高大的神兵,鼓角喧嗚,山崩地震,西蕃五國的軍隊,看見了大驚,他們的主將嘆著說:「中國有聖人,我們攻不進去的!」同時西蕃營中,有金色鼠,把弓弦盡行咬斷。又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也就是廣目天王,怒目看著西蕃的主將,於是蕃兵自行潰退。
唐玄宗看了奏文,向「不空三藏」道謝,并且下令各處城樓,都要設立天王像,各處州郡,都要建設一座天王殿,天王殿就是由那個時候才有的。是用來紀念四大天王護持我們國家。

以上公案出自於卍字續藏,宋朝行霆法師,重編諸天傳。因為這個公案流傳已久,難免有所缺漏、口誤,將地名講錯,我重新查了一下,把它引用出來,讓大家知道,也感謝四大天王護國護法之恩,我國唐朝佛教最為興盛,所以才有幸感得天王護持。

這裡講的「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擊鼓作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這是講忉利天,大梵天,四王天。

經文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
這裡佛告訴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意思是:佛才説法。這個就是「機感相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人家請,他就說法。你不請,他沒有辦法;但不是佛沒辦法說,是沒有對象說,因爲人家不知道他。所以,你不請,佛則不説,你請佛説法,佛才説法。這裡也是感相應。

「大通智勝佛説法」這一段,就像前面〈序品〉裡面講的。所以我説你對經文要熟,你要是不熟,我現在講到〈序品〉,你就忘記了〈序品〉裡面,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土,其中顯現過去諸佛教化眾生、利益眾生事。從初發心乃至降魔、成道、涅槃,在這佛光當中全然顯現,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所以這裡其實就是開始大通智勝如來在講《法華經》,跟釋迦牟尼佛前面入無量義處三昧,在佛光當中就顯現出來。其實這「佛光顯現」,現在人比較好懂,這佛光當中顯現過去説法的種種現象。在現代,你們應該聼過「全息影像」,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接觸到「全息影像」,這樣子來就是光中説法。其實你們在螢幕面前,這個螢幕也是發光的,也是光中説法,一樣的道理。我們放投影也是,現在新的是叫「全息影像」;你到像上海一些地方,它都投有全息影像,這是做爲它街景的一個佈置,相當先進。我在台灣還沒看過;在一些比較先進的地方,像我們上海、廣州、北京這些先進的地方,比較能夠看得到,這就像在光中説法。

下面:「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大通智勝如來成佛,過十小劫,忉利天王啟請,這是天神啟請,所以他説法。

經文: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解)
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他也是轉輪聖王,也是放下國家王位來出家修行。他有十六個小孩,「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是指他的小孩們。「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這就是各有所好。聽聞自己父親成佛,「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把自己所喜歡的統統都放下。「往詣佛所」,王子們到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之處他的母親放不下,所以「涕泣而隨送之」。

「其祖轉輪聖王」,是他的爺爺,「與一百大臣,及與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大家也同時到了世尊成佛的菩提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後面就是讚佛。

這「其佛未出家時」,就是代表眾生還在迷惑顛倒的時候,還在造業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在纏之時」。「有十六王子」,前面說日月燈明佛有八子,分別代表我們眾生的八。這裡經文講「有十六子」,代表「八識」具有「四」,所以用「智積」作為第一。前面序品中講日月燈明佛的八子,第一子叫「有意」,代表八。這裡是代表八與四心源,所以說「十六子」,所以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這代表「本」,你這八沒有「轉識成智」,有種種攀緣,所以說有「珍異玩好」。那「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一轉,皆捨所貪,所以叫「皆捨所珍」,一念頓脫,「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本來眾生在無明的時候,被無明蓋覆住,這「諸母涕泣」就像煩惱把你牽纏住,但是因為你明了本心,轉識成智,所以煩惱反滋菩提。「滋」就是滋潤,煩惱的當下即是菩提,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她希望小孩不要出家,但她奈何不得,因為這十六子己經知道什麼是佛法了,就像轉識成智。你未明心,未見性之時,你是智轉成識,轉本有的四智而成八識,所以受無明貪瞋煩惱束縛住,念念增長。當轉識成智的時候,這無明煩惱奈何你不得,反而轉過來了,幫助你修行,滋長菩提,所以叫「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諸母」就是代表這十六王子各個的母親,代表我們眾生的煩惱。
「其祖轉輪聖王。」
因為轉識成智了,「八識」現前轉成「四智」,所以它就不叫原來的第八識,按唯識宗講,叫「第九識」,第九識叫「菴摩羅識」,又叫「白淨識」、「無染識」,所以說「其祖轉輪聖王」就代表第九識,它這是返本還源,「與一百大臣」,一百大臣就是代表一百個心所法,這個時候真正做得了主。
這《百法明門論》,我常講,現代人講《百法明門》都講成百法「暗」門了。《百法明門》告訴你「萬法唯心」,雖然講「八識」,實際是要讓你知道「八識」即「四智」,你要懂啊。這八識轉過來了,我們就不叫八識,叫做「白淨識」,叫「第九識」,就是另外給它立個名,實際上它是一樣的,是同體的。迷了,我們就稱為「八識」,又叫「阿賴耶」;「覺悟」了,我們給它立個名,它沒有改變,它還是它,但是,換個名稱,叫「白淨識」。你在迷的時候,「心王」被「心」所繫縛,《百法明門論》講的,一百心所法,總成的「五百法」。一切法的不離這五大類,叫「五」,總共一百法,所以說五百法。

那本來是「心所使」,是心所驅使的,可是因為迷失本性,所以「王」被底下的「臣工」給轉了,「心王」被底下的「心所」給綁架了,隨著這「心所」而流轉。雖說「流轉」呢,它本體又不壞。這裡講「其祖轉輪聖王」,就是講的「第九識」,你「轉識成智」以後,你這個心自在,能控制心所,所以這「一百大臣」代表心所法,而隨送之。一起與百千眷屬,皆共圍繞。《瑜珈師地論》講六百法,就包括百千萬億人民。一切諸法,不離眾生一念自性,這個就是唯識宗。唯識宗講的這「唯識」,「唯」遮有,告訴你「境非實有」,全體是心;「識」告訴你心不屬斷滅,它能夠揀別,所以不住斷滅,所以「識揀心空」,講的是「真如自性」,講的是「菴摩羅識」,這是唯識宗,你要抓到根本,唯識宗才好學。

一般學唯識宗就是背這《三十頌》、《二十頌》,背一背,就掉到名相裡面去出不來,你去上那個佛學概論,他是跟你講八識,四智,八識衍生出第七識……怎麼怎麼的,誰跟誰攀緣,誰做誰的「見分」,誰做誰的「相分」,實際上一總都是妄想,都是閒言語。你抓到了根本,實際上這些東西非常好學,不要在那些枝末上、名相裡做活計,名相你看一看就好。所以「唯識」是「唯遮有,識揀心空」。眾生認為實有,所以「心隨境轉」,「心王」不能做主,被「心所」所牽。你認境為實有,一告訴你境是空的,你心又住「空」了,人就是被「心所」所轉。你有般若智慧,則不住二乘,唯是一乘,所以說「識揀心空」。那麼這核心宗旨你知道,你再去研究唯識宗,你再去了解這些名相,你就清楚明白,原來這麼簡單啊。

我看有人講唯識,講半天《百法明門論》,真的是講成百法暗門,本來是要明「百法」唯心,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實際上「心」跟「識」是不會分開的,這「心」就是講八個心王,識就是講它「了別」作用,我是用唯識宗來講心,若論其「性」則性空寂,所以,在講心跟性是可以分開來講的。你可以這樣子來學。

所以這裡「其祖轉輪聖王」,就代表我們的本識,轉成第九白淨識。本識一轉,則心所法,一切皆淨,所以說「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咸」就是皆。皆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都願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所以祖師講:「迷時色攝識,悟了識攝色。」就是說:你迷惑的時候,你的心被境界所轉,迷失佛性,所以說「心隨境轉」,實際上心境本來一如,但是迷失「一如」,就「心境相對」,所以「心隨境轉」;「悟了」了呢,一旦覺悟了,就「識攝色」,識轉境界。《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裡是講「大通智勝如來,十六王子以及他的家親眷屬,乃至十六王子的祖父轉輪聖王」,它表法的義趣,同時宣說實相之理。你們聽了,也應該知道,自己要多熏習大乘佛法,要能夠捨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就是你心中貪著的。如經文所說: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若能一念頓捨,即是往詣佛所,即是到於菩提道場;若不能捨,那就是在凡夫地。所以這後面講到的,「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頭面禮足」則是「深投覺地」。
「繞佛畢已」則不離於佛。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以偈頌曰。
 以偈讚佛
(經文):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於無量億劫。爾乃得成佛。諸願已具足。善哉吉無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泊。未曾有散亂。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喜。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名。今佛得最上。安無漏道。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解)
這是讚歎大威德世尊,為了度眾生,於無量億劫,修行成佛,滿足自己因地所發的菩提願,所以讚歎說「善哉吉無上」,「善哉」就是讚歎世尊的願,讚歎世尊的德行。「吉無上」是「無過其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這一入定就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不會像一般凡夫一樣,或像二乘一樣有出定有入定,所以說「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泊,這憺泊就是「寂靜少欲」,叫憺泊。「未曾有散亂」,所謂「永斷夢妄思念,無復諸大界入」,這是《無量義經》上講的,「永斷夢妄思念」就是其心常憺泊。眾生睡覺作夢,有種種的妄想,那就是想陰,那個就是煩惱。這「五陰」在《楞嚴經》裡講得很清楚,五陰裡面的「想陰」,你現在想酸梅,你口中會出水;你想到懸崖,你足心會酸澀,這個就是「想陰」在作祟。你想到四川的麻辣,你就頭皮發麻,這就是想陰在作用。所以佛法講的這些名相,其實人都感受得到,真正是「世間眼見,世間現見」,這是真的,佛法講的不是什麼神學。

下面看,「未曾有散亂」,因為永斷夢妄思念,就不會散亂了。「究竟永寂滅」,這是圓破五陰,五陰轉成「五清」,轉成五種清淨。了五陰本如來藏,那這五陰就當下清淨,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這是講世尊安住究竟無漏之法。

下面,「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就是我們大眾看到大通智勝如來成佛,「我等得善利」,知道自己必然得到非常大的善利。「稱慶大歡喜」,稱揚讚歎,而且自己非常地歡喜、非常慶幸,今天能夠遇到大通智勝如來。

我們今天正在講,這就是遇到,所以你們今天也遇到啦。實際上大通智勝如來,他是為示現才滅度,根本沒有滅度,《楞伽經》講: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所以你今天就是真正遇到了,「今者見世尊,安穩成佛道」,你也同時遇到大通智勝如來,必然能得善利,應該慶幸生大歡喜心。「眾生常苦惱」,這個不用問我,你自己去反觀,你是不是常苦惱,順心的也苦惱,逆心的也苦惱,順你的也苦惱,違背你的也苦惱;有的人說:「我沒錢才苦惱,有錢就不苦惱。」我告訴你,有錢人跟你苦惱的東西不一樣。你看你存錢你存一百萬,你下一個目標可能是五百萬,你還缺四百萬,你存到五百萬,你下一個目標可能是二千萬,你越缺越多,所以你越有錢,你越苦惱。你公司開得再大,那這間公司基本上不是你的了,就是國家的了,你要面對人民對你的期待,你要面對股東對你的期待,你看你的壓力有多大,我看有的企業家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他一百八十天飛在天空上,沒有落地,他有他的苦惱啊,他說「他這一生最後悔的就是開了這家世界級的公司」,這個話是實話,讓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一百八十天都飛在天空上,你看看這個日子,確實是不好過。你拿到了再多錢,說實話,你沒時間花啊。用到的才是有福,用在眾生上才是有福,用在佛法上才是有福,所以說「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盲瞑」就是眼睛瞎掉了。沒有慧眼,所以說沒有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真苦,不知道什麼是能夠離苦得樂的方法。把離苦得樂的方法當作是苦,這個人就是愚癡了。比如說,叫你要吃素,這就是離苦得樂的方法,可是你不知道吃素的原因,你不願意吃,結果呢,造了無邊的殺業,這苦就來了,你苦因造在那裡,苦果很快就現前,這就是「不識苦盡道」。給你方法,你不認識,教你念佛,你不願意念;叫你讀經,你不想讀;叫你打坐修行,你也沒耐心;給你解脫之法,你還覺得跟你好像沒什麼太大關係,這就是「盲瞑無導師」,你沒有慧眼,你沒有辦法抉擇,所以「不知求解脫」,不知道要求解脫。所作所為,增長惡趣,都是做一些讓自己下三惡道的事情;你不知道這個做法會下三惡道,所以說「長夜增惡趣」。當時候的人也是這個樣子,「損減諸天眾」,生天的少,墮三惡道的多;所以你造貪瞋癡,造殺盜淫,死後多數都墮在三惡道。

你看,像現在的人很喜歡自拍,我們看經典上,世尊就講,末法的人,特別講女眾,喜歡以媚態誘惑別人,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看,真的是這樣子。所以這些人將來多半投生之處都不好。你要聽清楚:不是不可以拍照哦,要會聽,不是不可以拍照,可以拍照,但不要刻意作態誘惑於人,這點一定要清楚。眾生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揀擇什麼是應當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要學佛,不知道學佛對人是真正有好處的,就會常常造惡業,常常墮在惡趣當中,沒有辦法。先不談超出三界,因為常在造惡業,他連人身他都保不住。那今天有佛出世了,這墮惡道眾生一定會減少,生三善道的眾生一定會增加,乃至出三界的也會增加。佛法是教人家出三界的,你一定要清楚。